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紅星照耀中國》講述了什麼故事
《紅星照耀中國》是一部文筆優美的紀實性很強的報道性作品。作者真實記錄了自1936年6月至10月在我國西北革命根據地(以延安為中心的陝甘寧邊區)進行實地采訪的所見所聞,向全世界真實報道了中國和中國工農紅軍以及許多紅軍領袖、紅軍將領的情況。毛澤東和周恩來是斯諾筆下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形象。
1937年10月,《紅星照耀中國》由戈蘭茨公司第一次出版,在世紀引起巨大轟動。
《紅星照耀中國》不僅在政治意義上取得了極大的成功,而且在報告文學創作的藝術手法上也成為同類作品的典範。人物刻畫、環境描寫以及敘事的角度幾近出神入化的程度。《紅星照耀中國》中譯本出版後,在中國同樣產生巨大的反響,成千上萬個中國青年因為讀了《紅星照耀中國》,紛紛走上革命道路。
(另)
斯諾同毛澤東、周恩來等進行了多次長時間的談話,搜集了二萬五千里長征第一手資料。此外,他還實地考察,深入紅軍戰士和老百姓當中,口問手寫,對蘇區軍民生活,地方政治改革,民情風俗習慣等作了廣泛深入的調查。四個月的采訪,他密密麻麻寫滿了14個筆記本。當年10月底,斯諾帶著他的采訪資料、膠卷和照片,從陝北回到北平,經過幾個月的埋頭寫作,英文名為《紅星照耀中國》的報告文學終於誕生。
1937年10 月,《紅星照耀中國》首先在英國出版,一問世便轟動世界,在倫敦出版的頭幾個星期就連續再版七次,銷售10萬冊以上。世界輿論普遍認為這是一個傑作,標志著西方對中國的了解進入一個新時代。美國歷史學家哈羅德·伊薩克斯的調查說明,作為美國人對中國人印象的主要來源,《紅星照耀中國》僅次於賽珍珠的《大地》。《大地》使美國人第一次真正了解中國老百姓,而《紅星照耀中國》則使西方人了解中國共產黨人的真實生活。從某種意義上說,一代美國人對中國共產黨人的知識都是從斯諾那裡得來的。
在《紅星照耀中國》中,斯諾探求了中國革命發生的背景、發展的原因。他判斷由賣辯於中國共產黨的宣傳和具體行動,使窮人和受壓迫者對國家、社會和個人有了新的理念,有了必須行動起來的新的信念。由於有了一種思想武裝,有一批堅決的青年,所以能夠對國民黨的統治進行群眾性的斗爭長達十年之久。他對長征表達了欽佩之情,斷言長征是實際一場戰略撤退,稱贊長征是一部英雄史詩,是現代史上的無與倫比的一次遠征。斯諾用毋庸置疑的事實向世界宣告: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的革命事業猶如一顆閃亮的紅星不僅照耀著中國的西北,而且必將照耀鎮前全中國,照耀全世界。《紅星照耀中國》的另御配清一魅力,在於描繪了中國共產黨人和紅軍戰士堅韌不拔、英勇卓絕的偉大斗爭,以及他們的領袖人物的偉大而平凡的精神風貌。他面對面采訪了毛澤東、周恩來、朱德、彭德懷、賀龍等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人和紅軍將領,結下了或淺或深的交情。其中最重要的無疑是毛澤東。斯諾准確地把握到毛澤東同以農民為主體的中國民眾的精神紐帶。沒有人比毛澤東更了解他們,更擅長綜合、表達和了解他們的意願。這將深刻地制約著以後數十年中國現代化的進程,包括其成功和曲折。
這樣,斯諾對中國的認識達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他發現了一個"活的中國",對普通中國百姓尤其是農民即將在歷史創造中發揮的重要作用作出了正確的預言,他發現了隱藏在億萬勞動人民身上的力量,並斷言中國的未來就掌握在他們手中。
❷ 「閃閃的紅星」主要講了一個什麼故事
閃閃的紅星故事梗概如下:
1931年,工農紅軍解放了柳溪,7歲的潘冬子也參加了打土豪分田地的斗爭。父親潘行義在手術中主動將麻葯讓給他人的行為,使潘冬子深受教育。
