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那位朋友知道民國時期蔡鄂將軍的人生經歷啊越詳細越好!
蔡鄂(1882—1916)扒扒叢原名艮寅,字松坡。湖南邵陽人。1915年雲南護國起義的主要組織者和領導者。蔡鍔曾經響應辛亥革命,發動反對袁世凱洪憲帝制的護國戰爭,是中華民國初年的傑出軍事領袖。中國近代軍事家,政治家。
他一個人在20世紀初期幹了兩件了不起的大事,且是值得大書特書的事:一是1911年10月底組織領導了昆明「重九起義」;二是1915年12月底發動和領導了討袁護國戰爭
1882年12月18日(清光緒八年十一月初九)生於湖南省寶慶府武岡州山門鎮(今洞口縣山門鎮)一個貧寒農家。幼年在私塾讀書。
1898年考入長沙時務學堂,師從梁啟超、譚嗣同,接受了梁啟超等人維新思想。後入上海南洋公學(後更名為「國立交通大學」,即今天「上海交通大學」與「西安交通大學」的前身)。
1899年赴日本,就讀於東京大同高等學校、橫濱東亞商業學校。
1900年隨唐才常回國參加自立軍起義。失敗後改名「鍔」,立志「流血救民」。復去日本。先入成城學校,繼入陸軍士官學校,學習軍事,曾參與組織「拒俄義勇隊」。
1904年畢業回國,先後在湖南、廣西、雲南等省教練新軍。
1911年(宣統三年)調雲南任新軍第十九鎮第三十七協協統。10月與革命黨人李根源等在昆明起義,11月出任雲南軍政府都督。旋即協助貴州、四川兩省獨立。二次革命中暗中派兵援助四川熊克武討袁。事後被袁世凱調至北京,授以陸軍部編譯處副總裁、全國經界局督辦、參政院參政春櫻等虛職此凳。
1915年袁策劃稱帝,加緊對其監視。蔡以赴津治病為名,逃至日本,轉道香港回雲南。12月25日與唐繼堯、戴勤等通電宣告雲南獨立,討伐袁世凱。次日成立護國軍,任第一軍總司令,出兵四川,屢獲勝利。不久廣西、陝西、貴州、浙江、湖南等省相繼響應,迫使表於1916年3月取消帝制。因艱苦轉戰,積勞成疾,8月赴日本治療。11月病逝。
2. 歷史上有哪些民國英雄
如果是指針對這個時期的話,那麼英雄主要分為前期為國家統一作出貢獻的人,和後期抗日戰爭時期作出貢獻的人。
前期:孫中山、陳其美、胡漢民、蔣介石等人
後期:這些人才是真正的英雄
張自忠:第一名將。第33集團軍總司令。張自忠當選第一名將首先是由戰績決定的,他曾在台兒庄戰役中重創日寇坂垣師團,獲得臨沂大捷;收復棗陽桐柏,獲得鄂北大捷;還獲得過襄東大捷,被老百姓稱為活關公。
張靈甫將軍作為抗日鐵軍74軍的一名將領,抗戰八年連年對日血戰,參加了主要的對日會戰,參加過南京保衛戰、蘭封會戰、徐州會戰、武漢會戰、南昌會戰、上高會戰、兩次長沙會戰、浙衡則頃贛會戰、鄂西會戰、常德會戰、長衡會戰、湘西會戰等歷盯胡次會戰,多次負傷不肯下火線,取得了輝煌的抗戰業績,被大家公認為常勝將軍。
孫立人:第四名將。新1軍軍長。抗戰八年,孫立人在國內除了參加過淞滬會戰外,基本上沒打過仗,他的功勛主要是在緬甸建立的。尤其是遠征軍咐陸第一次入緬作戰時,他在仁安羌一戰中,以少勝多,大敗日軍,救出了7000多英軍和記者,蔣介石、羅斯福、英王喬治都給他授勛章,由此聲名大振。他的得票排在第四我想也緣於此。不過,我並不認為英國人的命比中國人的命更值錢。我欣賞孫立人的是他對日本俘虜的態度,對那些曾沾滿中國人鮮血的禽獸,盡管成了俘虜也照樣格殺勿論,此舉大快人心。孫立人排名略顯靠前。
這些是比較出名的,希望能幫到你
3. 國民黨中的著名將領的命運!多寫幾個!
最後一個將軍最悲劇
張自忠:第一名將。國軍第33集團軍總司令。張自忠當選第一名將首先是由戰績決定的,他曾在台兒庄戰役中重創日寇坂垣師團,獲得臨沂大捷;收復棗陽桐柏,獲得鄂北大捷;還獲得過襄東大捷,被老百姓稱為活關公。同時還因為他是抗戰時期犧牲的國軍最高將領(李家鈺犧牲得晚於張)。但最主要的,是因為人們對張自忠悲劇經歷的同情,這樣一位正直的、人格高尚的愛國者卻曾被誤認為漢奸而人人喊打,簡直是奇恥大辱。最後張自忠為這件恥辱主動選擇了犧牲,以生命的代價表達自己的清白,真正是悲劇英雄。
李宗仁:第二名將。國軍第五戰區司令長官。李宗仁有點類似中共抗日名將第二名的林彪,先打出里程碑的一戰,然後銷聲匿跡。台兒庄戰役共殲敵兩萬餘人,是抗戰開始後中老液國軍隊在正面戰場上取得的第一次戰役規模的大捷,而且對手是日本的王牌師團,在國際上也被稱為是日本建立現代化軍隊以來遭受的第一場引人注目的大慘敗。台兒庄戰役後,李雖然又參加了武漢、隨棗、豫南等會戰,但沒出什麼彩。後來,乾脆被蔣介石高吊了起來,和馮玉祥、李濟深等一樣,位高權輕。不過,只憑台兒庄一戰,李宗仁也可以無愧於抗日名將的稱號。
杜聿明:第三名將。第5軍軍長。參加過古北口長城抗戰和八一三淞滬抗戰。以桂南會戰中取得昆侖關大捷而一舉成名。雖然有人認為這次勝利的一個很重要因素,是5軍作為中國第一個機械化部隊,火力強於日軍,但對手畢竟是號稱日本鋼軍的坂垣師團中村旅團(薛岳萬家嶺侍明物戰役面對的則是一個二流師團)。42年杜聿明作為遠征軍副司令出征緬甸,雖然戴安瀾在東瓜獲勝,孫立人在仁安羌也大敗日軍,但最終遠征軍還是失敗了。對於這段歷史,眾說紛紜,功過是非很難說清,因為有些戰略決策不經過親自實踐,很難判斷對錯。
孫立人:第四名將。新1軍軍長。抗戰八年,孫立人在國內除了參加過淞滬會戰外,基本上沒打過仗,他的功勛主要是在緬甸建立的。尤其是遠征軍第一次入緬作戰時,他在仁安羌一戰中,以少勝多,大敗日軍,救出?000多英軍和記者,蔣介石、羅斯福、英王喬治都給他授勛章,由此聲名大振。他的得票排在第四我想也緣於此。不過,我並不認為英國人的命比中國人的命更值錢。 欣賞孫立人的是他對日本俘虜的態度,對那些曾沾滿中國人鮮血的禽獸,盡管成了俘虜也照樣格殺勿論,此舉大快人心。
薛岳:第五名將。第九戰區司令長官。薛岳從抗戰爆發到抗戰勝利是連年征戰,功勛累累,被稱為殲敵最多的將領,僅四次長沙會戰就殲滅日軍十餘萬。但使他名聲顯赫、排名靠前的主要還是萬家嶺大捷,此戰全殲日軍一個師團,是抗戰八年絕無僅有的。葉挺盛贊此戰與平型關、台兒庄三足鼎立。有人稱薛岳為中國抗日第一戰將,就數量而言,薛岳是受之無愧的。不過,薛岳雖軍事上成槐亂就顯著,但治理湖南卻頗遭物議,為了謀取暴利,他把湖南大米走私廣東,結果使湖南百姓在豐收之年餓死無數,百姓編民謠罵他
衛立煌:第六名將。第二戰區副司令長官。衛立煌排第六基本上是合適的。抗戰時他指揮的最著名的是忻口戰役,該戰役對日軍進行了沉重打擊,殲敵數萬,如果不是劉峙在河北大潰退,使得娘子關門戶大開,也許會取得忻口大捷也未可知。但忻口戰役畢竟是個不敗而敗的戰役。43年衛立煌擔任第二次遠征軍司令長官時遠征緬甸,取得的才是名副其實的勝仗,該戰消滅了盤踞緬甸的日軍,打通了滇緬公路,成果輝煌。衛立煌是蔣介石的五虎將之一,但其他四將都是空有其名,只有衛是名副其實的虎將,但恰恰是這員虎將最不為蔣信任。
傅作義:第七名將。第八戰區副司令長官。北方最著名的國軍抗日將領。33年就參加了長城抗戰,36年又大敗進犯綏遠的日軍和蒙奸德王的偽軍部隊,取得了百靈廟大捷。七七事變後,參加了平型關戰役、忻口戰役、太原保衛戰等。40年,傅作義又殲滅日軍和王英的偽軍數千人,收復五原城,取得了五原大捷,這是全國抗戰以來國民黨軍隊第一次收復失地的戰役,影響很大。林彪在平型關戰斗後的總結中曾表示了對晉綏軍的不屑,晉綏軍的戰鬥力也的確一般,但傅作義顯然是晉綏軍中的一個異數.
