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井岡山地區的革命故事都有哪些簡短
1927年10月23日,毛澤東率領工農革命軍在荊竹山宿營,與王佐派來的代表朱持柳會談,為上井岡山做准備。
為了部隊上山後能與王佐部搞好關系,防止違反群眾紀律的事情發生,毛澤東在第二天出發前組織部隊集合,登上「雷打石」,向大家訓話並第一次提出工農革命軍的「三大紀律」:第一,行動聽指揮;第二,籌款要歸公;第三,不拿老百姓一個紅薯。
毛澤東深知嚴明的群眾紀律對軍隊建設的重要性,在領導秋收起義時,就要求部隊官兵對待人民群眾說話要和氣,買賣公平,不拉夫,不打人,不罵人。因為當時部隊成分復雜,從舊軍隊過來參加革命的官兵還存在軍閥作風,
農軍中相當一部分人小農意識嚴重,加之文盲占絕大多數,要把這樣一支隊伍改造成人民軍隊,僅憑說大道理是不行的。毛澤東實事求是,創造性地從日常行為入手,言語通俗,道理簡單,易懂易行。部隊上山後嚴守「三大紀律」,很快在井岡山站穩了腳跟。
「三大紀律」不僅在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得到很好地執行,也在其他紅軍部隊得到廣泛應用。鄂豫皖蘇區創建初期,黨代表吳煥先帶領的紅軍部隊被敵人圍困在湖北黃安縣紫雲山區,已經斷糧3天。
最後突圍時,吳煥先才准許每人從附近老鄉的紅薯地扒兩個紅薯充飢,在布上寫明紅軍扒紅薯吃的原因,包上5塊銀元,埋在紅薯根下面。此事傳開後,共產黨和紅軍在群眾中的威信迅速得到提升。
(1)湖南紅色革命故事有哪些擴展閱讀
井岡山革命根據地是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在湖南、江西兩省邊界羅霄山脈中段創建的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
1927年10月,毛澤東率領湘贛邊秋收起義的工農革命軍到達羅霄山脈中段的井岡山地區,開展游擊戰爭,進行土地革命,恢復和建立共產黨的組織,建立革命政權和赤衛隊。與此同時,經過團結、教育、改造工作。
至1928年2月底,包括寧岡全縣,遂川西北部,永新、酃縣、茶陵等縣部分地區的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初步建成。4月,朱德、陳毅率領工農革命軍由湘南到達井岡山,同毛澤東領導的工農革命軍會師,合編為工農革命軍第4軍,後改稱紅軍第4軍。
1928年4月底,朱德、陳毅率領南昌起義保存下來的部隊和湘南農軍到達井岡山,和毛澤東領導的工農革命軍會師,成立了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5月,組成了以毛澤東為書記的中共湘贛邊界特別委員會;接著成立了袁文才任主席的湘贛邊界蘇維埃政府。紅軍在赤衛隊和人民群眾配合下,接連打破了江西國民黨軍的多次「進剿」。
至6月,井岡山革命根據地擁有寧岡、永新、蓮花3個縣,和遂川、酃縣、吉安、安福等縣的部分地區。之後,又打破了湘贛兩省國民黨軍的兩次「會剿」。12月,彭德懷、滕代遠率領紅5軍主力到達井岡山,同紅4軍會師。此後,紅軍粉碎了敵人的多次「圍剿」,根據地不斷擴大。
1929年1月,毛澤東、朱德率領紅4軍主力向贛南、閩西挺進後,留下一部紅軍堅持井岡山的斗爭。
『貳』 《洪湖赤衛隊》是著名的紅色經典,請問故事的女主人公原型是湖南的
女主角原型是湖北洪湖的。
