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只是一次反恐演習你怎麼托出核彈是什麼小說
新古典自由主義,通往另一種奴役之路:21世紀的反烏托邦經典《虎狼之市》
梵松說
2020-08-01 19:15:27 看過
9分,四星半。
《虎狼之市》,作者理查德·摩根,翻譯仇俊雄。英文原作 Market Forces 於 2005 年出版。比英文讀者遲了大概十五年才能讀到,是中文讀者的小小遺憾。不過嘛,遲到總比不到好。
這是一本反烏托邦小說,因此當然是一本科幻小說。按一些人的觀點是歸為軟科幻,但以我的軟硬標準定義,這是六分硬的硬科幻。
這是一個關於「槍、車、球」的故事。概括起來是:主角克里斯·福克納跳槽到了肖恩投資公司的沖突投資部門,從最初拒絕染上「肖恩味」、到最後融入企業文化的故事。
涅墨西斯、薩博、麗茲·琳肖(概念圖)
這並非是一個講如何奮斗最後如願以償的爽文故事,更不是「屠龍的勇者最終變成惡龍」的故事。用大白話來說的局液話,是:「村民得知,要想飛黃騰達,做勇者是沒前途的,必須得長出獠牙、利爪、翅膀並噴出火焰,加入龍的行列才行。」
這篇內容個別劇情有點黃暴、很適合HBO改編。故事背景設置在21世紀中期的倫敦,這個時代自由資本主義至上,掌控倫敦、英國乃至世界大權的是各大投資集團,代表頂尖權力的抬頭不再是總統、首相,而是投資集團的「合夥人」。
投資集團的合夥人和雇員們才是這個時代真正的精英巨富,而這些精英之間瓜分利益的方式,是性質如同歐洲中世紀騎士決斗的賽車決斗——不需要開得最快,只看誰能活下來。
It's Not Porn, It's HBO
主角克里斯·福克納,童年時父親的意外破產和離世,讓他家從中產跌落到了底層,飽受欺凌和窮困之苦。就像歐洲中世紀時破產的落魄貴族子弟,往往會從騎士侍從做起尋找機會一樣,他也選了賽車這條出路。
在一次驚人的擊殺之後,他順利躋身上流精英社會。和大部分精英賽車手在精英圈子裡找結婚對象不同,他的妻子的職業是為他整備車輛的機械師,有時會被其他同事們輕慢。
克里斯不在乎,他認為他有錢就夠了,不需要跟這個圈子沆瀣一氣。
只是來到了倫敦最大、最心狠手辣的投資公司肖恩之後,他開始一步步被環境影響,直到他也由衷認可了這句話:「我們這里就是做這個的。混蛋。新自由主義的商業模式,在全球各地製造混亂,遠程製造死亡和破壞。虎狼一樣的市場,已經來了。」
新古典自由主義作為當代資本主義的主力思想之一,中國理論界也是展開廣泛批判的
這本《虎狼之市》是對新自由主義,更准確地說是自由主義的第三階段、新古典自由主義(Neoliberalism)極權的批判。
同樣是英國作者的反烏托邦作品,喬治·奧威爾的《1984》是對斯大林主義極權的批判,奧爾德斯·赫胥黎的《美麗新世界》是對福特主義極權的批判。從21世紀回望,這兩種主義已經先後過時了,但對未來現實社會未來的擔憂並未消散。
當代科幻作者在談及未來時,大多以類似賽博朋克的"High Tech Low Life"思路來講(即使不一定那麼朋克),包括本作作者理查德·摩根斗臘禪另一部已經改編為美劇的作品《副本》,也是如此。
Netflix目前改編了兩季《副本》,小說中文版也發行了
副本
8.1
[英] 理查德·摩根 / 2011 / 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
