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前程往事 > 故事教學是如何提問的

故事教學是如何提問的

發布時間:2023-04-17 04:56:48

㈠ 小學英語故事教學中的問題設計_故事教學中的問題設計

在故事教學中。教師需要科學合理地設計問題,巧妙地通過一個個提問來引發幼兒積極思考和應答。 一、面向全體,引發思考 一個班級中幼兒的發展水平會有差異,個性也不同。教師設計問題時要以調動全班幼兒的興趣與積極主動性為目標。如在故事《小猴賣О》的教學中,可在講故事前提問「小猴要賣О,誰會來買呢?」這樣的問題會讓每個幼兒都能主動地參與到活動中來,且都有話可說、有話想說。在這個故事的結尾有個問題「他們的О各是什麼東西?」根據幼兒的發展水平,我們可以把它分解,如「小鴨買的О是什麼?」「小貓買的О是什麼?」在幼兒回答問題後。對能力強的幼兒要適時追問,引發進一步思考。如當幼兒回答出「小鴨要買的О是游泳圈」時,可追問「你是怎麼知道的?」而對能力弱的幼兒要及時給予輔助提示,如當幼兒回答不出小老虎買的是足球時,可輔助提問:「什麼球可以讓很多人在草地上踢來踢去呢?」這樣可以讓每個幼兒都能在自己的水平上得到發展又能體驗到成功。

二、簡潔明了,目的明確

教師要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和思維特點來設計問題,盡量避免諸如「你是不是不能同意他不這樣做?」之類的拐彎抹角、深奧難懂的問題。另外,還要避免太長的陳述,有的教師怕幼兒聽不清楚問的是什麼,先說一大堆的話再提問題。或是提出問題後,又馬上加了很多說明,讓幼兒不能專注思考。
好的問題應能為教學目標服務,能緊扣重點和難點。由淺入深逐層展開,幫助幼兒梳理經驗,使其得到多方面的發展。如故事《小貓釣魚》中的問題設計就比較簡練:小貓第一次釣到祥螞魚了嗎?為什麼?小貓後來釣到魚了嗎?為什麼?貓媽媽是怎麼說的?等等。

三、一問多答,激發創造

故事中的答案往往只有一個,但教師不能拿唯一的答案去束縛幼兒的想像、類比、推理等能力的發展。所以,教師應多設計一些能引發幼兒積極思考的開放性問題,使問題的答案多元化,謹租埋盡量避免單一的選擇性問題,如「是不是?」「對不對?」以《小猴賣О》故事為例,教師不僅要型姿讓幼兒知道小猴賣給小夥伴們的是什麼東西,還要問一問「你是小猴,會賣給小夥伴什麼東西?」引導幼兒積極思考,想像出相應的物體,培養他們的發散性思維。

四、以問帶論,發展語言

設計這種問題主要是引導幼兒根據自己的理解發表觀點,展開討論。如「你還有什麼地方沒聽懂?」「你喜歡故事裡的誰?喜歡他什麼?為什麼喜歡?」這些問題可促使不同發展水平的幼兒積極思考,使他們有問題可提,有話可說。

五、適時提問,留有餘地

提問時要注意選擇適當的時機,能在開始問的不留到後面,需要在最後問的也不能提到前面來問,也可以邊講邊問。但無論哪種問題都需要給幼兒預留充分思考和回答問題的空間、時間,盡可能地發揮幼兒的自主性。

六、積極評價,提升經驗

問題問了並不是完了,教師要認真傾聽幼兒的回答,並給予積極的評價。教師對幼兒的答案往往有一定的期待性,對與自己期待一致的答案往往會充分肯定。對其他的答案則容易出現「請你再想想吧!」「嗯!」「噢!」等模糊的評價。有的教師還喜歡重復幼兒的答案,這都不利於培養幼兒的概括能力和表達能力。教師可根據幼兒的生活經驗進行追問,以幫助幼兒梳理和提升經驗。

㈡ 幼兒園故事教學初探

[摘要]故事教學是幼兒園教育中的一種重要手段,開展故事教學對於培養幼兒良好的品德、提高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豐富擴大幼兒的知識面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而要真正發揮這些作用必須採取恰當的方法、遵循正確的原則。

[關鍵詞]故事教學;幼兒園;方法;原則

幼兒園的故事教學內容廣泛,不僅包括生活故事,還包括童話故事、寓言故事、神話故事、科學幻想故事等。它是幼兒園教育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對兒童的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明確開展故事教學的目的

愛聽美妙的故事是孩子的天性,故事是幼兒最易接受的一種藝術形式。它的活動意義是多方面的,主要有:

(一)對幼兒實施良好的品德教育

幼兒正處於發展成長時期,由於知識和經驗有限,培養他們良好的道德品質和良好的行為習慣,只用口頭說教是難以達到的。要收到好的教育效果,就必須使其知道什麼是好的,什麼是不好的,慧慶什麼行為是對的或是不對的。而故事是集中地、典型地反映現實生活,並以活生生的形象來反映思想情感的藝術形式。由於是非鮮明,感染力大,幼兒在聚精會神地聽故事的同時,往往會為正義和善良而快樂和歡呼,為小主人公悲慘的遭遇而流出感傷的眼淚,為故事中人物的機智而點頭或對愚笨而搖頭。幼兒聽過某些故事後,對待事物的態度也往往會有所改變,如知道關心別人了,愛清潔了,不是那麼愛哭了,等等。這些都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故事在幼兒思想品德教育中的積極作用。

(二)提高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

幼兒正處在語言發展階段,他們的語言質量不高,詞彙貧乏,有時表達的句子還不符合語法結構,在此,幼兒故事可以成為孩子們的「語言教師」。通過故事讀物和視聽資料進行語言教學,往往比僅針對個別語法要點進行練習更有趣,也更有效。故事能為幼兒提供真實、自然、豐富的語言輸入,幫助他們學習把話說得清楚並富有表現力。

幼兒在記住故事的同時,也記住了優美的藝術語言。這對豐富幼兒的詞彙極有幫助。在幼兒園的故事教學中,幼兒不僅要聽故事,還要根據語言教學要求,練習復述故事。這對幼兒清楚准確發音、連貫表達,是十分重要的。所以,幼兒同的故事教學對幼兒語言能力的綜合提高大有作用。

(三)豐富幼兒的知識

豐富幼兒知識,啟迪智慧。是幼兒故事教學的重要功能。幼兒正處在人生的早期階段,他們知識貧乏,認識能力有限。因而年幼的孩子常常不斷地向成人提出「是什麼」和「為什麼」等問題。為使孩子對大千世界有所了解,滿足孩子的求知慾望和好奇心理,給孩子們講述故事能生動地告訴他們「是什麼」和「為什麼」,從而為孩子打開知識的窗口。

在豐富知識的同時,故事教學還可以提高幼兒的認知能力。幼兒在聽故事時,會在感性認識和形象思維的基礎上,進行思考和評價。雖然這樣的思考是初步的,結論甚至是幼稚的,但對於提高幼兒的認知能力卻是有意義的。此外,幼兒的知識越廣泛,想像也就越豐富。可見,故事教學是激發幼兒大膽想像、啟迪幼兒智慧的有效方式。

這一點在童話、寓言和科學幻想故事中更為明顯。它們能把幼兒帶進一個神奇而誘人的世界,引導他們去思考、去嚮往。故事中生動的形象.濃郁的情趣,自由放任的幻想,可以幫助幼兒理解現實生活中的道理,培養他們的想像力。

(四)培養幼兒的學習興趣

興趣和動機的激發在幼兒的學習中至關重要。幼兒的學習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好奇心與興趣誘發的。只要是適合幼兒的故事,他們肯定會興趣盎然、聚精會神地去聽或去閱讀,從而使其形象思維與創造性聯想得到充分的調動。

二、幼兒故事教學前滑握活動的組織方法和注意要點

組織兒童故事教學,可以將情景游戲、課堂表演、口語交際、環境沉浸等多種形式貫穿於教學中,其具體方法有:

(一)提問法

提問法是故讓行事教學中應用最多的一種方法。提問法主要在以下幾種情形中運用:

一是故事教學開始時,以提問引出作品,為講述故事內容做鋪墊。

二是幫助幼兒理解作品時,採用提問的方法,幫助幼兒層層深入地理解故事的主要內容。在這個過程中,教師的提問應能引起幼兒對作品內容的回憶,如「故事中的主人公說了什麼話?而後又發生了什麼事?最後怎麼樣了?」也可以通過提問幫助幼兒領悟故事的主題,如「為什麼會這樣?你是怎麼知道的呢?」教師還可以採用提問的方式引導幼兒將自己對作品的內心體驗表達出來,如「喜歡故事中哪個人物,為什麼喜歡?」等等。

三是引導幼兒復述故事或續編故事時,為保證幼兒將故事的主要情節講述出來.教師可以採用提問的方法幫助幼兒回憶作品中的主要內容。此外,在續編故事中,教師還可以採用創造性提問的方法,以啟發幼兒的想像。例如,在故事《狼來了》中,教師可以這樣問:「男孩的羊被狼吃掉了,為什麼沒有任何人去幫他。這時男孩一定後悔說謊話,欺騙人們。如果他當初不說謊話,真的有狼來了,會是什麼樣子呢?」不過,創造性提問只適合於年齡較大的幼兒,對小班孩子,一般採用回憶性和體驗性的提問,以幫助幼兒理解並體驗故事的主要內容。

在使用提問法時,教師要注意以下兩點:

第一,幼兒故事教學的主要目的在於讓幼兒理解欣賞故事中的主要內容,同時獲得審美愉悅,領略作品的教育意義。因此,教師在教學中不應過多地提問,尤其不要過多地運用回憶性的提問。因為這種提問很容易千篇一律,如果按照「故事裡有誰,他們在干什麼,結果怎樣,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什麼道理」這種公式提問,幼兒很容易對生動、有趣的故事產生厭煩心理,進而對故事活動失去興趣。因此故事教學中,教師要將回憶性提問與體驗性提問、創造性提問結合起來,盡量少用回憶性提問,將單調、機械的模式化問題轉為啟發式問題,從而保證教學過程的生動、活潑。

第二,教師還要注意提問法使用的時機和技巧。一般說來,在教師講述故事時不要提問,尤其是對那些內容豐富、情節緊湊的故事。若教師在講述中發現某個幼兒不認真聽講,可以採用注視或手勢暗示的方法,也可以提高聲音或突然停止講述以引起幼兒的注意,但不要因此而停下來問這個幼兒幾個問題或讓他把前面的故事復述一遍。這種做法不但無效,還會使其他幼兒對故事的興趣降低,破壞故事的完整性。教師在提問時也不要連珠炮式地在同一時間向幼兒提出幾個問題,而要按順序統籌安排。在第一次講述完後向幼兒提一些問題,這些問題一般是回憶性的,問題不可太多,2~3個即可,第二次講述完後再提一些問題,這些問題主要是讓幼兒體驗故事的主要情感,但同樣地,問題也不要太多,最多3~4個.否則故事教學課就變成了單調乏味的提問課。

