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有一個故事說去稻田裡摘稻穗,是什麼故事呀有知道的請告訴我
蘇格拉底的《麥穗理論》,講述的是蘇格拉底讓弟子們從一塊麥地里摘一個最大的麥穗,弟子們挑挑揀揀,結果兩手空空的故事。故事梗概如下:
古希臘哲學大師蘇格拉底的3個弟子曾求教老師,怎樣才能找到理想的伴侶。於是蘇格拉底帶領弟子們來到一片麥田,讓他們每人在麥田中選摘一支最大的麥穗——不能走回頭路,且只能摘一支。
第一個弟子剛剛走了幾步便迫不及待地摘了一支自認為是最大的麥穗,結果發現後面的大麥穗多的是。
第二位一直左顧右盼,東瞧西望,直到終點才發現,前面最大的麥穗已經錯過了。
第三位把麥田分為三份,走第一個1/3時,只看不摘,分出大、中、小三類麥穗,在第二個1/3里驗證是否正確,在第三個1/3里選擇了麥穗中最大最美麗的一支。
麥穗理論應用在日常生活中,就是「不求最好,但求更好」。這里的三個弟子,第一個代表了這個社會上的閃婚一族,遇到一個覺得合適的人就不假思索的迅速結婚,然而結婚後會發現對方其實不是自己理想的伴侶,於是閃婚的人有很多伴之以「閃離」,結果很悲劇。
第二個弟子屬於挑剔的心態,不明白自己要的是什麼,總是挑來撿去,結果這也不行那也不行,把最行的和相對比較行的都錯過了。
而最後一個弟子是一個比較明白的心態,他知道自己的伴侶應該是什麼樣的,或許他找到的不是最漂亮的,不是最出色的,但是她必定是最適合的,這就達到了雙贏的結果。
其實,在感情的世界裡,根本就不存在「最大的麥穗」,即便像第三個弟子一樣理性選擇,到最後摘得的也不一定就是「最大的」那一顆。只有「最適合」的才能陪自己共度一生。
2. 格拉底給弟子講的拾麥穗的故事
有一天,柏拉圖問蘇格拉底:什麽是愛情?
蘇格拉底說:我請你穿越這片稻田,去摘一株最大最金黃的麥穗回來,但是有個規則:你不能走回頭路,而且你只能摘一次。
於是柏拉圖去做了。許久之後,他卻空著雙手回來了。
蘇格拉底問他怎麽空手回來了?
柏拉圖說道:當我走在田間的時候,曾看到過幾株特別大特別燦爛的麥穗,可是,我總想著前面也許會有更大更好的,於是就沒有摘;但是,我繼續走的時候,看到的麥穗,總覺得還不如先前看到的好,所以我最後什麽都沒有摘到。。。
蘇格拉底意味深長地說:這,就是愛情。
又一天,柏拉圖問蘇格拉底:什麽是婚姻?
蘇格拉底說:我請你穿越這片樹林,去砍一棵最粗最結實的樹回來好放在屋子裡做聖誕樹,但是有個規則:你不能走回頭路,而且你只能砍一次。
於是柏拉圖去做了。許久之後,他帶了一棵並不算最高大粗壯卻也不算賴的樹回來了。
蘇格拉底問他怎麽只砍了這樣一棵樹回來?
柏拉圖說道:當我穿越樹林的時候,看到過幾棵非常好的樹,這次,我吸取了上次摘麥穗的教訓,看到這棵樹還不錯,就選它了,我怕我不選它,就又會錯過了砍樹的機會而空手而歸,盡管它並不是我碰見的最棒的一棵。
這時,蘇格拉底意味深長地說:這,就是婚姻。
還有一次,柏拉圖問蘇格拉底:什麽是幸福?
蘇格拉底說:我請你穿越這片田野,去摘一朵最美麗的花,但是有個規則:你不能走回頭路,而且你只能摘一次。
於是柏拉圖去做了。許久之後,他捧著一朵比較美麗的花回來了。
蘇格拉底問他:這就是最美麗的花了?
