Ⅰ 關於杜甫草堂的小故事
「安史之亂」爆發後,杜甫為了躲避戰亂,在成都的浣花溪邊蓋了一間茅草屋,終於過上了平靜的生活。可是好景不長,到了秋天的時候,颳了一陣大風,杜甫的茅屋居然被大風吹破了。屋頂上蓋著的茅草被大風吹著亂飛,風很大,有些草被風卷得非常高,纏繞在了樹枝上;有些草飄得很遠,就落到了溪水裡;還有一些一直飄到了河對岸。
這個時候,杜甫已經五十歲了,腿腳也不太好,他就走到河對岸去撿茅草,想拿回來重新修補一下房屋,可是一些小孩子就欺負他老了跑不動,抱著茅草飛快地鑽進竹林里。杜甫拄著拐杖,追也追不上,喊也喊不住,氣得他一直跺腳嘆息。
這天晚上,風停了,可是由於屋頂破了一個大洞,風就呼呼地刮進來,凍得杜甫蓋了很厚的棉被還是渾身發抖。不一會兒又下起了雨,屋頂就開始漏水了,滴答滴答,滴得屋子裡到處都濕答答的,根本沒法兒睡覺。杜甫就圍著棉被坐了起來,寫了一首很長的古詩,叫作《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後來,杜甫的茅屋終於在好朋友嚴武的幫助下修好了。杜甫的這個好朋友嚴武可是當時四川的大將軍,杜甫當時逃難來到了成都,這所茅屋就是嚴武出資幫助他修建的。茅屋修好的第二年,嚴武就接到了皇帝的命令,要回長安。
杜甫非常捨不得這個幫助他的好朋友,就一直把他送出了成都很遠很遠。可是,嚴武剛剛離開成都,成都就發生了兵變,另外一個掌管軍事的官員徐知道守在長安通往四川的劍閣,准備在成都稱王。
杜甫一看,成都也發生了戰亂,回不去了,便跑到了離成都不遠的梓州,就是今天四川省三台縣。他在梓州住了有一年多的時間,「安史之亂」才終於平息,嚴武重新回到了成都,杜甫也終於可以重新回到自己的浣花溪草堂。
(1)草堂的故事講了什麼擴展閱讀
唐代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原文:
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飛渡江灑江郊,高者掛罥長林梢,下者飄轉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無力,忍能對面為盜賊,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歸來倚杖自嘆息。
俄頃風定雲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鐵,嬌兒惡卧踏里裂。床頭屋漏無干處,雨腳洞余猛如麻未斷絕。自經喪亂少睡眠,長夜沾濕何由徹?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譯文:
八月秋深狂風大聲吼叫,狂風捲走了我屋頂上好幾層茅草。茅草亂飛渡過浣花溪散落在對岸江邊,飛得高的茅草纏繞在高高的樹梢上,飛得低的飄飄灑灑沉落到池塘和窪地里。
南村的一群兒童欺負我年老沒力氣,竟忍心這樣當面做「賊」搶東西,明目張膽地抱著茅草跑進竹林里去了。我費盡口舌也喝止不住,回到家後拄著拐杖獨自嘆息。
不久後風停了天空上的雲像墨一樣黑,秋季的天空陰沉迷濛漸漸黑了下來。布質的被子蓋了多年又冷又硬像鐵板似的,孩子睡覺姿勢不好把被子蹬破了。如遇下雨整個屋子沒有一點兒乾燥的地方,雨點像下垂的麻線一樣不停地往下漏。自從安史之亂後我的睡眠時間就很少了,長夜漫漫屋子潮濕不幹如何才能挨到天亮?
如何能得到千萬間寬敞的大屋,普遍地庇覆天底下貧寒的讀書人讓他們喜笑顏開,房屋遇到風雨也不為所動安穩得像山一樣。唉!什麼時候眼前出現這樣高聳的房屋,到那時即使我的茅屋被秋風吹破自己受凍而死也心甘情願!
