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馬修·派瑞的個人經歷
馬修·派瑞的個人經歷:
獨生子馬修出生在馬薩諸塞州,父母離婚後隨母親搬去了加拿大,他的羨洞棗父親仍顫遲留在美國繼續從事演藝工作。他的母親曾是模特,後成為加拿大總理的前新聞秘書。馬修上的是私立中學伯克利,在成長的過程中,他從沒想過要演戲,而是十分熱衷網球。
13歲那年,馬修在加拿大青少年單打中排名第二。因為想當職業網球手,他決定搬到洛杉磯和父親一起住。可惜在美國初次登場的失敗斷送了他的職業網球手生涯。馬修開始把注意力轉移到父親所從事的演藝業。
演藝生涯
馬修目前最著名的角色當然是《老友記》中的錢德勒,但他的才華卻不僅僅限於在銀幕上搞笑逗樂。他頗有創作才華,他不僅即興創作了《老友記》中錢德勒的不少笑話,而且還曾經創作劇本。不過像其他《老友記》演員一樣,馬修在電影上還有待一部重量級作品。
馬修的父親是一名演員,他決定放棄網球事業後在父親的幫助下找到了不少電視演出機會,但他第一次拍電影的經歷卻是因為被電影導演威廉·里切特偶然看中。
1986年,馬修在洛杉磯私立高中巴克利學校上十年級。一天他翹課外出玩兄拆耍,在一家餐館里同三個女孩打情罵俏。馬修當時不斷地講一些笑話以取悅女孩子們,這時侍者遞來一張餐巾紙,電影導演威廉·里切特在餐巾紙上留言邀請他參演自己拍攝的一部電影。
2. 放牛班的春天主要講了什麼
放牛班的春天講述的是一位懷才不遇的音樂老師馬修來到輔育院,面對的不是普通學生,而是一群被大人放棄的野男孩,馬修改變了孩子以及他自己的命運的故事。
鏈接:https://pan..com/s/1Dq4fiP2SiAhcDqNTMdixPA
世界著名指揮家皮埃爾·莫昂克重回敬源法國故地出席母親的葬禮,他的舊友佩皮諾送給他一本陳舊的日記,看著這本當年音樂啟蒙老師克萊門特·馬修遺下的日記,皮埃爾慢慢細味著老師當年的心境,一幕幕童年的回憶也浮出自己記憶的深潭。
克萊門特是一個才華橫溢的音樂家,不過在1949年的法國鄉村,他沒有發展自己才華的機會,最終成為了一間男子寄宿學校的助理教師,名為「池塘底教養院」。這所學校有一個外號叫"池塘之底",因為這里的學生大部分都是一些頑皮的兒童。到任後克萊門特發現學校的校長以殘暴高壓的手段管治這班問題少年,體罰在這里司空見慣,性格沉靜的克萊門特嘗試用自己的方法改善這種狀況,閑時他會創作一些合唱曲,而令他驚奇的是這所寄宿學校竟然沒有音樂課,他決定用音樂的方法來打開學生們封閉的心靈。
馬修開始教學生們如何唱蔽扮歌,但事情進展得並不順利,亮並態一個最大的麻煩製造者就是皮埃爾·莫昂克,皮埃爾擁有天使的面孔和歌喉卻有著令人頭疼的調皮的性格,諄諄善誘的克萊門特把皮埃爾的音樂天賦發掘出來,同時他也與皮埃爾的母親產生了一段微妙感情,但卻是一廂情願。最後因為失火事件被校長解僱,臨走前帶走了佩皮諾。
3. 生命喜悅的威廉·馬修是誰
因為痛楚感使馬修體驗到了行掘「存在」,感受到自己還活著,病情在磨廳不斷康復中,所以他要感激使他鑽心難忍的瞎帶隱痛楚。
4. 典範英語北極英雄馬修.漢森的故事梗概
1、作為一個男孩,馬修總是渴望冒險。
As a boy, Matthew always longed for adventure.
2、當他十二歲時,他逃到海邊。他十八歲時周遊世界。羅伯特為他提供了一份工作,當他的僕人去尋找時。他和馬修參加了北極探險。雖然非常危險,羅伯特和馬修去了北極。
When he was twelve years old, he fled to the seaside. At the age of eighteen, he has traveled around the world.
