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古人刻苦讀書的故事有哪些
古人刻苦讀書的故事有:負薪掛角、鑿壁偷光、閉門讀書、映雪讀書、十年窗下、目不窺園、 囊螢照讀、 囊螢照書。
懸梁刺股的故事
漢代孫敬埋大喚讀書非常勤奮,從早上晨曦微露一直讀到皓月東升,中間一刻也不休息。他拿一根繩子系在頭頂上,繩子另一端掛在屋樑上,這樣就無法打瞌睡,讓自己始終保持清醒。憑著這股勁,孫敬終於成為當世大學者。戰國時蘇秦出身寒微,常常被人瞧不起,但他讀書非常勤奮,如果昏昏欲睡,就自己拿一把錐子來刺擊大腿。
最後蘇秦終於學成滿腹經綸,掛六國相印,主持合縱抗秦的大計;囊螢映雪:晉仿茄代的車胤和孫康為了學習,夜晚點不起燈,車胤夏日裡就捉螢火蟲裝在絹袋中照明,而孫康則在冬夜下大雪時,映著雪光讀書;鑿壁偷光:西漢學者匡衡貧而好學。
夜晚無燈,為了能借鄰家的燭光讀書,他在牆壁上鑿了個洞。當地一個大戶人家有許多藏書,匡衡就到他家去做工,但他不要報酬。主人很驚奇,問他為什麼,他說:我想得到主人的書彎凱,全部讀完它。主人很受感動,就用書作報酬資助他。後來,匡衡成了一個知識淵博的學者。
2. 古人讀書故事
古人讀書故事(精選15篇)
宋濂字景濂,浙江金華人,是我國明代一位學者。他生平著述極多,除了主修《元史》外,還著有《浦陽人物記》、《宋學士全集》等。
當時印刷術雖已發明,但是書的價錢很貴,一般人買不起,更買不起很多的書。宋濂小的時候,就喜歡讀書,因為家裡窮,弄不到書,只好到有書的人家去借,親自抄寫,約定日子歸還。大冷天,硯水結了冰,手指凍得彎不過來,他還是趕著抄寫,抄完了猜旦立刻送還,不敢超過約定的日子。因為這樣,人家才肯借書給他,使他在自己沒有書的情況下,也能讀到很多書。
我國古代學校很少,而且也只有貴族子弟才能上學;當時雖然有私人講學的,但是一般小的村鎮沒有好老師。宋濂成年以後,為了求得更多知識,解決自己存在的疑難問題,特意跑到百里以外去訪求教。他背著行李,走過深山巨谷,冬天大風雪,雪深到好幾尺,腳皮都裂開了,也不以為苦。到了客棧,四肢都凍僵了,人家給喝了熱水,蓋了被子,半天才暖和過來。當時和他住在一起的人,都穿戴得很講究,吃得很好,只有宋濂一天吃兩頓粗飯,穿件破棉袍,但他一點也不羨慕那些富貴子弟的生活享受;因為在宋濂看來,只有求得知識,才是興的事,別的便都不去理會了。
正是由於這樣刻苦勤奮,虛心向老師學習,而且專心致志,持之以恆,宋濂才獲得學問上的成就,成為一代有名的大學者。
「程門立雪」這個成語家喻戶曉。它出自宋代理學家將樂縣人楊時求學的故事。
楊時從小就聰明伶俐,四歲入村學,七歲就能寫詩,八歲就能作賦,人稱神童。他十五歲時攻讀經史,熙寧九年登進士榜。他一生立志著書立說,曾在許多地方講學,倍受歡迎。居家時,長期在含雲寺和手信龜山書院,潛心攻讀,寫作教學。
有一年,楊時赴瀏陽縣令途中,不辭勞苦,繞道洛陽,拜師程頤,以求學問上進一步深造。有一天,楊時與他的學友游酢,因對某問題有不同看法,為了求得一個正確答案,他倆一起去老師家請教。
時值隆冬,天寒地凍,濃雲密布。他們行至半途,朔風凜凜,瑞雪霏霏,冷颼颼的寒風肆無忌憚地灌進他們的領口。他們把衣服裹得緊緊的,匆匆趕路。來到程頤家時,適逢先生坐在爐旁打坐養神。楊時二人不敢驚動打擾老師,就恭恭敬敬侍立在門外,等候先生醒來。這時,遠山如玉簇,樹林如銀妝,房屋也被上了潔白的素裝。楊時的一隻腳凍僵了,冷得發抖,但依然恭敬侍立。過了良久,程頤一覺醒來,從窗口發現侍立在風雪中的楊時,只見他通身披雪,腳下的積雪已一尺多厚了,趕忙起身迎他倆進屋。
後來,楊時學得程門立雪的真諦,東南學者推楊時為「程學正宗」,世稱「龜山先生」。此後,「程門立雪」的故事就成為尊師重道的千古美談。
漢代孫敬讀書非常勤奮,從早上晨曦微露一直讀到皓月東升,中間一刻也不休息。假如看倦了想打盹,就拿一根繩子系在頭頂上,繩子另一端掛在屋樑上,這樣就無法打瞌睡,讓自己始終保持清醒。憑著這股勁,孫敬終於成為當世大學者。戰國時蘇秦出身寒微,常常被人瞧不起,但他讀書非常勤奮,如果昏昏欲睡,就自己拿一把錐子來刺擊大腿,血一直流到腳踝。尖銳的疼痛又提醒他繼續用力。就這樣,蘇秦終於學成滿腹經綸穗薯擾,掛六國相印,主持合縱抗秦的大計。
歐陽修是唐宋八大文學家之一。可是,在歐陽修他少年時代,他的學習條件是很艱苦的。
在歐陽修四歲失去父親,全家就只靠他母親一個人來維持生活。母親不願歐陽修失學,於是,自己當了教師。家裡貧窮,買不起文具,歐陽修的母親就想出了別的辦法。她看到沙灘上有鳥獸走過的足跡,認為在沙子上面也可以寫字。
於是,她就讓歐陽修到沙灘上搬些沙來。她在家裡選了一個光線比較好的地方,挖成深坑,然後,把沙倒下去鋪平。這樣,小小的沙坑便代替了筆墨紙硯。學習的時候,他的母親折斷一根荻草,在沙面上畫出一個生字,等歐陽修他學會了,便用手把沙子弄平,再寫一個。歐陽修也利用這個地方來做練習。
母子兩人,一教一學,教的認真,學的起勁。後來,歐陽修在文學上的許多成就,就是因為有這個小小的沙坑幫他打下良好的基礎。
晉代的祖逖是個胸懷坦盪、具有遠大抱負的人。可他小時候卻是個不愛讀書的淘氣孩子。隨著年齡的增長,他漸漸意識到自己知識的貧乏,深感不讀書無以報效國家,於是開始發奮讀書。他廣泛閱讀書籍,認真學習歷史,從中汲取了豐富的知識,學問大有長進。他曾幾次進出京都洛陽,接觸過他的人都說,祖逖是個能輔佐帝王治理國家的人才。祖逖24歲的時候,曾經有人推薦他去做官司,他沒有答應,仍然不懈地努力讀書。
後來,祖逖和幼時的好友劉琨一起擔任司州主簿。他與劉琨感情深厚,不僅常常同床而卧,同被而眠,而且還有著共同的遠大理想:建功立業,復興晉國,成為國家的棟梁之才。一天的半夜裡,祖逖在睡夢中聽到公雞的鳴叫聲,他一腳把劉琨踢醒,對他說:「別人都認為半夜聽見雞叫不吉利,我偏不這樣想,咱們乾脆以後聽見雞叫就起床練劍如何?」劉琨欣然的同意了。
於是他們每一天雞叫後就起床練劍,劍光飛舞,劍聲鏗鏘。春去冬來,寒來暑往,從不間斷。
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了長期的刻苦學習和訓練,他們終於成為了能文善武的全才,既能寫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帶兵打勝仗。祖逖被封為鎮西將軍,實現了他報效國家的願望;劉琨做了都督,兼管並、冀、幽三州的軍事,也充分發揮了他的文才武略。
鑿壁借光
匡衡年輕時十分好學。他家裡很窮,買不起蠟燭,匡衡晚上想讀書的時候,常因沒有亮光而發愁。後來,他想了一個辦法,就在牆壁上悄悄地鑿了一個小孔。讓隔壁人家的燭光透過來。就這樣,他經常學到深夜,後來成了西漢著名的學者,曾做過漢元帝的丞相。從鑿壁借光的事例可看出:外因(環境和條件)並不是決定性的因素,匡衡在極其艱難的條件下,通過自己的努力學習和堅強毅力,終於一舉成員。這就說明內因才是事物發展、變化的根據和第一位的原因,外頭因只是影響事物變化的條件,它必須通過內因才能起作用。(匡衡鑿壁偷光)
春秋時期的書,主要是以竹子為一根竹簡上寫字,多則幾十個字,少則_個字。一部書要用許多竹簡,通過牢固的繩子之類的東西按次序編連起來才最後成書,便於閱讀。通常,用絲線編連的叫「絲編」,用麻繩編連的叫「繩編」,用熟牛皮繩編連的叫「韋編」,其中為熟牛皮繩最為結實。像《周易》這樣厚重的書,當然是由許許多多竹簡通過熟牛皮繩編連起來的。
孔子「晚年喜易」,花了很大的精力,反反復復把《周易》全部讀了許多遍,又附註了許多內容,不知翻開來又卷回去地閱讀了多少遍。通常認為,孔子這樣讀來讀去,把串連竹簡的牛皮帶子也給磨斷了幾次,不得不多次換上新的再使用。以此比喻讀書勤奮用功。
即使讀書讀到了這樣的地步,孔子還說:「假如讓我多活幾年,我就可以完全掌握《周易》的文與質了。」
鑿井得人
呂不韋《呂氏春秋》
原文
宋之丁氏,家無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家穿井得一人。"有聞而傳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
國人道之,聞之於宋君。宋君令人問之於丁氏。丁氏對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於井中也。"求聞之若此,不若無聞也。
譯文
宋國有個姓丁的,家裡沒有井,只得派一個勞動力,每天到村外去挑水。後來,他們在家裡打了一口井,逢人便說:「我家鑿了一口井,等於得了一個人。"這話三傳兩傳便走了樣,說成:"丁家鑿井挖出一個活人來了。"
