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回延安一共多少字不加標點
每個節選字數不一,具體原文字數不詳。
《回延安》是一首採用民歌體形式寫成的激情澎湃的詩激拿消篇,創作於1956年,作者是賀敬之。詩人以赤子之心歌頌了養育一代革命者的延安精神,從中,可以感受到詩人跳動著的脈搏——對「母親」延安的那份永不泯滅的真情。
詩歌《回延安》,賀敬之作,選自《賀敬之詩選》。1956年發表。抒寫詩人回到闊別十年的延安時的喜悅之情,贊頌了延安在中國革命史明知上的偉大貢獻和建國後的巨大變化。採用陝北信天游形式,語言質朴,感情熱烈。《回延安》全詩除了真切的感情構成了詩的暢射源外,就是詩人對陝北風土人情的意象組合描寫,它更增添了這首詩的生活氣息和鄉土美感,以及從朴實中流出敏鍵來的民族音樂般的美。
『貳』 延安的故事主要內容
老八路講述延安紅色故事
【金陵晚報報道】「終於等到開館了,我想見一見延安的同志!」10月13日,在《延安精神永放光芒》大型展覽展館,一位80多歲的老人見到記者時這樣急切地說道。「我是抗大5期的學員,我在三大隊二支隊,支隊長是聶鳳智。」
老人這句話,一下吸引了周圍的觀眾和延安的工作人員。大家圍在他身邊,聽他講述延安的故事。這位老人名叫賀立德,雖然今年88歲高齡,但身體仍然十分健康,還背著相機照相。
「我是山東聊城市東昌府區賀家海村人。1938年2月,魯西北特委選派我們6名同志到延安抗大學習。到延安時,我們從山東到延安的學員就有500多人。」老人找到展館里中國抗日軍政大學的照片說:「當時在歡迎儀式上,冼星海和丁玲指揮我們唱起《抗大校歌》和《游擊隊之歌》。開學以後,正值日本鬼子飛機轟炸延安,我們在校長何長工帶領下來到慶陽,修房子,挖戰壕。我們邊學習,邊生產。在國民黨經濟封鎖時,我們一邊戰斗,一邊生產。」
老人來到百團大戰的展板前,一場場戰斗又回到了眼前:「1940年,我們開赴抗日前線,在山西平型關參加了百團大戰,我記得是103個團參加了戰斗,我們天天行軍,天天打仗。日本鬼子20里就築一個據點,我們在一個村子發現敵人,我們是賀龍120師358團,趕到那裡,團里一二營急行軍,占據了一個高地,用重機槍掩護,等三營趕到已經把敵人趕跑了。這次戰斗,我們犧牲了一個班長。後來,我們又急行軍,打死了一個日本「鬼子」。就這樣打下一個地方,又一個地方。打破了日本鬼子不可戰勝的神話!」
據賀老介紹,日本投降以後,他就在山西大同搞地方工作,後來又到東北工作。抗美援朝時,賀老在東北空軍醫院,接收朝鮮戰場上回來的傷病員。後來,他又在南京的東南大學擔任武裝部長,直到離休。通訊員 宋偉
『叄』 延安的故事.
老八路講述延安紅色故事
【金陵晚報報道】「終於等到開館了,我想見一見延安的同志!」10月13日,在《延安精神永放光芒》大型展覽展館,一位80多歲的老人見到記者時這樣急切地說道。「我是抗大5期的學員,我在三大隊二支隊,支隊長是聶鳳智。」
老人這句話,一下吸引了周圍的觀眾和延安的工作人員。大家圍在他身邊,聽他講述延安的故事。這位老人名叫賀立德,雖然今年88歲高齡,但身體仍然十分健康,還背著相機照相。
「我是山東聊城市東昌府區賀家海村人。1938年2月,魯西北特委選派我們6名同志到延安抗大學習。到延安時,我們從山東到延安的學員就有500多人。」老人找到展館里中國抗日軍政大學的照片說:「當時在歡迎儀式上,冼星海和丁玲指揮我們唱起《抗大校歌》和《游擊隊之歌》。開學以後,正值日本鬼子飛機轟炸延安,我們在校長何長工帶領下來到慶陽,修房子,挖戰壕。我們邊學習,邊生產。在國民黨經濟封鎖時,我們一邊戰斗,一邊生產。」
