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中國最有名的十個民間故事
中國十大民間故事:
1、牛郎織女
《牛郎織女》是中國古代著名的漢族民間愛情故事,也是中國四大民間故事之一,傳說古代天帝的孫女織女擅長織布,每天給天空織彩霞。她討厭這枯燥的生活就偷偷下到凡間,私自嫁給河西的牛郎,過上男耕女織的生活。
此搭拍事惹怒了天帝,把織女捉回天宮,責令他們分離,只允許他們每年的農歷七月七日在鵲橋上相會一次。他們堅貞的愛情感動了喜鵲,無數喜鵲飛來,用身體搭成一道跨越天河的喜鵲橋,讓牛郎織女在天河上相會。
② 民間故事有哪些寫10個
1、《牛郎織女》
《牛郎織女》為中國古代著名的民間愛情故事,傳說古代天帝的孫女織女擅長織布,每天給天空織彩霞,她討厭這枯燥的生活,就偷偷下到凡間,私自嫁給河西的牛郎,過上男耕女織的生活。
此事惹怒了天帝,把織女捉回天宮,責令他們分離,只允許他們每年的農歷七月七日在鵲橋上相會一次。
他們堅貞的愛情感動了喜鵲,無數喜鵲飛來,用身體搭成一道跨越天河的喜鵲橋,讓牛郎織女在天河上相會。
每年的農歷七月初七,俗稱「七夕」,相傳是牛郎織女一年一度在「鵲橋」上相會的日子。千百年來這個古老而動人的愛情故事,世代流傳,這一天還被現代人譽為中國版的「情人節」。
4、《白蛇傳》
《白蛇傳》在清代成熟盛行,是中國民間集體創作的典範。描述的是一個修煉成人形的蛇精與人的曲折愛情故事。故事包括篷船借傘,白娘子盜靈芝仙草,水漫金山,斷橋,雷峰塔,許仙之子仕林祭塔,法海遂遁身蟹腹以逃死等情節。
表達了人民對男女自由戀愛的贊美嚮往和對封建勢力無理束縛的憎恨。其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列。並以此故事為原型拍攝了多部影視劇作和動畫片。
5、《西湖龍井的傳說》
傳說乾隆皇帝下江南時,來到杭州龍井獅峰山下,看鄉女採茶,以示體察民情。這天,乾隆皇帝看見幾個鄉女正在十多棵綠蔭蔭的茶蓬前採茶,心中一樂,也學著采了起來。
剛采了一把,忽然太監來報:「太後有病,請皇上急速回京。」乾隆皇帝聽說太後娘娘有病,隨手將一把茶葉向袋內一放,日夜兼程趕回京城。其實太後只因山珍海味吃多了,一時肝火上升,雙眼紅腫,胃裡不適,並沒有大病。
此時見皇兒來到,只覺一股清香傳來,便問帶來什麼好東西。皇帝也覺得奇怪,哪來的清香。他隨手一摸,啊,原來是杭州獅峰山的一把茶葉,幾天過後已經幹了,濃郁的香氣就是它散出來了。
太後便想嘗嘗茶葉的味道,宮女將茶泡好,茶送到太後面前,果然清香撲鼻,太後喝了一口,雙眼頓時舒適多了,喝完了茶,紅腫消了,胃不脹了。
太後高興地說:「杭州龍井的茶葉,真是靈丹妙葯。」乾隆皇帝見太後這么高興,立即傳令下去,將杭州龍井獅峰山下胡公廟前那十八棵茶樹封為御茶,每年採摘新茶,專門進貢太後。至今,杭州龍井村胡公廟前還保存著這十八棵御茶。
③ 十大中國民間故事是什麼
中國古代最著名的四大民間傳說故事,有多個說法,但一般還是指《牛郎織女》、《白蛇傳》、《孟姜女哭長城》與《梁山伯與祝英台》。我一直覺得4個太少了,所以這里再根據故事的經典性和知名度增加6個,即《天仙配》、《八仙過海》、《嫦娥奔月》、《孔雀東南飛》、《柳毅傳書》、《歌仙劉三姐》,成為中國古代十大民間傳說故事。因為這些故事各位都耳熟能詳了,家喻戶曉,婦孺皆知,所以就不詳細介紹了,只以組圖展示就是。
牛郎織女
白蛇傳
孟姜女哭長城
梁山伯與祝英台
天仙配
八仙過海
嫦娥奔月
孔雀東南飛
柳毅傳書
歌仙劉三姐
中國民間傳說中主管男女婚姻的神。也稱月下老、月老。傳說他有赤繩,若把它系在男女朋方的腳上,雖仇人或相隔千里,終會結成姻緣。唐李復言《續玄怪錄.定婚店》略雲:唐代韋固旅次宋城南店,遇一老人倚囊坐,向月下檢書。固問所檢何書,雲婚牘耳。又問襄中何物,雲赤繩子耳,以系夫妻之足,雖仇家異域,此繩一系,亦必好合。宋城宰聞之,題其店曰「定婚店」。俗因稱媒約為月下老人。
明初劉總《月下老定世間配偶》雜劇,即演其事。此傳說反映了古代人民在婚姻不能自主的情況下對媒姻的宿命,論神秘觀點。元曾瑞卿《留鞋記》一:「何須尋月老,則你是良媒。」明張四維《雙烈記.就婚》:「豈不聞月下老之事乎?千里姻緣著線牽。」《初刻拍案驚奇》卷五:「從來說月下老赤繩系足,雖千里之外,到底相合。」《紅樓林》第五七回:「若是月下才能人不用紅線拴的,再不能到一處。」
王實甫在唐·元稹《鶯鶯傳》的基礎上,創作了元雜劇《西廂記》,劇中極力撮合張珙、鶯鶯成其好事的丫環紅娘,因其活潑伶俐的性格和助人為樂的精神,受到世人的喜愛。後人因又稱媒人為「紅娘」。
明清時期又有「媒婆」一詞,亦用以指稱媒人。但因為媒婆能說會道,其話往往名不副實,所以,「媒婆」一詞略帶貶義。明?陶宗儀《輟耕錄》中所謂的「三姑六婆」,通常是指那些誇誇其談、不務正業的女人。如蒲松齡《聊齋志異?邵九娘》篇中,明明知道邵九娘還沒有婆家的媒婆來到邵九娘家中:
④ 精選短小的十個民間故事
【 #能力訓練# 導語】在中華傳統文化中,民間故事占據了很大的地位。在許許多多的故事中,我們不僅感受到了聽故事的快樂,更感受到了傳統文化。下面是 分享的精選短小的十個民間故事。歡迎閱讀參考!