泛科幻里這種對資本主義未來的不信任,其實比較套路化了,姜振宇認為:「對於搞文學搞文化的人來說,你不反對一下資本主空塵義簡直就是沒人性。但是在大部分時候,這樣一種對資本主義的挑戰是不被資本家放在眼裡的。」
1979年撒切爾夫人上台,標志著英國工黨的失敗以及福利國家嘗試的瓦解,丘吉爾、撒切爾、約翰遜等首相所屬的保守黨,普遍信奉新古典自由主義,並實施推動有關政策,例如出售公房、鐵路私有化。《虎狼之市》這次是沿著新古典自由主義的主張推導下去,展示假如不受限地發展下去,可能走向一個怎樣殘酷的社會。
理查德·摩根在2018年接受《衛報》記者Alison Flood的采訪中曾說:「我不是一個喜歡暴力的人,但我喜歡在小說中添加暴力元素。我所寫的一切,都是對因果報應理論的質問。小說中的很多文字是我在憤怒情緒之下寫出來的,它們從我們身體里噴射而出,跳躍到了紙上。人類的罪惡行徑讓我非常生氣。我想,我作品的主題就是人類被浪費的潛力。我們原本能夠做得更好,卻總是把事情搞砸,總是搞得一塌糊塗。似乎人類就是喜歡把事情搞砸。」
"如果他們問起我怎麼死的,告訴他們:還是憤怒。"——理查德·摩根
關於這篇作品裡大概是他憤怒根源的新古典自由主義,馮昊青在《新自由主義的源流、內涵及其缺陷》一文中是這樣總結的:「強調個人自由至上,堅持市場主義原教旨,反對政府幹預和社會調節,甚至認為保障個人自由就是捍衛正義。」
在《虎狼之市》里會看到,在主角克里斯這類精英眼裡,英國國家或公辦機構提供的一切服務都是差勁的、值得懷疑的,警察是收錢的、醫院是訛人的,還不如自己公司內部的警察、醫院來得可靠——當然,公司內部的很貴、也不對外開放——大多人享受不到這么好的服務?那是因為「不夠努力賺錢」,「窮人的原罪」。在這樣的英國社會里,底層的小孩都會說的話是:「高管,人渣,垃圾!」
而這種對政府幹預和社會調節的打壓和抹黑,正是為了讓新自由主義精英們能夠攫取巨大的利益——他們相信「無法擁有既穩健又強勁的經濟增長」——因此,他們選擇了去掉穩健、只求強勁。對國內,他們推廣動盪、競爭、取消管控和社會保障體系;對國外,他們煽動動盪、競爭和小規模戰爭。專注於國外動盪與戰爭地區投資的「沖突投資」部門是每個投資公司里最能賺錢的。
刊登了《虎狼之市》上篇的科幻世界譯文版2020年1月刊封面
「在肖恩的沖突投資部門,我們只關心兩件事,第一,他們能否獲勝?第二,我們能否獲益?肖恩只會將資本投入那些我們確信能夠帶來足夠收益的領域。我們不評判,不訓誡,不揮霍。相反,我們評估,投資,然後獲利。這就是我們身為肖恩沖突投資部門成員的意義所在。」
在這樣一個新古典自由主義的理想社會里,富人精英們不僅毫不關心身邊的勞苦大眾如何生活、對於遙遠國度的平民更是無所謂死活,「為小規模戰爭乾杯」、「願硝煙永遠飄盪」——而他們也確實做得到——克里斯只需要打個電話給蘭利僱傭軍(影射CIA),轉賬付款後就能讓地球另一邊的指定目標遇襲喪命。
衛報的報道中還提及,每當有人問起理查德·摩根寫作的小竅門時,他總是說:「先讓故事主人公做一些令人不能接受的壞事。你需要讓自己離主人公遠一點,他便不能成為你幻想中的化身。你可以讓主人公成為英雄,但你不能把自己代入角色。故事中的人物不是我,也不是你。從某種意義上而言,你可以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刻畫人物,但你終究會為此付出代價。如果這樣做,主人公的道德品質就會出現問題。」
刊登了《虎狼之市》下篇的科幻世界譯文版2020年3月刊封面
