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國著名科學家的故事有哪些
中國著名科學家的故事有:
1、錢學森:他是中國航天之父、導彈之父、火箭之王!他用愛國、奉獻、求真、創新的精神,踐行了科學救國、科技強國的遠大志向。
㈡ 求我國愛國科學家的故事,簡單寫一寫他們的愛國事跡
1955年初冬,剛剛沖破美國當局阻撓回到祖國的錢學森,來到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參觀。衫源院長陳賡大將問他:「中國人能不能搞導彈?」錢學森說:「外國人能乾的,中國人為什麼不能幹?難道中國人比外國人矮一截?!」
就這一句話,決定了錢學森從事火箭、導彈和航天事業的生涯。他以其對中國火箭導彈技術、航天技術乃至整個國防高科技事業的奠基性貢獻,為我軍武器裝備現代化建設寫下了精彩絢麗的篇章。
1949年當中華人民共和國宣告誕生的消息傳到美國後,錢學森和夫人蔣英便商量著早日趕回祖國,為自己的國家效力。此時的美國,以麥卡錫為首對共產黨人實行全面追查,並在全美國掀起了一股驅使雇員效忠美國政府的狂熱。
錢學森因被懷疑為共產黨人和拒絕揭發朋友,被美國軍事部門突然吊銷了參加機密研究的證書。錢學森非常氣憤,以此作為要求回國的理由。
(2)中國科學家品德高尚故事有哪些擴展閱讀:
主要成就:
1956年初,錢學森向中共中央、國務院提出《建立我國國防航空工業的意見書》。同時,錢學森組建中國第一個火箭、導彈研究所——國防部第五研究院並擔任首任院長。他主持完成了「噴氣和火箭技術的建頌啟立」規劃,參與了近程導彈、中近程導彈和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的研製。
直接領導了用中近程導彈運載原子彈「兩彈結合」試驗,參與制定了中國近程導彈運載原子彈「兩彈結合」試驗,參與制定了中國第一個星際航空的發展規劃,發展建立了工程式控制制論和系統學等。
在錢學森的努力帶領下,1964年10月16日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野塌如炸成功,1967年6月17日中國第一顆氫彈空爆試驗成功,1970年4月24日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發射成功。
㈢ 中國當代創新人物事跡袁隆平
中國當代創新人物事跡袁隆平(五篇乎輪老)
袁隆平代表了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他的使命已經完成,我們的使命才剛剛開始。如何參與重建中華民族精神,使我們的國人,人人都可以成為袁隆平,是我們這一代人的使命。下面我為大家整理了中國當代創新人物事跡袁隆平,希望大家喜歡!
他一輩子只做一件事,卻把這件事做到了極致,他就是我最敬佩的人「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爺爺。
外界對袁爺爺最動人的一句評價是:「用一粒種子改變了世界。」但你可能不知道,這粒種子是怎麼找到的,14天,14萬株水稻,他左手持放大鏡,右手拿鑷子,彎腰弓步,在湘西稻田一株一株地找,終於找到了一棵雄性不育株水稻。1961年7月的一天,袁爺爺發現一株稻株結出了230多粒稻子,他推算用這個稻株做種子,水稻畝產會上千斤,而當時高產的水稻才不過五六百斤。在袁爺爺的努力堅持下,他帶領科研團隊不斷研發,接連攻破水稻超高產育種難題,水稻畝產從700公斤突破到1200公斤,袁爺爺帶領著他的團隊一次次刷新著世界紀錄。這樣的輝煌成就真是令我佩服。
袁爺爺有兩個夢想,第一個是水稻長得有高粱那麼高,我們可以坐在稻穗下乘涼。我想他的這個夢,已經快要實現了。回憶曾經缺糧的苦,他一字一句嚴肅地說:「一粒糧食能救一個國家,也可以絆倒一個國家。」而今天,他的所作所為,不正是一個國家的拯救者嗎?
袁爺爺的另一個夢想:是讓全天下都能吃飽飯。他在湖南開辦雜交水稻培訓國際班,來自80多個發展中國家14000多個學生跟他學習最先進的育苗技術,親切地喊他「爸爸」。是的,他不愧被稱為世界人民的「爸爸」。袁爺爺做了很多不可能的事——他去長不出莊稼的馬達加斯加開荒,去仙人掌都種不出的迪拜種水稻,不僅是我,許多的外國專家也由衷地佩服他。
袁爺爺的事跡時時刻刻鼓舞著我:他造福世界的技術,攻堅克難的勇氣,樂觀豁達的心態,低調謙遜的美德,沒有一項不令我佩服,而最讓我欽佩的,卻是他那專注、堅持、畢生逐夢的信念。2021年5月22日,91歲的袁隆平爺爺離開了我們。巨星會隕落,光芒永不滅!袁爺爺一定變成了天上的恆星,正含情脈脈地凝望著大地的五穀豐登吧。記得您曾說:人生就像種子,要做一粒好種子,而我想對您——我最最崇敬的人說:我會好好吃飯,也會努力做一粒好種子!
