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趙普中寫了趙普的哪兩件事體現了趙普的什麼精神
主要寫了趙普的沒老兩件事:刻頃察州雀蔽苦讀書,奏薦人才.表現趙普能以天下事為己任的主題
天下大事為己任的精神
2. 《趙普傳》:普性深沉有岸谷,雖多忌克。。。的譯文
《趙普》的譯文 普少習吏事,寡學術,及為相,太祖常勸以讀書.晚年手不釋卷,每歸私第,闔戶啟篋取書,讀之竟日.及次日臨政,處決如流.既薨,家人發篋視之,則《論語》二十篇也. 普性深沉有岸谷,雖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為己任.宋初,在相位者多齷齪循默,普剛毅果斷,未有其比.嘗奏薦某人為某官,太祖不用.普明日復奏其人,亦不用.明日,普又以其人奏,太祖大怒,碎裂奏牘擲地,普顏色不變,跪而拾之以歸.他日補綴舊紙,復奏如初.太祖乃悟,卒用其人.話說宋朝開國皇帝宋太祖趙匡胤,經過陳橋兵變黃袍加身,登上了皇位。可是自從登上皇位之日起,宋太祖就不由得思考一個重要的問題:我是各位將領擁立為皇帝的,可是如果有一天,又有一位被擁立的皇帝把我給頂替了,那可怎麼辦呢?如何液孝保住我大宋社稷長久,江山萬古一統呢?於是他就向手下的最主要的謀士請教。這位謀士就向他建議:「陛下,以往社會混亂,主要在於許多將領手中兵權太重。只要剝奪了他們的兵權,我大宋江山就可以穩固萬年。」宋太祖聽後,連連稱是。於是宋太祖在這位高級謀士的策劃下,利用歷史上有名的「杯酒釋兵權」的手段,使石守信、王審琦、高懷德等高級將領自動向中央交出兵權;接著,這位高級謀士又向宋太祖提出了「先南後北」的戰略方針,逐步削除周邊小國,使宋朝基本上統一了中國;然後,這位高級謀士又建議宋太祖把地方的財稅權收歸中央。到此為止,宋朝結束了五代以來小國林立,軍閥混戰,民不聊生的局面,人民開始過上了比較安定的日子。推動這段歷史發展的這位高級謀士也就是宋朝初年的著名宰相。這位宰相雖然能謀善斷,但早年讀書太少,晚年常讀《論語》,他曾經對宋太祖的弟弟宋太宗說:「我用半部《論語》替太祖打天下,我再用半部《論語》替陛下治天下。」所以,後人贊譽他為「半部論語治天下」。 講到這兒,同學們都應該知道了這位「半部論語治天下」的宰相是誰了。他就是本課上對應的主人公趙普。今天,我們要一起去探訪這位歷史名人,大政治家—趙普。 原文:普 少 習 吏 事,寡 學術,及 為相,太祖 常 勸以讀書。 字詞:趙普 年少 熟悉 官吏 的事務 少 學問 等到 做了丞相,宋太祖 經常 用讀書勸勉 譯文:趙普年輕時,熟悉官吏事物,他學問不多,等到做了宰相,宋太祖常勸勉他讀書。 原文:晚年 手 不釋 卷,每 歸 私 第, 闔戶 啟 篋(qiè)取書, 字詞:年老時 手 不放下 書卷 每次 回到 自己 大住宅 關門 打開 箱子 取出書來 譯文:(他)晚年讀書很勤奮,每次回到睜埋察自己的住宅,關上門,打開箱子取出書, 原文:讀之 竟 日。及 次 日 臨政,處決 如 流。 既薨 字詞:讀書 整 天。等到 第二 天 處理政務,處理決斷 像 流水一樣。 古稱諸侯或大官的死 譯文:整天讀書。等到第二天辦理政務,處理決斷非常快。(他)死後 原文:家人 發 篋 視 之,則 《論語》二十篇也。 字詞:(趙普的)親人 打開 箱子 看 它,原來是一部論語。 譯文:家裡人打開書箱一看,原來是一部《論語》啊。 原文:普性深沉有岸谷, 雖多 忌 克, 而能以天下事為 字詞:沉著 嚴肅、剛正 盡管 嫉妒 刻薄 但 「把……作為」 譯文:趙普性情沉著嚴肅剛正,盡管對人常嫉妒刻薄,但能把天下事作為 原文:己任。宋初,在相位者多齷齪 循默 字詞:形容過分拘謹照章辦事 言語不多 譯文:自己的責任。宋朝初年,在宰相職位的人大多拘謹且遇悉茄事沉默不語。 原文:普 剛毅果斷, 未有其比。 字詞:趙普 譯文:趙普卻剛毅果斷,沒有人能與他相比。 原文:嘗 奏薦某人為某官,太祖不用。普明日 復奏其人 字詞:曾經 擔任 第二天 又 譯文:曾經推薦某人擔任某官,宋太祖沒有用。趙普第二天又上奏請求啟用此人。 原文:亦不用。明日,普 又 以其人奏,太祖怒,碎裂 字詞:還 第三天 再一次 將、把 撕碎 譯文:太祖還是沒用。第三天,趙普還是上奏這個人,太祖生氣了,撕碎 原文:案牘 擲地,普顏 色不變,跪而 拾之 以 歸。 字詞:奏章 扔 面容 顏色 連詞 回家 譯文:他的奏章扔在地上,趙普面 色不改,跪在地上把碎紙片拾起來帶回了家。 原文:他日 補綴 舊紙,復 奏如初。 字詞: 縫補 再次 譯文:過些日子,他將舊紙片縫補好,再次像當初一樣上奏。 原文:太祖乃 悟, 卒用其人。 字詞:才 醒悟 終於 譯文:宋太祖才醒悟,終於任用了這個人。
普少習吏事,寡學術,及為相,太祖常勸以讀書。晚年手不釋卷,每歸私第, 闔戶啟篋(qiè)取書,讀之 竟日。及次日臨政,處決如流。 既薨家人發篋視之,則《論語》二十篇也.普性深沉有岸谷,雖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為己任。宋初,在相位者多齷齪循默,普剛毅果斷,未有其比。嘗奏薦某人為某官,太祖不用。普明日 復奏其人,亦不用。明日,普又以其人奏,太祖怒,碎裂案牘擲地,普顏色不變,跪而拾之以歸。他日補綴舊紙,復奏如初。太祖乃悟,卒用其人。 (三)全文翻譯: 趙普年輕時熟悉官吏(應處理)的事務,學問不多,等到做了宰相,太祖常勸說他要讀書。趙普晚年讀書勤奮,每次(退朝後)回到自己的住宅,關上門打開書箱拿出書,整天讀書。等到第二天處理政務,處理決斷很快。他死後,家裡的人打開書箱看到裡面的書籍,原來是一部《論語》。 趙普性情沉著且為人嚴肅剛正,雖然對人忌妒刻薄,但是他能夠以天下大事作為自己的責任。宋朝初年,在宰相職位上的人,大多過分謹慎拘於小節,按常規辦事,不多言語,趙普卻剛毅果斷,沒有誰能和他比的。他曾經上奏推薦某人擔任某個官職,太祖不用這個人。趙普第二天又上奏請這個人(擔任某官),太祖還是不用。第三天,趙普又把這個人(擔任某官的事)上奏太祖,太祖發怒了,把奏章撕碎了扔在地上,趙普臉色不變,跪在地上把撕碎的奏章拾起來回到家。過了些日子趙普把撕碎的舊紙片修補連接起來,又像當初一樣上奏。太祖這才清醒過來,終於任用了那個人。 (四)
1. 課文寫了趙普的哪兩件事?用簡潔的語言說出來。 刻苦讀書,奏薦人才 2. 你認為趙普是一個什麼樣的人?你的根據是什麼? 以天下事為己任,讀書刻苦,學以致用,剛毅堅定,堅持真理,等等。 3. 從課文中所寫趙普的事跡中,你得到了哪些啟示? 參考思路: (1)正面:讀書要刻苦;珍惜時間,刻苦攻讀;讀書要精;學以致用;要一心為公,不計個人得失;敢於 堅持真理,等等。 (2)反面:少時不知勤學早,白發方悔讀書遲;說話辦事要講策略,等等。 (3)評價人物的方法:一分為二,客觀全面地評價一個人物。 (五)重點字詞: 以: 太祖常勸以讀書 (連詞,可不譯) 而能以天下事為己任 (把) 普又以其人奏 (將) 跪而拾之以歸 (連詞,然後) 為: 及為相 (擔任) 而能以天下事為己任 (作為) 嘗奏薦某人為某官 (擔任) (六)古今異義: 1. 齷齪: 在相位者多齷齪循默 (形容人過分謹慎) 這乞丐衣衫襤褸,很齷齪。 (形容不幹凈、骯臟) 2. 顏色: 普顏色不變,跪而拾之以歸 (面容顏色) 這幅畫的顏色很鮮。 (色彩) 3. 處決: 及次日臨政,處決如流。 (處理決斷) 這個罪大惡極的殺人犯今天被處決了。 (執行死刑) 4. 明日: 普明日復奏其人(第二天) 明日,普又以其人奏 (第三天) 我明日去。 (明天)
