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京劇《春秋亭》講的是什麼故事
京劇沒有春秋亭這出戲,估計親是聽了「春秋亭外風模悔攔雨暴」這段唱,的確這是京劇《鎖麟囊》中最著名的唱段。
《鎖麟囊》的故事故事是:登州富戶薛氏門中之女薛湘靈許配周庭訓,嫁前按當地習俗,薛老夫人贈女鎖麟囊,內裝珠寶甚多。結婚當日,花轎在中途遇雨,至春前返秋亭暫避;又來一花轎,轎中為貧女趙守貞,因感世態炎涼而啼哭。問清緣由後,薛湘靈仗義以鎖麟囊相贈,雨止各去。六年後登州大水,薛、周兩家逃難,湘靈失散,獨漂流至萊州,偶遇娘家老奴胡婆,胡婆攜湘靈至當地紳士盧勝籌所設粥棚,恰巧盧員外正在為其幼子天麟雇保姆,湘靈應募。一日,湘靈伴天麟游戲於園中,觸景傷情,百感交集,頓悟貧富無常。天麟拋球入一小樓,要湘靈上樓為其拾取,在樓上,湘靈找球時猛然見到六年前自己贈出的鎖麟囊,不覺感泣。原來,盧夫人即趙守貞,見狀盤詰,才知面前的這位「薛媽」便是六年前慷慨贈囊的薛小姐,遂敬之如上賓,薛湘靈一家團圓並與盧夫人結為金蘭之好。
另外,京劇有《春秋筆》一劇,馬派名劇。講南朝宋文帝時,北魏入侵,史官王韶之、將軍檀道濟與權相徐羨之政見不和;檀道濟出征,其妻生女,因無子,命女傭抱女入燈棚,竊換他人子。適王韶之僕人張恩抱王韶之兒玩耍,竟被檀家女傭騙換而去。張旦胡恩失兒,回府請罪,王妻放張恩逃走,中途遇酒友陶二潛,代之為永安驛丞;適王韶之遭徐羨之誣陷,發配至驛。徐羨之更遣校尉追至,令驛丞殺王韶之,張恩乃替王韶之死。王韶之逃,沿途糾集軍糧,至檀道濟軍中,檀道濟軍得糧,大敗北魏,奏凱回朝;徐羨之獲罪,王韶之、檀道濟各認子女歸宗。
② 關於文房四寶歷史故事有哪些
追溯文房四寶的歷史淵源,不能不提中國歷史鼎盛之時的周秦漢唐,而這四個朝代都建都在陝西,關中自古帝王都嘛!
先說四寶中第一的筆,有「蒙恬造筆」一說。蒙恬作為秦朝的大將,傳說他是在王翦滅楚時到了中山,見中山兔肥毫長,可為制筆原料,便改變原來的筆制,統一毛筆的名稱,始稱「蒙恬筆」。史書上載筆始於倉頡,距今已有五千年歷史了。倉頡作為黃帝的史官,傳說他創造了文字,是中華的文字之祖。倉頡是陝西人,白水有進入國務院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倉頡廟。
筆的歷史傳說紛紜,而筆的實物最早的有從湖北隨州曾侯乙墓出土的春秋筆,其後還有從湖南長沙左家公山出土的戰國筆,湖北雲夢睡虎地、甘肅天水放馬灘出土的秦筆。不過,秦以前毛筆有多種稱謂,如「弗」、「石律」等,就是在後世的唐代韓愈者猛也把筆戲稱為 「毛穎」。可以說,是秦統一天下後,統一了文字、度量衡,車同軌、書同文,也把文字的書寫工具統稱為「筆」。這項工作大概是由蒙恬具體管理的,歷史上才有了「蒙恬造筆」一說。蒙恬為秦之大將,和太子扶蘇一起統兵鎮守陝北長城一線防禦匈奴,後被胡亥、李斯假傳秦始皇遺詔賜死。陝北綏德有扶蘇與蒙恬墓。
文房四寶之二是墨。墨在早期應用時主要是天然礦物之石墨,或半天然之木炭、鍋灰類。彩鉛嫌汪陶、甲骨、竹木簡牘、縑帛上都留有原始用墨之痕跡。而人工制墨,據東漢應劭《漢官儀》載:「尚書令、仆、丞、郎,賜愉麇大墨一枚,愉麋小墨一枚。」這「枚」差不多是指現在的錠,而愉麋在陝西千陽,其地靠近終南山,山中多古松。這里產的墨應是早期的松煙墨。
當然,墨的歷史也十分豐富,漢以後有三國魏時,「仲將之墨,一點如漆」的韋涎制墨。唐代設官置廠,有專事造墨的墨官祖敏。五代南唐,翼氏父子制出的佳墨「豐肌膩理,光澤如漆」。得到南唐後主李煜的賞識,賜奚氏姓李,世稱「李延硅墨」,這當為傳世至今的徽墨之祖了。
而紙是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是中國人為世界為人類文明做出最為光燦的貢獻。紙的歷史,據史載是由東漢蔡倫發明的,蔡槐仔倫的封地龍亭在陝西洋縣,洋縣有蔡倫墓,有建於東漢重修於明的蔡侯祠。
雖然,近年考古發掘出土了不少紙的遺物,其中西漢中期在陝西西安灞橋考古發掘中出土了灞橋絨,這是早在蔡倫之前的植物纖維紙。當然這不能否定蔡倫造紙的歷史定論,因為蔡倫作為中國古代科學家,他是造紙技術的革新者,他監制出的優質紙被稱為「蔡侯紙」。但灞橋紙的出現,無疑證明了作為西漢王朝的都城長安,當時的政治文化中心,才是紙的歷史源頭。
文房四寶最後一寶是硯。硯為磨墨工具,又稱硯台。硯的產生年代已不可考,宋李之彥《硯譜》: 「黃帝得玉一紐,治為墨海,其上篆文曰:『帝鴻氏之硯』」。關於硯起於黃帝之說,難有信服力,學術界基本認定的是硯源於新石器時代的研磨工具磨盤、磨棒。陝西臨潼姜寨原始部落遺址出土一件上有蓋,面下凹,凹處有一石質磨杵,旁有數塊黑色顏料的石硯,應是中國最早硯的雛形。
文房四寶,筆墨紙硯的歷史,都和陝西有著極其深厚的淵源。認真想一下,真為陝西在中國文化史上獨特而卓越的地位而驕傲。
當代傳統意義上的文房四寶,以湖筆、徽墨、宣紙、端硯為其代表,所以郵票主圖的原地也被定為以上四種的原產地。但我以為這並不完全。如果換一種思路,從四寶的歷史源頭去發掘原地,厚今不薄古,並能以實寄郵品組成郵集,當有出奇不意之效果。
③ 推薦女主精靈古怪的古代江湖小說,要文筆和邏輯都不錯的小說。
《蘭因璧月》伍迅早~最近剛剛看完很贊~女主絕對妖孽啊~~還有一部姐妹篇之前看的腔雀也很棒!《且試天下昌顫》。不是穿越不是惡俗不是小白!文筆大氣寫意~廟堂江湖信手拈來!人物刻畫入木三分!其他很贊的還有《帝王業》、《紅顏亂》、《鳳囚凰》、《醉玲瓏》、《瀟然夢》……多的不說~經典的先看啊~~哈哈哈!