戴安瀾:第八名將。第5軍200師長。曾參加過古北口長城抗戰、台兒庄大戰等。在昆侖關戰役中,率部與日寇浴血奮戰,直至身負重傷才下戰場。1942年作為遠征軍先頭部隊赴緬甸作戰,在著名的東瓜保衛戰中,率孤軍與數倍於己之敵作戰,擊斃日寇5000餘人,在國內外引起巨大反響。後又率200師收復棠吉。因上級指揮失誤,遠征軍被迫撤退回國,途中被日軍伏擊,戴安瀾負傷不治,壯烈犧牲。戴安瀾與杜聿明的關系頗似張靈甫與王耀武的關系,兩位長官的結局相同,兩位同為抗日名將的下屬結局卻大相徑庭,令人感慨不已。
張靈甫:第九名將。第74軍58師長。張靈甫曾三次聞名,一次是抗戰前因殺妻而聞名,再一次是作為解放戰爭時被我軍擊斃的為數不多的國軍高級將領而聞名(蔣介石曾尊張靈甫為民國第一烈士)。這都不是什麼光彩的事。張靈甫一生最光彩的是在抗戰八年間,他跟隨王耀武,幾乎年年對日作戰,戰功赫赫。尤其是在萬家嶺戰役中,擔任團長的張靈甫率一支小部隊偷襲德安張古山,隨後又堅守該陣地數晝夜,身負重傷,消滅日寇數以千計,對萬家嶺大捷的取得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事後,郭沫若專門派田漢編劇,歌頌德安大捷,張靈甫在劇中以真名出現,一時間聞名天下。
王耀武:第十名將。第74軍長。37年參加淞滬會戰、南京保衛戰。38年參加武漢會戰中的萬家嶺戰役。39年參加南昌會戰、第一次長沙會戰。41年指揮74軍參加上高會戰,重創日寇,被譽為抗日鐵軍。後參加第二次、第三次長沙會戰,浙贛會戰,鄂西會戰,常德會戰,長衡會戰。45年指揮了國軍抗戰中的最後一次會戰——湘西雪峰山會戰。從抗戰之初到抗戰結束,王耀武年年對日作戰,幾乎是無役不予,而且戰績頗佳。王耀武精明強干、頭腦清晰,被中共高級將領稱為國民黨內少有的幾個明白人之一。
黃 傑:(1902-1995)字達雲,湖南長沙人,黃埔陸軍軍官學校第一期、時任第二師師長(古北口戰役)
軍事履歷:
1935年4月13日授予少將,時任第2師師長
1936年10月晉升中將,時任第2師師長
1944年2月12日任第11集團軍副總司令
1945年任遠征軍第11集團軍總司令,在緬甸擊退日軍打通中印國際運輸線
1949年12月逃到越南被法國軍隊監禁,
1953年被遣送到台灣,被任命為台北衛戍司令官,10月晉升二級上將,
1954年升任陸軍總司令(1954.7-1957.7)兼台灣防衛司令
1960年7月晉升一級上將,時任台灣警備總司令(1958.8—1962.11)
1962年任台灣省政府主席(1962.12-1969.7)
1969年7月升任國防部部長(1969.7-1972.6),
1972年任總統府戰略委員會上將顧問,中央評議委員會主席。
1995年1月14日病逝於台北,葬於台北五指山國軍公墓特勛區1區
關麟征:(1905-1980)字雨東,陝西鄠縣人、黃埔陸軍軍官學校第一期、時任第二十五師師長(古北口戰役)。
軍事履歷:
1928年9月任第十一師步兵三十二旅旅長(因與陳誠有矛盾,被排擠出第十一師)
1929年任新編第五師副師長
1930年1月任步兵教導第一旅第一團團長
1930年5月參加中原大戰,升任教導第第二師第二旅旅長,戰後改稱第四師第11旅長。
1931年7月率部隨劉峙圍殲山東巨匪劉桂棠,在河北大名將其主力殲滅。
1932年8月任第四師獨立旅旅長,參加對蘇區的第四次圍剿,因其作戰有大功,蔣介石於同年冬將第四師獨立旅擴編為陸軍第十七軍第二十五師,任少將師長。
1933年3月參加長城抗戰,戰斗中被炸傷仍堅持指揮戰斗,直至暈迷,才被抬下戰場。
1935年4月13日授予陸軍少將
1936年3月率部進入山西堵截紅軍,後升任第五縱隊指揮官圍剿陝甘紅軍。
1936年10月5日晉升陸軍中將
1937年7月蔣介石再次把關麟征的部隊擴編,組建陸軍第52軍,任中將軍長
1937年9月10月,參加平漢路北段的漕河之戰和漳河之戰,抗擊日軍。
1938年3月參加台兒庄戰役。因作戰有功,升任第33軍團軍團長。
1938年參加武漢會戰。
1939年任第十五集團軍副總司令,代行總司令職務,參加第一次武漢會戰,給日軍重
創,因戰功正式升任第十五集團軍總司令。
1940年第15集團軍改稱第9集團軍仍任總司令。負責雲南防務。
1945年升任第一方面軍副總司令。
1945年任命為東北保安司令部司令長官,未及上任,蔣介石改派關為雲南警備總司令。
1945年12月1日國民黨特務到雲南大學等校襲擊學生,打死四人,打傷60餘人,蔣只得讓關請處分,關成了替罪者
1946年7月被調到成都任中央陸軍軍官學校教育長
1947年10月蔣辭去各軍校校長兼職後,關麟征升任中央陸軍軍官學校校長
1948年1月調任陸軍副總司令,協助總司令余漢謀指揮作戰
1949年8月升任陸軍總司令,指揮國民黨殘存部隊同解放軍作戰
1949年11月免去中央陸軍軍官學校校長職務
1950年3月撤銷關麟征的陸軍總司令職務
1950年定居香港,未到台灣任職
1975年4月蔣介石病逝,關麟征親赴台灣奔喪
1980年8月病逝香港。
劉 戡:(1907-1948)字麟書,湖南桃源人。黃埔一期,時任第八十師師長(古北口戰役)。
軍事履歷:
1935年4月13日授予陸軍少將
1936年10月5日晉升陸軍中將
1937年10月率第83師部馳援晉北,參加忻口會戰,浴血奮戰,戰後全師僅能編一個營,升任第93軍軍長,
1946年改任整編第29軍中將軍長轄三個整編師七萬多人在胡宗南麾下參加內戰
1948年3月1日在陝北被西北野戰軍殲滅,兵敗自殺
1948年5月17日追晉陸軍上將銜,後再追晉為二級上將。
張耀明:(1905-1972)陝西臨潼人,黃埔一期,時任第二十五師第七十五旅旅長。
軍事履歷:
1930年任第四師第十一旅第二十一團團長
1932年冬任第二十五師第七十五旅旅長
1936年10月晉升陸軍少將
1937年7月任第五十二軍第二十五師師長
1938年參加台兒庄會戰因功晉升第五十二軍副軍長,旋任軍長
1943年升任第九集團軍副總司令兼任第五十四軍軍長
1944年2月11日任第三十八軍軍長,5月8日任第四集團軍副總司令
1946年縮編後任新編三十八師師長,後任南京衛戍總司令
1949年11月調任中央陸軍軍官學校校長
1950年逃台,1972年10月病逝於台北
張漢初:(1902-?)四川巴縣人,黃埔二期
軍事履歷:曾任第四師第十一旅廿二團團長、關麟征獨立旅補二團團長、整編七十六師的二十四旅旅長、整編第24旅旅長,1948年3月在宜川被俘,特赦後居西安
謝晉元(1905-1941)字中民,廣東蕉嶺人.黃埔四期,時任第88師第262旅第524團團附.
