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李鳴鳳的主要事跡是什麼
李鳴鳳,女,1978年生,河南則握指南陽市桐柏縣吳城鄉人,1995年3月入塔溝武校習武,現被稱為中國女子散打第一人。
主要比賽成績:1996年鄭州市排名爭霸賽60KG級第二名;1997年5月,在河南省青少年散手擂台賽60kg冠軍;同年9月中旬,又奪得全國武術傳統散孫配手60kg級冠軍。1998年9月下旬,在浙江寧海全國女子武術散手賽中奪得65kg冠軍,被選入國家隊集訓;1998年10月,在北京參加首屆「國際武術散打拳擊對抗賽」,奪得60kg冠軍;1999年12月12日在美國聖喬治市「中國功夫對美國職業拳擊對抗賽」獲得女子60kg冠軍;2000年7月15日,在廣州天河體育場「中國功夫對美國拳擊爭霸賽」上摘取60kg金腰帶;2001年首屆李斌杯全國皮枝女子散打擂台賽60公斤級冠軍。
具體事跡見:http://ke..com/link?url=PzTVxhffuOx8_VAa
Ⅱ 散打的來歷和歷史
散打也叫散手,古時稱之為相搏、手搏、技擊等。簡單而言就是兩人徒手面對面地打鬥。散打是中國武術一個主要的表現形式,以踢、打、摔、拿四大技法為主要進攻手段。另外,還有防守、步法等技術。1979年散手在我國成為競技的比賽項目。在80厘米高,8米見方的擂台上進行比賽。散手比賽允許使用踢、打、摔等各種武術流派中的技法,不允許使用擒拿,不許攻擊喉、襠等要害部位;運動員分體重、穿護具在相同的條件下平等競爭。在對敵斗爭中這些界限就沒有了,軍警對敵斗爭就專尋對手的要害部位擊打。使用的招法也比較兇狠,殺傷力較大。
散打是中華武術的精華,是具有獨特民族風格的體育項目,多年來在民間流傳發展,深受人民喜愛。散打起源與發展,是和中華民族悠久歷史同步。它從先輩的生產勞動,生存斗爭緣起,但又服務於此,演化至今成為華夏民族燦爛文化遺產中的瑰寶。原始社會人類為了爭取自下而上、獵取食物,長期與野獸搏鬥,學會了與野獸搏鬥所使用的不同方法。如:拳打、腳踢、抱摔等簡單的散打技術,並學會了一些野獸獵取食物的本領,如:貓撲、狗閃、虎跳、鷹翻等。春秋戰國時期,散打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受到了人民的重視。
散打具有很大的攻防作用,有攻必有防,攻防是一對矛盾體,在散打中雙方總想辦法擊中對手,而不被對手擊中,運動員總是在這種條件下進行訓練的。經過長期訓練運動員掌握了散打技術,遇敵而不慌,與敵方突然襲擊的一瞬間能迅速地做出相應的防守和防反動作。在激烈的打鬥中擊中沒有經過散打訓練的人較為容易,同時也能防守對方的一些進攻,即使被對方擊,抗擊能力也比一般人強。婦女掌握幾種散打技術,對防身更有好處,因為婦女因其固的生理特點,又容易受惡人欺凌、受邪惡威脅,婦女在與歹徒搏鬥的關鍵時刻突然使用擒拿或攻擊歹徒要害處能化險為夷脫離險境。公安人員和武警戰士、保衛人員等掌握一些散打技術,對保衛人員生命安全,維護國家財產,打擊犯罪分子,對他們使用鐵的手腕能起到圈套的作用。散打是一項對抗性很強的運動,練習散打能培養機智、頑強、勇敢、靈活、果斷等意志品質。至於強身健體,凡是參加散打運動的人都能體會到,散打運動員的強健體魄是從散打訓練中得到的。
腿法訓練
彈腿和接腿
