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如何講解繪本故事
聽故事,對於孩子來說,就是一個游戲,這是他認識世界、增長經驗非常重要且便捷的途徑。
為什麼要講繪本給孩子聽?
一是因為孩子本身是用圖畫思考問題(而成人是用語言文字思考問題),講繪本可以幫助孩子從「用圖畫思考」向「用文字思考」轉變;
二是因為講繪本可以結合文字作者、圖畫作者和講故事的人三者的生活經驗,並將這些經驗傳遞給孩子。
給孩子講故事時,一定要鼓勵孩子提問題;因為當一個故事能夠引起不同觀點時,經驗才可以分享,認知才可以發展。其實,講故事就是一個和孩子聊天、討論,引發孩子學習思考的過程。
講故事是一個很自然的過程,是要讓孩子「學」,但千萬不要有目的性的「教」。萬萬不可考核孩子對故事的理解,比如「這個故事說什麼了?」等等,聽完故事還要被考試,哪個孩子還願意聽故事?不要著急,在說不定某一天的某一刻,你就會從孩子的某一句話或某一個行為中發現,他不僅知道這個故事說什麼了,他還知道這個故事要告訴我們什麼。
講故事一定是一個用語言、用表情、用肢體「表演」的過程,「表演」得越生動、故事講得越好、孩子也才越愛聽。
親子共讀,重要的是分享;父母務必做到營造氛圍、以身作則。讓孩子看書、自己卻看電視,並口口聲聲說看書有多好,孩子一定會想:奇怪,看書那麼好,爸爸媽媽為什麼不去看?
應該讓孩子自己挑書,這樣可以便於家長觀察孩子的興趣,還可以鍛煉孩子挑書的品味。
在育兒過程中,父母的角色是「觀察者、引導者」,但絕不是「教導者」!
⑵ 如何在繪本教學中有效的提問
學齡前兒童正處於
「
讀圖
」
年齡段。圖畫書對孩子的視覺震撼比知識效果更為直接。圖畫
書對兒童情感,想像力,靈敏度以及審美感的啟迪,正是他們日後成功與快樂生活的源泉
,
正是這樣的背景
「
繪本閱讀
」
悄悄的進入了我們視線。在經過了上學期一學期的摸索和實踐,
我們對繪本從陌生慢慢的有了初步的了解,
在上學期的繪本教學中,
我們也發現了一些問題,
碰到了許多的困惑,於是這學期,我們就如何更好的開展繪本教學,使繪本閱讀活動開展的
更好進行了探索和研討,通過本學期的研討和實踐,我們對繪本教學有了進一步的認識,同
時也積累了一點點經驗,與大家分享。
一、實踐中的認識:
閱讀繪本的主體是幼兒,所以,我們對繪本教育的策略研究應立足於對幼兒的研究。前
面已說過,幼兒的學習與其生活經驗密切相關,幼兒閱讀從觀察、理解畫面入手,以口語表
述為主要形式。由於我們主張幼兒自主閱讀為主,教師引領為輔;激發幼兒閱讀興趣,獲取
閱讀方法為主,幼兒認讀文字和感悟文字意義為輔,所以,我們清楚地意識到,早期閱讀不
等於早期識字,在繪本教學中,同樣既不主張簡單地認讀文字和講讀故事,也不阻攔幼兒自
編故事和文字元號的興趣
二、有目的的選圖:
在以往的繪本教學中,我們注重繪本的選擇。活動前,我們教師對繪本進行閱讀和分析:
這本繪本是否適合我們中班幼兒的年齡特點,
幼兒是否會喜歡?有沒鏈慎有教育價值等等。
然而,
這學期,我們除了對繪本進行有目的的選擇以外,我們還對繪本中的畫面進行分析,剖析圖
書特點,尋找教育元素。繪本的閱讀是涉及到幼兒的知識經驗、認知、情感、態度等多方面
相互作用的復雜心理過程,幼兒在繪本閱讀的過程中往往是根據繪本中的圖畫配上自己的經
驗、情感等因素進行想像的。
無論什麼書,封面都是最先映入陵改讀者眼簾的,而在閱讀前讓孩子對故事進行猜測會激起
孩子強烈的閱讀慾望。由於繪本結構完整,除正文以外,我們應該挖掘環襯、扉頁上所隱含
的教育元素,發揮其正式閱讀前的猜測、推理,讓幼兒充分表達已有經驗。
三、設計有效的提問:
自從接觸
「
繪本教學