老人來到百團大戰的展板前,一場場戰斗又回到了眼前:「1940年,我們開赴抗日前線,在山西平型關參加了百團大戰,我記得是103個團參加了戰斗,我們天天行軍,天天打仗。日本鬼子20里就築一個據點,我們在一個村子發現敵人,我們是賀龍120師358團,趕到那裡,團里一二營急行軍,占據了一個高地,用重機槍掩護,等三營趕到已經把敵人趕跑了。這次戰斗,我們犧牲了一個班長。後來,我們又急行軍,打死了一個日本「鬼子」。就這樣打下一個地方,又一個地方。打破了日本鬼子不可戰勝的神話!」
據賀老介紹,日本投降以後,他就在山西大同搞地方工作,後來又到東北工作。抗美援朝時,賀老在東北空軍醫院,接收朝鮮戰場上回來的傷病員。後來,他又在南京的東南大學擔任武裝部長,直到離休。通訊員 宋偉
毛主席在延安的故事
孫振法
我是抗日戰爭初期參加中國共產黨的,後來又參了軍。在延安時期,我在毛主席身邊工作。我不但看到毛主席日理萬機、操勞黨和全國抗戰大事,也看到毛主席身體力行,同大家一起艱苦奮斗。
一粒米、一口菜都不浪費。1943年,組織上派我去照顧毛主席的生活,主要工作是整理主席的辦公室,每日三餐為他打飯。主席的飯菜很簡單:一小盒米飯,兩菜一湯。飯菜吃光了,他很高興,飯菜剩下時,他總是叮囑我們:「給我留著,下頓熱熱吃。」飯是用一個木質的盒子盛著。我多次看到主席將掉在桌上的米粒揀起來吃掉。主席注意節約糧食,可是當時的衛生條件很差,萬一出了問題怎麼辦?我和另一位警衛員琢磨怎樣保證主席的飲食安全。想來想去,找出一個最簡便的方法:打飯前燒一壺開水,把飯盒燙燙,消消毒。
一套棉衣穿三冬。1943年春暖花開之時,毛主席還穿著補丁摞補丁的棉衣棉褲。就在這時,國民黨駐榆林的司令官鄧寶珊路過延安,要拜會毛主席。主席要接見客人,穿一身破衣服怎麼行?辦公廳委婉地告訴客人說,主席工作太忙,請稍等。有關部門為主席趕制了一套夏裝,毛主席脫下舊棉衣時對我說:「這套棉衣,你們給拆洗了,縫補一下,明年我還能再穿一冬。」
那時我們是兩年發一套棉衣,而毛主席卻是一套棉衣縫縫補補穿三年。這身棉衣最顯著的標志就是棉褲的兩個膝蓋處一邊一個大補丁。
搖鈴集體吃飯。陝北地區1945年時大旱。一天上午,毛主席叫我通知周恩來、劉少奇、朱德、任弼時等幾位中央領導來開會,不到半小時會就散了。中午吃飯時,主席對我說:「從明天起,我們幾個人取消個人灶。聽見搖鈴告訴我,集體去食堂吃飯。老天爺不下雨,就得節省糧食。你們也要吃一頓乾的、兩頓稀的。有沒有意見?」首長們都取消了個人灶,帶頭節約糧食,我們有什麼說的?我們乾脆地回答:「沒有意見。」
毛主席的大青馬。1943年有關部門從騎兵團給毛主席弄來一匹大青馬,由一位名叫侯登科的老紅軍喂養。平時毛主席很少騎馬,但在轉戰陝北時它成了主要交通工具,毛主席一直騎著它。據毛主席的警衛員講,沙家店戰役前夕,毛主席從「前總」回駐地,大青馬的馬掌磨掉了,走起來一拐一拐的,主席捨不得騎它,是跟在馬後邊走回駐地的。中國革命勝利前夕,黨中央由平山移師北京。毛主席在上汽車前,特意去看望侯登科,並對老侯說:「我們先走一步了,委屈你了。這匹馬歸你了,你可以騎著它進北京。」後來大青馬老死在北京動物園。延安博物館把大青馬的籠頭、馬鞍等收集起來展覽,人們看到毛主席始終沒換過新的。
夜以繼日工作。毛主席在延安時期始終很忙:指揮前方抗戰、領導延安整風運動、大生產運動、組織粉碎國民黨第三次反共浪潮。這期間,主席工作起來都顧不上吃飯和理發。夜間辦公,天亮睡覺,中午起床,下午五六點鍾吃午飯,接著又是辦公,吃晚飯就沒准了。我們工作人員一般在夜裡12點鍾提醒他該吃晚飯了,主席總是說:「啊,還沒吃飯?快弄飯來吧!」當我們把飯打來,給他擺好,他又顧不上吃了,說稍等等,繼續思考問題或是寫東西。我們怕打擾主席的思路,時間等長了,飯涼了只能再熱,這是經常的事兒。主席工作效率極高,為延安《解放日報》寫社論及一些重要文章,都是一夜成稿,第二天見報。天亮時,我們在門外只要聽到訂書器的「咔嚓」聲,就知道主席寫完了。
主題:【徵文】流傳在「小延安」的抗日故事 [精]
單縣朱集鎮張寨村是單縣農村第一個黨支部、第一屆中共單縣縣委、中共魯西南工委、中共蘇魯豫特委、湖西專署和全縣第一支抗日武裝——抗日自衛團聯隊誕生地,享有「小延安」之美譽。近日,作者懷著無比崇敬的心情踏上這片紅色熱土,拜「讀」到一則則膾炙人口的抗日故事。