腿法在散打中佔有很重要的益,拳諺道:「練拳不練腿,到老冒失鬼」。武術中有四大擊法即:踢、打、摔、拿。踢就是腿法,腿法在散打比賽中得分最,據統計占總得分的63.5%。多年來為什麼腿法深受廣大習武者的偏愛呢?因為腿法有四大特點。第一,腿居身體之下,每天擔負著支撐身體的重大任務,再加對腿法作了專項訓練,兩腿十分有力量,同時大腿有人體最粗大的骨骼,下肌群也是人體最發達的肌群,腿和臂相比力量要大得多,當然戟力量自然要比拳大。日本武術界曾以科學方法測量泰拳手的腿踢力量,如邊腿即橫批腿,力量是打拳最大力的五倍,腿踢力度可達500公斤。第二,腿法進攻距離遠,因為腿比臂長,拳諺道:「一寸長,一寸強」。第三,腿法進攻隱蔽性好,腿在人體之下,距離對方眼睛較遠,故有進攻隱蔽性好之特點。第四,腿法進攻變化多,高可踢面,低可踢腿,可向四面八方戟入,有踢、踹、掃、擺、丁等20多種,有各種連環腿、拳腿組合,低配高、虛配實、左配右等連連出擊,勢勢相承,變化莫測。
-----------------------
中文片名:《散打》
導 演:麥子善 監制:徐 克
動作指導:馬中軒 攝影師:曾偉時、邱禮濤
編 劇:徐克、林小龍、鍾繼昌、李問、子洋
領銜主演:桑偉淋 趙子龍
張鴻俊 倪景陽
李 鐵 滕 軍
深圳電影製片廠 電影工作室有限公司聯合出品
故事梗概
自少習中國武術的強,在贏取套路冠軍後,便沒有再參加任何比賽,只留在村裡教小孩耍套路。強後來認識了小虞,她外表傷殘,卻有著無比堅毅的生命力。小虞認為強的「冠軍 」銜頭只是一種負累,令他不敢再去接受任何挑戰,甚至連殘疾的她也不如。小虞死後,強傷心地離開家鄉,跟好友蝦仔到南方城市深圳闖天下……
徐克解讀
徐克,生於一九五零年,自十三歲起即開始製作八米厘實驗電影。一九七七年,徐克加入電視廣播有限公司,從事導演和監制等工作。2003年徐克監制《散打》,散打是近年來中國最流行的拳擊運動,此片描述散打拳手的奮斗心路歷程,並起用職業散打拳手演出,充分表現了散打比賽的刺激。……
Ⅲ 散打朱家莊中梁山勝利了嗎
一打二打都不成功,納梁後來總結教訓,摸清敵情,採用恰當的對策終於打下來。運用智慧,知己知彼,這是取得勝利的原因,梁山好漢
用計謀拆散了祝家莊與李家莊、扈家莊的聯盟也是他們取得最後洞纖運勝利的一個原因。
「三打祝家莊」這個故事側重於描寫事件和矛盾,描寫戰略、戰術和解豎州決矛盾的辦法,充分體現了辯證法的思想。宋江
攻打祝家莊,首戰失利,乃約李應
不助祝家莊。二次進兵,遇扈家莊阻攔,後林沖
擒住扈三娘
,扈庄求和,不助祝庄。
宋江籌思破庄之計,適孫立
攜眷友來投,隨計用里應外合,使孫立等假投庄教師欒廷玉
,佯稱合御梁山;又差石秀
出戰,故為孫立擒去,使祝庄不疑。樂和於庄內智除祝氏兄弟,結合庄民鍾離老人等內應,宋江外攻,大破祝家莊。
Ⅳ 大家都知道哪些老一輩全國散打冠軍的故事
桑偉林,你去看電影《散打》看了就知道
Ⅳ 武術散打運動員柳海龍的事跡
擂台上的柳海龍正如其名字一襪棗亂樣,身如蛟龍,氣勢逼人,光這一點就足以讓很多對手不寒而慄了。柳海龍其實不算高大,1.76米的個子,不過他很強壯,渾身肌肉飽滿又富有彈性,四肢發達有力,無論體型還是肌肉結構,即使以健美的標准來看,也算比較不錯的了。而稜角分明的臉型,英氣逼人的目光,更是讓人一眼就能望見其強壯身軀里蘊藏著的致命的攻擊力。
姓名:柳海龍
性別:男
體重:80kg
項目:武術散打
綽號:柳腿劈掛
生於:1981年5月30日
籍貫:山東煙台
身高:1,76米 臂展:1.80米
戰績:2000年中國武術散打王爭霸賽75公斤級冠軍
2000年度「散打王」
2001年九運會暨全國武術散打錦標賽75公斤級冠軍
2001年中泰之戰戰勝泰國選手
2002年超級散打王爭霸賽冠軍
2002年中泰之戰重創泰國選手
2003年全國武術散打錦標賽80公斤第一名
2003年首屆世界散打王爭霸賽冠軍
比賽視頻下載:
中美對抗賽:柳海龍 VS 鐵虎
柳海龍和苑玉寶爭奪超級散打王
鋼鐵般的身體是如何練成的?