在《虎狼之市》里,我認為作者摩根是把他自己分別代入了兩個角色:克里斯,和克里斯的岳父埃里克。對於克里斯,我想摩根代入的是他表面的憤怒,人擋殺人、佛擋殺佛;而對於埃里克,則代入的是接受了良好的中產階級教育、劍橋大學畢業的他深層的憤怒,「對這整個該死的系統感到怒不可遏」,對於克里斯的同情多於厭惡。克里斯的車輪和手上沾滿鮮血是個罪人,但他這樣的悲劇則是被整個系統馴化而來、只懂得用暴力解決問題。
摩根對衛報記者說:「我將心中的怒氣發泄在紙上,寫成作品。但是你也要學會控制怒火,因為如果只寫充滿暴力元素的科幻場景,作品是不會受歡迎的。你的小說一定要有現實感,要學會折中和妥協。」
更早的時候,2002年摩根接受Saxon Bullock采訪時曾分享過他的創作理念:「(我認為)社會現在是、過去是、將來也會是由一個精英引領的政治制度來剝削和壓迫大多數人的結構,這個結構由穿制服或不穿制服的暴徒來執行,並且以制度壓迫下的絕大多數人的故意無知和愚蠢來維護。但這只是我個人的看法。這完全取決於讀者的立場和讀者的同情心落在何處,你們的同情心可不是我說了算的。我只是寫出這些東西。一切交由讀者判斷——如果他們能判斷的話。」
作為2005年出版的小說,現在來看《虎狼之市》在一些近科幻的設想上有點落伍、基本忽略了手機和社交網路的普及,也因此少了對基於數字勞工現象的對新自由主義未來的批判,基於動盪的批判稍微有點缺少新意。
不過,在聚焦於單一現象批判時,這樣寫也是有優勢的。我想這對中文科幻的很多年輕讀者來說,依然是一篇值得一讀的佳作——至少在生活里、網路上,再遇上有人兜售哈耶克、弗里德曼、諾奇克那套新古典自由主義「盛世願景」的時候,可以回復一句:「讀過《虎狼之市》嗎?你們那條路,也是通往另一種奴役之路吧?」
截圖自 https://zhuanlan.hu.com/p/92475611
P.S: 科幻世界譯文版刊登《虎狼之市》兩期的封面,有些細節值得商榷:
一月刊那期,戰火大多出現在發展中國家,背景像是曼哈頓的摩天樓;圖中飛舞的都是美元,是不是有點英鎊更好。
三月刊那期,賽車決斗的賽道應該主要是高速公路,背景是大本鍾附近的倫敦市內道路;賽車或許應該更加突出裝甲感,按文中描寫、引擎蓋外觀應該和當代常見轎車差別不大,恐怕是沒有暴露在外的引擎的。
©本文版權歸 梵松說 所有, 任何形式轉載請聯系作者。
5 有用
0 沒用
點擊展開全文
Market Forces 8.3分
廣告
查看更多豆瓣高分好書
東野圭吾
文學
企業
隨筆
詩詞
科幻小說
金庸
社會學
評論 5條
豆瓣網友
2020-12-01 22:10:30
拖拖拉拉了很久,剛剛在科幻世界譯文版讀完。
豆瓣網友
2021-01-13 00:16:07
豆瓣網友: 拖拖拉拉了很久,剛剛在科幻世界譯文版讀完。
譯者前來感謝閱讀~
豆瓣網友
2021-02-04 18:30:56
豆瓣網友: 譯者前來感謝閱讀~
哈哈哈我也剛讀完 翻譯的很棒
添加回應
廣告
Market Forces的更多書評
公司狗的誕生
落花白鯉
首先說明下,我閱讀的是科幻世界譯文版刊載的版本,限於雜志篇幅,小說被分割成上下兩部分刊載,因此也讓我下意識地將這本小說分作兩個部分理解,雖說在我看來這種分裂...
0 有用
「穿制服的人」背後的人———公司殖民主義的濫觴
仗劍觀花
畢業於劍橋大學歷史系的理查德.摩根二十多歲時,一直在倫敦游盪,心裡堅信自己一定能在小說界揚名立萬。 他帶著打字機周遊四方,突然有一天,「我感受到了危機。我問自...
