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84歲曾仕強去世,強調人生三件事,走後留下10條寄語
國學大師曾仕強教授去世了:2018年11月11日晚19:24分,他永遠的離開了!
關於曾仕強可能很多人不是很熟悉,但是作為一名台灣籍教授,他曾經多次登上《百家講壇》,對中國很多經典文化的研究,讓人印象深刻,其中褲逗他也被稱為「中國式管理之父」,開辟了全球華人中國式管理第一人。
他生前的成就也是大家所公認,無論是作為學者還是教授,他在中國經典文化領域也做出了巨大的成就。就在雙11眾人狂歡的時刻,84歲的曾仕強教授,安靜的離開了。但是在他的微博之下卻引起了巨大的反響,因為消息還是從「曾仕強教授」的微博下公開的。
在他所團脊研究而總結的兩本經典中也歸納了三件事,這也是所有人都適用的一部分,或許也很適合現在的你去思考!人生只做三件事:
知道此生為何而來,這是目標;
知道如何完成,這是方法;
知道如何做得更好,這是改善。
他也將所研究的管理之道和為人處世的方法,用精煉的語言匯編成了10條便於記憶的寄語,這也成了曾仕強教授的重要研究成果之一,他所整理的10條寄語如下:
一表人才,也就是說,一個人長成什麼樣,這是父母給的;
二套西裝,塌純滲講究的是在不同場合給人的第一印象;
三杯酒量,在人際關系中的互動很重要,做任何事都要適可而止,量力而行;
四圈麻將,社交活動中,需要培養適當的興趣愛好,增進融入感,但是切不可沉浸其中;
五方交遊,提倡多結交各種行業的朋友,不要固步自封,人脈很重要;
六齣祁山,引申的是諸葛亮的故事,旨在強調經得起失敗的打擊,不斷地磨練自己;
七術打馬,善於贊美他人,懂得欣賞別人的長處,不要吝嗇於言語的表達;
八口吹牛,適當的表現自己,既不妄自尊大,也不妄自菲薄(我常用的一句格言警醒自己);
九分努力,做人是給別人看,做事是給自己看的,是否努力自己最清楚;
十分忍耐,心上一把刀,體會忍耐的真義,忍人所不能忍,才是能成功的人。
② 如何看待曾仕強,他是反科學者還是得道高人
曾仕強是1934年出生在中國福建人,被稱為中國管理教育之父。台灣多所大學教授。改革開放後多次往返大陸與台灣進行中國傳統文化,易經等中國 歷史 文化經典。用自己的研究與專研。寫出了許多文化經典文書。廣泛宣傳中國(易經的智慧),被中央電視台邀請百家講壇講師。
本人曾經親自聆聽曾仕強老師的講座。每次聽到總有一種積極向上的情緒。還有對人生境界的提升,曾仕強老師總能以一種紳士風度,打扮著知識理性溫文爾雅,遇到學生提問,就是反對意見也能仔細聽清問明白後,再做解答。這種以學者與學員式交流讓人倍感親切。彷彿是老師又是長者還象親人。
同時,曾仕強按說他不是黨員,但是在講課中,只講文化與管理。很少或者極少涉及敏感問題,但是又不迴避問題與矛盾。總能恰到好處的由里到外的分析,從 歷史 典故或者古代故事,啟發學生的思想與創新。這種啟發式教育,給改革開放的中國培養多少管理人才。又有多少人成為中國企業的領航者。又有多少人摒棄了消沉與無為。
正像我們評價白求恩一樣,本來可以不到中國大陸來,但是為了事業為了中國的事業,不怕困難,還有兩岸政治政見不一,能夠傳播中國文明與精髓。這就是智慧,是大家!