④ 日月光照數風流人物,春秋筆在歌盛世英雄意思
日月光照:指天下的文人雅士,有才藝之士,以其才能和實力影響著後世,成為歷史上不朽的傳奇人物。
數風流人物:指歷史上有才華、有智慧、有精神的偉大人物,他們的言行舉止、智慧成就影響了歷史的發展,他們的傳奇故事流傳至今,被人們永遠銘記。
春秋筆:指歷史上那些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將領、士大夫以及其它傑出人悔舉含物,他們用自己的思想和行動,在歷史上留下了卓越的貢答租獻。
歌盛世英雄:指歷史上那些偉大的統帥、將領、政治家、文豪以及其它傑出人物,他們用自己的智慧、勇氣和行動,為歷史的發展作出了碧笑不可磨滅的貢獻,成為永恆的英雄。
⑤ 推薦網路小說、
《褻瀆》相當經典的老物,我在06年看完,現在依然記得不少情節。煙男的書,無需擔心質量。
《傭兵天下》說不得得文字謹手總是透露著一股幽默,讓人忍俊不禁。你又不得不承認,他的文字同樣會撥動你那根如晌做叫做「情」的心弦,讓你在無意之間,已然淚流滿面。
《魔盜》這本書有非常多的人喜歡,我雖然沒有親自看過,但我很多朋友都說非常不錯。
《超級骷髏兵》別看書名很小白,這本書是相當的有趣,另:這本書是木有女主的。
《歷史的塵埃》虐主的小說,我表示壓力巨大,雖然說這本書是部經典,呼聲也很高,但是沒有受虐傾向的娃還是少看為妙。
《月落》一個東方人在西方大陸演繹的華麗樂章,年刊,讀者自重。
《獸血沸騰》豬腳名字禽獸、長的禽獸、言語禽獸、行為禽獸,就心地算半渣衡個禽獸,DND的背景絕對符合你的需求。(~\(≧▽≦)/~其實這書很CJ的,你信嗎?)
本來,身為TJ宗師烽火的鐵桿,我應該推薦他的《宗教裁判所》,奈何這廢材不爭氣,木有小JJ,我也就不禍害樓主了。。暫時就這些吧。。如果你看過了那我也木有辦法了,最近幾年的書質量都不怎麼高,西幻的沒有追看的,只能推薦些老物了,純手打,忘支持。
⑥ 什麼是春秋筆
所謂「春秋筆法」
春秋筆法,顧名思義,一種筆法而已,或者說一種使用語言的藝術。它本身 並沒有「階級性」,在誰手裡就為誰服務。孔夫子用得,現代人,要是高興,也 沒什麼用不得。
討論概念含糊的東西,第一件事是要下個定義。什麼是春秋筆讓好法?春秋筆法 有兩個特徵:內在的法律精神和外在的委婉平易的表達方式。
要用春秋筆法,先要建立「義例」。這其實是文字上的立法,具有法律的一 致性:某一類人的某一類事一定用某個特定的片語來描述。這里要說「某一類人 」,因為古人未必認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都是做皇後,好人家出身的叫「 立某夫人為後」,不入流的則叫「立某氏為後」。現在當然不宜如此,但是一個 嚴肅的作者,必然有文字上的一致性。
義例立得好,除一致性外,就像比較合理的法律一樣,還有它的有限性,即 不能無限上綱。西漢的一位官員回駁皇帝說:如果驚了你的馬就要處死,那麼有 人鏟了祖皇帝陵墓的一把土,你要怎麼辦?春秋筆法,決不感情用事,把嚴厲的 語句庸俗化。嚴厲的語句,保留給真正嚴重的惡行。如果歐陽修的《五代史記》 要算「肆意歪曲」歷史,那共產黨寫的現代史應該算什麼?
春秋筆法的表達方式,則是把價值判斷寓於看似平淡的語句之中。平淡的背 後,是深思、再純滑核思、三思後的定論。沒有什麼「炮轟」、「油煎」之類的語言暴 力,高簡的文筆,傳達的是歷史法庭的泠泠寒意。
春秋筆法,和詩詞格律、八股文等一樣,在今天這一無歷史、二無英雄的時 代,是退居「燈火闌珊處」的文化「次」遺產。現在的人寫詩,不必先學唐詩宋 詞,更不用顧及詩詞格律。但是,寫出的東西如果讀得人舌頭疼,則不妨看點古 詩,學點詩律。把「不可讀」作為一種風格來追求的,當然不在此例。現在的人 寫文章,也決不會去模仿八股。但是一寫就下筆萬言離題千里的,八股卻是對症 的良葯。如果八股是作文的最低規范,那麼,讀到第三段還未見議論開始(「起 講」),後面的我們就不必看了。現在的人寫歷史,應該是不用春秋筆法了。不 過,學學春秋筆法也沒什麼壞處,至少下筆時可以謹慎一點,並保證前後議論的 一致性。
參考資料:http://www.qfxl.com/hanyuwenxue/zawtd/zawentiandi314.htm
詞目 春秋筆法
發音 chūn qiū bǐ fá
釋義 指寓褒貶於曲折的文筆之中。
出處 《史記·孔子世家》:「孔子在位聽訟,文辭有可與人共者,弗獨有也。至於為《春秋》,筆則筆,做掘削則削,子夏之徒不能贊一詞。」
據說孔子編寫《春秋》,在記述歷史時,暗含褒貶。行文中雖然不直接闡述對人物和事件的看法,但是卻通過細節描寫,修辭手法(例如詞彙的選取)和材料的篩選,委婉而微妙地表達作者主觀看法。後世作者為了闡述孔子的思想,撰寫了專門的著作以解釋《春秋》的內在涵義,特別是其中涉及禮的一些細節。
這種作法被稱為微言大義,或者春秋筆法,被中國古代的傳統所褒揚。
孔子撰《春秋》,在語言平面上「不露山水」,但在表達平面上,自能見其「微言大義」,後人就稱這種手法為「春秋筆法」。所謂「不露山水」,實指不顯露那些不宜明說或不願直說本意的語句,宜與名家畫山水一樣,「妙在含糊,方見作乎」,或旁敲側擊,或含義模糊,或閃爍其詞,或含蓄委婉,或意在言外,或從旁烘托,或虛掩偽飾,或上下暗示,總之不露本意。當然也有涉及本意的,則往往從輕從寬,或隱隱約約,未見廬山真面日,或撲粉塗脂,頓使惡語變美言。為此,本文僅就讀者欣賞春秋筆法必須具備的能力方面作一點管窺。
一、欲說還休,以少引多 作品中所渲染、抒寫的人物逐漸接近主旨時,作者忽然收筆,即「欲說還休」,不把話說盡,要留有讓讀者思考的餘地。由於世界觀,生活經驗和藝術修養的不同,讀者得出的主旨與作者的主旨可能迥異,各個讀者得出的主旨也可能不同,但人們又不會因此去追求,這類語言正是在這種猜度、體察、品味之中顯示出語言的「不露山水」之美。例如《紅樓夢、第九十八回中寫林黛五彌留之際:
「……猛聽寞王直聲叫道:『寶玉,寶玉!你好……』說到『好』字,便渾身心冷汗,不做聲了。」
