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與孟子有關的故事有哪些
與孟子有關的故事有孟母三遷,孟子受教,孟母斷機,斷織喻學等等。
孟子(約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名軻,字子輿 ,鄒國(今山東鄒城東南)人。戰國時期哲學家、思想家、教育家,是孔子之後、荀子之前的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與孔子並稱「孔孟」。
孟子宣揚「仁政」,最早提出「民貴君輕」思想,被韓愈列為先秦儒家繼承孔子「道統」的人物,元朝追封為「亞聖」。
《孟子》一書是孟子的言論匯編,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編寫而成,記錄了孟子的語言,政治觀點(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貴君輕)和政治行動,屬儒家經典著作。南宋時朱熹將《孟子》與《論語》《大學》《中庸》合在一起稱「四書」。自從宋,元,明,清以來,都把它當作家傳戶誦的書。《孟子》是四書中篇幅最大的部頭最重的一本,有三萬五千多字,一直到清末,「四書」一直是科舉必考內容。
戰國的時候,有一個很偉大的大學問家孟子。孟子小的時候非常調皮,他的媽媽為了讓他受好的教育,花了好多的心血呢。有一次,他們住在墓地旁邊。孟子就和鄰居的小孩一起學著大人跪拜,哭嚎的樣子,玩起辦理喪事的游戲。
孟子的媽媽看到了,就皺起眉頭,不行,我不能讓我的孩子住在這里了,孟子的媽媽就帶著孟子搬到市集旁邊去住。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鄰居的小孩,學起商人做生意的樣子。一會兒鞠躬歡迎客人,一會兒招待客人,一會兒和客人討價還價,表演得像極了。
孟子的媽媽知道了,又皺皺眉頭,這個地方也不適合我的孩子居住,於是,他們又搬家了。這一次,他們搬到了學校附近。孟子開始變得守秩序,懂禮貌,喜歡讀書。這個時候,孟子的媽媽很滿意地點著頭說,這才是我兒子應該住的地方呀。後來,大家就用「孟母三遷」來表示人應該要接近好的人,事,物,才能學習到好的習慣。
2. 與孟子有關的故事有哪些
與孟子有關的故事:
1、孟母三遷
從前孟子小的時候,父親早早地去世了,母親守節沒有改嫁。孟子的母親對孟子的教育很是重視,管束甚嚴,希望有一天孟子能成才為賢。
一開始,他們住在墓地旁邊。孟子就和鄰居的小孩一起學著大人跪拜、哭嚎的樣子,玩起辦理喪事的游戲。孟子的媽媽看到了,就皺起眉頭:「不行!我不能讓我的孩子住在這里了!」孟子的媽媽就帶著孟子搬到市集。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鄰居的小孩,學起商人做生意吆喝的樣子。
孟子的媽媽說:「這個地方也不適合我的孩子居住!」孟子的媽媽又帶著孟子去靠近殺豬宰羊的地方去住。孟子便學起了買賣屠宰豬羊的事。孟子的媽媽知道了,又皺皺眉頭:「這個地方依然不適合我的孩子居住!」於是,他們又搬家了。
這一次,他們搬到了學校附近。每月夏歷初一這個時候,官員到文廟,行禮跪拜,互相禮貌相待,孟子見了一一都學習記住。孟子的媽媽很滿意地點著頭說:「這才是我兒子應該住的地方呀!」於是在此居住了。
2、孟子受教
《韓詩外傳》載:孟子的妻子獨自一人在屋裡,蹲在地上。孟子進屋看見妻子這個樣子,就向母親說:「這個婦人不講禮儀,請准許我把她休了。」孟母說:「什麼原因?」孟子說:「她蹲在地上。」孟母問:「你怎麼知道的?」孟子說:「我親眼看見的。」
孟母說:「這是你不講禮儀,不是婦人不講禮儀。《禮經》上不是這樣說嗎,將要進門的時候,必須先問屋裡誰在裡面;將要進入廳堂的時候,必須先高聲傳揚,讓裡面的人知道;將進屋的時候,必須眼往下看。《禮經》這樣講,為的是不讓人措手不及,無所防備。
而今你到妻子閑居休息的地方去,進屋沒有聲響人家不知道,因而讓你看到了她蹲在地上的樣子。這是你不講禮儀,而不是你的妻子不講禮儀。」孟子聽了孟母的教導後,認識到自己錯了,再也不敢講休妻的事了。
3、斷織喻學
孟子最初對學習很有興趣,時間一長就厭煩了,經常逃學。孟母知道後非常生氣,拿起刀來,把織布機上的經線割斷,說道:你的廢學,就像我割斷織布機上的線,這布是一絲一線織起來的,現在割斷了線,布就無法織成。
君子求學是為了成就功名,博學多問才能增加智慧。你經常逃學怎麼能成為有用之材呢?你今天不刻苦讀書,而是惰於修身養德,今後就不可以遠離禍患,將來不做強盜,也會淪為廝役!