ZT1937年10月率四百人留守上海四行倉庫,多次擊退日軍,以孤軍抗戰之功次月獲勛
軍事履歷:
1926年,參加北伐戰爭,龍游戰役,桐廬戰役
1928年,參加第二次北伐,在濟南戰役負傷
1930年,升任中尉連長
1934年,升任少校營長
1935年,升任88師師部中校參謀
1935年,任88師262旅中校參謀主任
1937年,隨88師參加淞滬會戰
1937年9月,調任262旅524團中校團附隨部堅守閘北為車站,多次擊退日軍
1937年10月26日,戰爭形勢急轉直下,大部隊奉命撤出上海。謝晉元率524團第一營完成掩護88師撤退後,留下堅守原88師司令部所在地四行倉庫大樓。
1937年11月晉升團長
1941年4月被叛徒槍殺,死後追晉陸軍少將
劉嘉樹:(1904-1972)字智山 湖南益陽人,黃埔一期,時任旅長,長城抗日堅守國土.
zt軍事履歷:
1933年任旅長
1940年11月任第5軍副軍長
1943年任第88軍軍長
1946年任第34集團軍代司令
1948年9月28日授陸軍中將,
1949年1月任第十七兵團司令長官
1950年2月6日在廣西邊境被俘
1972年3月3日病逝在監獄
王仲廉:(1902-1991)字介仁,江蘇蕭縣人.黃埔一期,時任第二十軍團第八十五軍軍長.
zt軍事履歷:
1931年12月任陸軍第2師第四旅旅長
1933年任陸軍第89師師長
1935年4月15日授予陸軍少將
1938年任第85軍中將軍長
1939年7月13日晉升陸軍中將
1941年任第31集團軍副總司令兼第85軍軍長
1943年升任第19集團軍總司令,所部在豫中會戰中潰敗
1944年改任第31集團軍總司令(1946年縮編為整編第26軍)
1947年任第四兵團司令,在魯西南戰役中戰敗,後被蔣介石扣押。
1949年逃台,未任軍職。
1991年7月26日在台北病逝。
王耀武:(1903-1968)字佐民,山東泰安人.黃埔三期,時任第74軍軍長.
zt軍事履歷:
1933年任由三個補充團改編的補充第一旅旅長
1934年12月率部參加譚家橋戰斗,取得勝利,此役中尋淮洲重傷犧牲
1935年1月在懷玉山俘紅21師師長胡天陶
1936年6月任新編第十一師師長(8月改稱第51師)
1937年參加淞滬抗戰
1940年任第74軍軍長
1941年3月上高大捷,74軍獲得榮譽旗一面。
1943年11月參加常德會戰,曾固守常德18天。
1944年2月25日因功升任第24集團軍總司令,12月任中國戰區第四方面軍總司令
1945年2月20日授予陸軍中將
1946年1月任第二綏靖區司令長官、11月兼山東省主席
1948年濟南戰役中被華東野戰軍全殲,被捕。
1959年12月首批特赦,後任政協文史專員
1968年7月3日在北京病逝
李玉堂:(1899-1950)字瑤階,山東廣饒人,黃埔一期,時任第十軍軍長.
zt軍事履歷:
1931年任第三師師長
1934年9月在第五次圍剿中被紅軍消滅部下一旅,革職留用並降兩級
1938年6月任第八軍軍長
1939年10月7日調任第十軍軍長,12月27日任第36集團軍總司令
1941年參加第二次長沙會戰,部隊被擊潰,再次被撤職留用
1941年12月率第十軍死守長沙,最後頂住日軍進攻,守住長沙。
1943年任第二十七集團軍副總司令
1945年1月任第二十七集團軍總司令(1946年改編為整編第二十七軍)
1948年任第十綏靖區司令長官,在兗州被殲,僅以身免,第三次被撤職。
1950年5月率殘部由海南島撤台,同年7月因掩護匪諜知情不報,與其妻子一同被捕,12月29日執行槍決
方 天:(1903-)江西贛縣人.黃埔二期,時任第18軍軍長.
軍事履歷:
1937年任第11師副師長
1938年升任第94軍第185師師長
1941年升任第18軍軍長,旋調任第54軍軍長
1943年編入遠征軍,任第十一集團軍副總司令
1944年4月29日任第20集團軍副總司令,旋調任軍政部軍務署署長
1946年5月任國防部第五廳廳長,11月任參謀次長
1949年1月任江西省主席兼江西綏靖總司令,江西後備兵團總司令
1950年逃台,任總統府戰略顧問,國防部中將參議
1964年任國防會議動員計劃局局長
1967年任國防會議動員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胡 璉:(1907-1977)字伯玉,陝西華縣人。黃埔四期,時任第11師師長.