3 有用
查看全部書評
推薦Market Forces的豆列
《科幻世界譯文版》往期刊登長篇長中篇作品
Best Science Fiction Books
阿瑟·C·克拉克獎(獲獎及提名)
已購待閱 Part 3 (Kindle+豆瓣閱讀)
科幻世界譯文版
書籍
了解更多圖書信息
返回圖書首頁最受關注非虛構類歷史更多圖書分類
廣告
豆瓣
免費下載 Androi
『貳』 決戰1984的內容介紹
1984年,天空中充斥著紅星閃耀的戰機,大地上布滿著高呼烏拉的身影,隆隆的機甲鋼流橫掃三北大地;多少次曾經在紙面上的推演,此時終於發生了;多少次在軍事演習中,被點定為『假想敵』的蘇聯人這次含螞是真的來了。
為了共和國的尊嚴與存亡,無數人將為此而戰斗、而流血、而犧牲。鮮血與生命的付出,去捍衛著的是偉大社會主義共和國的國家神聖、去保衛著的是億萬國人的尊嚴和生命,絕不讓任何侵略者的野心能夠得逞!鋼鐵的紀律、神聖的職責,當飛灑的鮮血破濺灑在彈洞密布的戰旗上的時候,軍魂依然猶在,那鮮艷的飄揚在井岡山上的紅旗永遠不倒。內容簡介:自從50年代末中蘇交惡之後,雙方就由同志加兄弟的關系變為不共戴天的仇敵,蘇聯更是在中蘇邊境陳兵百萬,中國也將蘇聯視為主要對手,積極備戰准備隨時對抗蘇聯的入侵,直到蘇聯解體,這種威脅終於消除,緊張了30年的人民也長出一口氣。這部小說的構思就是在1984年那個中國剛剛改革開放,軍隊剛剛准備步入現代化的當口,針對可怕的北方強鄰,我們喊了那麼多年的「狼來了」,似乎已經成為過去,然而這次,狼真的來了...難能可貴的是在這樣一篇政治內容敏感的文學作品中作者觀點中立,沒有一般YY小說中對於敵人形象的妖魔化宣傳以及戰鬥力低能化的描寫方式,沒有過多把個人的主觀好惡摻雜其間,作者在戰斗中贊揚雙方的勇猛精神,對於雙方的戰略部署,作戰特點,武器裝備都有詳盡准確而公正的描寫,在此基礎上加入一些藝術誇張。使其情節很有信服態老世力。可以看出作者花了多大精力去搜集資料以及細心編排。
這部小說頗有湯姆克蘭西的風格,從戰略策劃和基層士兵多個角度講述戰爭。給人一個整體的宏觀印象與無數生動的人物。尤其是那些政治家,很多都是現實世界的人物加入其間,其真實作風與施政理念都很好的融入進這部作品中。各種政策制定實施也都合情合理。起初我以為決戰1984隻是講述中蘇戰爭,沒想到看到後邊才發現這是一場西方與中國聯合對抗蘇聯的全面戰爭。陸地,海洋,空中還有情報的多方面交鋒,真正的「決戰」!故事情節扣人心弦,極富張力。尤其是一開始就是一個令人震撼的情節:蘇聯傘兵部隊空降北京,癱瘓我國指揮系統。接下來是高密度的飽和空襲,巡航導彈與輕重轟炸機分遠近猛烈空襲我國戰略目標,全面入侵開始!回過神來的中國軍隊也奮起反擊,開始大規模兵力調動。這是一部真正氣勢磅礴的大作。
當描述作戰區域時也可看出作者的准備工作。一開始的第一場大仗就是在滿洲里。作者詳細敘述了滿洲里的地形,氣候,建築特點,風土人情,對於整座城市都有極為詳盡的描寫,令人彷彿身臨其境,同時也為後來的戰斗敘述作出合理鋪墊。作者的寫作功力很是了得。個人認為也許還是描寫各國政客之間爾虞我詐勾心鬥角以及世界各國的戰略計劃一步步鋪開更為精彩。
對於武器的描述也是同樣詳細出彩。
不過作者有時在一些背景敘述上不免著墨過多,對於武器裝備的一些細節描寫也過於詳盡,有些名氣的出場部隊總要詳盡介紹其光輝歷史,而且在戰略層面敘帆肢述時,各部隊逐層推進時彷彿沙盤演進的說明看得我頭疼不已。除此以外,一切都很精彩。
『叄』 1984故事概括