在北宋初期,出了一個聲名並非顯赫的宰相。他並不是常出現在前台,而只是輔助君主在幕後出謀畫策。然而,他所參與制訂的重要方針,政策,卻一直影響著宋朝三百年的統治狀況,關繫到國運民命的大問題。這位宰相就是趙普。 後周判官 宋州書記 趙普生於後梁末帝龍德二年(922年),卒於太宗淳化三年(992年),字則平,原籍幽州薊縣(今北京西南),父趙迥,避後唐趙德鈞兵戈亂,遷居洛陽。趙普讀書不多,自幼學習吏事。成年後,被聘為永興軍節度使劉詞幕僚,後舉薦於朝廷,與趙匡胤同為後周世宗柴榮部下。趙匡胤部破滁州後,欲斬盜百餘名,經趙普審訊,大部非盜賊而存活之。趙匡胤奇之,遂用為同州節度使屑下的司法推官,旋用為宋州的書記官。 陳橋兵變 佐命殊勛 顯德六年(959年),後周世宗去世,由遺孀佐幼主宗訓即位。時趙匡胤執掌護衛皇帝之禁軍,擔任殿前都檢點要職。建隆元年。(960年)春,傳契丹勾結北漢入寇。宰相范質倉促之間派趙匡胤率軍北征,而兵行開封東北四十里之要道陳橋驛時,將士託故不行,將趙匡胤灌醉,然後以杏黃龍袍加身.按律披龍袍即謀叛,趙匡胤在既成事實面前,假惺惺地從後周幼主恭帝手裡接過所謂「禪位」書而正式當了皇帝,建立了宋朝.舊史記載這段歷史雖然也留有蛛絲馬跡,但認為趙匡胤是被迫的,按他的仁愛本性是決不會從寡婦孤兒手中奪取政權的。然而,是誰煽動部將為謀富貴而擁立新主?為什麼留京守衛之殿前都指揮使石守信、都虞侯王審琦早巳願意擁立趙匡胤呢?為什麼兵變前趙匡胤之弟趙匡義與掌書記趙普早巳知情而不發?兵變之際又由他們枕戈待旦守護黃袍加身之趙匡胤呢?這些情況都不言而宣地說明,趙普在其中起了智囊軍師的特殊作用,而且他也做了新皇帝心中想做而又不便明言的事。這些事是弄刀舞槍、迷信武力的將領,包括趙匡義在內都計慮難周的。所以,按政變的實際作用來說,這位從滁州戰役時就與趙匡胤聯宗的趙普,是建立了特殊功勛應獲頭功的。 然而,在論功行賞時,除了一批原來地位重要的擁戴趙匡胤的將領如石守信、高懷得等得到晉升要職以外,趙普僅得了個右諫議大夫、充樞密直學士的一般官職。為什麼呢?工於心計的趙匡胤不能不繼續重用後周宰執范質,王溥以及魏仁甫為相,以維系舊官員之心,而不致削弱剛剛接管的國家機器。這一點,趙普是有所認識的.因此,他照舊要為新皇朝的穩固出力。 從征二李 位列樞使 宋太祖趙匡胤代周以後面臨的國內形勢,依然是五代十國以來的武臣弄權局面.後周時義成軍節度使李筠,本來是個網羅亡命之徒的野心勃勃的將領,他不甘居下,拒絕新皇帝授予的兼中書令的高官,而於建隆元年(960年)四月,勾結北漢劉鈞起兵反宋。趙普看到形勢可慮,力主太祖親征並隨同前往。六月,石守信、高懷德攻陷保澤州(今山西晉城),李筠自焚死。 時後周太祖郭威之甥、駐揚州之淮南道節度使李重進,已成為宋廷心腹之患。李派翟守殉聯結北漢,中途被俘為宋太祖所用以後,宋廷採取賜李鐵券(免死牌)以穩其心,並令其移鎮青州(今山東濟南一帶)以便就近約束。李重進扣押宋使,遂於七月起兵反宋。宋太祖派石守信、王審琦征討,遷延未克。趙普因以原後周之將士攻後周之貴戚為慮,勸太祖自行。十一月從征揚州,—舉攻克,李重進全家自焚死。 二李叛亂的平定,從獻策親征之意義上來說,趙普之功顯著。遂遷以兵部侍郎、樞密副使之職。 加強君權 杯酒釋兵 在我國封建時代,不乏有新王朝之開國君主殺功臣、奪兵權之事。西漢初定,遂有未央宮戮韓信之變,而後又有消滅異姓王之舉,都是出於鞏固君權之需要。趙匡胤深知自己是部將擁立,他不能採取武力解決的辦法,消滅二李事件已引起人心浮動。而趙普一再以石守信等執掌禁軍為憂,並說細察石等皆非能統馭部下之將才,一旦部下也來個黃袍加身,情況就不妙了。宋太祖頗然其說,並詢以和平解決和長治久安之策,於是,趙普提出了「稍奪其權、制其錢糧、收其精兵」的方針。趙匡胤是個觸類旁通的君主,聽其言就化成一整套加強君權、牽掣和削弱各方權力的政策與策略。首要的任務當然是要解決擁兵以自重的將領問題。 某日下晚朝後,趙匡胤留下石守信等將領敘敘兄弟情誼。有點醉意了,他向將領吐露做皇帝的苦處,夜不能安,防範變亂,不及你們做臣下的高枕無憂。當石守信等表示誓死效忠時又說,假如你們的部下謀富貴而起寥怎麼辦呢?又說人生在世所重者不過多積金錢,田宅,為子孫立不可動之產業;多置歌妓美女飲酒作樂以終天年。我皇帝與你們結為親家,大家相互都沒有猜忌不是很好嘛?這一番話的意思大家都聽明白了。於是,第二天紛紛辭去軍職,交出兵權,到地方做節度使去了。這就是「杯酒釋兵權」的歷史故事。趙普獻策之功自然是不能抹殺的。所以,建隆三年(962年),晉趙普為樞密使、檢校太保。趙普深知鞏固君權還剛剛開始,他為太祖建功立業謀取富貴的前途也是無量的。 強干弱枝 分化職權 「杯酒釋兵權」只是解決兵權的第一步。中唐以來方鎮弄權的隱患和新執掌禁軍的弄權問題,仍是趙匡胤面前的當務之急。關鍵是把趙普的十二字方針策略精神滲透到朝廷與地方的職官建置中去,改變權力結構中的獨立性,使之必須依附君權而運轉。在趙普的參贊下,這套相互制約的職權體制終於制訂出來了。這就是中央設副相、樞密使副與三司計相以分宰相之權,收相互牽掣之效。樞密使直屬皇帝掌指揮權,而禁軍之侍衛馬、步軍都指揮和殿前都指揮負責訓練與護衛。乾德元年(963年),用趙普謀,罷王彥超等地方節度使和漸削數十異姓王之權,安排他職,另以文臣取代武職,於是武臣方鎮失去弄權的基礎,另一方面,收廂兵之驍勇和荒年募精壯之丁為禁軍,於是天下精兵皆歸樞密院指揮。地方雖無精兵,但地方廂兵合則仍可制約禁軍。這就形成了強干弱枝而內外上下相互制約之制。 地方則以文人任知州及副職通判為行政官員.重要文獻需會簽有效.通判為皇帝督察知州之耳目.宋初州設團練使副原為閑職,熙寧變法中有的成為負責義勇之主管。 制其錢糧,是指限制節度使的財政糧餉許可權的一種辦法。規定地方錢糧大部輸送中央,設轉運使副主其事。熙寧變法中財稅增多,地方之府庫也很充盈,此時,節度使問題業已解決。 總之,趙普提出的這套方針、方略,確實在宋初起到了加強中央君主集權制及其軍、政、財、文權力分立,防止方鎮跋扈與地方各自為政的重要作用。改變了五代十國時期武臣專權,政變頻繁的局面,使宋朝成為一個高度集中統一的國家。但是這套方針反過來又成為宋朝長期存在養無用之冗兵,冗官而冗費負擔沉重,導致自我削弱各種權力結構之有效職能,而走向「積貧」、「積弱」之境的重要原因。因為趙普的方針只是從防兵之變、防方鎮之跋扈、防官員之損害君權為出發點,而主要不是去提高國力、軍力、政權與財政的效力.這就是為什麼北宋空有軍隊一百二十萬,官員二萬余,封椿庫存之錢財成堆,而在北宋與南宋的三百年統治時期,一直對外屈服於遼、夏、金民族政權,內不能消弭官亂於上、民變於下,而處於深重的統治危機的一個真正原因。對此,趙普與宋太祖是要負歷史罪責的。 