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土家族的民間故事
土家族的民間 故事 是土家族人 文化 心理的一面鏡子。那你知道土家族的 民間故事 有哪些嗎?下面是我給大家分享的土家族的民間故事 ,歡迎大家閱讀。
土家族的民間故事 篇【1】
相傳很早以前,有一戶土家農民,夫婦倆拉扯著兩個孩子。每天丈夫勞動歸來,總是把蓑衣、斗笠放在階沿上。不料一天早晨,蓑衣和斗笠卻被拉到了牆雜旯里,原來是狗在上面睡覺過夜。為了避免再出這種事,他們就找來了一根大竹篙,用葛藤綁在階沿外邊的柱頭上,用來掛蓑衣和斗笠。 一次,妻子坐在屋檐底下織麻補衣,兩個孩子老纏她,使她做不成活路,她只好找了幾節木杠,幾塊木板,就著掛蓑衣和斗笠的竹篙搭成了一個平台。她坐在上邊,繼續織麻補衣,再也不怕孩子吵鬧了。 人們見這樣很好,便進一步把平台發展成住房,就成了吊腳樓。
土家族的民間故事 篇【2】
許多年前有個以打柴為生的後生,每天天一亮就起床了。吃過早飯,上山打柴,午時左右,後生已經挑著柴來到集市上。傍晚,後生回了家,做了晚飯,吃完安歇。後生的爹娘都過世了,又沒有兄弟姐妹,這樣孤孤單單的日子一過就是好幾年。
這天,後生賣柴回來,老遠就看見自家的茅屋冒著裊裊炊煙,以為失火了,也顧不得疲勞,一路奔跑過來,及至進了屋,他一下傻眼了。
只在遙遠的記憶中,有過這樣溫馨的時候:火爐里火正旺,小木桌上,有熱氣騰騰的飯菜,正飄散著異香。地上乾乾凈凈,屋子收拾得整整齊齊,昨晚換下的有著濃郁汗味的衣服晾在窗前的竹篙上,還在滴水呢。
以後一連幾天,天天這樣。後生有點害怕了,是不是神仙下了凡?真要是這樣,他一個窮光蛋,可消受不起。他 決定 把事情弄個水落石出。
這天吃過早飯,他照樣上山打了一捆柴,與平常不同的是,他沒有將柴挑到集市上賣,而是挑到家附近,然後找了個地方藏起來,兩眼巴巴地望著屋子。過了兩個時辰,約莫已是做晚飯光景。後生正等得心焦,忽然看見一隻火紅的狐狸,自山坡飄然而下。
紅狐到了茅屋附近,很快在地上打了個滾。後生一陣眼花,再定睛看時,只見一個姑娘走進了茅屋,隨即茅屋升起了縷縷炊煙。
原來是狐仙!後生心中一陣狂喜,拔腳就要向茅屋飛奔,但他猛然又站住了,不行,這么魯莽,狐仙會被驚走的,總得想個法子留住才行。
呆了片刻,他悄悄地走過去,把尚帶著余溫的狐皮捲起來,躡手躡腳地潛進吊腳樓,爬到閣樓上,將狐皮用一件舊衣服包了,塞進一口破舊的木箱。然後又悄悄來到屋外,背起柴捆,向茅屋走去。
後生大步地走到院壩里,將柴捆重重地放下,然後向廚房走去。他聽到廚房一陣忙亂,姑娘推開門來,愣住了。四目相對,兩人都有些驚慌,說不出話來。後來,也不知是誰先說了話。
狐仙走不了啦!她找不到自己的皮,再也無法變回狐狸。她本來就很喜歡田姓後生,幫他做事,就是看他勤勞。這一下回不去了,於是他們成了親,有了一個皮悉讓白白胖胖的兒子。後生依然天天去打柴,只是他再沒有從前那樣辛苦,衣服破了有人補,臟了有人洗,餓了回家有熱騰騰的飯菜,屋子裡不再冷清,兒子已經會喊爹了。
有了狐仙的幫助,後生幹活就更加賣勁了,每天天不亮就起床打柴,一天到集市賣兩個來回。燃局漸漸地,錢越攢越多。後生用攢下來的錢買了耕牛和農具,就這樣,一家三口過著男耕女織、甜蜜幸福的生活。
隨著糧食和錢物的增加,存放的茅屋已經不行了,必須對自己的茅屋進行改造。設計怎樣的房子呢?夫妻倆認真的協商了一天,決定建造一棟“一正兩廂”二層的樓房。他們請來了九九八十一個心靈手巧的木匠,用了一百零八根柱頭,花了九九八十一天,一棟嶄新的吊腳樓完工了。為了答謝木匠師傅和鄉親近鄰,他們辦了九九八十一桌宴席,慶祝了整整三天三夜。
後來,土家族建造房子,都要建成“一正兩廂”二層的吊腳樓。
土家族的民間故事 篇【3】