主要講述了1984年的世界被三個超級大國所瓜分——大洋國、歐亞國和東亞國,三個國家之間的戰爭不斷,國家內部社會結構被徹底打破,均實行高度集權統治,以改變歷史、改變語言(如「新話」—Newspeak)、打破家庭等極端手段鉗制人們的思想和本能。
以具有監視與監聽功能的「電幕」(telescreen)控制人們的行為,以對領袖的個人崇拜和對猛猜國內外敵人的仇恨維持社會的運轉。
故事中主人公所在的國家大洋國只有一個政黨——英格蘭社會主義,按照新語,簡稱英社(IngSoc)。社會也根據與黨的關系被分為核心黨員、外圍黨員和無產者(群眾)三個階層。
政府機構分為四個部門:和平部負責軍備和戰爭,友愛部負責維持秩序、鎮壓和嚴刑拷打,真理部負責宣傳、文教和篡改歷史,富裕部負責生產和分配。按照新話,分別簡稱為和部、愛部、真部、富部。
在大洋國「真理部」從事篡改歷史工作的外圍黨員溫斯頓因為在工作中逐漸對其所處的社會和領袖「老大哥」(Big Brother)產生懷疑,並與另一位外圍黨員裘利亞產生感情,因而成為思想犯,在經歷了專門負責內部清洗的「友愛部」的思想改造之後最終成為了「思想純潔者」。
(3)1984小說故事發生在哪裡擴展閱讀
《一九八四》中,作者借小說主人公溫斯頓的枝檔型心理及語言描寫,表達了一種對民眾麻木心理的「恨鐵不成鋼」憤懣,彷彿大洋國的所有人只有他自己意識到了自己所深蠢物處的社會的罪惡嘴臉,其他人卻都置若閣聞,漠不關心。
作者的文字間總流露著一種對極權統治,對烏托邦理想的諷刺,雖然最終的結局是失敗的,但其中的斗爭過程是具有永恆價值的。
小說中一系列的精闢的語言「誰控制過去就控制未來;誰控制現在就控制過去」、「自由即奴役」、「正統思想就是沒有意識」等等,充分表達作者內心思想的同時,也給我們敲響警鍾。
主人公溫斯頓與裘利亞的地下愛情,雖然沒能經受住嚴刑的拷打,但這愛情綻放的火光給予我們以人性向善的美好希望,溫斯頓與裘利亞的愛情失敗了,但他們畢竟在嚴酷的現實面前曾經綻放過,可以想見,未來的類似的愛情終將綻放並結出碩果。
『肆』 山楂樹 故事原型
故事原型是作家艾米朋友靜秋的親身經歷。
小說《山楂樹之戀》講述了一段上世紀七十年代的愛情故事:靜秋是個漂亮的城裡姑娘,因家庭成分不好,靜秋一直很自卑;
而英俊又有才氣的軍區司令員之子老三卻喜歡上了靜秋,甘願為她做任何事。他等著靜秋畢業、等著靜秋工作、等著靜秋轉正,等到靜秋所有的心願都成了真,老三卻得白血病去世了。
這個令所有讀者心酸落淚的故事完全模槐伍是真人真事。老三死後的三十年紀念日,靜秋將三十年前的回憶錄交給了好友艾米,請她寫成小說,但小說中的對話大多是靜秋原文。
(4)1984小說故事發生在哪裡擴展閱讀:
《山楂樹之戀》先是發表在海外華人圈最熱的文學網站「文學城」,貼在海外文學網站上,看到結局,許多人淚如雨下,在幾個月內迅速成為海外同齡人追捧的「網路時代的手抄本」,並形成了圍繞書中女主角靜秋的數量龐大的海外「靜秋粉絲」群。
在海外火過之後,國內一些論壇也開始轉載該小說,引發無數個人博客、論壇、貼吧的熱議,一些讀者還在網上建立了專題討論區交流意見,形成「山楂樹現象」。從這個角度來看,所謂的山楂樹之戀,就是超越時代的純真初戀感情的代名詞。」
2010年9月16日旦或,根據小說《山楂樹之戀》改編明鉛的同名電影在國內上映,取得1.6億票房,打破國內文藝片票房紀錄。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山楂樹之戀
『伍』 村上春樹的《1Q84》想表達的是什麼意思
村上春樹的《1Q84》想表達的意思
主題思想即對邪教組織和恐怖主義進行深刻反思。