」
以來,我們發現孩子的觀察、語言表達、看圖講述等能力都有了較
全面的發展。陶行知說得好:
「發明千千問,起點在一問」
。提問是一門科學,是一種教學藝
術,是提高教學質量的有效手段,也是教學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好的提問能調動幼兒的
學習積極性,
發揮幼兒的思維、
想像、
創造力。
「
問題提的好,
好象一顆石子投入平靜的水面,
能激起幼兒思維的浪花
」
。那麼,如何在繪本閱讀教學中進行有效的提問,中激發幼兒探究的
慾望呢?於是我們從繪本閱讀的提問中著手,改變繪本閱讀活動中提問教學的現狀,使提問
更具魅力與藝術,更能激發幼兒的發散性思維,促進幼兒閱讀概念的形成,引導幼兒主動從
多角度、多方位思考問題,並引導幼兒真正有效地學會生存、學會學習。
一開始,載我們的活動中,老師只是有意識的設計一些問題,有時候,很多問題幼兒不
用經過思考就能脫口而出;閱讀教學活動中談話的大部分時間是用在提出問題和回答問題或
對問答的反應上。由於教師提問過多,幼兒對教師會產生依賴,幼兒不願意也無須動腦筋,
最終尺喚判會導致幼兒的問題意識的喪失。如何讓幼兒在繪本閱讀中「想說,敢說,喜歡說,有機
會說並能積極應答」引導幼兒多角度地去理解繪本作品應是當前我園繪本閱讀中急待解決的
問題。
(一)猜想式提問讓幼兒想說
優秀的繪本作品都配合漂亮的圖畫,通常幼兒都會被故事中的圖畫所吸引,教師可以借
機請幼兒猜想故事中重要的物品等,幼兒的思維會馬上被調動起來,幼兒會通過觀察圖片運
用已有的知識經驗
,
通過分析、綜合、尋求最佳答案。這樣的問題能使幼兒積極動腦,能加
深幼兒對故事內容的理解,有利於孩子大膽主動地發言,增強參與的意識和自信心。充分提
高幼兒的創造思維能力。
⑶ 親子閱讀,怎麼樣正確提問
「這個是什麼?」「這是哪裡?」「他在干什麼?」……是不是很熟悉。這常常是我們跟孩子平時對話中問的最多的問題,問來問去都是這些很淺層的問題,最後都不知道該問什麼了。
最近學習了教育學界很著名的布魯姆目標分類法。布魯姆目標分類法是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教育家Benjamin Bloom的巨大成就之一。他將教育目標分為記憶、理解、應用、分析、評價與創新六個階層,記憶是最低的階層,評價是最高的階層。
我們也可以按這六個階層用分層次問題法引導孩子思考。通過層層遞進的方式向孩子提出一系列的批判性思維問題,可以大幅的提高孩子各個方面的思考能力。
孩子透過閱讀小小的書本認識大世界,我們可以按分層次問題法在親子閱讀中循序漸進、由簡入深地引導孩子去觀察、去思考、去探討書里的內容,用一系列的問題來幫助孩子打開獨立閱讀和思考的大門。
今桐旦天我與小陽共讀他最近很喜歡的《螞蟻和西瓜》這本繪本,嘗試用分層次問題法來進行提問。
第一階層:記憶型問題
在閱讀的最初階段,鼓勵孩子在書本中尋找基本信息,了解孩子對所問知識的掌握程度。諸如:
這是誰?
這是什麼?
這是哪裡?
他/她/它在做什麼?
你能指出……在哪裡嗎?
以《螞蟻和西瓜》舉例子:
*在一個夏天的下午,首先是幾個螞蟻發現了什麼?
*幾個螞蟻搬不動西瓜之後做了什麼?
*你能指出通知其它螞蟻有大西瓜吃的那隻螞蟻在哪裡嗎?
*螞蟻拿著鏟子在做什麼?
*最後剩下的西瓜皮,螞蟻搬回家做成了什麼?
第二階層:理解型問題
理解型問題比記憶更進一層次,讓孩子基於在繪本上已知的內容上,進行理解、解釋、總結書里的內容或者感受層面的分享等等。諸如:
你覺得……是什麼感覺?
你覺得他們會怎麼做呢?
你猜猜後面會發生什麼?
你能舉一個例子嗎?