越傳越奇,越奇越傳,最後傳到宋國國君的耳朵里。宋君就派官吏到丁家調查,姓丁的說:"我說的是鑿了一口井等於得了一個勞動力,不是說從井裡挖出一個活人來呀。"像這樣聽信傳聞,不如不聽。
要懂得辨別信息的真偽,不要以訛傳訛,間接途徑獲得的信息可能會不可靠。
許金不酬
劉基《郁離子》
原文
濟陰之賈人,渡河而亡其舟,棲於浮苴之上,號焉。有漁者以舟往救之,未至,賈人急號曰:「我濟上之巨室也,能救我,予爾百金。"漁者載而升諸陸,則予十金。
漁者曰:「向許百金,而今予十金,無乃不可乎!」賈人勃然作色曰:"若,漁者也,一日之獲幾何?而驟得十金,猶為不足乎?"漁者黯然而退。
他日,賈人浮呂梁而下,舟薄於石又覆,而漁者在焉。人曰:"盍救諸?"漁者曰:"是許金而不酬者也。"立而觀之,遂沒。
譯文
濟水南邊有一個商人,渡河時船翻了,他大喊救命。有一個漁人駕船去救他,船還沒有開到,商人大聲叫道:「我是大富翁,你救我,我給你一百兩銀子!」漁人把他救上岸,他卻只給了漁人十兩銀子。
漁人說:「你剛才說的是一百兩,現在怎麼只給十兩?」商人大怒:「你一個打魚的一天能掙多少錢呢?一下子得了十兩銀子,還不知足嗎?」漁人沮喪地走了。
過了一些日子,這個商人渡河時船碰到石頭又沉了,恰好這個漁人又在場。有人問:「你怎麼不去救人呢?」漁人回答說:「這是一個說話不算數的人。」結果商人被淹死了。
做人要講誠信,否則最終會害人害己。
貓頭鷹搬家
劉向《說苑》
原文
梟逢鳩,鳩曰:「子將安之?」梟曰:「我將東徙。」鳩曰:「何故?」梟曰:「鄉人皆惡我鳴,以故東徙。」鳩曰:「子能更鳴,可矣;不能更鳴,東徙猶惡子之聲。」
譯文
貓頭鷹遇見了斑鳩,斑鳩問它:「你要到哪兒去呀?」貓頭鷹說:「我准備搬到東邊去。」斑鳩問:「為什麼呢?」貓頭鷹說:「村裡人都討厭我的叫聲,因此我想搬到東邊去。」斑鳩說:「你改變叫聲,就可以了。要是不能改變叫聲,即使搬到東邊去,東邊村裡人照樣討厭你。」
對於自己的缺點和錯誤,不要選擇逃避的態度,而是要勇於改正。
飲狂泉水
沈約《宋書》
原文
昔有一國,國有一水,號曰「狂泉」。國人飲此水,無一不狂。唯國君穿井而汲,故無恙。國人既並狂,反謂國君之不狂為狂。
於是聚謀,共執國君,療其狂疾,火艾、針、葯莫不畢具。國君不任其苦,於是到泉所酌水飲之,飲畢便狂。君臣大小,其狂若一,國人乃欣然。
譯文
從前有一個國家,國內有一汪泉水,號稱叫「狂泉」。國里的人喝了這水,沒有一個人不發狂的,只有國君鑿井取水喝沒事。國人都瘋了,反到說國君不瘋的才是真瘋。
因此國人就聚集起來謀劃,抓住了國君,治療國君發瘋的病,針灸、草葯都用遍了。國君不能承受這種苦難,因此就便去了「狂泉」的所在地,舀泉水喝了下去。因此國君臣民,都發瘋了,國里的人都非常高興。
眾人皆醉我獨醒,一個有健康頭腦和正常行為的人,要想在眾人顛倒黑白的環境下保持清醒,是極其困難的。
趙人患鼠
劉基《郁離子》
原文
趙人患鼠,乞貓於中山。中山人予之,貓善捕鼠及雞。月余,鼠盡而其雞亦盡。其子患之,告其父曰:「盍去諸?」
其父曰:「是非若所知也。吾之患在鼠,不在乎無雞。夫有鼠則竊吾食,毀吾衣,穿吾垣墉,壞傷吾器用,吾將飢寒焉。不病於無雞乎?無雞者,弗食雞則已耳,去飢寒猶遠。若之何而去夫貓也!」
譯文
趙國有一戶人患鼠患,就到中山國去借貓。中山人給了他一隻貓,很會捉老鼠,但是也喜歡捉雞。一個月之後,老鼠被捉干凈了,而雞也被吃光了。他的兒子認為貓是禍害,對父親說:「為什麼不把它除掉呢?」
父親說:「這不是你認為的那樣。我們的禍患在於家裡有老鼠,不在於沒有雞。老鼠偷吃糧食,咬爛衣物,鑽穿牆壁,啃壞傢具,這樣下去我們就要挨餓受凍,這比沒有雞更糟!沒有雞,我們只不過不吃雞肉罷了,離挨餓受凍還遠呢!為什麼要把貓除掉呢?」
兩害相權取其輕,兩利相權取其重。簡單地說,就是權衡利弊,首選利重害輕。
晉代的祖逖是個胸懷坦盪、具有遠大抱負的人。可他小時候卻是個不愛讀書的淘氣孩子。進入青年時代,他意識到自己知識的貧乏,深感不讀書無以報效國家,於是就發奮讀起書來。他廣泛閱讀書籍,認真學習歷史,從中汲取了豐富的'知識,學問大有長進。他曾幾次進出京都洛陽,接觸過他的人都說,祖逖是個能輔佐帝王治理國家的人才。祖逖24歲的時候,曾有人推薦他去做官,他沒有答應,仍然不懈地努力讀書。
後來,祖逖和幼時的好友劉琨一志擔任司州主簿。他與劉琨感情深厚,不僅常常同床而卧,同被而眠,而且還有著共同的遠大理想:建功立業,復興晉國,成為國家的棟梁之才。
一次,半夜裡祖逖在睡夢中聽到公雞的鳴叫聲,他一腳把劉琨踢醒,對他說:「別人都認為半夜聽見雞叫不吉利,我偏不這樣想,咱們乾脆以後聽見雞叫就起床練劍如何?」劉琨欣然同意。於是他們每天雞叫後就起床練劍,劍光飛舞,劍聲鏗鏘。春去冬來,寒來暑往,從不間斷。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長期的刻苦學習和訓練,他們終於成為能文能武的全才,既能寫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帶兵打勝仗。祖逖被封為鎮西將軍,實現了他報效國家的願望;劉琨做了征北中郎將,兼管並、冀、幽三州的軍事,也充分發揮了他的文才武略。
南齊時的江泌家境貧窮,白天做鞋為生,晚上才能抽空學習。點不起燈,他就拿書登上屋頂,借著月光讀書。白居易有詩雲:「是時天無雲,山館有月明,月下讀數遍,風前吟一聲。」孟郊也曾有「夜貧燈燭絕,明月照吾書」的詩句,說明許多古人都有映月讀書的體驗。
孫敬「懸梁」《漢書》
孫敬,字文寶,好學,晨夕不休。及至眠睡疲寢,以繩系頭,懸屋樑。後為當世大儒。另:( 《太平御覽》中的《楚國先賢傳》也有記載:「孫敬好學,時欲寤寐,懸頭至屋樑以自課。」 )
「梁」:指房梁。
蘇秦「刺骨」《戰國策·秦策一》
(蘇秦)讀書欲睡,引錐自刺其股,血流至足。」
「股」:指大腿。
車胤「囊螢」《晉書·卷八十三·車胤傳》
胤恭勤不倦,博學多通。家貧不常得油,夏月則練囊盛數十螢火以照書,以夜繼日焉。
「練囊」:把布煮得潔白柔軟做成的布袋。
孫康「映雪」《孫氏世錄》
晉孫康家貧,常映雪讀書,清介,交遊不雜。
清介:清正耿直。
買臣「負薪」《漢書·朱買臣傳》
朱買臣「家貧,好讀書,不治產業,常艾薪樵,賣以給食,擔束薪,行且誦書。
常艾薪樵,賣以給食:經常砍柴賣來維持生計。艾:同「刈」,砍,割。
李密「掛角」《新唐書·李密傳》
密以蒲韉乘牛,掛《漢書》一帙角上,行且讀。
.蒲韉:墊在牛背上的蒲草墊子。
匡衡「鑿壁」《西京雜記·卷二》
匡衡字稚圭,勤學而無燭,鄰舍有燭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書映光而讀之。
逮:到,及。(鄰舍燭光照不到匡家,只好「鑿壁偷光」。)
窖金苦讀
有一次,范仲淹在洞中讀書時,兩只老鼠跳進粥鍋吱吱亂叫,他抬頭一看,是一白一黃兩只小老鼠。范仲淹忙將老鼠驅趕出去。兩鼠慌忙逃出洞外,鑽到荊樹兩側。范仲淹追到樹下,見一側鼠洞閃著黃光,一側鼠洞閃著白光,他很驚奇,取來鐵鍬挖開一側鼠洞,下面竟然是一個大地窖,扒開土石,卻是滿滿一窖黃金,他隨手埋好。又挖開另一側鼠洞,見是一窖白銀,仍不動分文,埋好如初,復回洞中挑燈夜讀。
離開寺中三十年後,醴泉寺遭受火災,慧通大師不忍寺廟毀在自己手中,便派人找到已延州戍邊的范仲淹求援。范仲淹詢問了寺廟的情況,熱情款待來人,但隻字不提援修寺廟的事情,臨走時修書一封並贈送了兩包上好的茶葉,讓來人回復慧通大師。廟中和尚聽說范仲淹閉口不提修廟一事,心中憤然。
一天,慧通大師展信見是一首五言詩:「荊東一池金,荊西一池銀,一半修寺院,一半濟僧人。」慧通等人對范仲淹不貪財貨、密覆不取的高尚品格更添無限敬意,用所掘金銀修繕寺廟,醴泉寺得以復興。這便是鄒平婦孺皆知的「窖金苦讀」、「窖金捐僧」的故事。范仲淹在醴泉寺苦讀三年,這在他的一生中具有重要意義。
一方面他刻苦攻讀,博覽群書,打下了雄厚的知識基礎;另一方面,培養和鍛煉了他吃苦耐勞的精神和克服困難的頑強意志。
「懸梁」講的是東漢時期孫敬的故事。出自班固的《漢書》:「孫敬,字文寶,好學,晨夕不休。及至眠睡疲寢,以繩系頭,懸屋樑。」
孫敬年少好學,博聞強記,視書如命,酷愛讀書,常通宵達旦,人稱「閉戶先生」。
孫敬讀書,常看到後半夜,有時不免打起瞌睡。一天晚上,孫敬打瞌睡,睡著了,一覺醒來,懊悔不已。如何克服瞌睡?他苦思冥想,突然,目光停留在房樑上,頓時眼睛一亮。隨即找來一根繩子,一頭系在房樑上,一頭系在自己的頭發上,每當打瞌睡,繩子就會猛拽頭發,他就會驚醒。從此,他就用這種辦法,發奮苦讀。