文本中出現的新興宗教團體「先驅」,讓人聯想到出現於日本的奧姆真理教。村上春樹對於奧姆真理教事件的思考以一種並不明顯的內在形式表現在小說創作中,他借用宗教團體「先驅」探討社會問題。
村上春樹以描述「先驅」宗教團體的創立、運作過程的偏激、狹隘與陰暗、通過宣傳奴役和控制「信徒」思想和行為,揭示「信徒」把自我拱手讓給他們的「領袖」、放棄自我的思考而一步步誤入歧途的真相。
作品裡的主人公「青豆」與「先驅」對抗。「青豆」的職業是健身教練員,同時也是一名殺手,她專門獵殺虐待婦女兒童的男人。「青豆」和「老夫人」具有的共同特質使她們成為最佳拍檔,她們幫助受殘害的婦女和小孩,把施暴者用最乾脆利落的手段送到另外一個世界。
「不再放任這種雜碎般的危險傢伙繼續在世間撒野,就不會在什麼地方又出現新的犧牲者了」。主人公「青豆」為了被奸殺的幼女肩負著刺殺「先驅」教主的使命,「深繪里」的父親則被困於「先驅」新興宗教團體,「天吾」則通過「青豆」和「深繪里」與「先驅」產生聯系。
暗示著善與惡的對抗、個人與團體的斗爭。斗爭的過程中,充滿著無力感,邪惡的力量太強大,「政府」又無作為,個人的力量畢竟太渺小,對社會、對個人命運深深的無力感在文本中得以體現。村上春樹並沒有一味譴責暴力,而是把目光投向了暴力產生的原因。
無論是歷史還是今天,無條件的服埋悶敏從所謂的體制,喪失自我獨立的思考,是村上春樹找出的暴力源頭,也是給世人發出的一個警醒。新興宗教的存在和異化是社會存在的問題之一。邪教和恐怖主義問題引起社會動盪不安。
雖然當代文明早已有了信仰自由,但很多宗教組織並不是抱著向善的美好願望,而是披著宗教的外衣危害社會,甚至殘害生靈。村上春樹針對邪教組織和恐怖主義進行深刻地反思,大多數日本人並不相信真實,而是主動去相信自己希望是真實的東西。
小說最後以「夜幕剛剛很勉強地撤下。而下一次黑暗,還沒有那麼快到來。」結尾,寓意著在當代社會,「暴力」的陰影無處不在,面對「暴力」,只能通過愛、通過理性的面對與反思才能守護光明抵制黑暗對我們的侵襲。
《1Q84》小說使用雙線來表現故事。在村上春樹創作的小說中,幾乎都存在著現實與非現實交織在一起的兩條線,這是村上春樹獨特的創作風格。村上春樹通過對兩個世界的描寫,以非現實的世界來影射現實世界,用荒誕不羈的內容來呼應理性的思維,最終挖掘出現代人性中最真實的部分。在《1Q84》中,村彎枝上春樹仍然延續了這個風格,描述了1984和1Q84這兩個世界,一個是現實世界,另一個是非現實世界。並描述了同樣在1Q84平行生活的兩個人。單數章節寫「青豆」,偶數章節寫「天吾」,兩個人的故事分別是兩條平行的直線。這兩條直線互不幹涉,各自發展。雙線的模式是村上春樹慣用模式。
《1Q84》文本採用第三人稱敘事風格。第三人稱寫法的優點是沒有時間和空間的限制,能夠隨心所欲地描述出想表達的內容,讓作者有更廣闊的施展空間。作者可以在整個故事內容當中隨意選擇自己認為合適的部分來展開情節,沒有第一人稱所受的限制,全方位地表現主題。
比如,主人公「青豆」與「天吾」在小說中分別有大量的心裡活動以及和周圍人的對話通過這些來講出他們親身經歷的事或心理活動等。村上春樹用第三人稱的寫作手法,將處於1Q84中的幾個特殊事物,比如「空氣蛹」、兩個月亮等代替的「我」與「青豆」和「天吾」的故事串聯起來。
(5)1984小說故事發生在哪裡擴展閱讀:
《1Q84》小說簡介:罩粗
長篇小說《1Q84》文本分為三卷:Book1(4月—6月)、Book2(7月—9月)、Book3(10月—12月),分別有24章、24章、31章 。文本以主角「青豆」和「天吾」的視角敘述,Book1Book2採用雙線、Book3添加了牛河以三線平行結構進行推進,圍繞邪教團體進行描述。