有人試圖為黛玉這「好……」字後面難言之隱語填空,但無法填出,也無須填出,因為黛玉臨終前,哀恨交集,至情傾泄,「閑最小的面積,驚人地集中了最大量的思想。」
二、不著一字,以無勝有.春秋筆法猶似畫龍,見首不見其尾,方是神龍。「露其要處而藏其全」,才能顯示其潛涵的魅力。春秋筆法又如樂曲,戛然而止,則餘音繚繞,韻味無窮。倘若傾箱倒篋,一泄無余,則使人索然乏味。文中的直觀形象僅是作者表情達意的憑藉形式,其真實意圖不著一字,但讀者9、要作穿透性深究,就會無中悟有,「盡得風流」。例如《紅樓夢》第三十五回黃金鶯巧結梅花絡時與寶玉閑話;
「鶯兒笑道:『你還不知道我們姑娘,有幾樣世上的人沒有的好處呢,模樣兒還在其 次。」
讀者不禁要和寶玉一樣急於知道是「什麼好處,你細細兒的告訴我。」可是作者恰恰在此輟筆,寫道:「……只聽:外面一聲,正是寶釵來了。」其實寶釵的好處書中早已交代,這里不過借鶯兒之口,用不著一字的手法,讓人意會,頓生光輝。
三、烘雲托月,以彼寫此 不正面刻劃作品中的主要對象,而是通過渲染其周圍的人物和環境,給讀者留有思考的餘地。在適當處稍露鱗爪,給讀者提供循彼尋此的線索,從而使主要對象鮮明突出。例如《西廂記》第一折寫崔鶯鶯的美麗,就是運用「烘雲托月」的春秋技法。鶯鶯兼有「國艷」與「天人」的美麗和神采,作者「因而畫雲」,借眾僧入和張生的「驚艷」來烘托鶯鶯的美麗。張生雖也曾「顛不刺地見過萬千」美貌女子,但當鶯鶯出現在他面前時,竟然「眼花繚亂口難言,魂靈兒飛去半天。」由此,鶯鶯之美可想而知。通過對張生「驚艷」的渲染烘托,鶯鶯的絕世之美就活現在讀者的眼前。
四、設想幻化,以虛寓實 要寫眼前,卻著墨設想未來;要寫現實,卻描繪幻化世界。筆下之虛,撲朔迷離;虛中之實,更具神韻。試看《雜文界》1988年增刊中劉征的《秦俑》:
秦俑大喝一聲:「止!走近始皇陵者死屍然而,大大批的遊人,中國人,外國人,戴著旅遊帽的,背著照相機的,一個個說說笑笑,同秦俑擦身而過。泰俑的手是僵硬的,不能動 作;劍是銹住的,不能拔出;喉嚨是陶瓦制的,不能出聲。然而,他下能容忍拿他的命令當兒戲的人,仍無聲的大喝道:「止,否則汝將血吾刃!」
兩干多年前,秦始皇下令製作秦俑是為了守陵護墓,以展示「六王畢,四海一」的第一位皇帝的威嚴和雄姿,使偉業長存、江山水固,想下列兩千年後卻成了展品。從秦俑身上設想幻化,以虛寓實地寫出一種社會變遷的滄桑感;秦俑不去審時度勢,卻一味守舊,無疑是
一個悲劇。一邊是嚴整的方陣,一邊是自由的人群『一邊怒不可遏,忍無可忍,一邊談笑風生,「擦身而過」,「不露山水」中寓滑稽和悲哀,別開生面。
五、語近意遙,以淺藏深 藝術作品中常常選擇人們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場面,用淺近通俗的語言迭設懸念,將讀者引入彀中,從淺中悟深,在有限的畫面之外,創造出廣闊的藝術天地,從而收到語近意遙、言短味長、雅俗共賞的藝術效果。如金昌緒的《春怨》:
打起黃鶯兒,莫教枝上啼。
啼時驚妾夢,不得到遼西。
全詩口語化,雖然怨婦唯恐黎明來得太快,難以重溫美夢,但溥的開端凝聚在「打起黃鶯兒」,為什麼要打?打是為了「莫教枝上啼」。鶯歌美妙,為什麼不準它叫呢?是怕「驚妾夢」。黃鶯啼曉,本該醒了,怨婦做的是什麼夢?為什麼怕驚醒呢?末句答復是:怕驚醒「到遼西」的夢。句有餘味,篇有餘意:她為什麼做「到遼西」的夢?什麼人在那裡?為什麼在那裡?「春怨」到底怨什麼?迭設懸念,都留給讀者去思索,想像,真是語近意遙,淺中藏深。
六、背面敷粉,以表掩里 有些語言似乎感情顯豁,但讀者切勿輕信上當,因為表面的感情是虛假的,內里的真情藏在背後,如喜掩蓋著悲,褒掩蓋著貶等。請看李商隱《閨情》:
紅露花房白蜜稗,黃蜂紫蝶兩參差。
春窗一覺風流夢,卻是同衾不得知。
首句寫一朵美艷的花,花房和睥都指花心,紅露指紅色露水,白蜜指白色蜜汁。第二句說黃蜂與紫蝶不是同時來到,向這朵鮮花采蜜。第三句點明那個女人在春窗下做了一個風流夢,這里「春」字指《詩經》中「有女懷春」的「春」。末句說妻子在睡眠中做了一個風流夢,同衾人(丈夫)卻一點也不知道。這些都是背面敷粉,以表面似乎輕薄的艷情掩蓋了寄託深而措辭婉的實質。
七、噴騰跳躍,以點代面 藝術筆墨可以跳躍,可以飛騰,可以噴出。只要點出幾個有特徵、有代表性的物象,即可牽動讀者的思緒,去補充略去的空白,零散的點就構成意境,組成完整的畫面。即使省去開端,挖掉中腹,刪除結尾,但事情的來龍去脈,感情發展的線索,依然隱約可見。這種「不露山水」的技法,似乎與數字上的兩點定線,三點定圓等法則有相通之處。例如郁達夫《故都的秋》中一段
北國的槐樹,也是一種能使人聯想起秋來的點綴。象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種落蕊,早晨起來,會鋪得滿地。腳踏上去,聲音也沒有,氣味也沒有,只能感到一點極細微極柔軟的觸覺。掃街的在樹影下一陣掃後,灰土上留下來的一條條掃帚的絲紋,看起來既覺得細膩,又覺得清閑,潛意識下並且還覺得有點兒落寞,古人所說的梧桐一葉而天下知秋的遙想,大約也就在這些深沉的地方。
作者春秋筆法的訣竅,就在於以感情的觸角噴騰跳躍,以點代面地寫出細微的視覺、聽覺、嗅覺,意覺,從而構成北京秋味的心靈圖示。不僅對客觀世界逼真的描摹,而且是主觀世界對客觀世界能動的反映。調動五官,心往神馳,突破時空的界限,讓思想和情緒噴騰起來,融萬物於筆端,把作者抑鬱、憤懣、孤寂、哀傷的內在情思「不露山水」而曲折地跳躍於字里行間,既有情化自然的藝術美,又處處隱約抒發出一個「真」的有「個性」的我。在這幅以點代面的繪畫中凝聚了一個漂泊天涯的遊子彷徨愁苦的濃厚感情,確是「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含不盡之意見於言外。
參考資料:http://ht88.com/article/article_3849_1.html
⑦ 文房四寶歷史故事
追溯文房四寶的歷史淵源,不能不提中國歷史鼎盛之時的周秦漢唐,而這四個朝代都建都在陝西,關中自古帝王都嘛!