孟母用「斷織」來警喻「輟學」,指出做事必須要有恆心,一旦認准目標,就不為外界所干擾。半途而廢,後果是十分嚴重的。「斷織喻學」的一幕在孟子小小的心靈中,留下了既驚且懼的鮮明印象,孟子從此旦夕勤學,終於成為中國歷史上的儒學大師。
4、殺豚不欺子
當孟家還在廟戶營村集市旁居住時,孟子看到鄰居殺豬,不解地問母親:「鄰家殺豬干什麼?」孟母當時正忙,便隨口應到:「煮肉給你吃!」孟子十分高興,等待食肉。
孟母深知做人要誠實,所謂「言必信,行必果」,而且她深深知道身教重於言傳。為了不失信於兒子,盡管家中十分困難,孟母還是拿錢到東邊鄰居家買了一塊豬肉,讓兒子吃了個痛快。
5、五十步笑百步
梁惠王向孟子請教治國道理,他問孟子為什麼他用糧食救濟了鄰國受飢荒的百姓,百姓還是不到魏國來?我們知道,在古代,沒有機械,沒有石油,所有的勞動都是由人來完成的,加之時不時地戰爭,人口一直緊缺,各國的國君都在努力增加本國的人口。
救濟受災的百姓來吸引他們來本國居住也是一個不錯的辦法。但是孟子是怎麼回復梁惠王的呢?他說梁惠王是「五十步笑百步」,雖然鄰國的國君對百姓不怎麼樣,但梁惠王對百姓也只是小恩小惠,和鄰國國君並沒有什麼不同。
正直的孟子就這么直戳戳地將梁惠王的國君的錯誤給指出來了,雖然用了一個小故事來說明,但一般情況下,我們都會覺得孟子是在「杠」,明明梁惠王用自己的糧食鄰國受災百姓,不但得不到表揚,還被暗諷了一下。
但往深處想,孟子卻是道出了梁惠王最根本的問題:做事必須堅持到底,半途而廢的話,就算是做了這件事,也沒什麼值得炫耀,因為和那些沒做的人一樣,只不過是「五十步笑百步」而已。
3. 有關孟子的故事
孟子是戰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與孔子並稱“孔孟”。後世追封孟子為“亞聖公”,尊稱為“亞聖”,下面是我為您整理的有關孟子的故事,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孟子最初對學習很有興趣,時間一長就厭煩了,經常逃學。孟母知道後非常生氣,拿起刀來,把織布機上的經線割斷,說道:“你的廢學,就像我割斷織布機上的線,這布是一絲一線織起來的,現在割斷了線,布就無法織成。君子求學是為了成就功名,博學多問才能增加智慧。你經常逃學怎麼能成為有用之材呢?你今天不刻苦讀書,而是惰於修身養德,今後就不可以遠離禍患,將來不做強盜,也會淪為廝役!”孟母用“斷織”來警喻“輟學”,指出做事必須要有恆心,一旦認准目標,就不為外界所干擾。半途而廢,後果是十分嚴重的。“斷織喻學”的一幕在孟子小小的心靈中,留下了既驚且懼的鮮明印象,孟子從此旦夕勤學,終於成為我國歷史上的儒學大師。