故事講述男主人公「天吾」與女主人公「青豆」在「小小人」所營造出的「未知的Q世界」相遇的故事。 男女主人公經歷了不幸的童年,其他登場人物成為暴力的犧牲品。虐童、宗教狂與暴力等,如空之「蛹」。
無孔不入地貫穿於人的存在空間——這便是主人公存在於斯、掙扎不已的、被稱為1Q84的殘酷青春。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1Q84》
『陸』 1984書籍講的什麼
《1984》是喬治·奧威爾(George Orwell)所著的一本小說,出版於1949年。這本小說描寫了一個類似於極權主義社會的未來世界,人民被強制接受一種叫做「新話」的語言,並被日常生活中的各種監視手段所控制,一個名叫溫斯頓·史密斯的官員試圖反抗政府,但最終被政府抓捕並被迫接受思想改造。
主人公溫斯頓·史密斯是一個在政府中工作的普通人,他對這個政府的恐怖統山好治感到不滿,並逐漸有了自己的想法和思考。
在一次黨的集會上遇到了一個叫做朱莉婭的女性,兩人開始了一段秘密的關系。他們討論政府的統治方式以及自由和個人權利的重要性,試圖從這個恐怖的社會中逃脫。沒過多久,溫斯頓和朱莉婭就被抓獲,他們團圓被帶到了「思想警察」歐布萊恩的審訊室中接受嚴酷的審問。溫斯頓被告知他必須承認自己的罪行,並接受黨的教育。溫斯頓接受了審訊,但仍然不相信政府的教條,他在內心中仍然支持自由和個人權利。在審訊後,溫斯頓被轉移到了「思想改造中心」,他在那裡接受了一系列的「重編程」和殘酷的身體折磨,最終被徹底改造成一個完全服從政府的人。
溫斯頓最終被改造成一個「黨」的忠誠信徒,他已經完全接受了「黨」的教育和理念。他最後甚至背叛了自己的愛人朱莉婭,將她出賣給了「黨」。最後,小說以溫斯頓對「大哥」的景仰和敬畏作為結尾。這表明了政府的極權主義控制已經讓人們失去了自由和獨立思考的能力,完全被政府控制。
《1984》是一本非常有啟示性的書,它通過對一個恐怖的極權主義政府的描繪,展示了政府對人民思想和行為的控制、操縱和鎮壓。這個故事警示著讀者們,對於極權主義的統治必須保持警覺,並堅持捍衛自由、獨立思考和個人權利。
『柒』 為什麼看1984感覺不適
因為這是一部偉大作品,讀起來讓人震撼,所以會感覺不手敗適。《1984》於1949年6月8日由「塞克爾和沃伯格」公司出版。雖然奧威爾從1945年即開始創作《1984》,但小說羨橡的大部分是1948年他在蘇格蘭Jura島寫下的。這本小說有至少兩位文學上的前輩。《1984》:細思極恐的政治寓言.對此,喬治·奧威爾兄薯旁在《1984》中解釋道,自由即是奴役,已經習慣環境壓迫的正常人,不再想著思考,在他們看來,關於自由的任何東西都是冠冕堂皇的,倒不如死心塌地接受奴役。
『捌』 誰知道1984這本小說的結局
小說的結局以失敗告終,「正義」並未戰勝「邪惡」,溫斯頓「依舊」熱愛他的老大哥。
《1984》是20世紀極旦慧脊具影響力的文學經典,作者:喬治·奧威爾,故事背景發生在1984年,出版這本小說的時間是在1949年。喬治·奧威爾假想了一個未來世界,這個世界被三個超級大國瓜分:大洋國、歐亞國和東亞國。
《1984》被世界文壇譽為「反烏托邦」的諷喻小說,小說深刻地刻畫了一個極權統治下社會。
「烏托邦」是指人類意識中碧橋最美好的社會,如東方的世外桃源,西方的「空想社會主義」。
「反烏托邦」是科幻模滲文學中的一種文學體裁和流派,它反映的是反面的理想社會,在這種社會中,精神依賴於物質,精神受控於物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