先說四寶中第一的筆,有「蒙恬造筆」一說。蒙恬作為秦朝的大將,傳說他是在王翦滅楚時到了中山,見中山兔肥毫長,可為制筆原料,便改變原來的筆制,統一毛筆的名稱,始稱「蒙恬筆」。史書上載筆始於倉頡,距今已有五千年歷史了。倉頡作為黃帝的史官,傳說他創造了文字,是中華的文字之祖。倉頡是陝西人,白水有進入國務院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倉頡廟。
筆的歷史傳說紛紜,而筆的實物最早的有從湖北隨州曾侯乙墓出土的春秋筆,其後還有從湖南長沙左家公山出土的戰國筆,湖北雲夢睡虎地、甘肅天水放馬灘出土的秦筆。不過,秦以前毛筆有多種稱謂,如「弗」、「石律」等,就是在後世的唐代韓愈也把筆戲稱為 「毛穎」。可以說,是秦統一天下後,統一了文字、度量衡,車同軌、書同文,也把文字的書寫工具統稱為「筆」。這項工作大概是由蒙恬具體管理的,歷史上才有了「蒙恬造筆」一說。蒙恬為秦之大將,和太子扶蘇一起統兵鎮守陝北長城一線防禦匈奴,後被胡亥、李斯假傳秦始皇遺詔賜死。陝北綏德有扶蘇與蒙恬墓。
文房四寶之二是墨。墨在早期應用時主要是天然礦物之石墨,或半天然之木炭、鍋灰類。彩陶、甲骨、竹木簡牘、縑帛上都留有原始用墨之痕跡。而人工制墨,據東漢應劭《漢官儀》載:「尚書令、仆、丞、郎,賜愉麇大墨一枚,愉麋小墨一枚。」這「枚」差不多是指現在的錠,而愉麋在陝西千陽,其地靠近終南山,山中多古松。這里產的墨應是早期的松煙墨。
當然,墨的歷史也十分豐富,漢以後有三國魏時,「仲將之墨,一點如漆」的韋涎制墨。唐代設官置廠,有專事造墨的墨官祖敏。五代南唐,翼氏父子制出的佳墨「豐肌膩理,光澤如漆」。得到南唐後主李煜的賞識,賜奚氏姓李,世稱「李延硅墨」,這當為傳世至今的徽墨之祖了。
而紙是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是中國人為世界為人類文明做出最為光燦的貢獻。紙的歷史,據史載是由東漢蔡倫發明的,蔡倫的封地龍亭在陝西洋縣,洋縣有蔡倫墓,有建於東漢重修於明的蔡侯祠。
雖然,近年考古發掘出土了不少紙的遺物,其中西漢中期在陝西西安灞橋考古發掘中出土了灞橋絨,這是早在蔡倫之前的植物纖維紙。當然這不能否定蔡倫造紙的歷史定論,因為蔡倫作為中國古代科學家,他是造紙技術的革新者,他監制汪宴出的優質紙被稱為「蔡侯紙」。但灞橋紙的出現,無疑證明了作為西漢王朝的都城長安,當時的政治文化中心,才是紙的歷史源頭。
文房四寶最後一寶是硯。硯為磨墨工具,又稱硯台。硯的產生年代已不可考,宋李之彥《硯譜》: 「黃帝得玉一紐,治為墨海,其上篆文曰:『帝鴻氏之硯』」。關於硯起於黃帝之說,難有信服力,學術界基本認定的是硯源於新石器時代的研磨工具磨盤、磨棒。陝西臨潼姜寨原始部落遺址出土一件上有蓋,面下凹,凹處有一石質磨杵,旁有數塊黑色顏料的石硯,應是中國最早硯的雛形。
文房四寶,筆墨紙硯的歷史,都和陝西有著極其深厚的淵源。認真想一下,真為陝西在中國文桐掘化史上獨特而局陵核卓越的地位而驕傲。
當代傳統意義上的文房四寶,以湖筆、徽墨、宣紙、端硯為其代表,所以郵票主圖的原地也被定為以上四種的原產地。但我以為這並不完全。如果換一種思路,從四寶的歷史源頭去發掘原地,厚今不薄古,並能以實寄郵品組成郵集,當有出奇不意之效果。
我國的書寫用筆起源很早。
根據未經刀刻過的甲骨文字判斷,夏商時期就已經有原始的筆了。如果再從新石器時期彩陶上面的花紋圖案來看,筆的產生還可以追溯到五千多年以前。
到春秋戰國時期,各國都已經製作和使用書寫用筆了。那時筆的名稱繁多:吳國叫「不律」,燕國叫「弗」,楚國叫「幸」,秦國叫「筆」。
秦始皇統一全國以後,「筆」就成了定名,一直沿用至今。傳說,我們現在所用的毛筆是由戰國時期的秦國大將蒙恬發明的。
蒙恬 公元前223年,秦國大將蒙括帶領兵馬在中山地區與楚國交戰,雙方打得非常激烈,戰爭拖了很長時間。為了讓秦王能及時了解戰場上的情況,蒙恬要定期寫戰況報告遞送秦王。
那時,人們通常是用分簽蘸墨,然後再在絲做的絹布上寫字的,書寫速度很慢。蒙括雖是個武將,卻有著滿肚子的文采。
用上面說的那種筆寫戰況報告,常使他感到影響思緒。那種筆硬硬的,墨水蘸少了,寫不了幾個字就得停下來再蘸,墨水蘸多了,直往下滴,又會把非常貴重的絹給弄臟了。
蒙恬以前就萌生過改造筆的念頭,這次要寫大量的戰況報告,這個願望就越來越強烈了。 戰爭的間隙中,蒙恬喜歡到野外去打獵。
有一天,他打了幾只野兔子回軍營。由於打到的兔子多,拎在手裡沉沉的,一隻兔子尾巴抱在地上,血水在地上拖出了彎彎曲曲的痕跡。
蒙恬見了,心中不由一動:「如果用兔尾代替普通的筆來寫字,不是更好嗎?」 回到營房之後,蒙恬立刻剪下一條兔尾巴,把它插在一根竹管上,試著用它來寫字,可是兔毛油光光的,不吸墨水,在絹上寫出來的字斷斷續續的,不像樣子。蒙恬又試了幾次,還是不行,好端端的一塊絹也給浪費了。
一氣之下,他把那支「兔毛筆」扔進了門前的山石坑裡。 蒙恬並不甘心失敗,仍然抽時間琢磨別的改進方式。
幾天過去了,他還是沒有找到合適的辦法。這一天,他走出營房,想透透新鮮空氣。