散打是一項激烈的身體對抗性運動,其特點是手腳並用、講究「遠踢近打貼身摔」。散打對各項身體素質的要求也是非常高的,力量、速度、耐力、柔韌、靈敏、協調,那一方面有欠缺,都會影響整體的發揮。大多數人都或多或少在某一方面有所欠缺,而柳海龍恰好屬於那種各方面素質都比較好的少數人之一,在他身上,你很難說哪方面有明顯缺陷。
作為搏擊高手的基礎,強壯的身體和良好的告檔體能是必不可少的。柳海龍打了個岩答簡單的比方,同樣100公斤的力量,打在一個身體強壯的人身上,可能他就承受不了。而且,強壯的身體也是力量的保證。雖說身體很大程度上得自遺傳,但後天的訓練才是最根本的。
柳海龍其實也沒什麼秘訣,他認為,跑步就是一項非常好的鍛煉。跑步是全身的運動,不僅能增大肺活量、改善心肺功能、促進血液循環,還能減去身體多餘的脂肪、提高身體的協調性。因此,各種形式的長跑就成了柳海龍每天訓練的保留項目。
在平時的訓練中,力量練習是非常重要的,大約要佔到整個訓練的六分之一。「一力降十會」,要想擊垮對手,沒有足夠的攻擊力是難以想像的。散打力量訓練主要有杠鈴深蹲、卧推等器械練習,當然與健美訓練要求不一樣,不以追求肌肉塊為目標,而要突出爆發力。另外一項重要的訓練是在規定時間內快速連續出拳,如一分鍾內要出200或300拳,這是對力量速度耐力的綜合鍛煉。經常可以在擂台上看到這樣的情形,在比賽的最後兩局,雙方或一方運動員兩手耷拉,偶爾的出拳也顯得綿軟無力。而柳海龍不會,從開賽到結束,他就像一隻不知疾倦的公牛,即使在最後一局,也擁有KO對手的殺傷力。這當然來自平時訓練出來的出色體能。
關於體重
對於散打運動員來說,身上的肥肉無異於垃圾,既然影響技術的發揮,又不利於在體重級別上占優。因此每個散打運動員都面臨著控制體重的問題,特別是在賽前,無不想盡辦法著控制體重的問題,特別是在賽前,無不想盡辦法減輕體重。而柳海龍原本是打75公斤級的,現在卻升為80公斤級,不但不減,反而增了5公斤。
柳海龍認為,合理的減體重是必要的,但原則是不能影響運動能力,不能損害身體健康。減去的體重應該是多餘的體脂和水分,而且應當有一定的限度。平時高強度大運動量的訓練將體重控制在一定水平,賽前根據需要減去適當的體重,這樣才是比較合理的。提到體重,當然不能不說一說飲食,作為高水平的散打運動員,飲食是不可忽視的一個問題。雖然沒有專門的營養顧問,但在平時訓練中,還是注意多食用一些高碳水化合物、高蛋白、低脂肪的食物和營養補劑。每頓不要吃得過飽,可以少吃多餐。另外,盡量不抽煙,少喝酒。
Ⅵ 散打的由來與發展歷史過程介紹
散打是兩人按照一定的規則,運用武術中的踢、打、摔等攻防技法制勝對方的、徒手的現代競技體育專案。下面是我為專門您整理好的散打的由來與發展。
散打的由來與發展