詩詞賞析
此詩敘述作者的茅屋被秋風所破以致全家遭雨淋的痛苦經歷,抒發了自己內心的感慨,體現了詩人憂國憂民的崇高思想境界,是杜詩中的典範之作。
全篇可分為四段,第一段寫面對狂風破屋的焦慮毀察;第二段寫面對群童抱茅的無奈;第三段寫遭受夜雨的痛苦;第四段寫期盼廣廈,將苦難納橋加以升華。
前三段是寫實式的敘事,訴述自家之苦,情緒含蓄壓抑;後一段是理想的升華,直抒憂民之情,情緒激越軒昂。前三段的層層鋪敘,為後一段的抒情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如此抑揚曲折的情緒變換,完美地體現了杜詩」沉鬱頓挫「的風格。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前後用七字句,中間用九字句,句句蟬聯而下,而表現闊大境界和愉快情感的詞兒如「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歡顏」、「安如山」等,又聲音洪亮,從而構成了鏗鏘有力的節奏和奔騰前進的氣勢。
恰切地表現了詩人從「床頭屋漏無干處」、「長夜沾濕何由徹」的痛苦生活體驗中迸發出來的奔放的激情和火熱的希望。這種奔放的激情和火熱的希望,詠歌之不足,故嗟嘆之,「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詩人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至此表現得淋漓盡致。
這里的「廣廈」既指遮風避雨的住房,也暗喻能使人們安定生活的開明的政治局面。詩人從當時個人的苦難遭遇中,推想到天下廣大寒士正和他處在同樣的命運之中,因此他在這里大聲疾呼,希望普天下的寒士都能得到一個不為風雨所動的庇護所,安居樂業。
這一方面表現出詩人寬廣的胸懷,另一方面也說明他對當時的現實非常不滿,「安得」兩字,正好表明了在現實生活中這個美好願望的難以實現。
Ⅱ 杜甫草堂簡介歷史故事 杜甫草堂簡介歷史故事簡述
1、杜甫草堂(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館)位於四川省成都市西門外的浣花溪畔,是中國唐代偉慎桐大現實主義詩人杜甫流寓成都時的故居。公元759年冬天,杜甫為避「安史之亂」,攜家入蜀,在成都營建茅屋而居,稱「成都草堂」。 杜甫先後在此居住近四年,創作詩歌流傳至今的有240餘首。其中的《聞官軍收河南河北》現已成為不少地區學生必學課。草堂故居被視為中國辯漏文學史上的「聖地」。
2、杜甫草堂的故事:
公元759年冬天,杜甫為避 「安史之亂」,攜家帶口由隴右 (今甘肅省南部)入蜀輾轉來到成都。公元760年春,在友人的幫助下,在成都西郊風景如畫的浣花溪畔修建茅屋居住。公元761年春天,茅屋落成,稱 「成都草堂」。
杜甫在成都草堂,終於過上了平靜的生活。可是好景不長,到了秋天的時候,颳了一陣大風,杜甫的茅屋居然被大風吹破了。屋頂上蓋著的茅草被大風吹著亂飛,風很大,有些草被風卷得非常高,纏繞在了樹枝上;有些草飄得很遠,就落到了溪水裡;還有一些一直飄到了河對岸。
765年,嚴武病逝,失去唯一依靠的杜甫只得攜家帶口告別成都,兩年後經三峽流落荊、湘等地。杜甫離開成都後,草堂便傾毀不存。唐朝大歷年間(766年11月-779年12月),草堂的大部分被時任四川節度使崔寧的小妾(浣花夫人)任氏族據為私宅寬灶坦。
1952年,杜甫草堂又經全面整修後,正式對外開放。1955年,成立杜甫紀念館。