由於孫敬刻苦學習,飽讀詩書,博學多才,成為東漢著名政治家,縱橫家,大學問家。
「刺股」講的是戰國時期蘇秦的故事。出自劉向的《戰國策秦策一》:「(蘇秦)讀書欲睡,引錐自刺其股,血流至足。」
蘇秦小時候很有志向,跟老師鬼穀子學習多年。學成後,蘇秦的功名慾望非常強烈,於是,他到了秦國,用「連橫」的計謀游說秦惠王文王,秦王沒有採納他的計謀。蘇秦沒有其他謀生本領,沒有經濟來源,吃飯穿衣都成了問題。只好破衣爛衫,像個乞丐一樣返回故鄉。親人見他如此落魄,都對他十分冷淡。蘇秦羞愧難當,下決心用功學習,晝夜苦讀起來。讀書時,他准備了一把錐子,一打瞌睡,就用錐子在大腿上刺一下。就這樣堅持了一年,蘇秦認為自己有把握了,於是,再次出山。秦國讓他傷透了心,不想去了,他周遊六國,說服以「合縱」抗秦,蘇秦手握六國相印,締約六國組織,聯合抗秦。蘇秦成為戰國時著名的縱橫家。
戴震是清代著名學者。他自幼讀書就好刨根問底。
有一次,私塾老師給他講授朱熹的《大學章句》,講完「大學之道」一段以後,照本宣科地說:「這章叫《經》,是孔子的話,由曾子記述的;以下十章叫《傳》,是曾子的見解,由曾子的學生執筆寫出來的。」
戴震問道:「老師,你這樣講,有什麼根據呢?」「這是朱熹說的呀!」老師理直氣壯地回答,滿以為抬出「朱夫子」來,就可以解決問題了。
「朱熹是哪朝人?」戴震歪著小腦袋問。
「宋朝人。」
「孔子、曾子呢?」
「周朝人。」
「那麼,周朝與宋朝相隔多少年呢?」
「將近20xx年了。」
「既然如此,那麼朱熹又是怎麼知道的呢?」
戴震幼稚的小臉充滿了疑惑,塾師一下子被問住了,一時竟想不出用什麼適當的話來回答。塾師笑著摸摸戴震的頭說:「你真是個會動腦筋的孩子!」
後來,戴震因為家裡貧困,請不起老師,離開私塾以後,只能靠自學。自學的道路坎坷不平,戴震非常期望拜一位知識淵博的學問家,作為自己的老師。
一次,一個意想不到的機會,讓戴震遇到了偶然來歙縣拜友的大學者江永。江永已年逾花甲,白發斑斑,治學數十年,精通三禮,兼及音韻、算學、地理等。他為人和藹,好學深思,極喜讀書,往往把講學的收入全部用於購書。戴震一見非常敬佩,把自己平日的疑難一一向江永請教。
江永見他少年好學,心中十分喜愛,當即收他為弟子,悉心教導和培養他。兩人漸漸地結成了忘年之交。在江永的熏陶下,戴震的思想、性格與學業,開始逐漸成熟起來。
有一天,江永列舉算學中的一些問題試問戴震,並告訴他:「這些題目已存疑十多年了,一直未能解決,你能試試看嗎?」
戴震仔細看了看,便將這些題目一一剖析比較,並說出來龍去脈。
江永看後不勝驚喜,高興得像個孩子似地手舞足蹈,連連說:「你解了我十年來不能解決的難題,實在聰明過人,聰明過人。」
從此以後,戴震跟從在江永左右,隨時質疑問難,研究學問。最終成為著名考據學家。
王冕,字元章,元末浙江諸暨人。他小的時候,家裡很窮,父親讓他去給財主家放牛,賺幾文錢來補助家庭生活。
王冕幼年好學。他每次牧牛從鄉學門前經過,聽到裡面琅琅的讀書聲,便停下來了,把牛拴在樹上,在門外聚精會神地聽個不止。有一次,他在鄉學門外聽課,一直聽到天黑,竟把牛給跑掉了。父親聽說丟了財主家的牛,又怕又氣,狠狠地打了他一頓。但是他並不「悔改」,以後出外放牛,路過學堂時,依然像以前一樣專心地聽老師講課。
有一天,王冕的母親對他父親說:「王冕這個孩子既然如此痴呆,索性任他去吧!」父親點了點頭,表示同意。從此,王冕便到一座寺廟中,白天替廟里做些雜事,賴以糊口;到了夜晚,就一個人坐在佛像的膝蓋上,借著佛像前面的長明燈光讀書。由於王冕專心一意地刻苦學習,學問長進很快,後來終於成為一個出色的詩人。
3. 古人刻苦讀書的故事有哪些
1、映月讀書
南朝人江泌小時家貧,白天要幫助家裡做些雜活維持生計,晚上他抓緊時間來學習,由於買不起燭火,就只有站在月光底下讀書,月亮西墜。他爬上梯子接著讀,經常因睏倦從梯子上摔下,爬起來後接著讀書。
2、買臣負薪
朱買臣靠砍柴賣柴維持生活,經常背負柴薪,謳歌道中,至五十歲才拜為會稽太守。後遂用「買臣采樵」指未遇時勞力貧居的生活;用「五十功名、五十晚貴」等謂大器晚成。
3、牛角掛書
李密用薄草做的鞍韉騎牛,在牛角上掛一卷《漢書》,一邊走一邊看書。越國公楊素正巧在路上看見,慢慢地跟在他後面,問:「哪來的書生這般勤奮?」李密認識楊素,從牛背上下來參拜。楊素問他讀的是什麼,他回答說:「《項羽傳》。」
楊素於是和他交談,覺得很驚奇。回家後對兒子楊玄感說:「我看李密的見識風度,不是你們這些等閑之輩所具有的。」玄感因此就傾心結交李密 。隋煬帝九年,玄感在黎陽起兵,派人入函谷關迎接李密。
4、鑿壁借光
匡衡勤奮好學,但家中沒有蠟燭。鄰家有蠟燭,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在牆壁上鑿了洞引來鄰家的光亮,讓光亮照在書上讀書。縣里有個名文不識大戶人家,但家中富有,有很多書。
匡衡就到他家去做僱工,但不要報酬。主人感到很奇怪,問他為什麼這樣,他說:「我希望讀遍主人家的書。」主人聽了,深為感嘆,就借給匡衡書(用書資助匡衡)。於是匡衡成了一代的大學問家。
5、高鳳流麥
高鳳,字文通,是南陽葉人。在青年還是書生時,他的家庭以種田為生,但卻精通讀書,白天黑夜都不停息。他的妻子(曾經)有一次到田地里去,庭院裡面晾曬著麥子,讓高鳳看住雞(以防吃麥)。
後來突然下了暴雨,高鳳拿著竹竿讀經書,沒有發覺雨水沖走了麥子。妻子回來後責問他,高鳳這才恍然大悟(小麥被沖走了)。後來高鳳成了著名的學者,在西唐山教書。高鳳年老後,依舊拿著書本不知疲倦,聞名於天下。
4. 古人讀書的故事
古人讀書的故事:
1、劃粥割齏
劃粥割齏,指粥凍結後把粥劃成若干塊、鹹菜切成碎末一起食用。
北宋文學大家范仲淹自幼研學刻苦。他曾到睢陽應天府書院讀書,讀書期間生活極其窘迫,為了生計,每天只煮一鍋稠粥,涼了以後劃成四塊,早晚各取兩塊,和切成細末的鹹菜一起吃,吃完繼續攻讀詩書。
古文為:「日作粥一器,分四塊,早暮取二塊,斷虀數莖,入少鹽以啗之。如是者三年。」
5. 關於古人讀書的故事50字左右
1、孫敬
漢朝有個叫孫敬的人,從小勤奮好學,他每天晚上學到深夜,為了避免發困,他用繩子的一頭拴柱頭發,一頭拴在房樑上。
戰國時,有個名叫蘇秦的人,想干一番大事業,便刻苦讀書。每當深夜讀書時,他總愛打盹。於是,他就在自己打盹的時候,用錐子往大腿上刺一下,以提精神。孫敬和蘇秦的故事感動了後人,人們用「懸梁刺股」來表示刻苦學習的精神。
2、匡衡
古時有個名為匡衡的人。他勤奮好學,但因家裡窮,買不起油燈。
一天晚上匡衡在屋裡背白天看的書。他突然發現鄰居家有油燈,透進了屋子裡。但不夠亮,他就找來一二心搞子挖虧個洞。從此以後匡衡每晚都勤奮苦讀。
3、孫康(晉代名人)
孫康在年輕上學的時候,也是因為家裡窮買不起燈油,每天便早早睡覺了。有一次從睡夢中醒來,發現窗外的雪把屋裡映的光亮,便沒了睡意,起身在院里讀書。每逢有雪的晚上,他都不失去讀書的機會。這樣他學識突飛猛進,最終成為晉代名人,勤奮上進改變了他的命運。
4、負薪掛角
漢朝時候的朱買臣,小時候,家裡很窮。為了維持生活,他每天都得上山砍柴,沒有時間讀書。但是他好學不倦,常常背著柴一邊走,一邊看書。
隋朝有一個叫李密的人,小時候給人家放牛。每天出去都要帶幾本書掛在牛角上,趁牛吃草的時候,他就坐在草地上用心讀書。
5、以荻畫地
歐陽修先生四歲時父親就去世了,家境貧寒,沒有錢供他讀書。太夫人用蘆葦稈在沙地上寫畫,教給他寫字。還教給他誦讀許多古人的篇章。到他年齡大些了,家裡沒有書讀,便就近到讀書人家去借書來讀,有時接著進行抄寫。就這樣夜以繼日、廢寢忘食,只是致力讀書。從小寫的詩、賦文字,下筆就有成人的水平,那樣高了。
6. 古代名人讀書的故事
1、顧炎武讀破萬卷書
明末清初的思想家顧炎武童年非常不幸,雹雀天花病差點奪走了他的生命。雖然他體弱多病,但是在母親的教導和鼓勵下,顧炎武勤奮苦讀,以過人的毅力手抄《資治通鑒》,終於成為一代大學者。
2、歐陽修借閱典籍
北宋大文學家歐陽修,自幼天資過人,但是,他四歲時父親就去世了。由於家境貧寒,家裡無錢買紙買筆,歐陽修的母親鄭氏為了讓兒子習文練字,想出了一個巧妙的辦法,用荻草代替毛筆教小歐陽修寫字教給他寫字。還教給他誦讀許源顫早多古人的篇章。到他年齡大些了,家裡沒有書可讀,便就近到讀書人家去借書來讀,有時接著進行抄寫。就這樣日以洞孫繼夜、廢寢忘食,只是致力讀書。歐陽修勤奮刻苦,練成了一手好字,成為遠近聞名的神童,而這種刻苦精神也影響了他的小夥伴李堯輔,將李堯輔帶上好學之路。
3、陶弘景菜園求學