相傳有一年,朝廷殺了不少土家族山民,陸肆覃垕的娘也被殺害了。娘死後給他托夢,說她的墳頭有三根大楠竹,要覃垕砍去做成弓箭,練武三年六個月,等到雞飛狗上屋的時候,就打開大門,向京城開弓放箭,殺死皇帝,給土家人民報仇,給娘報仇。覃垕把這事對姐姐說了。姐弟倆便砍來竹子做成弓箭,覃垕閉上大門,天天在堂屋裡練武。練呀練,一直練了三年。功夫學得差不多了,這時姐姐耐不住了,便把雞狗一頓亂趕,趕得雞飛狗跳,然後慌慌張張叫覃垕開弓放箭。覃垕一看,果然雞飛狗上屋了,就取出弓箭,朝著京城“嗖!嗖!嗖!”就是三箭。可由於火候未到,第一箭,落在三十里外的澧水河裡,那地方如今叫箭潭;第二箭,落在三百里外的澧州,那地方如今叫箭門;第三箭,身到皇帝的龍椅上,皇帝正上早朝,覃垕的箭沒有射中。覃垕開箭之後,後園的楠竹一齊炸開了,每個竹節里奔出一人一馬,但因時間未到,出來後就倒在地上死了。大米界原是幾山大米,那是覃垕的軍糧,也因時間未到,而變成了一堆堆的黃土。皇帝受了一驚,忙從龍椅上取下箭來,一看,箭桿鐫有“茅崗覃垕王”字樣,遂派人四下捉拿,終於將覃垕抓到解往京城。臨行前,姐姐囑覃垕說:“若皇上問你身上的九條龍是生成的還是畫的,你說是畫的。”。覃垕到了京城,皇帝大堂審問,指著覃垕的背脊問:“你身上的龍是生成的還是畫的?”覃垕說:“是畫的”。結果皇帝下令將覃垕剝皮殺死。誰知皮一剝,只見幾道金光一閃,覃垕身上的九條龍全部沖天而去,剎時天昏地暗,京城日月不明。皇帝知道殺錯了真命天子,只得每一年讓覃垕坐三天皇位。
猜你感 興趣 :
1. 土家族傳說故事
2. 56個民族民間故事
3. 關於民族傳說的故事
Ⅱ 土家族的吊腳樓有什麼傳說
土家族的吊腳樓的傳說還挺多,有:01.老人家為減少威脅提出的建議。02. 神仙張天王的幫忙。03. 狐仙故事留下來的。
01. 土家族的祖先因為災難,被迫來到此處。可是這里也不是樂土,充滿了野獸和荊棘。即使搭起了簡單的房子,用火和爆竹嚇走野獸,平時還會受到蛇、蜈蚣之類的威脅。後來有位老人家想到個辦法,他讓小夥子直接用大樹當架子,鋪上樹枝綁上木材搭上頂棚,變成了空中樓房。這種空中房子不怕野獸突襲,後期慢慢發展成了吊腳樓。為了需要有地方掛蓑衣和斗笠,孩子不要纏著她幹活方便,她用幾塊木板搭成的平台上織麻補衣。有天後生喝醉了,說出把皮藏在了平台上的箱子里,等酒醒了的時候發現狐仙已經跑了。孩子和房子結構留了下來,後期發展成吊腳樓。
Ⅲ 土家族的民間傳說拜託各位大神
土家人的先祖廩君 南朝劉曄《後漢書·南蠻西南夷列傳》載: 巴郡南郡蠻,本有五姓:巴氏、樊氏、 氏、相氏、鄭氏含檔,皆出於武落鍾離山,其山有赤、黑二穴,巴氏之子生於赤穴,四姓之子生於黑穴。未有君長,俱事鬼神;仍共擲劍於石穴,約能中者,奉以為君。巴氏之子務相乃獨中之,眾皆嘆。又令各乘土船,約能浮者,當以為君。余姓俱沉,唯務相獨浮。因共立之,是為廩坦老旦君。 乃乘土船從夷水至鹽陽,鹽水有神水,謂廩君曰:此地廣大,魚鹽所出,願留,共居。廩君不許,鹽神暮輒來取宿,旦即化為蟲,與諸蟲群飛,掩蔽日光,天地晦冥。積十餘日,廩君思其便,因射殺之,天乃開朗。 廩君於是君乎夷城,四姓皆臣之。 廩君死,魂魄世為白虎,巴氏以虎飲人血,遂以人祠焉。 潘光旦先生考證:「巴人的肆祥地的武落鍾離山,是在今湖北長陽縣的西北,離縣城七八十里」袁珂先生亦認為如此。張希周同志考證:武落鍾離山即今長陽 山,清·同治本《長陽縣志》載:「縣西二百三十里,昔廩君死,精魂化為白虎。」這二百三十里處,指的是今長陽西部的白虎隴。長陽的《覃氏族譜》中記載有這樣一個傳說:很古的時候,有一個白頭發、白鬍子的老頭,死在登星嶺(今白虎隴),姓覃的去埋他的時候,這個老頭變成了一隻白虎,升了天。長陽賀家坪一帶傳說,向王天子是白虎蠻神,寅年寅月寅日寅時生,寅屬虎。「向王為古之廩君」,廩君本是白虎神,來到人間,做了巴國開國國君,成就了一番偉業之後依然回升到天上去,恰如蘇聯學者柯斯文所說的那樣:「圖騰主義也導致其他一些概念,如認為生育是由於圖騰入居婦女體內,死亡就是人返回自己的氏族圖騰」、馬克思說:圖騰一辭表示氏族的標志或符號;例如,狼是狼氏族的圖騰、巴人崇拜白虎,以白虎為圖騰。巴人呼白虎為『畢茲卡』古代巴人稱為白虎族、白虎夷。秦昭襄王時,巴族人民武裝反抗秦國的統治,「白虎,常從群虎數游秦、巴、漢之境,傷害千餘人」這里所述白虎,應為以白虎為圖騰的巴氏族,「秦昭王時,白虎為患,蓋廩君之魂也。」直至今日,土家人仍自稱畢茲卡,含有對白虎圖騰的崇拜之意。甚至認為廩君化白虎升天後,其精魂仍在顯聖,土家人中傳說,很早以前,發生戰亂,人們都躲在山上的一個岩洞里,這個洞里供著天子神像,敵兵追到對面山上,朝廟洞里打了三炮,突然洞門關上了,用炮再也轟不開,敵人突然看見這座高山頂上坐著一個人,一雙腳伸在山腳下的河裡相互搓洗,敵人一見這個巨人,嚇得掉頭就跑。敵人全退後,洞口開了,躲難的人都回到了自己的家。晚上,一個婆婆做夢,見到一個白鬍子老頭,便問:「您是誰呀?」老頭回答:「我是白天坐在山頂上的那人,叫向王天子。」從此,向王天讓擾子顯聖的神話也就流傳開了。