柏拉圖說道:當我穿越田野的時候,我看到了這朵美麗的花,我就摘下了它,並認定了它是最美麗的,而且,當我後來又看見很多很美麗的花的時候,我依然堅持著我這朵最美的信念而不再動搖。所以我把最美麗的花摘來了。
這時,蘇格拉底意味深長地說:這,就是幸福。
柏拉圖又有一天又問老師蘇格拉底什麼是外遇
蘇格拉底還是叫他到樹林走一次
可以來回走
在途中要取一支最好看的花
柏拉圖又充滿信心地出去
兩個小時之後,他精神抖擻地帶回了一支顏色艷麗但稍稍焉掉的花,
蘇格拉底問他:「這就是最好的花嗎?」
柏拉圖回答老師:
「我找了兩小時,發覺這是最盛開最美麗的花,但我採下帶回來的路上,它就逐漸枯萎下來」
這時,蘇格拉底告訴他:
「那就是外遇」
又有一天又問老師蘇格拉底什麼是生活
蘇格拉底還是叫他到樹林走一次
可以來回走
在途中要取一支最好看的花
柏拉圖有了以前的教訓
又充滿信心地出去
過了三天三夜,他也沒有回來。
蘇格拉底只好走進樹林里去找他,最後發現柏拉圖已在樹林里安營紮寨。
蘇格拉底問他:「你找著最好看的花么?」
柏拉圖指著邊上的一朵花說:「這就是最好看的花嗎。」
蘇格拉底問:「為什麼不把它帶出去呢?」
柏拉圖回答老師:
「我如果把它摘下來,它馬上就枯萎。即使我不摘它,它也遲早會枯。所以我就在它還盛開的時候,住在它邊上。等它凋謝的時候,再找下一朵。這已經是我找著的第二朵最好看的花。」
這時,蘇格拉底告訴他:
「你已經懂得生活的真諦了」
3. 揀麥穗的主要內容
《揀麥穗》是張潔的一篇小說,通過一個小女孩揀麥穗、辦嫁妝並對一個賣灶糖老漢萌生情感的故事的描述,展示了一個農村女孩天真、純潔的情感世界。歌頌了人性美和情感美。
一、為什麼要選這篇文章呢?
1.張潔是我國當代女作家,在當代文學史上有一定的影響。其文學作品也有很高的地位。她的以「人」和「愛」為主題的作品,常常引起文壇的論爭。她的作品以濃烈的感情筆觸探索人的心靈世界,細膩深摯,優雅醇美。《揀麥穗》是她的代表作。這篇小說以清新、哀婉的筆調,以呼喚健康美好的人性復歸為主題,揭開了散文新紀元的序幕。
2.這是一篇反映農村生活的散文。文章從農村最平常、最常見的生活畫面入手,主要寫了在農村生活的姑娘們揀麥穗的緣由。展示了一幅農村麥田裡廣闊的畫面。表現了農村姑娘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追求。就內容而言,文章中的人物和事件是學生所熟知的,就主題而言,表現的是純美的人性。學習這樣的文章,能引發農村孩子對身邊熟知生活的理解和思考。
3.文章主題鮮明,視角獨特。這篇文章無論是從內容上,還是從語言上,都體現了一個「真」字,表現的人物是「天真」,抒發的感情是「純真」,學習這樣的文章,可以進一步引發人們對真情的呼喚。
二、提示幾個學習要點
1.整體感知文章內容,理清文章結構,了解文章各部分的主要內容。
文章用空行的形式自然分為三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寫了在農村生活的姑娘們揀麥穗的緣由,展示了一副農村麥田裡的廣闊畫面,表現姑娘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追求。
第二部分,敘述「我」揀麥穗的過程,展示了「我」的淳樸和天真,謳歌贊美了健康美好的人性。
第三部分,敘述「我」的情感發展過程,抒發了一種樸素的純真的情感,揭示了主題。
2.結合課文內容分析「小女孩」這個人物的特點,理解從這個人物身上折射出的那純真的人性美。
幼小、單純、天真的「小女孩」,僅僅為了能吃灶糖,僅僅因為那個老漢對我的疼愛,就要嫁給他。這純真的情感通過一組對話表現得更加真實,更加淳樸。在老漢「去了」的日子裡,作者用了一系列的語言描述了「我」對老漢的那種依戀。從「擔心」到「望著」,「等著」,繼而得到老漢去了的消息後很傷心的哭泣,都是「我」內心感情最真實的流露。
3.分析、品讀文章中老漢和小姑娘的一段對話,進一步體味從中蘊涵的人情美和人性美。
文章是這樣寫的:
老漢: 「我」:
娃娃你要給我做媳婦嗎? 對呀!