Ⅲ 杜甫草堂的故事作文
安史之亂爆發後,杜甫一家人歷經磨難,終於逃難到四川。他的好朋友們為他在浣花溪畔,蓋了一座草堂,杜甫終於過上了安定的生活。
可是好景不長,八月份的一天,突然烏雲密布,狂風大作。草堂上的茅草被風喊爛颳得四處亂飛,有的`高高地掛在樹梢上,有的落進了泥握滲衡塘里。杜甫急得手足無措,跌跌撞撞沖出屋子。
在林子邊,有幾個孩子笑嘻嘻地抱著茅草,跑進了林子。有個男孩很調皮,對杜甫說:「杜老頭,我家的茅草也颳走了,怎麼說茅草是你的呢?」杜甫累得氣喘吁吁,卻又哭笑不得,只好悻悻離去。
過了一會,電閃雷鳴,瓢潑大雨從天而降。開始還好,屋裡漏的雨不算大,勉強用盆子,罐子還可以接住,後來卻越下越大,屋子裡床被打濕了,被子也被打濕了,一家人蜷縮在一起,難以入睡。段做
在這個難眠的雨夜裡,杜甫百感交集。自從安史之亂開始,杜甫報國無門,只好四處顛沛流離,從來沒睡過一宿安穩覺。杜甫望著漏雨的房頂,不禁浮想聯翩,如果能有一座風吹不動,雨打不壞的大廈,讓天下窮苦的讀書人住進去,多好啊,他們將來能更好地為國家服務,百姓就不會遭這么多罪了。
杜甫想著,想著天亮了,他望著那輪噴薄而出的朝陽,自言自語道:「如果我的願望實現了,就我自己凍死,也心甘情願。
千古以來,誰能像杜甫這樣想呢,他真是當之無愧的詩聖啊!
Ⅳ 杜甫草堂的來歷和傳說故事
杜甫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被後人稱為“詩聖”,他的詩被稱為“詩史”,後世稱其杜拾遺、杜工部,也稱他杜少陵、杜草堂。下面是下輩子整理的杜甫草堂的 傳說 故事 ,歡迎大家閱讀。
杜甫草堂的傳說故事
《荊楚歲時記》記載:“正月一日為雞,二日為狗,三日為豬,四日為羊,五日為牛,六日為馬,七日為人。”所以,“人日”指農歷正月初七。四川的某些地方,如劍閣等地,“人日”這天人們還要過小年。從晚唐時期開始,成都人有“人日”游草堂的習俗。
哪粗據說,成都人“人日”游草堂與唐朝大詩人杜甫有關。杜甫旅居成都時,在好友高適及表弟王十五等親友的資助下,修建一草堂居住在西郊浣花溪邊。公元 761 年正月初七這天,任蜀州(今崇慶縣)刺史的高適想念杜甫,寫了首題為《人日寄杜二拾遺》的詩贈寄社甫,詩中有“人日題詩寄草堂,遙憐故人思故鄉。今年人日空相憶,明年人日知何處?”情長誼深,思念之情篤厚。杜甫當時未能及時作詩答謝。後來杜甫離開四川去潭州,整理文稿時讀已故好友高適的這首詩,見物思人,潛然淚下,揮毫而作《追酬故高蜀州人日見寄》詩:“自蒙蜀州人日作,不意清詩久零落。今晨散秩眼忽開,迸淚幽吟事如昨。”兩位詩人之間的情誼深深的感動後人。
因為杜甫草堂的故事,後來人們便特地選擇“人日”去草堂游覽以資紀念詩人間的深篤友情。久而久之形成習俗,從晚唐起傳承下來。
歷緩蠢杜甫的介紹杜甫簡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漢族,唐朝河南鞏縣(今河南鄭州鞏義市)人,自號少陵野老,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稱為“老杜”。杜甫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被後人稱為“詩聖”,他的詩被稱為“詩史”。後世稱其杜拾遺、杜工部,也稱他杜少陵、杜草堂。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宏偉抱負。杜甫雖然在世時名聲並不顯赫,但後來聲名遠播,對中國文學和日本文學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杜甫共有約1500首詩歌被保留了下來,大多集於《杜工部集》。