這兩天的天氣格外陰沉,雲濃得像是要滴出水來而卻遲遲不下。使人的心上莫名蒙上一層壓抑,在這種日子裡歲升又聽見袁隆平院士去世的消息,不禁感受心中空落落的,像是少了點什麼似的。
袁隆平院士是我國雜交水稻研究的開創者,可以說沒有他,我們老百姓還是吃不飽,還是會挨餓,但是為了讓人民吃飯,他付出了多大的努力,你知道嗎?1960年7月他發現一株「天然雜交稻」,從此便開始獨自研究雜交水稻,那時他的家人都不支持他,認為他一個大學生去種什麼田。後來1997年,她才有了自己的團隊來研究。而1960年——1997年這37年間,他都獨自一人奮斗,在稻田與實驗室間。
聽過一個故事,就是在時期袁老將他保護級的實驗品種在4分田中,後來,稻株被收,他看見一口深井中,竟還有幾株竟奮不顧身地跳下去。可以說沒有這幾株實驗稻就沒有今天的雜交水稻,袁老奮不顧身可以說今天的糧食是袁老拿生命換來的呀。
袁老在采訪中說:我有兩個夢一個是「禾下乘涼夢」,一個是「雜交水稻覆蓋全球夢」。簡簡單單幾句話雖使用了誇張卻難看出他的雄心壯志。袁老,您逝世了,我們一定會完成您未完成的夢想的!
采訪中,記者問袁桐喚隆平「如果您再次看飢荒您會怎麼做……」主持人話音剛落袁隆平院士便馬上說:「不可能了,不可能了!」
這是一個人對他產品的最大自信,也足以看出,他對雜交水稻的用心良苦體現了他的初心。2021年5月22日13時17分32秒袁隆平院士在長沙湘雅醫院逝世。當時許許多多的人站在醫院門口目送車對遠去路過之處設有幾輛車,就算有也是停下鳴笛致敬。場面,一度十分壯觀。本來我還想什麼時候能見他一面,因為離得比較近嗎?這下,可是再見不到了。
雨,落下來,又慢慢下大。這場雨帶走了袁隆平院士,都將他印在了我們的心底。
袁隆平,一個幾乎家喻戶曉的人。大學學農的袁隆平因親身經歷上世紀六十年代大飢荒,讓他不滿足於在農業學校當了一名教師,於是轉向研究雜交水稻。半個多世紀以來,袁隆平將「禾下乘涼、覆蓋全球」的個人夢想與「解決中國人民的溫飽、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國家命運緊密相連,幾十年來他披星戴月,寒來暑往,為我國糧食安全和世界糧食產量增收作出了傑出的貢獻,榮膺「國家科學技術獎」、「共和國勛章」、「影響世界華人終身成就獎」等多項國家頂尖榮譽。
按理說,袁隆平專注水稻研究已幾十年,早已功成名就,榮譽無數,完全可以光榮退休,安享余年,享受天倫之樂。然而,他不但沒有這樣做,反而為自己的人生設置一個又一個更高的目標。這讓我又想起2008年,當時已近七十歲的袁隆平在回應有關他落選中科院院士話題時曾說過一句話:「我沒當上院士,還是說明我水平不夠,所以我今後還要努力學習、努力工作。但是有一點,我努力並不是為了當院士,當時我的態度是如此,現在依然如此。」
這些年來,袁隆平不僅是這樣說,更是這樣做的。即使耄耋之年,他依然選擇堅守在農業科研一線,每天戴著一頂草帽,卷著兩只褲腿,在烈日下、在稻田裡不分日夜地忙碌著,繼續為實現「禾下乘涼、覆蓋全球」的夢想不懈奮斗、辛勤耕耘。這些年來袁隆平以解決世界的糧食問題為己任,在不斷追求的路上,服務了百姓,也成就了自己。可以說,袁隆平用自己不懈的努力,不僅向世人詮釋了一個農民科學家對糧食問題的理解,而且用實際行動生動詮釋了「生命不息,奮斗不止」的精神,更用其自身的實踐,讓我們懂得人生的意義就在不斷的追求。
「幸福都是奮斗出來的!」在這個機遇與挑戰並存的時代里,每個人都想要仰望星空,燦爛的星河也確實令人嚮往,但若不腳踏實地,鍥而不舍,怎麼能到達那些看似不可攀的高處呢?年輕的朋友們,讓我們以袁隆平院士為榜樣,始終堅守「生命不息,奮斗不止」精神,並融於崗位、融於日常,以食不甘味、寢不安席的敬業精神、以時不我待、只爭朝夕的責任擔當,答好人生每一道考卷,走好自己事業追夢路。