1.精選短小的十個民間故事
在遠古時代,有一個名叫誇父的人。他力氣非常大,一隻手就能拔起一棵大樹;抬腳走一步,就能跨過一條大河。
那個時候,人們住在樹林里,穿樹皮,吃野果,生活非常艱難。每到冬天的夜晚,人們又冷又餓,因此大家都害怕黑夜,希望太陽在白天能停留得長一些。
善良的誇父決定追上太陽,請它在白天多停留一會兒。
誇父站在山頂上,當太陽出現的時候,就大聲喊道:"太陽,你能不能慢點兒走,讓白天更長一些呢?"太陽沒有回答,息急忙忙地走了。
第二天,誇父又來到山頂上,對著剛升起的太陽喊:"太陽,你能不能慢點兒走,給人們多一些陽光和溫暖呢?"太陽仍然沒有理睬他。
誇父急忙拿起手杖,追了上去。他發誓要捉住太陽,不讓它落山。
太陽爬上了山頂,誇父就追上山頂。太陽落到峽谷,誇父就追到峽谷。誇父跑過無數座大山,跨過無數條大河,一直追了七天七夜,太陽有點害怕了,跑得越來越快,眼看就要落山了。
誇父追啊追啊,跑啊跑啊,租陪陵大陽這個大火球烤得他嗓子都快要冒煙了,他越來越渴,越來越累,快要倒下去了。於是,誇父就跑到黃河邊,一頭扎進水裡,咕咚咕咚,很快就把黃河水喝乾了。
可是他仍然很渴,就來到渭水邊,咕咚咕咚,一口氣把渭水喝光了。
誇父繼續追趕太陽。但是他實在太累太渴了,走著走著,就倒在地上再也沒有站起來。
誇父死後,他的高大身軀變成了山脈,頭發變成了樹木,血液變成了河流,扔出去的那根手杖,變成了一片桃林。
2.精選短小的十個民間故事
古時候有個富陽人名叫董昭之,有一次乘船過錢塘江。船到江心的時候,忽然發現江中漂著一截三尺長的蘆葦。蘆葦上有一隻螞蟻急匆匆地爬來爬去,不住地從一頭爬到另一頭,眼看就要掉進江水裡淹死啦。
董昭之是個好心腸的人,他讓船駛近蘆葦,想把蘆葦連同螞蟻拾上船來,同船的人反對道:「這是蜇人的毒蟲,你敢拿上船,我們就踩死它!」董昭之沒辦法,就用繩子一頭縛住蘆葦,一頭拴在船舷上,拖著螞蟻靠了岸。螞蟻死裡逃生,爬到陸地上飛快地跑掉了。
這天晚上,董昭之做了個夢,夢見上百個穿著黑衣服的人來找他。為首的一個黑衣人向他行禮道謝,對他說:「我是螞蟻的王,今天不慎掉進江里,幸虧您救了我的命。今後您要亂慶是有什麼需要的地方,一定告訴我,我會盡量幫助您。」
董昭之醒後,覺得這個夢很荒誕,就沒有理會。
數年後,董昭之因為四處維權得罪了官府,被抓進大牢,申訴無門,無法脫身。萬般無奈之下,他想起了那個荒誕的夢,覺得不如試試看,也許是個辦法。他從牢里找到幾只螞蟻,對它們說:「我是富陽董昭之,我被關在牢里啦,快去告訴你們的王,讓它想辦法救救我吧!」
螞蟻們愣了一會兒,匆匆忙忙爬走了。
可是,接下去一連三天都沒有動靜,董昭之有點絕望了,甚至感到自己太無聊,竟然傻乎乎地去跟螞蟻說話。
三天後的深夜,下著大雨,電閃雷鳴。睡夢中的董昭之又夢到那個黑衣螞蟻王,蟻王大聲叫喊著:「快起來!快起來!」董昭之猛地驚醒,四下打量了一番。忽然,牢房一角的牆壁「嘩啦」一聲塌陷出一個窟窿,成千上萬只螞蟻密密麻麻地從窟窿里爬走了。董昭之知道這是蟻王帶領螞蟻們蛀出來的逃生通道。他滿懷感激地向螞蟻們拜了一拜,趁著雷雨之夜越獄逃跑了。
後來董昭之一直告誡他的後代子孫,積德行善要從點滴做起,莫以善小而不為。
3.精選短小的十個民間故事
最早的原始人,還不知道利用火,東西都是生吃的,生吃植物果實還不算,就是打來的野獸,也是生吞活剝,連毛帶血的吃了。後來,才發明了用火(在周口店的北京人遺址上,已發現用火的痕跡,說明那時候已經知道利用火)。
火的現象,自然界弊戚早就有了,火山爆發,有火;打雷閃電的時候,樹林里也會起火。可是原始人開始看到火,不會利用,反而怕得要命。後來偶爾撿到被火燒死的野獸,拿來一嘗,味道挺香。經過多少次的試驗,人們漸漸學會用火燒東西吃,並且想法子把火種保存下來,使它常年不滅。
又過了相當長的時期,人們把堅硬而尖銳的木頭,在另一塊硬木頭上使勁地鑽,鑽出火星來;也有的把燧石(燧音suì)敲敲打打,敲出火來。這就懂得了工人能夠取火(從考古材料發現,山頂洞人已經懂得人工取火)。是誰發明的呢?當然是勞動人民,但是傳說中又說成是一個人,叫做「燧人氏」。
人工取火是一個了不起的發明。從那時候起,人們就隨時可以吃到燒熟的東西,而且食物的品種也增加了。據說,燧人氏還教人捕魚。原來像魚、鱉、蚌、蛤一類東西,生的有腥臊味不能吃,有了取火辦法,就可以燒熟來吃了。
傳說中的神農氏還親自嘗過各種野草野果的味兒,有甜的,也有苦的,甚至碰到有毒的。他不但發現了許多可以吃的食物,還發現了許多可以治病的葯材。據說,醫葯事業,就是從那時候開始的。
從有巢氏到神農氏,這些傳說中的大人物實際上是不存在的。但是從構木為巢,鑽木取火,一直到漁獵、畜牧,發展農業,反映了原始人生產力的發展,倒是有一定道理的。公元1952年,在陝西西安半坡村發現了一處大約六七千年以前的氏族村落遺址。從遺址中發掘出來的東西,知道那個時期的人已經學會飼養跟農耕了。
4.精選短小的十個民間故事
哈尼族有個的接骨醫生,配製了一種接骨的草葯,醫治骨折有意想不到的療效,止痛、止血、消炎,葯到病除,他被人們譽為接骨「神醫」。
奇怪的是,這種接骨術並非祖傳,而是蜈蚣教給他的。其中有這樣一個真實的故事。
有一天正午,這個哈尼族醫生在山路邊的一棵大樹下休息,突然間他看到一條20多厘米長的大蜈蚣爬過來,它瞪著小眼,兩排長足在蠕動,搖頭擺尾,令人生畏。他擔心蜈蚣來刺螫,就拔出長刀,輕輕砍下去,把它斬成兩截。因為蜈蚣的每一節都有神經節,所以蜈蚣被斬成兩截後,神經節還會分別起作用,斷體在不停地掙扎和蠕動著。
過了一會兒,他發現另一條蜈蚣爬過來了。當它看到自己的同伴已經奄奄一息時,十分焦急,繞著兩截斷體轉了轉,然後用鼻子嗅了一下,便匆忙向草叢里爬去了。「蜈蚣在玩什麼把戲?」有心的哈尼醫生出於好奇,沒有再砍死這條蜈蚣。
不久,這條蜈蚣又爬回來了,嘴裡噙著一片嫩綠的葉子。哈尼族醫生出於好奇心,就仔細瞧著它。只見這條蜈蚣把斷體連在一起,然後將這片嫩葉覆在連接處的上面,自己卻安靜地守在旁邊。大約過了半個多時辰,奇跡終於出現了:那條被斬成兩段的蜈蚣竟然連成一體了。它慢慢地蠕動了幾下,然後開始爬動了。最後,它爬進草叢,又爬上大樹的縫隙中。
哈尼族醫生撿起那片遺留在地上的葉子,仔細辨認,發現這是長在一種細藤上的葉子。於是,他采了很多這種葉子,裝了一大包背回山寨。
他先將葉子搗碎,然後打斷雞腿,將葯敷上包好。過了3天,解開一看,雞腿骨也連接起來了。
後來,他把這種樹葉用在骨折病人身上,也很有效果。就把這種樹取名接骨木。
5.精選短小的十個民間故事
相傳,古時候有八位神仙:鐵拐李。漢鍾離、張果老、呂洞賓、何仙姑、藍采和、韓湘子和曹國舅。這八位神仙個個神通廣大,而且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法寶。
鐵拐李的法寶是一個葫蘆,這個葫蘆能煉出靈丹妙葯,治病救人。漢鍾離的法寶是一柄芭蕉扇。張果老整天倒騎著一頭毛驢。呂洞賓的法寶是一把能降妖伏魔的寶劍。何仙姑的法寶是她手中的荷花。藍采和的法寶是一個花籃。韓湘子的法寶是一支笛子。曹國舅的法寶是他手裡的笏板,笏板一拍,就能發出美妙的聲音。
有一天,八仙來到了東海邊,想要過海去參加王母娘娘的蟠桃會。呂洞賓說:鉑我們各自使出自己的能耐來,看誰先到海的那一邊!」
於是,鐵拐李把自己的葫蘆拋到了海上,漢鍾離拋出了扇子,呂洞賓拋出了寶劍,何仙姑拋出了荷花,藍采和拋出了花籃,曹國舅拋出了笏板,韓湘子拋出了笛子。七位神仙各自站在自己的法寶上,在大海上航行。張果老呢?他直接騎著毛驢下了海!