雪夜決策 先南後北 乾德二年(964年),趙匡胤部署中樞與地方政權既定,時機成熟,就盡罷留用後周之范質,王溥、魏仁甫三相,任命趙普為門下侍郎、平章事,實際上是宰相職位.趙普於是更加用命。某晚宋太祖與弟趙匡義雪夜訪趙普,趙普燃炭燒肉置酒以進.皇帝呼趙普妻為嫂,君臣甚為相得.談話的中心是商量用兵北漢的問題.趙普認為;太原當西北二面,太原既下,則我獨當之,不如等待削平諸國,則彈丸黑子之地,將安逃乎!宋太祖表示深合心意。這番談話表明在確定所謂「先南後北」的方針上,趙普襄贊有功。關於先南後北決策的核心,是從契丹手中收回石敬瑭割讓之幽雲十六州的國土問題。至於北漢之統一則是小事。事實上,在後周、宋初時江南之南唐、吳越兩國早已不斷輸送大宗財富給後。周與北宋政權。所以趙匡胤所說的為戰備軍需而消滅兩國的理由是不能成立的.而他建立封椿庫的第一目的是想贖買回十六州.然終北宋之世,實際上並未全力收回失地,熙寧時期的宋廷反而割讓七百里地以和遼。可見先南後北不過是趙匡胤欺軟怕硬的遮羞布。因此,對趙普的先南後北的「襄贊定策」的作用,應當另作評價了。 公忠其表 謀私寵衰 乾德五年(967年)春,趙普又得到右僕射和昭文殿大學士的職位與榮譽。開寶三年(970年)春,宋太祖親自去看望病中的趙普,六年又至趙普家,突然發現廊下堆有海貨十瓶。打開一看,全是小顆粒的瓜子黃金.趙普只好坦白說明,這是吳越王錢叔送來的。宋太祖說,錢叔大概認為國家大事全由你決斷,所以送金子嘛。口中雖說受之無妨,實際上觸及了趙匡胤獨攬大權和皇權尊嚴的要害問題。趙匡胤是決不允許臣下來愚弄他,或者暗中奪他的權的.隨後又發現趙普違反禁令,私運木材擴展府第,又有官員冒充趙普名義經商等問題。隨著考察的深入,又發現趙普子承宗竟然違反宰輔大臣間不得通婚的禁令,娶樞密使李崇矩之女為妻,這有架空皇權的危險,立即命令分開。時翰林學士盧多遜及雷有鄰揭發趙普受賄,包庇抗拒皇命外任之官員,簡直更是欺君之罪了。宋太祖設副相與趙普分掌權力,並監督相權,不久貶趙普為河陽三城節度使。這些公忠其表、謀私其內的問題,使趙普逐漸失去宋太祖的寵信。 廷美疑案 兩度入相 開寶九年(976年)十月,宋太祖崩,弟趙光義(避匡字諱)即位,是為宋太宗。關於這段兄終弟繼的歷史,流傳有「燭影斧聲」的疑案.太平興國四年御駕親征北漢,高粱河之役宋師敗於契丹援軍.宋太宗一度失蹤,於是軍中有謀立太祖於趙德昭之說,為太宗所忌。趙德昭又為北征將士請賞,益遭太宗怒斥而自殺,宋太祖父子之死,不能不引起宋太宗異母弟趙廷美之悲憤自危。太平興國七年,朝中有人誣告趙廷美有不軌之謀而皆受封賞,趙廷美則被貶往洛陽.這種情況對於鬱郁不得志的趙普是有所觸動的。他向宋太宗密陳,昭憲皇太後遺書由自己書寫,命太祖傳位於太宗,尚有使太宗傳位於廷美、廷美傳位於太祖於德昭的意思。但趙普又說太宗道,難道太祖傳弟不傳子的歷史教訓你還不能吸取嗎?他又乘機說貶往洛陽之趙廷美毫無悔改之意,不能使之居於洛陽。於是宋太宗又貶趙廷美至房州涪陵小縣。趙普的這番密陳,第一,證明太宗承兄位之合乎祖宗遺旨;第二,擁護太宗傳子不傳弟;第三,為太宗清除趙廷美繼位之威脅。這幾點就使趙普與宋太宗結成了特殊的關系,而立即獲得司徒兼侍中的職位,兩度任相。帶來的結果是趙廷美以三十八歲盛年而夭折,宋太宗長子趙元佐因為替趙廷美申不平面發狂成終身之疾。從這里,可以看到趙普失寵於宋太祖,而又得寵於宋太宗,在兩度任相、東山再起的歷程中,扮演了一個什麼樣的角色! 太平興國八年(983年)十月,趙普因故罷相,貶為武勝軍節度使,具體原因不明.但從宋太宗作詩餞別,而趙普感激涕零,表示要勒詩金石的情形看,趙普一定有什麼短處而不得不貶謫。至於趙普說來世效犬馬之力,則完全是政治表態。雍熙三年(986年),宋太宗為報高粱河之唇而親征幽薊,戰事遷延,進退維艱。趙普看到又是表忠的好機會而提出「兵久生變」,要求班師。宋太宗為嘉獎他三進疏陳,而在次年移趙普為山南東道節度使,改封梁國公為許國公。與此同時,宋太宗次子昭成太子、陳王元僖也表請再委政於元老趙普。當然,德昭之死,廷美之死為元僖提供了繼位的機會,而趙普勸宋太宗之傳子不傳弟,使趙普贏得了元僖的美言和授為太保兼侍中的相位。從趙普三次任相中,可以看到趙普善於夤緣附驥於有政治前途者,並不惜犧牲品格去趨奉。 哀榮功過 試與評說 淳化三年(992年),趙普三次上表以年老多病,請求告老。詔慰留,並加太師銜、封魏國公,享受宰相待遇。是年七月,趙普走完了生命的歷程,終年七十一歲。宋太宗派員治喪,贈尚書令,追封真定王,謚號「忠獻」。 趙普有一子名承宗,羽林大將軍,曾知潭、鄆州,頗有政聲。有女二人,皆已成年。趙普妻堅請准予出家為尼。詔授以智果、智園大師。 趙普一生在政治舞台上活動了五十年。作為封建時代地主階級的政治家來說,是一個有一定遠見的歷史人物。他所佐治制定的鞏固中央君主集權和地方分權的方針、政策,對於結束長期政治動亂、實現中原統一是有貢獻的。對於深刻的消極後果來說,他同樣是負有歷史的責任.作為一代名相,他胸中缺少學問,而以所謂半部《論語》治天下,這當然妨礙他作出更積極的貢獻。趙普以個人對君主的忠誠三次任相.在整個居相期間,看不到他造福人民的政績,這是最大的缺憾
3. 及次日臨政處絕如流的翻譯
「及次日臨政處絕如流」的翻譯:到第二天處理政事的時候,處理決斷衫賣很快,如流水一般。「及次日臨政處絕如流」出自《宋史·趙普傳》,原文片段為:普少習吏事,寡學術,及為相,太祖常勸以讀書。晚年手不釋卷,每歸私第,闔戶啟篋取書,讀之竟日。及次日臨政,處決如流。既薨,家人發篋視之,則《論語》二十篇也。
原文片段譯文為:趙普年輕時熟悉官吏應處理的事務,但學問很少,等做了宰相,太祖經常吵喚用讀書去勸告他。趙普晚年讀書勤奮,每次(退朝後)回到自己的住宅,關上門打開書箱拿出書,整天讀書。到第二天處理政事的時候,處理決斷很快,如流水一般。他去世後,家裡人打開箱子一看升塌凱,原來是一部《論語》。
《宋史·趙普傳》講的是北宋初期,出了一個聲名非常顯赫的宰相。史稱「半部論語治天下」。他並不是常出現在前台,而只是輔助君主在幕後出謀劃策。
然而,他所參與制訂的重要方針,政策,卻一直影響著兩宋三百年的統治狀況,關繫到國運民生等重大問題。這位宰相就是趙普,宋太祖,太宗時期的重要謀士與治國能臣。為北宋建立與統一全國立下了汗馬功勞。
4. 宋史趙普傳
趙普
趙普(922—992),字則平,祖籍幽州薊縣(今北京),北宋軍事謀略家。
後唐末,其父趙迥舉族遷居常山(鎮州郡名,今河北正定);後晉天福七年(942),趙迥雖又舉家遷居洛陽並長期定居,因原籍已屬契丹境,以後便自稱「今為常山人」。
趙普的曾祖父,唐末任三河縣令;祖父趙全寶,在唐末或五代初任澶州司馬;父親趙迥,五代時任相州(今河南安陽)司馬,都是六、七品官員,雖非「世胄」,亦非小吏。唐末、五代雖然戰亂不斷,而科舉不廢,除個別年份外,仍然每年舉行,但趙普祖先入官似均非由科舉,祖父、父親都是藩鎮僚屬。