「讓更多的人吃飽」袁隆平91歲離開。大師隕落,全世界哀悼。他的去世是中國和世界科學界的巨大損失,也是中國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巨大損失。「國家的脊樑」將被我們永遠銘記。
傑出貢獻改變世界。袁隆平是「雜交水稻之父」,中國工程院院士,「共和國勛章」獲得者,受人尊敬和愛戴的科學家。他是雜交水稻研究的先驅,也是世界上第一個將水稻的雜交優勢成功應用於生產的科學家。他發明了「三系」雜交秈稻,成功開發了「兩系」雜交水稻,建立了超級雜交水稻技術體系。幾十年來,他致力於雜交水稻技術的研究、應用和推廣,為中國的糧食安全、農業科學發展和世界糧食供應做出了巨大貢獻。用一粒種子改變世界,解決世界60%人口的吃飯問題,袁隆平的貢獻是顯著的,「雜交水稻之父」名副其實。
學術態度影響深遠。袁隆平是新中國培養出來的第一代大學生,飽受困難和挫折。無論什麼情況,他的身體里總是流淌著祖國和世界的血液,他的青春散落在田野里。他還在孜孜不倦的攀登超級雜交稻的巔峰。一路走來,袁隆平的科研有很多疑惑、失敗、挫折。他一直埋頭苦幹,不怕吃苦,闖出一片新天地。他的那句「科研怎麼會失敗?」一直激勵著無數科學家參與游戲科學競賽;他的那句「做科研不要怕冷嘲熱諷,也不要怕別人說你不落俗套」一直激勵著青年學生勇闖創新殿堂。
高尚情操受人敬仰。袁隆平的人生原則是淡泊名利、踏實做人。他無數次拒絕了來自國外的高薪聘請,因為他知道他和雜交水稻的根都在中國。功名之下不忘初心,他始終銘記投身科學研究的激情與夢想,始終銘記把雜交水稻不斷帶向更高境界的不渝追求。對待成就,他極富人情味,常懷感恩心,把雜交水稻的功勞歸功黨和人民。生活中,他既不追逐時尚的消費觀,也不把個人的財富看成是負擔,曾因為多看了幾眼豪車上新聞,卻依然選擇普通的車子下試驗田。「如果老想著享受,哪有心思搞科研呢?」這就是他對待生活的態度。
斯人已逝,精神永存。袁隆平的卓越人生,就像他最熱愛的種子一樣,深埋在後人心間,令人從中汲取力量,傳承使命。種子優良了,水稻才能根深葉茂,碩果累累。「禾下乘涼」和「雜交水稻覆蓋全球」兩個夢依然任重道遠,但有「雜交水稻之父」的故事相伴,將激勵更多的人為科技興國而戰,未來可期。
袁隆平院士作為科學家,不僅貢獻巨大,更是一位精神可貴、品德高尚的人。他傑出的科技人才與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達到了完美結合和高度統一,贏得了社會的普遍尊重。他的人品、精神和作風,為我們樹立了學習的典範。一是顧全大局、不計名利、甘為人梯的協作精神。
袁隆平其人可敬的方面很多,尤其作為一個學習楷模被潤色的更是一個完人。而我作為一個普通人,可以學習他什麼呢?泛泛的說學習袁隆平似乎各個方面都都可以學習,那把目標就設定成一個完人,對自己沒有什麼現實意義。我認為能夠袁隆平身上突出的精神實質就是他的事業心。他做出的貢獻之大可以造福全人類,而這一切的貢獻都建立在他的事業心的基礎上。至於他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以及他個人如何愛國,愛社會,這是促成他有事業心的基礎。
我們是生活在不同年代不同地域的人,不可能有一樣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更不可能對國家對社會懷有同樣的情懷。但是這種背景並不能影響我也有一個同樣的事業心。每個人從事著不同的工作,並不是每個人的工作都有那樣的造福全人類的意義,但是每個人的工作對自己本身就是全部,那就是這個人的事業。這個事業的初級階段是為了安身立命、養家糊口,而溫飽問題解決了以後是否能有更高的追求呢?作為一個共產黨員投入到了共產主義事業中,是否應該有一些社會理想呢?