陶弘景菜園求學:古代的時候,對自然界產生很多誤區,人們相信螺贏是將螟蛉變成自己的兒子這個荒唐的傳說,還把領來的兒子叫做「螟蛉子」。陶弘景對此表示懷疑。他在村邊的菜園子里找到一窩蜾蠃,蹲在菜地里聚精會神地整天觀察。陶弘景發覺它們有雄也有雌,經過許多天細致的觀察,陶弘景終於揭穿了蜾蠃銜螟蛉的秘密:原來蜾蠃也有自己的後代,螟蛉是被銜到窩里給幼蟲當食物的,根本不存在「螟蛉義子」這回事!從此,陶弘景更感到,凡事最好親自觀察,絕不能人雲亦雲。
7. 古人讀書求學的故事有哪些
古人讀書求學的故事有《映月讀書》、《懸梁刺股》、《鑿壁借光》、《囊螢映雪》、《負薪掛角》。《映月讀書》講的是南朝人江泌小時家貧,白天要做工,晚上他抓緊時間來學習,由於買不起燭火,就只有站在月光底下讀書,月亮西墜。他爬上梯子接著讀,經常因睏倦從梯子上摔下,爬起來後接著讀書。
1、《懸梁刺股》:東漢時候,有個人名叫孫敬,是著名的政治家。他年輕時勤奮好學,經常關起門,獨自一人不停地讀書。每天從早到晚讀書,常常是廢寢忘食。讀書時間長,勞累了,還不休息。時間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他怕影響自己的讀書學習,就想出了一個特別的辦法。他找一根繩子,一頭綁在房樑上,一頭綁在頭發上。當他讀書疲勞時打盹了,頭一低,繩子就會牽住頭發,這樣會把頭皮扯痛了,馬上就清醒了,再繼續讀書學習。
2、《鑿壁借光》:匡衡勤奮好學,但家中沒有蠟燭。鄰家有蠟燭,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在牆壁上鑿了洞引來鄰家的光亮,讓光亮照在書上讀書。
3、《囊螢映雪》:晉朝時候,有一個人叫孫康,非常好學。他家裡很窮買不起燈油,夜晚不能讀書,他就想盡辦法刻苦地學習。冬天夜裡,他常常不顧天寒地凍,在戶外借著白雪的光亮讀書。當時還有一個人,名叫車胤,也和孫康一樣沒有錢買燈油夏天夜晚,他就捉了許多螢火蟲,盛在紗袋裡,用螢光照亮,夜以繼日地學習。
4、《負薪掛角》:漢朝時候的未買臣,小時候,家裡很窮。為了維持生活,他每天都得上山砍柴,沒有時間讀書。但是他好學不倦,常常背著柴一邊走,一邊看書。隋朝有一個叫李密的人,小時候給人家放牛每天出去都要帶幾本書掛在牛角上趁牛吃草的時候,他就坐在草地上用心讀書。
8. 古人讀書的故事有哪些
原文
余幼時即嗜(shì)學。家貧,無從致書以觀,每假借於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弗(fú)之怠(dài)。錄畢,走送之,不敢稍逾約。以是人多以書假( jiǎ )余,余因得遍觀群書。既加冠(guàn),益慕聖賢之道。又患無碩師名人與游,嘗趨(qū)百里外,從鄉之先達執經叩問。先達德隆望尊,門人弟子填其室,未嘗稍降(jàng)辭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質理,俯身傾耳以請;或遇其叱(chì)念蘆咄(ō),色愈恭,禮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復;俟(sì)其欣悅,則又請焉。故余型咐雖愚,卒獲有所聞。 當余之從師也,負篋(qiè)曳(yè)屣(xǐ)行深山巨谷中。窮冬烈風,大雪深數尺,足膚皸(jūn)裂而不知。至舍(shè),四支僵勁(jìng,多音字)不能動,媵(yìng)人持湯沃灌,以衾(qīn)擁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sì),無鮮肥滋味之享。同舍(shè)生皆被(pī)綺(qǐ)綉,戴朱纓(yīng)寶飾之帽,腰白玉之環,左佩刀,右備容臭(xiù),燁(yè)然若神人;余則縕(yùn)袍敝(bì)衣處(chǔ)其間,略無慕艷意。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蓋余之勤且艱若此。今雖耄(mào)老,未有所成,猶幸預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寵光,綴公卿之後,日侍坐備顧問,四海亦謬稱其氏名;況才之過於余者乎? 送東陽馬生序
今諸生學於太學,縣官日有廩(lǐn)稍(shāo)之供(gòng),父母歲有裘葛之遺(wèi),無凍餒(něi)之患矣;坐大廈之下而誦《詩》《書》,無奔走之勞矣;有司業、博士為之師,未有問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書,皆集於此,不必若余之手錄,假諸人而後見也。其業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質之卑,則心不若余之專耳,豈他人之過哉! 東陽馬生君則,在太學已二年,流輩甚稱其賢。余朝京師,生以鄉人子謁(yè)余,撰(zhuàn)長書以為贄(zhì),辭甚暢達,與之論辨,言和(hé)而色夷。自謂少時用心於學甚勞,是可謂善學者矣!其將歸見其親也,余故道為學之難以告之。謂余勉鄉人以學者,余之志也;詆我誇際遇之盛而驕鄉人者,豈知余者哉! ——選自《宋學士文集》
譯文
我小時候就愛好讀書。家裡窮,沒辦法得到書來看,經常向有書的人家借,親自用筆抄寫,計算著約定的日子按期歸還。天氣特別冷的時候,硯池裡的墨水結成堅冰,手指不能屈伸,也不放鬆抄書。抄寫完畢,跑著把書送還,不敢稍稍超過約定的期限。因此,人家多願意把書借給我,我也因此能夠看到各種各樣的書。成年以後,更加仰慕古代聖賢的學說。又擔心沒有與學問淵博的老師、名人交往,(我)曾經跑到百里之外,拿著經書向當地有道德有學問的前輩請教。前輩德高望重,向他求仔租帶教的學生擠滿了屋子,他從不把言辭放委婉些,把臉色放溫和些。我站在旁邊侍候著,提出疑難,詢問道理,彎下身子,側著耳朵請教;有時遇到他訓斥、呵責,(我的)表情更加恭順,禮節更加周到,一句話也不敢多說;等到他高興了,就又去請教。所以我雖然愚笨,但終於能夠有所收獲。 當我從師求學的時候,背著書箱,拖著鞋子,行走在深山大谷里。隆冬季節,刮著猛烈的寒風,踏著幾尺深的積雪,腳上的皮膚因寒冷乾燥而開裂還不知道。到了學舍,四肢僵硬不能動彈,女僕拿來熱水(給我)澆洗手腳,用被子給我蓋上,很久才暖和過來。住在旅店裡,每天只吃兩頓飯,沒有新鮮肥美的東西可以享受。跟我住在一起的同學都穿著華麗的衣服,戴著用紅纓帽帶綴著珠寶的帽子,腰佩著白玉環,左邊佩著刀,右邊掛著香袋,光彩照人,像神仙一樣;我卻穿著破舊的衣服生活在他們當中,毫無羨慕的意思,因為內心有足以快樂的事,不覺得吃的穿的不如人。我求學時的勤奮和艱苦的情況大概就是這樣。 現在我雖已年老,沒有什麼成就,但所幸還得以置身於君子的行列中,承受著天子的恩寵榮耀,追隨在公卿之後,每天陪侍著皇上,聽候詢問,天底下也不適當地稱頌自己的姓名,那更何況才能超過我的人呢? 現在在太學里學習的各個學生,朝廷每天有米糧供給,父母送來冬夏服裝,(這就)沒有受凍挨餓的憂慮了;坐在寬敞的廳堂裡面誦讀《詩》《書》,(這就)沒有東奔西走的勞累了;還有司業、博士做他們的老師,沒有詢問而得不到解答、探求學問而得不到收獲的情況了;凡是應有的書都集中在這兒,不必像我那樣親手抄寫,向別人借來後才能看到。他們學業如果有不精通的地方,品德有沒有養成的地方,不是天資低下,就是用心不如我專一罷了,難道是別人的過失嗎? 東陽馬君則在太學中讀書已兩年了,同輩人很稱贊他的賢能。我到京師朝見皇帝時,馬生以同鄉晚輩的身份拜見我,寫了一封長信作為表示敬意的見面禮物,文辭很流暢通達,同他辯論問題,言語溫和而臉色平和。他自己說少年時對於學習很用心、刻苦,這可以稱作善於學習的人吧。他將要回家探望他的父母,因此我將自己求學的艱難告訴他。如果說我勉勵同鄉努力學習,則是我的志意;如果詆毀我誇耀自己遭遇之好而在同鄉前驕傲,難道是了解我嗎!
9. 古人讀書故事
古人讀書故事(匯編15篇)
西漢時候,有個農民的孩子,叫匡衡。他小時候很想讀書,可是因為家裡窮,沒錢上學。後來,他跟一個親戚學認字,才有了看書的能力。
匡衡買不起書,只好借書來讀。那個時候,書是非常貴重的,有書的人不肯輕易借給別人。匡衡就在農忙的時節,給有錢的人家打短工,不要工錢,只求人家借書給他看。
過了幾年,匡衡長大了,成了家裡的主要勞動力。他一天到晚在地里幹活,只有中午歇晌的時候,才有工夫看一點書,所以一卷書常常要十天半月才能夠讀完。匡衡很著急,心裡想:白天種莊稼,沒有時間看書,我可以多利用一些晚上的時間來看書。可是匡衡家裡很窮,買不起點燈的油,怎麼辦呢?