Ⅳ 土家族的民間傳說故事短篇
土家族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民族,有民族語言,土家族是我國少數民族之一,下面是我整理的關於土家族的 傳說 故事 ,歡迎大家閱讀。
家族的傳說故事:羅蘭嬌的故事傳說
羅蘭嬌是個蠻有才情的女子,她聰明機智,潑辣大方,至今人們還在傳說她的故事。
出 嫁路上
羅蘭嬌十八歲那年,嫁給了一個勤勞厚道的農民。過門這天,娶親的隊伍走到半路上,突然被攔住了。原來前面剛剛修建一座橋,正等著縣里大老爺來“踩橋”,只有等他過去之後,一般的人才准通行。“路都管”(有稱“押禮先生”的)去辦了幾次交涉,石匠師傅十分為難,怕把羅蘭嬌一行人放過去吃罪不起。羅蘭嬌想:“只要把石匠的心說活了,他們也會去擔點風險的,讓我來封贈他們幾句”。於羅蘭嬌是打開轎簾,對“路都管”說:“請轉告石匠師傅,我羅蘭嬌來封贈他們幾句如何?”那班石匠早就聽說羅蘭嬌是個大美人。美麗大方,心才口才都好,一直沒有見過。今天機會好,正可以見識見識她,於是便答應了。羅蘭嬌下了轎,一步登上橋,封贈道;“新人踩新橋,新橋萬年牢。月兒浮水底,長虹貫河腰。身托泰山過,石橋勝鐵橋”。石匠師傅聽了,一個個眼睛笑得像個豌豆角兒,連忙請羅蘭嬌過去了。後來,老百姓口中有句口頭禪:“姑娘回娘家,踩不爛的鐵板橋”。聽說就是羅蘭嬌那封贈話的後頭兩句變過來的。
兒不嫌母醜
有一天,羅蘭嬌在河裡洗衣服,幾個花花公子見她衣著襤樓,嘀咕了一陣後,想挖苦她一番。其中各一個說:“甲子乙丑”。第二個說:“丙子丁丑”。 第三個說:“戊子己丑”。 第四個說:“庚子辛丑”。然後又一齊察物說:“壬子癸-----丑”!把丑“字”專門拖得老長,然後一陣哈哈。羅蘭嬌想都沒有往心裡想,開口就答:“少爺們,你們還忘了一丑”。 幾個花花公子一聽就驚訝。忙問:“怎麼會忘了一丑?”羅蘭嬌回答道:“兒不嫌母醜”。
智斗縣官
羅蘭嬌的名聲很大,後來,有人還有眼睛有鼻子地說,羅蘭嬌的大門上掛著一塊“萬事不求人”的大匾。縣官聽說後,來到羅蘭嬌的家裡。縣官說:“聽說你萬事不求人,本縣特來借四樣東西:敗如液一是高過天的;二是深過海的;三是硬似鐵的;四是軟如綿的。限你三天之內送過來”。 羅蘭嬌說:“老爺,您今天可以帶走。高過天的是人心;深過海的是衙門;硬似鐵的是痴漢;軟如綿關聖人。前三樣我家裡沒有,關帝像倒有一張,不知大爺什麼時候要?”縣官又說:“本縣還要問你,什麼人行時(土語,幸運)早?什麼人行時遲?什麼人行時正當時?什麼人一生背秋時(土語,倒霉)?”羅蘭嬌開口就答:“甘羅行時早;太公行時遲;老爺行時正當時;背秋時的,小人不敢說。”縣官說:“快說無妨,本縣赦你無罪。”羅蘭嬌連忙上前給縣太爺鞠了一個萬福,說;“普天之下,老百姓背秋時”。
“問路的”和“不問路的”
羅蘭嬌要回娘家,公公說,“你給我把‘問路的’和‘不問路的’帶點回來”。 羅蘭嬌微微一笑,說聲“要的”,就上路了。幾天後,羅蘭嬌從娘家回來。公公問;“你給我帶的東西呢?”羅蘭嬌笑吟吟地從包袱里拿出兩樣中葯,說,“這是一包生地,是不是‘問路的’橡汪。” 公公點點頭。羅蘭嬌又從包袱里拿出一樣中葯,說,“這是一包熟地,是不是‘不問路的’。” 公公又點點頭。
“問字”
羅蘭嬌和丈夫在河裡擺渡,來了幾個秀才要過河。秀才們一上船就搖頭晃腦地作起詩來。羅蘭嬌看不慣,要出出他們的洋相。船一靠岸,羅蘭嬌就對秀才們說:“各位秀才知書識禮,滿腹 文章 ,我想請教幾個字。”秀才們滿不在乎地說;“請把”。 羅蘭嬌念道,“‘咔’嚓一隻舟,‘嘎’呀離灘頭。‘綁’盪推過去,‘哐’而樂悠悠。”請問;“每一句開頭的一字怎麼寫?”那四個秀才你望我我望你,一個字也沒有寫出來,就溜走了。(也許他們不懂土家語)。
土家族的傳說故事:西蘭卡普凄美的傳說傳說很久很久以前,土家寨子上有個叫“西蘭”的姑娘,最會織土花鋪蓋,她織的花兒香得起,惹得蜜蜂飛來嗡嗡叫;她織的鳥兒飛得起,惹得四方八面的鳥兒飛來貼著織錦喳喳叫;她織的魚兒漂得起,惹得貓兒圍著織錦咪咪叫。山上的花河邊的花十樣百樣都被她織完了,她問姑姑:“還有什麼花呀?”姑姑說:“沒有了沒有了,我所見的花都被你織完了。”她問嬸娘:“還有什麼花呀?”嬸娘說:“沒有什麼花了。”