zt軍事履歷:
1933年任第18軍特務團團長(後改為第66團)
1937年升任第18軍第67師第119旅旅長
1940年任第十一師副師長
1942年3月任第11師師長
1944年8月13日升任第18軍軍長
1945年6月28日晉升少將
1947年任整編第十八軍軍長兼第十一師師長
1948年9月22日晉升中將,時任第十二兵團副司令官
1949年5月任第十二兵團司令官,10月在金門島重創解放軍,自此名勝大振
後在金門炮戰中僥幸逃脫一劫,得到蔣介石的重用,後歷任福建省主席、第一軍團司令
1957年7月晉升二級上將,時任金門防衛司令官
1958年11月回台灣本島任陸軍副總司令
1972年12月晉升一級上將,時駐越南大使卸任,改任總統府上將戰略顧問
1977年6月病逝於台北
孫元良:(1904-)四川成都人 ,黃埔一期,時任第二十八集團軍副總司令兼第二十九軍軍長,1944年底收復貴州有功授勛
軍事履歷:
1931年任警衛軍第一師第一旅旅長
1932年2月任第八十八師副師長
1933年任第八十八師師長
1937年9月任七十二軍軍長
1944年12月任第二十八集團軍副總司令兼第二十九軍軍長
1946年2月任重慶警備總司令
1948年8月任第十六兵團司令,在淮海戰役中被全殲後化裝逃跑
1949年1月收容失散官兵,復任第十六兵團司令
1949年12月所部副司令率部起義,被迫離開部隊到成都,後逃台。
張雪中:(1899-1995)原名達,江西樂平人。黃埔一期,時任第三方面軍副總司令。
軍事履歷:
1932年1月任第八十九師第二六五旅旅長
1937年7月任第十三軍參謀長
1938年任第八十五軍八十九師師長
1939年升任第十三軍軍長
1942年任第三十一集團軍副總司令
1943年任第一戰區政治部主任
1944年任第二兵團司令
1945年任第三方面軍副總司令
1946年任第十九集團軍總司令
1947年兼任第七綏靖區司令官
1949年任第九編練司令部司令,旋任福州綏靖公署副主任,8月逃台
1995年6月16曰在台北病逝
俞濟時:(1904-1900)字良楨,浙江奉化人,黃埔一期,時任第5軍第88師師長.
軍事履歷:
1930年6月任警衛旅旅長兼中央憲兵代司令,9月升任國民政府警衛司令兼第一旅旅長
1931年任教導第一師副師長,5月任警衛軍第二師(第88師)師長
1932年1月率部參加1.28淞滬抗戰
1936年1月28日授予陸軍中將,時任第58師師長
1937年任第74軍軍長兼第58師師長
1938年任第36軍團軍團長
1940年任第19集團軍副總司令
1942年任蔣介石侍衛長(長達十五年)
1944年任第36集團軍總司令
1945年任軍務局局長
1948年1月特授陸軍中將占上將缺
1949年2月任國民黨總裁辦公室主任,旋逃台
1952年10月10日假退役,任總統府國策顧問
1990年1月25日在台北病逝
林偉儔(1905-1998),又名濟泉,廣東台山人。黃埔四期,時任整編六十六軍四七五旅少將旅長
軍事履歷:
1935年偉儔升任第一教導師四團上校團長
1936年偉儔任一五九師四七五旅少將副旅長兼九五團團長
1937年八一三上海保衛戰,偉儔奉命率一五九師四七五旅為先遣部隊,日夜兼程開往上海。連夜進入上海大場和劉家行接替友軍陣地,偉儔左腿中彈受傷,後升為一五九師四七五旅少將旅長兼九五0團團長。 淞滬戰場撤退後,後升任整編六十六軍四七五旅少將旅長,得到國民政府頒發的最高榮譽青天白日勛章和證書。
1938年第十二集團軍一五一師中將師長
1947後春升任六十二軍中將軍長、天津警備司令、津浦鐵路北段護路司令兼津滄綏靖區指揮官,下轄一五一師、一五七師及七十六師,歸華北「剿總」傅作義指揮。
1948年底升為十七兵團副司令、六十二軍軍長兼天津防守副司令。
1961年冬第三批特赦釋放,給予公民權。
1980年冬,蒙中央有關部門批准,到加拿大定居,與家人團聚。
1998年春,偉儔在加拿大多倫多逝世,享年93歲。
毛邦初:(1904-)浙江奉化人,黃埔三期,時任航委會副主任.
軍事履歷:
1930年負責籌建中央航空學校
1931年任中央航空學校副校長
1933年為擴大空軍隊伍,提高空軍地位,特製定空軍官階比陸軍高兩級,首批空軍少將。
1934年派往義大利考察,
1937年任航委會空軍指揮部副總指揮
1941年任航委會副主任
1946年6月29日任空軍副總司令
張廷孟:(1906-1976)山東青島人,黃埔三期步兵科,時任空軍第一路司令.
1931年任航空第一隊隊長,
抗戰時任空軍第一路司令,空軍指揮部參謀長,在台灣以空軍司令身份接受日本投降
1948年授予空軍少將
1949年逃台,後任空軍首席咨議官,總統府戰略顧問等職,並授空軍中將
1976年在台北病逝。
王叔銘:(1905-1998)原名王鑂,山東諸城人,黃埔一期,時任航委會代理副主任
軍事履歷:
1926年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31年秋回國脫黨轉投蔣介石。後接替周志柔長期擔任中央空軍學校教育長,國民黨的空軍人員大多出自其門下。在空軍三十年,個人出擊記錄230餘架次。1941年授予空軍少將,時任空軍第五路司令官,1946年6月29日任空軍副總司令,1949年逃台後任空軍總司令(1952.3-1957.6)、1953年10月晉升二級上將,1959年2月晉升一級上將,時任國防部參謀總長(1957.6-1959.6),1960年6月任總統府戰略顧問委員會副主任,1962年-1971年任常駐聯合國安全理事會軍事參謀委員會代表團團長兼空軍代表,1972年至1975年任駐約旦大使,1975年退役後任總統府戰略顧問。1963年當選國民黨中央常務委員,1969年起被聘歷屆中央評議委員。
1998年10月28日在台北病逝,葬於台北五指山國軍公墓
鍾松:(1900-1995),浙江省麗水人. 黃埔二期
軍事履歷: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任陸軍獨立20旅旅長