我想這是作為我,一個普通人應該仔細思考的問題。我們每天可能只是做著普普通通的事情,想不到雜交水稻這樣宏偉的命題,但是我們做得一點點小事,如果能夠當成事業來做,對個人,對社會都會有很大的成就,每個人都可以有很精彩的事業。我現在從事環保行業的工作,可以說是大事業中的一個小角色。也許我沒有機會去做袁隆平那樣重大的項目,獲得舉世矚目的成果,但我有很多機會完成眼前的小項目,小成果。而這今天的小,對於我來說,就是我的事業的全部,誰能說不是以後做大的基礎呢?所以學習袁隆平精神,我覺得,從現實意義出發,應該落實到自己從小事做起。
作為一名工程技術人員,應從袁隆平的成功道路上得到點啟示,從基礎的工作中尋找自己事業的起點,從點滴的努力中搭建自己事業的高塔。
㈣ 科學家張衡的勵志故事
科學家張衡的勵志故事
張衡,字平子,章帝建初三年(公元78年),誕生於南陽郡西鄂縣石橋鎮(今河南省南陽市城北五十里)一個破落的官僚家庭。
東漢時期,也就是距今約一千八百多年前(公元117年),一台利用水力推動自動運轉的大型天文儀器――「水運渾象」(連接到科學里程碑漏水轉渾天儀)在東漢的京都洛陽製造成功了。僅僅相隔了二十年(公元138年),安置在京都洛陽的又一台儀器――「候風地動儀」准確地報告了西方千里之外發生的地震。這標志著人類開始了用儀器記錄研究地震的新紀元。這兩台著名儀器的發明者就是張衡--我國東漢時期偉大的科學家、文學家。張衡對中國古代的天文學、地震學和機械力學作出了傑出的貢獻。傳說他還製造過指南車、記里鼓車等,因其機械製造水平很高,被尊稱為「木聖」。
張衡小傳
張衡,字平子,章帝建初三年(公元78年),誕生於南陽郡西鄂縣石橋鎮(今河南省南陽市城北五十里)一個破落的官僚家庭。祖父張堪是地方官吏,曾任蜀郡太守和漁陽(今河北省薊縣一帶)太守。張衡幼年時候,家境已經衰落,有時還要靠親友的接濟。「自古英才多貧賤,從來紈絝少偉男」 ,正是這種貧困的生活對他的成長起到了很好的作用。當時的南陽是經濟和文化都很發達的地區,有「南都」之稱。張衡在這樣的環境熏陶下,加上他自幼刻苦好學,在青少年時代就已經為後來從事文學和科學事業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由於家中的經卷典籍慢慢地不能滿足張衡的求知慾望了,於是從十六歲開始,他便離鄉游學,廣結學者名流。他曾到漢朝故都長安一帶,游覽了當地的名勝古跡,考察了周圍的山川形勢、物產風俗、世態人情。後來他又到了當時的首都洛陽,就讀於最高學府―大學。並成為學識比較淵博的學者。當時,地方上曾經推舉他做「孝廉」,公府也多次招聘畢旦他去做官,但都被他拒絕了。
張衡自幼就對文學有特殊的愛好和研究。他的文學作品很多,風格也各不相同。有的形式短小,重在抒情,如《歸田賦》。有的氣勢磅礴,廣寫景物,如《二京賦》;有的特色突出,獨樹一格,如《四愁詩》、《同聲歌》等穗薯。和帝永元十二年(公元100年),二十三歲的張衡應邀回鄉出任南陽太守鮑德的主簿,掌管文書工手族擾作。並在辦理政務之餘,潛心於文學創作。他以游學長安和洛陽的見聞作為素材,先後花了十年功夫,於安帝永初元年(公元107年)寫成著名的文學著作《東京賦》和《西京賦》,總稱為《二京賦》。文中,張衡以很大的篇幅無情揭露諷刺了當時京師中帝王貴族「取樂今日,遑恤我後,既定且寧,焉知傾」的腐敗寄生生活,受到人民的歡迎而傳誦於世。
後來,鮑德調任,張衡便辭職回家。掌握朝政的皇親鄧騭為了籠絡士人,幾次派人邀請張衡作他的幕僚,以增強自己這一派的勢力。但張衡一方面厭惡外戚專權,一方面想專心鑽研學問,都堅決地拒絕了。
在張衡三十四歲的時候,他的研究興趣逐漸轉到哲學和自然科學方面。他很喜愛揚雄(公元前53—公元18年)的哲學著作《太玄經》。《太玄經》的內容涉及天文、歷法、數學等方面,引起了他很大的興趣。《太玄經》里的一些樸素的唯物主義觀點也給了張衡以很大的啟發。
安帝永初四年(公元111年),張衡應征進京,先後任郎中、太史令、公車司馬令等低、中級官職。其中擔任太史令時間最長,前後達十四年之久。太史令是主持觀測天象、編訂歷法、候望氣象、調理鍾律(計量和音律)等事務的官員。在他任職期間,對天文歷算進行了精湛的研究,做出了重大的貢獻。