原始社會時期,人們為了生活資料的獲得,逐漸學會了使用拳打、腳踢、絆搏、擒拿等動作「手擒猛獸」。包括:雞、鴨、牛、羊等尤其是私有制萌發後,部落間的戰爭使人與人相鬥的技術不斷。西漢時期的儲具圓雕格鬥就生動地層現了徒手搏的場景。考古化石表明,當時猛獸極多,特別是劍齒虎,十分兇猛。在雲南的滄源原始巖畫上就有一人與野獸搏鬥的描繪,畫面上有兩人雙臂展開與獸搏鬥,另有一人兩手各持短棒似赴援者。《毛記》說:「暴虎,空手以搏之。」在這樣的自然環境中,人類為了生存和獲取食物,除製造和使用簡單的工具外,還必須依靠自身的徒手技能與大自然斗爭。有時人與人之間為了獲取生產資料也要進行搏鬥,而人與人的搏鬥為武術徒手搏擊的萌生奠定了基礎。據史料記載,早在原始部落時,發生大規模戰爭之前,原始先民之間便為爭奪頭領地位和領地而迸行爭鬥了。到了氏族公社時代,由於物質利慾,部落之間經常發生戰爭。而使用武力就成為他們掠奪財富的一種最主要的手段。在這些戰爭中,除器械的拼殺之外,徒手爛春搏擊也不可避免。掌握一定的搏擊實戰技能和經驗就成為當時人們保護自己消滅敵人的有效手段。在這樣的環境下產生了武術徒手搏擊的萌芽。
到了奴隸社會,即夏、商、周時期,作為具有獨立形態的武術徒手搏擊,即「手搏」形成了,並成為當時奴隸主欣賞的一項活動。據《殷本紀》記載:「帝紂……材力過人,手擒猛獸。」可見這種「搏獸」已非生產技能,而是服務於奴隸主、貴族狩獵活動的搏鬥技能。《禮記•王制》記載「凡執技論力,適四方,贏股肱,決射御」表明當時已經有了用「執技論力」,「臝股肱」來決定勝的相搏之技。《釋名》稱:「相搏將謂廣搏以擊之也。然舉手去要,終在撲也。」《穀梁傳》記載:周朝有兩個高手叫秦廑文與梁紇孔子之父「以力相高」。這表明武術徒手搏擊在周代時已發展到一定旳水平。春秋戰國時期,便有了近於比賽形式的「春秋角試」,每年以此來選拔士卒。《管子七法》記載,「春秋角試,……收天下之豪傑,有天下之駿雄」相搏取勝。《左傳•成公十六年》述:「叔山冉搏人以投,中車所軾。」《荀子富國》說:「是猶鳥獲與焦繞搏也。「《國語》記載了趙簡子所說牛談有力,就把他請來與其臣少室周比賽,結果少室周敗給了牛談。上述資料反映當時手搏已經作為專門的搏擊技能存在了。
除了技術外,戰術也有一定的發展。在《荀子•議兵篇》和《資治通鑒》中都有記載:「若手臂之捍頭目而覆胸腹也,詐而襲之與先驚而後擊之,豈手臂不救也。」從中可看出徒手相搏,已有驚上取下、 佯攻巧打的戰術運用。《莊子•人間世》說:「且以巧鬥力者;始乎陽,常卒乎陰,大至則多奇巧。」可見戰術在搏擊實戰中有了一定的運用。到了秦漢三國時期,相搏分化為「角抵」和「手搏」,「角抵」以摔為主,「手搏」以打為主,同時也兼有摔。《漢書藝文志》中收錄的《手搏》大篇雖己失傳,但在殘簡中有「相錯蓄」則是兩人分離後空拳而斗的樣子,這是最早在相搏運動中使用「散手」一詞。這說緩雀明角抵和手搏已相互分離,並豐富了武術徒手搏擊的內容。
