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黨史人物故事及感悟有哪些
1、《共產黨宣言》的翻譯者陳望道,在翻譯《共產黨宣言》時被這一真理所吸引,以至於把墨水當成了糖水,還說很甜,其實不是物質之甜,而是理論之甜,可以說是甘之如飴了。
2、著名的農民將軍甘祖昌,放棄了部隊優厚的待遇,毅然回到農村帶領群眾務農致富,演繹了新時代放馬南山,再下田園的主人翁精神,他的故事被拍成了電視劇。
同時,他的夫人龔全珍與他一並回農村教書育人半個世紀,並被評為全國道德模範,他們的事跡值得我們學習,他們的精神需要我們發揚。
3、著名的半條被子的故事,在湖南汝城縣沙洲村,三名女紅軍在長征途中借宿徐解秀老人家中,臨走時,看到老人家境貧寒,連一床禦寒的被子都沒有,就把自己僅有的一床被子剪下一半給老人留下了。
老人說,「什麼是共產黨?共產黨就是自己有一條被子,也要剪下半條給老百姓的人。」故事很簡短,老人的話很朴實,卻彰顯了共產黨的初心,彰顯了人民對共產黨的信任。
4、背著金條乞討的故事,說的是第五次反圍剿失利後,江西省蘇維埃政府主席劉啟耀背著金條乞討數年,千辛萬苦找黨組織幹革命,不論遇到多麼艱苦的情況,都不動用黨費分毫。這說明了什麼,說明了堅定的理想信念和正確的價值觀。
當前,很多幹部未能經受住金錢的考驗而走上歧途。我們要學習劉啟耀的精神,面對苦難敢於斗爭克服,面對金錢而價值不改,才能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征程中走得更遠更穩。
5、在井岡山中央蘇區,面臨著艱苦的生產生活條件,毛主席帶頭勤儉節約,一根燈芯下產生了影響革命的偉大著作,指引著革命向正確的方向前行。當前,雖然我們的物質不再貧乏,但勤儉節約的精神還需要發揚,這不僅僅是對物質的節儉,還是對心境的鍛造。
B. 十九屆六中全會,你對哪個黨史人物印象最深刻,他的事跡對你的生活有哪些啟示
黨史爺爺王明林,敬業奉獻。
黃石市退役軍人事務局,85歲的王明林老人身穿迷彩服,深情講述黨史故事,會場上不時響起熱烈掌聲。王明林是黃石公交集團老黨員。退休25年來,他執著於鑽研黨史,記錄學習黨史筆記近40本,整理匯編黨史資料100多萬字,義務宣講黨史200餘場,被當地人尊稱為「黨史爺爺」。痴迷黨史,記錄筆記近40本。
C. 在黨史學習過程中印象深刻的革命家,英雄或者愛國者有哪些
孟起安、王璞、劉傳文等
1、孟起安
出生於一個農民家庭。9歲進私塾讀書。1939年冬結婚後,在蔣垛處館教書。1940年10月,參加減租減息斗爭,成為蔣垛農抗領導人之一,後任五抗會主任。
1941年加入中國共產黨,任蔣垛區委組織幹事、組織科長。1942年春,以塾師身份到江村發動抗日救亡工作,培養了一批青年幹部,建立了江村鄉黨支部。1943年夏,任姜南區區委書記,組織「二五」減租,開展懲奸運動。
1945年8月,調任蔣垛區委書記,組織發動了對地主的清算斗爭。1946年秋主力北撤,領導群眾開展游擊斗爭。由於關節炎發作,行動不便,組織上讓他暫時離職休養。1947年2月,在邱西鄉西後港,不幸被捕。
關押期間,敵人軟硬兼施,透過其親友誘他自首,他寧死不屈,堅持獄中斗爭。