(二)討論法

討論法也是故事教學運用較多的一種方法,一般在中班和大班使用。討論法一般運用於理解作品階段和續編故事階段。在幼兒已基本理解故事的主要內容後,為進一步調動幼兒情緒,以深入理解作品內涵,教師一般可採用討論的形式,讓幼兒積極地動腦筋思考故事中的重點及難點問題。討論中,教師要鼓勵幼兒充分地發揮自己的想像力,設身處地地替故事人物出主意、想辦法,使幼兒在積極動腦筋參與的同時加深對作品的理解。例如。童話故事《小老鼠做蛋糕》,教師在講完故事後可以引導幼兒討論:「小老鼠是怎麼想辦法做蛋糕的?蛋糕做好後,小老鼠是怎麼吃的?你喜歡故事裡的小老鼠嗎?為什麼?如果你是小老鼠,你剛雞蛋做什麼?」而在續編故事階段,教師運用討論法是讓幼兒就故事的情節發展做一個簡要的分析,然後再運用自己的想像力進行合理性的續編。討論有助於幼兒拓寬自己的思路,加深對故事情節的理解,從而在續編時能做到故事結構完整,結尾與中間、開始部分形成合理的呼應。

教師在運用討論法時要注意以下兩點:

一是幼兒討論後,要引導他們進行歸納、總結。仍以《小老鼠做蛋糕》為例,在幼兒討論之後教師要引導他們歸納出幾個問題:小老鼠看到雞蛋想到做蛋糕――聰明的老鼠;小老鼠將蛋糕分給大家吃――熱心腸的老鼠;老鼠用兩個半圓的碎蛋殼做汽車――敢於想像創造的老鼠。一旦幼兒歸納出以上幾點,那麼幼兒對這個故事的主要內容和基本結構就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二是討論中要充分發揮所有幼兒的積極性。如果有可能,教師應該讓幼兒分組進行討論。對那些不擅長言辭的幼兒,教師要給予積極的關注,鼓勵他們將內心的感受講出來。

(三)中斷法

中斷法可運用於中、長篇故事的講述中。這些故事由於篇幅較長無法一次講完,因此教師在情節扣人心弦處有意停下,且每次中斷時巧妙設置疑問、懸念,讓幼兒猜想,可以發展幼兒的思維能力。短篇故事講述中也可以採用這種方法以引導幼兒進行思考、聯想。比如,教師可以就故事的情節提問:「這是怎麼回事呢?這是為什麼呢?」然後作短暫停頓後說:「聽我講下去就知道了……」也可以就後面要講的情節提問,如「猜一猜。接下去會怎樣呢?」讓幼兒簡短地議論後說:「是這樣嗎?聽我往下講就知道了……」

教師在運用中斷法時,要記住這種中斷是在需要的時候做暫時中斷,而不是隨意中斷,中斷的目的是為了提高教學效果。因此,中斷法的運用要適時、適當,要少而精,不宜頻繁使用。

三、開展兒童故事教學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一)如何選擇故事

在選擇用於教學的故事時,教師需要考慮這樣三個方面:故事的可讀(聽)性;教學主題;幼兒的年齡層次。

可讀(聽)性涉及故事語言的難易程度、語言結構的復雜程度、故事內容的精彩程度和故事的長度等因素。判斷故事的語言難易程度應以幼兒的現有水平為依據。根據維果茨基的「最近發展區」理論和克拉申關於第二語言習得理論中的輸入假設,幼兒是通過理解略高於其現有水平的語言輸入進行語言習得的。因此,故事語言的難易程度應控制在幼兒的語言水平之內,又要包含新的語言知識。如果幼兒理解不了故事中大部分語句,再精彩的故事也會令他們失去聽或讀的興趣。此外,圖片和體態語言也是幫助幼兒聽懂有一定語言難度的故事的有效手段。從結構和內容上看,應選擇邏輯清晰、內容淺顯、有趣的故事。從小班到大班,故事內容的復雜性應該是呈梯度上升的。從故事的長度來看,用於課堂講述的故事不宜太長,因為聽故事是一個緊張興奮的過程,幼兒能集中注意力的時間有限,太長的故事會使他們疲倦,失去聽講的興趣。書面閱讀的故事可以稍長一些,因為幼兒可以重看前面的內容。另外只有情節突出的故事才具有可讀性,正如英國教育家安德魯・萊特(Andrew Wright)所說,大段的描述是運用故事教學時所忌諱的,用於幼兒教學的故事尤其如此。

教學主題是教師選擇故事的重要依據。教師應根據本單元的教學主題選擇相關的故事,這樣,既能降低故事的難度,又能擴大幼兒的知識面。選擇故事時,教師應選擇線索清晰的故事,以便於孩子根據故事線索理解、復述或轉述故事的內容。

幼兒的年齡也是選擇故事時必須考慮的因素。對於低齡幼兒,宜選擇重復率高(包括詞、句與段落的重復)且朗朗上口的故事。這對幼兒牢固掌握基本的詞彙和句型結構以及形成正確的節奏感很有幫助。

(二)如何設計故事教學中的活動

活動的設計是故事教學的關鍵。語言教學環境下的「講故事」不同於作為娛樂消遣的「講故事」。後者的主要目的是「樂」,除了聽或讀以外,一般沒有其他活動;而前者可以說是「寓教於樂」,「教」才是目的,圍繞故事所展開的各項活動是達成「教」這一目的的途徑。

准備活動:准備階段的活動一般在呈現故事內容前進行,主要有兩個目的:一是清除幼兒理解障礙;二是讓幼兒對故事的內容有一個大致了解。掃除語言障礙的准備工作主要是針對影響理解故事內容的關鍵詞和旬而言的,對不影響幼兒理解或圖畫中可以猜測出意義的生詞不必解釋。需要注意的是,即使是教幼兒生詞的活動,也要既有意義又有趣,並盡可能與故事內容相關。

在講述故事過程中,教師還可以設計出如下活動:在幼兒聽故事時,教師向他們出示相應的教學卡片,幫助他們理解;讓幼兒通過畫面猜測故事的大意;將打亂順序的圖片按自己的理解重新排序;結合故事的關鍵詞猜測故事內容等。富有新意、手腦並用的活動是具有趣味性和挑戰性的。比如,邊聽邊做出相應的動作;根據故事情節找出相應的圖片,或拼圖;根據動作或描述做出判斷,等等。這些活動的目的不是評價幼兒答案的對錯,而是激發幼兒的興趣,引發他們思考,同時降低聽的難度,提高故事的可聽(讀)性。講故事時教師身體語言的運用可增強故事的感染力,提高故事的理解度。講故事比讀故事更具個性特點,教師可觀察兒童的反應,並隨時採取相應的調控措施,如重復和輔以動作等。講故事要求教師有較高的口語水平和較高的表演才能,對於口語水平一般的教師,應在講完故事後,多讓幼兒聽錄音磁帶,這樣有助於培養幼兒的傾聽能力。

在理解的基礎上,教師可以設計表達活動。例如,可讓幼兒根據圖畫復述故事或簡單描述人物或事物、為故事添加一些內容、根據故事內容分角色表演等。這些活動都有利於提高幼兒的聽說能力,也有益於訓練幼兒的推理和想像能力。為降低活動的難度,激活幼兒的創造性思維,當幼兒試圖復述故事時,教師可以給予一定的提示。這些活動應盡量以小組為單位來進行。此外,幼兒是喜歡表演從錄像中看到的短劇和故事的,通過表演他們將從中獲得一種成就感。

(三)引入競爭機制,激發幼兒參與活動的熱情

任何一種活動形式,時間久了,孩子都會厭倦。冷漠的情緒會使活動效果大打折扣,引入競爭機制,這一難題便會迎刃而解。競爭能激活幼兒潛在的能力,能激起幼兒的進取心。幼兒好勝心強,大都不甘落後,所以在設計活動時,可採用激勵機制,並配以各種形式的獎勵,對優勝者給予賞識,對進步者給予鼓勵。有時是幾句鼓勵的話,有時是一朵小紅花、一顆小星星,這些都會使孩子們獲得一種成就感,始終保持對故事的興趣,將聽、講故事作為一件快樂的事情。

總之,在幼兒園開展故事教學活動,要以幼兒為主體,以興趣為中心,從幼兒的心理和生理特點出發,遵循幼兒語言發展的規律,改變傳統的學習方式,讓幼兒通過體驗、參與,生動活潑地進行學習。

參考文獻:

1.張志遠.幼兒英語教學法.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2年

2.易進,林丹華.幼兒語言教育.北京: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1999

3.於涌.幼兒語言發展與教育.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1995

4.祝士媛.幼兒語言教學法.長沙:湖南少年兒童出版社.1982

㈢ 故事教案流程

A. 大班故事《小蝌蚪找媽媽》的公開課教案

課題:《小蝌蚪找媽媽》

活動目標:

1、理解故事內容,了解小蝌蚪找媽媽的過程。

2、能夠用完整連貫的語言清楚表達自己的意思。

3、感受動畫的意境美。

活動重、難點:

用完整連貫的語言表達自己對故事情節的理解

活動准備:

故事錄音帶、課件、圖片

活動過程:

一.猜謎語,引出課題。

「大大的腦袋,黑黝黝,細細的尾巴水中游!」

提問:「小蝌蚪從沒見過自己的媽媽,你們知道小蝌蚪的媽媽是誰嗎?」

提問:為什麼小蝌蚪和自己的媽媽長得不一樣?

幼兒討論:並發表自己的觀點,

二.播放故事錄音,感知故事內容。

教師提問:

1、小蝌蚪找到自己的媽媽了嗎?它的媽媽是誰?

2、小蝌蚪的媽媽長得是什麼樣的?

3、在找媽媽的過程中它們碰到了誰?互相說了什麼?

4、它們把誰當成了媽媽?

三、整體欣賞故事情節。

四、分段欣賞故事內容。

1、小蝌蚪為什麼去找媽媽?

2、看圖片1,遇到鴨媽媽時,他們說了些什麼?鴨媽媽說了些什麼?用圖表示。

3、看圖片2、3、4,遇到魚媽媽、螃蟹媽媽、烏龜媽媽時,他們說了些什麼?小蝌蚪又說了些什麼?

4、用連貫的語言說一說故事情節。

五、熟悉掌握故事

幼兒跟錄音邊看圖邊講述故事《小蝌蚪找媽媽》。

六、活動延伸:

欣賞小蝌蚪變成青蛙的課件。

1、小蝌蚪和青蛙媽媽長得像嗎?她是長得怎麼樣的?蝌蚪是如何變成青蛙的?