以《螞蟻和西瓜》舉例子:
*一開始那幾個螞蟻發現了大西瓜,你覺得他們當時是什麼感覺呢?
*為了把西瓜搬回家,螞蟻想到了那些辦法?你能舉個例子嗎?
*最後螞蟻的家裡都堆滿了西瓜,你覺得螞蟻們要多久才能吃完那麼多的西瓜呢?
*你覺得螞蟻的西瓜滑滑梯好玩嗎?
*如果螞蟻最後都沒有想到辦法把西瓜搬回家,你猜猜後面會發生什麼?
第三階層:應用型問題
當孩子理解書的內容後,引導孩子根據已有的知識,應用到設定的新情景裡面,看看孩子是否可以做到知識的遷移。諸如:
如果是你,你會怎麼做?
你覺得局段擾誰……?
還有什麼其他的方法來解決書中的問題?
以《螞蟻和西瓜》舉例子:
*如果你可以幫螞蟻把西瓜搬回家,你會怎麼做呢?
*如果你是螞蟻大家庭的一個成員,你最想把西瓜皮用來做什麼?
*在我們的生活中,你覺得誰最像最後一位想出好辦法燃培的螞蟻呢?
第四階層:分析型問題
分析就是讓孩子觀察細節,靠孩子自己的理解推斷去分析不同的關系,引導孩子開動腦筋思考,弄清事物之間的關系。諸如:
哪些內容/細節讓你覺得怎麼樣?
這……有什麼相同和不同?
你認為……為什麼?
你覺得……具有怎樣的特點?
以《螞蟻和西瓜》舉例子:
*這本書中,你覺得哪部分最有趣?你最喜歡哪部分?
*你認為是誰把大西瓜落在地上的呢?為什麼呢?
*幾個螞蟻和一群螞蟻搬西瓜有什麼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呢?
*你認為螞蟻把西瓜搬回家做什麼呢?為什麼呢?
*你覺得螞蟻的西瓜滑滑梯有什麼特點呢?
第五階層:評價型問題
評價型問題就是讓孩子用所學的知識和已有的經驗,總結自己的看法,鍛煉孩子的批判性思維。諸如:
你對……有什麼看法?
你認為……好不好?為什麼?
有什麼好處和壞處?
如果是你,你會覺得如何?
以《螞蟻和西瓜》舉例子:
*一開始那幾個螞蟻先吃飽西瓜,發現吃不完才去通知其他螞蟻。你對這幾只螞蟻這樣的做法有什麼看法?
*螞蟻最後想出來的把西瓜鏟成一小塊一小塊地搬回家,你認為這個方法好不好?為什麼?
*螞蟻把西瓜皮做成螞蟻滑滑梯,好不好呢?為什麼?
*如果是你在西瓜滑滑梯上玩,你會覺得如何呢?
第六階層:創新型問題
最後一個層次,就是用創新型問題讓孩子創造新的作品或思路。諸如:
你能改變一樣東西重新編一個新的故事嗎?
你能為這一個片段畫一幅畫嗎?
你能做一個玩偶,展示這個故事嗎?
如果給書取個新的名字,你會取什麼名字?
以《螞蟻和西瓜》舉例子:
*重新編一個螞蟻和西瓜的故事,但你必須改變裡面的一樣東西,你會怎麼做?
*給這個螞蟻和西瓜的故事畫幅畫,加一些你的新東西在裡面,你會畫什麼?
*做一幅畫,一個玩偶,展示螞蟻和西瓜這個故事,你會怎麼做?
*如果你給這本書取個新的名字,你會取什麼名字呢?