有一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背白天讀過的書。背著背著,突然看到東邊的牆壁上透過來一線亮光。他嚯地站起來,走到牆壁邊一看,啊!原來從壁縫里透過來的是鄰居的燈光。於是,匡衡想了一個辦法:他拿了一把小刀,把牆縫挖大了一些。這樣,透過來的光亮也大了,他就湊著透進來的燈光,讀起書來。
匡衡就是這樣刻苦地學習,後來成了一個很有學問的人。
宋濂字景濂,浙江金華人,是我國明代一位學者。他生平著述極多,除了主修《元史》外,還著有《浦陽人物記》、《宋學士全集》等。
當時印刷術雖已發明,但是書的價錢很貴,一般人買不起,更買不起很多的書。宋濂小的時候,就喜歡讀書,因為家裡窮,弄不到書,只好到有書的人家去借,親自抄寫,約定日子歸還。大冷天,硯水結了冰,手指凍得彎不過來,他還是趕著抄寫,抄完了立刻送還,不敢超過約定的日子。因為這樣,人家才肯借書給他,使他在自己沒有書的情況下,也能讀到很多書。
我國古代學校很少,而且也只有貴族子弟才能上學;當時雖然有私人講學的,但是一般小的村鎮沒有好老師。宋濂成年以後,為了求得更多知識,解決自己存在的疑難問題,特意跑到百里以外去訪求教。他背著行李,走過深山巨谷,冬天大風雪,雪深到好幾尺,腳皮都裂開了,也不以為苦。到了客棧,四肢都凍僵了,人家給喝了熱水,蓋了被子,半天才暖和過來。當時和他住在一起的人,都穿戴得很講究,吃得很好,只有宋濂一天吃兩頓粗飯,穿件破棉袍,但他一點也不羨慕那些富貴子弟的生活享受;因為在宋濂看來,只有求得知識,才是興的事,別的便都不去理會了。
正是由於這樣刻苦勤奮,虛心向老師學習,而且專心致志,持之以恆,宋濂才獲得學問上的成就,成為一代有名的大學者。
東漢時,有一個叫孫敬的年輕人,孜孜不倦勤奮好學,閉門從早讀到晚也很少休息,有時候到了三更半夜的時候很容易打盹(瞌睡),為了不因此而影響學習,孫敬想出一個辦法,他找來一根繩子,一頭綁在自己的頭發上,另一頭綁在房子的房樑上,這樣讀書疲勞打瞌睡的時候只要頭一低,繩子牽住頭發扯痛頭皮,他就會因疼痛而清醒起來再繼續讀書,後來他終於成為了赫赫有名的政治家。
戰國時期的蘇秦是一個有名的政治家,但是他在年輕的時候學問並不多,到了好多地方都沒有人關注,即使有雄心壯志也得不到重用,於是他下定決心發奮圖強努力讀書。由於他經常讀書讀到深夜,疲倦到想要打盹的時候就用事先准備好的錐子往大腿上刺一下,這樣突然的痛感使他猛然清醒起來,振作精神繼續讀書。
牛角掛書
形容勤奮讀書的典故。《新唐書·李密傳》:「(李密)聞包愷在緱山,往從之。以蒲韉乘牛,掛《漢書》一帙角上,行且讀。越國公楊素適見於道,按轡躡其後,曰:『何書生勤如此?』密識素,下拜。問所讀,曰:『《項羽傳》。』因與語,奇之。歸謂子玄感曰:『吾觀密識度,非若等輩。』玄感遂傾心結納。」
後人遂以「書橫牛角」、「角掛經」、「繭栗掛漢書」、「束書牛角」、「書掛(牛)角」、「牛角之懸」來形容勤奮讀書。或以「掛犢之才」、「牛角書生」來指勤奮學習而才思卓捷的書生。
負薪讀書
形容勤學的典故。事出《漢書·嚴朱吾丘主父徐嚴終王賈傳》:「買臣字翁子,吳人也。家貧,好讀書,不置產業,常艾薪樵,賣以給食,擔束薪,行且誦書。其妻亦負戴相隨,數止買臣毋歌嘔道中。買臣愈益疾歌,妻羞之,求去。買臣笑曰:『年五十當富貴,今已四十餘矣。女苦日久,待我富貴報女功。』」
此典一般以「負薪」或「負樵」的形式出現。有時,此典也用來形容未遇時的貧居生活。
帶經而鋤
形容生活貧苦依然堅持學習的典故。語出《漢書·公孫弘、卜式、倪寬傳》:「(倪寬)受業孔安國,嘗為弟子都養(為弟子們做飯),時行憑作(有時還要下地幹活),帶經而鋤,休息輒誦讀,其精如此。」
此典常以「帶經鋤」的形式出現。
鑿壁偷光
形容貧寒之士刻苦夜讀的典故。出自漢劉歆《西京雜記》卷二:「匡衡字稚圭,勤學而無燭,鄰舍有燭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書映光而讀之。」
此典又可寫作「鑿壁借光」、「鑿壁借輝」、「穿壁借光」、「偷光鑿壁」,或簡稱「鑿壁」、「偷光」、「匡壁」等。
映月讀書
比喻在生活十分艱苦的條件下堅持讀書的'典故。事出《南齊書·孝義傳·江泌》:「(江)泌少貧,晝日斫屧(做鞋子),夜讀書,隨月光握卷升屋(登上屋頂)。」
此典流傳甚廣,主要有「映月」、「趁月亮」、「月下讀」、「對月影」等形式。
囊螢映雪
比喻貧士苦讀的典故。「囊螢」典出《藝文類聚·續晉陽秋》:「車胤字武子,學而不倦。家貧不常得油,夏日用練囊盛數十螢火,以夜繼日焉。」
「映雪」典出《初學記》卷二引《宋齊語》:「孫康家貧,常映雪讀書。
此兩典的主要形式有「囊螢」、「聚螢」、「照螢」、「讀書螢」、「映雪」、「照雪」、「窗雪」等,兩典並用還有「雪窗螢火」、「螢雪」等形式。
懸梁刺股
形容發憤讀書的典故。懸梁,語見《太平御覽》卷61引晉張方《楚國先賢傳》:「孫敬好學,時欲寤寐(打瞌睡),懸頭至屋樑以自課」;刺股,語出《戰國策·秦策一》:「(蘇秦)乃夜發書。陳篋數十,得太公《陰符》之課。伏而誦之。簡練以為揣摩。讀書欲睡,引錐自刺其股(大腿),血流至足。」
韋編三絕
形容刻苦認真讀書的典故。語出《史記·孔子世家》:「(孔子)讀《易》,韋編三絕。曰:'假我數年,若是,我於《易》則彬彬矣(研究得差不多)矣。』」
韋編,是用來串連竹簡的熟牛皮;三絕,是斷了三次。此典的其它形式有:「絕編」、「三編絕」、「韋三絕」、「絕韋編」、「三絕韋編」等。
焚膏繼晷
形容夜以繼日地勤奮讀書。語出韓愈《昌黎集·進學解》:「先生口不絕吟於六藝之文,手不停披於百家之編。記事者必提其要,篡言者必鉤其玄(成語「提要鉤玄」出處)。貪多務得,細大不捐,焚膏油以繼晷(點上燈來繼續白天的學習),恆兀兀以窮年(長年累月都這樣堅持)。先生之業可謂勤矣。」
挾策讀書
比喻勤奮讀書的典故。語出《莊子·外篇·駢拇第八》:「臧與谷二人相與牧羊而俱亡其羊。問臧奚事,則挾策讀書,問谷奚事,則博塞以游。」
策,寫書的竹簡。博寒,古代的一種游戲。後人便以「挾策」、「挾冊」、「挾策讀書」、「挾策亡羊」、「讀書亡羊」表示專心致志地勤奮讀書。
春秋時期的書,主要是以竹子為一根竹簡上寫字,多則幾十個字,少則_個字。一部書要用許多竹簡,通過牢固的繩子之類的東西按次序編連起來才最後成書,便於閱讀。通常,用絲線編連的叫「絲編」,用麻繩編連的叫「繩編」,用熟牛皮繩編連的叫「韋編」,其中為熟牛皮繩最為結實。像《周易》這樣厚重的書,當然是由許許多多竹簡通過熟牛皮繩編連起來的。
孔子「晚年喜易」,花了很大的精力,反反復復把《周易》全部讀了許多遍,又附註了許多內容,不知翻開來又卷回去地閱讀了多少遍。通常認為,孔子這樣讀來讀去,把串連竹簡的牛皮帶子也給磨斷了幾次,不得不多次換上新的再使用。以此比喻讀書勤奮用功。
即使讀書讀到了這樣的地步,孔子還說:「假如讓我多活幾年,我就可以完全掌握《周易》的文與質了。」
唐代著名文學家、哲學家韓愈在自述自己的學習經歷時說:「口不絕吟於六藝之文,手不停披於百家之編。……焚膏油(膏油,指點燈的油)以繼晷(晷:讀guǐ,日影,比喻時光),恆兀兀(恆兀兀:勤學不止的樣子)以窮年。」他讀書學習時,經常是口中不斷地吟誦著《六經》,手中不停地翻閱著各種典籍,從點起油燈一直學到天亮,就這樣夜以繼日,一年又一年。以後,「焚膏繼晷」就成了形容勤奮學習的典故。當人們讀到韓愈那一系列膾炙人口的佳作,贊嘆其雄健奔放、神奇生動而又充滿藝術魅力的文辭時,是否會想到他焚膏繼晷的日日夜夜呢。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孔子)
業精於勤荒於嬉,行成於思毀於隨。(韓愈)
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對聯)
窖金苦讀
有一次,范仲淹在洞中讀書時,兩只老鼠跳進粥鍋吱吱亂叫,他抬頭一看,是一白一黃兩只小老鼠。范仲淹忙將老鼠驅趕出去。兩鼠慌忙逃出洞外,鑽到荊樹兩側。范仲淹追到樹下,見一側鼠洞閃著黃光,一側鼠洞閃著白光,他很驚奇,取來鐵鍬挖開一側鼠洞,下面竟然是一個大地窖,扒開土石,卻是滿滿一窖黃金,他隨手埋好。又挖開另一側鼠洞,見是一窖白銀,仍不動分文,埋好如初,復回洞中挑燈夜讀。
離開寺中三十年後,醴泉寺遭受火災,慧通大師不忍寺廟毀在自己手中,便派人找到已延州戍邊的范仲淹求援。范仲淹詢問了寺廟的情況,熱情款待來人,但隻字不提援修寺廟的事情,臨走時修書一封並贈送了兩包上好的茶葉,讓來人回復慧通大師。廟中和尚聽說范仲淹閉口不提修廟一事,心中憤然。