趙普青少年時也曾讀書,但無甚學識,科舉之途無望,遂步父、祖後塵投充州、鎮為僚屬。後周初年,趙普「初罷隴州巡官,到京日,至日者王勛卜肆問命,次簾下,看魯公(范質)騶殿稍盛,嘆曰:『似此大官修個甚福來得到此。』勛曰:『員外即日富貴,更強似此人,何足嘆羨,往往便為交代亦未可知。』後果如其言」。從王勛所說趙普日後接替范質相位,則應是後周廣順元年(951)六月范質任宰相以後,趙普初任隴州巡官當在後漢時。顯德元年(955)七月,劉詞任永興軍節度使、行京兆尹,趙普被辟為從事,與楚昭輔、王仁贍同事。次年十二月劉詞死,雖然劉詞在遺表中向朝廷推薦趙普,但沒有被朝廷任用,此後行蹤當是如王銍所說,在滁州教蒙童為生。顯德三年,後周世宗柴榮攻打南唐的淮南時(參見後周攻南唐之戰),滁州「有鎮州趙學究在村中教學,多智計,村民有爭訟者,多詣以決曲直」。此次世宗親征,除以向訓、王朴、韓通等留守東京外,文武大臣們例皆從征,宰相范質亦在從征之列,「世宗用兵淮上,太祖拔滁州,宰相范質奏(趙)普為軍事判官」,為州的幕職官。
趙普與趙匡胤的初次相見在滁州,不論是趙普「時為郡之參佐,斷事明敏,獄無冤者,太祖聞名召見與語,深器之」,還是趙匡胤微服私訪趙普於村中私塾,趙普從此與趙匡胤結識。趙匡胤的父親趙弘殷當時也領兵在淮南作戰,生病於滁州,趙普不僅朝夕侍奉,又與趙匡胤父子攀附為同宗。不久,後周退兵,滁州復歸南唐,趙普調任渭州(今甘肅平涼)軍事判官。同年,趙匡胤升任殿前都指揮使隨後又兼領匡國軍節(同州,今陝西大荔)節度使,辟趙普為節度推官,趙普從此投入趙匡胤的幕府。顯德四年,趙匡胤改領義成軍(滑州,今河南滑縣東)節度使,次年又改領忠武軍(許州,今許昌)節度使,趙普一直留在趙匡胤的幕府,原劉詞的幕僚楚昭輔、王仁贍也先後投入趙匡胤幕府,都成為趙匡胤的心腹。顯德六年六月,趙匡胤升任殿前都點檢。同月,世宗死,年僅7歲的柴宗訓即位,為趙匡胤篡奪帝位提供了良機。七月,趙匡胤改領歸德軍節蔽毀度使,趙普升為節度掌書記。
顯德七年(宋建隆元年,960)正月元旦和銀,在趙匡胤的精心策劃下,指使人謊報遼軍入侵,後周宰相范質等倉卒命趙匡胤率禁軍北上抵禦,於初三日當晚到達在當時黃河南的陳橋驛,次日清晨發動兵變,「都押衙上黨李處耘,具以其事白太祖弟匡義」,趙匡義「即與處耘同過歸德節度掌書記薊人趙普」,趙「普與匡義入白太祖」,「陳橋兵變」成功,「先遣客省使大名潘美見執政諭意,又遣楚昭輔慰家人」,在「義社兄弟」、宏棚備殿前都指揮使石守信等人的內應下,趙匡胤順利地奪取後周政權,建立宋朝。
為穩定局勢的需要,也由於趙匡胤幕僚們原來的官職太低,宋朝建立後只得仍留用范質、王溥、魏仁浦為宰相,吳廷祚為樞密使。在隨後升遷的霸府幕僚中,位列第二的趙普為右諫議大夫、樞密直學士,參與掌握樞密院的軍事大權。同年五月,從征平定潞州李筠。八月,即升為兵部侍郎、樞密副使,在趙匡胤霸府幕僚中第一個升為兩府大臣的。
宋太祖自建立宋朝以來,最關心的是如何避免繼後周而成為第六個短命政權,趙普建議對方鎮「稍奪其權,制其錢谷,收其精兵」,藉以加強皇權;對名望已高的石守信等軍事將領,採取收其兵權的方針,以避免可能的「兵變」,都被宋太祖採納而先後實施,並逐步收到了預期的效果,趙普也日益受到信任。建隆三年,留用的樞密使吳廷祚首先被罷職出為節度使,趙普接任樞密使。乾德二年(964)正月,范質、王溥、魏仁浦同日被罷相時,學識不多的趙普,顯然事前並不了解新宰相的任命制度,因而沒有能在罷免舊相前,向宋太祖提出合適的建議,以至於在建國的第五年,出現任命趙普為新宰相時,敕書沒有在任宰相簽署的尷尬場面,最後不得不以皇弟、「使相」趙光(匡)義的同平章事銜署敕,這是自唐中葉設使相以來,使相行使宰相職權唯一的一次。
趙普任宰相後,雖盡心輔佐太祖,但趙普「獨斷政事,太祖疑其專恣,欲用薛居正、呂餘慶為相,普惡其與己同列,但令參知政事」。當時,宋太祖「欲為趙普置副而難其名稱」,於是召陶谷問曰:「下丞相一等者何官。」對曰:「唐有參知機務、參知政事。」同年四月,任命薛居正、呂餘慶為參知政事。「中書印唯宰相得知,事無大小,盡決於(趙)普」。將參知政事作為副相的官銜一事,到咸平二年(999)即受到宰相李沆在《重修太祖實錄》中批評,李燾記述:「史臣李沆等曰:案唐故事,……平章事亞於參知政事矣,今谷不能遠引漢御史大夫亞相故事為對,翻以參知政事為丞相下一等,谷失之矣,議者惜之。」宰相李沆直接批評的雖是陶谷,實際上也批評了當時的宰相趙普之失。趙普雖「寡學術」,卻很有權術,對可能與其相位相近的官員,不僅排擠,甚至進行陷害,這次他不僅阻擋了薛居正、呂餘慶進入宰相的行列,而且一改隋唐以來只設宰相,不設副相的制度。由於創設的副相(參知政事),「不宣制、不押班、不知印、不升政事堂」,將參知政事處於宰相助手的地位,不能參與決策。宋太祖原想起用資歷學識遠比趙普為高的竇儀任宰相,但「趙普忌竇儀剛直,乃引薛居正參知政事」,排擠了竇儀。其後宋太祖又想起用馮瓚為相,趙普就一再設計陷害馮瓚,趙「普言(馮瓚)法當死,太祖欲貸之,普固執不可」,必欲處於死罪,馮瓚被流放登州沙門島(今山東長島)。趙普從此日益擅權,「嘗於視事閣坐屏後設二大瓮,凡中外表奏普意不欲行者,必投之瓮中,滿則束縕(束以亂麻)焚之,以是人多怨者」。開寶六年(973)六月,雷有鄰告政事堂官員受賄作弊,他們都得到宰相趙普的庇護,宋太祖在查實情況後,決定參知政事呂餘慶、薛居正升政事堂,與宰相趙普同議政事以分其權。八月,趙普罷相以「使相」出為河陽(孟州,今河南孟縣南)三城節度使。
開寶九年十月,皇弟晉王趙光義在宦官王繼恩的策應下,夜入皇宮,「斧聲燭影」,殺死病中的宋太祖奪取帝位,是為宋太宗。也是武夫出身的宋太宗,可能對皇位在正常繼承的情況下,新皇帝在即位的當年,仍使用去世皇帝的年號,到次年元旦才改用新年號的制度不了解,急於在十二月初一,即改當年為太平興國元年,即使是竭力為宋太宗繼承問題進行粉飾的南宋史學家李燾,也不得不說:「上(太宗)以親政逾月,特與天下更始,非故事也。」
次年三月,趙普自河陽入朝,升太子少保留京城奉朝請,後雖又升太子太保,但沒有受到重用,鬱郁不得志。太平興國六年(981)九月,適有原宋太宗幕僚如京使柴禹錫,告皇弟秦王趙廷美(匡美、光美)驕恣,可能有陰謀。太宗召問趙普,富於權術的趙普感到升遷的機會來臨,立即表示「願備樞軸以察奸變」。隨後又編造了「金匱之盟」,據說是建隆二年六月,太祖、太宗的生母杜太後死前,對太祖說:「汝死當傳位汝弟」,而且是趙普「即就榻前為誓書,於紙尾署曰:臣普記。上(太祖)藏其書金匱」。使宋太宗「大感悟」,趙普編造的故事,為他殺兄奪位製造了「合法繼承」皇位的「根據」,解決了他繼承皇位的合法性問題。他立即對數年來沒有重用趙普表示歉意,「召普謂曰:人誰無過,朕不待五十已盡知四十九年非矣」。於是,以趙普為司徒兼侍中,這是北宋前期最高的宰相職銜,遂成為首相,後又封為梁國公。
趙普任相後,積極迫害秦王趙廷美。太平興國七年三月,趙廷美罷開封尹,改授西京(今洛陽)留守。同年五月,又設計誣告秦王趙廷美與次相盧多遜勾結謀反,盧多遜全家被流放崖州(今海南崖縣西北);趙廷美「勒歸私第」,秦王府幕僚、小吏6人被斬。趙普又指使開封知府李符,誣告趙廷美「不悔過,怨望,乞徙遠郡,以防他變」。趙廷美因而被降封為涪陵縣公,房州(今湖北房縣)安置。在宋太宗、趙普的淫威下,當時沒有人敢為趙廷美說話,只有宋太宗的長子、趙元佐「獨申救之」,也無濟於事。次年十月,趙普再次被罷相,以「使相」侍中銜出為武勝軍(鄧州,今屬河南)節度使,後移山南東道(襄州,今湖北襄樊)節度使。在宋太宗次子趙元僖的推薦下,端拱元年(988)二月,再以侍中為首相。淳化元年(990)正月,趙普因病罷相改任西京留守。淳化三年(992)春,以病求退,拜太師,封魏國公,給宰相奉祿以養病。七月十四日,病死,終年71歲,追封真定王,謚忠獻。