就這樣,八仙各顯其能,向著海對面出發了。這就是八仙過海,各顯神通」的故事。
6.精選短小的十個民間故事
徐文長的伯父很喜歡他,時常想些法子逗他玩,考他的思考能力。有一次,伯父領著徐文長來到一座貼著水面、橋身既窄又軟的竹橋邊,把兩只水桶裝滿了水,對徐文長說:「我想考考你,你能提著這兩桶水過橋,我就送你一件禮物。」
少年徐文長想了一下,就脫下鞋,用兩根繩子把小桶系住,然後再把裝滿了水的木桶放到水裡,就這樣他提著兩根繩子走過了木橋。
伯父還想用一個更難的法子把徐文長難倒。他說:「既然你過了橋,禮物我當然要給你,但必須要按我的要求去取禮物。」說著,他就把那件禮物吊到一根長竿頂上,並且告訴徐文長:「你既不能站在凳子之類的高地方去取,又不能把竹竿橫下來。」
伯父想,這下徐文長就沒有辦法了。
但徐文長摸了摸後腦勺,馬上就想出了取禮物的方法。只見他拿住竹竿一直走到一口井邊,然後把竹重向井裡放,當竹頂快到井口時,他就順利地拿到了那件禮物。
伯父被聰明的徐文長驚呆了,不禁拍手稱贊:「真是聰明的徐文長啊!」
徐文長到舅舅家做客,半晌才端出一盤菜,卻只一雞蛋,舅舅說:文長啊,真是不好意思,你來的真不巧,要是晚來三個月,這個雞蛋就是一碗鮮的雞湯了。徐文長笑道:啊,真是難為你了。
一日,徐文長復請舅舅,半晌,端出一盤竹片,對舅舅說:舅舅啊,真是不好意思,你來的真不巧,要是早來三個月,這盤竹片就是一碗鮮美的竹筍了。
張三李四拜訪徐文長,張三暗將徐文長拉到一邊說:文長兄,今日你若能令李四「呱呱呱」的叫三聲,我今天就請客吃飯。徐文長笑道:「此事極易」。
徐文長將張三李四帶到一片西瓜地中,徐文長手指瓜田對李四說:「李兄啊,你看這一片葫蘆長的多好啊。」李四納悶道:「文長兄啊,這明明是瓜嘛,你怎麼說是葫蘆呢。」
徐文長道:「是葫蘆」。李四道:「是瓜」。徐文長:「葫蘆」。李四:「瓜」。徐文長:「葫蘆,葫蘆,葫蘆。」李四:「瓜,瓜,瓜!」
7.精選短小的十個民間故事
從前,有一個商人養了一隻聰明伶俐的鸚鵡,無論到哪裡,他都會把它帶在身邊。
有一次,他去京城做生意,身上的盤纏被小偷偷了。京城離家很遠,他當時又累又餓,心裡十分焦急。這時,鸚鵡對他說:「先生,你不如把我賣掉,只要你把我送到王府附近,我們表演一個節目,就一定可以賣個好價錢。」商人說:「我怎麼捨得賣掉你呢?」鸚鵡說:「現在最重要的是渡過眼前的難關啊!」見商人還是不答應,鸚鵡又說:「你拿到錢就趕緊離開,到城東二十里處的那棵大樹下等我就行了。」
在鸚鵡的勸說下,商人來到王爺府附近,和鸚鵡進行了對話、游戲等表演。他們的精彩表演很快吸引了許多人前來觀看。不一會兒,消息就傳到王爺那裡。王爺很喜歡鸚鵡,就派人將商人和鸚鵡請進了王府。
王爺問商人:「聽說你有一隻多才多藝的鸚鵡?把它賣給我吧。」商人猶豫著,不肯賣。
王爺就問鸚鵡:「你願不願意住在我這里?」鸚鵡說:「願意!」鸚鵡又接著說,「只給他十兩銀子就夠了,不要多給。」這一下,王爺更高興,馬上叫人拿出十兩銀子給商人,並將他趕出王府。
王爺得到一隻聰明伶俐的鸚鵡,高興極了,就站在鳥籠前逗它說話,聰明的鸚鵡也總講一些恭維王爺的話。王爺很高興,叫人好吃好喝伺候著。鸚鵡吃飽了,叫道:「王爺,我想洗澡。」王爺立即命人用金盆盛來水,又把它從籠里放出來。鸚鵡洗完澡後,一邊梳理羽毛,一邊和王爺說話,王爺笑得合不攏嘴。
不一會兒,羽毛幹了,鸚鵡突然展翅飛走了,只剩下王爺瞪大眼睛望著天空,嘆息不已。
只要運用智慧,沒有什麼困難可以難倒我們。
8.精選短小的十個民間故事
包公即包拯(公元999-1062年),字希仁,廬州合肥(今安徽合肥市)人,父親包儀,曾任朝散大夫,死後追贈刑部侍郎。包公為人正直,少年時便以孝順而聞名。在宋仁宗天聖五年,即公元1027年時,包公中了進士,當時28歲。包公先任大理寺評事,後來出任建昌(今江西永修)知縣,但是他的父母因為年老多病,不願隨他到他鄉去。在封建社會,如果父母只有一個兒子在身邊,那麼這個兒子不能只顧自己去外地做官,扔下父母不管,這是違背封建法律規定的。一般情況下,父母為了兒子的前程,都會跟著兒子去外地的,而父母不願意隨兒子去做官的地方養老,這種情況在封建時代是很少見的,因為這意味著兒子要遵守封建禮教——辭去官職照料父母。由於父母不願跟隨包公去外地,包公便辭去了官職,回家照顧父母。他的孝心得到了官吏們的稱頌。
幾年後,他的父母相繼離世,包公才重新踏入仕途。
包公能主動辭去官職,照顧父母,說明他不是那種貪戀官 場的人,更體現出他是個孝順的人,對父母的養育之恩懂得回報,這一點,值得大家學習。
9.精選短小的十個民間故事
五代十國時期,後梁經學家張策少年時就才智超群,學識淵博。
有一次,他家所在的洛陽敦化里,在疏挖一口甜水井時,起出了一隻古鼎。那銹蝕斑駁的銅鼎上銘刻著一行篆字:「魏黃初元軍春二月,匠吉千。」那鼎做工十分精細考究。左鄰右舍無不認為這是稀世的文物。大家高興極了,好像已得了飛來的橫財。
可是,張策望著古鼎一會,苦笑了笑,說:「眾鄉親啊,不是我說掃興話,這只『古鼎』是後人假造的,絕不是曹魏時代的珍品。」
眾人聽了都大驚失色。有個老學究卻不服氣,冷笑道:「唉!你這小子不過十二三歲,怎曉得幾百年前一個古物的真偽呢?」
張策的父親張同也有此感,怒聲責問道:「你可要謙遜一些!」
張策也不氣惱,只是輕聲慢語地對老學究說:「老先生,晚輩斗膽說一下根據,請您指教。」
老學究笑笑,話內含刺地說:「願聽高見。」
張策侃侃而談:「建安二十五年,曹操去世後,東漢年號就改為延康了。這年十月,曹丕接受了漢獻帝劉協的禪讓,做了皇帝,建立了魏國,改年號為黃初。這就是黃初元年,請問哪來的二月呢?可見,古鼎上的篆文說什麼『黃初元年初二月』,豈不是太荒謬了嗎?」
老學究和張同聽了,相對著望了一眼,不再言語了。
眾人紛紛七嘴八舌地說:「張同先生,您何不取出《三國志》來查對一下呢?」
《三國志》取來了,張同翻開其中《魏書》一看,果然書中記載的同張策的說法完全一樣。
老學究面色騰地飛紅,連忙說:「小策真是個博古通今的小奇才啊!」
10.精選短小的十個民間故事
傳說在黃帝之後,先後出了三個很出名的部落聯盟首領,分別是堯、舜和禹。他們原來都是一個部落的首領,後來被推選為部落聯盟的首領。
那時候,部落聯盟首領有什麼大事都要找各部落首領一起商量。
堯年紀老了,想找一個繼承他職位的人。有一次,他召集四方部落首領來商議。大家一致推薦舜。
堯點點頭說:「哦!我也聽說這個人挺好。你們能不能把他的事跡詳細說說?」
原來舜的父親是個糊塗透頂的人,人們叫他瞽叟。舜的生母早死了,後母對他很壞。後母生的孩子名叫象,非常傲慢,瞽叟卻很寵他。舜生活在這樣一個家庭里,盡管全家人對他都不好,但是他對待他的父母、弟弟卻非常好。大家都認為舜是個有德行的人。
堯聽了挺高興,決定先考察一下舜。他把自己兩個女兒娥皇、女英嫁給舜,還替舜築了糧倉,分給他很多牛羊。後母和弟弟見了,又是羨慕,又是妒忌,和瞽叟一起用計,幾次三番想害死舜。
有一回,瞽叟叫舜修補糧倉的頂。當舜用梯子爬上倉頂的時候,瞽叟就在下面放起火來,想把舜燒死。舜在倉頂上一見起火,想找梯子,梯子已經不知去向。幸好舜隨身帶著兩頂遮太陽用的笠帽。他雙手拿著笠帽,像鳥張翅膀一樣跳下來。笠帽隨風飄盪,舜輕輕地落在地上,一點也沒受傷。
瞽叟和象不甘心,他們又叫舜去淘井。舜跳下井以後,瞽叟和象就在地面上把一塊塊土石丟下去,把井填沒,想把舜活活埋在裡面,沒想到舜下井後,在井邊掘了一個孔道,鑽了出來,又安全地回家了。