1943年,任第九軍副軍長,率部進攻雲南芒市日軍,殲敵千餘,授青天白日勛章,並升任第36軍中將軍長。繼授忠勤勛章、勝利勛章。 1949年,鍾松任第五兵團副司令官兼第36軍軍長,第十三編練司令官及西安警備司令
1950年到台灣
1953年,任「浙江時省政府代主席
1968年退役,退役時系中將級軍長
1970年,離台去荷蘭定居,與子女團聚
1995年3月7日在在荷蘭逝世,享年九十六歲。
謝晉元、容有略、鍾彬、林偉儔
張雪中、方天、賴汝雄
王仲廉、方先覺
孫元良、張漢初
何紹周
周慶祥
王仲廉、方先覺 王治邦
4. 愛國將領的故事
1、佟麟閣
七七事變爆發後,佟麟閣以副軍長之職負責軍事指揮,以軍部名義向全軍官司兵發出命令:凡是日軍進犯,堅決抵抗,誓與盧溝橋共存亡,不得後退一步。
時人在《北平時報》贊佟麟閣說:「佟副軍長善治軍,第二十九軍紀律嚴明,勇於作戰,而於老百姓秋毫不犯,佟將軍訓練之力也」。
「軍士於烈日守城,各隊前置水一桶,用開水以止渴,商民感激欲泣,敬獻西瓜,堅決不受,對老百姓恭而有禮,殺敵則勇猛武倫,堪稱模範軍人」。
1937年7月28日,日軍向北平發動總攻擊,進犯南苑,時任第29軍副軍長的佟麟閣與132師師長趙登禹指揮29軍死守南苑,佟麟閣被機槍射中腿部,部下勸其退下,他執意不肯,仍帶傷率部激戰。
與日軍從拂曉戰至中午,頭部又再受重傷,終因流血過多壯烈殉國,時年45歲。
2、趙登禹
1919年春夏之交,馮玉祥部駐防湖南常德,城北德山和石板灘時曾聞有虎傷人畜。
有一次,趙登禹和戰友們在德山練習野戰,訓練中發現了一隻猛虎,士兵與山上居民邊追邊打,趙登禹沖在前面,連發數槍,皆擊中老虎的要害,最後,老虎竄到江中。
士兵們把老虎拖了上來,送簡汪到馮玉祥處,馮玉祥很高興。事後馮玉祥請城裡的照相館為趙登禹照了一張騎在虎背揮拳的照片。
1937年7月28日趙登禹在北平抗戰犧牲,31日,馮玉祥在南京找出這張照片,題寫了「民國七年(1918年)的打虎將軍」,以示紀念。
3、楊靖宇
1932年,中共派楊奠坤到吉林,組建武裝隊伍,進行抗日斗爭。在一次和日軍的戰斗中負傷,返回哈爾濱治療。接替他的是滿洲省委的戰友,後來大名鼎鼎的抗聯英雄馬尚德--楊靖宇。
由於楊奠坤在抗日隊伍中威信較高,這樣一來可能會影響部隊士氣。因此,楊靖宇(原名叫馬尚德)決定改名。
他了解到楊奠坤說話時的聲音佷像「靖宇」,而且「靖宇」在朝鮮語中有「驅逐外敵」之意。因此,楊靖宇(原名叫馬尚德)決定改名。
1940年2月23日,在吉林濛江三道崴子壯烈犧牲,時年35歲。為紀念他,1946年東北民主聯軍通化支隊改名為楊靖宇支隊,濛江縣改名為靖宇縣。
4、張自忠
1923年秋天,時任陸軍檢閱使兼第11師師長的馮玉祥,率軍駐扎在北京南苑。張自忠當時在學兵營當營長。部隊開始冬季大練兵,適逢連日大雪,天寒地凍,許多官兵產生畏難情緒。
有一天,張自忠將全營官兵集合起來,大聲問:「下雪天敵人發起攻擊怎麼辦?」官兵們回答:「堅決抵抗」。
張自忠接著道:「現在下了一場雪,你們就不想操練了,還談什麼打仗?我們當軍人的第一條就是不能怕苦。現在,請大家都把棉衣脫了,跟我一起跑步」。
說完,他竟自脫了棉衣。全營官兵都愣住了,然後也紛紛脫下棉衣,跟在張自忠身後在雪地上跑步。從此,「張扒皮」的綽號就不脛而走,在西北軍中傳開了。
1940年5月,日軍為了控制長江交通、切斷通往重慶運輸線,集結30萬大軍發動棗宜會戰。1日,張自忠親筆昭告各部隊、各將領出戰。胡咐轎7日拂曉,張自忠東渡襄河,率部北進。
14日,雙方發生遭遇戰。15日,張自忠率領的1500餘人被近6000名日寇包圍在南瓜店以北的溝沿里村。
激戰到16日佛曉,張自忠部被迫退入南瓜店十里長山。日軍在飛機大炮的掩護下,一晝夜發動9次沖鋒。張自忠所部傷亡人員急劇上升。5月16日張自忠自晨至午,一直疾呼督戰,午時他左臂中彈仍堅持指揮作戰。
到下午2時,張自忠手下只剩下數百官兵,他將自己的衛隊悉數調去前方增援,身邊只剩下高級參謀張敬和副官馬孝堂等8人。5月16日下午4時,張自忠所部全軍覆沒,張自忠戰死。
5、左權
1930年春,左權與劉伯承等從東北邊境回國。左權與好友劉伯承相約在過境不遠的一個小車站上見面。按照約定,左權來到車站,看到劉伯承後面跟著褲肆一個日本密探。
他巧妙地用俄語約定到前面的雜貨店等他。待跟蹤劉伯承的密探接近時,左權突然急轉身將這個傢伙撞倒,然後飛快跑進旁邊的巷子。劉伯承也得以脫身閃進雜貨店。兩人順利到達了上海。
1942年5月日本軍隊出動大兵團突襲八路軍前敵指揮部,左權負責斷後,同年5月25日在山西遼縣(現左權縣)的十字嶺突圍戰斗中被炮彈擊中頭部犧牲。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佟麟閣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趙登禹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楊靖宇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張自忠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左權
5. 民國里倒戈次數最多的將軍,他是誰
土生土長的馮玉祥因為什麼機緣信仰了基督教?他又是如何將基督教「發揚光大」的?為什麼人們都叫他倒戈將軍?
▲楊虎城(1893年11月26日-1949年9月6日)民國陝軍將領。1949年9月6日,因武裝兵變主謀而於重慶中美合作所之戴公祠被殺,終年五十六歲。
無獨有偶,石友三不是一個人在反叛,像大家比較熟悉的楊虎城、韓復榘、吉鴻昌、孫連仲都是馮玉祥的部下,他們也都是在馮的手下發跡和成長起來的,他們都先後反叛了馮玉祥。
當你開車在路上,看到一輛車和你反方向擦身而過,可能是他在逆行,可是要是有很多車都和你反方向,那麼就是你在逆行了。
對於馮來說也是如此,石友三品行有問題,韓復榘品行有問題,但總不能反叛你的人都有問題。
看來馮玉祥不但沒有解決好自己的信仰問題,手下信仰問題也同樣沒有解決好。
歷史大學堂專欄作家:張文平
6. 張學良將軍的簡介!