Robert offered a job for him, when his servants, go on a quest. He and Matthew have been in the north pole expedition. Though very dangerous, Robert and Matthew went to the arctic.
3、但羅伯特是嚴重的凍傷。醫生們不得不割斷羅伯特的八個腳趾。但是羅伯特和馬修沒有放棄。1908年,羅伯特和馬修是第五次嘗試北極。
But Robert was severe frostbite. The doctors had to cut Robert eight toes. But Robert and Matthew did not give up. In 1908 Robert and Matthew were fifth of the Arctic attempt.
4、然而,在離目的地不遠的地方,馬修掉進了冰里。但最終獲救了。最後羅伯特和馬修終於成功了。他們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批站在北極的人。
However, in the not far away from the destination place, Matthew fell into the ice. But finally rescued. Finally Robert and Matthew finally succeeded. They are the human history the first batch of standing in the Arctic.
(4)馬修的故事有哪些擴展閱讀:
故事的分類:
1、幼兒故事:
是兒童文學少兒的一類。指0周歲到6周歲的幼兒。故事用作講述的事情,凡有情節、有頭有尾的皆稱故事。這個事可能是真實的事,也可能是虛構的事。
2、民間故事:
民間故事就是勞動人民創作並傳頌的、具有虛構內容的散文形式的口頭文學緩昌作品,是所有民間散文作品的通稱。
3、童話故事:
童話故事是兒童文學的重要體裁。是一種具有濃厚幻想色彩的虛構故擾段扒事,多採用誇張、擬人、象徵等表現手法去編織奇燃游異的情節
5. 威廉·馬修的故事摘要
美國西海岸的邊境城市聖迭戈的一家醫院里,長年住著因外傷全身癱瘓的威廉·馬修。當陽光從朝南的窗口射入病房時,馬修開始迎接來自身體不同部位的痛楚的襲擊——病痛總是早上光臨。在將近一個小時的折磨中,馬修不能翻身,不能擦汗,甚至不能流淚,他的淚腺由於葯物的副作用而萎縮。
年輕的女護士因為馬修所經受的痛苦以手掩面,不敢正視。馬修說:「鑽心的刺痛難忍,但我還是感激它——痛知燃楚讓我感到我還活著。」
馬修住院的頭幾年,身體沒有任何感覺,沒有舒適感也沒有痛楚感。在醫生的精心治療下,有一部分神經已經再生,每天早上向中樞神經發出「痛」的信號。
在痛楚激滑中發現喜悅,這在一般人看來簡直是荒唐。但置身馬修的處境,就知道這種特定的痛楚不僅給他帶來了喜悅,而且帶來了希望。當然一個重要前提在於,馬修是一個意志堅強的人。
過去馬修經歷過無數沒有任何知覺的日夜。如果說,痛楚感是一處斷壁殘垣的話,無知覺則是死寂的沙漠。痛楚感使馬修體驗到了「存在」。從某種意義上說,這甚至是一種價值體現——醫療價值與康復價值的體現。當然,馬修不是病態的自虐狂,他把痛楚作為契機,進而康復,享受到正常人享有的明猛臘所有感受。誰也不能保證可憐的馬修能獲得這一天,但他和醫生一起朝這個方向努力,因而他盼望痛楚會在第二天早晨如期到來。