最受隊員喜愛的抗日歌謠
1938年3月,縣委從張寨、張花園、王崗等十幾個村抗日自衛團中抽調骨幹力量80餘人,組成張寨抗日自衛團聯隊。為了鼓舞士氣,教育群眾,聯隊堅持大唱抗日革命歌曲,並號召人人自編鼓動性強、教育作用大、易記易唱易理解的抗日歌謠。為此,隊員們都懷著滿腔熱情,摽著勁兒試編。不長時間,就編出了幾十首。他們從中評選出10首優秀歌謠,其中米風海編的一首《千萬不能打呼嚕》最受聯隊隊員喜愛。後經隊友們集體修改,這首歌謠更富感召力:日本鬼子打進東三省喲/我們還在打呼嚕(即不覺醒)/日本鬼子打進山海關喲/人們還在打呼嚕/哎喲,日本鬼子打到蘆溝橋喲/我們才睡醒/同胞們醒來吧/鬼子打進了濟南府/兄弟們醒來吧/鬼子打到了家門口/我們不做亡國奴/敢與鬼子刀見紅/同胞們,扛起槍拿起刀/對准鬼子頭/同胞們,千萬不能打呼嚕……勇士們高唱著這樣的歌謠,「小延安」一帶迅速掀起了抗日衛國的高潮。
農家院里編印抗日小報
1939年2月,中共蘇魯豫特委針對當時抗日形勢的需要,根據我黨的方針政策,為廣泛團結各群眾團體和各階層人士,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決定創辦《團結日報》,由魏欽公(解放後曾任河南省委黨校校長、省政協副主席)負責並擔任主編,報社設在與張寨相鄰的張花園村張昌學家。開始油印,後來搞了一台印刷機,每期份數由幾百增至幾千。再後來,社址遷到張寨村,報名改為《哨兵》。這張生在長在「小延安」農家院里的報紙,當時曾發揮了不小的作用:通過「啟蒙」良知,有的國民黨匪首率部起義,棄暗投明;不少地主豪紳紛紛獻槍獻馬、捐錢捐糧,支援抗日戰爭。
一場揚眉吐氣的「狙擊戰」
1938年7月2日,剛剛被編為湖西抗日義勇隊第二總隊第八大隊的張寨抗日自衛團聯隊,獲知日軍吉谷師團1000餘人從碭山沿單碭公路向單縣進犯。在教導員高文甫率領下,抗日自衛團聯隊火速趕往馬良集附近狙擊。待鬼子兵踏著大皮靴啪啪地接近時,高文甫一聲令下,長槍齊鳴,把鬼子打得暈頭轉向,亂作一團,當即死傷幾十人。待鬼子頭目哇哇叫著回過神來的時候,機智的勇士們頓失蹤影。氣急敗壞的鬼子頭目指揮著向他懷疑的方向好一陣猛烈掃射,我掩伏在安全之處的勇士們哈哈笑著直罵小鬼子笨蛋……
張昌倫
【《菏澤日報》推薦】
[新聞會客廳]照片里的延安故事
http://www.xipo.com/98/2004-7-6/news200476170557.htm
『肆』 延安的故事
延安保育院里的孩子,有的是烈士的孤兒,有的是幹部的子女,都是一生下來就離開了母親。在孩子們的心裡,保育員才是自己的媽媽。
丑子岡同志是個保育員,每天精心照顧孩子們,孩子們都親熱地叫她「丑媽媽」。
有一次,丑子岡到供給部去取保育院的物資,供給部離保育院有幾十里。那時候,延安一帶狼多、老鼠多。保育員們有一句話:「寧可被老鼠啃了,也不能讓狼把孩子叼走!」
丑子岡挑著物資往回走的時候,天已經黑了,半路上遇到一隻狼,她很擔搜數心,就辯畢找了根棍子,一趕狼,狼就退幾步,她挑起擔子走幾步,狼又跟了上來。就這樣和狼走走停停,對峙了好長時間,最後,狼放棄了,走了。
丑子岡挑的物資一點兒也沒少,世灶首等回到保育院,累得癱在了地上。
丑子岡和孩子們朝夕相處,把孩子們都視為己出,她有很多被提拔和提乾的機會,但是,她捨不得離開孩子們,那些升遷的機會,都被她拒絕了。
丑子岡同志最終死於癌症,她在臨終的時候,立下醫囑:一、最後一個月的工資交黨費。二、我是個軍人,我要穿軍裝走。三、貢獻我的遺體,用於醫療解剖做研究。
為了打破敵人的封鎖計劃,延安軍民開展了大生產運動,同志們為了多開荒,把手都累腫了。就是這樣,大家開荒練兵都不耽誤。
有一個叫吳萍的小女孩,才七歲。這孩子很有天賦,媽媽日夜紡紗,她在一旁看著,時間一長就學會了,纏著媽媽要紡車。