韓英,中共中山戚央委員、共青團中央書記,遼寧阜新人,原名韓蔭,1956年8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55年8月參加工作,是中共第九屆中央候補委員,第十屆、十一屆中央委員,政協第五屆、八屆、九屆全國委員會委員。
【主要成就】:建立洪湖赤衛隊,領導洪湖春唯脊地區武扒滲裝革命活動,等等
『叄』 湖南有哪些革命先烈
湖南革命先烈有毛主席(毛澤東)、左權、陳覺、楊開慧、熊亨瀚等。
1、毛主席(毛澤東)
毛澤東(1893~1976):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無產階級革命家、戰略家和理論家,中國共產黨、中國人民解放軍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要締造者和領導人。湖南湘潭人。1893年12月26日生於一個農民家庭。
辛亥革命爆發後在起義的新軍中當了半年兵。1914~1918年,在湖南第一師范學校求學。畢業前夕和蔡和森等組織革命團體新民學會。五四運動前後接觸和接受馬克思主義,1920年,在湖南創建共產主義組織。
『肆』 關於紅色革命的故事 紅色革命的故事有哪些
1、毛委員送棉衣
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從一開創起,就處在敵人的軍事圍剿和經濟封鎖之中,紅軍和根據地老百姓的生活異常艱苦。毛主席在1928年11月寫給中央的報告說:現在五千人的冬衣,有了棉花,還缺少布。這樣冷了,許多士兵還是穿兩層單衣。好在苦慣了。而且什麼人都是一樣苦。
冬天,井岡山上格外寒冷,紅軍戰士沒有棉衣和棉被,只有兩層單衣和薄薄的線毯。在生活上,每人每天只有五分大洋的油鹽柴錢,吃的是粗糙的紅米和沒油鹽的南瓜湯,晚上,沒棉被就靠蓋稻草取暖。毛委員在上井岡山當年的冬天,就指示工農革命軍在桃寮和茨坪辦起了被服廠。
一天,部隊發下新棉衣,毛委員領新棉衣回到八角樓,走在房東謝槐福的面前說:你一家五口人,沒有一件棉衣,你就把這件棉衣穿上吧!謝槐福見毛委員身上只穿了三件單衣,想起毛委員寒冬的晚上只披著一件線毯,還經常工作到深夜,怎麼也不肯收下新棉衣。
在毛委員反復給謝槐福做工作的情況下,謝槐福才穿上了新棉衣。毛委員就是這樣與人民群眾同甘苦、共患難,戰勝了嚴寒的冬天,贏得了人民群眾的信賴與愛戴,取得了井岡山斗爭的勝利。
2、二小放牛郎
王二小原名閻福華,河北省平山縣宅北鄉南滾龍溝村人,在家排行老二,村裡人都叫他閻二小。1941年9月16日,二小在一個大山坡上放牛,日軍300餘人向南滾龍溝襲來,當日軍兇狠地用刀逼著二小為他們帶路抓八路時,二小非常清楚戰士就在四面的山上隱藏著。
他牽著牛機智地領著鬼子在三道壕慢慢地轉,從上午9點多轉到了下午3點多。在二道泉山頂,他猛地抱住一個鬼子廝打,想與鬼子跳崖同歸於盡,不料被另一個鬼子用刺刀從背後刺穿了胸膛。這時埋伏在轎頂山的報社武裝梯隊發起了攻擊,一舉殲滅了這股敵人。
3、視死如歸的劉胡蘭
1947年1月12日,閻軍突然襲擊雲周西村,劉胡蘭因叛徒告密而被捕。她鎮靜地把奶奶給的銀戒指、八路軍連長送的手絹和作為入黨信物的萬金油盒——三件寶貴的紀念品交給繼母後,被氣勢洶洶的敵人帶走。
劉胡蘭在威逼利誘面前不為所動,被帶到鍘刀前眼見匪軍連鍘了幾個人,怒問一聲:「我咋個死法?」匪軍喝叫「一個樣」後,她自己坦然躺在刀座上。劉胡蘭烈士犧牲時,尚未滿15周歲。
『伍』 在紅軍年代時期,湖南人都有哪些英雄人物
1、彭德懷