走過山石坑時,他又看到了坑裡那支被自己扔掉的「兔毛筆」。蒙恬將它撿了起來,用手指捏了捏兔毛,發現兔毛濕源源的,毛色變得更白更柔軟了。
蒙恬大受啟發,馬上跑回營房將它往墨汁里一蘸,兔尾這時竟變得非常「聽話」,吸足了墨汁,寫起字來非常流暢,字體也顯得圓潤起來。原來,山石坑裡的水含有石灰質,經鹼性水的浸泡,兔毛變得柔順起來。
由於這支筆是由竹管和兔毛組成的,蒙恬就在當時流行的筆名「幸」字上加了個「竹」字頭,把它叫做「笨」(今日簡寫作「筆」)。 古筆的品種較多,從筆毫的原料上來分,就曾有兔毛、白羊毛、。
在中國歷史文化長河中,很早就已有 「文房」之稱,筆、墨、紙、硯被譽為「文 房四寶」。
「文房」之名起源於南北朝。當時所 謂「文房」,是指國家典掌文翰之處。
唐 宋以後,文房則專指文人書房而言。南唐後主李煜,喜好文學,收藏甚豐, 今見其所藏的書畫皆押有「建業文房之印」。
北宋雍熙三年,翰林學士蘇易簡以筆墨紙硯「為學所資,不可斯須而闕」,撰《文 房四譜》五卷,分筆譜二卷,硯、紙、墨各一卷。各卷分述:敘事、製造、雜說、辭賦諸事,博收約取,內容詳贍。
故文房從此有「四譜」之名。南宋初,葉夢得撰《避 署錄話》謂「世言徽州有文房四寶」,故「文房四譜」又稱《文房四寶譜》,以筆、墨、紙、硯為文房之寶用。
四寶品類繁多,豐富多彩,名品名師, 見諸載籍。長期以來,浙江湖州之湖筆, 廣東肇慶(隋唐時為端州)之端硯,安徽涇縣(舊屬宣城郡)之宣紙,歙縣(舊為 徽州府冶)之徽墨,至仍負盛名,被說成是「四寶」代表。
詞目】 文房四寶 【發音】 wén fáng sì bǎo 【釋義】 指毛筆、黑墨、宣紙、硯台 【出處】宋·梅堯臣《再和潘歙州紙硯》詩:「文房四寶出二郡,邇來賞玩君與予。」
【示例】 天子被逼不過,只得命取絕筆。 *** 隨即取捧過~。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八十一回) 【近義詞】:文房四士 【語法】:偏正式;作主語、賓語;指筆、墨、紙、硯 舊時對紙、墨、筆、硯四種文具的統稱。硯台,別名潤色先生,文房四寶中能傳世最久的一寶。
文房謂書房。北宋蘇易簡著《文房四譜》,一名《文房四寶譜》,敘述這四種文具的品類和故實等。
如安徽涇縣(原屬寧國府,產紙以府治宣城為名)的宣紙,歙縣(原為徽州府治)的徽墨,浙江吳興(原為湖州府治)的湖筆,廣東高要(原為肇慶府治,古名端州)的端硯,以及與端硯齊名的歙縣(原歙州府)的歙硯.。
我國的書寫用筆起源很早。
根據未經刀刻過的甲骨文字判斷,夏商時期就已經有原始的筆了。如果再從新石器時期彩陶上面的花紋圖案來看,筆的產生還可以追溯到五千多年以前。
到春秋戰國時期,各國都已經製作和使用書寫用筆了。那時筆的名稱繁多:吳國叫「不律」,燕國叫「弗」,楚國叫「幸」,秦國叫「筆」。
秦始皇統一全國以後,「筆」就成了定名,一直沿用至今。傳說,我們現在所用的毛筆是由戰國時期的秦國大將蒙恬發明的。
蒙恬 公元前223年,秦國大將蒙括帶領兵馬在中山地區與楚國交戰,雙方打得非常激烈,戰爭拖了很長時間。為了讓秦王能及時了解戰場上的情況,蒙恬要定期寫戰況報告遞送秦王。
那時,人們通常是用分簽蘸墨,然後再在絲做的絹布上寫字的,書寫速度很慢。蒙括雖是個武將,卻有著滿肚子的文采。
用上面說的那種筆寫戰況報告,常使他感到影響思緒。那種筆硬硬的,墨水蘸少了,寫不了幾個字就得停下來再蘸,墨水蘸多了,直往下滴,又會把非常貴重的絹給弄臟了。
蒙恬以前就萌生過改造筆的念頭,這次要寫大量的戰況報告,這個願望就越來越強烈了。 戰爭的間隙中,蒙恬喜歡到野外去打獵。
有一天,他打了幾只野兔子回軍營。由於打到的兔子多,拎在手裡沉沉的,一隻兔子尾巴抱在地上,血水在地上拖出了彎彎曲曲的痕跡。
蒙恬見了,心中不由一動:「如果用兔尾代替普通的筆來寫字,不是更好嗎?」 回到營房之後,蒙恬立刻剪下一條兔尾巴,把它插在一根竹管上,試著用它來寫字,可是兔毛油光光的,不吸墨水,在絹上寫出來的字斷斷續續的,不像樣子。蒙恬又試了幾次,還是不行,好端端的一塊絹也給浪費了。
一氣之下,他把那支「兔毛筆」扔進了門前的山石坑裡。 蒙恬並不甘心失敗,仍然抽時間琢磨別的改進方式。
幾天過去了,他還是沒有找到合適的辦法。這一天,他走出營房,想透透新鮮空氣。
走過山石坑時,他又看到了坑裡那支被自己扔掉的「兔毛筆」。蒙恬將它撿了起來,用手指捏了捏兔毛,發現兔毛濕源源的,毛色變得更白更柔軟了。
蒙恬大受啟發,馬上跑回營房將它往墨汁里一蘸,兔尾這時竟變得非常「聽話」,吸足了墨汁,寫起字來非常流暢,字體也顯得圓潤起來。原來,山石坑裡的水含有石灰質,經鹼性水的浸泡,兔毛變得柔順起來。
由於這支筆是由竹管和兔毛組成的,蒙恬就在當時流行的筆名「幸」字上加了個「竹」字頭,把它叫做「笨」(今日簡寫作「筆」)。 古筆的品種較多,從筆毫的原料上來分,就曾有兔毛、白羊毛、。
湖筆、徽墨、端硯、宣紙為文房四寶之上品。
中國書法的工具和材料基本上是由筆、墨、紙、硯來構成的,人們通常把它們稱為「文房四寶」,大致是說它們是文人書房中必備的四件寶貝。因為中國古代文人基本上都是或能書,或能畫,或既能書又能畫的,是離不開筆墨紙硯這四件寶貝的。