漢朝時,關於天體運動和宇宙結構的學說已經出現了三種:蓋天說、渾天說和宣夜說。蓋天說創立最早,它認為天在上,地在下,天象一個半圓形的罩子,大地是平的,或者象一個倒扣著的盤子。渾天說主張天是渾圓的,日月星辰會轉入地下。至於大地,早期的渾天說認為大地是平的,東漢三國時期的陸績(公元187-219年)等進一步提出了大地是球形的概念,使渾天學說臻於完備。宣夜說卻認為天沒有一定的形狀,而是無邊無際的充滿氣體的空間,日、月、五星(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等都飄浮在氣體中。
張衡根據自己對天體運行規律的認識和實際觀察,認真研究了這三種學說,認為渾天說比較符合觀測的實際。他繼承和發展了前人的渾天理論,在西漢耿壽昌發明的渾天儀的基礎上創制了一個能夠精確在表演渾天思想的「渾天儀」。他精通天文、歷算,具有很強的革新思想,先後寫出了《靈憲》、《靈憲圖》、《渾天儀圖注》等天文學著作,成為東漢中期渾天學說的代表人物之一。
張衡之所以能夠在科學上做出傑出成就,成為偉大的科學家,和他堅持唯物觀點、反對唯心主義和迷信思想有密不可分的聯系。張衡一生為我國的科學文化事業作出了卓越的貢獻,是我國古代偉大的科學家之一。他謙虛謹慎、勤學不倦,在所從事的事業中表現出了一絲不苟、精益求精、不畏強權、勇於進取的研究風格。而他不慕名利的高尚品德更值得我們學習。
永和四年(公元139年),張衡請求告老還鄉不準,又被調到朝中做尚書,但只任職一年就與世長辭了,終年六十一歲。
《靈憲》
張衡一生所著的天文學著作,以《靈憲》最為著名。這是一部闡述天地日月星辰生成和它們的運動的天文理論著作,代表了張衡研究天文的成果。它總結了當時的天文知識,雖然其中也有一些錯誤,但還是提出了不少先進的科學思想和獨到見解。例如,在闡述渾天理論的時候,雖然仍舊保留著舊的地平概念,並且提出了「天球」的直徑問題,但是張衡進一步明確提出在「天球」之外還是有空間的。他說:「過此而往者,未之或知也。未之或知者,宇宙之謂也。宇之表無極,宙之端無窮。」就是說,我們能夠觀測到的空間是有限的,觀測不到的地方是無窮無盡,無始無終的宇宙。這段話明確地提出了宇宙在時間和空間上都是無窮無盡的思想,是十分可貴的。
張衡在《靈憲》中指出月亮本身並不發光,月光是反射的太陽光。他說:「夫日譬猶水,火則外光,水則含景。故月光生於日之所照,魄生於日之所蔽;當日則光盈,就日則光盡也。」(景就是影,魄指月亮虧缺的部分。)他生動形象地把太陽和月亮比做火和水,火能發光,水能反光,指出月光的產生是由於日光照射的.緣故,有時看不到月光,是因為太陽光被遮住了。他這種見解在當時是十分新鮮的,也是正確的。同時,張衡還進一步解釋了月食發生的原因。他說:「當日之沖,光常不合者,蔽於地也,是謂暗虛。在星則星微,遇月則食。」這段話的意思是:「望月」時,應該能看到滿月,但是有時看不到,這是因為日光被地球遮住的緣故。他將地影的暗處叫做「暗虛」,月亮經過「暗虛」時就發生月食,精闢地闡述了月食的原理。至於「在星則星微」一句,說的是星星碰上「暗虛」就隱而不見了。現在看來這種說法是不正確的。由於星星距地球極為遙遠,又大都是發光的恆星,不象月球一樣屬於行星,因此沒有任何一個星星會進入地球的影子之中而失去了光芒。這是張衡的不足之處。這也可以看出在當時的水平下,古人的研究不可能作到盡善盡美。今人也一樣,做任何事情的時候都不可能將事情作的絕對正確,但一定要最大程度的正確反映客觀現實。
此外,張衡在《靈憲》中還算出了日、月的角直徑,記錄了在中原洛陽觀察到的恆星二千五百顆,和近代天文學家觀察的結果是相接近的。在他的另一部天文著作《渾天儀圖注》里還測定出地球繞太陽一年所需的時間是「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又四分度之一」,和近代天文學家所測量的時間三百六十五天五小時四十八分四十六秒的數字十分接近,說明張衡對天文學的研究已經達到了比較高的水平。