6. 池塘之底的故事講的是什麼啊
影片主要講的是馬修老師和一批不學好的我們眼中的壞孩子的故事。馬修是一個過氣的音樂家,到這個學校叫池塘之底來當代課老師。這個學校的學生全是我們眼中的壞孩子,問題少年,他們會吸煙打架,惡做劇的欺負老師,弄傷了麥教父。影片的開頭,馬修剛來到這所學校,他見到的第一個人是貝比諾,一個小孩在那傻傻的等他的父親來接他。貝比諾比這里的孩子都要小點,他因為無父無母來到這里,他缺少親人的愛,當然還有大孩子的欺負,他的身世真的還蠻可憐的。接著馬修遇到了麥教父,教父跟他介紹這里的一些情況,然後遇到了院長,第一次見院長並不順利。然後教父就被學生的惡作劇搞傷了眼睛,接著他第一次見識了這個學校的管理方式,見識了院長和老師的殘暴吧。因為他們總是用一些體罰的方式解決問題,馬修很震驚。他也說了自己的感受:他很害怕,這里的院長,這里的老師,學生,甚至是這里的建築物都會讓他害怕接著他和自己頂替的老師交接工作,從他口中認識了幾個學生,比較特別的學生,同時知道了是葛賀克陷害了麥教父。第一次上課當然很不順利,他的包被他們搶去了,情況很混亂,招來了院長,但他並沒有怪他們還幫了他們趕走了院長。他說他希望那個人能自首,給了他15秒,但沒有人自首。他就把葛賀克叫出去了,讓另一個特別的同學莫翰奇站在講台上保持紀律。他對葛賀克並沒有懲罰,他換了一個方式,叫他做麥教父的攜源特別看護。然後他回到教室看到莫翰奇在畫自己,他也沒有怪他,還畫了一個他。他所做的一切都和其他老師不同,他愛這些學生。開始當然不會很順利,孩子們偷他的樂譜,還有那些令人頭疼辯嫌態的孩子們總是讓人失望。
在無意間聽到他們唱歌後,雖然歌詞是對他不友好的詞,但卻激起了他的創作靈感。他決定組建一個合唱團,於是他開始根據同學們的聲音條件給他們分配角色,他們開始慢慢的學習音樂。莫翰奇當時正在受罰,當他聽到他們的歌聲時忍不住的偷看,在沒有人的時候,他就開口唱。天哪,真的好好聽啊,猶如天籟啊。在他受罰過程中他的母親來看他,可因為受罰沒見到,但是馬修幫他說他牙疼,同時馬修愛上了莫翰奇的媽媽,因為她很美,見到她第一面,馬修就愛上了。受罰結束後,莫翰奇回到教室,馬修想聽他唱歌,他卻不唱。還有來了一個壞孩子,孟丹。接著莫唱歌被孟丹聽到了,他嘲笑莫,還說了他媽媽的壞話。他其實只不過是個孩子只想要媽媽全部的愛給自己,然後他一個人偷跑出去了,去看他的媽媽。為了證明媽媽不是孟丹說的那樣吧,他回來了反正。馬修為了貝比諾教訓了孟丹,接著他無意聽到了莫的歌聲,他很驚喜,他說莫的聲音是上天給的奇跡。接著他的合唱團不停的進步,他也經常教莫唱歌。時間就這樣慢慢的走著,馬修的合唱團也一天一天的進步,同學們之間的關系也慢慢的好轉,似乎學校里德氣氛也變得越來越好。可是因為孟丹,院長丟了20萬認為是他拿的,還把他開除了學校。同時馬修與莫的母親關系也慢慢的變親近,院長讓馬修解散合唱團,於是者喚他們慢慢的把合唱團的工作轉到地下。莫也因為馬修和他母親的親近而拿墨水砸他被懲罰,而院長也帶來個消息,說本院女董事要來聽他們唱歌。那天馬修原諒了莫,女董事聽了很滿意,很驚訝。於是院長卻利用這個想給自己加官晉爵,真是可惡啊。可他沒想到的是,這一切就這樣毀了,因為孟丹,因為一場大火燒了學校。結局是馬修被院長開除了,莫被媽媽帶走了,繼續他的音樂之旅,貝比諾也跟馬修走了,院長被舉發撤職了。。。。。
7. 馬修,一位化腐朽為神奇的大師
——評法國影片《放牛班的春天》
教育不是灌輸,而是點燃火焰。
——蘇格拉底
1.