2月21日,在姜堰東場上,他被綁在電線桿上,敵人用鐵絲穿過他的手心,鼻子和耳朵,敵人又把他押到南天寺廣場(現姜堰中學內),一個地主舉起菜刀,砍下他的耳朵,其它幾個傢伙一齊撲過去用刀亂戳,他粗彎昂首高呼:「共產黨萬歲!」倒在血泊中。
2、王璞
王璞從小跟隨父母參加抗日工作,11歲時被選為兒童團長。他經常帶領小夥伴們拿著紅纓槍,站崗放哨查路條,給八路軍送信帶路,開展擁軍優屬活動。王璞工作認真,學習也很刻苦。他對自己要求很嚴格,每學一篇新課文,都要做到會認、會寫、會講、會用。
為了對付鬼子掃盪,民兵大搞地雷戰,王璞不僅僅學會了佈雷,還學會了造雷。一次,他用自製的地雷炸死了一個漢奸,還協助民兵抓住了兩個鬼子。
1943年春天,鬼子掃盪到王璞的家鄉,王璞和鄉親們躲進山裡。一天早上,鬼子包圍了王璞和鄉親們。鬼子拿著漢奸帶給的名單,讓村幹部、幹部家屬和軍烈屬站出來,王璞和他媽媽張竹子挺胸昂首站在最前面。
鬼子把刀架在王璞的脖子上,威逼他說出八路軍兵工廠的槍和藏在哪裡。王璞勇敢地推開鬼子的刺刀,帶領在場的二十多名兒童團員高呼:"我們不能忘記五不誓約,我們至死不當漢奸"。
殘暴的日本鬼子向在場的群眾開了槍,製造了又一齊殺人慘案——野場慘案:118名無辜群眾倒在了血泊之中,其中包括14歲的王璞、王璞的母親、弟弟和奶奶。
為了紀念犧牲群眾,晉察冀邊區政府召開了追悼大會,授予他"抗日民族小英雄"的光榮稱號,並立了紀念碑。解放後羨喊他被共青團中央授予"全國十大少年英雄"的稱號。
王璞生前學習時用過的石板,站崗時用過的紅纓槍,以及犧牲時壓在身下,被鮮血染紅的石塊,陳列於中國革命博物館。
3、劉傳文
原名劉堅,羅浮徐東鄉笠石人。他為人勇敢剛直,性情急躁,有抱不平思想。他父親劉觀英,母張氏,有兩姐一弟一妹,全家七口,生活貧苦,難以度日。
他在小學讀至十三歲時,因家貧輟學,爾後,跟他叔父劉鏡淵(軍劉志陸部下當副官)在部隊當勤務員,經過三年的部隊生活,看出政治腐敗,軍心渙散,感到長此下去,沒什麼前途,便離開部隊,回家耕田。
農閑磨豆付,做付竹出賣。以後,又在徐田村謝自瑤手下當民團,因謝在徐田村設卡抽稅,苛捐繁重,傳文對重稅甚感不滿,對客商則深表同情,因而把未經抽稅岩派悶的客商給予放行。後被謝自瑤發覺,即把他開除,於是他私帶駁殼一支,憤然離去。
當時,革命烈火已燃燒到大信,而且已成立了大信蘇維埃政府。傳文與共村的劉王妹、劉德盛三人投身革命,到大信蘇區跟從劉光夏、劉靄環等參加革命工作。傳文參加革命隊伍後,英勇善戰,用心工作,經常在大信案山上、石門等地進行革命活動,後提升為駁殼隊排長。
1927年間,由於謝自瑤在徐田村設卡抽稅,勒索群眾,早已使傳文不滿,他看在眼裡,恨在心裡,心抱不平。因此,有一天指曉,他親自持槍到謝自瑤家,當場打死謝自瑤、謝泉芳、謝泉深三人。以後,他又到羅崗霞嵐把練大古捉到大信去「吊參」,解決當時革命活動經濟困難的問題。
1928年,他帶領紅軍、赤衛隊攻打岩前地主賴乾古的新屋和羅浮義興當。是年冬,又攻打嶺峰丹竹樓的民團,繳獲槍彈後,又率領赤衛隊攻打羅浮橋雲當。他以前帶領紅軍攻打羅浮有三四次之多。
他經常對戰士說:「打仗不要怕,俗話說:耕田吾怕屎,當兵吾怕死,我們為窮人翻身鬧革命,就不怕殺頭,萬一為革命而犧牲,也是光榮的。」因此,他屢建戰功,提升為連長。出征時,他經常騎馬或騾子,身先士卒,有個醫生王森雄也騎騾子跟隨同行。