象不知道舜早已脫險,得意揚揚地回到家裡,跟瞽叟說:「這一回哥哥准死了,這個妙計是我想出來的。現在我們可以把哥哥的財產分一分了。」說完,他向舜住的屋子走去,哪知道,他一進屋子,舜正坐在床邊彈琴呢。象心裡暗暗吃驚,很不好意思地說:「哥哥,你什麼時候回的?我都不知道呀!」
舜也裝作若無其事,說:「你來得正好,我的事情多,正需要你幫助我來料理呢。」
以後,舜還是像過去一樣和和氣氣對待他的父母和弟弟,瞽叟和象也不敢再暗害舜了。
堯聽了大家介紹的舜的事跡,又經過考察,認為舜確是個品德好又挺能乾的人,就把首領的位子讓給了舜。這種讓位,歷稱做「禪讓」。其實,在氏族公社時期,部落首領老了,用選舉的辦法推選新的首領,並不是什麼稀罕事兒。
舜接位後,又勤勞,又儉朴,跟老百姓一樣勞動,得到大家的信任和愛戴。過了幾年,堯死了,舜還想把部落聯盟首領的位子讓給堯的兒子丹朱,可是大家都不贊成。舜才正式當上了首領。舜到老年的時候,也跟堯一樣,把部落聯盟首領的位子傳給了治水有功的大禹。堯舜禹後來就成為中國歷有德之君的代名詞。
⑤ 十月初一,為送寒衣節,但是也稱冥陰節,請問有什麼故事或典故嗎
每年農歷十月初一,謂之「十月朝」,又稱「祭祖節」。為送寒衣節。 亦稱冥陰節,這一天,特別注重祭奠先亡之人,謂之送寒衣。與春季的清明節,秋季的中元節,並稱為一年之中的三大「鬼節」。為免先人們在陰曹地府挨冷受凍,這一天,人們要焚燒五色紙,為其送去禦寒的衣物,並連帶著給孤魂野鬼送溫暖。十月一,燒寒衣,寄託著今人對故人的懷念,承載著生者對逝者的悲憫。 同時,這一天也標志著嚴冬的到來,所以也是父母愛人等為所關心的人送禦寒衣物的日子。
緣何燒寒衣
源起、典籍記錄
這個節日自古有之。據考證,早在周朝時,農歷十月初一是臘祭日,這天要舉行隆重的祭祀活動。《禮記.月令》中描述了周代臘祭的情形:以獵物為祭品,天子在社壇上祭祀日月星辰眾神,在門閭內祭祀五代祖先,同時慰勞農人,頒布新的作息制度。 《詩經.豳風.七月》曾提到「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意思是說從九月開始天逐漸要冷了。人們該添置禦寒的衣裳了,因此十月初一[1]?又俗稱授衣節。 故前代授衣多在夏歷九月,日期不確定。
《唐大詔令集》卷77。唐玄宗天寶二年八月制曰:「禋祀者,所以襪昌展誠敬之心,薦新者,所以申霜露之思。 是知先王制禮,蓋緣情而感時。 ……自流火屆期,商風改律,載深追遠,感物增懷,且詩著授衣,令存休浣,在於臣子,猶及恩私,恭事園陵,未標典式。 自今以後,每至九月一日,薦衣於寢陵,貽范千載,庶展孝思。 且仲夏端午,事無典實,傳之淺俗,遂乃移風,況乎以孝道,人因親設 教,感游衣於 漢紀,成獻報 於禮文,宣 示 庶 僚 ,令 知 朕 意 。 」這一詔令直接影響到民間拜墓送衣的習俗。 由於十月方入冬,九月稍嫌早,這一習俗在宋代便推移到十月朔日。 宋代十月朔的習俗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授衣、祭祀和開爐。 呂希哲《歲時雜記》載:「十月朔,京師將校禁衛以上,並賜錦袍。 皆服之以謝。 ……邊防大帥、都漕、正任侯,皆賜錦袍。 舊河北、陝西、河東轉運使副無此賜。 祖宗朝,有人自陳,乃賜衣襖。 諸軍將校皆賜錦袍。 」 (←授衣)(祭祀→)據《東京夢華錄》記載,東京汴梁九月「下旬即賣冥衣、靴鞋、席帽、衣段,以十月朔日燒戲故也」,至「十月一日」,則「士庶皆出閉答城饗墳,禁中車馬出道者院及西京朝陵。 宗室車馬,亦如寒食節」 《夢粱錄》記南宋臨安也是「士庶以十月節出郊掃松,祭祀墳塋。 內庭車馬,差宗室南班往攢宮行朝陵禮」。《河南程式遺書》雲:「拜墳則十月一日拜之,感霜露也。 」宋人祀先用「綿球楮衣」,後世稱之為「寒衣」,宋人尚無此稱。[2]? 明代劉侗、於奕正《帝京景物略.春場》有當時寒衣節的詳細記載:「十月一日,紙肆裁紙五色,作男女衣,長尺有咫,曰寒衣,有疏印緘,識其姓字輩行,如寄書然。家家修具夜奠,呼而焚之其門,曰送寒衣。新喪,白紙為之,曰新鬼不敢衣彩也。送白衣者哭,女聲十九,男聲十一。」 潘榮陛《帝京歲時紀勝.送寒衣》上有清代寒衣節的情形:「十月朔……士民家祭祖掃墓,如中元儀。晚夕緘書冥楮,加以五色彩帛作成冠帶衣履,於門外奠而焚之,曰送寒衣。」
編輯本段寒衣節的各種傳說
?因先秦的迎冬禮儀脫胎而成? 據《禮記·月令》記,農歷十月是立冬的月份。這一天,天子率三公九卿到北郊舉行迎冬禮,禮畢返回,要獎賞為國捐軀者,並撫恤他們的妻子兒女。已經死去的人怎麼受賞呢?為他們"送寒衣"當是題中應有之義,上行下效,遂相沿成習。不過這種觀點只能停留在推論上,因為有關民間於十月初一"燒獻""冥衣靴鞋席帽衣段"的記載,直到宋代才出現於文人的風土記述中,如果說寒衣節是先秦時就形成的,那就很難對這么長一段時間內的記錄空白作出合理解釋。所以,也告態扒有人推斷寒衣節俗的形成不會早於宋代。
朱元璋」授衣「傳說?
農歷十月在古代是一個重要的月份,此時正是稻穀收獲進倉之際,「是月也,天子始裘」(《禮記·月令》),天子以穿冬衣的儀式,昭告庶民:冬天已經來臨。相傳明初朱元璋在南京稱帝,為了顯示順應天時,在十月初一這天早朝,行「授衣」之禮,並把剛收獲的赤豆、糯米做成熱羹賜給群臣嘗新。南京民諺說:「十月朝、穿棉襖,吃豆羹、禦寒冷。」「寒衣節」由此而來。人們還在加衣避寒的同時,也將冬衣捎給遠在外地戍邊、經商、求學的遊子,以示牽掛和關懷。
孟姜女千里送寒衣
給死人送衣服這個習俗,據說是由孟姜女首開先河。 相傳,秦始皇時期江南孟家灣住著位孟員外,老夫妻相敬如賓,親密無間,常常在後花園賦詩作畫。有一年老員外在假山旁種了棵葫蘆,枝蔓粗壯,葉子繁茂,有的蔓竟順牆爬到隔壁姜家。串家姜家的蔓結了個大葫蘆。到秋後,老員外對姜家說:「將葫蘆剖兩半,你家一半我家一半。不料葫蘆里有個白胖胖十分可愛女娃娃,經協商由孟家扶養,取名孟姜女。光陰荏苒,轉眼這女孩長的婷婷玉立,識書達理,年已十八歲。一天天孟姜女在花園池塘邊打撈落水的扇子,恰巧被逃避徭役、躲在花園樹叢里的范喜良看見。喜良是個英俊青年,孟家就招他為婿。不料,正當兩個拜堂成親之時,追兵趕到,將范喜良抓走,送到北方去修萬里長城。孟姜女日夜思念丈夫,悲痛萬分。有一天,江南飄著雪花,朔風陣陣,孟姜女打了個寒顫,心想幾年來丈夫的衣服早已磨破了,哪能敵得住塞外凜冽寒風,便決心給丈夫做身寒衣親自送去。於是棉花厚厚地絮、針線密密地縫,把思念丈夫的一片深情縫進寒衣里。寒衣做好了,她告別父母,背著寒衣,踏上千里迢迢送衣的路途。一路上,有時陰雨連綿,泥濘遍地,步履艱難;有時錢風驟起,飛沙走石,天昏地暗;有時山高路險,荊棘叢生,猛獸出沒;有時大雪紛飛,冰天雪地,寒風刺骨。盡管歷經艱險,心頭仍抱著一個堅定信念:盡快讓丈夫穿上寒衣。可是當孟姜女來到長城腳下,她萬萬沒有想到,丈夫范喜良在一年前的冬天,活活地累死,屍骨埋在萬里長城底下。孟姜女一聽,不禁放聲大哭。她邊哭邊雙手拍打城牆,高喊著「范喜良」名字,孟姜女哭一陣慘死的丈夫,罵一陣殘酷的暴君。在她憤怒的控訴聲里,天空中風暴嘶吼,大海上怒濤翻滾,一齊向萬里長城壓了過來。忽然間天崩地裂一聲巨響,一段萬里長城塌了,露出一具白骨。孟姜女守著白骨一連哭了七天七夜,之後將寒衣燒掉,只見那寒衣緩緩飄起,又漸下落著孟姜女轉了三圈,便穩穩落下覆蓋在白骨上…… ?