我們的提問要與孩子的年齡與能力相符,循序漸進、由簡入深地引導提問。不能一下子就跳到最高的階層給孩子提問,這樣孩子不知道怎麼回答,就會有挫敗感。3歲以下的孩子在記憶、理解、應用這前面三個階層提問就可以了。
說的容易,做起來難。一開始學習布魯姆目標分類法的分層次問題法,我也覺得好難。所以一開始不妨利用繪本來做實例,讓自己多多練習如何對孩子提問,隨著不斷的提問不斷的積累,應該就越來越會運用這種方法進行提問了,進而就可以更多的運用到日常生活中給孩子提問了。
⑷ 怎麼才能抓住繪本閱讀主問題設計的有效點
情境性問題就是利用繪本的畫面場景設計有效提問,把幼兒帶人繪本情境中,使幼兒身臨其境,從而興趣盎然地進入角色進行繪本閱讀。然而很多教師的提問只關注畫面上「有什麼,他們在干什麼,接著又發生了什麼事」,側重講故事的過程,並且把一頁頁的畫面割裂了,很少從畫面的細節觀察聯繫到故事的整個情節發展,幼兒的思緒前後得不到呼應,情感的發展沒有一個持續漸進的體驗過程。這樣的情景性問題設計雖然能帶動幼兒閱讀完整個故事,但是忽視了人物內心活動的解析,忽略了繪本教學的互動過程,大多數的時間里幼兒處於被動了解繪本故事的狀態,不利於幼兒的思維拓展和內部情感的激發。
⑸ 繪本教學中的有效提問
一、注意點
1.在繪本伴讀中,既不主張簡單地認讀文字和講讀故事,也不阻攔幼兒自編故事和文字元號的興趣
2.繪本的閱讀是涉及到幼兒的知識經驗、認知、情感、態度等多方面相互作用的復雜心理過程,幼兒在繪本閱讀的過程中往往是根據繪本中的圖畫配上自己的經驗、情感斗殲坦等因素進行想像的。
3.無論什麼書,封面都是最先映入讀者眼簾的,而在閱讀前讓孩子對故事進行猜測會激起孩子強烈的閱讀慾望。由於繪本結構完整,除正文以外,我們應該挖掘環襯、扉頁上所隱含的教育元素,發揮其正式閱讀前的猜測、推理,讓幼兒充分表達已有經驗。
二、設計有效的提問
自從接觸「繪本教學」以來,我們發現孩子的觀察、語言表達、看圖講述等能力都有了較全面的發展。陶行知說得好:「發明千千問,起點在一問」。提問是一門科學,是一種教學藝術,是提高教學質量的有效手段,也是教學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好改攔的提問能調動幼兒的學習積極性,發揮幼兒的思維、想像、創造力。「問題提的好,好象一顆石子投入平靜的水面,能激起幼兒思維的浪花」。那麼,如何在繪本閱讀教學中進行有效的提問中激發幼兒探究的慾望呢?於是我們從繪本閱讀的提問中著手,改變繪本閱讀活動中提問教學的現狀,使提問更具魅力與藝術,更能激發幼兒的發散性思維,促進幼兒閱讀概念的形成,引導幼兒主動從多角度、多方位思考問題,並引導幼兒真正有效地學會生存、學會學習。
(一)猜想式提問讓幼兒想說
優秀的繪本作品都配合漂亮的圖畫,通常幼兒都會被故事中的圖畫所吸引,教師可以借機請幼兒猜想故事中重要的物品等,幼兒的思維會馬上被調動起來,幼兒會通過觀察圖片運用已有的知識經驗, 通過分析、綜合、尋求最佳答案。這樣的問題能使幼兒積極動腦,能加深幼兒對故事內容的理解,有利於孩子大膽主動地發言,增強參與的意識和自信心。充分提高幼兒的創造思維能力。
如:你覺得是為什麼呢?
你認為他會怎麼做呢?
如果是你,你會怎樣想?怎樣做?
你猜它是一個什麼?作用是什麼?
猜猜看剛空桐講過的幾個角色,誰能給他幫助?(聯繫上下圖)
猜猜看為什麼要這樣構圖呢?為什麼要用這個色彩(色彩體會、提升感知能力)?
......
下面以《兔子先生去散步》為例子——
活動背景:
「兔子先生去散步」這個故事,如果我們只看文字,它是一本討論標志的書,由許多個標志串成的一個故事,有些是我們常見的,有些是從來沒有見過的,可是只要稍稍用心去體會,便能夠猜出它們代表的意思。4—5歲的孩子活潑好動,並且富於想像,根據中班孩子的年齡特點,今天的活動中我主要用猜一猜的方式來讓孩子欣賞整個故事。
1、這是誰的家,你怎麼看出來的?
2、標志「往前走」 一出門就看到一個標志!是什麼意思呢?
哦,是往前走的標志啊!
3、標志「樓梯」 為什麼確定是樓梯呢?
4、標志「橋」 這又是什麼標志呢?猜猜看。
5、標志「小心斜坡」 這個標志有些奇怪哦,你覺得可能是什麼呢?
6、標志「眼淚」 又一個奇怪的標志,這個也看不懂嘛!
7、標志「小心坑洞」 又一個標志,你們認識嗎?快告訴兔子先生!