自從傳文同志參加革命後,興寧的反動頭目,對他又怕又恨,如陳堯古兩次帶領部隊到笠石村,揚言放火燒屋,抓走他的鄰居,結果人將傳文老屋內的賞田三斗種賣掉,贖回被捉去的八人。傳文全家早已逃走,而家物等件全部搞光,僅存兩間爛屋而已。
1929年9月26日,大信蘇區紅軍由營長張國標率領,聯合赤衛隊共約三千多人,分左中右三路攻打羅崗。劉傳文連長帶領赤衛隊從左翼鐮子寨進發,但當時陳堯古的部隊聯合由羅崗頑畲上的敵人,已趕到鐮子寨,阻擊我左中兩翼部隊
前進,由於敵人的武器多而精良,而我方僅有粉槍、炮等,結果在無法取得勝利時,我軍下令撤退。當進,劉傳文同志為了掩護赤衛隊後撤,阻止敵軍追擊,他使用兩支駁殼槍靠在大松樹下與敵人激戰,結果,在敵人的密集炮火中,他卻壯烈犧牲了,那時他年僅22歲。
D. 回望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歷程,你印象最深刻的是什麼
回望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歷程,我印象最深刻的是1937年,日本發動了全面的侵華戰爭,國共第二次合作,黨領導敵後軍民堅決與日本侵略者奮斗,經過8年艱苦奮斗,終於取得了抗日戰鏈如爭的偉大勝利。
抗灶喚塌日戰爭的勝利徹底打敗了日本侵略者,捍衛了中國的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它洗雪了鴉片戰爭以來中國隱圓人民受帝國主義奴役和壓迫的恥辱,極大推進了中國革命的歷史進程,為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最後勝利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抗日戰爭的勝利,促進了中華民族的覺醒和團結,弘揚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偉大民族精神。中國抗戰的勝利創造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弱國打敗帝國主義強國的奇跡,它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人民爭取民族獨立和解放的斗爭。中國參與發起成立聯合國並成為聯合國安全理事會常任理事國,顯著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和國際影響,有力地維護了世界和平。
E. 關於黨史的小故事
1、一台水力軋花機
1922年,21歲的陳毅回鄉時,做過一件至今仍被鄉親們傳為佳話的事情。當時,農村極為落後,只有一些人力驅動的前清時安裝的農業機械。以軋棉花的機子為例,需要3到5個壯勞動力輪番上陣才能驅動,且效率十分低下。
一日,陳毅步行於羊岔河畔,看著潺潺流水,突然想到村裡的軋花機太過笨重,費時又費力。為何不為鄉親們改裝成水力驅動?也正好將學到的知識用之於民,讓鄉親們認識到科學與知識的力量。
陳毅很快便將想法付諸實踐,經過試用,陳毅改裝的軋花機不僅省了勞動力,軋棉花的效率更提升了一倍多,十里八鄉的村民都趕來「看稀奇」,面對大家的嘖嘖稱贊,陳毅格外開心。
隨後,他向留法的同學蔡和森去信,申請加入社會主義青年團。不久之後,他收到了蔡和森的回信,組織已經同意他的請求。1923年初,陳毅離開故鄉。從此,堅定地走上了無產階級革命的道路。如今,這台水力軋花機仍然保存在陳毅生平事跡陳列館中。