2、再次完整看圖片了解青蛙的生長過程。

3、教師小結:原來小蝌蚪過幾天先會長出兩條後腿來,接著又會長出兩條前腿來,等四條腿長齊了,脫掉尾巴,換上綠衣裳,就變成了青蛙。

B. 幼兒大班閱讀故事《小狗理發》教案流程

設計思路: 天氣熱孩子們一動起來便滿頭大汗,特別是頭發較長的男孩子,汗滴掛在發捎間,對孩子的形象和身體健含返嫌康都很不利。當我們建議家長帶孩子去理發時,不少家長都說自己的孩子不願意主動理發,總要花很大的精力去說服。而從小養成勤理發、講衛生的好習慣對孩子來說是終身必需和受用的,因此為了消除我班孩子對理發的恐懼,讓孩子知道應該勤理發,否則的話,會很邋遢、很難看,逐步形成勤理發的意識,我設計了本次活動《小刺蝟理發》。 本次活動分為三個環節:一故事聯想。發揮幼兒想像,在嘗試簡單的編故事中初步感受不理發的邋遢形象;二理解分析詩歌進一步形成勤理發的意識;三情景再現理發店,讓孩子消除對理發工具的可怕心理,產生理發很有趣,很清爽,很整潔的情感態度。 目標: 1.理解 「小刺蝟是如何變成小娃娃的」。 2.知道應該勤理發,做個講衛生的好孩子。 准備: 三張圖片(理發前象小刺蝟——正在理發——理發後變成小娃娃)、各種理發工具、課件 過程: 一、 故事聯想,看圖講述 1.今天來了不少客人老師,我們小朋友先跟客人老師問聲好!哎,什麼聲音?(我來啦!)(出示第一張圖片) 2.讓我們看看他是誰呀?幼兒:不知道 師:我來介紹一下他叫「小刺蝟」, 3.請小朋友們猜猜看他為什麼叫「小刺蝟」?他的頭發像什麼?(出示圖片)為什麼會變成了小刺蝟?你喜歡這樣亂糟糟的頭發嗎?怎麼辦?(出示圖片)剪過以後他會變成什麼樣?(出示圖片) 4.給三張圖片排排隊,加上剛才小朋友們說的就變成了一個有趣的故事,故事就叫「小刺蝟理發」。現在沈老師把他完整的講談手出來,你們仔細聽。 5.故事:有個小娃娃不愛理發,頭發亂蓬蓬的,像個小刺蝟,那麼邋遢,大家都不喜歡他。他很難過,於是就去理發,理完頭發以後,變成一個可愛、漂亮的小娃娃了,大家又喜歡他了。所以大家一定要常洗頭、勤理發,讓自己變得乾乾凈凈的。 二、理解分析形成詩歌——促成勤理世拿發的意識 這個故事很短,你記得嗎?那老師提問了: 1.小娃娃頭發越長越長,像個什麼呀?怎樣幫助他?(小刺蝟,去理發) 2.理發時會發出什麼聲音?(請小朋友用食指和中指做「剪刀」,邊說「嚓嚓嚓」邊模仿著給周圍小朋友理發) 3.理完頭發瞧一瞧,可以怎樣瞧一瞧呀?(引導孩子用不同的動作進行表現) 4.理完頭發後還是「小刺蝟」嗎?變成什麼了?是個什麼樣的小娃娃? 5.真是一件有趣的事情,我們一起把它講給大家聽。 小刺蝟, 去理發, 嚓嚓嚓,嚓嚓嚓, 理完頭發瞧瞧他, 不是小刺蝟, 是個小娃娃 三、再現理發店——消除理發恐懼感 學到這兒我們輕松一下,老師請你們看漫畫 1.為什麼小朋友不愛理發?理發很疼嗎? 2.理發的時候應該怎樣呢?(讓孩子知道理發時不能亂動)。 3.你們去過理發店嗎?(出示理發店圖片)你認識它們嗎? (1)介紹推子。「這是什麼呀?」「推子理發可舒服了,不信你們來試一試」,理發師用推子輕輕地在孩子頭上「呲呲」地理發。(幼兒一起模仿) (2)介紹剪刀。「聽一聽,剪刀理發時能發出什麼聲音?」理發師用「剪刀」在孩子頭上理發,並發出「嚓嚓嚓」的聲音。(幼兒一起模仿) 4.理發真有趣,誰原意用這些工具去打扮一下客人老師? 5.你們自己想變得可愛、漂亮嗎?我請你們一起去理發店!

C. 故事教學的基本模式包括哪些步驟

不同的教學理論、教學目標、教學策略及對師生活動不同安排,就構成不同的教學模式。一個完整的教學模式,其基本結構應包含以下六個基本要素:1.教學理論或教學思想教學模式都是在一定的教學理論或教學思想指導下建立的。「每一個模式都有一個內在的理論基礎」。教學模式的方向性和獨特性是由一定的教學理論或思想決定的。例如:程序教學模式的理論基礎是行為主義心理學;結構主義教學模式(布魯納的概念獲得模式)的理論基礎是認知心理學;非指導性教學模式的理論依據是人本主義心理學。2.教學功能目標任何教學模式都要指向一定的教學目標,即教學模式是為了完成特定的教學目標而設計構建的。教學目標是教學模式構成的核心要素,它影響著教學模式的操作程序和師生的組合方式,也是教學評價的標准和尺度。例如,合作教學模式的功能目標是使學生具有民主精神、獨立人格、交往能力和創造才能。3.教學結構及活動程序任何教學模式都有一套獨特的教學結構和體現教學活動的邏輯過程的操作順序。教學模式的一個顯著特徵是合理處理教學過程諸要素的相互關系和合理確定按照時間流程從邏輯上展開的各個教學步驟(即教學過程結構)例如,加涅的累積性教學模式的活動程序是:注意→知覺→獲得→保持→提取→遷移→反饋→強化,八個步驟。它包含了教材內容的展開順序、師生復雜心理活動順序、教學方法的運用順序這三個方面的整合。4.師生交往系統在教學中,師生交往的方式、方法、地位、角色、關系、相互作用等的不同配合是構成一定的教學模式的重要要素。主要有四種類型:⑴高度集中型(如講授模式),即教師是活動的中心,是信息的來源,是教學的組織者和協調者。⑵溫和型(如「探究──發現」模式、合作模式)。即教師與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作用相當,教學民主,教師通過啟發引導學生自主進行意義建構,主動獲取知識、發展能力。⑶放任型(即鬆散型,如自學輔導模式、活動教學模式),即以學生為中心,鼓勵學生獨立思考,教師只提供一些幫助和輔導,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具有較大的彈性。⑷管理型(如程序教學模式),這是高度集中型和溫和型的中間類型。5.反饋方式反饋方式指教師如何看待學生,如何對學生的外顯行為作出反應。不同的教學模式對教師的反饋方式有不同的要求。6.支持條件任何教學模式都必須在特定的條件下才能發揮效力。教學模式的支持條件包括環境、設施、媒體(計算機及其網路等)、教學手段、教學的時空組合等。例如,布盧姆的掌握學習模式的支持條件包括認知前提行為、情感前提特性和教學信息結構三大變數。隨著教學手段現代化,教學對於物質條件的依賴程度愈來愈大,各種媒體在教學過程中的運用,對於實現教學模式的功能起到不可或和缺的作用,認真研究並保障教學模式的實現條件,可以更好地掌握和運用教學模式,成功達到預期目的。以上六大要素各有不同的地位,起著不同的作用,它們之間既有區別,又彼此聯系,相互蘊含,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缺一不可,構成一個完整的教學模式。教學模式從不同的基點出發有不同的分類。例如,美國學者喬伊斯和韋爾把眾多教學模式歸納為四種基本類型:第一類是信息加工教學模式。這類教學模式依據信息加工理論,把教學看作是一種創造性的信息加工過程。它著眼於知識的獲得和智力的發展。主要有以信息處理能力的發展研究為基礎的模式(皮亞傑);以學習理論為基礎的模式(加涅);概念獲得模式(布魯納)。第二類是個性教學模式。這類教學模式的理論依據是個別化教學理論與人本主義的教學思想。其核心是強調學生在教學中的主觀能動性,著眼於個人潛力和人格的發展。如羅傑斯的非指導性教學模式,杜威的「活動教學模式」。第三類是合作教學模式。這類教學模式依據的是社會互動理論,強 *** 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的相互影響和人際交往,著眼於人的社會性品格的培養,如前蘇聯戈蓋巴維利等一批學者創立的合作教育學。第四類是行為控制教學模式。這類教學模式依據的是行為主義心理學理論,它把教育看作一種行為不斷修正的過程。它通過操作方法的自我控制並駕馭自己的環境,來提高目標行為質量和減少不適應的行為。如程序教學模式(斯金納),以「智力行為多階段形成理論」為基礎的教學模式(加里培林)等。在國內,教學模式的分類也有多種。有人按師生活動的不同強度把教學模式依次分為注入式、啟發式、問題式、範例式和放羊式等五類。第一類教師活動強度最大,學生最小,依次遞減(遞增)至第五類則表現為教師活動強度最小,學生最大。有人從教學意義的生成方式把教學模式分為三類,第一類是「替代性教學模式」,即學生通過教師呈現教材來掌握現成知識的一種教學模式;第二類是「生成性教學模式」,其教學策略傾向於建構主義學習的理論觀點,認為學生是認知的主體,是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者,教師對教學意義的生成起幫助者和促進者的作用。第三類是「指導性教學模式」,

D. 大班故事(小河馬有用處)教案過程

設計意圖:
情感豐富的文學作品能陶冶幼兒情操,故事《小河馬有用處》就以擬人化的手法,講述小河馬找用處的經過,其中人物的情感變化起伏跌盪,人物性格特各具特色,活動以創設問題情境大膽聯想,使幼兒在欣賞作品的同時發現生活中各種美好的事物。體會小河馬的情景變化,並不斷積聚積極健康的情感善於發現自己和別人的長處。
活動目標:
1、理解故事內容,掌握故事情節發展的過程,體會故事中小河馬的情感變化和性格特徵。
2、在同伴面前能用清楚連貫的語言表達自己的見解。
3、善於發現自己或他人的長處。
活動准備:
「小河馬有用處」課件
活動過程:
1、出示小河馬,組織幼兒討論
(1)師:「小河馬怎麼了?它為什麼哭的這么傷心?」
(2)老師講述故事的開頭部分後提問:「我們一起來安慰安慰小河馬吧。」
2、教師講述故事,幼兒理解故事內容
(教師邊講故事,邊引導幼兒討論)
(1)小河馬跟小鳥學唱歌,這個主意不錯,你覺得呢?
(2)大獅子能教小河馬學點什麼本領呢?小河馬很想學點本領,可它不願去學打獵,這是為什麼?你覺得這是一隻什麼樣的小河馬?
(3)小河馬去參加駱駝運輸隊能行嗎?會遇到什麼困難?青蛙廚師會教它學點什麼本領?小河馬會自言自語的說些什麼?
(4)難道小河馬真的沒有用處嗎?我們快幫它想想辦法吧?
(5)小河馬的用處是什麼?利用它的用處可以做些什麼事情?
(6)故事裡都有誰幫助了小河馬?它們想教小河馬學什麼本領?它們是怎樣說的?結果怎樣?小河馬找到自己的用處了嗎?