一位落魄的音樂家,在一個全封閉的鄉村寄宿學校「池塘之底」(一個很古怪的校名,其實大有深意),找到了一份臨時教師的差事。
寒磣的校舍、古怪的同事、嚴厲的校長、還有一群邋遢的學生,這一切都令新來乍到的馬修先生感到極端不適應。不過,既來消明之,則安之;也別無選擇的他只好硬著頭皮幹下去。
第一天上課,學生們就毫不客氣地團橋轎拿他的禿頭開涮起來,他們集體編著小曲,大聲地嘲笑他,一個搗蛋的小傢伙還趁亂把他的公文包給搶走了。教室的喧鬧聲招來了憤怒的校長,令這群頑童詫異的是,新來的老師並沒告他們的狀,還極力替他們掩飾了過去。
校長走了後,馬修請學生們在小紙片上寫下自己的姓名、年齡與人生志願,學生的答案真實生動而又滑稽可笑:消防員、牛仔、馴虎員、亡命徒、間諜、將軍、熱氣球駕駛員、戰士……馬修從這堆紙片里看到了希望。
在不斷的相處中,馬修發現了全班學生都有一個共同的愛好:喜歡唱歌。他馬上著手把全班學生編成了一個合唱團,決心用音樂的力量來凈化和改造他們。
馬修的這套方案慢慢地顯出了成效,這群搗蛋、頑劣、不求上進的傢伙,在他的悉心調教下,在音樂的巨大魅力前,終於開始脫胎換骨。他們開始注意儀表、懂得禮貌、並學會了關心與幫助別人。一群原本在別的教師眼裡早已無可救葯的渣子,如今已煥然一新,彷彿春風拂過大地後,那重現綠意盎然的青青草地。其實,本片的片名《放牛班的春天》,原本就蘊含了這層深意。
這場蛻變,也影響到了馬修的同事們,他們身上已煥發出了嶄新的色彩。他們不再抱怨、神經質、得過且過,也不再隨意懲罰學生;而是變得溫和、良善、循循善誘起來。就連一向古板、專制的拉辛校長,也褪去了原先的暴戾,慢慢溫和起來。
看來,一切都在往好的方向發展,倘若能這樣繼續保持下去,那將是皆大歡喜的結局。不過, 人生就這樣,美好的東西都不會太持久,只有苦難與顛沛流離才是生活的主題。
一場人為的(一個未被改造的頑劣之徒蒙丹的報復,他也是懲罰式教育的犧牲品)大火燒著了校舍,盡管搶救及時,未造成人員傷亡(馬修事前帶學生們去郊遊了),也沒有帶來多大的經濟損失,惱怒的校長卻以此為由,辭退了馬修,並把他攆出了學校,而且不允許他和任何一位學生道別。
馬修怒斥了校長的卑劣人品,並炮轟了他那以懲罰為出發點的惡劣教育方式,然後轉身拂袖而去。
孤伶伶的馬修黯然走在校舍外的小路上。天空,一隻只紙飛機紛紛然從高牆上教室的窗戶里飄落到了他的面前。他拾起一隻、又一隻,上面是一行行學生們稚嫩的留言,馬修笑了——孩子們在以這種特別的方式向他告別呢!
2
法國影片《放牛班的春天》平淡、質朴、毫無驚天動地之處,卻感動了無數人,斬獲了2004年度法國票房榜冠軍,並獲獎無數,且得過奧斯卡、金球等電影獎項的最佳外語片提名。它的魅力究竟何在呢?