孟子年少時候,有一次,他在吟誦詩文,他的母親在一旁紡織。孟子(受其影響)突然停了下來。過了一會兒,又開始吟誦。他的母親知道他忘記了,叫住了他就問:“為什麼要中間停頓了?”孟子回答說:“忘記了,一會兒又記起來。”孟子的母親拿起刀子就割斷她的織物,說:“這個織物割斷了,能夠再接上去嗎?”從此之後,孟子讀書就專心了。
孟子的妻子獨自一人在屋裡,蹲在地上。孟子進屋看見妻子這個樣子,就向母親說:“這個婦人不講禮儀,請准許我把她休了。”孟母說:“什麼原因?”孟子說:“她蹲在地上。”孟母問:“你怎麼知道的?”孟子說:“我親眼看見的。”孟母說:“這是你不講禮儀,不是婦人不講禮儀。《禮經》上不是這樣說嗎,將要進門的時候,必須先問屋裡誰在裡面;將要進入廳堂的時候,必須先高聲傳揚,讓裡面的人知道;將進屋的時候,必須眼往下看。《禮經》這樣講,為的是不讓人措手不及,無所防備。而今你到妻子閑居休息的地方去,進屋沒有聲響人家不知道,因而讓你看到了她蹲在地上的樣子。這是你不講禮儀,而不是你的妻子不講禮儀。”孟子聽了孟母的教導後,認識到自己錯了,再也不敢講休妻的事了。
戰國時,有一次孟子和梁惠王談論治國之道。孟子問梁惠王:“用木棍打死人和用刀子殺死人,有什麼不同嗎?”
梁惠王回答說:“沒有什麼不同的。”
孟子又問:“用刀子殺死人和用政治害死人有什麼不同?”
梁惠王說:“也沒有什麼不同。”
孟子接著說:“現在大王的廚房裡有的是肥肉,馬廄里有的是壯馬,可老百姓面有飢色,野外躺著餓死的人。這是當權者在帶領著野獸來吃人啊!大王想想,野獸相食,尚且使人厭惡,那麼當權者帶著野獸來吃人,怎麼能當好老百姓的父母官呢?孔子曾經說過,首先開始用俑(古時陪同死人下葬的木偶或土偶)的人,他是斷子絕孫、沒有後代的吧!您看,用人形的土偶來殉葬尚且不可,又怎麼可以讓老百姓活活地餓死呢?”
根據孔子“始作俑者,其無後乎”這句話,後人將“始作俑者”引為成語,比喻第一個做某項壞事的人或某種惡劣風氣的創始人。
4. 孟子的十二個著名故事是什麼
孟子的十二個著名故事:
1、孟母三遷
孟子小時候家離墓地很近,就常常玩辦理喪事的游戲,他母親說:這不是我可以用來安頓兒子的地方。於是搬遷到集市旁邊,孟子又做學商人賣東西的游戲。他母親說:這也不是我可以用來安頓兒子的地方。又搬家到學堂旁邊。於是,孟子就又做些拱讓食物的禮儀的游戲,他母親說: 這里可以用來安頓我的兒子。 他們就在那裡住了下來。
2、五十步笑百步
戰國時代,諸侯王國都採取合縱連橫之計,遠交近攻。戰爭連年不斷,可苦了各國的老百姓。孟子看了,決定周遊列國,去勸說那些好戰的君主。孟子來到梁國,去見了好戰的梁惠王。梁惠王對孟子說:我費心盡力治國,又愛護百姓,卻不見百姓增多,這是什麼原因呢?