每當想起這位老師,無論是工作中還是生活中的問題。都會有種力量,一種不願意服輸的感覺,這就是引領中華民族一代又一代人的傳統文化。是中國這和華夏民族源遠流長的脊樑。
(圖片源於網路)
39歲身體有恙深感頭重腳輕的曾仕強聽從爸爸建議開始研究易經,打破了自己思維模式里易經算命看風水的狹命論,他不崇尚用易經算命,而是用易經引導認清所處境地並如何透過爻辭思考度過眼下局面的不同階段,要注意什麼……每一卦都充滿了古人估事處事的經驗之談,你能順應爻辭的出世經驗調整自己,那結果才會無咎,一爻變則吉凶反轉,牽引人為之力的自我扭轉而非傳播迷信,自然與科學毫無相悖相沖,他也講過"千萬別再去求神明"。而授講時幾乎每一段都有引用談古論今的真實事例,趣味橫生之餘也與生活息息相關,有職員篇的"為何我勸你不要盲目去升遷"、"說話的最高藝術之拐彎抹角"等能自由穿古越今,譬如胡雪岩篇時笑點金句頻發——"當你有一個兒子,從小不好好教他,就會害了你全家。當你有一個女兒,從小你不好好教她,就會害了別人全家。所以,你跟誰有仇,你就寵壞你的女兒,嫁出去以後,就害了人家全家,大仇就報了。"沒有脫離煙火的故作高深,世外隔絕之感,使深奧在嬉笑調侃、劇情反轉過程中變得簡練。由此看來他是平易朴實的存在,講究陰陽調和,"反科學"和"高人"像兩個彼端,他是那個尋求平衡點的凡人。
用詼諧的擺事實來講道理,這就是讓人理解復雜文化的最好方法,可謂"把簡單的事情復雜化去 探索 ,把復雜的簡單化來剖析"。這只是一位為人師者傳道授業解你心憂的初心,並不求高深莫測也不求玄而生畏……慚愧淺嘗輒止,然感君一閱
曾仕強先生是出生在中國福建的台灣人,他在大陸成為網紅大家也是近幾年的事。從宇宙角度看 ,他在大陸走紅(不是一般的紅)且深得相當的大陸民眾的喜愛,套用一句著名的古語:」天將降大人於斯人也」;因為宇宙沒有偶然,誠如愛因斯坦所說,宇宙的一切都是按排。曾先生在南懷瑾(中國浙江人,大陸解放前去台)之後,再次在大陸掀起中國傳統文化熱,其影響力遠超內地學人。這也是不失可資研究的文化現象,為什麼中華傳統文化牆內開花牆外香。
曾先生講國學,筆者認為比內地學人更有優勢,因為他在大學讀的是理工科,去老美深造,獲美英管理學位。像這樣一位 出生在中國傳統文化家庭,受完整西方教育的學人,應該說具備研究型學者的完美人格—追求科學真理,不屈權勢;他回歸中國傳統文化研究,是國人之大幸,是 歷史 的安排。
曾先生肯定具有老美定義的具有公眾科學素養的公民,但也肯定不影響他研究易經的功力。在老美,信仰是一回事,現實是一回事,沒有黑白通吃這回事。所以老美研究特異功能與意識形態無干,是國安之需。台灣一名世界有名的半道體專家現在領銜研究特異功能,這事要放在內地,又是一件網路news。
曾先生以一顆炎黃子孫的赤子之心和融匯貫通的深厚的中西文化學養,晚年為中華文化的復興在大陸奔走呼號,他是因召出山的文化偉人。
說曾仕強先生反科學?他反了哪方面科學?是不是得「道」高人?我想應該是吧。
很多人可能和我一樣,是聽了他在《百家講壇》講《易經》後認識他的。他對《易經》的講解深入淺出,使我這個對《易經》並不了解的人受益匪淺。後來陸續又看了一些他關於中國文化及中西文化比較方面的書,可以說我稍微算了解他一些吧。可以肯定的說,他對中國文化的研究還是比較深刻的,我不知道說他忽悠的人到底看過他寫的書沒有?如果只憑一、二個視頻就說他反科學,那可能是以偏概全了。
《易經》是我們祖先七、八千年前的智慧發現,是群經之首。很多人可能窮其一生也只能了解一個皮毛,但它卻是我們文化的源頭,每一個想了解本民族文化的人都應該學習一下,哪怕只是一點點,我感覺自己只是入門,甚至連入門都算不上,但我還是會繼續努力學習它。能在這方面推廣它講述它,這都是功德無量的事,曾教授就是一個這樣的人,所以應該得到尊重。而不是自己還一知半解的情況下還在詆毀他。
我們日常生活中,總在說的「福禍相依」、「否極泰來」不都從《易經》中來嗎?孔子說善易者不仆,易經雖有僕卦功能,但僅僅是它的一小方面而已,以前我們所以反對它,說它迷信可能這方面原因多些吧!即使很多人不了解《易經》,其實也在不知不覺中運用它給我們的智慧。希望感興趣的國人想了解《易經》,可以看看曾仕強在百家講壇的講座。
一個傳播中華文化的長者,一個弘揚國學的老人,近看了一個視頻,說曾教授病了,在此祝福他吧,祝福他早日康復吧!