2、一張摺痕照片
陳毅生平事跡陳列館珍藏著一張帶有深深摺痕的照片,這張照片是隨一封陳毅寫給父母的信一起送達的。在抗戰時期,這是殊為不易的,而它能保存到今天也體現了陳毅在人民群眾心中的崇高地位。
1943年底,陳毅留下一首《赴延安留別華中諸同志》,即趕赴延安。到達延安後,陳毅參加了中共中央在延安召開的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當選為主席團成員、中央委員會委員。
是時,全黨全軍正在開展「整風運動」,陳毅積極投身其中,時常與毛澤東促膝談心,書信往來,向毛澤東介紹自己在「整風運動」中的收獲。毛澤東復信稱贊道:你的思想一通百通,無掛無礙,從此到處是坦途了。
其間,陳毅因思念遠在四川的父母,將自己開展勞動的照片附信寄往。為了避免信件被日偽軍攔截,陳毅將信中「延安」二字改為「西安」,並落款為「兒仲弘敬書」。信件幾經周折,順利送達父母手中。新中國成立後,陳毅父母將這張照片贈予陳毅的侄女陳德珍。
3、 在休整中擴軍
紅一軍團突破敵人封鎖線後,來到江西宜章的白石渡,在這里休整了一天。這里是當時粵漢鐵路的必經之地,鐵路剛剛在這里開工,聚有許多來此打工的湖南農民。
他們住的是用松樹搭成的窩棚,一棚要住20人上下。他們來此是因為家鄉遭受天災,原指望來此掙點工錢回去養家糊口,可工頭卻從來不發工資,遇有生災害病,工人們飽受煎熬,一些體質虛弱的人,已經奄奄一息。
紅軍看到這批湖南農民,立即救濟他們,給他們發放穀米和豬肉,並發放衣服物件,有工人急欲回家的,還給他們發了路費。在紅軍的感召下,工人們三五成群地來到部隊,紛紛要求參加革命隊伍。
一些年紀大的工人為不能參加紅軍而嘆息:「可惜我老了,不然,我也要參加紅軍,跟著你們一道走。」他們說:「我活到這樣大的年紀,從沒有看到這樣好的隊伍,從沒有看到這樣真正為老百姓謀利益的隊伍,你們一定要成功啊!」
對於參加紅軍的新戰士,紅軍將士都親切和藹地招待他們。一大群衣衫襤褸的工人,一下子就成為穿上軍裝的新戰士了。第二天,部隊繼續前進,隊伍人數增加了數百人。
4、坐筐過繩橋會師
1935年6月14日,中央紅軍一部和紅四方面軍一部在達維鎮會師。紅三軍團擔負中央交予的維護交通、與紅四方面軍會師的任務。彭德懷親自率領十一團來到維古村。
這是個依傍高山、面臨大河的村莊。河上的橋已被敵人破壞,隔河而望,紅四方面軍的隊伍正向這邊走來。雙方雖是面貌可辨,可使盡力氣喊話,對方仍是聽不清楚。
急中生智,他們互擲石頭,在石頭上纏上字條,相約在這里架設懸橋。聽說在上游的以念有一道橋,彭德懷又來到以念。這里的繩橋也受到破壞,上下兩條繩,只剩一條,河的對面就是紅四方面軍,雙方仍然沿用維古的方法,向對岸擲石頭。
十餘分鍾以後,接到這樣的一個字條:「我是徐向前,率領紅四方面軍之一部到達了」,「我們是三軍團之一部,在此迎接你們。」雖然取得了聯絡,但雙方依然不能講話,也不能渡河,仍是隔河相望著。
就在為難之際,紅軍戰士在河岸的樹林中找到了。於是四方面軍的一個戰士坐在筐子里將筐子拴在繩子上,從河對岸慢慢地盪過來了。接下來便是四方面軍總指揮徐向前,以及其他官兵一個又一個地渡過來。雙方終於會師成功。兩天後,維古的懸橋經紅軍一方面軍與四方面軍共同努力,終於架設成功了。