3年後。紅軍主力被迫撤離柳溪。潘行義隨部隊轉移、臨行前。他給潘冬子留下了一顆閃閃的紅星、柳溪隨紅軍的撤退又處於恐怖中。不久。紅軍幹部吳修竹向潘冬子和母親傳達了遵義會議的精神。增強了勇氣和力量。
潘冬子母親的壯烈犧牲,使潘冬子變得更加堅強。在閃閃的紅星照耀下,潘冬子積極參加斗爭,他在戰斗中破壞了吊橋,巧妙地把鹽化成水送給游擊隊,把情報送給游擊隊,有力地配合了游擊隊攻姚灣鎮的行動。
1938年,江南的紅軍游擊隊准備開赴前線,潘冬子戴上那顆閃閃的紅星,加入了紅軍的行列,踏上了新的征途。
(2)紅星故事的第3集名字是什麼的短視頻擴展閱讀:
《閃閃的紅星》,這是一部家喻戶曉的優秀的兒童片,它以在30年代在中國革命的紅色搖籃江西,一個叫柳溪的山村裡,講述著一個暫時還處在大土豪胡漢三的統治下的幾十戶貧苦人家裡頭所發生的故事。以一位年僅七歲的孩子——潘冬子為人物中心安排情節,設置矛盾,體現了主人公在黨和前輩的教育、幫助下,逐漸成熟起來的過程。
解放後,鮑聲蘇找到了父親鮑先志。鑒於鮑聲蘇文化水平太低,1961年,鮑先志便讓鮑聲蘇到南京軍區舉辦的部隊文化速成中學學習。當時李心田是部隊文化速成中學的教員。由於鮑聲蘇在學生當中年紀較大,課余便經常與李心田老師聊天。
當時鮑聲蘇向李心田講述了自己童年的成長經歷,講到了地主和還鄉團的狠毒,講到了麻城滿山紅杜鵑(映山紅)的美麗,講到了盼望紅軍回鄉的故事。鮑聲蘇悲慘的童年深深打動了李心田,「潘冬子」的形象終於跳到了他的面前,為他後來創作《閃閃的紅星》提供了有利的素材。
說到「潘冬子」的原型,文革中還有一段鮮為人知的故事,來證明潘冬子的原型是鮑聲蘇。1975年初夏,李心田被通知參加一個樣板戲的研究會。三個穿灰色服裝的人坐在台前,開始時並無意外,後來扯到了《閃閃的紅星》上,讓李心田談創作的依據,對許世友的印象如何,一字未提樣板戲之事,氣氛非常沉悶。
一直到中午送李心田回家的路上,其中的一人說《閃閃的紅星》出事了,要李心田如實談創作的依據,不能對軍區里任何人講,並帶走李心田的創作手記。
❸ 《閃閃的紅星》的主人公叫什麼名字
《閃閃的紅星》,是一部兒童片,它以在30年代在中國革命的紅色搖籃江西,一個叫柳溪的山村裡,講述著一個暫時還處在大土豪胡漢三的統治下的幾十戶貧苦人家裡頭所發生的故事。
故事發生在紅軍抗擊日寇時期。少年潘冬子的父親響應號召,參加了紅軍抗擊敵軍,只剩下母親與東子相依為命。母親也是抗敵的積極分子,從小耳濡目染的東子雖然只有11歲,也立下了決心長大參加紅軍對抗日軍。
一天,漢奸胡汗三帶領日軍來捉拿東子的攔族母親,眼看形勢危急,東子媽決定留下來掩護其他群眾撤退。在連扔兩枚手榴彈喚灶砸死多名敵人後,東子媽亦英勇就義和衡扮。目睹了媽媽被敵人殺害的慘況,東子決心用自己的力量為母親報仇。
人物原型
《閃閃的紅星》是描寫鄂豫皖大別山革命根據地麻城的故事。李心田老師在接受《中國廣播報》記者采訪時說:「我小說里潘冬子的原型是鮑聲蘇,鮑聲蘇系湖北麻城籍開國中將鮑先志將軍的兒子。」
這還得從鮑先志將軍說起。鮑先志, 1911年3月6日生於湖北省麻城市順河鎮西張店鮑家灣一個貧農家庭。1926年秋,鮑先志投身革命宣傳活動,並加入少年兒童隊,任隊長。1930年曾當選村蘇維埃主席,當年10月參加中國工農紅軍。
紅軍長征後,國民黨還鄉團將鮑先志的妻子販買到了外地,將兒子鮑聲蘇販賣給了地主。鮑聲蘇在地主家中受盡折磨。
解放後,鮑聲蘇找到了父親鮑先志。鑒於鮑聲蘇文化水平太低,1961年,鮑先志便讓鮑聲蘇到南京軍區舉辦的部隊文化速成中學學習。當時李心田是部隊文化速成中學的教員。由於鮑聲蘇在學生當中年紀較大,課余便經常與李心田老師聊天。
當時鮑聲蘇向李心田講述了自己童年的成長經歷,講到了地主和還鄉團的狠毒,講到了麻城滿山紅杜鵑(映山紅)的美麗,講到了盼望紅軍回鄉的故事。鮑聲蘇悲慘的童年深深打動了李心田,「潘冬子」的形象終於跳到了他的面前,為他後來創作《閃閃的紅星》提供了有利的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