E. 幼兒故事教案美麗的小路怎樣導入好

一、背景材料
課文講述了一個有關環境衛生的故事。它告訴我們要保持環境衛生,人人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不美的行為會破壞美麗的環境。
二、教學難點:
課文的第八自然段。
三、課前准備:
1、學生自製生字小卡片一份。
2、簡單的動畫課件。
3、頭飾:鴨、兔、鹿。
四、教學目標:
1、認識「先」「鹿」等14個生字,會寫「先」「干」等6個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在分角色朗讀中,能讀好每個角色的語氣。
3、有愛護環境衛生的願望和行動。
第一課時
五、教學流程
(一)、激趣導入
(出示課件:一條長長的小路,路上鋪著花花綠綠的鵝卵石,路旁開著五顏六色的鮮花。)瞧,這就是小鴨子門前的那條小路,多美啊!在這條美麗的小路上還有著有趣的故事呢?這個故事就是《美麗的小路》。(全班齊讀課題)
(二)、初讀感知
1、學生聽課文錄音,初步了解本課講了一個什麼故事。
思考:這篇課文里有幾個角色?你最喜歡哪個角色?
2、自己練讀,並標出自然段,把覺得難讀的字畫出來。
(教師把生字都板貼在黑板上,指導學生讀准字音。注意容易讀錯的字和詞。重點指導前鼻音字「腦」,後鼻音字「輛」、「凈」。容易讀錯聲調的字「鹿、積、輛」。「積」是一聲,「鹿」和「輛」是四聲。有輕聲音節的詞「先生、鼻子、腦袋」。)
3、學生質疑:對課文有什麼不明白的地方?
(二)、再讀課文
1、個別讀(用激勵的語言激發學生自告奮勇讀課文)。
2、誇一誇、幫一幫。引導學生先評優點,再評不足。評議時,重點評議字音,特別注意讀准翹舌音和帶後鼻音的字。
3、學生自己再練讀一遍。
4、全班齊讀。
5、展示台:再次讓那些自己覺得有信心讀好課文的學生上台讀。
(三)、認記生字
1、認讀帶生字的詞。
2、請小老師帶讀。
3、認讀單個的生字。
4、識記生字交流:學生自主識字,談自己的識記方法。
(四)、學習課文第一至八自然段
1、想像說話(出示多媒體課件)如果你走在這條美麗的小路上,看見那花花綠綠的鵝卵石,五顏六色的鮮花,你會說些什麼呢?
2、小組議一議,美麗的小路為什麼不見呢?如果你走在這條臟兮兮的小路上,你會說些什麼呢?
3、指導朗讀。
①、朗讀句子「啊,多美的小路啊!」(讀出贊美的語氣)
②、比較讀:教師范讀「我會讀」里的句子,學生注意聽,比較帶有句號、問號、感嘆號的句子表達的不同語氣。
③、學生自由選擇段落讀,指導學生讀好三個問句。
④、分角色表演讀。
喜歡哪個角色就讀哪個角色,並說說為什麼喜歡。
小組合作,分角色表演讀,在從讀不同角色的同學中分別推薦出一個代表,帶頭飾在全班表演讀。
(五)、布置作業
1、把課文第1——8自然段讀給家長聽。
2、把課文第9——12自然段讀通順。思考:美麗的小路是怎樣找回來的?
教學反思:這是一篇寓意相當深刻的童話故事,我以課件導入課文,讓學生自己讀一讀整篇課文,並標上小節號,讀一讀課後難讀的生字,並讓讀的好的學生上台來表演,我覺得這對於學生是一個非常好的激勵作用,在這節課上我給了他們很多小組合作的機會,讓他們能夠發揮想像力,靠自己去解決問題,更重要的是培養起合作的能力。
第二課時
(一)、復習導入
1、學生朗讀第一至八自然段。
2、美麗的小路找回來嗎?
(二)、學習第9——12自然段。
1、復習這幾個自然段的生字詞。
2、學生自由讀9——12自然段。

F. 故事《小豬學本領.》詳細教案 講課 步驟

很久以前,在一個農夫家裡,有一頭小豬,幾只小鴨,一隻小貓和一條小黃狗,他們住在一起,成了好朋友。

炎熱的夏天,小豬躺在圈裡翻來覆去睡不著。忽然,小豬看見在門前的小河裡,鴨子自由自在地游水,嘴裡叼著鮮美的小魚,小豬扭著肥胖的身子走過去說:「鴨大哥,請您教我游泳好嗎?」鴨子們,愉快地同意了。第二天,天剛亮,小鴨子就把小豬叫起來,小豬懶洋洋地走到河邊,剛一下河,就大聲喊叫:「啊呀!水太涼了!」一不小心,連喝了幾口水。心想:「學游泳,太難了,太可怕了!還是學點別的吧!」於是,小豬頭也不回地跑回家了。

秋天到了,小花貓爬到大樹上,望著遼闊無邊的原野,快活地唱著、跳著。小豬想:「還是花貓姐姐了不起,不但會抓老鼠,還會爬樹,樹上一定很好玩。要是我也會捉老鼠,又能爬樹,那該多好啊!」小豬對小貓說:「花貓姐姐,請您教我學本領,好嗎?」小花貓也愉快地答應了。第二天,小花貓教小豬爬樹,但是,爬了幾次,總是爬不上去,小豬己累得滿頭大汗了,喘著粗氣,躺在地上休息。心裡想:「向花貓姐姐學本領太苦了,我還是學點別的吧!」

冬天,小黃狗叼著一隻野兔,跟著主人回來了。小豬又想:「黃狗哥哥真有福氣,它跑得那麼快,主人總愛領著它,我還是向它學點本領吧!」於是,小豬又開始跟小狗學本領。小黃狗帶著小豬練長跑,小黃狗在前面跑,小豬在後邊越拉越遠,累得上氣不接下氣,一不小心,小豬摔了一跤,腿上的皮碰破了,腰也疼腿也酸,小豬又泄氣了。心裡想:「練跑步也太苦了。」想著想著,就一瘸一拐地回家睡覺去了。

轉眼間,春天來了,在一年一度的春季運動會上,小鴨子、小花貓、小黃狗都取得了好成績。朋友們唱著、跳著,歡慶勝利。只有小豬羞愧地低著頭。直到今天,小豬還總是嘴巴拱著地,不好意思抬頭見人呢!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無論做什麼事,如果沒有恆心,不能堅持去做,就不會取得成功。

G. 三隻小豬的教案的活動過程怎麼寫

活動設計背景
《三隻小豬蓋房子》是一片圖文並茂的寓言,故事中的大灰狼、小豬是幼兒所熟悉的動物,孩子們百聽不厭,非常感興趣,這正是幼兒學習的動機所在。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就像《新綱》中所提倡的教學內容要貼近幼兒的生活。來選擇幼兒感興趣的事物和問題,而《三隻小豬蓋房子》就是很好的教材。
活動目標
1、傾聽童話故事,感受故事中三隻小豬團結互助的美好情感。
2、理解故事內容,知道只有勤勞、不怕困難才能造出結實的房子。
教學重點、難點
1、理解故事內容,能用完整的語言大膽地講述。
2、想像戰勝大灰狼的辦法
活動准備
1、掛圖(三隻小豬蓋房子)。
2、故事磁帶
活動過程:
一、兒歌導入
兒歌《小兔子蓋房子》導入。
提問:小兔子蓋了一間怎樣的房子?你還見過什麼樣的房子?
二、觀看視頻
觀看視頻,提問:
1、故事裡有誰?他們用什麼材料蓋了一間怎樣的房子?
2、蓋好房子又發生了什麼事情呢?
3、為什麼大灰狼能摧毀大哥、二哥的房子?
4、大灰狼有沒有把磚房子吹到?後來他想了什麼辦法進入磚房子,結果怎樣?
通過幼兒的回答出示圖片
三、完整傾聽老師講述故事
完整傾聽老師講述故事,提問:
1、如果沒有磚房子,三隻小豬會怎麼樣?
2、豬大哥、豬二哥經歷了這次危險以後,他們會怎麼做?你能想一個好辦法來幫助他們保護自己嗎?
四、兒歌游戲
幫助豬大哥、豬二哥一起蓋房子。玩游戲「蓋房子」

H. 寫幼兒園語音領域故事活動 教案,在活動過程中,老師讓先寫整體感知,再分段講解是什麼意思

教案活動過程盡量能夠清楚寫,詳細一些

活動的目標步驟以及所得到的心得

最好後面還加上活動的反思

I. 小班康軒教案水果大作故事過程戰故事

【設計意圖】
在幼兒園幼兒吃到水果時,總要問我們這是什麼,那是什麼,有的孩子就開始討論起家裡有什麼水果。現在正直秋季,秋天也是各種果實成熟豐收的季節,於是我們就開展了"好吃的水果"這個主題活動,在開展主題活動的過程中豐富幼兒對水果外部和內部特徵及味道等方面的認識,並且通過這個主題活動,使幼兒能了解水果的營養作用,喜歡吃各種水果。我這次活動就是改變了以往利用實物來組織幼兒開展活動這樣的教學方式,而是自己製作了色彩鮮艷的幻燈來進行多媒體教學。因為本次開展的這一活動,是一個總結性的談話活動,是要引導孩子把自己已有的有關水果經驗進行回憶,獲得水果經驗的再提升。色彩鮮艷的畫面和切合實際的故事的情節都是幼兒的興趣的熱點,有了興趣那麼孩子也就會有要表達的慾望。這樣孩子就會主動參與其中。
【活動目標】
1.初步理解故事的情節,感受文學作品的趣味性。
2.理解動詞:摘、拉、推、塞。
3.樂意在實踐活動中說一說,做一做。
【活動准備】
1.知識經驗准備:幼兒對於水果有豐富的經驗,知道秋天是個豐收的經驗。
2.物質材料准備:ppt;小推車;各種水果圖片;房子模型2個;水果樹2棵。
【活動過程】
一、觀看圖片,欣賞故事內容。
1.出示圖1:美麗的秋天到了,果園里都結滿了水果,熊媽媽帶熊寶寶們去果園看看吧。看,熊媽媽的果園里結滿了哪些水果?(說出水果的顏色)熊媽媽和熊寶寶在干什麼?(摘水果)我們一起跟熊媽媽和熊寶寶來摘水果。(做摘的動作,邊摘邊說:摘了一個又一 個,摘了一個又一個)
2.出示圖2:熊媽媽和熊寶寶摘了一個又一個,裝了滿滿一車子,熊媽媽在干什麼?(拉車,做拉車的動作)熊寶寶在干什麼?(推車,做推車的動作。)
3.出示圖3:看,水果把屋子都怎麼樣了?(塞的滿滿的,做塞的動作)熊媽媽和熊寶寶沒地方住,只好住在外面了。天黑了,好冷!熊媽媽和熊寶寶凍的睡不著覺,怎麼辦呢?熊媽媽和熊寶寶想出了一個什麼辦法?(用水果蓋間大房子)
4.出示圖4:我們看看熊媽媽和熊寶寶的水果屋是怎麼做的呀?(用西瓜做牆,用蘋果做屋頂,用梨和葡萄做門窗。)美麗的水果屋蓋好了。
5.出示圖5:水果屋裡的桌子和椅子也是用什麼做的?(熊媽媽、熊寶寶和小動物在一起吃水果,真開心。)
6.看課件完整欣賞故事。
二、情境游戲,理解故事內容。
1.認識水果:果園里都有些什麼水果呀?(紅紅的蘋果、紫紫的葡萄、綠綠的西瓜、黃黃的梨子)
2.摘水果:我們一起來摘水果吧!蘋果一個個摘下來、梨子一個個摘下來,瞧!還有什麼水果呀?(葡萄)葡萄還是一個個的嗎?(豐富詞:一串串)西瓜也摘下來。
3.運水果:摘了這么多的水果呀,我們怎麼把它們拿回家呢?哦!這里有推車,我們把水果塞在推車里,把水果運回家吧!我們一起來塞水果,塞蘋果、塞梨子、塞葡萄……把箱子都塞的滿滿的,現在我要把水果拿回家了。阿唷阿唷!車子太重了,我拉不動,誰來幫幫我?哎呀,到家啦!讓我們坐下來休息一下吧!
三、裝扮房子,鞏固故事內容。
小朋友,我們剛才摘了很多水果,我們有這么多的水果可以干什麼呀?(可以賣水果、可以搭水果屋......)我們真的也能搭個水果屋嗎?那我們去試試看,好嗎?