5. 搜集有關《宋史·趙普傳》的資料,了解趙普其人的性格(請摘錄要點)
趙普,字則平,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後周時,當節度使趙匡胤手下的推官。趙匡胤率軍北上,部隊到達陳橋時,趙普為趙匡胤出謀劃策,發動兵變,史稱「陳橋兵變」。從此,趙匡胤黃袍加身,做了皇帝,史稱「宋太祖」。接著,趙普又輔佐宋太祖東征西討,統一全國。後來,宋太祖任命他為宰相。宋太祖死後,他的弟弟趙匡義繼位,史稱「宋太宗」,趙普仍然擔任宰相。
補充:
宋朝開國皇帝宋太祖趙匡胤,經過「陳橋兵變」,黃袍加身,登上了皇位。可是,自從登上皇位之日起,宋太祖就不由得思考起一個重要問題:我是各位將領擁立為皇帝的,但是,如果有一天,又有一位被擁立的皇帝把我給頂替了,那可怎麼辦呢?如何才能保我大宋社稷長久,江山萬古一統呢?於是,他就向手下最重要的謀士請教。這位謀士就向他建議:「陛下,以往社會混亂,主要在於許多將領手中兵權太重。我認為,只要剝奪了他們的兵權,我大宋江山就可以穩固萬年。」宋太祖聽後,連連稱是。於是,宋太祖在這位高級謀士的策劃下,利用歷史上有名的「杯酒釋兵權」這一手段,使石守信、王審琦、高懷德等高級將領自動向中央交出兵權;接著,這位高級謀士又向宋太祖提出了「先南後北」的戰略方針,逐步削除周邊小國,使宋朝基本上統一了中國;然後,這位高級謀士又建議宋太祖把地方的財稅權收歸中央。到此為止,宋朝結束了五代以來小國林立,軍閥混戰,民不聊生的局並配面,人民開始過上了比較安定的日子。推動這段歷史發展的這位高級謀士也就是宋朝初年的著名宰相。這位宰相雖然能謀善斷,但他早年讀書甚少,晚年常讀《論語》,他曾經對宋太祖的弟弟宋太宗說:「我用半部《論語》替太祖打天下,我再用半部《論語》替陛下治天下。」所以,後人贊譽他為「半部論語治天下」。
字音:
吏lì事 闔hé戶啟篋qiè 處chǔ決 既薨hōng
齷wò齪chuò 奏牘dú 擲地zhì 補綴zhuì 卒 zú用
節奏:
1、普/少習吏事,寡/學術,及/為相,太祖/常勸/以讀書。
2、及/次日臨政,處決/如流。
3、普/性深沉/有岸谷,雖/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為己任。
4、嘗/奏薦某人/為某官,太祖/不用。
5、普/明日/復奏其人,亦/不用。
6、他日/補綴舊紙,復奏/如初。
翻譯:
【普少習吏事,寡學術,及為相,太祖常勸以讀書。】
少:年輕。 習:熟悉。 少習吏事:年輕時熟悉官吏(應處理)的事務。
寡:少,不多。
學術:學問。
及:等到。
為:做,當。
常勸以讀書:常以讀書勸(之)。
——趙普年輕時熟悉官吏(應處理)的事務,他學問不多,等到做了宰相,宋太祖常拿讀書這件事來勸他。
【晚年手不釋卷,每歸私第,闔戶啟篋取書,讀之竟日。】
釋:放下。 手不釋卷:手裡的書捨不得放下。形容讀書勤奮或看書入迷。
第:府第,大的住宅。 每歸私第:每次(退朝後)回到自己的住宅。
闔:關。 啟:打開。 篋:書箱。 闔戶啟篋:關上門,打開書箱。
竟:完了,終了。 竟日:整天。
——他晚年讀書勤奮,每次(退朝後)回到自己的住宅,關上門,打開書箱,拿出書,整天在讀。
【及次日臨政,處決如流。】
次日:第二天。
臨政:處理政務。
如流:像水向下淌,比喻快速。 處決如流:處理決斷很快。
——到了第二天,辦理政務時,處理決斷很快。
【既薨,家人發篋視之,則《論語》二十篇也。】
既:絕蠢指已經。
薨:古代稱諸侯或大官死叫做「薨」。
發:打開。
則《論語》二十篇也:原來是一部《論語》。
——他死後,家裡人打開書箱看,原來是一部《論語》。
【普性深沉有岸谷,雖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為己任。】
性深沉:性情沉著。
岸谷:形容人嚴肅檔搏剛正。
雖:雖然。
忌克:對人忌妒刻薄。
而:表示轉折關系的連詞,相當於「但」。
為:作為。 以……為:把……當作……。
——趙普性格深沉而嚴肅剛正,有原則,雖然多嫉妒而好勝,但能以天下大事作為自己的責任。
【宋初,在相位者多齷齪循默,普剛毅果斷,未有其比。】
相位:宰相職位。
齷齪:形容人過分謹慎,拘於小節。
循默:按常規辦事,不多言語。
比:相提並論。
——宋代初年,在宰相職位上的人,許多都拘謹顧小節而遇事沉默不言,趙普卻剛毅果斷,沒有誰能與他相提並論。
【嘗奏薦某人為某官,太祖不用。】
嘗:曾經。
為:擔任。
用:任用。
——他曾經上奏推薦某人擔任某個官職,太祖不用這人。
【普明日復奏其人,亦不用。】
明日:第二天。
復:又。
——趙普第二天又上奏請用這人,太祖還是不用。
【明日,普又以其人奏,太祖怒,碎裂奏牘擲地,普顏色不變,跪而拾之以歸。】
以:介詞,把。
牘:古代寫字用的木片,後來稱公文叫文牘。 奏牘:臣子向皇帝奏事的文書,這里指趙普「薦某人為某管」的奏章。 碎裂奏牘擲地:(宋太祖)把趙普呈上的奏章撕碎了扔在地上。
顏色:臉色。 普顏色不變:趙普臉色沒有改變。意思是說,趙普並沒有因太祖發怒而面露惶恐、驚懼的神色。
而:表示順承關系的連詞,用在連貫的動詞之間。
——第三天,趙普還是上報這人,太祖生氣了,撕碎了趙普的奏章扔在地上,趙普臉色不變,跪在地上把碎紙片拾起來帶回家。
【他日補綴舊紙,復奏如初。】
補綴:修補。
如:像。 初:剛開始。 如初:像當初一樣。
——過些日子把這些舊紙片補綴起來,重新像當初一樣拿去上奏。
【太祖乃悟,卒用其人。】
乃:才。
悟:省悟。
卒:終於。 卒用其人:終於任用了(趙普推薦的)那個人。
——太祖這才清醒過來,最終任用了這人。
整理:
一詞多義
1、為:及為相(做,當)而能以天下事為己任(作為)嘗奏薦某人為某官(擔任) 2、以:太祖常勸以讀書(介詞,用)而能以天下事為己任(介詞,把)普又以其人奏(介詞,把)跪而拾之以歸(連詞,來) 3、之讀之竟日(代詞,書)跪而拾之以歸(代詞,奏章) 古今異義1、處決:及次日臨政,處決如流(處理決斷)例:這個罪大惡極的殺人犯今天被處決了。(槍斃) 2、齷齪:在相位者多齷齪循默(形容人過分謹慎,拘於小節)例:這乞丐衣衫襤褸,很齷齪。(形容不幹凈、骯臟) 3、明日:明日,普又以其人奏 (第三天)例:我明日去。(明天) 4、顏色:普顏色不變,跪而拾之以歸(臉色)例:這幅畫的顏色很鮮。(色彩) 重點句式
(1)太祖常勸以讀書。——省略句、倒裝句
(2)讀之竟日。——倒裝句
(3)及次日臨政,處決如流。——省略句
(4)普明日復奏其人,亦不用。——省略句
(5)他日補綴舊紙,復奏如初。——省略句
翻譯文言文的一般方法:
1、保留法:保留地名、人名、官名、帝號、年號等。
2、對譯法:變單音節為雙音節詞。
3、添加法:添加句中的省略成分。
4、調整法:調整前後語序等。
遵循字字有著落,直譯、意譯相結合,以直譯為主的原則。
1、思考:文章圍繞趙普,記敘了哪兩件事?