家世背景
公元712年(壬子年)杜甫降生於河南鞏縣(今河南鄭州鞏義市)南瑤灣村。杜甫出身於京兆杜氏,是北方的大士族。其遠祖為漢武帝有名的酷吏杜周,祖父杜審言。杜甫與唐代另一大詩人即“小李杜”的杜牧同為晉代大學者、名將杜預之後。不過兩支派甚遠,杜甫出自杜預次子杜耽,而杜牧出自杜預少子杜尹。杜甫青少年時因家庭環境優越,因此過著較為安定富足的生活。他自小好學,七歲能作詩,“七齡思即壯,開口詠鳳凰”,有志於“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他少年時也很頑皮,“憶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黃犢走復來。庭前八月梨棗熟,一日上樹能千回”。
年少優游
開元十九年十九歲時,杜甫出遊郇瑕(今山東臨沂)。二十歲時,漫遊吳越,歷時數年。開元二十三年(735),回故鄉參加“鄉貢”。二十四年在洛陽參加進士考試,結果落第。杜甫的父親時任兗州司馬一職,杜甫於是赴兗州省親,開始齊趙之游。
天寶三載(744)四月,杜甫在洛陽與被唐玄宗賜金放還的李白相遇,兩人相約同游梁、宋(今河南開封、商丘一帶)。之後,杜甫又到齊州(今山東濟南)。過了4年,秋天轉赴兗州與李白相會,二人一同尋仙訪道,談詩論文,結下了“醉眠秋共被,攜手日同行”的友誼。秋末,二人握 手相 別,杜甫結束了“放盪齊趙間,裘馬頗清狂”的漫遊生活,回到長安。
仕途不順
天寶六載,玄宗詔天下“通一藝者”到肢陪長安應試,杜甫也參加了考試。由於權相李林甫編導了一場“野無遺賢”的鬧劇,參加考試的士子全部落選。科舉之路既然行不通,杜甫為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不得不轉走權貴之門,投贈干謁等,但都無結果。他客居長安十年,奔走獻賦,鬱郁不得志,仕途失意,過著貧困的生活,“舉進士不中第,困長安”。
天寶十年正月,玄宗將舉行祭祀太清宮、太廟和天地的三大盛典,杜甫於是在天寶九載冬天預獻三《大禮賦》,得到玄宗的賞識,命待制在集賢院,然而僅得“參列選序”資格,等候分配,因主試者仍為李林甫所以沒有得到官職。
天寶十四年,杜甫被授予一個河西尉這種小官,但杜甫不願意任此“不作河西尉,凄涼為折腰”的官職,朝廷就將之改任右衛率府兵曹參軍(低階官職,負責看守兵甲器杖,管理門禁鎖鑰)。杜甫因已年四十四,至長安也十年有餘,為生計而接受了這所學無用之職。十一月,杜甫往奉先省家,杜甫剛剛進到家門就聽到哭泣聲,原來小兒子餓死了。就長安十年的感受和沿途見聞,寫成著名的《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
戰亂流離
天寶十四年十一月,安史之亂爆發,第二年六月,潼關失守,玄宗倉惶西逃。七月,太子李亨即位於靈武,是為肅宗。這時的杜甫已將家搬到鄜州(今陝西富縣)羌村避難,他聽說了肅宗即位,就在八月隻身北上,投奔靈武,途中不幸為叛軍俘虜,押至長安。同被俘的王維被嚴加看管,杜甫因為官小,沒有被囚禁。盡管個人遭遇了不幸,但杜甫無時無刻不憂國憂民。時值安史之亂,他時刻注視著時局的發展,在此期間寫了兩篇 文章 :《為華州郭使君進滅殘冠形勢圖狀》和《乾元元年華州試進士策問五首》,為剿滅安史叛軍獻策,考慮如何減輕人民的負擔。當討伐叛軍的勁旅——鎮西北庭節度使李嗣業的兵馬路過華州時,他寫了《觀安西兵過赴關中待命二首》的詩,表達了愛國的熱情。