㈣ 幼兒園課堂提問技巧

提問技能是教師在活動進性過程中通過設置問題,啟發幼兒回憶、思考、觀察、操作、探索,以尋求問題答案的行為方式。教師只有針對教育對象的實際情況,潛心研究、精心設計問題,掌握提問藝術,才能達到激發興趣、引導觀察、較深記憶、促進思維、培養能力的目的。以下是我幫大家整理的幼兒園課堂提問技巧,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幼兒園課堂提問技巧 篇1

1、什麼是提問

提問,從廣義上講是指一切有詢問形式或詢問功能的句子或教學內容。教師的提問則是指教學提示或傳遞所學內容的刺激以及幼兒做什麼、如何做的指示,從而達到檢查學習、促進思維、鞏固知識、運用知識、實現教學目標的目的。

2、提問的現狀

所提問題簡單

吉爾福特認為:「當你碰到不做進一步心理上的努力,就不能有效地應付的情況時,你就遇到了問題。……當你要組織別的信息項目或以新的方式運用已知的信息項目,以解決問題時,你就碰到了問題。」如果我們用吉爾福特的准則去衡量幼兒園集體教學活動中教師所提出的問題,就會發現有很多所謂的問題其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問題」,如:這個蘋果是不是紅的?小明這樣做對不對?這些彩虹是不是很漂亮?等類似問題,幼兒不用動腦就能夠直接回答,以簡單的集體應答取代幼兒的深入思維活動。

提問缺乏層次性

有些教師不了解本班幼兒的知識水平,鬍子眉毛一把抓,在問較難問題之前缺乏簡單問題的鋪墊,沒有一個從易到難,循序漸進的過程。如故事《小紅傘》,教師講完一遍故事提問:「小紅傘幫了小兔什麼忙?」問題籠統、概括,缺乏層次。

提問准備不充分

一些教師在備課或教學過程中,往往按部就班的上課,對幼兒提出的問題沒有充分的考慮和思索或不能查找更多的資料,常常對幼兒的回答缺乏正確的回應,不得已時用「請坐下」、「等一下老師再告訴你」等來敷衍了事,使幼兒在活動中得不到滿足,積極性得不到調動。

3、促進提問有效性的策略

講究提問語言的藝術

語言教學活動中,幼兒根據教師的提問來回答問題。因此,教師的提問語言至關重要。應做到以下幾點:

(1)准確、嚴謹。教師的提問語言必須具有科學性、准確性,以免造成幼兒回答的困難。

(2)清晰、簡練。教師的教學語言受特定的教學內容坦行和授課時間的制約,要以最簡潔的語言傳遞最大的知識信息量,就必須做到語言簡練流暢,通俗易懂,尤其是年齡越小的幼兒越要簡單。如「小螞蟻為什麼要幫螞蟻奶奶搬家?」「小螞蟻幫讓信老螞蟻奶奶把家搬到哪裡?」盡量避免使用雙重否定句,以免幼兒記不住或找不到問題的核心。

(3)親切、和諧。教師提問時語言要親切,氛圍輕松和諧。注意處理好語調、語氣、快慢、停頓,充分發揮語言的魅力,使幼兒能非常自然地聽清問題,並能從容不迫地思考、回答問題。

促進提問方式的有效性

採用何種提問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幼兒回應的方式,因此好的提問方式能夠引發幼兒的思考,能夠帶領幼兒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的探究問題的本質,把握事實的真相。

提問遞進式,易於幼兒理解

這是一種循序漸進、逐層深入的提問方式。也就是說教師在提一個較難問題之前,要提一系列簡單的問題作為鋪墊,層次遞進。如在大班故事《花園里的春天》教學中,教師提問「是誰先到巨人的花園里玩?他們是怎麼玩?」「巨人發現這群孩子在自己的花園里玩,他是怎麼做的?」「後來又有誰到巨人的花園里玩?它們是怎樣玩的?」「巨人發現這些小動物在自己美麗的花園里玩,他是怎麼做的?」這樣逐層遞進,由淺入深的提問,不僅開闊幼兒的思路,還有助於提高幼兒對語言的組織能力和連貫表達能力。

提問要給予幼兒思考的時間,學會等待

提問以後,等3-5秒或更長的時間,可以增加幼兒回答的內容,並鼓勵幼兒在較高水平上進行思維。讓幼兒馬上回答問題會明顯地減少坦升教師和幼兒間、幼兒和幼兒間富有意義的相互作用。在重復或重新表述問題之前等待足夠的時間,可保證幼兒對問題的充分理解。

鼓勵提問,雙向互動

「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一切進步都是由疑問開始的。如果只有老師的提問,沒有幼兒的提問,也不能收到很好的啟迪效果。所以在向幼兒提問的同時,引導幼兒自己提出問題,這樣的互問互答才能使其語言流暢,思維深刻。讓幼兒學習提問的方法有多種多樣,可以在聽故事後鼓勵幼兒對不理解的詞、句子進行提問,也可以鼓勵他們在閱讀時針對某一畫面進行提問,從不同的角度對同一內容進行提問,或根據事物的因果關系進行提問。

看圖講述,是讓幼兒學習提問的有效方式之一,應經常引導幼兒思考以下問題:「遇到這種情況,你該怎麼辦?」「誰有不懂的地方可以問老師,看能不能把我給問住?」……久而久之,幼兒會長出一雙善於發現的眼睛,提問的水平不斷提高。

教無定法,一個有效的問題,可以使幼兒的學習高效,更好地促進幼兒的發展,也體現了教師對教材的審視和反思,對幼兒的關注和理解。有效的提問,讓幼兒活動的積極性、主動性有了提高,師幼關系和諧,保證了教學過程真正成為發現、分析、解決問題的過程。今後,要進行更多的嘗試,把有效提問運用到更寬廣的教學領域中去。

幼兒園課堂提問技巧 篇2

一、從提問的設計點出發,激發幼兒思維、培養探究精神

圖畫書對孩子的視覺震撼比知識效果更為直接,針對圖畫內容可以設計三個層次的提問:第一層次--觀察畫面,描述畫面;第二層次--理解畫面,進行畫面外的想像,引導幼兒發現前後畫面的聯系;第三層次--不僅對畫面進行詳細連貫描述,而且注重對其中的因果關系做出判斷與分析。如故事〈龜兔賽跑〉中首先引導幼兒觀察每一幅畫面:提問"圖上有誰,他們在干什麼?"讓幼兒自由想像,通過理解後,引發幼兒思考:"兔子睡覺了,會發生什麼事情?"了解故事內容後,引導幼兒分析判斷"為什麼烏龜會取得勝利?你認為兔子和烏龜是怎樣的人?"另外可根據故事特點設計提問,比如:以故事、人物情節為發展線索的,可以設計一些推理性提問。

例如繪本故事《大衛、不可以》中,幼兒觀察畫面後,提問:"圖上從什麼地方發現大衛在做什麼?"進一步讓幼兒分析"這樣可以嗎?為什麼??"著重培養幼兒通過觀圖畫和認識畫面各種事物的變化與聯系來推測故事情節的發展。當出現故事發展的高潮時,可以設計一些假設性、創造性的提問。如"大衛這樣做結果會發生什麼事呢?你會想什麼辦法幫他解決呢"以發展幼兒的創造力和提高幼兒解決問題的能力。又如:以生活現象為主、圖畫內容之間是平行性的,可以設計一些綜合性的提問來拓展話題,如,從而可以設計一些話題:如"你想對大衛說什麼?大衛聽了你的話,又會怎樣做呢?"等類似的話題來激發幼兒的發散性思維。

二、從提問的組織中提高幼兒探究能力

有了精心設計的提問還不夠,關鍵還在於組織閱讀活動的過程中,教師能否根據幼兒的學習情況進行有效的組織和引導。提問應面向全體幼兒。教師應在調動全體幼兒集中注意力後緊接著提出問題,以便全體幼兒都能認真思考。應根據幼兒的認知心理特點,指導幼兒抓住畫面的整體特徵,讓幼兒從整體上感知、了解畫意,然後再引導幼兒抓住重點特徵仔細地觀察圖畫,在此基礎上引導幼兒了解圖畫中每件事物之間、每幅圖畫之間的關系以及圖中事物與全圖之間、單幅圖畫與整幅圖畫之間的聯系。此外,在引導幼兒觀察圖畫的過程中,要注意激發幼兒的想像,使其思維活躍起來。不同難易程度的問題要由不同發展水平的幼兒來回答。

如,描述性提問一般採用集體回答或是由發展水平居下的幼兒回答。當幼兒回答得較為發散時,老師可以用手勢提示幼兒舉手一個一個地來表達。分析性的提問一般由發展水平居中的幼兒回答,綜合、評價性的問題則由發展水平居上的幼兒回答。對幼兒的回答給予積極引導和總結評價。教師提問後,要注意運用恰當的表情"反饋"幼兒的回答,鼓勵幼兒大膽說出自己的想法。總結評價時,則應注意肯定或否定性評價,用語的恰當運用:否定時不應全盤否定,要注意給幼兒以鼓勵;肯定和表揚時則要注意啟發幼兒進一步思考,調動幼兒往下學習的願望。

三、利用多種提問方式激發幼兒思維的積極性、主動性、探究性

(一)猜想式提問讓幼兒想說

優秀閱讀作品都配合漂亮的圖畫,通常幼兒都會被故事中的圖畫所吸引,教師可以借機請幼兒猜想故事中重要的物品等,幼兒的思維會馬上被調動起來,幼兒會通過觀察圖片運用已有的知識經驗,通過分析、綜合、尋求最佳答案。這樣的`問題能使幼兒積極動腦,能加深幼兒對故事內容的理解,有利於孩子大膽主動地發言,增強參與的意識和自信心。充分提高幼兒的創造思維能力。

(二)開放式提問讓幼兒敢說

幼兒閱讀活動中的提問要講究開放性。這是一種引導幼兒整體把握所學內容的提問。在閱讀中,教學的提問要把握幼兒感興趣的話題引導幼兒展開討論,讓幼兒運用符合他們思維特點的表達方式為中介去表達自己的感受、意願、思想。從而體現提問的開放而不封閉,也就是變單一的問題為多樣性的問題。在以往的閱讀活動中,教師講完故事後,總是會問幼兒這樣的一些問題:"故事題目叫什麼名字?故事裡有誰?故事講了一件什麼事、說明了什麼道理?"這一問題,可能有多種語言描述,答案只有一個。但問法不同,能使幼兒學會多種疑問方式,從多種角度了解事物,那麼教師的提問就要將"怎麼說的、怎麼做的"改成"會說些什麼、可能怎麼做?"等。雖然只是用詞的不同,但沒有固定的答案不局於故事原文,幼兒敢說,不怕說錯,能讓幼兒多發表自己的見解。

(三)遞進式提問讓幼兒喜歡說

這是一種循序漸進、逐層深入的提問方式,要重培養幼兒思維邏輯性,增強思維活動的密度和深度並形成完整的語言。對幼兒有一定的挑戰性。由淺入深的提問,不僅開闊幼兒的思路還有助於提高幼兒對語言的組織能力和連貫表達能力。而不能設計一些過於簡單、瑣碎,缺乏思維價值的問題,如"是不是?""對不對?""好不好?"這些問題幼兒不用思考,答案可以脫口而出,表面上看,氣氛活躍,但實際效果,不但激發不了幼兒思維的積極性,反而培養了他們思維的惰性。要推陳出新,形式多樣,不要只求准答案式的提問。

