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一根魚竿和一簍魚的故事讓我們懂得了什麼
從前,有兩個飢餓的人得到了一位長者的恩賜:一根魚竿和一簍鮮活碩大的魚。其中,一個人要了一簍魚,另一個人要了一根魚竿,於是他們分道揚鑣了。得到魚的人原地就用於柴搭越篝火煮起了魚,他狼吞虎咽,還沒有品出鮮魚的肉香,轉瞬間,連魚帶湯就被他吃了個精光,不久,他便餓死在空空的魚簍旁。
另一個人則提著魚竿繼續忍飢挨餓,一步步艱難地向海邊走去,可當他已經看到不遠處那片蔚藍色的海洋時,他渾身的最後一點力氣也使完了,他也只能眼巴巴地帶著無盡的遺憾撒手人間。
又有兩個飢餓的人,他們同樣得到了長者恩賜的一根魚竿和一簍魚。只是他們並沒有各奔東西,而是商定共同去找尋大海,他倆每次只煮一條魚,他們經過遙遠的跋涉,來到了海邊,從此,兩人開始了捕魚為生的日子,幾年後,他們藏起了房子,有了各自的家庭、子女,有了自己建造的漁船,過上了幸福安康的生活。
只顧眼前的利益,得到的只是短暫的歡愉;目標高遠,但也要面對現實。把理想和現實結合起來,才有可能成功。
『貳』 一簍魚和一根魚竿,互惠互利,有分享才有回報
社會 是一個群體,很多事情光靠一個人單槍匹馬的奮斗是不可能實現的,必須依靠群體的力量,這就要學會和不同的人打交道,並能取長補短。
有時候,我們往往過於自信,在陷入孤立無援的境地的時候仍然大言不慚地說,求人不如求己。我們拒絕了別人,自以為拒絕得有理。結果我們失敗了,就差那麼一點點。
獨立很重要。自己的事情自己干,這沒錯。可是你無法保證每一件事情都能夠獨立完成。你明知道自己無法獨立完成的事仍然要強迫自己獨立去完成,這樣做的後果只有一種——陷激野旁入絕境。這時候,最為明智的做法是,向能幫助你的人求助。
從前,有兩個飢餓的人得到了一位長者的恩賜:一根漁竿和一簍鮮活碩大的魚。其中,一個人要了魚,另一個人要了漁竿,然後他們分道揚鑣了。得到魚的人就用乾柴搭起篝火煮起了魚,他狼吞虎咽,還沒有品出鮮魚的肉香,轉瞬間就連魚帶湯吃了個精光。沒過幾天,他就把魚全部吃光了。不久,他便餓死在了魚簍旁。
另一個得到漁竿的人,拿著他的漁竿朝海邊走去,他忍飢挨餓走了很久,當他已經能看到遠方蔚藍的大海時,他用盡了渾身最後一點力氣,再也走不動了。最後他只能倒在了他的漁竿旁,帶著無盡的遺憾離開了人間。
又有兩個飢餓的人,他們同樣得到長者的恩賜:一根漁竿和一簍魚。但他們沒像前兩個人那樣各奔東西,而是商定共同去尋找大海。他們兩個帶著魚和漁竿踏上旅程。在路上,他們每次只煮一條魚,經過艱難的跋涉,他們終於來到大海邊。從此,兩人開始了以捕魚為生的日子。幾年後,他們蓋起了自己的房子,有了各自的家庭和子女,有了自己建造的漁船,過上了安定幸福的生活。
同樣是面對著漁竿和滿簍的魚,4個人卻有不同的表現。前兩個人只顧眼前利益,得到的只是暫時的滿足和長久的悔恨。後兩個人卻很有想法,懂得人生的智慧在於志存高遠但立足於現實,於是兩個人合作,發揮了漁竿和一簍魚的雙重功效,最後過上了自己所期望的幸福生活。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合作很重要。一個人只顧眼前的利益,得到的終將是短暫的歡愉;一個人目標高遠,但也要面對現實的生活。只有把理想和現實結合起來,才有可能成為一個成功之人。
阿德勒先生說:"我們的最大目標就是,在我們居住的地球上,和我們的同類合作,以延續我們的生命。"
當然,要想別人和你合作,得到別人的幫助,也是有前提條件的明橡。這個條件就是:你得大度點,將自己的成果和別人分享。因為你只有將自己的成果和別人分享,別人才能得到利益,才能實現互惠互利。否則別人憑什麼無條件地幫助你呢?所以,在獲得成功後,一定要懂得回饋,分享自己的成果。畢竟,你的成績往往是在別人的幫助下得來的。
下面的故事,在哈佛大學教授常常引用給學生講述。
美國南部的一個州,每年都舉辦南瓜品種大賽。有一個農夫的成績相當優異,經常是首獎及優等獎的得主。他在得獎之後,毫不吝惜地將得獎的優良種子分送給周圍鄰居。
有一位鄰居就很詫異地問他:"你的獎項得來不易,每季都看你投入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來進行品種改良,為什麼還這么慷慨地將種子送給我們呢?難道你不怕我們的南瓜超越你的嗎?"