媽媽看她這么愛勞動,心裡很高興,就給她置辦了紡車。這孩子很認真地紡紗,一天能紡一兩上等紗。大人一天才紡二三兩。
後來,記者聽說了,專門來采訪她,問她為什麼這么專心地紡紗?小吳萍認真地說:「我也要生產自給。」
『伍』 初二語文課本的回延安一共多少字
660個字,《回延安》分為5個部分
第唯則一部分返山喊可簡稱:回延安, 是寫回延安的激動喜悅;
第二部分:憶延安,回憶當年延安生活漏野;
第三部分:話延安,是寫親人歡聚暢談的熱烈場面;
第四部分:贊延安,是寫延安城的新面貌;
第五部分:頌延安,歌頌延安光輝歷史和展望未來。
『陸』 延安的故事
延安故事之毛澤東:
毛主席的生活很簡單。在延安住的窯洞是辦公室兼卧室,睡的是一張木板床,室內有一張辦公桌,一把舊椅子,洗臉用的是一個普通的瓷盆,洗衣洗澡用的是一個木盆,牆上挖了許多方洞,作書架用。
主席在楊家嶺住的小院子里有個葡萄架,葡萄架下邊是一個用舊磚支的石板桌,石桌周圍有幾塊石頭當凳子用。
主席工作得太累了,就到葡萄架下稍休息一下,有時身體不舒服就在那裡曬幾分鍾太陽。主席用的煤油燈是用罐頭盒或玻璃瓶製作的。那時紙張也十分緊張,邊區的辦公用紙是用馬蓮草自製的。主席常常是一張紙用鉛筆寫了再用蘸水筆寫,最後再用毛筆寫。
為了節省紙張,主席有時就在信件的空白處寫批示,信封也是用舊報紙糊的,蘸水筆的筆尖是用竹子削制,筆桿是用牛筋樹條製作的。
(6)延安的故事這本書多少字擴展閱讀
延安是中國共產黨和人民軍隊的根據地,勤勞勇敢的老區人民用生命和鮮血哺育了中國革命;延安是中國抗日戰爭的總後方,在物資極其短缺的情況下,廣大軍民開展了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的大生產運動,為奪取革命勝利奠定了物質基礎。
延安是毛澤東思想從形成、發展到成熟的聖地。毛主席關於中國革命的政治路線問題、軍事問題、黨建問題、哲學問題等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理論著作大多是在延安撰寫的。
在這里,黨的「七大」把毛澤東思想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在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上,馬克思列寧主義同中國革命的實際相結合的第一次歷史性飛躍就是在延安實現的。
延安在革命戰爭年代曾是中國共產黨的指揮中樞和戰略後方,中國共產黨在這里運籌帷幄,作出了關系中國革命前途命運的一系列重大決策,為奪取全國政權奠定了堅實基礎。這里孕育了偉大的「延安精神」,「延安精神」是中國共產黨黨的傳家寶,是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
『柒』 保衛延安的主要事跡二十字以內
延安故事---周恩來的「三用」大衣 這件翻領、有腰帶可系結的深褐色皮大衣靜靜地陳列在延安革命紀念館中,它的主梁納人是周恩來。陳雲《怎樣做一個共產黨員》 陳雲在延安期間擔任了8年的中央組橡掘沒織部部長,把大量精力放在抓黨性教育和形成黨性教育散碧文件上。
『捌』 延安的故事作者簡介
《延安故事》是一首原創歌曲,由人民日報數字、延安市委宣傳豎余旁部、延安市文化和旅遊局、陝西藝海濤聲傳媒聯合出品,由詞作家麥展穗作詞,作曲家唐力作曲,歌唱家陳海濤演唱。歌曲通過余橡媽媽娓娓講述的動人故事,展現了聖地延安的紅色故事和時代風采。巍巍寶塔山像一面旗幟,激勵著當代人的理想和信念,吸引著無數人對延安這塊紅色土地敬仰與好奇,踏上一毀褲條信仰之路,前往延安緬懷革命前輩事跡,聆聽一代代人為了今天和明天的傳奇故事,敬仰和傳承偉大的延安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