陶行知說得好:"發明千千問,起點在一問。教師應該改變閱讀活動中提問教學的現狀,使提問更具魅力與藝術,更能激發幼兒的發散性思維,促進幼兒閱讀概念的形成,引導幼兒主動從多角度、多方位思考問題,並引導幼兒真正有效地學會生存、學會學習。

拓展:

數學課堂提問技巧

一、復習鞏固型提問的技巧

復習鞏固提問的目的是讓學生回憶與本節課相關的知識、技能,為本節課的學習提供依據,要面對全體學生,使每個學生都認真回憶前面的知識,並能夠融會貫通,熟練應用,為本節課的的奠定良好的基礎。復習鞏固提問有以下特性:

1、基礎性:復習的重點是為學習新知識提供依據,屬於最基礎的內容,所以復習提問一定基礎的定理、公式、概念、法規等。

2、全面性:數學課堂要面對全體學生,是對全體學生的全面提高,不是培優輔導,所以復習一定要面對全體學生,為全體學生的提高服務。

3、留白性:復習要求學生充分回憶舊的知識,要給學生回顧的過程,允許學生有思考的時間,所以復習提問一定要有充足的留白時間,讓學生完成對舊知識的梳理。

二、激發興趣型提問的技巧

激發興趣提問的目的在於激起學生的好奇心,讓學生迫不及待的想學習本節課的內容。因此激發興趣提問一定要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把學生的精力集中到本節課的學習中。從引起學生注意力的角度來看,學生的注意力容易被新事物、有一定困難但難度不大的事物所吸引。激發興趣提問有以下特點:

1、新穎性:中學生的學習不像成人的學習,有功利意識、實際應用意識,他們的學習還有一定的被動性,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另外中學生有很強的好奇心,更容易受到新生事物的吸引,所以激發興趣的提問要有新意,要能夠充分調動學生的好奇心。

2、趣味性:中學生的年齡決定了他們好玩的天性,更容易為好玩的東西做出犧牲,也更容易為此進行思考和探索,所以激發興趣的提問一定要有哲理性、趣味性。

3、推理性:中學生由於他們限於他們的閱歷,雖然他們的思維還不成熟,但他們已經不願被動地從教師那裡獲得知識,他們更想通過自己的努力獲得知識和社會經驗,所以激發興趣的提問還要有一定的思維要求,須要通過邏輯思維、推理才能解答,這樣才能更好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三、鍛煉思維型提問的技巧

教育的最終目的是教會學生學習、思考,而不是知識的傳授,所以在平時的教學中一定要注重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這是形成學習能力的最佳途徑,也是終身學習對一個人的基本要求。在教育教學中要完成傳授學生知識到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轉變,是通過問題引起學生思考來實現的,這是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切入點。培養學生思維的提問有以下特點:

1、因疑而問:中學生已經有了自己的思想意識,他們已經開始進行獨立思考,他們更願意回答具有挑戰性的問題,而不屑於回答沒有一點思想含量的問題,教師要充分認識到這一點,在提問時要有疑而問,這樣才能為學生所接受,同時也引發了學生的思維。

2、開放性:學生的思維因人而異,每個人的思維角度不同,就會有不同的結論;每個人的基礎不同,也會有不一樣的認識效果,所以鍛煉思維的提問應該是開放的,這可以讓每個人都行動起來,積極思考,才能實現全面提高的教學目標。

3、指導性:學生的思維受到基礎、智力、意識等因素的制約,對思維的結果往往不夠全面,也不夠深入,教師要依據循序漸進的原則,對學生的思維進行指導,誘發更深入、更全面的思考,所以教師鍛煉學生思維能力的提問要環環相扣、由淺入深,從而指導學生完成對問題的探索和思考。

4、間歇性:學生的思維過程需要時間來完成,並不是一蹴而就的,教師一定要給學生充足的時間,不能因教學任務剝奪學生的思考時間。

四、提醒注意型提問的技巧

中學生的年齡較小,自製能力不強,精力難以持續集中,在一節課的教育教學中難免有打瞌睡、小動作、跑神等現象,這時教師要及時糾正學生的這種現象,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教學效果,這時可以通過提問的方法引起學生的注意,使學生的精力回到課堂中來。同時對於一些重點、難點、易錯點,為了使學生理解和掌握的更加到位,也可以運用提問來引起全體學生的注意。引起注意的提問有以下特點:

1、重要性:引起注意的目的是為了讓學生理解和掌握重點、難點、易錯點,這些都是所學知識中的重要部分,這時面對全體學生提出問題,可以引起全體同學生注意,使全體學生都集精力,認真聽講,從而提高教育質量。

2、針對性:對於課堂中出現的違紀情況,是個別現象,有對象,只針對某個人或某些人,這時的問題要適合他們的能力。

課堂提問是一門教學藝術,把握好這門藝術可以使課堂精煉、充滿活力、學生積極。教師在教育教學中要結合課堂的實際,根據教學需求設置問題,讓問題成為學生學習的契機,從而更好地實現學生全面發展的目標。

㈤ 幼兒園語言教學的提問技巧

教師是否在課堂教學中進行有效提問在幼兒園語言教學活動中是十分重要的,教師要在語言教學中創設出良好的情境以供學生學習,烘托有效的氛圍幫助學生開動大腦,教師在進行提問前要對問題的情境進行精心的設置,提問要具有計劃性和針對性,幫助學生啟發思維,從而激發幼兒主動參與學習的興趣,培養幼兒的創造性思維。

一、分析當前幼兒園語言教學中的提問現狀

1.問題太過簡單,沒有啟發性

例如,在故事《小刺蝟燙發》中,問幼兒:「小刺蝟是不是去散步?」「小刺蝟聰不聰明?」雖然幼兒可以快速地回答出問題,並且十分正確,但是不需要經過大腦思考就能回答出來,更不用根據問題對答案進行探索。諸如此類沒有啟發性的問題,不利於幼兒發展思維。此外,教師在語言教學活動中,不能採用這種封閉式的問題來進行提問,如「好不好?對不對?」這樣的提問完全不具備實質意義,無法為幼兒的思維提供幫助。

2.問題的提出沒有目的性

有些教師沒有意識到提問策略在課堂教學中可能發揮出的作用,只是將它作為每節課必須出現的一部分,卻無法說出為什麼要對幼兒進行提問。提出優質的問題可以幫助幼兒增加對新知識的理解,更能提高教學質量,加手賣快教學進度;也可以引發幼兒對知識的思考,引出更深層次的教學內容;也可以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積極投入到教學活動中。因此,在實施提問策略之前,教師要知道現階段提問的意義,為什麼要提問,是引發幼兒對知識的思考還是提高幼兒的興趣,而後再進行有針對性的提問。

3.提問內容太過籠統

教師提出問題的內容不明確,沒有準確地表達出想要表達的意思。例如,教師結合生活實際對幼兒進行提問,問幼兒的感受,但是教師很難把握所提問題的「度」;又如,教師在講完一個故事之後,問幼兒聽完這個故事有什麼感受……像這些問題所涉及的范圍太過寬泛,幼兒在回答時覺得范圍太廣,不知該怎麼回答,或者答出的答案與教森薯飢師所提的問題無關。

4.提出的問題沒有層次性

教師在提出較難的問題之前要對問題進行鋪墊,由易到難,給幼兒一個緩沖的過程。但是,在許多幼兒園語言教學活動中,教師在講完一個故事之後,就直接將故事中的細節點作為問題進行提問。例如,在講述《兩只笨狗熊》的故事後,教師直接提問此返:「為什麼狐狸沒有乾麵包反而吃得最多?」「故事的結局又是怎樣的呢?」「他們在故事中都做了些什麼?」等等,這些問題跳躍性太強,幼兒的思維跟不上教師的腳步。教師在講故事前沒有對故事進行系統的概括,也沒有進行條理性分析,因此所提出的問題無法培養幼兒階段性思考的習慣。

二、如何在語言教學活動中進行有效的提問

1.所提問題要具備開放性

幼兒的思維本身就十分活躍,因此,所提問題的答案不能固定,否則就會限制幼兒思維的擴散,禁錮幼兒思考的空間。開放性的問題本身就比封閉式的問題更能幫助幼兒進行深度思考。因此,在幼兒園語言教學中,教師要多問幼兒「為什麼」和「怎麼辦」等問題,引導幼兒開動大腦進行思考。

2.所提問題要具有層次性

提問的層次性就是指對處於同一年齡階段的幼兒進行不同水平的提問。針對同年齡階段的幼兒,教師主要是根據幼兒能力的不同進行分層,對能力較強的幼兒設計難度偏大的問題,靈活性較強,要經過分析概括信息後才能得出答案;對能力較弱的幼兒一般選擇基礎性和綜合性的問題,幫助幼兒鞏固所學知識,以吸引幼兒的注意力。這樣就能幫助每個幼兒在原有的知識基礎上得到發展。

3.所提問題要具有遞進性

教師要利用幼兒思維的特點展開提問,所提問題要循序漸進,在難度上要由淺入深。例如,在《魚媽媽搬家》的教學中,教師提問幼兒:「為什麼魚兒會愁眉苦臉?」「為什麼這條河的水會這么臟?」「魚兒生活在臟水裡該怎麼辦?」「魚兒搬走了,你們有辦法讓它們再搬回來嗎?」這樣提出的問題環環相扣,由淺入深,讓幼兒明白了故事的發展過程,也明白了保護環境的重要性。通過逐漸深入的問題和回答,使幼兒的思維發展十分順暢,也能培養幼兒系統的思考能力。

4.所提問題要具有啟發性

教師在提問時,不妨將「怎麼說的」這樣的問題改變成「可能會怎麼說?如果你是主人公,你會怎麼做呢?你們在實際生活中遇到過同樣的事嗎?」這樣拋出問題,幼兒給出的答案范圍就會擴大,不再局限於故事內,大膽地說出自己的生活經歷,拓展思維。例如,《彩色鴨子》這個故事,將「這只鴨子在做什麼?她在什麼地方呢?」改為「這只鴨子為什麼一動不動呢?為什麼生出的蛋是五彩的`?在生活中,你見過鴨子產出彩色的蛋嗎?」讓幼兒進行分析和推理,這樣幼兒的思維就得到了鍛煉。

幼兒的語言教學活動不能一成不變,教師要在不斷實踐中進行反思,優化提問策略,提高幼兒的思維積極性,鍛煉幼兒學習的主動性,拉近幼兒與教師的距離,優化幼兒園語言教學中的提問方式,提高幼兒園的教學質量。

拓展:

一、幼兒語言活動中教師提問存在的「病症」

(一)提問後急於求成,沒有留足時空給幼兒思考

部分教師在設計語言教學活動提問的預案時常常給自己設定答案。課中問題一提,就讓學生回答,沒有給幼兒們足夠的時間思考問題,喜歡讓那些「聰明」的孩子一語命中。即使沒有孩子答上,老師總是費盡心思,不斷的引導幼兒,不斷提不幼兒,最終引出自己想得到的答案,然後草草了事,幼兒沒有一絲一毫獨立自主的思考。

(二)教師提問准備不充分,缺乏有效回應

部分教師的提問很隨意,沒有經過思考、提前查閱資料,隨口一問卻被幼兒的回答、反問弄得「啞口無言」,不能充分給幼兒當前回答給予回應,被迫用「長大……」搪塞孩子或乾脆「屏蔽」幼兒的回答。試想:幼兒的求知慾能得到滿足嗎?他(她)的能力會有發展嗎?