為官時期
至德二年(757)四月,郭子儀大軍來到長安北方,杜甫冒險從成西金光門逃出長安穿過對峙的兩軍到鳳翔(今陝西寶雞)投奔肅宗,五月十六日,被肅宗授為左拾遺,故世稱“杜拾遺”。不料杜甫很快因營救房琯,觸怒肅宗,被貶到華州(今華縣),負責祭祀、禮樂、學校、選舉、醫筮、考課等事。到華州後,杜甫心情十分苦悶和煩惱。他常游西溪畔的鄭縣亭子(在今杏林鎮老官台附近),以排憂遣悶。他在《題鄭縣亭子》、《早秋苦熱堆案相仍》、《獨立》和《瘦馬行》等詩中,抒發了對仕途失意、世態炎涼、奸佞進讒的感嘆和憤懣。疏救房琯這件事,杜甫經宰相張鎬力救而得釋放。但“帝自是不甚省錄”,從此之後,肅宗對杜甫不再重用。這一年九月,長安收復。十一月杜甫回到長安,仍任左拾遺,雖忠於職守,但終因受房琯案牽連,於乾元元年(758)六月被貶為華州司功參軍。
乾元元年(758)年底,杜甫暫離華州,到洛陽、偃師(均在今河南省)探親。第二年三月,唐軍與安史叛軍的鄴城(今河南安陽)之戰爆發,唐軍大敗。杜甫從洛陽返回華州的途中,見到戰亂給百姓帶來的無窮災難和人民忍辱負重參軍參戰的愛國行為,感慨萬千,便奮筆創作了不朽的史詩——“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關吏》)和“三別”(《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並在回華州後,將其修訂脫稿。“滿目悲生事,因人作遠游。”
西南漂泊
乾元二年(759)夏天,華州及關中大旱,杜甫寫下《夏日嘆》和《夏夜嘆》,憂時傷亂,詠嘆國難民苦。這年 立秋 後,杜甫因對污濁的時政痛心疾首,而放棄了華州司功參軍的職務,西去秦州(今甘肅省天水一帶)。杜甫在華州司功任內,共作詩30多首。杜甫幾經輾轉,最後到了成都,在嚴武等人的幫助下,在城西浣花溪畔,建成了一座草堂,世稱“杜甫草堂”, 也稱“浣花草堂”。後被嚴武薦為節都,全家寄居在四川奉節縣。
廣德二年(760)春,嚴武再鎮蜀,杜甫才又回到草堂,此前漂泊在外將近兩年。嚴武表薦杜甫為檢校工部員外郎,做了嚴武的參謀,後人又稱杜甫為杜工部。不久杜甫又辭了職。這五、六年間,杜甫寄人籬下,生活依然很苦,他說:“厚祿故人書斷絕,恆飢稚子色凄涼”(《狂夫》)“痴兒不知父子禮,叫怒索飯啼東門。”他用一些生活細節來表現自己生活的困苦,他說他的孩子那種還沒有懂事的孩子不知道對父親很尊重,不知夫子禮,餓了的時候不管是不是爸爸,是不是要遵循父子之禮,餓了就吵著要飯吃,在東門外號哭,到了秋風暴雨之中,杜甫的茅屋破敗,飢兒老妻,徹夜難眠,他寫了《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廣德年四月嚴武去世,杜甫離開了成都。經嘉州、戎州(宜賓)、渝州(重慶)、忠州(忠縣)、雲安(雲陽),於大歷元年到達夔州(奉節)。由於夔州都督柏茂林的照顧,杜甫得以在此暫住,為公家代管東屯公田一百頃,自己也租了一些公田,買了四十畝果園,雇了幾個僱工,自己和家人也參加了一些勞動。這一時期,詩人創作達到了高潮,不到兩年,作詩四百三十多首,占現存作品的百分之三十。這時期,其作品有《春夜喜雨》、《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蜀相》、《聞官軍收河南河北》、《登高》、《登岳陽樓》等大量名作。其中最為著名的詩句為:“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 而《登高》中的:“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更是千古絕唱。