曾仕強老師簡介
@曾仕強:現任胡雪岩研究會副會長、台灣師范大學教授,中國統一促進會理事長等。曾仕強先生生於1934年,祖籍福建漳州。在教學、研究、寫作、演講、翻譯各方面皆有卓越的成就。
以上是網路能查到的曾仕強老師的官方資料,在百家講壇上他也是用「台灣師范大學教授」這一職務出現,因此我相信對於他的身份地位大家應該沒有異議。
我接觸到曾仕強老師講課的一些圖像資料是在 2003 年左右,距今已經有差不多15年了,到現在還記得很清楚,我當時從上海去北京出差,在機場休息室裡面的書報攤上看到播出的《中國式管理》,當時覺得這人講的很有趣、很生動、 很能扯 。
美國高管的故事印象比較深的是他說的美國高管的故事:
要是按照一些較真的網友的看法,這段話裡面有很多錯誤啊:
事實是這樣嗎?美國人都這樣嗎?美國公司的總裁都累成狗了嗎?
肯定不是嘛!曾仕強你肯定在瞎講嘛!你就編吧,編不死你!
得出這樣結論的網友,我覺得各位很可愛,很好;但是我也同樣為各位感到不值,因為你們正好犯了一個毛病,這個毛病就叫做「西式思維」。
曾仕強教授游學過西方國家,也在西方學府講過課,他真的是對美國公司管理一竅不通,以至於要胡說八道,編造故事嗎?
我相信有智慧的人不會這樣想。曾仕強教授故意這么說美國人的管理:
第一是為了引起聽眾的興趣;
第二是善意的諷刺;
第三是希望大家能帶著反思去看待「西方式管理」;
美國式管理存在問題嗎?存在。曾仕強老師說的這種現象是不是真的?就我所知這並不是完全編造。我曾經在某頂級世界五百強葯企(羅氏制葯)做企業流程優化管理,公司的CFO是個典型的美國式高管(現在已經榮升基因泰克公司的CFO及高級副總裁),每天他正常是早上來得最早的幾個人之一,晚上是下班走得最晚的幾個人之一,每周六下午基本上在辦公室里還能碰到他一個人在加班,四十多歲頭發已經開始花白了,公司會因為他周末加班給他加班費嗎?一分錢也沒有。但是他很自覺的這么做,每一份報告都事無巨細的認真閱讀,只要有一點不懂的都找下屬仔細詢問(有時候真不習慣他那種刨根問底的追問),你說他累不累?
說不累的大概是鐵人。但是成果真的那麼高嗎?
從我內心來說,我不認同這種管理方式。他做得很辛苦,下屬們也很痛苦,很多人不理解,甚至懷疑他的決斷力和管理能力,其他部門的高管也偶爾覺得他很刻板,做事情太細。有個英文名詞來形容這種管理方式-- Micro Management (微觀管理) 。
西方式管理好不好? 回答好和不好的都是0分。(模仿曾仕強教授語氣)
管理的方式並不是固定的、一成不變的,這是曾仕強教授著重強調的一點,這也是我們中國人所獨家擁有的思維觀念,這就是我們傳統文化、道家思想、儒家思想中的閃光點:
好的管理思想,優秀的管理方法,一定是順應時勢的發展變化而變化,而不是拘泥於某一固定的模式,該宏觀管理的時候就宏觀管理,該微觀管理的時候就微觀管理。從不講究形式,不搞排場,不生搬硬套。
那有人會問那不是亂了嗎?什麼標准都沒了,還怎麼管理?