"文房"之名,起於我國歷史上南北朝時期(公元 420-- 589年),專指文人書房而言,以筆、墨、紙、硯為文房所使用,而被人們譽為「文房四寶」。文房用具除四寶以外,還有筆筒、筆架、墨床、墨盒、臂擱、筆洗、書鎮、水丞、水勺、硯滴、硯匣、印泥、印盒、裁刀、圖章、捲筒等等,也都是書房中的必備之品。
故宮博物院收藏的文房四寶多為清代名師所作,皇家御用,其用料考究、工藝精美,代表了我國數千年來文房用具的發展水平和能工巧匠們的創造智慧與藝術才能,是文房用具中的瑰寶。 在林林總總的筆類製品中,毛筆可算是中國獨有的品類了。
傳統的毛筆不但是古人必備的文房用具,而且在表達中華書法、繪畫的特殊韻味上具有與眾不同的魅力。不過由於毛筆易損,不好保存,故留傳至今的古筆實屬鳳毛麟角。
【筆】 最早的毛筆,大約可追溯到二千多年之前。 西周以上雖然迄今尚未見有毛筆的實物,但從史前的彩陶花紋、商代的甲骨文等上可覓到些許用筆的跡象。
東周的竹木簡、縑帛上已廣泛使用毛筆來書寫。湖北省隨州市擂鼓墩曾侯乙墓發現了春秋時期的毛筆,是目前發現最早的筆。
其後,湖南省長沙市左家公山出土的戰國筆,湖北省雲夢縣睡虎地、甘肅省天水市放馬灘出土的秦筆,及長沙馬王堆、湖北省江陵縣鳳凰山、甘肅省武威市、敦煌市懸泉置和馬圈灣、內蒙古自治區古居延地區的漢筆,武威的西晉筆等都是上古時代遺存的不可多得的寶貴資料。 古筆的品種較多,從筆毫的原料上來分,就曾有兔毛、白羊毛、青羊毛、黃羊毛、羊須、馬毛、鹿毛、麝毛、獾毛、狸毛、貂鼠毛、鼠須、鼠尾、虎毛、狼尾、狐毛、獺毛、猩猩毛、鵝毛、鴨毛、雞毛、雉毛、豬毛、胎發、人須、茅草等。
從性能上分,則有硬毫、軟毫、兼毫。 從筆管的質地來分,又有水竹、雞毛竹、斑竹、棕竹、紫擅木、雞翅木、檀香木、楠木、花梨木、況香木、雕漆、綠沉漆、螺細、象牙、犀角、牛角、麟角、玳瑁、玉、水晶、琉璃、金、銀、瓷等,不少屬珍貴的材料。
【墨】 給人的印象似稍嫌單一,但卻是古代書寫中必不可缺的用品。 藉助於這種獨創的材料,中國書畫奇幻美妙的藝術意境才能得以實現。
墨的世界並不乏味,而是內涵豐富。作為一種消耗品,墨能完好如初地呈現於今者,當十分珍貴。
在人工制墨發明之前,一般利用天然墨或半天然墨來做為書寫材料。史前的彩陶紋飾、商周的甲骨文、竹木簡牘、縑帛書畫等到處留下了原始用墨的遺痕。
文獻記載,古代的墨刑(黥面)、墨繩(木工所用)、墨龜(占卜)也均曾用墨。經過這段漫長的歷程,至漢代,終於開始出現了人工墨品。
這種墨原料取自松煙,最初是用手捏合而成,後來用模製,墨質堅實。據東漢應劭《漢官儀》記載:「尚書令、仆、丞、郎,月賜愉麋大墨一枚,愉麋小墨一枚。
」愉麋在今陝西省千陽縣,靠近終南山,其山右松甚多,用來燒製成墨的煙料,極為有名。 從製成煙料到最後完成出品,其中還要經過入膠、和劑、蒸杵等多道工序,並有一個模壓成形的過程。
墨模的雕刻就是一項重要的工序,也是一個藝術性的創造過程。 墨之造型大致有方、長方、圓、橢圓、不規則形等。
墨模一般是由正、背、上、下、左、右六塊組成,圓形或偶像形墨模則只需四板或二板合成。內置墨劑,合緊錘砸成品。
款識大多刻於側面,以便於重復使用墨模時,容易更換。墨的外表形式多樣,可分本色墨、漆衣墨、漱金墨、漆邊墨。
【紙】 是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曾經為歷史上的文化傳播立下了卓著功勛。即使在機制紙盛行的今天,某些傳統的手工紙依然體現著它不可替代的作用,煥發著獨有的光彩。
古紙在留傳下來的古書畫中尚能一窺其貌。 在紙張發明之前的很長一段時間內,人們是採用什麼來作為記事材料的呢?根據文獻和實物資料,最早的人們是採用結繩來記事的,遇事打個結,事畢解去。
後來又在龜甲獸骨上刻辭,所謂「甲骨文」。在青銅產生以後,又在青銅器上鑄刻銘義,即「金文」或「鍾鼎文」。
再後,將字寫在用竹、木削成的片上,稱「竹木簡」,如較寬厚的竹木片則叫「牘」。同時,有的也寫於絲織製品的嫌帛上。
先秦以前,除以上記事材料外,還發現了刻於石頭上的文字,比如著名的「石鼓文」。 一般人們皆知,紙是在東漢由蔡倫發明的。
但近年的考古發掘,卻對此提出了疑問。隨著西北絲綢之路沿線考古工作的進展,許多西漢遺址和墓葬被發現,其中也不乏紙的遺物。
這些右紙均據其出土的地點而被冠名。 從目前出土古紙自身的年代順序,可以分別排列為:西漢早期的放馬灘紙,西漢中期的灞橋紙、懸泉紙、馬圈灣紙、居延紙,西漢晚期的旱灘坡紙。
這些紙不但都早於蔡倫紙,而且有些紙上還有墨跡字體,說明已用於文書的書寫。【硯】 硯,也稱"硯台",被古人譽為"文房四寶之手"。
因。
人類文明自誕生時起,人們便以各種方式將文明的果實保留下來,使我們能夠領略到先輩的風采與創造,同時也使我們的文化得以延續和發展。在這一過程中,文房用品尤其是「文房四寶」,作為文明的載體起著重要的作用。在我國歷史文化長河中,很早就已有「文房」之稱,筆、墨、紙、硯則被譽為「文房四寶」。在用於書法、繪畫的文化藝術工具中,僅這四樣寶,就已備受文人的喜愛和珍藏。
筆、墨、紙、硯,雅稱「文房四寶」或「文房四士」。前者源於梅堯臣《再和歙州紙硯》詩:「文房四寶出二郡,邇來賞愛君與予。」後者出自陸游《筆硯紙墨戲作》詩:「水復山重客到稀,文房四士獨相依。」由於文人雅士珍愛文房四寶,所以給它們送了許多雅號。