江舟長逝
大歷三年,杜甫思鄉心切,乘舟出峽,先到江陵,又轉公安,年底又漂泊到湖南嶽陽,這一段時間杜甫一直住在船上。由於生活困難,不但不能北歸,還被迫更往南行。大歷四年正月,由岳陽到潭州(長沙),又由潭州到衡州(衡陽),復折回潭州。唐代宗大歷五年(770),臧玠在潭州作亂,杜甫又逃往衡州,原打算再往郴州投靠舅父崔湋,但行到耒陽,遇江水暴漲,只得停泊方田驛,五天沒吃到東西,幸虧縣令聶某派人送來酒肉而得救。後來杜甫由耒陽到郴州,需逆流而上二百多里,這時洪水又未退,杜甫原一心要北歸,這時便改變計劃,順流而下,折回潭州。大歷五年冬,杜甫在由潭州往岳陽的一條小船上去世。時年五十九歲。
杜甫的死因多少年來,杜甫給後人留下的最大疑惑是他的死因。
文學、史學界針對杜甫的死因提出了五種死因,而且各執一詞,發人深思。
一、病死說
翻閱莫礪鋒、童強著《杜甫傳》,關於杜甫的死,書中是這樣寫的:“冬天到了,詩人病倒了。病倒在行往岳陽的舟中。……一顆巨星就在這無限的孤獨、寂寞中隕落了。”(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年1月版,第316頁)。
二、溺死
此說最早出自於假冒唐朝李觀的名義寫的《杜拾遺補遺》。這種說 法自提出後,後來歷朝歷代的學者對此說進行批駁,並明確指出此段文字中的“硬傷”,唐玄宗死於寶應元年,也就是公元762年,怎麼能又在770年賜死子美杜甫呢?
三、自沉於水而死
此說源於偽托唐朝韓愈名義撰的《題杜子美墳》提出“三賢(指屈原、李白、杜甫)同歸一水”的說法。三人懷沙自沉,這顯然是一種沒有絲毫根據的想像。
四、食物中毒而死
提出此說的是現代著名學者郭沫若,郭沫若的這種說法同樣具有猜測性,幾乎沒有文獻作為依據純屬於個人的文學創作。
五、消化不良而死
此說較為可信。杜甫的死和飢餓有著斬不斷的聯系,離開四川後的杜甫客居湖南,由於被突然的洪水所圍困,連續餓了9天。當地縣令用小船把杜甫救了回來,以牛肉白酒招待他,難得饕餮一回的杜甫因許久未進食,腸胃難以承受,最終因消化不良而死。
Ⅳ 杜甫草堂有哪些故事
杜甫草堂是唐代詩人杜甫流寓成都時的故居,又稱浣花草堂正激、工部草堂、少陵草堂,坐落在成都市西郊的浣花溪畔。杜甫在顛沛流離中到了成都,靠友人的幫助助在城西浣花溪畔營建了草堂。他在這里居住了將近4年寫下了240多首詩篇。《春夜喜雨》《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等就是在這里寫的。為了紀念這位偉大的詩人,北宋以來,在詩人故居處建園立祠,供人瞻仰。當年杜甫居住的草堂早已存在了。現在的草堂,實際上是後人為紀念杜甫而建的一所優美園林,總面積約20公頃。
「大廨」里陳放著國畫杜甫堂全景和杜甫生平介紹。「詩史堂」正中是杜甫行吟的塑像,壁柱間懸掛著歷代石做清敬刻杜甫的拓片、木刻板和紀念詩人的對聯;兩側陳列室展出近代書畫家的「杜甫詩意畫」和書法。「工部祠」內有杜甫彩塑像,明、清石刻像和兩通「少陵草堂圖」碑刻;後人把在四川當過地方官的宋代著名詩人黃庭堅和陸游,也塑像配祀祠內。「工部祠」左邊的「草堂書屋」和右邊的「恰愛航軒」,陳列著宋代以來各個時期的古版杜甫作品和各種外文譯本。