你為啥要嫁我呢? 我要天天吃灶糖咧!
娃呀,你太小哩。 你等我長大嘛。
不等你長大,我可該進土啦。 你別死啊,等著我長大。
我等你長大。
你家住啊噠呢?
這擔子就是我的家,走到啊噠, 等我長大,去啊噠尋你呀?
就歇在啊噠!
你莫愁,等你長大,我來接你。
文章中的兩個人物——賣灶糖老漢和「我」的感情,是作者想要著力表現的,意在表現一種人性美。而這段對話則是這種淳樸人性的最好體現。因此,咀嚼這段對話的語言和內涵,就會從中發現在這兩個人物身上蘊涵的那種純美的人性,從而揭示文章的主題。
從年齡上看,老漢站在長者的角度看「我」幼稚的想法,問話的口氣也是長者對孩童的口氣,如「娃呀,你太小哩。」、「你莫愁,等你長大,我來接你。」如同一位長者在安慰一個小孫女。
此時老漢的心裡,更多的是對「我」所表現出的天真和淳樸給予了同情和憐愛,這是一種樸素情感的自然流露。「你為啥要嫁我呢?」、「我要天天吃灶糖咧!」多麼簡單的理由!多麼淳樸的願望!一句「你等我長大嘛」的哀求,則充分表現了「我」純凈無邪的內心世界。
這組對話,展示了人物內心深處所蘊涵的樸素情感,這是最原始的真情釋放,是對健康美好人性的禮贊。
4.找出文章中寫「大雁們」的段落和句子,分析、討論他們對生活的嚮往和追求。
文章連用兩個問句「她想的是什麼呢?」來揭示人物的內心世界裡那種對生活的憧憬和嚮往。然後用一個「唉,她能想什麼呢!」來詮釋這種幻想在這種環境里的無奈和滿足。接下來的三個段落,是對這種幻想的具體詮釋,換錢、攢錢、扯布、縫制、做待嫁的新裝……多少天真、爛漫的幻想都和著這一個個丟在地里的麥穗融合在了一起,激盪起最本性的情感浪花。
但是,生活是現實的,現實和夢幻的距離總是那麼地遙遠。當她們面對現實的時候,那些曾經有過的幻想和夢境是那麼的平淡地逝去,好像從未有過的一般。「連她們自己也甚至不會感到過分的悲傷,頂多不過像是丟失哪一個美麗的夢」一句,為我們展示出了一個充滿著濃濃鄉情,洋溢著樸素民風,具有這個時代特點的農村姑娘的群體形像。
三、提幾個教學建議
1.引導學生反復閱讀課文,理解小女孩樸素真摯的感情。
2.引導學生正確認識「賣灶唐的老漢」的感情,加深對本文主題的認識。
3.引導學生討論「老師」和「我」的一段對話,在分析中交流認識,溝通見解,從而感受作品中所表現的人性美和人情美。
4. 柏拉圖摘麥穗的故事是什麼意思
有一天柏拉圖問自己的老師蘇格拉底什麼是愛情。蘇格拉底並沒有正面回答他,而是把他帶到了一個麥地旁,讓他在這片麥地里摘一個最大最黃的麥穗回來給他。但有一個要求,只准往前走,不準後退。
但結果柏拉圖兩手空空的走出了麥地,蘇格拉底問其原由,柏拉圖老實的說:「因為不能回頭,所以我一直不確定自己身邊的是不是最好的,總認為最好的還在前面,但後來發現,後來的還不如之前的好,所以自己什麼也沒有摘到。」蘇格拉底笑著說:「這就是所謂的愛情。」