一天,慧通大師展信見是一首五言詩:「荊東一池金,荊西一池銀,一半修寺院,一半濟僧人。」慧通等人對范仲淹不貪財貨、密覆不取的高尚品格更添無限敬意,用所掘金銀修繕寺廟,醴泉寺得以復興。這便是鄒平婦孺皆知的「窖金苦讀」、「窖金捐僧」的故事。范仲淹在醴泉寺苦讀三年,這在他的一生中具有重要意義。
一方面他刻苦攻讀,博覽群書,打下了雄厚的知識基礎;另一方面,培養和鍛煉了他吃苦耐勞的精神和克服困難的頑強意志。
「程門立雪」這個成語家喻戶曉。它出自宋代理學家將樂縣人楊時求學的故事。
楊時從小就聰明伶俐,四歲入村學,七歲就能寫詩,八歲就能作賦,人稱神童。他十五歲時攻讀經史,熙寧九年登進士榜。他一生立志著書立說,曾在許多地方講學,倍受歡迎。居家時,長期在含雲寺和龜山書院,潛心攻讀,寫作教學。
有一年,楊時赴瀏陽縣令途中,不辭勞苦,繞道洛陽,拜師程頤,以求學問上進一步深造。有一天,楊時與他的學友游酢,因對某問題有不同看法,為了求得一個正確答案,他倆一起去老師家請教。
時值隆冬,天寒地凍,濃雲密布。他們行至半途,朔風凜凜,瑞雪霏霏,冷颼颼的寒風肆無忌憚地灌進他們的領口。他們把衣服裹得緊緊的,匆匆趕路。來到程頤家時,適逢先生坐在爐旁打坐養神。楊時二人不敢驚動打擾老師,就恭恭敬敬侍立在門外,等候先生醒來。這時,遠山如玉簇,樹林如銀妝,房屋也被上了潔白的素裝。楊時的一隻腳凍僵了,冷得發抖,但依然恭敬侍立。過了良久,程頤一覺醒來,從窗口發現侍立在風雪中的楊時,只見他通身披雪,腳下的積雪已一尺多厚了,趕忙起身迎他倆進屋。
後來,楊時學得程門立雪的真諦,東南學者推楊時為「程學正宗」,世稱「龜山先生」。此後,「程門立雪」的故事就成為尊師重道的千古美談。
孫敬「懸梁」《漢書》
孫敬,字文寶,好學,晨夕不休。及至眠睡疲寢,以繩系頭,懸屋樑。後為當世大儒。另:( 《太平御覽》中的《楚國先賢傳》也有記載:「孫敬好學,時欲寤寐,懸頭至屋樑以自課。」 )
「梁」:指房梁。
蘇秦「刺骨」《戰國策·秦策一》
(蘇秦)讀書欲睡,引錐自刺其股,血流至足。」
「股」:指大腿。
車胤「囊螢」《晉書·卷八十三·車胤傳》
胤恭勤不倦,博學多通。家貧不常得油,夏月則練囊盛數十螢火以照書,以夜繼日焉。
「練囊」:把布煮得潔白柔軟做成的布袋。
孫康「映雪」《孫氏世錄》
晉孫康家貧,常映雪讀書,清介,交遊不雜。
清介:清正耿直。
買臣「負薪」《漢書·朱買臣傳》
朱買臣「家貧,好讀書,不治產業,常艾薪樵,賣以給食,擔束薪,行且誦書。
常艾薪樵,賣以給食:經常砍柴賣來維持生計。艾:同「刈」,砍,割。
李密「掛角」《新唐書·李密傳》
密以蒲韉乘牛,掛《漢書》一帙角上,行且讀。
.蒲韉:墊在牛背上的蒲草墊子。
匡衡「鑿壁」《西京雜記·卷二》
匡衡字稚圭,勤學而無燭,鄰舍有燭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書映光而讀之。
逮:到,及。(鄰舍燭光照不到匡家,只好「鑿壁偷光」。)
王冕,字元章,元末浙江諸暨人。他小的時候,家裡很窮,父親讓他去給財主家放牛,賺幾文錢來補助家庭生活。
王冕幼年好學。他每次牧牛從鄉學門前經過,聽到裡面琅琅的讀書聲,便停下來了,把牛拴在樹上,在門外聚精會神地聽個不止。有一次,他在鄉學門外聽課,一直聽到天黑,竟把牛給跑掉了。父親聽說丟了財主家的牛,又怕又氣,狠狠地打了他一頓。但是他並不「悔改」,以後出外放牛,路過學堂時,依然像以前一樣專心地聽老師講課。
有一天,王冕的母親對他父親說:「王冕這個孩子既然如此痴呆,索性任他去吧!」父親點了點頭,表示同意。從此,王冕便到一座寺廟中,白天替廟里做些雜事,賴以糊口;到了夜晚,就一個人坐在佛像的膝蓋上,借著佛像前面的長明燈光讀書。由於王冕專心一意地刻苦學習,學問長進很快,後來終於成為一個出色的詩人。
鑿井得人
呂不韋《呂氏春秋》
原文
宋之丁氏,家無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家穿井得一人。"有聞而傳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
國人道之,聞之於宋君。宋君令人問之於丁氏。丁氏對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於井中也。"求聞之若此,不若無聞也。
譯文
宋國有個姓丁的,家裡沒有井,只得派一個勞動力,每天到村外去挑水。後來,他們在家裡打了一口井,逢人便說:「我家鑿了一口井,等於得了一個人。"這話三傳兩傳便走了樣,說成:"丁家鑿井挖出一個活人來了。"
越傳越奇,越奇越傳,最後傳到宋國國君的耳朵里。宋君就派官吏到丁家調查,姓丁的說:"我說的是鑿了一口井等於得了一個勞動力,不是說從井裡挖出一個活人來呀。"像這樣聽信傳聞,不如不聽。
要懂得辨別信息的真偽,不要以訛傳訛,間接途徑獲得的信息可能會不可靠。
許金不酬
劉基《郁離子》
原文
濟陰之賈人,渡河而亡其舟,棲於浮苴之上,號焉。有漁者以舟往救之,未至,賈人急號曰:「我濟上之巨室也,能救我,予爾百金。"漁者載而升諸陸,則予十金。
漁者曰:「向許百金,而今予十金,無乃不可乎!」賈人勃然作色曰:"若,漁者也,一日之獲幾何?而驟得十金,猶為不足乎?"漁者黯然而退。
他日,賈人浮呂梁而下,舟薄於石又覆,而漁者在焉。人曰:"盍救諸?"漁者曰:"是許金而不酬者也。"立而觀之,遂沒。
譯文
濟水南邊有一個商人,渡河時船翻了,他大喊救命。有一個漁人駕船去救他,船還沒有開到,商人大聲叫道:「我是大富翁,你救我,我給你一百兩銀子!」漁人把他救上岸,他卻只給了漁人十兩銀子。
漁人說:「你剛才說的是一百兩,現在怎麼只給十兩?」商人大怒:「你一個打魚的一天能掙多少錢呢?一下子得了十兩銀子,還不知足嗎?」漁人沮喪地走了。
過了一些日子,這個商人渡河時船碰到石頭又沉了,恰好這個漁人又在場。有人問:「你怎麼不去救人呢?」漁人回答說:「這是一個說話不算數的人。」結果商人被淹死了。
做人要講誠信,否則最終會害人害己。
貓頭鷹搬家
劉向《說苑》
原文
梟逢鳩,鳩曰:「子將安之?」梟曰:「我將東徙。」鳩曰:「何故?」梟曰:「鄉人皆惡我鳴,以故東徙。」鳩曰:「子能更鳴,可矣;不能更鳴,東徙猶惡子之聲。」
譯文
貓頭鷹遇見了斑鳩,斑鳩問它:「你要到哪兒去呀?」貓頭鷹說:「我准備搬到東邊去。」斑鳩問:「為什麼呢?」貓頭鷹說:「村裡人都討厭我的叫聲,因此我想搬到東邊去。」斑鳩說:「你改變叫聲,就可以了。要是不能改變叫聲,即使搬到東邊去,東邊村裡人照樣討厭你。」
對於自己的缺點和錯誤,不要選擇逃避的態度,而是要勇於改正。
飲狂泉水
沈約《宋書》
原文
昔有一國,國有一水,號曰「狂泉」。國人飲此水,無一不狂。唯國君穿井而汲,故無恙。國人既並狂,反謂國君之不狂為狂。
於是聚謀,共執國君,療其狂疾,火艾、針、葯莫不畢具。國君不任其苦,於是到泉所酌水飲之,飲畢便狂。君臣大小,其狂若一,國人乃欣然。
譯文
從前有一個國家,國內有一汪泉水,號稱叫「狂泉」。國里的人喝了這水,沒有一個人不發狂的,只有國君鑿井取水喝沒事。國人都瘋了,反到說國君不瘋的才是真瘋。
因此國人就聚集起來謀劃,抓住了國君,治療國君發瘋的病,針灸、草葯都用遍了。國君不能承受這種苦難,因此就便去了「狂泉」的所在地,舀泉水喝了下去。因此國君臣民,都發瘋了,國里的人都非常高興。
眾人皆醉我獨醒,一個有健康頭腦和正常行為的人,要想在眾人顛倒黑白的環境下保持清醒,是極其困難的。
趙人患鼠
劉基《郁離子》
原文
趙人患鼠,乞貓於中山。中山人予之,貓善捕鼠及雞。月余,鼠盡而其雞亦盡。其子患之,告其父曰:「盍去諸?」
其父曰:「是非若所知也。吾之患在鼠,不在乎無雞。夫有鼠則竊吾食,毀吾衣,穿吾垣墉,壞傷吾器用,吾將飢寒焉。不病於無雞乎?無雞者,弗食雞則已耳,去飢寒猶遠。若之何而去夫貓也!」
譯文
趙國有一戶人患鼠患,就到中山國去借貓。中山人給了他一隻貓,很會捉老鼠,但是也喜歡捉雞。一個月之後,老鼠被捉干凈了,而雞也被吃光了。他的兒子認為貓是禍害,對父親說:「為什麼不把它除掉呢?」
父親說:「這不是你認為的那樣。我們的禍患在於家裡有老鼠,不在於沒有雞。老鼠偷吃糧食,咬爛衣物,鑽穿牆壁,啃壞傢具,這樣下去我們就要挨餓受凍,這比沒有雞更糟!沒有雞,我們只不過不吃雞肉罷了,離挨餓受凍還遠呢!為什麼要把貓除掉呢?」
兩害相權取其輕,兩利相權取其重。簡單地說,就是權衡利弊,首選利重害輕。
晉代的祖逖是個胸懷坦盪、具有遠大抱負的人。可他小時候卻是個不愛讀書的淘氣孩子。進入青年時代,他意識到自己知識的貧乏,深感不讀書無以報效國家,於是就發奮讀起書來。他廣泛閱讀書籍,認真學習歷史,從中汲取了豐富的知識,學問大有長進。他曾幾次進出京都洛陽,接觸過他的人都說,祖逖是個能輔佐帝王治理國家的人才。祖逖24歲的時候,曾有人推薦他去做官,他沒有答應,仍然不懈地努力讀書。