杜甫草堂內溪流環繞,竹木蔥蘢,台池閣掩映在花木叢中,是一處頗有特色的祠宇園林。1961年3月,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純慎—————
Ⅵ 關於杜甫草堂的故事
杜甫草堂的故事:
公元759年冬天,杜甫為避 「安史之亂」,攜家帶口由隴右(今甘肅省南部)入蜀輾轉來到成都。公元760年春,在友人的幫助下,在成都西郊風景如畫的浣花溪畔修建茅屋居住。公元761年春天,茅屋落成,稱 「成都草堂」。
杜甫在成都草堂,終於過上了平靜的生活。可是好景不長,到了秋天的時候,颳了一陣大風,杜甫的茅屋居然被大風吹破了。屋頂上蓋著的茅草被大風吹著亂飛,風很大,有些草被風卷得非常高,纏繞在了樹枝上;有些草飄得很遠,就落到了溪水裡;還有一些一直飄到了河對岸。
765年,嚴武病逝,失去唯一依靠的杜甫只得攜家帶口告別成都,兩年後經三峽流落荊、湘等地。杜甫離開成都後,草堂便傾毀不存。唐朝大歷年間(766年11月-779年12月),草堂的大部分被時任四川節度使崔寧的小妾(浣花夫人)任氏族據為私宅。
1952年,杜甫草堂又經全面整修後,正式對外開放。1955年,成立杜甫紀念館。
四川成都杜甫草堂,最初為杜甫所建草戚槐堂,後經五代前蜀時詩人韋庄尋得草堂遺址,重結茅屋使之得以保存,杜甫草堂是經宋、元、明、清多次修復而成,其中最大的兩次重修。
是在明弘治十三年(1500年)和清嘉慶十六年(1811年),基本上奠定了杜甫草堂的規模和布局,演變成一處集紀念祠堂格局和詩人舊居風貌為一體的博物館。歷代僅杜甫墓、杜公祠題詠多達六十餘首。
杜甫少年時代曾先後游歷吳越和齊趙,其間曾赴洛陽應舉不第。三十五歲以後,先在握仔磨長安應試,落第;後來向皇帝獻賦,向貴人投贈。官場不得志,親眼目睹了唐朝上層社會的奢靡與社會危機。天寶十四載(755年),安史之亂爆發,潼關失守,杜甫先後輾轉多地。
乾元二年(759年)杜甫棄官入川,雖然躲避了戰亂,生活相對安定,但仍然心系蒼生,胸懷國事。創作了《登高》《春望》《北征》《三吏》《三別》等名作。雖然杜甫是個現實主義詩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羈的一面,從其名作《飲中八仙歌》不難看出杜甫的豪氣干雲。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段斗淳」的宏偉抱負。杜甫雖然在世時名聲並不顯赫,但後來聲名遠播,對中國文學和日本文學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杜甫共有約1500首詩歌被保留了下來,大多集於《杜工部集》。
大歷五年(770年)冬,杜甫病逝,時年五十九歲。杜甫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被後人稱為「詩聖」,他的詩被稱為「詩史」。後世稱其杜拾遺、杜工部,也稱他杜少陵、杜草堂。
Ⅶ 杜甫草堂的故事
公元759年,杜甫為避 「安史之亂」,攜家由隴右 ,今甘肅省南部,入蜀到成都。次梁辯虛年春,友人的幫助下,在成都西郊風景如畫的浣花溪畔修建茅屋居住。第二年春天,茅屋落成,他詩中提到的「灶歲萬里橋西宅,百花潭北庄」橡燃指的便是草堂。杜甫在這里先後居住了將近四年,寫下了240多首詩篇。現如今的杜甫草堂位於四川省成都市西門外的浣花溪畔,是中國唐代偉大現實主義詩人杜甫流寓成都時的故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