有一天,西蘭碰到一位白鬍子公公站在後園的白果樹下,慈祥地對她說:“姑娘,你怎麼不織白果花呢?白果花才真的漂亮呢!”西蘭從未見過這位老爺爺,她驚奇地問“白果真的開花?”白鬍子公公說:“當然開,只是開在深更半夜,寅時開,卯時謝,要有誠意和耐心的人才能看到。”
西蘭照著白鬍子老公公的話做了,每晚夜深人靜的獨自走進後園,坐在樹下等白果開花。等了一夜又一夜,還是沒見白果開花。這事讓嘴尖的嫂嫂瞧上的,便向丈夫搬弄是非說:“西蘭每天半夜三更守在後園,不曉得她等哪個男人?”人有臉,樹有皮,當哥哥的當然不希望自己的妹妹丟人現眼,於是也把這事盯上了。
這天晚上,西蘭照樣三更半夜走到白果樹下。在聖潔的月光下,白果花果然開了。一樹樹,一朵朵,像雪一樣潔白,像玉一樣無瑕,香在半夜裡,開在月光下。西蘭好高興啊,摘了幾枝正准備回房挑燈夜織,把這最美麗的花織進織錦里,突然一斧頭劈來……聽了婆姨的小話的阿哥,一氣之下喝得大醉,拿把斧頭冒冒失失的連夜尋來,果然看見西蘭一個人站在樹下,便不問青紅皂白地揮斧砍來,西蘭倒下了,碧血染紅了白果花。她死後化做西蘭鳥,日夜哀鳴:“枝頭嘁嘁喳喳,後園白果開花,查切是非小話,哥哥錯把我殺……”為了紀念這位為追求美好而獻身的土家織女,人們從此以西蘭為名,把土家織錦命名為“西蘭卡普”。
土家族的習俗節日
土家族民間非常重視傳統節日,自年始至年終,可謂月月有節。
正臘月間的年節(過趕年)、 元宵節 ,二月社日、花朝節,三月寒食節、 清明 節,四月初八牛王節,五月 端午節 ,六月初六向王節,七月乞巧節、女兒會、月半節,八月十五 中秋節 ,九月初九 重陽節 ,十月初一“寒衣節”等等,都是較為重大的節日。
在眾多節日中,以“過趕年”最具特色,現只有部分地區保留這一習俗。過趕年,也稱過蓑衣年,即逢月大臘月二十九過年,月小臘月二十八過年,因比漢族提前一天過年,故名。屆時家家戶戶都要殺年豬,做綠豆粉、煮米酒或咂酒等 。
婚戀
土家族歷史上的婚姻比較自由,男女雙方經過自由戀愛,徵得雙方父母同意,經土老師(巫師)作證,即可結為夫妻。
在恩施石窯、大山頂等地,有“女兒會”的習俗,即每年農歷七月十二日,青年男女通過“女兒會”, 唱歌 跳舞,彼此愛慕,結為終身伴侶。
改土歸流後,土家族被迫實行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包辦婚姻。土家族實行一夫一妻制,解放前有姑舅表婚和填房婚之俗。姑舅表婚,即姑家之女必嫁舅家之子,又稱“還骨種”;兄亡弟收嫂,弟亡兄收弟婦,稱為“坐床”。但這些習俗到近代就已不存在了。
解放以後,人民政府頒布了新的婚姻法,從此土家族人民真正享受到了婚姻自主的幸福。土家族的婚姻儀禮大致包括“打樣”、“求婚”、“討紅庚”、“定親”(俗稱“插茅香”)、“看期”、“親迎”等程序,與漢族古代“六禮”類似。較有特點的婚姻儀式是陪十姊妹、陪十兄弟與哭嫁。
結婚前一天,男女雙方舉行盛大的成年禮。清《長陽縣志》卷三記載:“古冠婚為二事,長邑則合而為一。於嫁娶前一二日,女家束發合笄,曰‘上頭’。設席醮女,請幼女九人,合女而十,曰‘陪十姊妹’;男家命字,親友合錢為金匾,鼓樂導送,登堂稱賀,曰‘賀號’,不謂字也。是日設二(宴)席,其一,子弟九人,合新郎而十,曰‘陪十兄弟’,又曰‘坐十友’。”
“陪十姊妹”、“陪十兄弟”的活動,在整個土家族地區至今遺風猶存。土家新娘出嫁時興“哭嫁”,有的在結婚前半個多月就開始哭,有的要哭一月有餘,至少三、五日。哭嫁歌有“哭父母”、“哭哥嫂”、“哭伯叔”、“哭姐妹”、“哭媒人”、“哭梳頭”、“哭戴花”、“哭辭爹離娘”、“哭辭祖宗”、“哭上轎”等等。
喪葬
土家族過去多行火葬。送葬時,請土老師念經,道士開路。祭弔死者,由土老師椎牛祭神,牛頭歸土老師獨占,貧苦者往往借牛為祭。後來,因受漢族影響,均改為土葬,程序分為入殮、葬禮、送葬、安葬、葬後事等部分。
在清江流域以北的土家族地區,流傳著一種特有的古老葬俗歌舞“跳喪鼓”,又稱“跳撒爾嗬”。山寨里,無論誰家老人去世,必請師傅到家裡來打喪鼓。當夜,嗩吶高奏,鑼鼓喧天,鞭炮不停。喪鼓一響,相鄰村寨的人們齊來奔喪。