1898年10月24日,彭德懷生於湖南湘潭烏石鄉彭家圍子一個貧苦農民家庭。192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擔任中國工農紅軍師長、軍長、三軍團總指揮,中共中央軍事委員會副主席;長征後期擔任過以毛澤東同志為政治委員的陝甘支隊司令員;到達陝北以後,擔任過紅軍前敵總指揮。
2、李天柱
李天柱(1898-1937),漢,中國工農紅軍高級指揮員。黃埔軍校畢業,為中國工農紅軍高級指揮員、中國人民解放軍創建人之一、湘贛革命根據地的創始人和領導人。
開辟了贛南、閩西、湘贛革命根據地,參加了討伐軍閥陳炯明的東征、北伐戰爭、南昌起義、湘南起義、春江鋪阻擊戰、五次反「圍剿」、謝坊伏擊戰等。1937年春率紅24師4個連向廣東東江方向突圍,4月在江西尋鄔(今尋烏)戰斗中犧牲。犧牲時任東北抗日聯軍第4軍2師師長。
3、羅榮桓
1902年11月26日誕生於湖南省衡山縣(今衡東縣)。1919年底,參加了長沙反對軍閥張敬銷殲堯和抵制日貨的運動。中國人民解放軍政治工作奠基人,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黨、國家和軍隊卓越領導人。1902年11月26日生於湖南省衡山縣寒水鄉南灣村(今岩斗宏屬衡東縣榮桓鎮)。
4、黃公略
黃公略是湖南省湘鄉人,曾在黃埔軍官學校學習,畢業後參加北伐戰爭。同年入黃埔軍校高級班學習。192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參加廣州起義。1928年參加領導平江起義。曾任中國工農紅軍第五軍副軍長、第三軍軍長。在中央革命根據地三次反「圍剿」戰役中屢建戰功。1931年9月在戰斗中負傷犧牲。
5、段德昌
段德出生於昌湖南南縣,1924年,段德昌創辦新華中學,第二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同年轉入中國共產黨。「五卅」慘案後,發起組織「青滬慘案南縣雪恥會」,加入中國共產黨,入粗冊黃埔軍校第四期學習。
後到國民革命軍第八軍第一師政治部工作,參加北伐戰爭,領導開展游擊斗爭,創建游擊根據地。1933年在「肅反」中遭夏曦誣陷被捕,在湖北巴東被殺害,年僅29歲。
『陸』 紅色故事有哪些
紅色故事有哪些?有很多,下面是一部分。1、《小英雄雨來》,2、《烽火三少年》,3、《狼牙山五壯士》,4、《鋼鐵是怎樣煉成的》,5、《井岡山的故事》,6、《劉胡蘭傳》7、《誰是最可愛的人》
(6)湖南紅色革命故事有哪些擴展閱讀:
紅色故事主要指革命期間的故事。社會革命是歷史發展之火車頭;它最深刻之根源是生產關系和生產力之矛盾。相對於改革,則是由上而下的變革。例如在政治層面上,由下而上以暴力推翻君主專制,建立民主共和制,稱之為革命,但也有和平革命。當現存之生產關系成為生產力繼續發展之嚴重障礙時,就要求通過革命,改變舊生產關系以及維護這種舊生產關系之舊上層建築,即改變社會制度,解放被束縛之生產力,推動社會進一步向前發展。相反,由上而下從帝制推行君主立憲制,成立民主議會,稱之為改革。通常革命較激進劇烈,改革則較保守溫和。在階級社會里,社會革命是階級斗爭之必然趨勢和集中表現,通常要使用暴力。在工業層面上的重大革新,稱之為工業革命。通常是指對當前工業或生產模式進行變革,即以新的機器例如蒸汽機取代舊有的人力,提升生產效率。
『柒』 紅色革命故事有哪些
橫刀立馬與彭大將軍的故事
紅軍到達陝北吳起鎮。蔣派大軍追至。彭指揮紅軍殲滅敵軍一個騎兵團,取得了紅軍到達陝北後第一場勝仗。為此,毛特作詩贈予彭。詩曰:
六言詩·給彭*懷同志
山高路遠坑深,大軍縱橫馳奔。誰敢橫刀立馬?唯我彭大將軍!