先說筆(毛筆)。筆的使用在我國已有四五千年的歷史了,今天仍有不可取代的作用。由於筆為文房四寶之首,故雅號、戲稱也多。最早的當推《詩經·靜女》:「靜女其孌,貽我彤管。」這里稱筆為「管」。曹植則稱筆為「寸翰」,其《薤露行》雲:「騁我徑寸翰,流藻垂華芬。」左思稱筆為「柔翰」,如《詠史》詩:「弱冠異柔翰,卓犖觀群書。」韓愈更為筆立傳封爵,其擬人化寓言《毛穎傳》雲:「毛穎者,中山人也,封諸管城,號曰管城子,累拜中書令,呼為中書君,與絳人陳玄、弘農陶泓、會稽楮先生友善。」此傳問世後,毛穎、管城子、中書令、中書君,便成了筆的雅稱;而陳玄、陶泓、楮先生則成了墨、硯、紙的別名。白居易稱筆為「毫錐」,故《寄微之》詩雲:「策目穿如札,毫鋒銳若錐。」陸游則稱筆為「毛錐」,其《醉中作》詩雲:「驛書馳報兒單於,直用毛錐驚殺汝。」此外,筆尚有「龍須友」、「墨曹都統」、「毫州刺史」等諸多雅號。
次說墨。三千年前,墨就產生了,並與筆相提並論,如《莊子·田子方》所雲:「宋元君將畫圖,眾史皆至,受揖而立,舐筆和墨,在外者半。」宋蘇易簡《文房四譜·墨譜》引唐人文嵩《松滋侯元光傳》雲:「易元光,燕人也,其先號青松子,頗有才幹,封松滋侯。」易水盛產名墨,故墨姓易,墨黑而有光,故名「元光」。墨系用松煙製成,故稱其先人為「青松子」。這樣,「元光」、「青松子」、「松滋侯」,便成了墨的雅號或戲稱。墨色黑而形似圭,故又稱「玄圭」,如楊萬里《春興》詩:「急磨玄圭染霜紙,撼落花須浮硯水。」另外,墨還有「烏金」、「組圭」、「龍賓」、「龍香劑」、「黑松使者」、「松煙都護」、「玄香太守」等雅號,語出唐馮贄《雲個雜記·墨封九錫》:「薛稷又為墨封九錫,拜松煙都護、玄香太守、兼毫州諸郡平章事。」
再說紙。紙的應用要晚於筆和墨,產生於東漢。《文房四譜·紙譜》引文嵩《好畤侯傳》雲:「楮之白,字守玄,華陰人,中常侍蔡倫搜訪得之於耒陽,貢於天子,封好畤侯。」楮皮白,可造紙,故稱為「楮知白」,亦稱「楮先生」,簡化為「楮生」。紙還有「雲肪」、「雲藍」之稱,如米芾《寄薛郎中》詩:「象管鈿軸映瑞錦,玉麟棐幾鋪雲肪」。袁枚《隨園詩話》卷六:「胸中多少英雄淚,灑上雲藍紙不知。」
後說硯。硯產生於春秋時期,比紙的歷史悠久。《文房四譜·硯譜》引文嵩《即墨侯石虛中傳》雲:「石虛中,字居默,南越人,因累勛績,封之即墨侯。」於是「石虛中」、「居默」、「即墨侯」,便成了硯的雅號。硯還有「石友」、「石泓」之稱。如王炎《題童壽卿博雅堂》詩:「判溪來楮生,歙穴會石友。」黃庭堅《次韻黃斌老所畫橫竹》詩:「晴窗影落石泓處,松煤淺染飽霜兔。」蘇軾則稱硯為「黑白月」,其《龍尾石月硯銘》雲:「萋萋兮霧轂石,宛宛兮黑白月。」硯形似月,分割為磨墨和盛水兩部分,前者黑,後者白,故有此稱。
://yh.sz185/ReadNews.asp?NewsID=151&BigClassName=%C0%D6%CF%E7%C8%CB%CE%C4&SmallClassName=%CE%C4%BB%AA%DC%F6%DD%CD&SpecialID=0
⑧ 請介紹一下台灣武俠小說「三劍客」的生平和著作。
卧龍生、諸葛青雲、司馬翎三位,合稱「三劍客」。
卧龍生
台灣武俠「四大天王」及「三劍客」之一,在古龍之前被稱為「武俠泰斗」。本名牛鶴亭,河南南陽鎮平人,1930年生。幼年從軍失學,但自幼喜讀武俠小說,頗有才思。他1955年由軍中退役,閑來無事,在友人慫恿下開始學寫武俠小說。1957年以祖居南陽卧龍崗取筆名《卧龍生》一炮打響。1959年《飛燕驚龍》出世,便奠定了他在台灣的「武俠泰斗」地位。他的作品,早期是取法於舊武俠「北派五大家」而以「通俗趣味」大受歡迎;1965年以後,改走「半傳統半新潮」路線,作品卻漸不如前。
卧龍生對武俠小說發展的貢獻,主要有三個方面:第一,他成功地運用了還珠樓主的神禽異獸、靈丹妙葯、玄功絕藝、奇門陣法,鄭證因的幫會組織、風塵怪傑、獨門兵器,王度廬的悲劇俠情,朱貞木的奇詭布局、眾女倒追男等等,成功地博採眾長而融於一體,開創了既具有傳統風味又具有新境界的新時期武俠小說風格,成為一代「武林正宗」。第二,由他倡導以武學秘籍引起武林風波以及正邪大會戰的情節結構,成為60年代台灣武俠的普遍模式,影響至為深遠。第三,他的「武林九大門派」說法和「爭霸江湖」及武林排名的主題,雖然稍晚於金庸的《射鵰英雄傳》,卻使它在武俠小說中普遍推行開來。
作品集有:
《風塵俠隱》
《飛燕驚龍》
《天香飆》
《玉釵盟》
《絳雪玄霜》
《素手劫》
《天劍絕刀》
《金劍鵰翎》
《玉手點將錄》
《金鳳剪》
《飛鈴》
《金筆點龍記》
《煙鎖江湖》
《黑白雙嬌》
《情劍無刃》
《雙鳳旗》
《天鶴譜》
《飄花令》
《鏢旗》
《神州豪俠傳》
《天馬霜衣》
《一代天驕》
《桃花血令》
《小郎的絕招》
《岳小釵》
《十二魔令》
《燕子傳奇》
《袁紫煙》
《七絕劍》
《還情劍》
《桃花花紅劍》
《搖花放鷹傳》
《春秋筆》
《幽靈四艷》
《劍無痕》
《天龍甲》
《黑白劍》
《飛花逐月》
《血劍丹心》