張學良,1901年6月3日-2001年10月14日,字漢卿,號毅庵,乳名雙喜、小六子。
1920年畢業於東三省陸軍講武堂,先於奉系軍中擔任要職,「皇姑屯事件」之後,他繼任為東北保安軍總司令,拒絕日本人的拉攏,堅持「東北易幟」,為祖國統一和民族團結做出了貢獻。
後任中華民國陸海空軍副司令,陸軍一級上將。西安事變後遭蔣介石父子長期軟禁。1990年恢復人身自由,1995年起離台僑居美國夏威夷,2001年10月14日病逝於檀香山,享年101歲。
(6)民國將軍有哪些故事擴展閱讀:
張學良故居坐落在天津法租界32號路(今簡余和平區赤峰道78號),是一所西洋集仿式樓房。張氏在二、彎塵三十年代來津常住此處。
張氏故居有前後兩幢磚木結構樓房,前樓建於1921年,為三層帶地下室;後樓為二層,建於1926年。兩幢共有樓房42間,建築面積1270.4平方米。建築總面積1401.65平方米,總佔地面積1.495市畝。
該樓以張壽懿(張作霖五夫人)名義購自法國領事館。1949年後張壽懿去香港,由其子張學銓管理出租。1956年進行私房改造後由國家經營,1960年改按公埋咐禪產掌管。
7. 請說說民國十大將軍
張自忠:第一名將。第33集團軍總司令。張自忠當選第一名將首先是由戰績決定的,他曾在台兒庄戰役中重創日寇坂垣師團,獲得臨沂大捷;收復棗陽桐柏,獲得鄂北大捷;還獲得過襄東大捷,被老百姓稱為活關公。同時還因為他是抗戰時期犧牲的我軍最高將領(李家鈺犧牲得晚於張)。但最主要的,是因為人們對張自忠悲劇經歷的同情,這樣一位正直的、人格高尚的愛國者卻曾被誤認為漢奸而人人喊打,簡直是奇恥大辱。最後張自忠為這件恥辱主動選擇了犧牲,以生命的代價表達自己的清白(其做法不禁使我聯想起曾熱播過的《天龍八部》中的喬峰之死)。真正是悲劇英雄。
李宗仁:第二名將。第五戰區司令長官。李宗仁有點類似中共抗日名將第二名的林彪,先打出里程碑的一戰,然後銷聲匿跡。台兒庄戰役共殲敵兩萬餘人,是抗戰開始後中國軍隊在正面戰場上取得的第一次戰役規模的大捷,而且對手是日本的王牌師團,在國際上也被稱為"是日本建立現代化軍隊以來遭受的第一場引人注目的大慘敗"。台兒庄戰役後,李雖然又參叢悶加了武漢、隨棗、豫南等會戰,但沒出什麼彩。後來,乾脆被蔣介石高吊了起來,和馮玉祥、李濟深等一樣,位高權輕。不過,只憑台兒庄一戰,李宗仁也可以無愧於抗日名將的稱號。
杜聿明:第三名將。第5軍軍長。參加過古北口長城抗戰和八一三淞滬抗戰。以桂南會戰中取得昆侖關大捷而一舉成名。雖然有人認為這次勝利的一個很重要因素,是5軍作為中國第一個機械化部隊,火力強於日軍,但對手畢竟是號稱日本鋼軍的坂垣師團中村旅團(薛岳萬家嶺戰役面對的則是一個二流師團)。42年杜聿明作為遠征軍副司令出征緬甸,雖然戴安瀾在東瓜獲勝,孫立人在仁安羌也大敗日軍,但最終遠征軍還是失敗了。對於這段歷史,眾說紛紜,功過是非很難說清,因為有些戰略決策不經過親自實踐,很難判斷對錯。個人感覺,現在網上對杜聿明有些神化。
孫立人:第四名將。新1軍軍長。抗戰八年,孫立人在國內除了參加過淞滬會戰外,基本上沒打過仗,他的功勛主要是在緬甸建立的。尤其是遠征軍第一次入緬作戰時,他在仁安羌一戰中,以少勝多,大敗日軍,救出了7000多英軍和記者,蔣介石、羅斯福、英王喬治都給他授勛章,由此聲名大振。他的得票排在第四我想也緣於此。不過,我並不認為英國人的命比中國人的命更值錢。我欣賞孫立人的是他對日本俘虜的態度,對那些曾沾滿中國人鮮血的禽獸,盡管成了俘虜也照樣格殺勿論,此舉大快人心。孫立人排名略顯靠前。
薛岳:第五名將。第九戰區司令長官。薛岳從抗戰爆發到抗戰勝利是連年征戰,功勛累累,被稱為殲敵最多的將領,僅四次長沙會戰就殲滅日軍十餘萬。但使他名聲顯赫、排名靠前的主要還是萬家嶺大捷,此戰全殲日軍一個師團,是抗戰八年絕無僅有的。葉挺盛贊此戰與平型關、台兒庄三足鼎立。有人稱薛岳為中國抗日第一戰將,就數量而言,薛岳是受之無愧的。不過,薛岳雖軍事上成就顯著,但治理湖南卻頗遭物議,為了謀取暴利,他把湖南大米走私廣東,結果使湖南百姓在豐收之年餓死無數,百姓編民謠罵他。
衛立煌:第六名將。第二戰區副司令長官。衛立煌排第六基本上是合適的。抗戰時他指揮的最著名的是忻口戰役,該戰役對日軍進行了沉重打擊,殲敵數萬,如果不是劉峙在河北大潰退,使得娘子關門戶大開,也許會取得忻口大捷也未可知。但忻口戰役滲畝彎畢竟是個不敗而敗的戰役。43年衛立煌擔任第二次遠征軍司令長官時遠征緬甸,取得的才是名副其實的勝仗,該戰消滅了盤踞緬甸的日軍,打通了滇緬公路,成果輝煌。衛立煌是蔣介石的五虎將之一,但其他四將都是空有其名,只有衛是名副其實的虎將,但恰恰是這員虎將最不為蔣信任。
傅作義:第七名將。第八戰區副司令長官。國軍在北方最著名的抗日將領。33年就參加了長城抗戰,36年又大敗進犯綏遠的日軍和蒙奸德王的偽軍部隊,取得了百靈廟大捷。七七事變後,參加了平型關戰役、忻口戰役、太原保衛戰等。40年,傅作義又殲滅日軍和王英的偽軍數千人,收復五原城,取得了五原大捷,這是全國抗戰以來國民耐培黨軍隊第一次收復失地的戰役,影響很大。林彪在平型關戰斗後的總結中曾表示了對晉綏軍的不屑,晉綏軍的戰鬥力也的確一般,但傅作義顯然是晉綏軍中的一個異數。
戴安瀾:第八名將。第5軍200師長。曾參加過古北口長城抗戰、台兒庄大戰等。在昆侖關戰役中,率部與日寇浴血奮戰,直至身負重傷才下戰場。1942年作為遠征軍先頭部隊赴緬甸作戰,在著名的東瓜保衛戰中,率孤軍與數倍於己之敵作戰,擊斃日寇5000餘人,在國內外引起巨大反響。後又率200師收復棠吉。因上級指揮失誤,遠征軍被迫撤退回國,途中被日軍伏擊,戴安瀾負傷不治,壯烈犧牲。戴安瀾與杜聿明的關系頗似張靈甫與王耀武的關系,兩位長官的結局相同,兩位同為抗日名將的下屬結局卻大相徑庭,令人感慨不已。
張靈甫:第九名將。第74軍58師長。張靈甫曾三次聞名,一次是抗戰前因殺妻而聞名,再一次是作為解放戰爭時被我軍擊斃的為數不多的國軍高級將領而聞名(蔣介石曾尊張靈甫為民國第一烈士)。這都不是什麼光彩的事。張靈甫一生最光彩的是在抗戰八年間,他跟隨王耀武,幾乎年年對日作戰,戰功赫赫。尤其是在萬家嶺戰役中,擔任團長的張靈甫率一支小部隊偷襲德安張古山,隨後又堅守該陣地數晝夜,身負重傷,消滅日寇數以千計,對萬家嶺大捷的取得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事後,郭沫若專門派田漢編劇,歌頌德安大捷,張靈甫在劇中以真名出現,一時間聞名天下。投票之初,張靈甫曾排在第四位,現在掉到第九,這個位置基本上是合適的。
王耀武:第十名將。第74軍長。37年參加淞滬會戰、南京保衛戰。38年參加武漢會戰中的萬家嶺戰役。39年參加南昌會戰、第一次長沙會戰。41年指揮74軍參加上高會戰,重創日寇,被譽為抗日鐵軍。後參加第二次、第三次長沙會戰,浙贛會戰,鄂西會戰,常德會戰,長衡會戰。45年指揮了國軍抗戰中的最後一次會戰--湘西雪峰山會戰。從抗戰之初到抗戰結束,王耀武年年對日作戰,幾乎是無役不予,而且戰績頗佳。王耀武精明強干、頭腦清晰。排名第十我感覺不夠公正,至少應排在張靈甫前頭.