(三)教師沒有重視語境的創設,致使幼兒表達欲不強

語言是靠環境支撐的,幼兒們在語言的學習中更是喜歡新鮮的、有趣的和富有挑戰性、啟發性的問題。但部分教師的發問總是猶如白開水,讓幼兒覺得「無色無味」、提不起興趣,激發不了求知的內在動力,導致幼兒們不想表達,甚至不參與語言教學活動。如在一次大班上學期語言課程《故事:蜈蚣的溜冰鞋》中,在整個語言教學活動中,教師通過簡單的導入,就不斷問(生怕學生亂說):蜈蚣穿著怎樣的滑冰鞋,怎樣滑冰呢?試想:這么單調、機械的問語,能集中幼兒的注意力嗎?反之,教師能夠精心創設情境,讓幼兒進行觀察、思考再回答:螞蟻穿著的「溜冰鞋」是什麼顏色的?它的滑冰如何?其他的小動物,像蛔蛔、蟋蟀、蜜蜂……的滑冰鞋又是什麼樣子的?它們是怎樣滑冰的?接著,啟迪幼兒大膽想像:小蜈蚣為什麼不滑冰?它的`朋友是怎樣幫助白的?你喜歡這些小昆蟲嗎?為什麼?此刻如果教師加上恰當的肢體語言,就會牢牢吸引幼兒的注意力,促進他們積極思考,積極參加語言教學活動。

二、「診療」策略

教師在幼兒語言教學活動中的發問,一定要細致揣摩、推敲和分析,提升提問的有效性。所以,需注意以下幾點:

(一)加強問題的預設性

在語言教學活動中為了實現師幼間的交往互動,教師在設置問題時一定要做好預設,才能使語言教學活動得心應手,才能使教師和幼兒的精力聚中於問題的探討和體驗之中。比如要預設如何面對幼兒無意義的回答、從眾的回答,怎麼幫助他們梳理、提升。另外,我們還應注意做好「追問」的准備,如「誰的問題和他的不一樣」等。這樣就能將幼兒的好奇與興趣引向語言活動的「中心」,推動活動向高潮發展。

(二)力求問題的針對性、規范性

要想提升語言活動的有效性,教師提出問題時一定要針對活動的內容和情境,設計提問的語言要進行細致的推敲琢磨,確定問題是否准確、是否科學,針對性是否突出,能否引起幼兒對語言活動的思考;表達要規范,提出問題後給幼兒留足獨立觀察、思考的時間,讓他們充分發揮自己的思維。如大班上學期語言課程《故事:狐狸和兔子》,首先視頻演播故事中的部分W面,再提問:這講的是誰和誰的故事?他們之間會發生什麼事呢?你猜一猜!這樣的提問直指故事的關鍵,能幫助幼兒理清故事的情節,然後讓他們自主閱讀故事,讓語言教學活動順利開展。

(三)提升問題的啟發性、開放性

要想使幼兒能夠被語言教學活動深深吸引,應努力避免呆板、答案唯一的題目;應努力提升問題的寬廣度,不限制學生的思考;應精心設計問題情境,讓幼兒身臨其境,體悟語言教學活動的樂趣。另外,當幼兒在語言教學活動中出現反問和辯論時,一定「等待」幼兒的思維反應,對他們的答話加以關注,同時加以啟迪和鼓勵。

譬如大班上學期語言課程《討論「什麼是規則」》,我問:看到這個討論,你想到了什麼?這個問題沒有給幼兒過多的限制,可以「隨心所欲」。於是,我先讓幼兒獨立思考一下,再在學習小組里說說。就這樣,幼兒在討論、談話時能自如、從容地展不自己的看法和理解,活動中幼兒們能根據情境向教師發問、向小夥伴發問,讓他們提出自己與小夥伴不一樣的看法、做法。這樣才能培養和發展幼兒的質疑精神和能力。

幼兒時期是一個人語言能力發展的初級階段,也是奠定一個人語言能力的關鍵時刻。因此,我們在語言活動中應充分結合幼兒的身心發展規律和思維規律,提升提問的有效性,從而不斷發展他們的語言能力和創新能力。

㈥ 怎樣通過對故事的提問,啟發孩子進行獨立思考呢

故事對於孩子的一生來講影響重大,我們想要告訴孩子的道理,用故事替代說教去傳達,不僅容易被孩子接受,而且還能夠有更深層潛移默化的效果。一個好的故事加上有力的提問,不僅能夠更好的表達你的思想,還能夠真正讓孩子從故事當中去學習更多有價值的內容。對於一個故事的提問可以從四個層面入手:

第一層:對故事本身的內容進行提問。

這個層面的提問是關於孩子如何借鑒故事的內容來幫助她的生活、學習更好的提問。你可以問「這個故事的內容你打算接下來怎麼應用它呀?你覺得故事裡人物A的做法,你可以怎麼去借鑒呢?你覺得故事對你接下來一個月的學習會有哪些幫助呢?」所有這些提問都是讓孩子要去思考如何將故事裡有價值的部分落實在自己的學習和生活當中,在行動中發生改變。

大家可能發現了這四個層面的提問從簡單到深入,而且能夠幫助每個家長真正通過故事將我們認為重要的內容傳遞給我們的孩子,並且在用孩子非常樂於接受的方式,輕松自然地做到。


你的領導力發展與個人成長教練,歡迎關注我的微信公眾號【蘭雯暖心坊】。

㈦ 如何在創編故事中進行有效的提問

創編故事是幼兒園語言網路活動結構中的一個層次活動。在創編故事活動中,教師的提問是引發幼兒創造性的關鍵因素。幼兒能否編出一個完整的好故事,提問至關重要。開放性提問能激發幼兒積極思考問題、大膽創編故事的興趣,也是開拓幼兒思路的重要方法。
《新綱要》要求我們「以幼兒發展為本」,「培養幼兒的創新意識和能力」、「建構積極、有效的師幼互動」、「創造一個幼兒自由、寬松的語言交往環境,支持、鼓勵、吸引幼兒與教師、同伴或其他人交談,體驗語言交流的樂趣」。在組織創編活動時,教師提問至關重要。有效的開放性提問,能讓幼兒在問題中得到啟示,從而使他們主動地結合生活經驗,展開豐富的想像,大膽地進行創編。
如在組織大班語言活動《龜兔第二次賽跑》時,在活動一開始,教師就引導幼兒觀看課件開頭,了解烏龜與兔子決定再進行一次賽跑的起因。這時,教師提出了預測性的問題:「你猜測一下,龜兔第二次賽跑的結果會是怎樣?為什麼?」問題一拋出,孩子們就出現了不同的意見:有的認為是兔子勝;有的支持烏龜贏,還有一部分處於中立,認為這次賽跑兩者並列第一。
在孩子們的爭論中,教師收獲到了完全不同的答案。認為兔子勝的孩子說:「兔子不會再驕傲了,它這次一定不會再偷懶睡覺了,所以它很快就跑到了終點,取得了勝利。」認為兔子輸的孩子則認為:「這次跑步的起點在山上,終點在山下,下山的時候,烏龜會縮成一團,從山上滾下來,它的速度比兔子快,所以它贏了。」「兔子在路上被一塊大石頭絆倒受傷了,跑不快了,所以烏龜又贏了。」
可以看出,孩子們不僅對龜兔第一次賽跑的故事很熟悉,而且聽過《聰明的烏龜》這個故事。在故事中,烏龜正是把頭和腳縮進殼里,變成一隻皮球,滾下山坡躲避老鷹的。因此,他們會把比賽場地設置在山坡上,這樣烏龜就會想辦法滾下山坡。同樣,他們結合平時自己的生活經驗和親身經歷,創編出小兔在跑步中因發生意外而影響得冠的情節。
由此可見,前期知識經驗的豐富是創編活動必不可缺的。教師的開放性提問設計必須在幼兒已有知識經驗基礎上,充分考慮到幼兒的理解能力及接受水平。如果把問題設置在幼兒的「現實發展區」,孩子們不費力氣就能作答,有的幼兒甚至不屑一顧,對孩子的發展無幫助。如果把問題設計得高於幼兒的能力水平,他們冥思苦想也沒找到答案,就會挫傷孩子的學習積極性。因此,教師很好地把握了孩子的「最近發展區」,在設計問題時,充分考慮到孩子的已有經驗有哪些?哪些問題對孩子有新的挑戰?哪些問題又能貼近孩子的最近發展區?在這次活動中又能提升孩子的哪些新經驗呢?讓他們「跳一跳,摘果子」,保證了幼兒的思維經歷發現的過程,將「最近發展區」巧妙地轉化為了「現實發展區」。
如進行中班語言活動《小烏龜開店》時,教師事先讓幼兒調查了小動物的本領,並了解了不同的商店。活動中,教師為幼兒創設了動物街場景及一些幼兒調查過的動物形象,結合故事,對幼兒提出了創編的要求:「你們看,動物街又新開了一些商店和公司,你認識哪些店呢?你是從哪裡認出來的?這些店的老闆會是誰呢?等會兒請你們從這里找一找,你認為這個店的老闆哪個動物做比較合適,為什麼?」
「為什麼這個商店的老闆是××小動物?」這是問題的關鍵所在,也預示著創編故事的合理性。教師在設計提問時,認真分析了教材和幼兒特點,把握了重難點,「抽筋挖骨」,把關鍵時間和關鍵內容安排在幾個小問題中,讓幼兒進行猜測、假想、創造。幼兒先討論這個商店的老闆是誰?為什麼會是××小動物?××小動物具備什麼樣的本領?展開了激烈的討論,一步步挖深、挖透故事角色,合理地創編出故事情節。這樣,讓幼兒在理解的層面上,融入自己已有的生活經驗,感受作品的中心,並引申到自己,促進自己良好個性的發展。同時孩子們在矛盾沖突中進行了深入細微的思索,從中明白了一個道理:在別人有困難時,不應該看重個人利益,而應該發揚助人為樂的精神。
另外,提問應當有合理的程序,即在設計時要由易到難,由淺入深,層層遞進,步步拓展,從啟發、激勵幼兒的思維出發,運用開放的形式,引導幼兒逐層深入分析,促進對教學內容的理解與體驗,把幼兒的思維一步一個台階地引向求知的新高度,引導幼兒在定勢范圍內連續思維。
如在《龜兔第二次賽跑》中,小兔為了把掉落的花束還給小猴輸了比賽,最後冠軍還是烏龜。面對這樣的結果,許多孩子都不滿意,為此,教師適時拋出問題:比賽都要遵守規則,那冠軍的獎杯到底應該頒給誰呢?如果頒發給小兔,小烏龜肯定不服氣,為什麼呢?如果頒給小烏龜,你們會有什麼想法呢?你們再想一想,我們還可以頒發一個什麼樣的獎杯給小兔呢?最終的結果是冠軍獎杯頒發給了堅持不懈、頑強拼搏到底的烏龜,愛心獎杯頒發給了樂於助人的小兔。這兩者的精神正是幼兒所要學習的。
可見,在創編故事教學中可適當設計一些多思維指向、多角度、多途徑、多種結果的問題時,採用有效的手段,讓幼兒從人物動作、表情、心理動態及故事背景等角度進行觀察、講述。由於這個問題沒有統一的答案,幼兒不但能迅速理解故事,而且能把理解的內容用語言表達出來,因此有利於幼兒積極思維。
在創編故事教學活動中,教師要學會設計「以幼兒為主體」的開放性的提問,引導幼兒通過猜測、判斷、假設、創造去解決問題。由於沒有現成的答案,不受故事、語言和情節的限制,為幼兒提供創造性的想像和創造性思維的空間,這樣孩子們才會從問題中體驗到探究和爭辯的樂趣,感受到創編故事的魅力。