在台灣「三劍客」中,諸葛青雲敬陪末座。這自然是由於他的小說原創力、市場號召力及社會影響力皆不如卧龍生、司馬翎之故。但因拜孔明先生之賜,讀者習慣以卧龍、諸葛並稱;故其早年名氣響亮,幾與卧龍生並駕齊驅。特別是他親手栽培了兩名私淑弟子——即司馬紫煙和獨孤紅,作為他的「分身」;代筆捉刀之下,居然可以亂真。此二位新秀後來亦分別在武林中揚名立方,寫了不少作品。
諸葛青雲,本名張建新(1929~1996年),山西解縣人。台北行政專科學校(即中興大學法商學院前身)畢業,曾任總統府第一局科員。張氏自幼稚好詞章,國學根柢深厚;少年時即喜閱讀古典文學名著及各種通俗小說,及長乃以文筆典雅、詩才佳妙蜚聲士林。嘗自謂還珠樓主代表作《蜀山劍俠傳》是其「最愛」,並能將《蜀山》回目倒背如流。
1958底,張氏偶見卧龍生成名甚易,不禁技癢;遂取「諸葛青雲」為筆名,撰寫武俠處女作《墨劍雙英》,祖燃攜述《蜀山》至寶紫青雙劍封存之遺事,交由春秋出版社印行。蓋有以「青雲直上」之諸葛壓倒「卧龍復生」之志,禪襲令人莞爾。
但不知何故,《墨劍雙英》只出了三集未完,他即應《自立晚報》之邀,連載發表《紫電青霜》(1959年)、《天心七劍》(1960年)姐妹作,以「武林十三奇」名震江湖!而書中武功最高的諸、葛雙仙,分明是青雲自況,可見其目無餘子之一斑。後來諸葛與卧龍齊名,以詩言志,曾有「各以聲華驚海宇」名句,其小說亦風靡一時。
從武俠創作淵源上來看,諸葛青雲受還珠樓主最深,朱貞木次之,金庸又次之。尤其是他的文字、筆法、詠物、寫景,乃至小說人物、奇禽怪蛇、玄功秘藝等等,幾乎全面「還珠化」,殆有五六分神似。而其酷喜用「眾女倒追男」及「一床多好」的愛情模式,則仿效朱貞木;回風舞柳,搖曳生姿。至於以五行方位比喻天下奇人異士者,則學步金庸;如《豆莞干戈》(一九六一年)、《奪魂旗》(一九六二年)等書皆是。
這樣說,並不意味諸葛青雲沒有自己獨創的小說風格;相反地,正因他國學功深,腹笥寬廣,遂能立足於還珠樓主的奇幻武學基礎上,充分發揮其文采風流的專長;而將詩詞歌賦、琴棋書畫這類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發揮至極致,乃建立「才子型」武俠風格——與香港梁羽生同好,可謂無獨有偶了。
總之,諸葛青雲以《紫電青霜》成名,旋辭去公職,專事武俠創作。其早期諸作如《一劍光寒十四州》(1960年)、《折劍為盟》(1961年)、《鐵劍朱痕》(1961年)賀段兄及《霹靂薔薇》(1962年)等書,皆屬佳構。尤以《奪魂旗》(1962年)套用朱貞木《羅剎夫人》故事布局,也弄出五個真假「奪魂旗」(此旗既是兵器亦為人物綽號),更富奇趣。卒能後來居上,成為諸葛青雲最知名的武俠小說。1988年由金蘭出版社出版最後一部作品《傲笑江湖》(續寫金庸之《笑傲江湖》)。
不特此也!由於《奪魂旗》開場之屍骨如山、血腥滿地,竟促使銷路激增,乃予稍後聞風而起、一哄而上的「鬼派」武俠小說起了惡劣的催化作用;遂造就出陳青雲(也師法諸葛青雲)、田歌等「鬼派」作家,小說內容非鬼即魔,且嗜血嗜殺,令人不忍卒睹!殆非其始料所及。
關於為諸葛青雲代筆者,曾先後有古龍、倪匡、司馬紫煙、獨孤紅、隆中客(本名楊開湘)及蕭瑟(本名武鳴)等人。特以《江湖夜雨十年燈》(一九六三年)一書,由諸葛開筆寫第一集,古龍續寫第二集,倪匡則由第三集續到第十集;以後至三十集全由司馬紫煙續完,又破了一項代筆記錄。其中司馬紫煙與獨孤紅的筆名皆為諸葛青雲所取。
司馬翎小說兼有「北派五大家」之長而以還珠樓主奇幻神妙心法為依歸。文筆清新脫俗,間有現代意味;刻畫江湖人物各盡其致,尤善於運用推理手法鋪陳故事情節。其處女作《關洛風雲錄》(1958年)及《劍神傳》、《八表雄風》三部曲,寫大俠石軒中的成長過程,頗能表現出「玄門正宗」恢宏氣象;而書中穿插石軒中與愛侶朱玲之間因師門恩怨所交織的悲歡離合故事,亦極曲折動人。卒以一書成名,殊非幸致。據稱,其小說「最受大學生及留學生歡迎」;實則老少咸宜,讀者層面主廣。 比較起來,司馬翎的三十多部作品水準都很平均(可能是名家中唯一者),不論是前期的《關洛風雲錄》、《劍氣千幻錄》、《劍膽琴魂記》、《帝疆爭雄記》、《聖劍飛霜》、《纖手馭龍》等長篇,及《鶴高飛》、《金縷衣》、《斷腸鏢》、《白骨令》等中篇,或是後期的《飲馬黃河》、《劍海鷹揚》、《紅粉干戈》、《焚香論劍錄》及《丹鳳針》、《武道》、《胭脂劫》等書,部部可觀,不落俗套,各具創意,殊少雷同;即或偶有失墜,亦瑕不掩瑜。(按:司馬翎創作全盛期起自1958年,止於1971年;中以1965年為前、後期之分界) 論者或謂司馬翎小說頗有涉及女體的煽情描寫,以此詬病;其實七情六慾乃人性之常,只要「風流」莫「下流」,即無所謂「晦淫」。問題症結乃在司馬翎筆下的中國女性幾乎個個都似「波霸」型的性感尤物,未免乖離事實。但其描寫男女在情慾焚身中的心理變化,以及奇正互變、虛實相生的武打藝術,均獨步一時,特別是其後期首創以精神、氣勢克敵制勝的武學原理,殆以近乎「道」;與金庸——古龍一脈相承的「無劍勝有劍」說法,有異曲同工之妙。可惜他的《浩盪江湖》及輟筆十年又復出所撰最後一部作品《飛羽天關》二書,均因故未能續完,誠屬憾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