明確:
(第一段)刻苦讀書與(第二段)奏薦人才。
寫人記事的文章往往通過描寫人物的外貌、神態、動作、語言、心理等來正面表現人物;也會通過對他人或其他景物的側面描寫來烘託人物;還會運用細節描寫來突顯人物。
描寫人物的方法:
正面描寫:描寫人物的外貌、神態、動作、語言、心理等。
側面描寫:描寫其他人或景物。
細節描寫:對人物、環境或事件的某一局部、某一特徵、某一細微事實所作的具體而深入的描寫。(它是刻畫人物性格、推動情節發展、表現生活環境的重要手段,運用好細節描寫可以增強作品的真實性,深化文章的主題。)
本文篇幅短小、敘事簡潔,卻並不空洞乏味,主要原因是作者在刻畫人物時,善於運用細節描寫,使人物性格突出,顯得栩栩如生。
2、思考:找出文中的細節描寫,仿照示例,分析人物性格,說說趙普是一個怎樣的人。
明確:
示例:「闔戶啟篋取書」——「闔」動作細節描寫,表明趙普主動閉門謝客,暫停一切社交活動,排除一切干擾,由此可見,他是個對待刻苦讀書決心很大的人。
刻苦讀書(讀書):
「晚年手不釋卷」——「手不釋卷」表明趙普勤奮好學的精神。
「闔戶啟篋取書,讀之竟日」——「闔」「啟」「取」「讀」,上承接「勸」,下啟「處決如流」,連貫的動作描寫,表明趙普為國而勤奮學習的精神。「讀之竟日」表明趙普刻苦鑽研的精神。
奏薦人才(薦官):
「碎裂奏牘擲地,普顏色不變,跪而拾之以歸」——「顏色不變」「跪而拾之」,表現趙普的冷靜沉著,不顧個人安危為國薦才。(「碎裂」「擲」表現太祖的怒不可遏。)
一奏(「嘗奏薦某人為某管」)、二奏(「普明日復奏其人」)、三奏(「明日,普又以其人奏」)、四奏(「復奏如初」)——表現趙普的超人毅力和堅定意志。
這些生動感人的細節描寫,寫出了趙普的勤奮好學、刻苦鑽研;寫出了趙普超人的毅力、耐心和堅定的意志;寫出了趙普的沉著鎮定,為國薦才的精神。
趙普是個敢於堅持自己意見,鍥而不舍忠於職責,以天下事為己任的忠臣。
思考:從文章所寫的趙普的事跡中,能得到哪些啟示?
明確:
(1)正面:讀書要刻苦;珍惜時間,刻苦攻讀;讀書要精;學以致用;要一心為公,不計個人得失;敢於堅持真理,等等。
(2)反面:少時不知勤學早,白發方悔讀書遲;說話辦事要講策略,等等。
(3)評價人物的方法:一分為二,全面客觀地評價一個人物。
趙普的「多忌克」:所謂「金無足赤,人無完人」。趙普也是一個有缺點的人,正是因為這一缺點,使得人物形象更真實、更可信,也符合史家「秉筆直書」的寫作原則。讀者看人,應看到趙普以天下事為己任,惟才必舉的優點,這樣,才能全面地評價一個歷史人物。
思考:古往今來,「刻苦讀書」和「以天下事為已任」的人和故事層出不窮,你能試著舉出一兩個事例嗎?並談談他們對你的成長有哪些影響?
明確:
刻苦讀書——鑿壁偷光、囊螢夜讀、孜孜不倦。
文章以史家筆法,敘述宋代名相趙普的事跡,表現趙普以天下為己任,惟才必舉的精神。
6. 宋史趙普傳的主要內容
【朋友我把整篇譯文發你參考】
趙普字則平,幽州薊人。後唐時幽州主將趙德鈞連年發動戰爭,人民疲敝。趙普的父親趙..率領全族人遷居常山,又遷居河南洛陽。趙普為人忠厚,寡言少語,鎮陽豪門大族魏氏把女兒嫁給他為妻。
周顯德初年,永興軍節度劉詞徵召他為從事,劉詞死後,上遺表向朝廷推薦趙普。周世宗用兵淮上,太祖攻下滁州,宰相范質奏請任命趙普為軍事判官。宣祖在滁州養病,趙普朝夕侍奉葯餌,宣祖於是以宗族的情份來對待他。太祖曾經與他交談,覺得他很不尋常。當時捕獲盜賊一百多人,律當被斬,趙普懷疑其中有無辜的人,請太祖訊問他們,後來得以存活的很多。淮南平定後,調趙普補任渭州軍事判官。太祖領任同州節度時,徵召他為推官;太祖移駐宋州後,又上書朝廷任他掌書記。
太祖北徵到陳橋,酒後醉卧帳中,眾軍推戴他做皇帝,趙普與太宗開門進去告訴他。太祖呵欠配或著伸展四肢慢慢起床,而眾軍披甲帶刃,喧嘩著擁擠在旗幟下。太祖受禪即位後,因為輔佐有功,趙普被封為右諫議大夫,充任樞密直學士。
太做賣豎祖親自征伐李筠,命令趙普與呂餘慶留守京師,趙普願跟從太祖出征,太祖笑著說「:你能夠勝任戰事嗎?」趙普隨從太祖平定上黨,遷升為兵部侍郎、樞密副使,朝廷賜給他住宅一棟。建隆三年(962),任命趙普為樞密使、檢校太保。
乾德二年(964),范質等三位宰相同日被罷,任命趙普為門下侍郎、平章事、集賢殿大學士。中書省沒有宰相簽署敕令,趙普以此為由上奏太祖,太祖說「:卿只管呈進敕令,朕為卿簽署可以嗎?」趙普說:「這是有關部門官吏的職責而已,不是帝王做的事。」太祖命令翰林學士講求舊制,竇儀說:「現在皇弟任開封尹、同平章事,正是宰相的職任。」太祖下令簽署權賜給趙普。趙普任宰相後,皇上把他看作左右手,事情無論大小,都向他咨詢以後決斷。當時,趙普兼任監修國史。太祖命令薛居正、呂余慶為參知政事以輔助趙普,不能宣布皇帝的詔諭,位次列在宰相之後,不掌印,不參預上奏議事,朝會時不領班,只是奉令製作敕令而已。原先,宰相副署敕令,都用內制,趙普任宰相後只有敕,不是原來的典章制度。
太祖常常便裝出行經過功臣之家,趙普每次退朝,不敢隨便穿戴。一天,傍晚時下大雪,趙普以為皇帝不會出來。過了一段時間,聽見叩門聲,趙普急忙出門,皇帝站在風雪中,趙普惶恐迎拜。皇帝說「:已經約好晉王了。」一會兒後太宗來到,趙普鋪設厚墊子在地上請他們坐在堂中,在熾紅的爐火上燒肉吃。趙普的妻子敬酒,皇帝稱她為嫂。於是與趙普商議攻伐太原。趙普說:「太原地當西、北二面,太原如果攻下,則我國須單獨抵擋這兩面,純大不如等削平諸國以後,則太原這一彈丸黑子之地,能夠哪裡逃得掉呢?」皇帝笑著說:「我的意思正是這樣,特地來試試你罷了。」
五年(967)春季,朝廷給趙普加官右僕射、昭文館大學士。不久,趙普遭母喪,守喪制未畢,太祖詔令起用趙普處理政事。於是他勸皇帝派遣使者分赴諸道,征發丁壯編好名冊送到京師,以備守衛之兵;各州設置通判一官,主管錢糧。從此軍隊和武器都很精銳,府庫充實。
開寶二年(969)冬天,趙普有病,皇帝到中書省來看望。三年(970)春天,皇帝又到他家裡慰問他,賞賜加倍。六年(973),皇帝又到他家。當時錢王亻叔派人送書信給趙普,還送來十瓶海物,趙普把瓶子放在廊房下。適逢皇帝來到,匆忙之間來不及掩藏,皇帝問是什麼東西,趙普以實情回答。皇上說:「海物一定很好。」就命令開啟瓶子,一看,都是瓜子金。趙普惶恐叩頭謝罪說「:臣沒有開啟書信,實在不知。」皇帝嘆道:「受之無妨,他們認為國家政事都由你一個書生處決罷了!」
趙普執政很專斷,朝廷大臣多忌恨他。當時官府禁止私人販賣秦、隴二地的大樹木,趙普曾經派親近的小吏到市場上購買木材,編大筏運至京師造住房,小吏於是偷取大木材,冒稱趙普在京師附近鬻賣。權三司使趙王比查訪知道告訴皇上。太祖大怒,下令追奪班位,准備下詔驅逐趙普,幸得王溥上奏解救。