孟子回答說:讓我拿打仗作個比喻吧!雙方軍隊在戰場上相遇,免不了要進行一場廝殺。廝殺結果,打敗的一方免不了會棄盔丟甲,飛奔逃命。假如一個兵士跑得慢,只跑了五十步,卻去嘲笑跑了一百步的兵士是貪生怕死。
孟子講完故事,問梁惠王:這對不對?梁惠王立即說:當然不對!孟子說:你雖然愛百姓,可你喜歡打仗,百姓就要遭殃。這與五十步同樣道理。成語比喻那些以小敗嘲笑大敗的人。又以五十步笑百步來比喻程度不同,但本質相同的做法。
3、始作俑者
這句成語出自於《孟子·梁惠王上》:仲尼(孔子)曰:始作俑者,其無後乎!為其象人而用之也。戰國時,有一次孟子和梁惠王談論治國之道。孟子問梁惠王: 用木棍打死人和用刀子殺死人,有什麼不同嗎?梁惠王回答說:沒有什麼不同的。孟子又問:用刀子殺死人和用政治害死人有什麼不同?梁惠王說:也沒有什麼不同。
孟子接著說:現在大王的廚房裡有的是肥肉,馬廄里有的是壯馬,可老百姓面有飢色,野外躺著餓死的人。這是當權者在帶領著野獸來吃人啊!大王想想,野獸相食,尚且使人厭惡,那麼當權者帶著野獸來吃人,怎麼能當好老百姓的父母官呢?
孔子曾經說過,首先開始用俑(古時陪同死人下葬的木偶或土偶)的人,他是斷子絕孫、沒有後代的吧!您看,用人形的土偶來殉葬尚且不可,又怎麼可以讓老百姓活活地餓死呢?根據孔子始作俑者,其無後乎這句話,後人將始作俑者引為成語,比喻第一個做某項壞事的人或某種惡劣風氣的創始人。
4、一暴十寒
戰國時代,百家爭鳴,游說之風,十分盛行。一般游說之士,不但有高深的學問、豐富的知識,尤其是以有深刻生動的比喻,來諷勸執政者,最為凸出。孟子也是當時的一個著名辯士,在孟子的告子上篇中有這樣一段記載。
5、孟母斷織
孟子小的時候,有一次放學回家,他的母親正在織布,(見他回來,)便問道:學習怎麼樣了?孟子(漫不經心地)回答說:跟過去一樣。孟母(見他無所謂的樣子,十分惱火,)就用剪刀把織好的布剪斷。孟子見狀害怕極了,就問他母親:為什麼要發這樣大的火?孟母說:你荒廢學業,如同我剪斷這布一樣。有德行的人學習是為了樹立名聲,有學問才能增長知識。
所以平時能平安無事,做起事來就可以避開禍害。如果現在荒廢了學業,就不免於做下賤的勞役,而且難於避免禍患。孟子聽後嚇了一跳,自此,從早到晚勤學不止,把子思當做老師,終於成了天下有名的大儒。有德行的人認為孟母懂得做母親的法則。
6、仁者無敵
梁惠王說:晉國是天下最強的國家,老丈你是知道的。到了我這一代,東面戰敗於齊國,長子陣亡;西面喪失了七百里疆土給秦國;南面受辱於楚國。我對此感到恥辱,願意替死者來洗刷所有的仇恨,怎樣才能辦到呢?