彭**受到詩後,將詩末兩句「唯我彭大將軍」改為「惟我英勇紅軍」,並把原詩還給毛。有功而不受榮譽,表現了彭大將軍的高風亮節。
半床棉被的故事
紅軍長徵到湖南汝城縣沙洲村時候,3名紅軍女戰士借宿農民徐解秀家,因為家裡窮,當時床上只鋪了稻草和破棉絮,晚上,三名女紅軍就和徐解秀蓋一條行軍被,睡一張床,徐解秀的丈夫就睡在門口的草垛上。白天,紅軍戰士們和徐解秀一起幹活,講進步道理,還幫她帶孩子,徐解秀幫紅軍戰士煮飯。紅軍要開拔了,看到徐解秀家連一床像樣的被子都沒有,一名女紅軍用剪刀將這床被子剪開,將半床被子留給了徐解秀。這就是紅軍戰士和老百姓的魚水情深,生死與共。
12個銅板「買」一個梨的故事
講述了1935年4月時,中央紅軍進入了雲南境內。那裡的風景十分美麗,連綿起伏的山巒,漫山遍野的綠樹······可是紅軍戰士們卻被酷熱的天氣折磨的苦不堪言。戰士們好不容易找到了水,可哪裡的水卻是鹹的!沒有水解渴,戰士們只好忍著乾渴繼續前進。
戰士們好不容易找到了一個村莊,可那兒的村民因為聽信了敵人的宣傳,全都躲了起來。戰士們沒辦法,只好住了下來。
在女戰士打水時,不可思議的事發生了!在廚房的毛草中,竟有一筐梨!要知道對於行路一天的戰士們來說,梨可是最好的東西!可是紅軍紀律嚴明:不能拿群眾的一針一線。戰士們只好舔了舔嘴唇。這時,一位發著高燒的女戰士發出了痛苦的呻吟,這是大家靈機一動,決定買一個梨給她。最後用12個銅板「買」了一個梨。
從《長征謠》到《清平樂·六盤山》的故事!
1935年10月7日,毛登上六盤山,臨風寄景,氣貫長虹,遙想紅軍走過的艱難里程,展望革命的未來前途,感慨萬千。當時,毛坐在一塊石頭上說,這里真是個好地方,天高雲淡,紅旗漫卷,大雁南飛,六盤山的景色多好啊。他隨即吟出了《長征謠》:「天高雲淡,望斷南飛雁,不到長城非好漢! 同志們,屈指行程已二萬!同志們,屈指行程已二萬!六盤山呀山高峰,赤旗漫卷西風。今日得著長纓,同志們,何時縛住蒼龍?」。他以自由詩的形式,採取重復比興、呼喚等手法,展示了紅軍將士金戈鐵馬、風雷激盪的雄姿,體現了「紅軍不怕遠征難」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和反蔣抗日的決心。
1942年8月1日,毛才將《長征謠》改成規范的詞牌《清平樂·六盤山》,刊登在《淮海報》的副刊上,全文是:「天高雲淡,望斷南飛雁,不到長城非好漢,屈指行程二萬。六盤山上高峰,紅旗漫卷西風。今日長纓在手,何時縛住蒼龍?」
張思德吃毒草救人的故事
部隊進入草地後,由於環境、氣候非常惡劣,使得草地行軍十分艱難。而更要命的是缺衣少食,不少紅軍就因此長眠在了草地上。