和迷信作戰
東漢封建統治者為了加強他們的統治地位,把讖緯神學作為正統思想,強迫人們信奉。「讖緯」是以封建迷信來解釋經書典籍,穿鑿附會、用來預卜吉凶的一種學說。它的基本思想是宣揚「王權神授」、「天人感應」等唯心思想,因此很受統治者推崇,被尊為朝章國典。這些腐朽的唯心主義思想理所當然地受到了當時一些進步的思想家如揚雄、桓譚、王充等人的堅決反對。之後,張衡也積極投入到了反讖緯神學的斗爭。安帝延光二年(公元123年),一場關於歷法的大辯論掀起了:梁豐等人借口當時實行的四分歷不合圖讖,提出廢除四分歷,恢復太初歷。四分歷源於太初歷,是對舊歷在根據天體運行的實測資料修改後得來的,自章帝元和二年(公元85年)開始使用,是當時比較精密的歷法。張衡和另一天文學家周興堅決反對恢復古歷。他們根據自己多年對天象的觀測,對各種歷法作了深入的研究、比較,認為四分歷比較精密。在辯論中,他們所就觀測到的現象以及這些現象產生的原因進行了深入的講解,駁得梁豐等人張口結舌,「或不對,或言失誤」,終於使四分歷得以繼續沿用。這是我國歷法史上唯物主義對唯心主義斗爭的一個勝利。
;㈤ 具有高尚品德的科學家的小故事
在我國老一輩科學家中,有許多人都是留學國外又回國服務的。著名橋梁專家茅以升在1916年20歲時,到美國留學,成為康奈爾大學橋梁專業的研究
生,很快以優異的成績獲得碩士學位。為了獲得實踐的機會,他晚上上課,攻讀博士學位,白天到一家橋梁公司實習,親手繪圖、切削鋼件、打鉚釘、油漆,終於成
了一個既懂理論又有技術的人才。美國人很佩服他,一份份聘書睜純螞從各地寄來,請他擔任工程師。
但是,茅以升沒有接受聘請,而是決定回國了。美國有些人勸他:「科學是沒有祖國的,是超越國界的。科學家的貢獻是屬於全人類的。中國條件差,你留在美國貢獻會更大。」茅以升回答:「科學雖然沒有祖國,但是科學家是有祖國的。我是一個中國人,我的祖國更需要我。我要回去為祖國服務!」
1919年,茅以升帶著一身本領回到國內,開始了為國造橋的事業。現在浙江省錢塘江上那座雄偉壯觀的大橋,就是茅以升設計並主持建悉埋造的。
達爾文 互讓"優先權"
1858年,正當達爾文寫完《物種起源》時,收到了華萊士從馬來群島寄給他的一篇論文。
論文中提出的"自然選擇"理論,和達爾文花了二十年心血進行研究、整理的進化理論大致相同。因為華萊士的論文寫在先,收到信的當天,達爾文就向另外兩位科學家賴爾和虎克寫信,建議立即發表華萊士的論文,而不要發表他的論文,表示決心讓褲物出"優先權"。
後來經賴爾和虎克再三說服,達爾文才同意將自己寫的《物種起源》提要和信件同華萊士的論文一起發表。華萊士知道後,不僅欣然同意賴爾和虎克的建議,而且始終把優先權讓給達爾文。
他在《對於自然淘汰的貢獻》一書的序言中,熱情地推薦達爾文為進化論的奠基人。他說: "我一向都是這樣感覺著,並且現在和以後也要這樣想,深知達爾文著手這一工作是遠在我之前的。"
這兩位科學家虛心謙讓的美德,是道德發展史上的佳話。
㈥ 袁隆平的品德
1.創新,是中國雜交水稻第一人;
2.時刻關心人民,他解決了世界五分之一人口的溫飽問題;
3.不重名利,如果他申請專利的話,或許他現在是中國最富有的人,可是他卻把專利無私的貢獻給國家;
4.對藝術的追求,他擅長小提琴,平時喜歡廣博群書;
5.簡朴,即使已經成為百萬富翁,他的生活依舊簡單。
袁隆平院士作為科學家,不僅貢獻巨大,更是一位精神可貴、品德高尚的人。他傑出的科技成就與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達到了完美結合和高度統一,贏得了社會的普遍尊重。他的人品、精神和作風,為我們樹立了學習的典範。
一是為國為民為事業不畏艱難,勇於付出的精神。袁隆平對祖國和人民始終懷有深厚的感情,他常說:「科學研究是沒有國界的,但科學家是有祖國的,不愛國,就喪失了做人的基本准則,就不能成為科學家。」作為一名入黨積極分子我應該把個人的理想同國家、民族的奮斗目標統一起來,把自己的人生追求同社會的改革實踐結合起來,牢固樹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遠大理想和永遠跟黨走中國特色社會主升或義道路的堅定信念。