民間歌謠
孟姜女萬里尋夫送寒衣的故事,在長城內外廣泛流傳。有一首民歌唱道: 「十月里鞭蓉十月一, 家家戶戶縫寒衣, 人家丈夫把寒衣換, 孟姜女萬里尋夫送寒衣。」 長城內外的父老鄉親將農歷十月一日,孟姜女送寒衣這一天,稱為「寒衣節」。 以後,相沿成習每逢十月初一這天,人們都要用五色彩紙剪寒衣,到墳頭上燒給死去的親人。有的將所剪制的寒衣,懸掛在小樹枝上或插在墳頭。這樣做,雖然反映也人們的封建迷信思想,但另一方面也寄託了人們對故去親人的一種緬懷之情。 ?
商人促銷伎倆
還有一種說法,認為「十月一,燒寒衣」起源於商人的促銷伎倆。 據不完全可靠消息,這個精明的商人生逢東漢,乃是造紙術的發明人——蔡倫的大嫂。 這位大嫂芳名慧娘,她見蔡倫造紙有利可圖,就鼓動丈夫蔡莫去向弟弟學造紙。蔡莫是個急性子,工夫還沒學到家,就張羅著開了家造紙店,結果造出來的紙質量低劣,乏人問津,夫妻倆只好對著一屋子的廢紙發愁。 眼見就得關門大吉了,慧娘靈機一動,想出了個鬼主意。 一天深夜,驚天動地的鬼哭聲沖出了蔡家大院。鄰居們嚇得不輕,次日一早,趕緊跑過來探問究竟,這才知道慧娘昨晚暴病身亡。只見當屋一口棺材,蔡莫一邊哭訴,一邊燒紙。燒著燒著,棺材裡忽然傳出了響聲,慧娘的聲音在裡面叫道:「開門!快開門!我回來了!」眾人呆若木雞,好半天才回過神兒來,上前打開了棺蓋。只見一個女人跳出棺來,可不是慧娘是誰? 那慧娘搖頭晃腦,高聲唱道: 「陽間錢路通四海,紙在陰間是錢財,不是丈夫把錢燒,誰肯放我回家來!」她告訴眾人,她死後到了陰間,閻王發配她推磨。她拿丈夫送的紙錢買通了眾小鬼,小鬼們都爭著替她推磨——有錢能使鬼推磨啊!她又拿錢賄賂閻王,閻王就放她回來了。 蔡莫裝出一副莫名其妙的樣子,說:「我沒給你送錢啊!」慧娘指著燃燒的紙堆說:「那就是錢!在陰間,全靠這玩意兒換吃換喝。」蔡莫一聽,馬上又抱了兩捆紙來燒,說是讓陰間的爹娘少受點苦。 夫妻倆合演的這一出雙簧,可讓鄰居們上了大當!眾人見紙錢竟有讓人死而復生的妙用,紛紛掏錢買紙去燒。一傳十,十傳百,不出幾天,蔡莫家囤積的紙張就賣光了。由於慧娘還陽的那天是十月初一,後世的人們便都在這天上墳燒紙,祭奠死者。 這兩個傳說一悲一喜,道具雖有不同(一個是燒棉衣,一個是燒紙錢),卻都是拿死人做文章,撥的都是人們心中那根親情弦。
江蘇「紅豆飯」傳說?
後人把十月初一當悼亡節來過時,以紅豆飯為奠。迄今江蘇大豐一帶還有個傳說,大意為:從前有個放牛娃,因與地主抗爭,被地主砍死,鮮血把撒在地上的米飯染得通紅。這一天正是十月初一。此後,窮人在十月初一都要吃紅豆飯紀念他,尚有童謠為證:"十月朝,看牛娃兒往家跑;如若不肯走,地主摑你三犁擔子一薄刀。"
編輯本段如何燒寒衣
准備供品 一般在上午進行。供品張羅好後,家人打發小孩到街上買一些五色紙及冥幣、香箔備用。五色紙乃紅、黃、藍、白、黑五種顏色,薄薄的,有的中間還夾有棉花。晌午吃過飯,主婦把鍋台收拾干凈,叫齊一家人,這就可以上墳燒寒衣了。
進行拜祭
三大鬼節,寒衣節,民間祭祀
? 到了墳前,焚香點蠟,把餃子等供品擺放齊整,一家人輪番下跪磕頭;然後在墳頭劃一個圓圈,將五色紙、冥幣置於圈內,點火焚燒。有的人家不但燒冥幣,還燒用五色紙糊成的豪宅、汽車等「奢侈品」,一邊燒,一邊念叨:「某某呀,你活著時辛苦操勞,死了就好好享福吧,住豪宅,開寶馬,風風光光,氣死閻王!」生怕親人在陰曹地府過不上好日子。 還有的人家,在墳頭劃圓圈時,不忘在旁邊另加個圓圈。其用意乃在救濟那些無人祭奠的孤魂野鬼,以免他們窮極生惡,搶走自家祖先的衣物。
各地習俗不同
因地區不同,全國各地送寒衣的習俗也有差異。 金銀包袱
? 有的地方,「燒寒衣」的習俗,就有了一些變遷,不再燒寒衣,而是「燒包袱」人們把許多冥紙封在一個紙袋之中,寫上收者和送者的名字以及相應稱呼,這就叫「包袱」。有寒衣之名,而無寒衣之實。人們認為冥間和陽間一樣,有錢就可以買到許多東西。 洛陽: 洛陽話有雲:「十月一,油唧唧」,意思是說,十月初一這天,人們要烹炸食品,剁肉、包餃子,准備供奉祖先的食品。這些東西油膏肥膩,操作間不免弄得滿手、滿臉皆是。 晉:? 晉南地區送寒衣時,講究在五色紙里夾裹一些棉花,說是為亡者做棉衣、棉被使用。 晉北地區送寒衣時,要將五色紙分別做成衣、帽、鞋、被種種式樣。甚至還要製作一套紙房舍,瓦柱分明,門窗俱備。這些紙制工藝品除體積縮小之外,看上去比真房院還要精緻漂亮。 河南: 市區、偃師等地,也有人不去老墳燒寒衣,而在家門口及十字路口燒。待到十月初一這天,瞅著天快黑了,人們抓把土灰,在家門前撒一個灰圈,然後焚香上供,燃燒紙衣、冥幣,祭奠先人。講究的人家,會特意跑到離家不遠的十字路口,為「遊魂路鬼」送寒衣,為的是「鬼有所歸,乃不為厲」,賄賂那些流浪鬼,使它們能與自家的亡人和平共處。 新安縣另有講究:新出嫁的媳婦逢十月初一,得為夫家新故的老人添土;到家廟祭祖者,還得奏起鼓樂助興 北京: 清末 民初,北京人大多沿襲舊俗,在十月初一以前就要到南紙店去買寒衣紙,它是用冥衣鋪糊燒活的彩色蠟花紙,裁成布匹形狀的長條,一般是一張紙破三條或四條。粉紅色的印上白色圖案;白色的則印上青蓮色的圖案;黃色的則印上紅色圖案(一般均為牡丹、菊花、蝴蝶的連續圖案)。也有用素色紙的。總之,只是象徵性的東西。有的把這些寒衣紙剪成衣褲狀,有的不剪,直接裝在包有紙錢、冥鈔的包裹里焚化。還有的更為講究的富人,則是請冥衣鋪的裱糊匠糊一些皮襖、皮褲等高級冬裝。不論用什麼樣的寒衣,都要以紙錢、紙錠為主,一並裝在包裹內,供罷焚化。 宅府門第,在祠堂里設奠;一般人家則將包裹當成主位,在堂上設奠,多以三碗水餃為供,富者不拘此限,乾鮮果品、滿漢糕點、冷葷熱炒,均無定例。焚香秉燭,全家依尊卑長幼次序行四叩首禮(謂「神三鬼四」)。祭罷,或送墳地,或在門口焚之。老喪一律不舉哀。[3]? 魯: 魯中一帶流行傍晚在野外路口燒寒衣,為無後人的死者或孤魂野鬼祭祀的作法。 魯西南一帶,寒衣節上除了准備寒衣外,還以亡者生前喜愛的戲曲或神話故事為題材製作紙扎供陰間娛樂。 南京: 南京地區送寒衣,要將各種冥衣裝一紅紙袋裡,上面寫明亡者的身份及姓名,初一當晚,把紙袋供在堂上祭奠一番,而後拿到門外焚化,同時將剛收獲的赤豆、糯米等做成美食讓祖先嘗新。其實,這一系列的祭祀活動都是緬懷祖先,祈求保佑家族興旺、子孫平安的表現。 燒寒衣是個有技術含量的活兒,凡送給死者的衣物、冥幣等物,必須焚燒得乾乾凈凈,唯有如此,這些陽世的廢紙才能轉化為陰曹地府的綾羅綢緞、金銀財寶。倘若有一個紙角沒有燒盡,那麼對不起,你將前功盡棄,你所祭奠的亡人將得不到半分好處。 如今十月初一上墳燒紙、燒寒衣的習俗已逐漸淡化,許多人只是到墳前默哀或獻上一束鮮花,來懷念逝去的親人。 ?