“跳喪鼓”是在靈柩前由擊鼓師傅擊鼓,歌師叫歌,跳者接歌而起的舞蹈。一般以兩人以上的雙數舞者在棺木前對舞,跳至高潮時少則可達百人,多則可達上千人前來或舞或觀。舞者交替上場直至天明。
“跳喪鼓”的形式分為“待屍”、“搖喪”、“哭喪”、“穿喪”、“踐喪”、“退喪”等若干段,基本動作有“虎抱頭”、“犀牛望月”、“鳳凰展翅”、“燕兒含泥”、“猛虎下山”等十幾個套路。“跳喪鼓”有文舞(文喪)和武舞(武喪)之分。“文喪”中最具特點的是“哭喪”,“武喪”是和民間 武術 相結合的一種跳法。
“跳喪鼓”的歌詞內容十分豐富,有贊頌土家先民開拓疆土,回憶民族歷史的;有反映先民圖騰崇拜、漁獵活動、農事生產、愛情生活的;還有歌唱死者生平 事跡 的,等等。
禁忌
土家族的禁忌事項很多,幾乎涵蓋了生產與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農業耕作、歲時節日、婚喪嫁娶、生兒育女、飲食起居、祭祀行事等等。比如:
歲時農事方面,“正月忌頭,臘月忌尾”。 除夕 之日,婦女忌推磨舂碓,忌梳頭、洗衣,怕來年下雨洗刷掉地里的泥土;臘月二十九到正月初一,婦女忌動針線,以免犁田耙齒釘著牛腳和稻禾,苞谷長鑽心蟲;忌湯泡飯,防止天下雨沖毀莊稼。 立春 之日,忌挑井水; 立秋 一日,忌摘蔬菜。春耕開始,須看日子,忌羊日下種,下種後至 小暑 節,逢龍日不動土;等等。
日常言行方面,姑娘及孕產婦不能坐在堂屋門檻上,成年男女忌坐一條板凳;不準用腳踏火坑和三角架,以免褻瀆神靈;不能以腳踩灶,在灶門口烘腳,認為是對灶神不敬;忌挑空桶、倒背背簍和扛著鋤頭進屋;不準將撮箕倒掛在堂屋裡。在節慶、喜事、出門辦事之時,禁說不祥之語,要多講吉利話。過年過節,忌貓進屋,俗稱“豬來窮,狗來富,貓兒來了穿孝服”;祭祀喪葬,亦忌聞貓聲,嚴禁貓靠近。
猜你喜歡:
1. 七夕節送什麼禮物
2. 魯班的傳說故事
3. 中秋節的傳說作文_
4. 雁盪毛峰茶的傳說
5. 中秋節的彩鉛手抄報
Ⅳ 土家族歷史故事
土家族民間文學的代表作品有《梯瑪神歌》、《將帥拔佩》、《向老官人》、《西朗卡布》、《哭嫁歌》、《薅草鑼鼓歌》等。其中《哭嫁歌》與《薅草鑼鼓歌》與土家族的婚嫁和勞動生活密切結合,具有顯著的民族特點和濃厚的生活氣息。土家族竹枝山歌質朴清新,別具一格。唐代顧況、劉禹錫、白居易等及其以後的一些詩人所作「竹枝詞」,頗受這類竹枝山歌的影響。流傳至今的土家族歌謠形式有七言四句、七言五句、八句等多種格式。既靈活自由,又音韻和諧,諧音雙關,比喻起興,富於形象聯想。
http://www.chiyou.name/page/whyz/tjzwx.htm參考
Ⅵ 土家族的由來是什麼
一說是古代巴人的後裔。認為從《核旦掘十道志》等書的記載和唐代劉長卿、劉禹錫等人反映湖南風習的改核詩詞來看,「巴人」的確廣泛進入湘東北、湘西和沅、湘流域;今湘西土家族自稱「畢茲卡」(「比茲卡」),歷史上巴人聚居與活動區域內的有些地名,讀音與「比茲」近似。
巴人的姓名、族名等,也有些和「比茲」的讀音近似;巴人和土家族都有關於虎的故事與神話;巴人崇拜白虎神與土家族相同;巴人與土家人的姓氏一部分相同。
明代,土家族人民曾被征調到東南沿海一帶與漢、壯、苗、瑤、畲、仡佬、回等族人民一起,共同抗擊倭寇的侵犯。在嘉興王江涇等戰役中,永順、保靖的「土兵」(土家、苗族士兵)屢建戰功,被評為「東南戰功第一」 ,充分體現了土家族人民和各族人民共同反抗外來侵略的愛國主義精神。
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鶴峰土家族人民因不堪忍受土司的殘酷統治,紛紛起來暴動,迫使土司畏罪自縊。1795—1797年,黔東、湘西爆發了苗族人民反封建遲絕的起義,得到土家族人民的熱烈響應。
清咸豐年間,在震撼全國的太平天國革命運動的影響和推動下,貴州土家族和苗、侗、仡佬、漢等族人民一起,以白蓮教的支系燈花教為紐帶,高舉義旗,組織了紅、白、黃等號軍起義,沉重地打擊了腐朽的清王朝,表現了土家人民的革命斗爭精神。
Ⅶ 土家族民間傳說的特點
土家族民間傳說的特點是:土家先民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對宇宙萬物和日常生活各種神奇事物所作的解釋,是原始人對社會和自然觀點的總的反映。