後來,祖逖和幼時的好友劉琨一志擔任司州主簿。他與劉琨感情深厚,不僅常常同床而卧,同被而眠,而且還有著共同的遠大理想:建功立業,復興晉國,成為國家的棟梁之才。
一次,半夜裡祖逖在睡夢中聽到公雞的鳴叫聲,他一腳把劉琨踢醒,對他說:「別人都認為半夜聽見雞叫不吉利,我偏不這樣想,咱們乾脆以後聽見雞叫就起床練劍如何?」劉琨欣然同意。於是他們每天雞叫後就起床練劍,劍光飛舞,劍聲鏗鏘。春去冬來,寒來暑往,從不間斷。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長期的刻苦學習和訓練,他們終於成為能文能武的全才,既能寫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帶兵打勝仗。祖逖被封為鎮西將軍,實現了他報效國家的願望;劉琨做了征北中郎將,兼管並、冀、幽三州的軍事,也充分發揮了他的文才武略。
歐陽修是唐宋八大文學家之一。可是,在歐陽修他少年時代,他的學習條件是很艱苦的。
在歐陽修四歲失去父親,全家就只靠他母親一個人來維持生活。母親不願歐陽修失學,於是,自己當了教師。家裡貧窮,買不起文具,歐陽修的母親就想出了別的辦法。她看到沙灘上有鳥獸走過的足跡,認為在沙子上面也可以寫字。
於是,她就讓歐陽修到沙灘上搬些沙來。她在家裡選了一個光線比較好的地方,挖成深坑,然後,把沙倒下去鋪平。這樣,小小的沙坑便代替了筆墨紙硯。學習的時候,他的母親折斷一根荻草,在沙面上畫出一個生字,等歐陽修他學會了,便用手把沙子弄平,再寫一個。歐陽修也利用這個地方來做練習。
母子兩人,一教一學,教的認真,學的起勁。後來,歐陽修在文學上的許多成就,就是因為有這個小小的沙坑幫他打下良好的基礎。
孫康家裡很貧窮,買不起燈油。一天半夜,孫康從睡夢中醒來,把頭側向窗戶時,發現窗縫里透進一絲光亮。原來那是大雪映出來的光。他發現可以利用它來看書。於是他倦意頓失,立即穿好衣服,取出書籍,來到屋外。寬闊的大地上映出的雪光,比屋裡要亮多了。孫康不顧寒冷,立即看起書來,手腳凍僵了,就起身跑一跑,同時搓搓手指。此後,每逢有雪的晚上,他就不放過這個好機會,孜孜不倦地讀書。這種苦學的精神,促使他的學識突飛猛進,成為飽學之士。後來,他當了一個御史大夫。
晉代時,車胤從小好學不倦,但因家境貧困,父親無法為他提供良好的學習環境。為了維持溫飽,沒有多餘的錢買燈油供他晚上讀書。為此,他只能利用白天時間背誦詩文。夏天的一個晚上,他正在院子里背一篇文章,忽然見許多螢火蟲在低空中飛舞。一閃一閃的光點,在黑暗中顯得有些耀眼。他想,如果把許多螢火蟲集中在一起,不就成為一盞燈了嗎?於是,他去找了一隻白絹口袋,隨即抓了幾十隻螢火蟲放在裡面,再扎住袋口,把它吊起來。雖然不怎麼明亮,但可勉強用來看書了。從此,只要有螢火蟲,他就去抓一把來當作燈用。由於他勤學好問,後來終有成就,官至吏部尚書。
唐汝洵是明朝人,他小時候是個既聰明又可愛的孩子。誰知,他5歲那年,不幸得了天花,這場病使唐汝洵的世界從此失去了光明。
他再也看不到外面的美麗風景,再也看不到洋溢在夥伴們臉上的笑容,也看不到自己的親人了。他痛苦極了。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他逐漸適應了沒有光明的日子,並且開始積極地面對生活。
哥哥們上課的時候,唐汝洵便在一旁仔細地聽,用心地記。雖然他很堅強,但在學習過程中也遇到了困難,因為他看不見,所以常常要付出比別人多很多的努力。有時候,課文很長,他憑耳朵聽根本就記不住先生講的內容,只好學古人用結繩記事。他還喜歡上了詩歌,因為詩歌中所描繪的意境,他不用眼睛也能夠體味到。經過不懈努力,唐汝洵終於成為了明朝的學者和詩人。
10. 古人讀書故事
古人讀書故事
孫敬
漢朝有個叫孫敬的人,從小勤奮好學,他每一天晚上學到深夜,為了避免發困,他用繩子的一頭拴柱頭發,一頭拴在房樑上。戰國時,有個名叫蘇秦的人,想干一番大事業,便刻苦讀書。每當深夜讀書時,他總愛打盹。於是,他就在自己打盹的時候,用錐子往大腿上刺一下,以提精神。孫敬和蘇秦的故事感動了後人,人們用懸梁刺股來表示刻苦學習的精神。
晉代的祖逖是個胸懷坦盪、具有遠大抱負的人。可他小時候卻是個不愛讀書的淘氣孩子。隨著年齡的增長,他漸漸意識到自己知識的貧乏,深感不讀書無以報效國家,於是開始發奮讀書。他廣泛閱讀書籍,認真學習歷史,從中汲握御譽取了豐富的知識,學問大有長進。他曾幾次進出京都洛陽,接觸過他的人都說,祖逖是個能輔佐帝王治理國家的人才。祖逖24歲的時候,曾經有人推薦他去做官司,他沒有答應,仍然不懈地努力讀書。
後來,祖逖和幼時的好友劉琨一起擔任司州主簿。他與劉琨感情深厚,不僅常常同床而卧,同被而眠,而且還有著共同的遠大理想:建功立業,復興晉國,成為國家的棟梁之才。一天的半夜裡,祖逖在睡夢中聽到公雞的鳴叫聲,他一腳把劉琨踢醒,對他說:「別人都認為半夜聽見雞叫不吉利,我偏不這樣想,咱們乾脆以後聽見雞叫就起床練劍如何?」劉琨欣然的同意了。
於是他們每一天雞叫後就起床練劍,劍光飛舞,劍聲鏗鏘。春去冬來,寒來暑往,從不間斷。
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了長期的刻苦學習和訓練,他們終於成為了能文善武的全才,既能寫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帶兵打勝仗。祖逖被封為鎮西將軍,實現了他報效國家的願望;劉琨做了都督,兼管並、冀、幽三州的軍事,也充分發揮了他的文才武略。
漢代孫敬讀書非常勤奮,從早上拆困晨曦微露一直讀到皓月東升,中間一刻也不休息。假如看倦了想打盹,就拿一根繩子系在頭頂上,繩子另一端掛在屋樑上,這樣就無法打瞌睡,讓自己始終保持清醒。憑著這股勁,孫敬終於成為當世大學者。戰國時蘇秦出身寒微,常常被人瞧不起,但他讀書非常勤奮,如果昏昏欲睡,就自己拿一把錐子來刺擊大腿,血一直流到腳踝。尖銳的疼痛又提醒他繼續用力。就這樣,蘇秦終於學成滿腹經綸,掛六國相印,主持合縱抗秦的大計。
牛角掛書
形容勤奮讀書的典故。《新唐書·李密傳》:「(李密)聞包愷在緱山,往從之。以蒲韉乘牛,掛《漢書》一帙角上,行且讀。越國公楊素適見於道,按轡躡其後,曰:『何書生勤如此?』密識素,下拜。問所讀,曰:『《項羽傳》。』因與語,奇之。歸謂子玄感曰:『吾觀密識度,非若等輩。』玄感遂傾心結納。」
後人遂以「書橫牛角」、「角掛經」、「繭栗掛漢書」、「束書牛角」、「書掛(牛)角」、「牛角之懸」來形容勤奮讀書。或以「掛犢之才」、「牛角書生」來指勤奮學習而才思卓捷的.書生。
負薪讀書
形容勤學的典故。事出《漢書·嚴朱吾丘主父徐嚴終王賈傳》:「買臣字翁子,吳人也。家貧,好讀書,不置產業,常艾薪樵,賣以給食,擔束薪,行且誦書。其妻亦負戴相隨,數止買臣毋歌嘔道中。買臣愈益疾歌,妻羞之,求去。買臣笑曰:『年五十當富貴,今已四十餘矣。女苦日久,待我富貴報女功。』」
此典一般以「負薪」或「負樵」的形式出現。有時,此典也用來形容未遇時的貧居生活。
帶經而鋤
形容生活貧苦依然堅持學習的典故。語出《漢書·公孫弘、卜式、倪寬傳》:「(倪寬)受業孔安國,嘗為弟子都養(為弟子們做飯),時行憑作(有時還要下地幹活),帶經而鋤,休息輒誦讀,其精如此。」
此典常以「帶經鋤」的形式出現。
鑿壁偷光
形容貧寒之士刻苦夜讀的典故。出自漢劉歆《西京雜記》卷二:「匡衡字稚圭,勤學而無燭,鄰舍有燭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書映光而讀之。」
此典又可寫作「鑿壁借光段段」、「鑿壁借輝」、「穿壁借光」、「偷光鑿壁」,或簡稱「鑿壁」、「偷光」、「匡壁」等。
映月讀書
比喻在生活十分艱苦的條件下堅持讀書的典故。事出《南齊書·孝義傳·江泌》:「(江)泌少貧,晝日斫屧(做鞋子),夜讀書,隨月光握卷升屋(登上屋頂)。」
此典流傳甚廣,主要有「映月」、「趁月亮」、「月下讀」、「對月影」等形式。
囊螢映雪
比喻貧士苦讀的典故。「囊螢」典出《藝文類聚·續晉陽秋》:「車胤字武子,學而不倦。家貧不常得油,夏日用練囊盛數十螢火,以夜繼日焉。」
「映雪」典出《初學記》卷二引《宋齊語》:「孫康家貧,常映雪讀書。
此兩典的主要形式有「囊螢」、「聚螢」、「照螢」、「讀書螢」、「映雪」、「照雪」、「窗雪」等,兩典並用還有「雪窗螢火」、「螢雪」等形式。
懸梁刺股
形容發憤讀書的典故。懸梁,語見《太平御覽》卷61引晉張方《楚國先賢傳》:「孫敬好學,時欲寤寐(打瞌睡),懸頭至屋樑以自課」;刺股,語出《戰國策·秦策一》:「(蘇秦)乃夜發書。陳篋數十,得太公《陰符》之課。伏而誦之。簡練以為揣摩。讀書欲睡,引錐自刺其股(大腿),血流至足。」