8. 革命英雄人物的故事
1、劉胡蘭(1932年-1947年1月12日),原名劉富蘭。山西省文水縣雲周西村人。1945年進中共婦女幹部訓練班,1946年被分配到雲周西村做婦女工作,並成為中共候補黨員。1946年12月21日,劉胡蘭參與暗殺雲周西村村長石佩懷的行動。
當時的山西省國民政府主席閻錫山派軍於1947年1月12日將劉胡蘭逮捕,因為拒絕投降,被鍘死在鍘刀之下,時年15歲。隨後,劉胡蘭被中共晉綏分局追認為中共正式黨員。
1947年3月26日,中共中央主席毛澤東曾親筆為她題詞:「生的偉大,死的光榮」。
2、1948年5月25日,我軍攻打隆化城的戰鬥打響。董存瑞所在連隊擔負攻擊國民黨守軍防禦重點隆化中學的任務。他任爆破組組長,帶領戰友接連炸毀4座炮樓、5座碉堡,勝利完成了規定的任務。連隊隨即發起沖鋒,突然遭敵一隱蔽的橋型暗堡猛烈火力的封鎖。
部隊受阻於開闊地帶,二班、四班接連兩次對暗堡爆破均未成功。董存瑞挺身而出,向連長請戰:「我是共產黨員,請准許我去!」毅然抱起炸葯包,沖向暗堡,前進中左腿負傷,頑強堅持沖至橋下。
由於橋型暗堡距地面超過身高,兩頭橋台又無法放置炸葯包。危急關頭,他毅然決然地用左手托起炸葯包,右手拉燃導火索,高喊:「為了新中國,沖啊!」碉堡被炸毀,董存瑞以自我的生命為部隊開辟了前進的道路,年僅19歲。
3、1928年,朱德同志帶領一支紅軍隊伍到井岡山跟毛主席會師。山上是紅軍,山下不遠就是敵人。
井岡山上出產糧食不多,常常要抽出一些人到山下的茅坪去挑糧。從井岡山上到茅坪,來回有五六十里,山高路陡,十分難走。但是每次挑糧大家都爭著去。
朱德同志也跟戰士們一塊兒去挑糧。他穿著草鞋,戴著斗笠,挑起滿滿的一擔糧食,跟大家一塊兒爬山。白天挑糧,晚上還常常整夜整夜地研究怎樣跟敵人打仗。
大家看了心疼,就把他那根扁擔藏了起來。不料朱德同志又找來了一根扁擔,寫上「朱德扁擔不準亂拿」八個大字。大家見了,越發敬愛朱德同志,不好意思再藏他的扁擔了。
4、1952年10月14日,上甘嶺戰役開始。10月19日夜,黃繼光所在的二營奉命反擊佔領597。9高地表面陣地之敵。當攻擊部隊受阻、傷亡較大時,已任營通訊員的黃繼光挺身而出,主動請戰,消滅敵人火力點。
在戰友負傷犧牲、自我所攜彈葯用光的狀況下,黃繼光毅然用自我的身軀堵住了敵人槍眼,為沖鋒部隊的勝利開辟了通路,犧牲時年僅22歲。
5、王朴生於1929年,犧牲於1943年,河北省完縣人。他生長的太行山石嶺下的河北省完縣野場村,11歲時被大家推選為兒童團團長,犧牲時只有14歲。
王朴誕生在村裡一戶貧苦農民的家庭里。在他開始懂事的時候,日本強盜發動了「七七」蘆溝橋事變,侵佔華北,戰爭的火焰燒到了他的家鄉太行山。日寇燒殺搶掠的兇殘行為,在王朴幼小的心靈燃起民族仇恨的烈火。
有一次,野場村的鄉親們全被日寇趕到村子裡,王朴也是其中一個,日寇拿著一份由漢奸金珠子提拱的村幹部和抗日軍屬名單,叫漢奸翻譯把他們一個一個拉出來,然後狗漢奸齜牙咧嘴地問王朴:「你就是野場村的兒童團團長王朴吧?」。
王朴理都不理這個狗漢奸。「你必須明白八路軍的東西藏在那裡,說出來就放你回家。」「不明白!就是明白也不會告訴你鬼子和狗漢奸!」王朴面不該色得回答。
日寇猛地抽出了東洋指揮刀,指著王朴的胸口,狂叫道:「你的小八路,快快的說,你不說死了死了的!」王朴應對日本鬼子強盜的刺刀,想起了「五不誓言」,想起了張喜子和秀大伯,更想起了自我領著兒童團團員宣言的誓言「頭可斷,血可流,秘密不可泄!」
於是把牙一咬,昂首挺胸,應對死亡,毫不畏懼。就這樣,王朴英勇的為自我的祖國獻出年輕的生命。
9. 民國風流將軍為抗日搞姨太太外交:擁有40位妻妾
在武夫當國的 年間,軍閥中妻妾成群者不在少數。那麼誰的姨太太最多呢?川軍將領范紹增。他的姨太太多達四十位,可謂曠古奇聞。不過,范紹增風流而不下流,對姨太太們很講感情,不像軍閥張宗昌、楊森之流經常 *** 良家女子,且不把姨太太們當人看。>提起范紹增來,知道的人很少。但一說他就是「傻兒師長」的原型來,大夥就對其不陌生了。長期擔任川軍師長的范紹增,四川大竹縣人,曾為袍哥中人,出身綠林。因為從小生就一副憨眉憨態,逗人喜愛,人稱「耐段缺范哈兒」。平生豪爽、俠義、耿直,在江湖上頗有盛名。>在那個「有槍便是草頭王」的年頭,范紹增無疑是地方實力派。他在戰場上作戰頗為勇敢,在情場上更是春風得意,喜歡把中意的女子收為己有,短短幾年下來,他的姨太太就有了四十位之多。>> 金屋藏嬌建范庄 >上世紀三十年代初期,范紹增為了便於金屋藏嬌,討姨太太們的歡心,斥巨資在今重慶大禮堂對面的民國路,修建了佔地面積客觀的公館——范庄。這處花園式建築設計新穎,裝修華麗,花園為亭台榭、怪石奇葩,綠樹掩映;還辟有健身房、檯球館、游泳池、風雨網球場、舞廳;大門側面養著獅、虎、熊等動物。稍後,他又在來龍巷修了一座規模稍小的公館,在旁邊又修了一座別墅。>范庄內眾姨太太都有自己的居所,美色如雲,范紹增每日公務之餘,便在新公館里左擁右抱,風光旖旎。>管理這么多姨太太,也不是件容易的事。但范紹增在這方面卻很有一套。他在范庄內專設了總管事、管事幾人,其下配汽車司機、弁兵,花匠、跑街的、打雜的,中廚、西廚和飼養員等,工作人員總數不下百十人,專門服務幾十位太太的生活。> 最受寵的十七姨太 >在各具美色的眾多姨太太中,范紹增特別寵愛千姿百媚的十七姨太,對之百依百順,恩寵備至。球場上、泳池中,常可見到兩人追逐嬉戲的身影。>這位排名第十七的美妾既天生麗質明眸皓齒,又懂得男人的心理,每每鶯語燕喃婉轉承歡,使范紹增極為開心。>自古美人多是非,其風流韻事在重慶頗多傳聞,有好事者將其撰為《十七姨太外傳》,印刷成書後頗吸引眼球,許多人爭相購買,一時洛陽紙貴,一書風行,滿城相傳。> 姨太太出軌事件 >對姨太太出軌事件的處理,也體現出范紹增與眾不同的地方,其寬厚與大度絕非其他軍閥能比。1933年春天,范紹增的姨太太紫菊在重慶城裡開明學校讀書時(具體落實范紹增提高妻妾文化素養的精神),同青年校長王世均談戀愛了,兩情相悅情意綿綿。>>東窗事發後,范紹增怒不可遏。王世均被抓到范庄關起來。眼看大禍馬上降臨二人頭上。這時,兩位親家王瓚緒、陳蘭亭求范紹增饒他倆一命。