這位農夫回答:"我將種子分送給大家,幫助大家,其實也就是幫助我自己!每年當我有不懂的問題向你們咨詢的時候,你們總是無條件地幫助我,甚至你們還將自己的心得講給我聽。現在我得獎了,培養出了優良的品種,我將它拿出來分給大家,這樣大家才會願意進一步地幫助我,我才能培養出更好的品種。這不是在幫助我自己嗎?"
是的,分享自己的成果,是在幫助別人,也是在幫助自己。並且,一個懂得分享的人,往往也是一個大度的人,一個受人歡迎的人。而一個受歡迎的人,別人才會樂於幫助他,他才能讓自己左右逢源、如魚得水,也只有這樣才會使自己攀登上金字塔的塔尖。
塞內卡也說:"讓自己獲得好處的最佳方法,就是將好處施諸別人。"所以,你想要獲得好的成就、好的因緣,就是要布施、要服務、要幫助別人。分享與回饋就如同在黑暗中點燃一支小小的蠟燭,它能像太陽光一樣的照亮黑暗脊枝,讓黑暗中的人得到光明與溫暖,同時,也能讓自己得到溫暖與亮光。
成就別人,也能造就自己;造就自己,也要懂得分享給別人。當一個人平時養成"功成不居"的習慣,願意將自己的成就與別人分享,那麼,你的成就也會因為和別人分享的緣故,而變得更加耀眼。
孔夫子則說:"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其意思為:不必因為別人不知道你的本事而憂心,要憂心的是,你不知道別人的本事比你大。了解他人的本事,足以激勵自己更加努力,並且精益求精;知道別人的長處以後,可敬為師友或邀為同事。
正如哈佛有句名言所說:"如果你有一件快樂的事,把它和別人分享,那麼你就會收獲兩份快樂;如果你遇到傷心的事,把它告訴你的朋友,那麼你就會只剩一半的悲傷。"
老子《道德經》中的一段話:"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意思是說,天地所以能長久,是因為它的一切運動都不是為了自己。因此,聖人處處謙虛忍讓,反而能夠贏得愛戴;事事不計較利害得失,反而深受其益。這不正是因為他無私,而成就了自己嗎?
這段話借天地自行運轉而和諧長久的道理,形象地說明了公與私、利他與利己的辯證關系。學會分享自己的成果,你會收獲快樂;而每天遮遮掩掩,只會讓你過得很累。
當然,懂得分享,並不是讓你毫無保留地分享,而是要有選擇性地分享。所謂有選擇性地分享,就是指將該分享的分享出來,以幫助別人,而那些機密的東西,還是應該保留的。至於什麼是機密的東西,什麼是可以分享的東西,那就要視個體情況而定了。
處在目前這個特殊時代,幾乎每個家庭都是獨生子女,孩子往往缺乏與同齡人朝夕相處的機會,自然也缺乏和同齡人分享、協作的經驗。現在的 社會 不是一個孤立的 社會 ,人與人之間是相互支撐的,誰也離不開誰,很多事情需要我們和別人共同完成。
在我們的生活中,學會團結合作可以說是非常重要的,在學校我們做任務的時候要學會跟同學團結協作;在平時生活中我們也要跟我們的朋友、家人團結在一起。如果總是獨來獨往,有些事情做起來會更困難哦;
現在的孩子從小就有著很強烈的"自我"意識。如果這種"自我"意識不斷內化,很可能會形成自私、偏執等不良個性,而這些將成為他們成長路上的絆腳石。所以,只有很好地培養了孩子的團隊精神,提升了孩子的合作能力,讓孩子從小就懂得,只有團結合作,懂得分享,才能事半功倍,這樣的孩子才能有一個美好的末來。
『叄』 魚和魚竿的故事告訴了我們什麼道理
魚和魚竿,一個亘古千年的話題——要魚的坐埋磨吃山空,花花公子源衡一個;彎裂斗要魚竿的深深懂得一技在身,生生不息的道理.到現在卻被賦予了更新更廣的內涵,這是個性的豐富,更是時代的智慧.