孟子答道:擁有方圓百里的土地就能稱王天下。大王如能對民眾施行仁政、減省刑罰、薄斂賦稅、深耕土壤、清除雜草;青壯年在空閑時修習孝悌忠信的道理,在家裡用這些來事奉父兄,出外用這些來事奉尊長,就能使他們拿著木棒來打擊秦楚的堅甲利兵了。
那些國家侵奪民眾的農時,使他們不能耕種農田來養活自己的父母,父母挨凍受餓,兄弟妻兒離散。那些國家虐害自己的民眾,大王去討伐他們,誰能和大王對抗?所以說仁者是無敵的,希望大王不要猶豫。
7、何謂大勇
北宮黝培養勇氣,肌膚被刺而不退縮,眼睛被刺而不逃避,即使有一根毫毛被他人傷害也覺得猶如在大庭廣眾上遭到鞭打一樣;他既不受挫於卑賤的匹夫,也不受挫於大國的君主,把刺殺大國的君主看作如同刺殺卑賤匹夫一般;他不畏懼諸侯,受到辱罵必定回罵。
孟施捨培養勇氣,據他自己所說:把無法戰勝的對象看作能戰勝一樣。如果先估量敵方然後才前進思慮勝敗然後交鋒,必定會畏懼敵軍的眾多。我怎能夠一定戰勝呢?不過是無所畏懼罷了。孟施捨像曾子,北宮黝像子夏。
這兩個人的勇氣,不知哪個更好些,但孟施捨的做法較為簡要。從前曾子對孟襄說:你崇尚勇嗎?我曾經聽夫子說過大勇:反躬自問,正義不在我,即使是卑賤的匹夫我也不去凌辱;反躬自問正義在我,即使是千軍萬馬我也不退縮。
8、浩然之氣
公孫丑問:請問什麼叫做浩然之氣呢?孟子說:這比較難說。它作為氣,最廣大、最剛強,用正義來培養它而不加損害,就會充盈於天地之間。它作為氣,與義和道相匹配,沒有它們,它就沒有力量了。它是義在內心積累起來所產生的,不是義由外入內而取得的,如果行為使內心感到愧疚,它就沒有力量了。
9、專心致志
戰國時期,齊宣王曾聘孟子為客卿,而孟子不願輔佐齊王,推辭而去,別人認為是孟子嫌齊王不聰明而不願意輔佐他,孟子便給大家講了這樣一個小故事:
弈秋是全國最會下棋的人,有兩個人慕名來請弈秋教他們下棋。其中一個人認真學棋、練棋;而另一個人呢,上課時雖然好像也在聽講,可是他腦子里總想著天上會有大雁要飛過來,想著怎樣拿弓箭去射它,想著烤肉的味道會有多麼鮮美。因為他總是胡思亂想心不在焉,老師的講解一點也沒聽進去。
這樣一起學了很長時間,雖然他們兩人拜同一個老師,每天一起學習,可學的效果卻大不一樣,一個成了棋壇高手,一個卻沒學到什麼本事。
孟子接著問:你們認為這是他的聰明才智不如前一個人嗎?——不是這樣的,只是因為他不夠專心致志罷了。齊王也是這樣啊,他不能認真地、專心地聽從我的意見,我的思想對他不起作用,所以我才不願輔佐他,辭別他離開齊國的呀。成語專心致志由此而來,形容做事情的時候一心一意,聚精會神。
10、天吏無敵
尊崇賢達任用能人,讓傑出的人來治理國家,那麼天下的士人都會高興,願意在這樣的朝廷里任職;市場上的貨不收稅,滯銷的貨物依法予以征購,那天下的商人都會高興,願意在這樣的市場做買賣;關卡只進行稽查而不徵收稅金銀,那天下的行旅都會高興,願意在這樣的道路上行走。
耕種者只須助耕公田而不必交納租稅,那天下的農夫都會高興,願意在這樣的田地上耕種;居民不必交納苛捐和服徭役,那天下的民眾都會高興,願意遷到這樣的地方來居住。
如果誰真的能實行這五項,那麼鄰國的民眾就像父母那尊重他,要人們帶領子女去攻擊他們的父母,這樣事情自有民人以來還沒有成功過。要是這樣就能無敵於天下,無敵於天下的人就是天吏,如此而不能稱王天下的還從未有過。
11、明察秋毫
孟子說:假如有個人向大王稟告說:我的力氣足以舉起三千斤的東西,卻舉不起一片羽毛;我的視力足以看清秋天野獸毫毛的尖端,卻看不見一車子的柴禾。大王會相信這話嗎?宣王說:不會。
12、緣木求魚
孟子說:那麼,大王的最大心願可以知道了,就是想擴張疆土,使秦國楚國來朝拜,君臨中原、安撫四周的民族。(不過,)憑您的做法去追求實現您的心願,真好比是爬上樹去捉魚一樣。宣王說:像這么嚴重嗎?孟子說:只怕比這還嚴重呢!上樹捉魚,雖然捉不到魚,不會有後患。按您的做法去實現您的心願,費盡心力去做了,到頭來必定有災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