後來,柏拉圖又問老師什麼是婚姻,蘇格拉底同樣的讓他在一片樹林里走一遍,同樣的讓他找到一個最大最粗的樹回來。同樣只准向前,不準回頭。這次,柏拉圖帶著一個很普通的樹回來了。蘇格拉底問他為什麼帶回來這么平凡的樹,柏拉圖答道:「我一路上是錯過了很多又大又粗的樹,但我怕自己前面的樹比現在的還小還差,所以就選了支較為平凡的。」蘇格拉底說笑著:這就是婚姻。
柏拉圖式愛情,也稱為精神戀愛,只愛靈魂不愛肉體的一種方式。以西方哲學家柏拉圖命名的一種人與人之間的精神愛情,追求心靈溝通,排斥肉慾,理性的精神上的純潔愛情。
最早由Marsilio Ficino於15世紀提出,作為蘇格拉底式愛情的同義詞。
哲學界對愛情的定義是理性的,所以它包容了如:道德、責任、義務等等這些充滿人類理性光芒的社會化的衍生物。
柏拉圖認為:「當心靈摒絕肉體而嚮往著真理的時候,這時才是最好的。而當靈魂被肉體的罪惡所感染時,人們追求真理的願望就不會得到滿足。當人類沒有對肉慾的強烈需求時,心境是平和的,肉慾是人性中獸性的表現,是每個生物體的本性,人之所以是所謂的高等動物,是因為人的本性中,人性強於獸性,精神交流是美好的、是道德的。」
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是古希臘哲學家中最有影響的人,而在他們兩個人中間,柏拉圖對於後代所起的影響尤其來得大。
柏拉圖著書以他的老師蘇格拉底之口表述說,當心靈摒絕肉體而嚮往著真理的時候,這時的思想才是最好的。而當靈魂被肉體的罪惡所感染時,人們追求真理的願望就不會得到滿足。
在歐洲,很早就有被我們中國人稱之為「精神戀愛」的柏拉圖式的愛,這種愛認為肉體的結合是不純潔的是骯臟的,認為愛情和情慾是互相對立的兩種狀態,因此,當一個人確實在愛著的時候,他完全不可能想到要在肉體上同他所愛的對象結合。
柏拉圖堅信「真正」的愛情是一種持之以恆的情感,而惟有時間才是愛情的試金石,惟有超凡脫俗的愛,才能經得起時間的考驗。柏拉圖在對話錄《會飲篇》中提到最崇高的愛情是精神之愛,是愛的雙方對真善美的共同追求。
而美國的社會學者對「柏拉圖式的愛情」是只有神交的「純愛情」,還是雖有形交卻偏重神交的高雅愛情,也眾說紛紜。
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即柏拉圖認為愛情能夠讓人得到升華。對一個活得高尚的人來說,指導他行為的不是血緣,不是榮譽,不是財富,而是愛情。世上再也沒有一種情感像愛情那樣深植人心。一個處在熱戀中的人假如作出了不光彩的行為,被他的父親、朋友或別的什麼人看見,都不會像被自己的戀人看見那樣,使他頓時蒼白失色。
5. 蘇格拉底叫弟子拾麥穗的故事說明了一個什麼道理
通過摘麥穗懂得機不可失,時不再來.揭示了人的一生必須實實在在地抓住眼前的機遇,要把握機會世源寬,不搜亮要裂岩等到失去了才後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