舊制,宰相、樞密使每次在長春殿等候召問,一起在廬中等候;皇上聽說趙普的兒子趙承宗娶樞密使李崇矩的女兒為妻,於是命令他們分開等候。趙普又用空閑地私自換取皇家菜地來擴建自己的住宅,又經營客店謀利。盧多遜任翰林學士,趁著皇上召見時多次攻擊趙普的短處。正好雷有鄰敲響登聞鼓,告發堂後官胡贊、李可度受賄枉法以及劉偉偽造代理官職文書而得官,王洞曾經收受李可度的賄賂,趙孚除授西川官卻稱病不到任,都受到趙普的庇護。太祖大怒,下令御史府審查訊問,他們都受到處罰。任命雷有鄰為秘書省正字。太祖對趙普的恩寵漸漸疏淡了,開始下詔參知政事與趙普交替掌印、領班、奏事,來分奪趙普的權力。不久,把趙普調出京師任河陽三城節度、檢校太傅、同平章事。
太平興國初期進入朝廷,改任太子少保,遷升為太子太保。常被盧多遜詆毀,在朝廷任官幾年,鬱郁不得志。遇到柴禹錫、趙..等人告發秦王廷美驕奢恣肆,將會發生陰謀。太祖召問,趙普表示希望在機要部門來觀察事變,退朝後又上書太宗,自陳參預知道太祖、昭憲皇太後臨終顧托之事,言辭非常懇切。太宗感動醒悟,召趙普加以慰諭。不久任趙普為司徒兼侍中,封為梁國公。原先,秦王趙廷美位次在宰相之上,到這時,因為趙普是勛舊大臣,又任宰相,秦王上表請求位次在趙普之下,太宗聽從了。到涪陵事敗,盧多遜遷往南方,都是趙普的功勞。
八年(983),外調任武勝軍節度、檢校太尉兼侍中。皇帝作詩給他餞別,趙普捧詩而哭說「:陛下賜臣詩,應當刻石,與臣朽骨一並葬在地下。」皇帝被他感動了。第二天,皇帝對宰相說:「趙普對國家有功,朕先前與他同游,現在牙齒頭發都衰落了,不能用樞務政事煩擾他,選擇善地來安置他,因此作詩篇來表達我的本意。趙普感激得哭泣流涕,朕也為之淚下。」宋琪回答說:「昨天趙普到中書省,手拿御詩哭泣,對我說:『此生余年,無法報答皇上,希望來世能為皇上效犬馬之力。』臣昨天聽到趙普的話,今天又聽到皇上的宣諭,君臣之間善始善終的情份,可以說是兩全啊!」
雍熙三年(986)春天,大軍征討幽薊,很長時間沒有獲勝回師,趙普上手疏諫阻皇上說:
「我看今年春天出師征討,將要收復關外,多次聽見克敵的捷報,深感痛快。但是時間消逝,轉眼又到炎夏季節,軍事一天天繁忙,戰爭沒有停息,軍隊疲勞而耗費錢財,實在無益。
「我認為陛下自從平定太原以來,閩、浙歸順,統一中國,大振英名,十年之間,就傳遍天下,遠方的人不歸服,自古聖王置之度外,不足介意。我個人考慮姦邪諂媚的人,蒙蔽皇上的聰明睿智,以致發動師出無名的戰爭,陷入深不可測的境地。臣遍讀典籍,很知道些以往的事,我認為漢武帝時主父偃、徐樂、嚴安的上書及唐朝宰相姚崇上書唐明皇十件事,都是忠言至論,可以實行。希望陛下萬忙之中,有幸讀一讀,過失並不深遠,即使後悔也來得及追回。
「臣以為大發驍勇善戰的雄兵,動輒使用百萬軍隊,得到的少,而失去的多。又聽說戰爭是件危險的事,難以保證一定獲勝;戰爭是凶器,最戒忌的是不測。關系很大,不能不三思。我又聽說上古聖人,心不固執,理貴變通。前人的書上有『兵久生變』的話,實在值得考慮,如果改變遲緩計劃,會失去機遇。十天半月過去,時間就到了秋季,北邊轉入秋涼,弓弩強勁,戰馬肥壯,我軍久困,考慮到這個時候,可能會導致錯誤的指揮謀劃。臣剛剛蒙皇上寵愛駐守地方,哪裡敢妄言阻止軍隊。因為臣年歲已老,剩餘的時間不多,報答國家和皇帝的恩情,正是這個時候。希望迅速頒發詔令回師,不能輕視敵人。
「臣還有萬全之策,願獻給皇上。希望陛下精心調制膳食,保養身體,提攜那些貧民,使他們轉為富庶。將來會看到邊烽無事,大門不關,天下都歸於仁德,不同風俗的地區,相繼向慕歸化,歸順朝廷,契丹又能單獨怎麼樣呢?陛下不為這樣考慮,而相信姦邪諂媚之徒,以為契丹皇帝年少而國事繁多,所以訴諸武力,恰好迎合陛下的意思。陛下以禍為樂,求功心切,以為萬全之策,臣認為萬萬不可。希望陛下審察虛實,追究妄謬,懲治奸臣誤國之罪,停止伐燕軍隊的行動。不僅可以從困難中振興國家,而且可因納諫而成為聖人。古人曾經說過屍諫的事,老臣沒有死掉,哪能為了安身保位而當面阿諛不進諫呢?」
皇帝賜給他手書的詔令說:
「朕原來部署軍隊選擇將領,只令曹彬、米信等人駐守雄、霸二地,貯積糧食帶著兵器來聲張軍威。等一兩個月山後平定後,潘美、田重進等人合兵進討,直到幽州,然後控制險要之地,恢復原來的疆土,這是朕的志向。無奈將領們不遵照原來的謀劃算計,各持己見,率領十萬軍隊出塞遠征,迅速攻取契丹的郡縣,又返師來領輜重,往復弊勞,被遼人襲擊,這個責任在於主將。
「況且朕繼承百王的事業,剛剛使天下稍稍太平,考慮人民苦於邊患,將以救民於水火,並非想黷武窮兵,卿應當是知道的。疆場上的事,已經作好部署,卿不必為此憂慮。卿是國家的元勛大臣,忠言苦口,三次上奏,忠心實在可嘉。」
趙普上表謝說:
「昨天因為軍隊久駐塞外,沒有能夠恢復故土,慢慢又到了炎夏季節,事勢危險急迫,就上書陳述妄見,等待皇上宣諭。陛下特別體察忠誠,親筆書寫翰章,秘密宣諭皇帝聖謀。我個人認為興師伐罪,誠信為上策,將帥如果能遵守已有的謀算,一定可以平定。正因為將帥們沒有按照皇上的意志行事,導致事敗。現在既然邊疆已有防備,哪裡還需要憂慮?況且陛下登極十年,使基業興隆,沒有一件事失當,只見國家安寧。陛下應當端身拱手,保養精神,清靜心志,自然可以上繼九皇,下觀五帝。哪裡需要窮兵黷武,與契丹一較勝負呢?」臣歷來缺乏壯志,況且人已衰老,雖然沒有功勞可以誇耀,但願意竭盡忠純之心。」
觀者都贊許他的忠誠。四年(987),改任山南東道節度,從梁國公改封為許國公。遇到皇上下詔親自耕種籍田,趙普上表請求入見,言辭非常懇切。皇上誠懇地對宰相說:「趙普是開國元勛,朕所尊重禮敬的人,應當聽從他的請求。」趙普來到後,皇上對他再三慰撫,趙普感激得嗚咽淚下。
陳王元僖上書皇帝說:
「臣見唐太宗有魏玄成、房玄齡、杜如晦,唐明皇有姚崇、宋王景、魏知古,都被任為宰相,把他們當作心腹,才成就帝王之道,普濟天下,宗祀延續,史書記載彰明,確實由於用人得當所至啊!現在陛下統治天下,操勞政事,勤於政務,心裡想著百姓。遍考先前帝王,確實沒有可以謙讓的,但宰相的任用,比不上以往的賢臣。況且治理國家在於任用人才,任用人才在於公正,公正之道首先在於賞罰,這是執政的大事。如果賞罰不當,忠奸不分,朝廷的綱紀,就會漸漸導致紊亂。必須由公正之人出任宰相,正直敢言,以分辨得失,然後常倫有道,按次第敘錄功勞,處理政事自然得宜。