5、紅軍女戰士「接受檢查」
紅軍突破天險臘子口,翻越岷山,到達甘肅宕昌哈達鋪。部隊進入宿營地之後,所有小販都向紅軍部隊圍攏過來。為避免買賣擁擠,各部紅軍戰士都只派出采買員去購買東西,而且買賣用現大洋。群眾覺得紅軍說話和氣,買賣又公平,這樣多的人馬一點不嘈雜,都感到有點驚奇。
在這里更有意思的是幾位漢族、回族農婦對於紅軍中做政治工作的女戰士產生了興趣,她們覺得這些女戰士言語行動明明是女子,但細看她們穿著戎裝、麻鞋,又纏上綁腿,配著手槍,雄赳赳地又引起她們懷疑。
於是幾個農婦格外親熱地拉著一個女同志向他們家裡跑,因為她們對女戰士是男是女還抱一點懷疑態度,所以向女戰士「實行檢查」。
紅軍女戰士當時被弄得莫名其妙,大家嘩然一笑,然而那些「執行檢查」的農婦們則更進一步「親熱」,請那些紅色女戰士上炕(北方睡土炕,凡有客人來了都請上炕,但女人的炕只請女客)。女同志不僅被請上炕,而且被農婦請吃了晚飯。
一般的戰士們雖然沒有農婦請吃晚飯,但各個伙食單位都買到了羊肉和白面、鹽、油,與雪山草地吃野菜、青草,數月不嘗鹽油之味的情形比較起來,簡直就像「困於囚籠之鳥兒,一旦逃脫而翱翔空中一樣」。
紅軍經過短暫的休整,由此繼續向陝北行進,由於宣傳北上抗日的主張,由於秋毫無犯的紀律,沿途都受到群眾的歡迎。
F. 黨史故事有哪些
《黨史故事——周恩來一生中的三次重要談話》:
周恩來一生,居功之偉,他是全黨工作的典範,也是團結的典範。他終身從事的工作,就是如何把黨內力量聚焦起來。這從他一生三次重要的談話中,即可略見一斑。
第一次談話
1934年長征之初,毛澤東曾經給中央寫了一封信,表示自己不走,要帶領一三軍團和紅九軍團的20師留下來,堅持蘇區的斗爭,最後歡迎中央再回來。這封信交到了中央主要負責人博古手中。博古當時很年輕,不知道怎麼辦,於是把信交給了周恩來。
周恩來看完信,帶著三個警衛,連夜騎馬從中央所在地瑞金趕到毛澤東的住處,與毛澤東徹夜長談。那天晚上毛澤東與周恩來談話的內容沒人知道,但是,毛澤東在談話後就決定和大部隊一起走了。這個決定改變了中國的命運。這是周恩來對中共極為重大的貢獻。
第二次談話
遵義會議開過以後,博古不適合再擔任黨的主要領導,由張聞天同志接任。但是博古同志不願意把權力交出來。所以,周恩來與博古徹夜長談。周恩來對博古講,你我都是留過洋的,我們這些留過洋的人對中國的情況都不是那麼了解。自從我領導的南昌起義失敗,我就知道中國革命靠我們這些人搞不成,我們要另外找人,找真正懂中國的人。
毛澤東就是這樣的人,他懂中國。我們共同幫助毛澤東,把中國革命搞成功。聽了周恩來的這番話,第二天一早,博古就把全部權力交到了中共中央。在後來毛澤東與張國燾、與王明的斗爭中,博古也堅決地站在毛澤東一邊。博古後來說,周恩來那一席話影響了他的一生,中國革命確實一定要由一個懂中國的人來搞。
中國共產黨的領袖集團是毛澤東、朱德、周恩來這樣的領袖的結合,他們相互彌補,彼此完善。他們都是偉人,但並不是完人。他們互相之間也會有分歧,也會有意見。不像現在所拍攝的領袖電視劇那樣,毛澤東不出來誰都不出來,毛澤東一出來大家都跟著出來。毛澤東不說話大家都不吭氣,毛澤東一說話大家都贊同,都爭著去執行。
我們黨是一個生機勃勃的黨,領袖之間的矛盾是難以避免的,意見分歧,方法觀點不一樣的地方俯拾皆是。他們之間的斗爭,他們之間的矛盾,使我們黨更加有了生命力。中國共產黨正是依託這樣一個生機勃勃的、活力四射的整體,才能夠戰勝中國近代史上空前強大的蔣介石集團。