一位好老師改造了一幫頑劣之徒,就這么一個簡單的故事,它之所以動人,我想就在於它所揭示的「愛的教育」這個主題,在我們內心深處激起了廣泛的共鳴。馬修老師用他身體力行的這種教育方式,在不知不覺間,悄然打動了我們。
「教育不僅僅是為了知識,愛才是果實。每一顆心都需要愛,需要溫柔,需要寬容,需要理解。每一個孩子都來自純凈無邪的地方,永遠都應該是人間萬分疼惜的珍寶。 」 沒有豪言壯語、沒有可歌可泣、更談不上什麼驚天動地,馬修老師就是這樣,以一顆寬容、博大的心,關愛、撫慰和教導著這群野孩子。影片中講述的也都是一些校園里極普通而細微的瑣事,然而它所要表達的那個宏大主題,卻深深地感染了我們。
概括地來說,我們對孩子(學生)的教育方式不外乎以下三種。
第一種是:「以嚴厲為標准,以懲罰為手段」的「懲罰式」教育。 就如本片中的拉辛校長所提倡的那樣:學生一犯錯就懲罰,再犯錯再懲罰,如此不斷的惡性循環。這種教育方式想來也是大多數家長(教師)平時所慣用的,它的弊端顯而易見,不僅無力改造人,反而會適得其反。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就曾嚴詞批評過這種愚蠢的方式: 「體罰是權威制度的殘余,在時代的意義上說它已成為死去的東西;它非但不足以使兒童改善行為,相反地塌肆,它是將兒童擠下黑暗的深淵。」 所以,作為一個教育工作者而言,絕對不能允許自己對學生採取這種野蠻的處罰方式。對於整體綜合素質較好的孩子(學生)而言,它所造成的負作用並不大,孩子們(學生)會用自身所具備的自我修復與自我完善功能去彌補與糾正它;而對於整體綜合素質較差的孩子(學生)而言,它將造成難以彌補的傷害,他們沒有自我修復與自我完善的能力,處於成長與叛逆期的他們,將以各種極端的方式對抗這一系列懲罰,這最終導致了他們變得更惡劣、更難以造就。本片中放牛班的這群孩子就是最生動的註解。
第二種是:聽之任之,放任自流的「放任式」教育。 那些因家庭離異,或自身就有種種惡習的家長們,用的就是這種方式。他們耽於自身的各種娛樂與享受,對孩子不管不顧,好像把孩子生下來,他們的任務就完成了,其餘的就都交給天意了;另外就是那些以教書作為謀生手段的教師們,用的也是這種方式,他們基本上是得過且過,學生學得好也罷、差也罷,他們是不會放在心上的,成績對他們而言只是數字。這種教育方式下成長起來的孩子(學生)不外乎兩種結果:一種長成「良木」,一種變為「莠草」。
最後一種,就是我們的馬修老師所極力倡導的這一種——「愛的教育」。 它是一株愛的常青樹,用的是真誠與耐心來澆灌、理解和寬容來施肥、良善與悲憫來呵護。馬修老師的這一教育方式是卓有成效的,盡管它因馬修的離去半途而廢了,但它對放牛班的孩子們的影響仍是巨大的,可以說是徹底地改變了他們。它喚醒孩子們內心深處沉睡的夢想,讓他們重新找回了善良、自尊、自信,從而變得勇敢而上進起來。這就本片所要傳達的主題,也是我們所應該大力倡導的教育方式。
3.
作為一個多年從事教育工作的過來人,我已曾遇過無數這樣的學生。我的想法和馬修老師的基本一致,盡管在方式、方法上會有所出入,但殊途同歸,最終的效果還是很不錯的。想起那些從不喜歡背書與作文的傢伙,最後都變成了熱愛朗讀與寫作的學生,我的內心深處就感到無比的欣慰。
蘇格拉底有句名言:「 每個人身上都有太陽,主要是如何讓它發光。」 我始終認為: 每一個孩子都是可塑之材,他們身上都自帶有光芒,你若看不到,並不代表它就不存在。世上沒有不可雕琢的朽木,只有不能化腐朽為神奇的工匠。 魯迅先生曾說過「 教育根植於愛」 ,蘇霍姆林斯基也說過類似的話:「 沒有愛,就沒有教育。」 可見愛是教育最大的源動力。對於缺乏愛與責任心的執教者而言,就算你給他的是檀香木,他也雕不出「觀世音」來,搞不好還會被他刻成了個「四不象」。
所以,歸根結底關鍵的還是這個「愛」字。我們要學會與孩子們真誠地相處,做他們的知心朋友,傾聽他們內心的掙扎、困惑與呼喊,發掘出他們身上的優點,指出與糾正他們的缺點與過失,盡可能地把他們塑造成為身心完善的復合型人才。如此,方不愧為師。
記得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說過這樣一段話: 「在教師手裡操著幼年人的命運,更操著民族和人類的命運。」 我們的教育除了「傳道、授業、解惑」之外,還有一個更光榮而艱巨的任務,那就是塑造人的靈魂。教師之所以被譽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教育之所以被尊為「陽光下最崇高的事業」,我想原因也就在於此吧!
最後,建議那些已為人父母的家長、還有那些仍在從事教育工作的同仁們,都能去看一看這部影片,看完之後,相信你總會有所收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