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關於孟子的故事
昔孟子少時,父早喪,母仉(zhang)氏守節。居住之所近於墓,孟子學為喪葬,躄[bì],踴痛哭之事。母曰:「此非所以居子也。」乃去,遂遷居野辯耐市旁,孟子又嬉為賈人炫賣之事,母曰:「此又非所以居子也。」舍市,近於屠,學為買賣屠殺之事。母又曰:「是亦非所以居子矣。」繼而遷於學宮之旁。每月朔(shuò,夏歷每月初一日)望,官員入文廟,行禮跪拜,揖[yī,拱手禮]讓進退,孟子見了,一一習記。孟母曰:「此真可以居子也。」遂居於此。
從前孟子小的時候,父親早早地去逝了,母親守節沒有改嫁。孟子的母親對孟子的教育很是重視,管束甚嚴,希望有一天孟子能成才為賢。一開始,他們住在墓地旁邊。孟子就和鄰居的小孩一起學著大人跪拜、哭嚎的樣子,玩起辦理喪事的游戲。孟子的媽媽看到了,就皺起眉頭:「不行!我不能讓我的孩子住在這里了!」孟子的媽媽就帶著孟子搬到市集,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鄰居的小孩,學起商人做生意吆喝的樣子。孟子的媽媽說:「這個地方也不適合我的孩子居住!」孟子的媽媽又帶著孟子去靠近殺豬宰羊的地方去住。孟子便學起了買賣屠宰豬羊的事。孟子的媽媽知道了,又皺皺眉頭:「這個地方依然不適合我的孩子居住!」於是,他們又搬家了。這一次,他們搬到了學頌春校附近。每月夏歷初一這個時候,官員到文廟,行禮跪拜,互相禮貌相待,孟子見了一一都學灶敬習記住。孟子的媽媽很滿意地點著頭說:「這才是我兒子應該住的地方呀!」於是在此居住了。
後來,大家就用「孟母三遷」來表示人應該要接近好的人才能學習到好的習慣!也說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道理,表明環境能改變一個人的愛好和習慣。
孟母三遷以後,雖然為兒子的成長創造了良好的環境,但孟母並沒有因此放鬆對兒子的嚴加管教。她認為,如果主觀上不勤奮努力,還是難成大器的。所以她抓緊對兒子的教育,督促他勤奮學習。
② 誰能說說孟子的故事
孟子在子思門下接受學業,明通義理後,在諸侯間游說,他所講的都被認為迂腐高遠不切實際,但他始終不委曲求全,屈縮一尺以便伸展八尺。他曾經在齊國做官,做到卿這一職位,後來不被重用。孟子離開齊國,尹士說:「不知道齊王不能成為商湯、周武王那樣的君主,這是不明智;知道齊王不可能,然而還是到齊國來,那就是為謀求利祿。不遠千里地來見齊王,因為不受齊王賞識所以離開,但卻在晝邑住了三夜後才走,這是多麼遲緩啊?」孟子說:「那尹士怎麼會懂得我(的想法)念備正呢!千里迢迢來見齊王,這是我自己願意的;不受齊王賞識而離開,難道是我願意的嗎!我是不得已啊。我住了三夜才離開晝邑,在我心裡還認為是太快了,(我心想)齊王或許會改變態度,齊王如果改變了態度,那一定會讓我回去。(等到)離開了晝邑,齊王沒有(派人)追我回去,我這才有了要回去的強烈想法。」
譯文:民間傳說,天地開辟之初,大地上並沒有人類,是女媧把黃土捏成團造了人。她幹得又忙又累,竭盡全力干還趕不上供應。於是她就拿了繩子把它投入泥漿中,舉起繩子一甩,泥漿灑落在地上,就變成了一個個人。後人說,富貴的人是女媧親手摶黃土造的,而貧賤的人只是女媧用繩沾泥漿,把泥漿灑落在地上變成的。
③ 孟子的故事
孟 子的故事:孟子刻苦學習的故事
古時候,有個學問家叫孟軻,也叫孟子。他剛上學的時候,很用心,寫字一筆一劃,很工整。不久,他覺得學習太辛苦,不如在外面玩耍快活。於是,他逃學了,常到山坡上樹林中去玩,好開心啊!
一天,他回到家裡,正在織布的媽媽問他:“怎麼這么早就放學了?”他只好承認逃學了。媽媽生氣地說:“我辛辛苦苦織布供你讀書,你卻逃學,太沒出息了!”小孟軻連忙給媽媽跪下。 媽媽拿起剪刀,一下子把沒織完的布剪斷了,說著:“你不好好讀書,就像這剪斷的布,還有什麼用處!”