1、主要內容有人類起源神話、戰勝洪水、人類再造、民族來源以及氏族祖先生活神話等等。
2、它反映了土家先民們的生活方式和宗教信仰,也體現了他們原始樸素的心理結構和思維方式即藉助於想像對社會和自然進行不自覺的藝術加工。
3、土家族民間文學是反映土家族人民生活、生產和斗爭的情況,是土家族勞動人民千百年來智慧的結晶,土家族民間文學的特點體現著武陵山區土家人的社會生活形態的獨特的發展和變化。也表現了土家人愛憎分明的民族性格。
4、土家族神話既具有一般神話的特徵,還有自身的特點。
(1)帶有濃厚的民族和地方特色,如竹子、豇豆等植物,如多溶洞等的地貌特徵等等。
(2)兩類或朵類神話合一,構成復合型神話。如射日神話和解釋神話的合一等。
(3)具有明顯的文化交流的特點。土家族神話中包含了許多的漢族的神話色彩,如漢族神話中的觀音,玉帝等也被用到了土家族神話中,這種交流對豐富和發展土家族神話起一定的促進作用。
(4)土家族神話與民間傳說、故事也有相融合的現象。如《八部大神》就有傳說和故事的因素包含其中,這種現象到後來越為明顯。
(7)土家族有什麼歷史小故事擴展閱讀:
1、土家族民間故事中,關於人類起源神話主要有《衣羅娘娘》和《水杉的傳說》等。
2、《衣羅娘娘》說的是衣羅娘娘造人的故事,它不同於中外有泥做人的神話,而是以植物造人,用竹子做骨架,荷葉做肝肺,豇豆做腸子,葫蘆做腦袋,在腦袋上開七個孔,吹口仙氣,人就做成了。
這則神話表現的文化和象徵意蘊,一是在原始人的眼中,世上一切皆為人所造,神造植物,植物又造人類,這也就是自然地聯想。二是土家族先民崇拜女神,衣羅娘娘是女神,世上的人是衣羅娘娘所造,反映了土家族同樣經歷了漫長的母系社會時期。
3、《水杉的傳說》是說在古時候出現大冰凍,天地是一片冰山雪海。而水杉卻青枝綠葉,直達天庭,覃阿土希和覃阿土貞兩兄妹便沿水杉向上爬,越上越暖和,從而保得性命。
冰雪解凍後,萬物凍僵,唯獨水杉還活著。觀音菩薩讓兄妹成親,生下一個紅球,紅球飛到天上炸成無數小塊,落在地上,變成了人,這則神話保留了植物崇拜的遺跡,也說明生長在武陵山區的水杉,為冰川時期孑遺,被稱為「生物的活化石」是有其歷史根源的。
Ⅷ 土家族苗族歷史小故事
土家族是中國的少數民族之一。
主要分布於湘鄂川黔毗連的武陵山地區。
即湖南省西部的永順、龍山、保靖、桑植、古丈等縣;湖北省西部的來鳳、鶴峰、咸豐、宣恩、利川、恩施、巴東、建始、五峰、長陽等市縣;四川省的酉陽、秀山、黔江、石柱、彭水等縣。
根據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土家族人口數為8028133。
使用土家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中的一種獨立語言。
無本民族文字,通用漢文。
現在絕大多數人通用漢語;沿酉水(源自湖北鶴峰,注入湖南沅水)流域約20萬人仍使用土家語,有的也兼通漢語。
土家族,史籍中稱謂較多。
秦漢時,以其崇拜白虎被稱為「廩君種」,或以使用武器特徵稱為「板楣蠻」,或以其人呼「賦」為「賽」而稱為「責人」;屬巴郡南郡蠻」和「武陵蠻」的一種。
次後,多以地域命族,被稱為「溪蠻」,「樓中蠻」,「巴建蠻」,「信州者悔擾蠻」,「陽蠻」等。
宋代,出現了區別於武陵地區其他族別而專指土家的「土民」、「土蠻」、「土兵」等名稱。
以後,隨著漢人大量遷入,「土家」作為族稱開始出現。
土家族的來源,目前說法首旦不一。
一說來源於秦滅巴後,定居於湘鄂川黔邊的巴人;二說根據湘西龍山、瀘溪、大庸等縣市出土的新石器文化遺址和土家語地名,認為土家族主要來源於湘西土著,與進入的巴人、漢人融合而成;三說根據《復溪州銅柱記》有關記載和土家族與彝語相近以及土家與雲南部分彝族風俗相同等現象,認為來源於唐中葉的烏蠻。
泰滅巴以後,生活在武陵境內的巴人,以火耕水耨、漁獵山伐為業,繁衍生息。
其首領依靠其同種或同姓的種姓血緣關系進行統治,維持內部關系。
西漢末年,「武陵夷」田疆起兵反抗王莽篡權。
以後「零陽蠻」、「灠中蠻」、「巫蠻」和「澧中蠻」都起兵反抗壓榨。
三國時,蜀漢與孫吳長期爭奪夔、峽和武陵地區,土家族成為他們相互爭奪的重要對象。