『肆』 魚與漁的故事和道理
魚與漁的故事和道理:
從前,有兩個飢餓的人得到了一位長者的恩賜:一根魚竿和一簍鮮活碩大的魚。其中,一個人要了一簍魚,另一個人要了一根魚竿,得到魚的人高返毀高興興地大吃大喝了幾天,最後魚都吃光了,不久,他便餓死在空空的魚簍旁。另一個人靠著魚竿天天打魚,開始了捕魚為生的日子,幾年後,他蓋起了房子,有了家庭、子女,有了自己建造的漁船,過上了幸福安康的生活。
拓展資料: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語出《淮南子·說林訓》,原文說:「臨河而羨魚,不如歸家織網。」《漢書·董仲舒傳》,書中說:「故漢得天下以來,常欲治而至今不可善治者,失之於當更化而不更化也。古人有言 曰:『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
中國有句古話叫「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說的是傳授給人既有知識,不如傳授給人學習知識的方法。道理其實很簡單漏枯備,魚是目的,釣魚是手敗則段,一條魚能解一時之飢,卻不能解長久之飢,如果想永遠有魚吃,那就要學會釣魚的方法。
管理亦是如此,企業給到員工的不同,則員工回報企業的也會有相應的不同,企業應當採取哪種保障、報酬、激勵、提升機制,亦或兼而有之,都是因人而異的。
『伍』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什麼道理 高僧問商人:一根魚竿和一筐魚,你選 商人說:"我要魚」 高僧笑道:膚
這是個段子。
原來這故事是說選魚的吃完就沒了,而選仔槐竿的卻可以長久一直釣到魚。寓意是說不要過孝戚喊於注重眼前利益,要為長遠打算。
結果後來被惡搞了,就變成你巧野看到的這樣了。
『陸』 求一篇「釣竿的故事」的讀後感要求在500字作業
有個老人在河邊釣魚,一個小孩走過去看他釣魚。老人技巧純熟,沒多久就釣上了滿簍的魚。看見小孩很可愛,老人要把整簍的魚送給他,小孩卻搖搖頭。老人驚異的問道:「你為什麼不要?」小孩回答:「我想要你手中的釣竿。」老人問:「你要釣竿做什麼?」小孩說:「這簍魚過不多久就會吃完。要是有釣竿,我就可以自己釣,一輩子也吃不完。」 我想你一定會說---好聰明的小孩。 我覺得---錯了!那個小男孩如果只要釣竿,那他一條魚也吃不到。因為,他不懂釣魚的技巧,光有魚竿是沒用的。釣魚重要的不是釣竿,而是釣魚的技術。釣魚的技術也是要練的,老人熟練的技術必定是天長日久後才磨練出來的。那如果男孩要練到老人這種程度的話,一定也要磨練很久。所以,沒有了那一簍魚(食物),釣魚那熟練的技術能練成的么?生活中有很多的人都不正是這樣的么?以為自戚孫己只要擁有了人生道路上的釣竿,就會再也無懼人生路上的風和雨。果真如此,難免會跌倒在泥濘之中。就如小孩看老人,以高梁鏈為只要有釣竿就會有吃不完的魚;也如同職員看老闆,以為只要坐在辦公室,就渣則會有滾滾而進的財源。
『柒』 一根魚竿和一簍魚的故事讓我們懂得了什麼
一根魚竿和一簍魚,以及你說的河壩罩吵高,又有水流,告訴了大家,這種地方適合撒網,一物尺網下去過會兒撈上來就是碰虛一車魚。
『捌』 《魚竿和魚的故事》如果你面對同樣的選擇,還有更好的生存辦法嗎
第一隻魚告訴我們,要懂得在絕境中始終不言放棄;
第二條魚告訴我們,要理智的分析所處的困境,沉著機智地做出應虧轎變,不能沖動莽撞;
第三隻扒型魚告春空猜訴我們,要學會靈敏應變,適應生活,靈活變通。
最後明白往往心中最渴望的,卻不一定成為自己最好的選擇。
『玖』 釣竿和釣技的道理是什麼
有個老人在河邊釣魚,一個小男孩走過去看他釣魚,老人釣魚的技術很高,沒多久就釣上了滿簍的魚,老人見小男孩很可愛,便想把整簍的魚送給碰咐他,小男孩搖搖頭,老含局人很奇怪地問道:「你為什麼不要啊?」小男孩回答:「我想要你手中的釣竿。」老人問:「你要釣竿做什麼?」小男孩說:「這簍魚沒多久就吃完了,要是我有釣竿,我就可以自己釣,一輩子也吃不完。」
你不要覺得這個故事中的小男孩很聰明,其實錯了,他如果只要釣竿,那他一條魚也吃不到。因為,他不懂釣魚的技巧,光有魚竿是沒用的,因為釣魚重要的不在釣竿,而在談吵讓釣技,有很多人認為自己擁有了人生道上的釣竿,再也無懼於路上的風雨,如此,難免會跌倒於泥濘地上。就如小孩看老人,以為只要有釣竿就有吃不完的魚,像職員看老闆,以為只要坐在辦公室,就有源源不斷的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