涕淚縱橫的燃老王母也跪地不住地叩頭懇求饒過他兒子。>闖盪江湖多年的范紹增雖然沒有喝過多少墨水,但重人情,講仁義。他冷靜下來一想,紫菊畢竟同自己有夫妻緣分,一夜夫妻百日恩。左思右想後,他最後昌辯決定把人情做到底。當眾宣布:一、收紫菊作乾女兒,王世均作干兒子;二、備辦幾桌酒席,為二人道喜;三、送紫菊大洋5000,作嫁妝費。全場皆大歡喜。王瓚緒豎起大拇指連聲誇道:「范哈公,你搞得漂亮!搞得漂亮!」>上述佳話在山城重慶傳開後,都稱道:「范師長講情義。」如此去處理這樣棘手的事情,令所有人都沒想到。> 姨太太外交 >早在清代,重慶即被辟為商埠,商業發達,人文薈萃,外僑也不少。范紹增頗能與時俱進,他為了讓姨太太們跟上時代的步伐,專程從上海聘來一幫教師,培養妻妾們學習西方文化。太太們開始西化,尤其是年輕貌美、文化較高的趙蘊華、何蜀熙,以後成了重慶上流社會的兩朵交際花,對范紹增以後的飛黃騰達幫助很大。>抗日戰爭爆發後, *** *** 內遷重慶,一時間,陪都權貴雲集。有段時間,正在家賦閑的范紹增,為了巴結 *** 要員,特別騰出范庄,盛情邀請顯貴們進駐。據考證,先後在范庄住過的有蔣介石、宋美齡、孔祥熙及南京警備司令楊虎等等。參謀總長何應欽、第三戰區司令長官顧祝同,在整個抗戰期間更是舉家進駐。>很會來事的范紹增專派他品味頗高的趙蘊華、何蜀熙兩位姨太太成日陪伴在何應欽夫人王文湘、顧祝同夫人許文蓉左右,並經常送去時鮮食品、新款服飾,甚至金銀珠寶。夫人路線大獲成功。以後,范紹增先後藉此擢升至軍長、集團軍副總司令。> 功勛卓著 >抗戰中,范紹增立下了汗馬功勞。戰前動員會上,他對官兵們講:過去打內戰,都是害老百姓。這回抵 本侵略,我就是傾家盪產,拚命也要同你們在一起,把日本人趕跑。>> 28年初,時任第八十八軍軍長的范紹增率部出川,在江西東鄉一帶同日軍作戰;次年夏,又轉移浙西作戰;冬,調太湖張渚地區擔任防守。日軍第二十二師團長土橋一次指揮敵偽兩萬多人進犯,在宜昌一帶展開激烈的拉鋸戰。范紹增親臨第一線督戰,終於擊敗日軍。民國30年春節時,老百姓慰問范部。范紹增在張渚各界勞軍會上說:這回打日本人,不是老百姓幫忙,還是打不贏的;再一回我們不把仗打好,老百姓要吐我們口水!>1942年5月28日,范紹增率部擊斃日軍第十五師團長酒井中將。酒井師團長被炸身亡,在日軍中引起很大的震動,因為在日本陸軍歷史上,「在職師團長陣亡,自陸軍創建以來還是第一個」。5月29日,范紹增率八十八軍又擊傷日軍四十師團的少將旅團長河野,連創兩大輝煌戰績。> 對打內戰已無興趣 >雖在前線打了勝仗,范紹增卻被關於玩弄權術的蔣介石調任為沒有實權的第十集團軍副總司令,明升暗降。范紹增一氣之下,於民國31年初回到重慶。他頻繁地與一些進步人士接觸,思想逐漸傾向反蔣。>抗日戰爭勝利後,范紹增面見顧祝同,要求把他原來的部隊調去搞開墾。顧祝同示意還要准備與 *** 打仗。范對打內戰已無興趣,旋去上海,參加民盟,民革等組織領導的民主活動。他在滬憑幫會及川軍舊部關系,成立「益社」,自任理事長。該社在經商過程中與 *** 地下組織有過聯系,曾將葯物,紙張等運往蘇北解放區,有力地支持了人民解放戰爭。>1948年3月, *** 召開「國大」,范紹增被選為「國大」代表。選舉副總統前,蔣介石召見范紹增等,要他們聯系一部分代表支持孫科。范紹增直言不諱地說已經答應支持李宗仁了。蔣介石對范紹增當面抗命非常惱火,不久又得知范紹增和楊嘯天等人進行不利於 *** 的活動,立即手令上海警備司令宣鐵吾等將范等逮捕。范紹增得訊後逃離險境。> 獲得新生 >1949年秋,經顧祝同斡旋,蔣介石委任范紹增為國防部川東挺進軍總指揮。這年冬天,范紹增率所屬官兵二萬餘人在渠縣的三匯鎮通電起義。人民 *** 對他既往不咎,將他作為起義將領對待,調任湖北省沙市軍分區副司令員。>解放後,范紹增歷任中南軍政委員會參事, *** 四野五十軍高參,河南省體委副主任,省人民 *** 委員,省人民代表和政協委員等職。文革中因賀龍冤案的牽連,他也被收審關押了幾年。不過,當有人想從他那裡搜集賀龍的「黑材料」時,他把心一橫,半句壞話也不講,他堅信賀鬍子是好人。粉碎「四人幫」後,范紹增得以 *** ,被安排為全國政協委員,補發工資,增加住房,在鄭州養老。>1977年3月5日,一生頗具傳奇色彩的范紹增在鄭州去世,終年83歲。>
10. 葉挺的英雄事跡有哪些
一、指揮南昌起義
葉挺參與指揮南昌起義,在寡不敵眾的情況下,葉挺等人將病中的周恩來護送轉移到香港,也正是因為如此,周恩來與葉挺也成為了生死相交的好友及兄弟。四個月後,葉挺等人發動了廣州起義,並擔任工農紅軍總司令,只可惜廣州起義失敗。
二、參與抗日戰爭
1941年1月,國民黨頑固派製造震驚中外的皖南事變,在遭國民黨軍重兵包圍的嚴重情況下,葉挺指揮部隊奮起突圍,浴血奮戰8晝夜之久,在奉派與國民黨軍交涉時被扣押,入獄五年。
葉挺將軍嚴詞拒絕了蔣介石的威逼利誘,婉拒了好友陳誠勸其前往緬甸御敵的請求,先後被囚於江西上饒,湖北恩施,廣西桂林等地,最後移禁於重慶「中美特脊兄種技術合作所」櫻枯集中營。
三、被扣押創作《囚歌》
1941年,皖南事變中葉挺被國民黨扣押。在重慶獄中作《囚歌》:「我希望有一天/地下的烈火/將我連這活棺材一齊燒掉/我應該在烈火與熱血中得到永生!」。
這首詩將他的雄心壯志和不屈服的精神描繪的淋漓盡致。 周恩來在《新華日報》上題詞「千古奇冤,江南一葉,同室操戈,相煎何急!!」予以抗議。
人物經歷
葉挺(1896年9月10日—1946年4月8日),原名葉為詢,字希夷,號西平,廣東惠州客家人,脊野洞中國人民解放軍創始人之一、新四軍重要領導者之一,著名軍事家。
所在的國民革命軍第四軍在北伐中被譽為「鐵軍」參與指揮南昌起義並出任前敵總指揮,參加廣州起義時任起義軍工農紅軍總司令,抗日戰爭中又出任新四軍軍長,皖南事變中被國民黨扣押,他拒絕蔣介石的威逼利誘,寫出了著名的《囚歌》以明志。
抗戰勝利後,獲救出獄後被中國共產黨重新接納為黨員,1946年4月8日與夫人李秀文以及秦邦憲、王若飛等同志在返回延安途中,不幸空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