8、你能給班級里設計一些標志嗎,班級里需要一些什麼標志呢?
活動中我的每一個問題我都從不同的角度提問,讓孩子感興趣,而且提問都是開放的,讓每個孩子都能大膽的說出自己的猜測。
反思與與調整:
我以兔子的家為導入,看看猜猜,「這是誰的家啊?」這個活動中的第一個提問就讓孩子去觀察,讓孩子在細致地觀察中發現,培養閱讀觀察的能力。
第二環節,是活動的重點,用看圖猜謎的活動形式層層引入,根據故事中的標志聯想故事的情節。當然在過程中謎底不是絕對的,例如眼淚的那段,也可以是雨滴、水滴、油滴,以引發孩子的討論。在整個欣賞的過程中注重故事的完整性,在分段欣賞時,從故事開始到「小心坑洞」的那段,內容基本不變,後面的一段留一個疑問,「兔子先生掉到洞里後會碰到什麼呢?」引起孩子完整欣賞故事的興趣,在完整欣賞時了解答案。
最後一個環節的問題,注重將文學作品回歸到孩子的生活中,引導孩子交流討論身邊周圍的圖象與符號,自然引入社會認知的活動,活動有可持續發展的價值,如延伸活動「尋找生活中的標志、馬路上的標志、設計標志等等。
(二)開放式提問讓幼兒敢說
幼兒繪本閱讀活動中的提問要講究開放性。這是一種引導幼兒整體把握所學內容的提問。在繪本閱讀中,教學的提問要把握幼兒感興趣的話題引導幼兒展開討論,讓幼兒運用符合他們思維特點的表達方式為中介去表達自己的感受、意願、思想。從而體現提問的開放而不封閉,也就是變單一的問題為多樣性的問題。
案例
在組織幼兒進行繪本《花園里有什麼》的教學過程中,在觀察、理解畫面一的基礎上,教師小結並提問:「其實春天裡有些東西是看不到的。那小男孩可能怎樣找到春天呢?」
問題拋下後,方宇恆馬上有了回應,說道:「我猜他會用放大鏡去找春天的秘密。」姜瀚昀說:「他還可以用手去摸花園里的花!」
「那我們上一次在花園里,你摸到過什麼東西?」
「我摸到過小草,軟軟的,癢癢的。」
「我摸到過樹干,很粗的。」
······
幼兒在活動中表現出很活躍,很積極。
活動中,教師提問的開放而不封閉,變單一的問題為多樣性的問題。讓幼兒想說,
敢說,喜歡說,有機會說並能積極應答在繪本閱讀中。
分析
教育學家告訴我們:幼兒的思維往往是從問題開始的,巧設提問可以激發幼兒的興趣,調動幼兒的積極性,把他們從某種抑制狀態中激奮起來,激發他們想說的慾望。幼兒繪本閱讀活動中的提問要講究開放性。
在以往的閱讀活動中,教師講完故事後,總是會問幼兒這樣的一些問題:「故事裡有誰?故事講了一件什麼事?」這一問題,可能有多種語言描述,答案只有一個。但問法不同,能使幼兒學會多種疑問方式,從多種角度了解事物,那麼教師的提問就要將「怎麼說的、怎麼做的」改成「會說些什麼、可能怎麼做?」等。雖然只是用詞的不同,但沒有固定的答案,不局限於故事原文,幼兒敢說,不怕說錯,能讓幼兒多發表自己的見解。
(三)遞進式提問讓幼兒喜歡說
這是一種循序漸進、逐層深入的提問方式,要重培養幼兒思維邏輯性,增強思維活動的密度和深度並形成完整的語言。對幼兒有一定的挑戰性。由淺入深的提問,不僅開闊幼兒的思路還有助於提高幼兒對語言的組織能力和連貫表達能力。
案例
在三八節到來之際,為了激發幼兒愛媽媽的情感,我組織孩子們一起閱讀了繪本《我媽媽》,臨到活動結束時,孩子們都表現出自己很愛自己的媽媽,不斷的誇獎自己能乾的媽媽。這是由一位小朋友冷不丁地一句話引起了同伴的共鳴:「我喜歡媽媽,不喜歡爸爸!」其他的小朋友聽了也不約而同的附和道:我也不喜歡爸爸。看來孩子們沒有感受到爸爸對自己的愛,他們的愛爸爸的情感也自然是比較缺乏的,於是,我同樣利用繪本《我爸爸》設計了一個活動,來激發幼兒的情感。