曾仕強教授給出了答案:
中國式管理中國人所有的處世哲學和管理方法,說到最後就兩個字:
不偏不倚是為「中」,符合情理是為「庸」。
為什麼我曾經的領導,美國人CFO管得這么累?那是他根本沒有深入了解過中國人的管理之道,他很拚命、很努力,但是中國人就是不吃他那一套。
中國人只會被領導的賞識所感動,而從不畏懼強權(我打不過你我消極怠工);中國人除了要求合理的報酬還要求領導的尊重;中國人最能主動的去想方設法解決問題而不是生搬硬套操作方法和標准手冊。
治大國如烹小鮮如果各位認真的去了解曾仕強教授的思想理念,認真的去讀一讀、聽一聽、看一看他的文章和視頻,我相信你不會得出「 他是反科學者還是得道高人? 」這樣的看法。
當然,人無完人,金無足赤,我相信曾仕強教授會歡迎善意的批評,而不需要一些浮於表面的抨擊甚至是斥罵。
與大家共勉。
1934年出生在中國福建人,被稱為中國管理教育之父。台灣多所大學教授。改革開放後多次往返大陸與台灣進行中國傳統文化,易經等中國 歷史 文化經典。用自己的研究與專研。寫出了許多文化經典文書。廣泛宣傳中國(易經的智慧),被中央電視台邀請百家講壇講師。
本人曾經親自聆聽曾仕強老師的講座。每次聽到總有一種積極向上的情緒。還有對人生境界的提升,曾仕強老師總能以一種紳士風度,打扮著知識理性溫文爾雅,遇到學生提問,就是反對意見也能仔細聽清問明白後,再做解答。這種以學者與學員式交流讓人倍感親切。彷彿是老師又是長者還象親人。
同時,曾仕強按說他不是黨員,但是在講課中,只講文化與管理。很少或者極少涉及敏感問題,但是又不迴避問題與矛盾。總能恰到好處的由里到外的分析,從 歷史 典故或者古代故事,啟發學生的思想與創新。這種啟發式教育,給改革開放的中國培養多少管理人才。又有多少人成為中國企業的領航者。又有多少人摒棄了消沉與無為。
正像我們評價白求恩一樣,本來可以不到中國大陸來,但是為了事業為了中國的事業,不怕困難,還有兩岸政治政見不一,能夠傳播中國文明與精髓。這就是智慧,是大家!
每當想起這位老師,無論是工作中還是生活中的問題。都會有種力量,一種不願意服輸的感覺,這就是引領中華民族一代又一代人的傳統文化。是中國這和華夏民族源遠流長的脊樑。
總之吧他算得上是國學大師了,非常了不起!
謝謝!非常感謝有個機會在這里跟大家做個交流。
1、 如何看待曾仕強先生,體現了一個人的修養,素質,以及你的文化層次和境界。這些年我一直向曾仕強老師學習,我覺得他講的東西比較適合我,很多時候,我有一種特別的感覺,我跟他就是同一個磁場,同一個能量場里的人。所以對於曾仕強先生如何看待,我是平視去看他的,這樣我就可以和他平等對話,對於他講的任何東西也會非常客觀地看待,甚至對他本人也是一樣的。我認為曾仕強先生跟我們每一個人都是一樣的,都是一個平平凡凡的人,他只是懂的東西比我們多一些,理解的能力比我們強一些,為人處世更圓融一些,認識他的人多一些,也僅此而已,既然是這樣,我就多跟他請教請教,以此來彌補我身上的不足。因為人生都是一樣的:自作自受,最後也都是4個字:不了了之。
2、 當我們看一個人時,如果你仰視他,你跟他是有距離的,你們之間註定不可能平等對話。所以就有了什麼得道高人,我相信曾仕強先生本人不會這樣認為的,雖然他今天又很多的身份,有很多的光環,他會覺得自己很無知,因為在知識、智慧、聖人、自然等面前,人永遠都是無知的。所以無知是一種大智慧,只有自己真正懂得很多的人,而且就像題主說的得道高人,才敢說自己很無知。對於我們這些平凡人,說自己無知,那就真的叫無知了。
3、 當我們低下頭去看一個人時,你會覺得他都講的是什麼呢,一竅不通,全是糊弄人的,好像自己很牛哄哄的。這樣你也不可能很客觀地看待一個人,至於你說他是反科學者,你的這個觀點我做保留,但我想告訴你的就是,一個人不要迷戀科學,不要太相信科學,否則你就是迷信,而且那樣下去你就會迷失自己的,又何必呢?對於任何東西我希望大家堅持一個信念:不要馬上相信,也不要馬上否定,以此來培養自己的正知正見。對於科學也是一樣。
既然題主敢提出他是反科學者,就說明你對科學很了解了。請問何為反科學者?何為不是反科學者?你能回答嗎?你了解多少科學?一個人對一個東西不了解的時候,最好不要亂開口,閉嘴是最保險的,看看再說嘛,你那麼心急幹嘛呢?