注意事項與禁忌
凡屬送給死者的衣物、冥鈔諸物,都必須燒焚,只有燒的乾乾凈凈,這些陽世的紙張,才能轉化為陰曹地府的綢緞布匹、房舍衣衾及金銀銅錢。只要有一點沒有燒盡,就前功盡棄、亡人不能使用。所以十月一日燒寒衣,要特別認真細致。這種行動雖然看來好笑,卻也反映了生者對亡人的哀思與崇敬,屬於一種精神上的寄託。 民間送寒衣時,還講究在十字路口焚燒一些五色紙,象徵布帛類。用意是救濟那些無人祭祖的絕戶孤魂,以免給親人送去的過冬用物被他們搶去。
? 焚燒寒衣,有的地方在亡者墳前進行,講究在太陽出山前上墳。有的地方習慣在門前焚燒祭物。雁北許多地方及晉中的平遙等縣,傍晚婦女要在門外放聲大哭。臨縣舊日傳有一詩:「粘紙成衣費剪裁,凌晨燒去化灰埃。禦寒泉台果否用?但聞悲聲順耳來!」既描述了送寒衣的情景,又對其傳說效應提出了質疑。 兒女們守孝,穿三年孝服。孝滿之年的十月初一日換穿常服。 先人的遷墳合葬等儀式,民間也總是習慣在十月一日進行。
生者的過冬傳統活動
民間在十月一日,不僅要為亡人送寒衣過冬,就是生者也要進行一些象徵過冬的傳統活動。婦女們要在這一天將做好的棉衣拿出來,讓兒女、丈夫換季。如果此時天氣仍然暖和,不適宜穿棉,也要督促兒女、丈夫試穿一下,圖個吉利。男人們則習慣在這一天整理火爐、煙筒。安裝完畢後,還要試著生一下火,以保證天寒時順利取暖。 十月一日,婦女忌出行。民間改善生活,山區興吃蕎面、莜麵。 ?
祭祖節
十月一日送寒衣。這一天,特別注重祭奠先亡之人,謂之送寒衣。與春季的清明節,秋季的中元節,並稱為一年之中的三大「鬼節」。 農歷十月初一,謂之"十月朝",又稱 祭祖節..我國自古以來就有新收時祭奠祖宗的習俗,以示孝敬,不忘本。 古人們也在農歷十月初一用黍矐祭祀祖先。農歷十月初一祭祀祖先,有家祭、也有墓祭。農歷十月初一,也是冬天的第一天,此後天氣漸漸寒冷,人們怕在冥間的祖先靈魂缺衣少穿,因此,祭祀時除了食物、香燭、、紙錢等一般供物外,還有一種不可缺少的供物-冥衣。在祭祀時,人們把冥衣焚化給祖先,叫作"送寒衣"。 後來,有的地方,「燒寒衣」的習俗,就有了一些變遷,不再燒寒衣,而是「燒包袱」人們把許多冥紙封在一個紙袋之中,寫上收者和送者的名字以及相應稱呼,這就叫「包袱」。有寒衣之名,而無寒衣之實。人們認為冥間和陽間一樣,有錢就可以買到許多東西。 即墨在十月初一的前一天,由家長率領兒孫們到祖墳添土。添土不用筐簍,要用衣服兜著,兜的土越多,族裡人丁越興旺。節日當天,則由旅長帶領家族中的男姓,抬著食盒、大方桌和豐盛的供品(20至30個大碗),逐個到墳瑩前祭拜,叫"上大墳"。現已改為一家一戶攜帶少量供品(一般是餃子)"上小墳"了。
燒紙節
關於祭祖節還有這樣一個蔡倫造紙和蔡莫燒紙的故事。 蔡倫剛發明出紙時,買賣很好。蔡倫的嫂子慧娘就讓丈夫蔡莫向蔡倫學習造紙。回來開了一家造紙廠,但蔡莫造的紙,質量不好,賣不出去,二人很著急。後來,慧娘想了一個辦法,擺脫了困境。 某天的半夜,慧娘假裝因急病而死。蔡莫傷心欲絕,在她的棺材前悲哀不已,他邊燒紙邊哭訴:「我跟弟弟學造紙,不用心,造的紙質量太差了,竟把你氣病了。我要把這紙燒成灰,來解心頭之恨。」他燒完了又抱來紙燒,燒了一陣之後,只聽見慧娘在棺材裡喊:「把門開開,我回來了。」這可把人們嚇呆了,人們把棺材打開,慧娘裝腔作勢地唱道:「陽間錢能行四海,陰間紙在做買賣。不是丈夫把紙燒,誰肯放我回家來?」 慧娘唱了很多遍說:「剛才我是鬼,現在我是人,大家不要害怕。我到了陰間,閻王就讓我推磨受苦,丈夫送了錢,就有許多小鬼幫我,真是有錢能使鬼推磨。三曹官也向我要錢,我把全部的錢都送了他,他就開了地府後門,放我回來了。」蔡莫裝作糊塗:「我並沒有送錢給你啊?」慧娘說:「你燒的紙就是陰間的錢。」這樣一說,蔡莫又抱了幾捆紙,燒給他的父母。 在場的人們一聽,便以為燒紙有很大的好處,都向蔡莫買紙。慧娘慷慨地送給鄉親,這事一傳十,十傳百,遠近的鄉親都來買蔡家的紙,燒給自己死去的親人。不到兩天,積壓的紙被搶購一空。慧娘「還陽」那一天正是農歷十月初一,因此,後人都在十月初一祭祀祖先,上墳燒紙,以示對祖先的懷念。
編輯本段寒衣節記載
「(十月)朔日,剪楮為寒衣焚墓,為"寒衣節"。」 ————河北〈萬全縣志〉,清道光十四年增刻乾隆十年本 「十月朔,俗稱十月朝。人無貧寒,皆祭其先,多燒冥衣之屬,謂之"燒衣節"。」 ————胡樸安〈中華全國風俗志〉 「(十月)初一日,謂之"鬼節",各家祭掃祖塋,並以五色紙剪制衣褲,用紙袱盛之,上書祖先名號,下書年月日、後裔某某謹奉,照式制若干份,焚於墓前,或焚於在門前,取其子孫為先祖添衣之意。」 ————河北〈張北縣志〉,民國二十四年鉛印本 「城市內外,於九月下旬,即買冥衣靴鞋席帽衣緞,以備十月朔日獻燒。」 ————孟元老〈東京夢化錄〉 「十月朔.......士民家祭祖掃墓,如中元儀。晚夕於緘書冥楮,加以五色彩帛作成冠帶衣履,於門外奠而焚之,曰"送寒衣"。」 ————清潘榮〈帝京歲時紀勝〉 農歷十月初一為寒衣節。舊時,祭墓、燒紙錢和紙衣(彩紙剪成),表示給亡者送衣物、錢幣。今民間仍上墳燒紙。——引自河北《河間縣志》, 《洛陽市志》第十七卷載:農歷十月一俗稱『鬼節』又稱寒衣節。 一年四季,往復循環,農歷十月,秋去冬來。十月初一,冷空氣來襲,人們在裹上厚棉襖的同時,想起死去的親人也該添加衣裳了,於是買來五色紙糊製成寒衣,焚燒後送往陰曹地府,供那裡的鬼魂禦寒,名曰「十月一,燒寒衣」——在洛陽,此話得強調一個「兒」話音,叫「十月一兒,燒寒衣兒」。參考資料:http://ke..com/view/108207.htm
⑥ 民間故事有哪些寫10個
牛郎織女
孟姜女的傳說
白蛇傳
梁山伯與祝英台