活動中,我設計一些問題來引導幼兒進行觀察畫面。例如在故事的最後,有一張爸爸和寶寶擁抱的畫面,正對著一張畫面,我提了幾個問題:
「爸爸和寶貝在做什麼?他們為什麼要擁抱?」
幼兒說:他們在擁抱,寶寶喜歡爸爸所以要擁抱。
「你和爸爸這樣擁抱過嗎?擁抱的時候有什麼感覺?」
幼兒說:我也擁抱過。擁抱的時候很溫暖的。
幼兒說:擁抱的時候很開心的。
「你看,他們臉貼著臉正在說悄悄話呢,寶貝會對爸爸說什麼?爸爸又會對寶貝說什麼呢?」
幼兒說:寶貝說:爸爸,我喜歡你!爸爸說:我也喜歡你。
幼兒說:他們在說:我愛你。
分析
因為爸爸對孩子的情感一般不像媽媽那樣外露和直接,所以,孩子不太能直接的感受到,同樣孩子們愛爸爸的情感的激發也比較困難。如何讓孩子感受爸爸的愛,激發孩子愛爸爸的情感成了我這個活動的重點和難點。於是,在設計活動的時候,我注重問題的設計,「爸爸和寶貝在做什麼?他們為什麼要擁抱?」這個問題讓幼兒理解畫面,同時思考發現寶貝和爸爸之間的情感;「你和爸爸這樣擁抱過嗎?擁抱的時候有什麼感覺?」讓孩子們從繪本走向自己,回顧和體會自己和爸爸的情感:「你看,他們臉貼著臉正在說悄悄話呢,寶貝會對爸爸說什麼?爸爸又會對寶貝說什麼呢?」這時,孩子們是結合了繪本又聯系自己的經驗進行思考後的回答,以循序漸進、逐層深入的提問方式幫助幼兒理解畫面, 更重要的是激發了幼兒愛爸爸的情感。
對幼兒的回答給予積極引導和總結評價。提問後,要注意運用恰當的表情「反饋」幼兒的回答,鼓勵幼兒大膽說出自己的想法。總結評價時,則應注意肯定或否定性評價用語的恰當運用:否定時不應全盤否定,要注意給幼兒以鼓勵;肯定和表揚時則要注意啟發幼兒進一步思考,調動幼兒往下學習的願望。
在我們實踐研討的過程中,我們經常會因為一個小問題進行激烈的研討,直到最後達成一致的認同。我們相信有碰撞才會有思考,有思考才會有進步,我們對繪本的研討才剛起步,相信在日後一系列的研討、實踐活動中,我們會離繪本越來越近!
其它的提問分類——
復述型問題 「熊貓來了,你看,它長的啥樣兒啊?」從思考角度提問。
演繹型問題 「你是從哪裡看出來是秋天的?」「你怎麼看出他很難過?」
概括型問題 「從......中看出......」 多在演繹型問題後提問,培養概括能力。
分析型問題 「你覺得家鄉哪裡最美?」「你知道怎麼做才可以......?」採用運用概念、判斷推理、採用分析、比較、綜合的方法提問和引導。
想像型問題 「你想有個什麼樣的房子?」
比較型問題 「你能看出這兩只小雞有什麼不同嗎?」啟發比較事物異同。
分類型問題 「你能不能幫大衛分分類,看看怎麼收拾這些東西?」
追問型問題 「誰給他們分蘿卜?他們為什麼分蘿卜?怎樣分蘿卜呢?這個故事你發現了什麼問題?」 培養邏輯能力。
選擇型問題 「在小鳥、鯨魚、青蛙中你覺得鱷魚會吃了誰?為什麼?」
假設型問題 「如果地球上沒有水,人們怎麼辦?」
反詰型問題 「你怎麼知道這個比那個長?」
預設性提問 「如果發生在你身上,你會怎麼做?」
封閉式提問與開放式提問 封閉回答:「是/不是」;開放式提問:「怎麼辦?」「為什麼?」
陳述性提問 「請你再給媽媽講一下這本書你最感興趣的情節是什麼?」
指令性提問 「請你來模仿一下小兔子,學學它是怎麼整理積木的!」
否定性提問(情商引導)「這樣不跟大家打招呼會失去很多朋友,對不對?」
注意,拒絕暗示性提問!會導致幼兒不能深入思考;要學會追問,不要讓孩子處於被動回答的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