以上不是想針對題主,只是希望我們可以客觀地看待某事某人。
4、 總之,我們把曾仕強先生當做一個平凡的人,就像是自己的長輩,如父親,這樣你再去看他的時候就會很平等,否則你不可能很客觀地看他,最後還是你自己為自己買單。至於什麼反科學者,得道高人,那些都是沒有什麼實際意義的,關鍵是我們能不能從曾仕強先生的身上學到我們自己想要的東西,能不能學到他的智慧,能不能學到他的那些真本事,以此來指導我們的人生,讓我們的生活、工作、學習都變得更好一點。我覺得這才是最有意義的,也是最有價值的。
5、 人生短短幾十年,希望大家珍惜時間,不要天天在那裡做一些沒有價值和意義的事情,到頭來後悔的是你自己。請記住人生都是自作自受!
以上只是自己的一些不成熟的淺見,歡迎大家留言和交流。
謝謝!
曾仕強教授既不是反科學者,又不是得道高人,而是中華文化的傳播者!
偉大的中華民族 歷史 悠久,文化燦爛。博大精深,包羅萬象!無論是《易經》,還是老子的《道德經》,都是先祖留下來的大智慧,我們不但不能遺棄,還要不斷的傳承,讓其發揚光大,造福中國人民和世界人民!我想這就是曾仕強教授不厭其煩傳播中華文化的真諦!
因此,我們華夏兒女都要學習曾教授,做中華文化的繼承者和傳播者!
曾先生走了,願他一路安好!
在04年左右,那陣子我才20多歲,心高氣傲,總覺得自己有改變世界的力量,人生的逆襲彷彿就在明天!也就是在那時期,了解到了曾先生,說實在的那時心浮氣躁,覺得自己以前讀了幾本書就明白了人生的真諦,所以對曾先生的書不屑一顧!實質今日小鮮肉已變成老臘肉,一路走來曾先生的書與視頻相伴多年,指導前行!受益良多!曾老用最簡單易懂的語言文字講述了著幾千年來自然與人生的道理,我看有些人批評曾老,其實要批評可以,首先要去讀他的著作,讀其書,履其行,驗證之後評論是負責的評論態度!否則充其量只是信口開河,有什麼資格來評論!科學的態度就是如此!什麼是迷信?什麼是科學?需我們親身去驗證,思考辨別!不要廣而概之,以偏概全!自己要去獨立思考,切勿人雲亦雲!如今 社會 信息量超大,更需要大家去獨立思考,不斷提升自己,在能夠在迷霧中看清方向!要想知道曾老所說是否具有普世的指導與踐行的意義,請大家多看看曾老的視頻與書籍!