蜀吳的長期爭奪,使武陵地區各族人民難以安生。
這以後的南北朝和隋朝,武陵地區各部勢力迅速發展,經常處於各自雄踞一方,中央控制鬆弛,戰爭頻任,社前手會動盪。
唐朝開始,中央採取羈縻州縣制度,任命歸順的地方首領以州縣官職,治理其地,並准其世代承襲,使土家族日趨穩定,與漢族的經濟文化交流日漸加強。
土家族人民在抗擊外敵入侵、支援紅軍長征。
打擊國民黨反動派的斗爭中作出了重大貢獻和犧牲。
社會經濟
土家族是較早從事農耕的民族。
土家族由於自己的生產技術低,生產工具落後、產量低,於是他們向漢族學習先進的生產技術和引進先進的生產工具,從而提高土家族的生產力水平,加速社會經濟的進步。
唐、宋間,由於實行羈縻州縣制度,社會比較穩定,土漢經濟文化交流日益密切,促進了生產的發展。
但仍處於不習牛耕的刀耕火種階段,而兼事漁獵。
居於統治地位的封建領主,除奴役土民外,還不時驅使「土兵」至鄰近漢區擄掠人口、財物。
元至清康熙年間,建立土司制度。
土司的統治客觀上曾使土家族的活動地域更加穩定,民族特點得以保持。
但這時地主經濟開始出現。
雍正年間「改土歸流」,封建領主經濟解體,地主經濟迅速發展。
土司時「蠻不出境,漢不入洞」的禁令被打破,大批漢族農民和商人遷入,帶來先進的生產工具和生產技術,使農業、手工業和商業迅速發展。
但是鴉片戰爭後,資本主義商品和鴉片於咸豐末年大量銷往土家族地區,土布、土靛、蠟染等傳統工藝產品逐漸失去銷路,受到沉重打擊。
帝國主義者廉價大量收購桐油、茶葉、木材、葯材等土特產品, *** 了桐、茶種植業和榨油、木竹加工業的發展,城鎮商業和集市貿易日漸興旺。
各業行會組織開始出現。
辛亥革命後,土家族地區兵災頻繁,農村經濟陷於破產,商業停滯,民不聊生,直到解放前夕,土家族地區的經濟仍然十分落後。
解放後,黨和國家制定和落實民族政策。
把土家人定為單一民族。
並於1957年成立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1983年又成立了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以及1983、1984年成立了酉陽、秀山、石柱、黔江、彭水五個自治縣。
土家族人民實現了當家作主的權利。
在黨和政府的支持和幫助下,武陵山地區的土家族人民已經基本解決溫飽,正在向脫貧致富之路邁進。
文化藝術
經過長期的歷史發展,形成了土家族絢麗多彩的文化和獨有的風俗習慣。
《張古老制天地》、《梅山打虎》、《洪水登天》等民間故事,流傳至今。
詩歌內容豐富,形式多樣,以長篇敘事詩《綿雞》最為著名。
民族民間音樂品種繁多。
聲樂有勞動號子、山歌、神歌等。
器樂有打擊樂、吹奏樂等。
音樂界把打擊樂「打溜子」譽為「土家族的交響樂」,通常用四件樂器演奏,強烈的節奏、快速的旋律、變幻的音響,令人傾倒。
「打溜子」也是「標題音樂」,曲牌有《八哥洗澡》、《喜鵲鬧梅》、《火車進山》、《馬過橋》、《牛擦癢》等固定名目,傳統曲牌多達200多套。
土家族的戲劇有茅古斯、陰花歌、儺戲、南戲、酉戲等多種。
土家族的儺戲,可以稱為「中國戲劇的活化石」。
貴州銅仁土家族地區,是我國保存儺戲最完整、演出儺戲最多的一個儺文化圈,國內外專家都十分關注。
傳統的擺手舞、八寶銅鈴舞、跳喪舞古樸剛健,有鮮明的民族特點和濃厚的生活氣息。
「西朗卡鋪」(土家鋪蓋)是土家姑娘精織的特有手工藝品,織工精巧,色彩絢麗,有100多種圖案,這和擺手舞一起被稱作土家族人民的藝術之花。
風俗習慣與重要節日
土家族人民勤懇耕山,善於漁獵,並在冬春季節「趕杖」(圍獵)。
主食包穀、稻米,土家族地區最普及的風味食品是糯米粑粑、米炕臘肉和唐饊。
在服飾方面,女裝為短衣大袖,右衽開襟,滾鑲2~3層花邊,原著8幅羅裙,後改為鑲邊筒褲;男裝為對襟短衫,頭纏2~3米長的青絲帕。
很多地方土家族的服飾與漢族差不多。
只有在隆重集會和節日,或偏僻山村,能見到土家族傳統服飾。
在住宅建築方面,土家山鄉的吊腳樓最為有特色。
這是一種干欄式結構,樓下喂養牲畜或堆放雜物,樓上作姑娘們的閨房,是織布、綉花、績麻、做鞋之所。
這種設計,既克服了山區地勢不平的限制,又最大限度地利用了空間;既通風,又防潮;既安全,又衛生。