小孟軻哭著說:“我錯了!今後再也不貪玩了。我一定好好讀書!”從此,小孟軻勤奮學習,從不偷懶。後來他成了著名的大思想。
孟子的故事:五十步笑百步
戰國時代,諸侯王國都採取合縱連橫之計,遠交近攻。
戰爭連年不斷,可苦了各國的老百姓。孟子看了,決定周遊列國,去勸說那些好戰的君主。孟子來到梁國,去見了好戰的梁惠王。梁惠王對孟子說:“我費心盡力治國,又愛護百姓,卻不見百姓增多,這是什麼原因呢?”
孟子回答說:“讓我拿打仗作個比喻吧!雙方軍隊在戰場上相遇,免不了要進行一場廝殺。廝殺結果,打敗的一方免不了會棄盔丟甲,飛奔逃命。假如一個兵士跑得慢,只跑了五十步,卻去嘲笑跑了一百步的兵士是‘貪生怕死’。”
孟子講完故事,問梁惠王:“這對不對?”梁惠王立即說:“當然不對!”孟子說:“你雖然愛百姓,可你喜歡打仗,百姓就要遭殃。這與五十步同樣道理。”
成語比喻那些以小敗嘲笑大敗的人。又以“五十步笑百步”來比喻程度不同,但本質相同的做法。
孟子的故事:孟子休妻的故事
據《大戴禮記》記載:戰國時期的一天,孟子的妻子獨自一人呆在屋裡,孟子從外面突然闖進來,瞧見她姿勢不雅,頓時無名火起,立即跑到母親面前告狀。他說:“老婆對我無禮,我今天非把她趕迅配氏出家門不可!”
孟母問:“究竟是出了什麼事,惹得你要休妻呀?”孟子答道:“剛才她蹲在屋裡,那姿態真叫難看,這是對我無禮,妻子不尊重丈夫,我必須休了她!”孟母聽這話有點蹊蹺,繼續追問道:“你說說,你是怎麼發現她蹲在屋裡的?”孟子滿有理由地回答:“這都是我親眼所見,我剛才一推門看……”
“別說了,我聽明賣純白了。”畝散孟母問明了情況,大聲斥責兒子說:“這分明是你無禮,不是你妻子無禮!”孟子有些茫然,他不服氣。孟母接著解釋說:“不是有這樣幾句俗話嘛:‘將入門,問孰存;將上堂,聲必揚;將入戶,視必下’。不管是進誰的門,都要事先敲一下門,或者大聲地咳嗽一聲,好叫人家知道有人來了。不能乘人不備,來個突然闖入。這是常人都懂得的禮貌規矩。可你倒好,到你妻子的燕私之處,進門前不敲門,不聲不響地往裡闖,見了你妻子蹲著,你得趕緊先退出去一會兒,你卻還在看,這叫你妻子怎麼辦?這不正是你無禮嗎?怎麼能說是你妻子無禮呢?”
孟子沒有想到,母親恰恰從同一事情得出了相反的結論。批評雖很尖銳,但是句句有根有據,於是孟子趕緊認錯。
孟子的故事:一暴十寒的典故
春秋戰國時期,出現許多家學派,他們各自堅持自己的主張,並到各國游說,宣傳自己的學說。這些人不但學問高深、知識豐富,而且能言善辯,往往能說服執政者改變主意。
孟子是當時有名的一位辯士,他幫助齊王施政,看到齊王昏庸、沒有主見、輕信小人讒言,很不滿,就不客氣地對齊王說:“大王,您太不明智了!天下雖有生命力很強、很容易生長的植物,但如果把它放在太陽底下曬一天後,再放在陰寒的地方凍上十天,它還能存活嗎?我在大王身邊的.時間很短,即使您接受我一些好的建議,有了一點從善的決心,但只要我一離開,那些奸臣就會在您面前唱反調,哄騙您,大王又常常輕信他們的讒言,這樣怎麼能讓我有成就呢?”
他又作了一個比喻:“下棋是件小事,但如果不專心,同樣學不好。奕秋是全國最會下棋的高手,他有兩個徒弟,其中一個非常專心學習下棋,處處聽從奕秋的指導;另一個心不在焉,一直想著用箭射空中的天鵝。同一個老師,同時學習,但兩人的成績卻相差很多。這不是他們的智力不同,而是專心的程度不一樣啊!”
孟子用了兩個比喻告訴齊王,做事情要有恆心、要專心,否則是不會成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