眼看掉隊、犧牲的同志越來越多,朱總司令令人將自己的坐騎也殺了,分給通信班、警衛班的同志做口糧,還向身邊的同志發出了「嘗百草」的號召,以使大家在茫茫草地上,尋找出一些無毒、可以食用的野菜、野草,渡過飢餓的難關。然而,要嘗出一種能吃的野草、野菜,是要冒中毒的危險的。張思德在「嘗百草」活動中,總是搶在他人之前。
據張顯揚回憶:「有一回,部隊在一片水草豐盛的沼澤旁宿營。一個小戰士來到水塘旁,突然高興地叫起來:『野蘿卜!野蘿卜!』張思德過來一瞧,果然,離水塘不遠的地方長著一叢叢野草,葉子綠,形狀跟蘿卜葉子差不多。那個小戰士興沖沖地跑過來,拔起一棵就往嘴裡送。張思德忙趕上去。一把奪過來,先放到自己的嘴裡,細細嚼了嚼,味道又甜又澀。不一會兒,張思德感到有些頭暈腦脹,全身無力,緊接著,他肚子一陣絞痛,大口嘔吐起來。他急忙對小戰士說:『這草有毒,快,快告訴……』沒等把話說完,張思德就摔倒了,一時失去了知覺。半個多小時以後,張思德慢慢醒來,模模糊糊地看見小戰士端著瓷缸蹲在跟前,他急忙說:『不要管我,快去告訴其他同志。』」張思德就是這樣把生的希望讓給同志們,把犧牲的危險留給自己。很快,這件事被朱總司令知道了,他表揚了張思德。
朱(老總)的故事
朱(老總)除了愛吃新鮮蔬菜,一般人棄之不食的蹄筋也是他所愛吃的。
在長征過草地時,紅軍的糧食快吃光了,朱(老總)也和戰士們一樣,吃野菜,嚼草根。有一天下午,到達宿營地之後,朱(老總)仍顧不得休息,去檢查戰士的吃住情況,路上發現了一些牛蹄、馬蹄,他便蹲下身子,對這些蹄子進行仔細地查看,然後對身邊的小戰士說:"看樣子是不久前通過的先頭部隊扔掉的。好東西,帶回去,把裡面的蹄筋抽出來,加工一下,就是一頓美餐,足可以給戰士們改善一次生活了!"接著,他又手把手地教小戰士怎樣加工。
這意外的美食發現和學到的烹飪原料加工技術,讓小戰士感到十分驚喜。他們收拾起那些牛蹄、馬蹄,找到炊事員,按照剛才學會的方法進行加工。先把蹄子放到火上烤,再放到水裡煮,然後把蹄子剖開,再把裡面的蹄筋抽出來。蹄筋加工好了,按照小戰士的意見,炊事員拿出一部分放到大家吃的湯鍋里調味,留下一點給朱(老總)熬上一碗野菜蹄筋湯。
開飯時,炊事員剛把這碗"高湯"端上餐桌,朱(老總)就聞到了蹄筋誘人的香味,樂呵呵地說:"好香啊!"說著,拿起筷子就准備吃,可他看到這碗里有那麼多蹄筋時,關切地向炊事員詢問:"大夥兒都吃了沒有?"
炊事員見朱(老總)將拿起的筷子又放下,一臉疑惑之色,便猜到了他的心事,連忙解釋說:"大家都嘗過了,這是您的一份,你快趁熱吃了吧!"小戰士也在一旁催促:"您就快趁熱吃吧。"
"小鬼,蹄筋本來不多,給我一人這么多,我怎麼能吃得下嘛!來,把這碗蹄筋給運輸員老馬送去。運輸員比我們更辛苦,更勞累,應該給他們照顧。"沒等小戰士反應過來,蹄筋已經放到他手上了。"那您……"小戰士還想說什麼。"我?你們回來時,到大鍋里給我打一碗菜湯,我不就品嘗到蹄筋了嗎?"