相傳,在秦始皇坐江山的時候,山東一村莊中有孟姓、姜姓,兩家隔牆鄰居,相處很好。大比之年,兩家公子同時得第,同朝奉君。這孟、姜二位大臣為官清正,為國為民忠心耿耿。常常勸秦始皇要愛護百姓甭做壞事。秦始皇是一個獨斷專行的暴君,把孟、姜二位大臣的勸說全當成耳旁風。孟姜二位大臣覺得為官不能為民辦事,解民疾苦,便上書辭官回到家鄉去了。常言說:無官一身輕。孟、姜二人辭官後在家過著清閑的日子。這一年,孟家堂屋裡住下一對巧燕。在那時候,據說燕子住在誰家,誰家就會吉祥如意。因此,孟家對巧燕十分愛憐。在巧燕住的第三個年頭上,已經到了陽春三月,別人家住的燕子都飛回來了,就是不見自家住的燕子回來,一家人都很掛念。就在孟家人焦急的時候,忽然有一隻巧燕撲楞楞直向堂屋飛來,落在屋正中的方桌上嘰嘰喳喳叫個不停,孟大人甭提多高興了,走到近前一看,瞧見燕子的右腿纏著一道紅布,心中一驚,他想,哎呀,是不是被誰家的孩子逮住把腿弄傷了?他慌忙上前捉住小燕子,小心地把紅布解開。一看,紅布里邊裹著一個小紙包,上面寫著「種上」二字。孟大人很奇怪,慢慢打開紙包,一看,原來里邊包著一粒飽盈盈的葫蘆籽兒,他二話沒說,就把種子種在了朝陽的牆根,每天都要看上一遍,過幾天,長出一棵又青又壯的葫蘆苗,姓孟的全家很高興。施肥澆水,精心養護。葫蘆秧越長越旺,越長越長,很快地就爬上牆頭又拖到了姜家院里長。姜家也是精心照料。說來也巧,就在秧子中間,牆頭頂上結了一個葫蘆,孟姜兩家都怪喜歡。商量著待葫蘆成熟後一鋸兩半,一家一半做個瓢用。到秋後,葫蘆長熟了。兩家正准備摘下來鋸瓢的時候,只聽「嘣」地一聲,葫蘆崩開了,從葫蘆里蹦出個小女孩。這女孩長得十分俊美,很招人喜愛,孟姜二人歡喜不盡,商量著給小女孩起個名字。說來兩家對此女都有功勞,又是長在兩家中間,算是兩傢伙著一個閨女,就按兩家姓氏取名叫孟姜女。孟姜女慢慢長大了,心靈手巧,尊大讓小,非常懂事。俗話說:女大十八變,越變越好看,孟姜女的模樣更是如花似玉。長到二九十八歲,提親的踏破門檻。有的是王孫公子,有的是富家子弟,孟姜兩家商量來商量去,無有一家中意。兩家的老人為孟姜女的婚事也都非常著急。有一天,一個賣詩討飯的書生來到孟家門口,孟大人一看寫的那字遠看是花,近看是字。再看那人雖是衣服破爛,但仍然不減瀟灑風度。不禁頓起愛慕之心。讓家人把他叫到屋裡,好茶好飯給他吃,慢慢拉起家常來。原來這書生是孟姜倆人的當朝好友范世安之子范喜良。因秦始皇聽信奸臣饞言將其父殺害,母親氣絕身亡,剩下范喜良無依無靠,才落到這步田地。孟姜二位大人對范喜良的不幸遭遇深為同情,當即收留了他,又把孟姜女許配給范喜良,了卻了二位大人的一樁心事。天有不測風雲,就在范喜良和孟姜女成婚的第三天,秦始皇下令在全國抓派壯年勞力去北方修築長城。范喜良在地里幹活時被抓去了。孟姜女聽說後哭得死去活來。一轉眼就到了冬天,這年冬天又特別冷。不斷有人從北方捎信來,說皇上只顧早日修好長城,不顧民工死活,凍餓而死的不計其數。孟姜女聽說這些信兒更是坐卧不安。連夜趕做了幾件棉衣辭別兩家父母上路了。孟姜女一路上,飢了吃帶的饃,渴了喝口涼水,日夜趕路。這一天,終於來到長城跟前,四處打聽丈夫的下落。問來問去問到山東民工,說是范喜良凍餓死後埋在長城裡面了。孟姜女一聽,心裡很悲痛,放聲大哭起來。一連哭了七七四十九天,感動了上帝。這一天,孟姜女正失聲痛哭,只聽「撲嗵」一聲,長城倒塌了,露出一具屍體。孟姜女上前一看,正是自己的丈夫范喜良,她上前抱住丈夫,更是淚流不止。長城被哭倒一事,很快就傳到秦始皇那裡。秦始皇得知後,便親自坐車來到長城腳下查看。見一女子抱著個屍體痛哭不止,便上前去看。秦始皇一看,這女子長得俊秀無比,真有沉魚落雁之容,就動了邪念。想把孟姜女封為宮中娘娘。孟姜女不肯依從。可秦始皇逼著不放。最後說:「要不從,就是違抗聖命,違抗聖命就要來殺九族,你看著辦吧!」孟姜女為了丈夫和全家只好假意應允了,說:「皇上將我封宮是民女的造化。不過丈夫屍骨還沒有收斂就隨你進宮,恐怕天下人恥笑我貪圖富貴,沒有人情,還恐怕有人說皇上為了一個宮妃失去禮儀,要我進宮得答應我三件事。」秦始皇一聽:有門。忙說:「你說的在理,別說三件,十件八件件件應承。」孟姜女說:「頭一件,埋葬范喜良時要滿朝文武披麻戴孝。」秦始皇說:「中,第二件?」孟姜女說:「第二件把范喜良金鼎玉葬。」秦始皇說:「行。那第三件?」孟姜女說:「請皇上放我回家告知我家二老,也好有個交待。」秦始皇說:「中,件件照辦。」隨後,按照孟姜女說的下了聖旨。前兩件辦完後,秦始皇就派了兩名御林軍套一車輦把孟姜女送到家中,以後再接回來。「少心」、「沒肺」兩個御林軍趕著車子拉著孟姜女上路了。這一天,走到大山之中,那山道是又窄又彎,車子行到一山崖拐彎處,「少心」在後邊喝水沒跟上來,只有「沒肺」一人坐在車子前邊。孟姜女一看前後無人,手掀車簾,乘「沒肺」不防備使勁一推,就把「沒肺」推到山澗里去了。只聽「哎呀」一聲,肉跟石頭就見面了,三碰五碰到了溝底人也就斷氣了。等到「少心」趕上來看,「沒肺」掉到溝里死了,便哈哈大笑:「死得好,死得好,這回沒人礙我的事啦。」又往前走了一段,「少心」這傢伙頓生歹意,要糟塌孟姜女。孟姜女想:我要和他打,一個弱女子是打不過他,我要自殺,讓他活著回去怪便宜他。眉頭一皺,計上心來。說:「好」,說著就走下車來。孟姜女看到路邊的溝有一丈多深,走到溝邊手一松,就把手巾掉到溝里啦。忙喊「哎呀!我的手巾掉啦!」「少心」忙問:「掉哪啦?」「那不,掉到溝里啦。」「咱不要啦,等到城裡我給你買一塊。」「不!不!買的沒有我的好。」「那咋辦?」「你給我拾上來。」「一個小手巾不值得費恁大勁。」「你要不拾,我就不答應你!」「好,好,我去拾。」說罷,就跳下溝去拾手巾。孟姜女一看,時機已到,搬起石頭就往下砸,一砸、兩砸、三砸,「少心」頭上開花去找「沒肺」去了。孟姜女獨自趕車往前走,邊走邊想:當今皇上昏庸無道,害死我夫,又來害我,丈夫屍骨未寒,皇上就要封宮,如若不從,違抗聖命,還要家滅九族,思來想去,還不如隨丈夫一同前去。這時,車子正走到一江邊,孟姜女下車後高喊一聲:「范郎,為妻隨你去了!」便跳江自殺。後人唱道:葫蘆結籽生孟姜,喜結良緣遇范郎。遇上昏君秦始皇,拆散一對好鴛鴦。范郎修築長城死,孟姜哭倒長城牆。貞烈女子性情剛,為保全節跳了江。
中國四大民間故事一:梁山伯與祝英台
從前有個姓祝的地主,人稱祝員外,他的女兒祝英台不僅美麗大方,而且非常的聰明好學。但由於古時候女子不能進學堂讀書,祝英台只好日日倚在窗欄上,望著大街上身背著書箱來來往往的讀書人,心裡羨慕極了!難道女子只能在家裡綉花嗎?為什麼我不能去上學?她突然反問自己:對啊!我為什麼就不能上學呢?