「我認為山南東道節度使趙普,身為開國元老,參謀政事,深沉有見識,不妄希求恩寵來保全祿位,不循私人之情來邀取名望,這真是聖明的良臣啊!我聽說逢迎弄巧的人,結黨營私,大造輿論,厭惡攻擊正直之人,恨不得將正直大臣斥逐遠方,以快其心,為什麼呢?因為恐怕陛下再次啟用趙普啊。但是公正之人,都希望陛下再次以政事重用趙普,讓他以治國的道理開導皇上,幫助皇上教化百姓。國家有重大政事,讓他謀劃;朝廷有重大措施,讓他實施;各地事情沒有察明的,讓他查明;各方計策沒有獻上的,讓他代為傳達。任官以才,就沒有竊取祿位的,統治有道就沒有苟且容讓的。賢明和愚鈍加以分辨,寶玉和石頭不同對待,應當使那些勾結成朋黨而擴張聲名權勢的人氣焰完結,玩弄巧佞而拉幫結派的人道路堵塞。隱退廢罷的賢人得到進用,名儒善行的人才得以彰顯,大政哪裡還怕不能興舉,百姓哪裡能不富裕,不超過一個月的時間,可以達到清靜之治。臣知識考慮淺薄,出言魯莽直率。希望陛下採納眾議,審察事勢,如果用人得當,實在是國家的幸福。」
皇帝親耕農田禮儀完畢後,太宗想任用呂蒙正為宰相,因為他是新提升的人,借趙普原來的品行作為他的表率,頒冊任命趙普為太保兼侍中。皇帝對趙普說「:卿是國家的勛舊大臣,朕所倚靠的人,古人常以其君不如堯、舜為恥,卿應當考慮啊!」趙普叩頭拜謝。
當時樞密副使趙昌言與胡旦、陳象輿、董儼、梁顥等人非常相好。正好胡旦命翟馬周上書言事,毀謗時政,趙普很嫉恨他們,上奏流放馬周,黜除昌言等人。鄭州團練使陳利用驕縱恣肆過度,很不守法,趙普查訪得知,把他的事詳細寫出上奏皇上,利用因罪流放商州,趙普再三請求誅殺他。趙普嫉恨壞人,剛強正直達到這樣的程度。
李繼遷侵擾邊境,趙普建議讓趙保忠重新管理夏台故地。皇上於是命令他趁機圖謀李繼遷。趙保忠反而與李繼遷同謀製造邊患,當時輿論歸咎於趙普,同僚們很想窺伺間隙圖謀趙普,趙普不能一個人決斷。
舊制,宰相於未時退朝歸家,這一年非常炎熱,特地准許趙普夏中至午時歸家。第二年(988),免除趙普朝見的禮節,只是每天到中書省辦公,遇有重大政事就召見他問對。這年冬天,趙普病倒請求休假,皇帝多次到他家看望他,賞賜加倍。趙普於是聲稱病重,三次上表請求罷官,皇上勉強依從,任命趙普為西京留守、河南尹,仍舊兼任太保兼中書令。趙普三次上表懇切辭讓,皇上賜他手寫詔書說「:開國舊勛,只有你一個人,與他人不能等同,不要再推讓,等出發上路那天,我到你家來與你道別。」趙普捧著手詔哭泣,於是請求帶病與皇上面談,皇上賜座與他面談很久,多談論國家大事,皇上贊許並採納他的意見。趙普即將出發,皇帝來到他家。
淳化三年(992)春天,因年老久病,趙普命留守通判劉昌言送呈上表請求罷仕,朝廷使者駕驛站車馬來慰問,共三次上表請求罷仕。皇上任命他為太師,封為魏國公,賜給宰相俸祿,讓他養病,等到有一天能到朝廷,仍派遣趙普的弟弟宗正少卿趙安易持詔書賜給他。又專門派遣使者賜給趙普詔書說「:卿前段時間得了小病,懇求致仕,朕委以居守的重任,怕打擾老臣,我把你當老師看待,特下表尊重賢臣。等你病癒,就來與朕相見。現在賜給你羊酒如別錄,卿應當保養精神,注意醫葯,加強飲食,以不負朕眷念的心意。」七月,去世,終年七十一歲。
去世的前一年,趙普生日這天,皇上派遣他的兒子承宗持器幣、鞍馬來賜給他。承宗完成使命後,不久去世。第二年,趙普已罷中書令一職。按舊制,沒有生辰之日的賞賜,皇上特地派遣趙普的侄女婿左正言、直昭文館張秉賜給他禮物。趙普聽說後,追悼承宗,張秉還未到時趙普病已很重。在此之前,趙普派親近官吏甄潛到上清太平宮祈禱,神仙降語說:「趙普,宋朝忠臣,長期患病,也有冤累。」甄潛回來後,趙普急忙脫下官帽,到中庭受聽神言,哭泣流涕,這天傍晚就去世。
皇上聽說趙普死訊非常悲痛。對親近的大臣說:「趙普奉事先帝,與朕是故舊之交,能決斷大事。以前與朕有不愉快之處,大家都知道。朕登位以來,每次都以優厚禮遇待他,趙普也傾其所能為朕效力,對國家盡忠,真是國家大臣啊!朕很痛惜他的死。」於是淚流,左右大臣深為感動。罷朝五天,為趙普出次發哀。贈尚書令,追封為真定王,賜謚號為忠獻。皇上撰寫神道碑銘文,親自用八分書書體書寫賜給他家。派遣右諫議大夫范杲代行鴻臚卿之職,護送喪事,賜絹布五百匹,米面各五百石。下葬那天,官府設鹵簿鼓吹儀式。
趙普的兩個女兒都已成年,趙普的妻子和氏聲稱希望當尼姑,太宗再三勸諭她,但不能改變她的志向,賜長女名志願,號為智果大師;次女名志英,號為智圓大師。
當初,太祖卑賤,趙普與他交好,到佔有天下後,趙普常把太祖卑賤時的不足之處當作話柄談論。太祖很豁達,對趙普說:「如果在塵世中可以識別天子、宰相,那麼人人都會去尋找啊!」從此趙普不再說這些事。趙普從小就學過處理官府事務,對系統的學問知道不多,當宰相後,太祖勸他多多讀書。他晚年手不釋卷,每次回家後,關門閉戶打開書櫃取出書來,讀到很晚。到第二天處理政事,順利而又流暢。死後,家人打開他的書櫃一看,是《論語》二十篇。
趙普性格深沉,胸有城府,雖然常常忌恨刻薄,但能以天下政事為己任。宋初,官居宰相的人大多拘於小節,循規蹈矩,趙普卻剛毅果斷,沒有人能與他相比。曾經上奏薦舉某人任某官,太祖不予任用。趙普第二天又上奏薦舉此人,太祖又不予任用。第三天,趙普又薦舉此人,太祖大怒,撕碎奏摺扔在地上,趙普神色不改,跪在地上撿起撕碎的奏摺回家。以後把碎奏摺粘貼連起來,再次像第一次那樣上奏。太祖於是醒悟,最終還是任用此人。又有一個大臣應當陞官,太祖一向厭惡這個人,不予升遷。趙普堅持請求,太祖怒道:「朕堅決不給他陞官,卿又能怎麼樣呢?」趙普說:「刑罰用來懲處惡人,賞賜用來酬謝功臣,這是古今相通的道理。況且刑罰賞賜是國家的刑罰賞賜,不是陛下一個人的刑罰賞賜,怎麼能因為喜怒而專斷呢?」太祖更加發怒,起身就走,趙普跟隨其後,太祖進入內宮,趙普站在宮門口,很久不離開,最終得到允許。
太宗聽信弭德超的讒言,懷疑曹彬有不軌行為,適值趙普再次為相,趙普替曹彬辯白保證,事情得以澄清。太宗嘆道「:朕聽斷不明,險些誤了國事。」當天斥逐弭德超,對待曹彬像往日一樣。
祖吉任郡守幹了壞事,事情發覺後被關進牢獄,審察查辦,記錄囚犯口供的文書沒有具結。郊禮快要臨近,太宗痛恨祖吉貪暴,派中使下令執政官說:「郊赦可以不寬恕祖吉。」趙普上奏說「:干好事的官員抵償應負的罪責,應當遵照刑律處以死刑。但是國家舉行郊祀,德配於天地,祀告於神明,為什麼因為祖吉而破壞陛下的赦令呢?」太宗認為他的意見正確,於是停止不赦祖吉的命令。
真宗咸平初年,追封趙普為韓王。二年(999),下詔說:「已故太師贈尚書令、追封韓王趙普,學識是人間第一,才能高於帝王的輔佐,擁戴興運,開創鴻圖,即使呂望征戰之功,蕭何指揮謀劃之力,都不能超過他。自從輔佐兩朝先帝,為官三十餘年,贏得朝廷的崇高名望,分擔國家重任。正直不阿,從始至終沒有污跡,計謀可以再用,遺風如生。應當配享皇廟祀祠,神位永遠放在宗廟。在舉行盛典的時候,以報答舊勛大臣,讓趙普配享太祖廟庭。」
趙普兒子趙承宗,任羽林大將軍,知潭、鄆二州,都有良好的從政聲望。兒子趙承煦,任成州團練使。趙普兩個兄弟:趙固、趙安易。趙固官做到都官郎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