金色的魚鉤的故事
長征途中一位炊事班班長接受並完成黨組織交給的任務,照顧三個生病的小戰士過草地,為了給生病的小戰士補充營養,老班長想盡辦法釣魚和挖野菜,煮成野菜湯給三個小戰士吃,自己卻吃剩下的魚刺和魚骨。最後在即將渡過草地的時候,老班長卻因為飢餓犧牲在草地中。小戰士」把老班長留下的魚鉤保存起來,以教育後代。
彭大將軍的黑騾子的故事
紅軍長征進入草地後,很快就斷糧了。看到那些因飢餓而倒卧在草地上的戰士,彭*懷心如刀絞。他命令飼養員,把所有的牲口都殺掉,包括自己的那頭黑騾子。飼養員急了,說那頭黑騾子無論如何不能殺,自長征以來,它救了很多人,是革命的功臣。彭*懷眼裡含著淚花:「你以為我捨得?可現在什麼吃的都沒有,只有殺了牲口,才能走出草地。」彭*懷的命令下達後,飼養員和警衛員誰也不願執行,彭*懷命令軍團部的一名幹部去執行,六頭牲口被集中在一起,一陣槍響,五頭牲口相繼倒下,唯有彭*懷的那頭黑騾子,依舊安靜地站著。老飼養員撲過去,抱住黑騾子的脖子喊,把它留下!彭*懷走過去,低聲說:「人比牲口重要!」然後示意那名幹部又開了一槍。大黑騾子慢慢倒下,彭轉身走了,他不忍回頭。事後,他指示後勤部門,把所有好肉都送給戰士和傷員,自己卻一塊也沒有留。
《豐碑》的故事
紅軍隊伍在冰天雪地里艱難地前進。嚴寒把雲中山凍成了一個大冰坨。狂風
呼嘯,大雪紛飛,似乎要吞掉這支裝備很差的隊伍。
將軍早把他的馬讓給了重傷員。他率領戰士們向前挺進,在冰雪中為後續部隊開辟一條通路。等待著他們的是惡劣的環境和殘酷的戰斗,可能吃不上飯,可能睡雪窩,可能一天要走一百幾十里路,可能遭到敵人的突然襲擊。這支隊伍能不能經受住這樣嚴峻的考驗呢?將軍思索著。
隊伍忽然放慢了速度,前面有許多人圍在一起,不知在干什麼。將軍邊走邊喊:"不要停下來,快速前進!"
"前面有人凍死了。"警衛員跑回來告訴他。將軍愣了一下,什麼話也沒說,快步朝前走去。
一個凍僵的老戰士,倚靠光禿禿的樹干坐著。他一動不動,好似一尊塑像,身上落滿了雪,無法辨認他的面目,但可以看出,他的神態十分鎮定,十分安詳:右手的中指和食指間還夾著半截紙卷的旱煙,火早已被雪打滅;左手微微向前伸著,好象在為戰友指明前景的道路。單薄破舊的衣服緊緊地貼在他的身上。
將軍頓時嚴峻起來,嘴角邊的肌肉抽動著。忽然他轉過臉向身邊的人吼
道:"把軍需處長給我叫來!為什麼不給他發棉衣?"
呼嘯的狂風淹沒了將軍的話音。沒有人回答他,也沒有人走開。他紅著眼睛,像一頭發怒的豹子,樣子十分可怕。
"聽見沒有,警衛員?叫軍需處長跑步過來!"將軍兩腮的肌肉抖動著。 這時候,有人小聲告訴將軍:"他就是軍需處長……"
將軍愣住了,久久地站在雪地里。他的眼睛濕潤了。他深深吸了一口氣,緩緩地舉起右手,舉到齊眉出,向那位跟雲中山化為一體的軍需處長敬了一個軍禮。
風更狂了,雪更大了。大雪很快地覆蓋了軍需處長的身體,他成了一座永遠的豐碑。
將軍什麼話也沒說,大步走進漫天的風雪中。他聽見無數沉重而堅定的腳步聲。那聲音似乎在告訴人們:如果勝利不屬於這樣的隊伍,還會屬於誰呢?