想到這兒,祝英台趕緊回到房間,鼓起勇氣向父母要求:「爹,娘,我要到杭州去讀書。我可以穿男人的衣服,扮成男人的樣子,一定不讓別人認出來,你們就答應我吧!」祝員外夫婦開始不同意,但經不住英台撒嬌哀求,只好答應了。
第二天一清早,天剛蒙蒙亮,祝英台就和丫鬟扮成男裝,辭別父母,帶著書箱,興高采烈地出發去杭州了。
到了學堂的第一天,祝英台遇見了一個叫梁山伯的男同學,學問出眾,人品也十分優秀。她想:這么好的人,要是能天天在一起,一定會學到很多東西,也一定會很開心的。而梁山伯也覺得與她很投緣,有一種一見如故的感覺。於是,他們常常一起詩呀文呀談得情投意合,冷呀熱呀相互關心體貼,促膝並肩,兩小無猜。後來,兩人結拜為兄弟,更是時時刻刻,形影不離。
春去秋來,一晃三年過去了,學年期滿,該是打點行裝、拜別老師、返回家鄉的時候了。同窗共燭整三載,祝英台已經深深愛上了她的梁兄,而梁山伯雖不知祝英台是女生,但也對她十分傾慕。他倆戀戀不舍地分了手,回到家後,都日夜思念著對方。幾個月後,梁山伯前往祝家拜訪,結果令他又驚又喜。原來這時,他見到的祝英台,已不再是那個清秀的小書生,而是一位年輕美貌的大姑娘。再見的那一刻,他們都明白了彼此之間的感情,早已是心心相印。
此後,梁山伯請人到祝家去求親。可祝員外哪會看得上這窮書生呢,他早已把女兒許配給了有錢人家的少爺馬公子。梁山伯頓覺萬念俱灰,一病不起,沒多久就死去了。
聽到梁山伯去世的消息,一直在與父母抗爭以反對包辦婚姻的祝英台反而突然變得異常鎮靜。她套上紅衣紅裙,走進了迎親的花轎。迎親的隊伍一路敲鑼打鼓,好不熱鬧!路過梁山伯的墳前時,忽然間飛沙走石,花轎不得不停了下來。只見祝英台走出轎來,脫去紅裝,一身素服,緩緩地走到墳前,跪下來放聲大哭,霎時間風雨飄搖,雷聲大作,「轟」的一聲,墳墓裂開了,祝英台似乎又見到了她的梁兄那溫柔的面龐,她微笑著縱身跳了進去。接著又是一聲巨響,墳墓合上了。這時風消雲散,雨過天晴,各種野花在風中輕柔地搖曳,一對美麗的蝴蝶從墳頭飛出來,在陽光下自由地翩翩起
⑦ 十大中國民間故事是什麼
1、《牛郎織女》:為中國古代著名的漢族民間愛情故事,也是我國四大民間傳說之一(其餘三個為《梁山伯與祝英台》《孟姜女哭長城》《白蛇傳》),從牽牛星、織女星的星名衍化而來。
2、《孟姜女哭長城》:是我國四大民間四大愛情傳說故事之一,在我國廣泛流傳,尤其在我國南北都有故事發生地的說法。其實經過很多專家科學論證,這一傳說中孟姜女哭的是齊長城而不是秦長城,也就是說,孟姜女所哭的是現如今山東齊魯大地上的齊長城遺址一帶。
3、《梁山伯與祝英台》:是中國古代民間四大愛情故事之一(其餘三個為《白蛇傳》《孟姜女傳說》《牛郎織女》),是中國最具魅力的口頭傳承藝術及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也是在世界上產生廣泛影響的中國民間傳說。
4、《白蛇傳》:是中國四大民間愛情傳說之一,源自於唐代洛陽巨蛇事件等,初步定型於明代馮夢龍《警世通言》中,成熟盛行於清代,是中國民間集體創作的典範。
5、《嫦娥奔月》:中國上古時代神話傳說故事,講述了嫦娥被逄蒙所逼,無奈之下,吃下了西王母賜給丈夫後羿的一粒不死之葯後,飛到了月宮的事情。「嫦娥奔月」的神話源自古人對星辰的崇拜,據現存文字記載最早出現於《淮南子》等古書。
32
⑧ 有哪些是民間故事(至少超過二十個)
誇父追日、女媧補天、嫦娥奔月、後羿射日、精衛填海、神農嘗百草、倉頡造字 、大禹治水、哪吒鬧海、女媧造人、吳剛伐桂、盤古開天、刑天舞干戈、黃帝戰蚩尤、共工怒觸不周山、牛郎織女、許仙和白娘子、天仙配、干將莫邪、孟姜女哭長城。
⑨ 著名的歐洲民間故事有哪些
歐洲民間故事有:《小老鼠和大象》、《風箏》、《農夫和蛇》、《龜兔賽跑》等等。
一、《小老鼠和大象》的故事主要講述了大象被獵人的網網住了,到了生死邊緣老鼠咬破網救了大象,大象和老鼠成為了好朋友。有一天老鼠容被獅子抓住了是大象救了老鼠,老鼠很感激大象的救命之恩。又有一天老鼠和大象鬧翻了誰也不理誰,最後大象被獵人抓走了,老鼠被獅子吃掉了。
二、《風箏》在這個故事中,看到了風箏的驕傲和自以為是。如果沒有人的牽引,如果失去了風的幫助,它又怎麼能飛得這么高呢?其實真的不是歲月靜好,只是因為你的人生中有人為你負重前行!生活中很多人只看到自己的長處,卻看不到自己的短處,對於別人的幫助全都視而不見,沒有一絲感恩的心,這么驕傲自大的人,最後往往難以取得好成就。這個故事告訴我們,要及時發現自己的缺點,敢於正視自己的缺點,努力彌補改正自己的錯誤,不斷完善自己!
三、《農夫和蛇》挖苦了以怨報德的偽君子和協助偽君子的虛假的人。勸誡咱們要學會辨認對錯,不要被誇姣的事物遮蓋了雙眼,由於狐狸也會哭泣、蛇也有遭難的時分,所以這則寓言勸誡咱們要明辨對錯,教訓人們不能對敵人仁慈,同時,做人一定要辨明善惡,只能把協助之手伸向仁慈的人。對那些偽君子即便窮力盡心,他們的賦性也是不會改動的。
四、《龜兔賽跑》是一則耐人尋味的寓言故事,故事中塑造了一隻驕傲的兔子和一隻堅持不懈的小烏龜。此故事告訴大家:不可輕易小視他人。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 要踏踏實實地做事情,不要半途而廢,才會取得成功,另外,我們不能因為自己比別人強而驕傲,不能用自己的長處比人的短處,而是要取長補短。
⑩ 十大中國民間故事是什麼
1.女媧造人、2.誇父逐日、3.嫦娥奔月、4.精衛填海、5.盤古開天、6.女媧補襲橋天、7.後羿射日、8.大禹治水、9.愚公移山、10.牛郎織女。
1女媧造人:
女媧乃大地之母,萬物之神。
往古之時,四極廢,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拍畢猛載;火爁焱而不滅,水浩洋而不息;猛獸食顓民,鷙鳥攫老弱。於是女媧煉五色石以補蒼天,斷鰲足以立四極,殺黑龍以濟冀州,積蘆灰數搜以止水。蒼天補,四極正;水涸,冀州平;狡蟲死,顓民生。
2誇父追日:
傳說在黃帝時代,誇父族有一個首領。他看著太陽他就總想探究這個太陽到底是從哪裡來的?
於是,他邁著腳步就朝著太陽出去,可是無論他怎麼追怎麼追一直都追不到,直到最後喝乾了黃河和渭河的水渴死在大澤邊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