我也是通過中央電視台《百家講壇》的欄目知道「曾仕強」先生的,所講的欄目有《易經的奧秘》和《胡雪要的啟示》,至於他倍受質疑的原因就是從《易經的奧秘》開始的……首先我要說明一下「曾先生」不是搞「玄學」的,而是一個地地道道的「國學」學者。與其它學者不同,曾仕強教授只是喜歡經常的拋頭露面出現在各大欄目中而已。
曾仕強教授倍受質疑的根本原因其實就是他經常拋頭露面和他出的幾本書,既然你「敢為天下先」了,自然就得承受來自外界的質疑和刁難,我想曾教授也早就想到過了。比如有人說他是個十足的「反科學論」者,我本人覺得太言過其實了,教授的本意是希望科學應以服務「自然」為本,而不是僅服務於人類自己的「私慾」!很多所謂的「科學家」就跳出來斷章取義對他痛批一番……
再者就是他對《易經》的解讀引起了很多研究者的不滿,就是他對《易經》的一些理解。本人更是覺得沒必要…因為我也讀過《易經》這本書,而僅僅只是看了個大概,就再沒往下讀…因為《易經》不是簡單的「論證」著作,更多偏向於「哲學」,可以從「人與人、人與 社會 、人與自然」任何角度去解讀……只要不脫離「易理」,怎麼理解都對。這也就是我們古代那麼多人說它「廣大經緯,無所不包」並奉它為「萬經之首」的原因。文化本沒有錯,錯的是人們把它「誤解」了,這才是關鍵!
最後就是他出的幾本書,賺了不少錢,然後很多「同行」就不滿了,非要跳出來罵兩句,那更是可笑!教授出的書那麼受歡迎自然是大家願意接受的,人們都願意為自己的「智慧」買單,哪來的錯?我們很多「國學」學者,看似學識淵博,實則對外界不聞不問,閉門造車……還喜歡跳出來講兩句,就是一個活脫脫的「腐儒」而已……
曾教授的本意是希望我們多去關心自己的「傳統文化」,因為文化是一個國家的命脈,我們中國是四大文明古國唯一的「倖存者」,就是因為我們的文化一直延續不曾消逝!人的腦子里不該只有「是非對錯」,同樣需要「智慧」……我們先祖留下智慧更不該被遺忘,這才是曾仕強教授的初衷。
③ 曾仕強通過「呂蒙擒關羽」的故事,分析每個人這一生的人生目的是
曾仕強通過「呂蒙擒關羽」的故事,分析每個人這一生的人生目的是:我們結算一個人,先算他的品德,品德及格了,再來肯定他所有的才能,品德不及格,一筆勾銷。你看寫毛筆字,誰寫的最好,秦檜寫得最好,沒有人說秦檜的字寫得好。民國以後書法誰寫得好,汪睜豎精衛寫得最好,沒有人說學汪精衛的筆體。秦檜以後沒有一個人名字叫檜的,就有這么厲搏州害。人死了以後,四個釘子釘下去,開始結算他一生的品德有沒有過關,品德過關,所用的才能都加以美化。我們能控制的就是自己的品德修養悉銀大,其他我們都沒有辦法控制。曾老講了6個三國人物,分別是曹操、劉備、孫權、諸葛亮、關羽和趙雲。曾老講這些人物並不是講他們的是非對錯,而是通過他們的事跡,我們能學到什麼。曾老還明確講了我們不會去講呂布,因為他身上沒有什麼值得學習的。
④ 曾仕強的生平事跡
曾仕強,男,1934年8月28日出生,祖籍福建省漳州市,現居台灣省。中國式管理之父,全球華人中國式管理第一人。 社會職務
中華企管網集團首席顧問
北京時代光華公司特聘高級培訓師
北京華夏智業管理學院院長
台灣興國管理學院首任校長
台灣智慧大學校長
台灣交通大學教授
台灣師范大學教授
成功雜志首席顧問
中國統一促進會理事長
無憂培訓大師首席顧問
胡雪岩研究會副會長
現任於易學企業管理咨詢有限公司首席顧問曾仕強教授曾在央視百家講壇主講《我讀經典》之易經與人生和《胡雪岩的啟示》。2009年10月7日-10月12日,他攜新作《易經的奧秘》重登百家講壇。得到中國風水協會主席陳帥佛的高度評價。
學歷
英國牛津大學管理哲學 榮譽 博士
英國萊斯特大學管理哲學博士
美國杜魯門大學行政管理碩士
國立台灣師范大學教育扮猛桐學學士
兼任
國立交通大學教授,中國統一建設促進會理事長
人力資源發展學會常務理事,國際管理基礎會董事
美國東西方大學管理學教授,成功雜志首席顧問
管理雜志、統領雜志特約撰述,經濟日報、工商時報專欄作家