二是注重理論聯系實際、勤奮進取的務實精神。袁隆平院士認為:成功的要決在於「知識、汗水、靈感、機遇」,20世紀60年代初,米丘林、李森科遺傳學說盛行、他視野開闊,通讀外文資料,了解到了孟德爾、摩爾根現代遺傳學理論研究的新動向,於是通過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研究,打開了雜交水稻「王國」的大門。我認為前輩已為我們這代人做出了很好的榜樣,我們更應該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誠信立人,學一生,愛一行,鑽一行,遇到困難不退縮,遇到挫折不屈服,百折不撓,鍥而不舍。弘揚時代精神,樂於服務,甘於奉獻,積極投身社會主義和諧文化建設。
三是顧全大局、不計名利、甘為人梯的協作精神。自從事雜交水稻研究起,他都是從大處著眼,從難處著手,從全局著想,所以課題一上馬就能帶動不同地區和單位的合作攻關。20世紀70年代,他曾把自己研究小組發現的「野敗」材料毫無保留地分送給全國18個研究單位,從而加快了協作攻關的步伐,使三系配吵滾伍套得以很快實現。我想作為一名辦公室工作人員更需具備這種精神。團結同志,傾聽大家的呼聲,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增強工作的預見性。做到「雪中送炭」而非「雨後送傘」做一名合格的服務員,圍繞全局決策,統一認識,理順關系,全力以赴把事辦成、辦好、辦到位。加強自身素質休養樹後勤人形象。
同時,袁隆平院士還具有非常好的人品、作風和健康的生活方式。他謙遜豁達,不以權威自居;他作風純朴,關心他人;他熱愛生活,健康樂觀。在他身上,集中體現了我國當代知識備漏分子憂國憂民、造福人類的宏大報負、自強不息、勇攀高峰的創新精神、不畏艱辛、迎難而上的奮斗意志、淡泊名利、奉獻社會的思想境界。我為我院出了個袁隆平院士而感到驕傲,更為自己生活在這個時代而感到自豪。
㈦ 中國愛國科學家的故事50左右
1、錢三強
著名科學家錢三強早年在法國研究原子理論。1948年,他提出回國,導師和同事都再三勸說,挽留。國民政府駐華大使,惡狠狠地威協說:「看他能上得大陸的岸,那才怪呢!」
這意思很清楚:如果錢三強堅持要回祖國,國民黨特務就會在半路上暗下毒手。錢三強不顧個人安危,置生死於度外,果斷而機智地回到祖國的懷抱,為發展我國原子能事業作出了重大貢獻。
2、李四光
1948年,李四光接受國際地質學會的邀請來到英國,發表了《新華夏海的誕生,轟動了歐州。一天清晨,李四光在報紙上看到一則消息:「……12月2日沈陽解放,……」
他激動得熱淚盈眶,多年的夢想就要成真了,新中國就誕生了!在劍橋大學中國留學生舉行的年會上,他激動地說:「我雖然60歲了,身體一直不好,但我一定要回到祖國去。
把自己的餘生貢獻給新中國!」但是此舉觸怒了國民黨當局。國民黨駐英國大使館秘書找到李四光,掏出了一張五千美金的支票,說:「你向世界發表個公開聲明,否認中華人民共和國。」
又威脅說:「你如果不肯,我將採取必要措施,將你扣留在國外》。」李四光聽罷氣憤至極,當即嚴厲斥責。
「我歸國明並春之心能用金錢收買嗎?我要回國,不要美金!」經歷了千辛萬苦,李四光終於踏上了祖國的土地,實現了他為中國效力的願望。
3、茅以升
在我國老一輩科學家中,有許多人都是留學國外又回國服務的。著名橋梁專家茅以升在1916年20歲時,到美國留學,成為康奈爾大學橋梁專業的研究生,很快以優異的成績獲得碩士學位。
為了獲得實踐的機會,他晚上上課,攻讀博士學位,白天到一家橋梁公司實習,親手繪圖、切削鋼件、打鉚釘、油漆,終於成了一個既懂理論又有技術的人才。
美國人很佩服他,一份份聘書從各地寄來,請他擔任工程師。 但是,茅以升沒有接受聘請,而是決定回國了。美國有些人勸他:「科學是沒有祖國的,是超越國界的。
科學家的貢獻是屬於全人類的。中國條件差,你留在美國貢獻會更大。」茅以升回答:「科學雖然沒有祖國,但是科學家激耐是有祖國的。我是一個中國人,我的祖國更需要我。