土家族在古代曾流行過姑家女兒必嫁舅家(稱為還「骨種」)的交錯從表優先婚姻。
還有兄亡弟收嫂,弟亡兄納弟媳的收繼婚。
男女原多對歌相愛結婚。
隨著封建經濟的發展,婚姻逐步受到財產的限制和父母的約束,直至建國前,盛行封建買賣婚姻。
建國後,自由戀愛,婚姻自主多了起來,但在農村父母包辦婚姻依然存在。
過去多行火葬,送葬時請土老師(巫師)念經,道士開路。
後來受漢族的影響,實行土葬。
在節慶方面,以過四月八、六月六和土家年為主要節日。
最隆重的是過土家年,俗稱過「趕年」,即趕在漢族過年的前一天進行,大年為臘月二十九,小年為臘月二十八。
宗教信仰
土家族崇拜祖先,信仰多神。
Ⅸ 土家族的傳說
是古代由貴州遷入湘西的「烏蠻」的一部。此說根據《溪州銅柱記》說:「蓋聞牂牁接境,盤瓠遺風,因六子以分居,入五溪而聚族。」認為土家族來自貴州。貴州境內一直有「比茲」族,如民國《大定縣志》卷五謂:「比濟系白羅羅之名,因號其地為比躋,久之訛為為畢節」。
元代的《經世大典 招捕總錄》的《八番順元諸蠻》篇中也說今貴陽、惠水之間有「必際」一族。「比躋」、「必際」,當即「比茲」,和土家族的自稱相近。據歷史記載,中唐以後,「越嶲」一帶的「烏蠻」曾入貴州 。
「兵敷出,侵地數千里」 。當地土著一部分被其征服,就是「白羅羅」稱謂的起源,一部分與他們進行長期的斗爭,最後被迫遷入湘西和雲南。「土家」這個名稱即是對新侵入的「烏蠻」而言。土家族的語言與西南彝族比較接近,也是土家族來自貴州的一個佐證。
(9)土家族有什麼歷史小故事擴展閱讀
土家族的文化
飲食
土家族日常主食苞谷、稻米,輔以紅薯、馬鈴薯等。菜包穀飯餚以酸辣為其主要特點,尤喜將黃豆磨細,漿渣不分,煮沸澄清,加菜葉煮熟,製成合渣。其它較有特點的食物還有粑粑、臘肉、油茶、合菜、團饊等。
土家族喜歡飲酒,其中常見的是用糯米、高粱釀制的甜酒和咂酒。咂酒,一般把薛曲和雜糧置於壇中密封,少則半年,多則二、三年,久之成酒。待客人到來時,取置堂案正中,以細竹通節為竿,
插壇底,堂中置案,兩旁分放雞、鴨、魚、肉等,各置筷子一雙,而不設坐,由主婦開壇,主人請客人上前依次輪流咂酒,後舉筷而食,彼此不以為嫌,邊吸邊食,邊唱邊跳,載歌載舞。
服飾
在服飾方面,土家人尚儉朴,喜寬松。
傳統衣料多為自織自紡的青藍色土布或麻布,史書上稱為「溪布」、「峒布」。
女裝上衣矮領右衽,領上鑲嵌三條花邊(俗稱「三股筋」),襟邊及袖口貼三條小花邊欄桿;下穿「八幅羅裙」,裙褶多而直,
後改為褲腳上鑲三條彩色花邊的大筒褲;姑娘素裝是外套黑布單褂,春秋季節多穿白衣,外套黑褂,色似鴉鵲,稱之為「鴉鵲衣」。頭發挽髻,戴帽或者用布纏頭,喜戴耳、項、手、足圈等銀飾物。
男式上衣為「琵琶襟」,後來逐漸穿對襟短衫和無領滿襟短衣;纏腰布帶;褲子肥大,褲腳大而短,皆為青、藍布色,多打綁腿;頭包青絲帕或五六尺長的白布,呈「人」字形;腳穿偏耳草鞋、滿耳草鞋、布鞋或釘鞋。
隨著時代的發展,很多地方的土家族穿著已經與漢族差不多,只有在隆重集會和節日,或偏僻山村,才能見到土家族的傳統服飾。
Ⅹ 湘西土家族500年的習俗,過趕年這個傳統有哪些歷史典故
位於梵凈山西大門的紫薇鎮團龍村,每逢大年三十的前一天,家家戶戶張燈結綵、歡聚一堂,提前一天過「大年」,這種習俗,代代相傳,約定俗成,沿用至今,當地人俗稱「過趕年」,也是土家族人最大的節日。清晨的團龍村,上上下下、家家戶戶開始忙碌起來,清掃房前屋後的衛生,寫對子、貼春聯、推石磨、打糍粑、品土家罐罐茶、吃湯圓,整個村莊洋溢著節日的喜慶和春意;如今,這些地方民俗也已都被國家列入了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目錄。
當時也有人對土家人「過趕年」的說法提出過異議,但為了盡快恢復鄂、渝、黔邊土家族民族成分,也就沒有再堅持土家人沒有「過趕年」說法的觀點。此後,土家人「過趕年」就這樣在土家知識階層中「無中生有」地被確定下來了。更有甚者,近年來,有學者還給「過趕年」取了一個連懂土家語的土家人都不懂其意的「土家語」名稱「乞老嘎卡」,更是令人啼笑皆非陸察塌。一些省市還極不沒滾嚴肅和不負責任的將「過趕年」列為土早圓家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