第三次談話
1935年6月,一、四方面軍會合。張國燾騎著一匹白色的駿馬,在十餘騎警衛簇擁下飛馳而來,毛澤東率領政治局全體委員走出3里路,於蒙蒙細雨中恭候。當時,毛主席給予了張國濤極大的尊重。因為,自中共「一大」至「六大」,張國燾一直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一直在中共中央核心層。當時,張國燾在中共黨內的資格,除了陳獨秀,誰都蓋不過他。
毛澤東卻長期游離於中共中央核心層之外,一直到1927年8月的八七會議,才被增補為政治局候補委員。所以,以毛澤東當時在中共黨內的資格,跟張國燾還無法相比。張國燾當時很感動,但張國燾隨後發現,中央紅軍人數很少,而且衣衫襤褸,槍支長短不齊,沒有一件重武器。一渡赤水後,最後一門50毫米山炮被扔到赤水河裡面了,中央紅軍一門重火力炮都沒有了,最重的火力就是60炮,這在今天屬於步兵輕武器。
所以,一、四方面軍會合後就出現了問題,四方面軍8萬人,中央紅軍1萬人。張國燾對遵義會議的合法性產生了質疑。事實上,一、四方面軍分裂不是因為政治的原因分裂,而是因為力量失衡。對於一、四方面軍的分裂,今天有些描述寫的很輕易:張國燾南下,走向失敗,走向黑暗;毛澤東北上,走向勝利,走向光明。其實,當時毛澤東把一四方面軍分裂和被迫北上稱為他一生中最黑暗的時刻,比1927年大革命失敗還要黑暗。
毛澤東很難判斷自己這7000人到底能堅持多長時間,他甚至准備把這7000紅軍打散,做白區地下工作,後來幸虧發現了陝北根據地。到陝北一看,紅二十五軍已經把陝北完全控制了。紅二十五軍是原來張國燾的勢力。而陝北正在搞肅反擴大化,紅軍的高崗、劉志丹、習仲勛都被抓起來了。當時紅二十五軍的軍長徐海東,他如果聽張國燾這個偽中央的指揮,那中共中央真是毫無希望了。
毛澤東給徐海東寫了一封信,要借2000大洋渡過難關。因為這時中央紅軍就剩6000多人,財政基本上已經完全破產。當然借錢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是要試探徐海東的態度。徐海東接到信,把軍中供給部長叫來問:我們還有多少錢。供給部長告訴他,我們還有6000多大洋。徐海東吩咐:我們留1000就行了,給中央紅軍5000大洋。是給,不是借。
還附了一封信,表示紅二十五軍完全服從中央紅軍指揮,毛澤東這才一塊石頭落了地。他後來多次提到,徐海東是於中國革命有大功的人。如果徐海東在那個關鍵時刻,聽張國燾的指揮,那中央紅軍的前景不堪設想。徐海東同志一生受傷9次,由於嚴重傷病,沒有能夠參加解放戰爭。1955年授銜時,徐海東同志講,我不授銜也可以,因為解放戰爭我沒有參加。但是毛澤東堅持給徐海東授銜,而且授大將,地位僅次於粟裕。
到延安後,張國燾與毛澤東的矛盾日益加深,周恩來與張國燾進行了長談,但是這次談話卻失敗了,最終沒能說服張國燾。1938年張國濤叛變出走,做了戴笠的辦公室主任,告訴了戴笠很多中共黨內的派系斗爭。1949年中共獲得全國勝利,張國燾跑到香港,後來從香港跑到台灣,1979年12月病死於加拿大多倫多的養老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