韋編三絕
形容刻苦認真讀書的典故。語出《史記·孔子世家》:「(孔子)讀《易》,韋編三絕。曰:'假我數年,若是,我於《易》則彬彬矣(研究得差不多)矣。』」
韋編,是用來串連竹簡的熟牛皮;三絕,是斷了三次。此典的其它形式有:「絕編」、「三編絕」、「韋三絕」、「絕韋編」、「三絕韋編」等。
焚膏繼晷
形容夜以繼日地勤奮讀書。語出韓愈《昌黎集·進學解》:「先生口不絕吟於六藝之文,手不停披於百家之編。記事者必提其要,篡言者必鉤其玄(成語「提要鉤玄」出處)。貪多務得,細大不捐,焚膏油以繼晷(點上燈來繼續白天的學習),恆兀兀以窮年(長年累月都這樣堅持)。先生之業可謂勤矣。」
挾策讀書
比喻勤奮讀書的典故。語出《莊子·外篇·駢拇第八》:「臧與谷二人相與牧羊而俱亡其羊。問臧奚事,則挾策讀書,問谷奚事,則博塞以游。」
策,寫書的竹簡。博寒,古代的一種游戲。後人便以「挾策」、「挾冊」、「挾策讀書」、「挾策亡羊」、「讀書亡羊」表示專心致志地勤奮讀書。
蘇軾改對聯
北宋大學士蘇軾,少時在父親蘇洵的教導下,博覽群書,知識豐富,常常受到父親的詩朋詞友的稱贊。因此有些飄飄然。
一日,年少氣盛的蘇軾,驕傲地寫了副對聯貼於自己的書房門口。
聯雲:
識遍天下字,
讀盡人間書。
老父親一日得閑,來到大兒子的書房檢查他的學業,抬頭看見對聯,連連搖頭暗嘆。兒子如此不謙虛,他很生氣。於是,找來幾本文辭深奧的古書喊道:「軾兒,你細細讀之吧!」說罷嘆息而去。
蘇軾看了一本又一本,書上的字、詞、句他有很多不認得、不理解,心中十分慚愧。於是,他趕緊提筆將門上聯語各加了兩個字。
從此以後,蘇軾虛心學習,日夜攻讀,終於以他的勤奮努力,成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詞造詣也達到了驚人的地步。
你知道他在上下聯的頭上各加了那兩個字。
愛因斯坦
他的成功,與他從小就有刻苦自學的習慣是分不開的。11歲時,他就讀完了一套通俗科學讀物,並對科學開始發生興趣。12歲時,他又自學了歐幾里得幾何。此外,和現代的孩子們相比,他個性重視哲學的閱讀,13歲時就開始自學康德的哲學了。他還根據自身的特點、志向和興趣,把精力集中在物理學的學習上。結果他在物理學方面果然取得了重大的成就。愛因斯坦在讀書學習時不搞不必要的死記硬背,經常愛和同學在一齊討論,使他感受到互補的樂趣。
「懸梁」講的是東漢時期孫敬的故事。出自班固的《漢書》:「孫敬,字文寶,好學,晨夕不休。及至眠睡疲寢,以繩系頭,懸屋樑。」
孫敬年少好學,博聞強記,視書如命,酷愛讀書,常通宵達旦,人稱「閉戶先生」。
孫敬讀書,常看到後半夜,有時不免打起瞌睡。一天晚上,孫敬打瞌睡,睡著了,一覺醒來,懊悔不已。如何克服瞌睡?他苦思冥想,突然,目光停留在房樑上,頓時眼睛一亮。隨即找來一根繩子,一頭系在房樑上,一頭系在自己的頭發上,每當打瞌睡,繩子就會猛拽頭發,他就會驚醒。從此,他就用這種辦法,發奮苦讀。
由於孫敬刻苦學習,飽讀詩書,博學多才,成為東漢著名政治家,縱橫家,大學問家。
「刺股」講的是戰國時期蘇秦的故事。出自劉向的《戰國策秦策一》:「(蘇秦)讀書欲睡,引錐自刺其股,血流至足。」
蘇秦小時候很有志向,跟老師鬼穀子學習多年。學成後,蘇秦的功名慾望非常強烈,於是,他到了秦國,用「連橫」的計謀游說秦惠王文王,秦王沒有採納他的計謀。蘇秦沒有其他謀生本領,沒有經濟來源,吃飯穿衣都成了問題。只好破衣爛衫,像個乞丐一樣返回故鄉。親人見他如此落魄,都對他十分冷淡。蘇秦羞愧難當,下決心用功學習,晝夜苦讀起來。讀書時,他准備了一把錐子,一打瞌睡,就用錐子在大腿上刺一下。就這樣堅持了一年,蘇秦認為自己有把握了,於是,再次出山。秦國讓他傷透了心,不想去了,他周遊六國,說服以「合縱」抗秦,蘇秦手握六國相印,締約六國組織,聯合抗秦。蘇秦成為戰國時著名的縱橫家。
懸梁刺股
漢朝有個叫孫敬的人,從小勤奮好學,他每一天晚上學到深夜,為了避免發困,他用繩子的一頭拴柱頭發,一頭拴在房樑上。戰國時,有個名叫蘇秦的人,想干一番大事業,便刻苦讀書。每當深夜讀書時,他總愛打盹。於是,他就在自己打盹的時候,用錐子往大腿上刺一下,以提精神。孫敬和蘇秦的故事感動了後人,人們用「懸梁刺股」來表示刻苦學習的精神。
韋編三絕
韋:熟牛皮。韋編:古代用竹簡寫書,用熟牛皮條把竹簡編編聯起來,做「韋編」。三:多次。絕:斷。反復研讀,以致編聯竹簡的的皮繩斷了多次。指讀書勤奮刻苦。(孔子韋編三絕)
這就時孫敬懸梁的故事。
戰國時期,有一個人名叫蘇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在年輕時,由於學問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 都不受重視。回家後,家人對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這對他的刺激很大。所以,他下定決心,發奮讀書。 他常常讀書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覺。他也想出了一個方法,准備一把錐子,一打瞌睡, 就用錐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這樣,猛然間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來,再堅持讀書。 這就使蘇秦"刺股"的故事。(蘇秦刺股苦學)
〔注〕:從孫敬和蘇秦兩個人讀書的故事引申出"懸梁刺股"這句成語,用來比喻發奮讀書,刻苦學習的精神。 他們這種努力學習的精神是好的,但是他們這種發奮學習的方式方法不必效仿。
匡衡鑿壁偷光
古時候有一個個性有學問的人,叫匡衡,匡衡小的時候家境貧寒,為了讀書,他鑿通了鄰居文不識家的牆,借著偷來一縷燭光讀書,最後感動了鄰居文不識,在大家的幫忙下,小匡衡學有所成。在漢元帝的時候,由大司馬、車騎將軍史高推薦,匡衡被封郎中,遷博士。
況衡
況衡,字稚圭,西漢東海(漢郡名,今江蘇省邳縣以東至海,連山東省滋陽縣以東至海地區)人。他出身農家,祖父、父親世代都是農民。傳到匡衡,卻喜歡讀書。他年輕時家裡貧窮,白天給人做僱工來維持生計,晚上才有時間讀書。但是家裡窮得連燈燭也點不起。鄰家燈燭明巒,卻又照但是來。匡衡就想出個法子,在貼著鄰家的牆上鑿穿一個孔洞,偷它一點光亮,讓鄰家的燈光照射過來。他就捧著書本,在洞前映著光來讀書。
伽利略好奇善問
伽利略是義大利偉大的物理學家、天文學家,他在力學上的貢獻是建立了落體定律,發現了物體的慣性定律、擺振動等時性、拋物運動規律,確定了伽利略原理。他在比薩大學讀書期間,就十分好奇,也經常提出一些問題,比如「行星為什麼不沿著直線前進?」一類的問題,有的老師嫌他問題太多了,可他從不在乎,該問還問。有一次,伽利略得知數學家利奇來比薩游歷,他就准備了許多問題去請教利奇。這一次可好了,老師誨人不倦,學生就沒完沒了地問。伽利略很快就學會了關於平面幾何、立體幾何等方面的知識,並且深入掌握阿基米德的關於杠桿、體比重等理論。
蘇東坡
蘇東坡學識淵博,他有一種各個擊破的讀書法。他認為一本書每讀一遍,只要理解和消化一個問題就行了;一遍又一遍地讀,就能到達事事精通。一本書的資料是很豐富的,而人的精力有限,不可能一下子全部吸收,只能集中注意力了解某一個方面。比如想探究歷代興亡治亂的原因,那麼就從這個角度去讀;要探究史實典故,就換另一個角度,再讀一遍。這個方法雖有些笨,但這樣讀過之後,各個方面都經得起考驗。
車胤囊螢映雪
車胤,年幼時好學不倦,勤奮刻苦。他白天幫大人幹活,夜晚便捧書苦讀。但是由於家境貧寒,常常沒錢買油燈,書也讀不成了。他為此十分苦惱。一個夏夜的晚上,車胤坐在院子里默默回憶著讀過的書上的資料,忽然發現院子里有許多螢火蟲一閃一閃地在空中飛舞。他忽然心中一動,要是把這些螢火蟲聚集在一齊,借它們的光不就能夠讀書嗎?於是,他開始捉螢火蟲,捉了十幾只,把它們裝在白紗布縫制的口袋裡,掛在案頭。從此,他每一天借著螢光苦苦地讀書。
侯寶林抄書
相聲語言大師侯寶林只上過三年小學,由於他勤奮好學,使他的藝術水平到達了爐火純青的程度,成為有名的語言專家。有一次,他為了買到自己想買的一部明代笑話書《謔浪》,跑遍了北京城所有的舊書攤也未能如願。之後,他得知北京圖書館有這部書,就決定把書抄回來。適值冬日,他頂著狂風,冒著大雪,一連十八天都跑到圖書館里去抄書,一部十多萬字的書,最後被他抄錄到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