經濟部專業廳坦人員研究中心、外貿中心、生產力中心講師
中、美、日企業及管理顧問公司內、外訓講師
法界衛星電視跨越21世紀經營管理座談會主持人
曾任
中學校長、交大統務長、空大教務長
經濟部專業人員研究中心中國式管理課業輔導長
專研
中、美、日管理比較
易經管理
中、西管理思想比較
人際關系與溝通
中國人的民族性與管理
人倫關系與企業倫理
曾仕強,中國式管理大師,全球華人中國式管理第一人,台灣興國管理學院校長、英國牛津大學管理哲學榮譽博士、英國萊斯特大學管理哲學博士、美國杜魯門大學行政管理碩士、國立台灣師范大學教育學學士;專研中、美、日管理比較;易經在管理上的應用;中、西管理思想比較;人際關系與溝通;中國人的民族性與管理;人倫關系與企業倫理;著有《中國管理哲學》、《二十一世紀易經管理法》、《胡雪岩成功秘笈》等百種管理著作。
現任國立交通大學教授,中國統一建設促進會理事長,人力資源發展學會常務理事,國際管理基礎會董事,美國東西方大學管理學教授 。
論文有
-儒家管理哲學知缺(1984)
- 傳統中國文化中的價值觀及其現代詮釋(1991)
- 道與高階管理(1987)
- 易經三才之道在管理上的應用(1990)
- 倫理可以補管理民主化之不足(1994
陳帥佛認為曾仕強校長開創的中國式管理,對咨詢業觀念的影響是根本性的;曾仕強教授的大師風范,對咨詢業行為模式的影響是革命性的;曾仕強教授的演講風格,對咨詢業表達水平的影響是顛覆性的;大智若愚、厚積薄發、化腐朽為神奇是曾教授的三大風格, 曾仕強是少數可稱為大師級的人物之一,曾仕強是咨詢業當之無愧的風雲人物。 - 李朝曙
曾仕強是民生報調查為交大最受學生歡迎教授之一,曾仕強是台灣生產力中心調查為最受企業界人士歡迎十大名嘴之一,曾仕強應邀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尼、泰國、香港、中國大陸演講企業管理,在台灣主講千次以上。
曾仕強
◆被業界稱為:中國式管理大師、華人三大管理學家之一
◆民生報調查為交大最受學生歡迎教授之一
◆台灣生產力中心調查為最受企業界人士歡迎十大名嘴之一
◆應邀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尼、泰國、香港、中國大陸演講企業管理,在台灣主講千次以上。
研究領域
易經管理
中、西管理思想比較
人際關系與溝通
中國人的民族性與管理
人倫關系與企業倫理 詳細參考網路: http://ke..com/view/98741.htm?fr=ala0_1_1#1
⑤ 曾老為什麼會說重新封神
曾老說重新封神是因為人文發展已經到了極限。這個時代文化開始脫節,新生的習慣迎合了科技和資本的發展,導致畸形而且不具備正能量。所以曾老是說21世紀是人類重修功德,重新封神的時代。
曾老所說的封神並不是神話故事,而是說會有一些人在某些方面為國家,為人民做出巨大的貢獻,而他們的精神和神是一樣的,中國人說神保佑,就是神不會計較個人得失的幫助別人,一些人會不計收入的幫助別人提高某些方面的需求。
曾仕強人物生平
曾仕強出生於福建,長於台灣。曾仕強生於1935年,祖籍福建漳州,其啟蒙教育也同樣在漳州。曾任胡雪岩研究鎮答埋會副會長、台灣師范大學教授,中國統一促進會理事長等。他在教學、研究、寫作、演講、翻譯各方面皆有卓越的成就。
被企業界尊稱為,中國式管理舉塵大師、華人三大管理學家之一,多次應邀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泰國、中國大陸,包含香港演講。
據了解,其父是漳州華安一中的首任校長,曾仕強啟蒙教育階段在當時的南方小學,新橋小御螞學,後來由於父親前去廈門工作,曾仕強即隨父前往廈門讀中學,20世紀50年代前往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