我要回去為祖國服務!」 1919年,茅以升帶著一身本領回到國內,開始了為國造橋的事業。現在浙江省錢塘江上那座雄偉壯觀的大橋,就是茅以升設計並主持建造的。
4、錢學森
錢學森在美國度過了20年,在航空科學上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成為有名的火箭專家,為美國的軍事科學做出了貢獻。1949年,他得知新中國成立了,非常興奮,決定回國參加建設。
可是美國方面敵視中國,怕錢學森回蔽緩國對他們不利,就千方百計地阻撓。美國海軍次長還惡狠狠地說:「我寧肯把他槍斃了,也不讓他離開美國。
他知道的太多了,一個人可頂五個師的兵力!」於是,美方無中生有,說錢學森是中國間諜,把他逮捕關押,後來雖然釋放了,可又嚴密監視。
錢學森沒有屈服,向美方提出嚴正抗議,回國的決心更大了。他在家裡放好三隻小箱子,准備隨時啟程。
後來在中國政府的過問下,被美方扣留了5年的錢學森,終於在1955年搭乘輪船回國了。他來到天安門廣場,興奮地說:「我相信我一定能回來,現在終於回來了!」
5、童第周
1949年3月,中國即將解放前夕,童第周拒絕了耶魯大學的高薪挽留,克服了種種阻力,在迎接新中國成立的隆隆炮聲中,再次回到了國立山東大學;同年6月2日,青島解放。
童第周應「中華全國科學工作者聯合會籌備會」的邀請到北京參加籌委會會議,利用這個機會,他找到中國科學院籌建組領導竺可楨教授,迫切地向他提出了建設中國海洋研究機構的設想。
㈧ 袁隆平的故事
袁隆平,1930年9月生於北京,江西省九江市德安縣人,中國雜交水稻育種專家,中國研究與發展雜交水稻的開創者,被譽為「世界雜交水稻之父」。
袁隆平從事雜交水稻研究已經半個世紀了,不畏艱難,甘於奉獻,嘔心瀝血,苦苦追求,為解決中國人的吃飯問題做出了重大貢獻。先生的傑出成就不僅屬於中國,而且影響世界。(新華網評)
袁隆平院士是中國雜交水稻事業的開創者,是當代神農。50多年來,始終在農業科研第一線辛勤耕耘、不懈探索,為人類運用科技手段戰勝飢餓帶來綠色的希望和金色的收獲。他的卓越成就,不僅為解決中國人民的溫飽和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做出了貢獻,更為世界和平和社會進步樹立了豐碑。(新浪網評)
袁隆平熱愛祖國、一心為民、造福人類的崇高品德,與中國共產黨肝膽相照、同心同德的思想風范,與時俱進、勇攀高峰的創新精神,不畏艱險、執著追求的堅強意志,嚴以律己、淡泊名利的高尚情操,是當代中國人學習的楷模,更是新世紀呼喚的時代精神。(賈慶林評)
袁隆平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當他還是一個鄉村教師的時候,已經具有顛覆世界權威的膽識;當他名滿天下的時候,卻仍然只是專注於田疇。淡泊名利,一介農夫,播撒智慧,收獲富足。他畢生的夢想,就是讓所有人遠離飢餓。(中國科技評獎委員會評)
㈨ 中國科學家有哪些並寫出最讓你敬佩的精神
2015年10月5日中國科學家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獎,這是茄襪山中國人自己培養的自然科學界諾貝爾獎的第一人。屠呦呦令人尊敬不只因為獲得諾貝爾獎,她身上有著科學家的百折不饒、淡泊名利的高尚品質,她不計報酬,幾十年如一日深入研究,克服困難,一絲不好稿苟,推廣科研成果也毫無保留,積極援非,為世界防疫做出了巨大貢獻,也顫中為中醫走向世界做出了巨大貢獻。
㈩ 中國著名科學家的故事有哪些
中國著名科學家的故事有:
1、袁隆平:
20世紀70年代以後,童第周開始注意用生物化學的方法研究核質關系。他與合作者還研究了核酸對金魚性狀的誘變作用,取得了很多成果,並發表了論文。
他的科研工作始終貫穿著一條線索,這就是從卵子在受精前後的結構到細胞質與細胞核在發育中的相互關系,進而探討細胞質在性狀遺傳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