飛奪瀘定橋的故事
瀘定橋長約100米,由十三根鐵鏈組成,兩邊各兩根為橋欄,底部並排九根為橋面,鋪有木板。橋東端即四川瀘定城西門。1935年5月29日,紅一軍團二師四團經過一晝夜二百四十華里的急行軍,佔領了瀘定橋西岸橋頭。當時橋西有國民黨川軍把守,橋板已全部被拆除。由該團一營二連二十二名勇士組成的突擊隊,冒著敵軍的槍林彈雨,攀踏著懸空的鐵索,沖向對岸,攻下了橋頭堡。後續部隊迅速跟進,奪取了瀘定城。
17勇士強渡大渡河的故事
1935年5月,長征中的中央紅軍渡過金沙江後,由四川會理附近地區繼續北進。蔣介石指揮10餘萬國民黨軍南攻北堵,企圖利用彝漢民族矛盾和大渡河天險屏障,圍殲中央紅軍於四川省大渡河以南地區。為挫敗國民黨軍的陰謀,紅軍迅速北進,強渡天險大渡河。以劉為司令員的紅軍先遣隊,順利通過彝民區,直逼國民黨軍防守大渡河的薄弱地帶。24日晚,第1軍團先遣隊第1師第1團急行軍80公里,先期抵達大渡河右岸的安順場,隱蔽於附近山頭。當晚,該團第1營出其不意攻佔安順場渡口。時值洪水暴漲,大渡河水深流急,渡口水面寬約300米,對岸有四川軍閥部隊防守。該團決定由第2連組織突擊隊,實施強渡。
1935年5月上旬,長征途中紅軍准備強渡大渡河。25日上午,紅一團第一營第2連連長熊尚林率領渡河突擊隊,在當地船工的配合下,乘著僅剩的一隻木船,冒著密集火力,頂著急流險浪駛向對岸。木船被沖向下游數百米處靠岸,17名紅軍官兵登岸後,搶占沿河工事,控制渡口。又同第2船登岸的官兵一起,擊潰安靖壩守軍,為後續部隊渡河打開了道路。
七根火柴的故事
長征途中,暴雨傾瀉在大草原上。一個生命垂危的紅軍戰士把黨證和夾在黨證里的七根焦乾的火柴交給戰友,請他轉交給黨組織。言畢,安然地閉上了眼睛。那位戰友追上隊伍,為戰士們點燃了篝火,然後將餘下的六根火柴和黨證交給了指導員。
『捌』 紅色革命故事 紅色革命故事有哪些
1、《一袋干糧》的故事:那是深秋的一天,太陽偏西了。由於長時間在荒無人煙的草地上行軍,常常忍飢挨餓,陳賡同志感到十分疲憊。這一陣他掉隊了,牽著那匹同樣疲憊的瘦馬,一步一步朝前走著。忽然,看見前邊有個小紅軍,跟他一樣,也掉隊了。
2、那個小傢伙不過十一二歲。黃黃的小臉芹明,一雙大眼睛,兩片薄嘴唇,鼻子有點兒翹,兩只腳穿著破草鞋,凍得又青又紅。陳賡同志走到他跟前,說:「小鬼,你上馬騎一會兒吧」。
3、小鬼擺出一副滿不在乎的樣子,盯著陳賡同志長著絡腮鬍子的瘦臉,微微一笑,用一口四川話說:「老同志,我的體力比你強多了,你快騎上走吧。」陳賡同志用命令的口吻說:「騎一段路再說」。
4、小鬼倔強地說:「你要我同你的馬比賽啊,那就比一比吧。」他說著把腰一挺,做出個准備跑的姿勢。「那,我們就一塊兒走吧。」「不。你先走,我還要等我的同伴呢」。
5、陳賡同志無可奈何,從身上取出一小包青稞面,遞給小鬼,說:「你把它吃了。」
6、小鬼把身上的干糧袋一拉,輕輕地拍了拍,說:「你看,鼓鼓的嘛。我比你還多呢」。
7、陳賡同志終於被這個小鬼說服了,只好爬上馬背,朝前走去。他騎在馬上,心情老平靜不下來,從剛才遇見的小鬼,想起一連巧消串的孩子。從上海、廣州直到香港的碼頭上,跟他打過交道的那些窮孩子,一個孝首知個浮現在他眼前。
8、「不對,我受騙了!」陳賡同志突然喊了一聲,立刻調轉馬頭,狠踢了幾下馬肚子,向來的路奔跑起來。等他找到那個小鬼,小鬼已經倒在草地上了。
9、陳賡同志吃力地把小鬼抱上馬背,他的手觸到了小鬼的干糧袋,袋子硬邦邦的,裝的什麼東西呢?他掏出來一看,原來是一塊燒得發黑的牛膝骨,上面還有幾個牙印。
10、陳賡同志全明白了。就在這個時候,小鬼停止了呼吸。陳賡同志一把摟住小鬼,狠狠地打了自己一個嘴巴:「陳賡啊,你怎麼對得起這個小兄弟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