㈧ 幼兒教育教學方法:如何向幼兒提問

避免機械僵化,注重多角度思考。教師的提問應能刺激幼兒開動腦筋,使幼兒經過獨立思考後尋求答案,提出自己的想法。盡量不要提一些指向明確或有鮮明的傾向性的問題或閉合式的默認兩可的問題,即只有兩種選擇答案的問題喚鉛液,比如「對不對」、「好不好」。這種問題不僅容易使幼兒習慣於揣測教師的意圖作答,形成一種依賴教師暗示的不良的思維習慣,猜測「怎麼答老師才會喜歡」,而且容易限制幼兒的思維,使幼兒原激告本活躍發散的思維陷入「非此即彼」的機械、僵化的窠臼中。教師應該引導幼兒對事物做多角度多層面的思考,使他們明白,事情不一定能簡單地區分為對或錯、白或黑。
避免單一模式,多提開放式問題。也就是說,教育所提的問題范圍要大要寬,可以讓幼兒根據自己的認識,從各個角度做出不同的回答;提問要從幼兒思維現狀出發,順著幼兒思路啟發引導,而不是按教師的意圖要求幼兒回答。但幼兒園的故事教學存在著一個傳統的提問模式——教師先是有表情地講述故事,要求幼兒認真聽;講完故事以後提問題,如「故事的名稱是什麼?」「故事的每一段發生了什麼事?」「故事裡面有誰和誰?」「他們都說了些什麼?」最後還要問「這個故事告訴了我們什麼道理?」這種提問模式,一是形式過於單一,影響幼兒聽故事的新奇感和敏銳感;二是幼兒帶著「待會兒要回答問題」的壓力來聽故事,他們自身的想像力得不到充分的發揮,也就不能對故事進行再創造。故事教學不能只滿足於使幼兒受到教育、獲取知識這樣一種表層功能,而應該進一步發揮其深層功能:引領幼兒展開想像的翅膀,開啟幼兒的心靈之門,用幼兒自己的眼睛、耳朵去認識世界。要知道,故事教學不是教師將成人世界裡固有的看法強加於幼兒身上,而是提供幼兒一個認識世界的途徑。
避免預設答案,重在啟發。問題不設定統一答案,教師可以引導幼兒從故事裡的人物動作、表情、語言、心理以及背景多角度多層次作答。教師提出的問題靈活多變才能使幼兒積極思維,排除幼兒思維的慣性和惰性。教師要注意自己提問幼兒時的引導和啟發,切不可用「像不像」、「對不對」等成人固定的思維模式去限制他們。另外,教師也要對幼兒的提問多加註意,尊重幼兒所提出來的看似荒誕不經的問題,木要隨便斥之為「亂說」、「胡說」。
呵護幼兒的好奇心。幼兒對外界事物都具有濃烈的興趣,主體的活動積極性比較高,求知慾望強烈,他們每天都在不斷地學習和吸收新的經驗。但是,他們並不能完全理解新知識和新經驗。當新的經驗和幼和物兒原有的經驗互相矛盾不協調時,幼兒便會感到詫異,所以凡事愛問「為什麼」。隨著幼兒對事物認識的加深,他們會逐漸形成對某一種事物的興趣和愛好,從而進一步加深探索該事物,最後形成自己的觀點。盡管這一觀點很可能與成年人的概念和標准不一致,但教師也應尊重幼兒的想法,因為這是幼兒探索的結果。幼兒對老師或家長權威性的經驗提出疑問或者不同意見,正是他們批判性思維的萌芽。所以,面對幼兒的提問時,教師都應該慎重對待,不要輕易否定,應該敏感地捕捉幼兒創造性思維的「閃光點」並加以科學的引導。

㈨ 如何在教學中有效提問

教學中「有效提問」的策略有:

1、提問和情景相契合:提問是教學過程中的一項重要活動,能夠起到引導教學方向、揭示教學內容、推動教學發展的作用。要達成上述目標,首先需要教師讀懂教材,在備課過程中深入挖掘教材,熟悉教學內容,將知識進行科學的歸納和演繹。

在此基礎上,還需要進一步分析哪些知識用提問表達,教學過程中的各個環節如何用提問銜接,每個環節應該配備的提問難度如何。對教材進行梳理,准確地把握教材的知識內容,能夠提高提問的有效性。有時,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結合適當的情境提出問題往往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2、提問和思維相契合:教師提問要看準時機,適時提問是一種高水平的教學藝術。如果把學生的思維活動比作一潭水,教師的提問就如同向潭中投石。「投石」的早晚直接關繫到教學效果的優劣。

「投石」過早,學生的思維尚未充分活躍起來,學生不能很好地把要解決的問題與教師的啟發誘導建立起有機的聯系;而「投石」過晚,慧唯學生思維活動的高潮已經過去,就很難達到開啟思維的最佳效果,知識很難在學生頭腦中留下深刻持久的印象。

3、提問與追問相契合:課堂提問是設疑、激疑的重要手段,是師生交往、互動的外顯形式。學起於思,思源於疑,有經驗的教師善於在提問之後不斷追問。抓住、點燃學生思維的火花,激發他們思考現象背後的數學道理。

教學中「有效提問」的方法:

1、抓住關鍵細節提問,引導學生觀察和思考。

2、針對內容矛盾之處提問,培養學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3、對故事的發展進行猜想式提問,激發學生的想像。

4、增加創造性的提問,提高學生的創造力。

(9)故事教學是如何提問的擴展閱讀:

教學中「有效提問」的類型:

1、復述型問題:這類問題常用「是什麼」「怎麼樣」一類文字引出,一般能直接從教學內容中找到答案。從思考的角度講,這類問題著重於語言上的理解。

2、演繹型問題:這類問題是已經抽象出某種概念,要求答出具體表現,把概念具體化,常用"表現在哪"一類問題引出。

3、概括型問題:這類問題要求學生從已有的事實中抽象出概念。比如說在給學生講完故事後,提問"從······中看出······的句式引出,由於概括能力是邏輯思維能力的一個重要方面,這類問題的就顯得非常重要。為了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實際教學鋒拆中常常把演繹型問題和概括型問題結合起來組織提問。

4、分析性問題:分析性問題要運用概念、判斷推理,採用分析、比較、綜合等方法,由表到里地思考問題,這類問題往往「為什麼」引出。

5、追問型問題:就是把所傳授的只是分解為一個個問題,一環又一環系統的提問學生。追問的特點是教師發問的語氣較急促,問題問題之間間隙時間較短,能訓練學生的敏捷靈活的思維品質。追問能使學生保持注意的穩定性,刺激其積極思考,有利於全面理解內容,掌握知識的內在聯系。

6、反詰性提問:指對學生在觀察感前基培知過程中初步的出的判斷進行反對,如:"你增么知道這個比那個長?"這種提問可以促使學生進一步精確、仔細觀察,從而形成正確的結論。

另外還有: 預設性提問、封閉式提問與開放式提問、 陳述性提問、 指令性提問、 否定性提問、自答性提問等總之,教無定法,問也無定法,只要做到問需有法,問需知類就行。

㈩ 教學中如何做到有效提問

(一)讀透教材,巧設問題

教師在問題設計前,首先要深入思考教遲棚冊學內容,透徹把握教學重點難點,了解學生的學習水平和基礎,以教材為基礎設計問題。具體來說,問題設計要注意:1.置問於教材的關鍵處。2.置問於教材的疑難處。3.學生通過對問題的思考,為學習指引方向,促進課堂教學的動態生成。

(二)優化課堂問題設計,促進學生自主學習

好的問題是促進學習的燃料。這就需要教師要結合教材內容和學生的情況設計符合本堂課的問題。因此,在設計問題時要注重問題的「六性」,即趣味性、啟發性、層次性、整體性、深刻性和開放性。

1.創設趣味性問題,激發學習動力。「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問題情境的創設是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發學生思維的關鍵所在。只有富有趣味性的問題情景,才能引導學生在擬人化的世界或者具體的情境中探索知識、實踐操作,使和巧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數學學習中。

2.設計啟發性問題,激發學生思維的火花。啟發性是課堂提問的靈魂,缺少啟發性的提問是蹩腳的提問。因此,教師所設計問題要能夠激活學生的思維,引導學生去探索、去發現。教師要把教材知識點本身的矛盾與已有知識、經驗之間的矛盾當作提問設計的突破口,讓學生不但了解是「什麼」,而且能發現「為什麼」。教師通過這些有序的啟發提問,給學生提出了思考探索的方向,使課堂教學更加順利,更有效。

3.設置層次清晰、又具整體性的問題,激活學生思維。當遇到難度較大的問題時,教師應當降低思維的難度。即鋪設階梯,逐步深入,圍繞某「總問題」設計一些「子問題」鋪墊。教師在設計問題時要根據學生的思維特點,精心設計,由易到難,由簡到繁,由淺到深,層層遞進,有層次,有節奏,前後銜接,相互呼應和逐步深化,這樣才能使學生圍繞「總問題」,逐步深入地開展探究活動。

4.設計深刻性問題,促進思維拓展。學生中不良習慣的表徵之一:眼高手低。尤其是在數學科,他碼宏們往往熱衷於大題、難題,疏忽對小題的思考與研究。為此,教師要適時地從小題研究入手,並進行拓展性的「問題」設計,在師生互動中,讓學生取得「小中見大,揭示規律」的教育效果,這就是「問題」設計的深刻性。

5.設計開放性問題,發展學生思維。現代教學論認為:學生有了問題,才會有思考和探索;有探索才會有創新,才會有發展。開放性問題的提出是促使學生形成良好認識結構的推動力,也是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的重要措施。開放性的問題設計,調動起了全體學生的積極性,每個學生都動起來、活起來了,從而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閱讀全文

與故事教學是如何提問的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蘭陵酒哪個經濟實惠 瀏覽:600
紐扣在愛情中代表什麼 瀏覽:731
一隻熊怎麼辦的故事內容 瀏覽:144
王者怎麼看別人經濟高 瀏覽:663
銀川市民政局有哪些事業單位 瀏覽:982
事業編崗位主要是什麼工作 瀏覽:929
從事事業單位怎麼樣 瀏覽:616
四年級自己寫童話故事怎麼寫 瀏覽:717
哪個經濟學家提倡離婚 瀏覽:660
一個美女最重要的是什麼 瀏覽:163
怎麼按健康碼 瀏覽:141
盆栽幸福樹怎麼分枝 瀏覽:321
為什麼打完疫苗健康碼顯示不出來 瀏覽:852
婚姻率是什麼指標 瀏覽:289
婚姻不是愛好什麼而是怎樣生活 瀏覽:49
戲說健康才幸福是什麼意思 瀏覽:512
馬男豬女婚姻狀況如何 瀏覽:715
請相信愛情是什麼意思 瀏覽:13
愛情片或故事片哪個最好看 瀏覽:165
通過什麼軟體可以變美女 瀏覽:9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