在1975年湖北江陵鳳凰山秦墓中出土的一件木篦上有描繪這一時期手搏的彩色漆畫。畫面上有三個男子,均上身赤膊,下著短褲,腰間束帶,足穿翹頭鞋。右邊兩人正在進行「手搏」比賽,左邊一人,雙手前伸,為比賽裁判。台的上部還有一帷幕飄帶,表示這種比賽在台上進行。整個比賽畫面熱烈緊張,參加「手搏」的雙方,一方橫擊另一方頭部,另一方閃躲後弓步沖拳還擊對方頭部。此時的角抵,主要是兩兩相敵的角力,即顏師古所說:「抵者,當也。」這既是力量的較量,又是技藝的較量。角抵活動不僅可以強身健體,而且可以通過這種激烈的對抗賽,使觀賞者精神振奮,回味無窮。
漢初,劉邦曾一度罷廢角抵,但卻沒能完全禁止,到了漢武帝時,反而大力提倡。如《漢武故事》載:「未央庭中設角抵戲,角抵者六國所造也,秦並天下,兼而增廣之,漢興雖罷,然猶不都絕,至上五帝復採用之,並四夷之樂,雜以奇幻,有若鬼神。角抵者使角力相牴觸者也。」武帝特別嗜好此戲,《漢書》中就有「五帝作巴渝、都盧、海中、碭極、曼衍、魚龍、觀角抵之戲」的說擾歷早法。不僅宮廷如此,民間也相當流行角抵活動。《漢書•本紀》載:「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春,作角抵戲,三百里內皆觀。」「元封六年夏,京師民眾觀角抵於林平樂館。」可見民間對角抵的喜愛程度。陝西省歷史博物館收藏的一幅漢墓銅牌上,也刻有角抵紋飾的畫。兩人赤腳,互相用一手扳腿,一手抱腰,相抱相摔,十分生動逼真。
西漢時「角抵」指「戲」,漢以後「角抵」一詞便與「角力」一詞混用了,這個過程又出現了「手搏」。關於「手搏」在漢畫漢磚中多有體現。如四川新都出土的漢畫磚「手搏圖」中,就生動展示兩人手搏對峙的姿態,河南密縣打虎亭2號東漢墓室北壁畫中有兩個大鬍子壯士,赤身,著短褲,留長發,足蹬翹頭靴,兩人在相較相搏。
總體講,秦漢時期是「角抵」「手搏」的發展時期,秦以角抵為雅言,突出摔的方法;漢以手搏為技術,其基本特徵是徒手搏擊,終在撲,或倒或傷或死,二者有一定的區別。
隋唐時期是角抵、手搏盛行的時期。隋唐五代時,手搏角抵倍受重視,比賽幾乎形成制度。社會繁榮使手搏的發展有了一定的基礎。有了武舉制,更促進武術向精練化、規范化發展。《隋書》記載了當時比賽的熱鬧場景,在大業六年,來自各地高手雲集在端門街各獻「天下奇技」,一比就是幾天,甚至「終月而罷」。宋元時期是角力、手搏的盛行時期,宋時手搏作為強身、活動手足的重要手段在民間廣為流傳。《史弘肇龍虎君臣會》中曰:「二 *** 手撕打,四下人都觀看,一肘二拳三翻四合,打倒分際,眾人齊喊一聲,一個漢子在血濼里卧地。」可見宋時手搏已「拳」「肘」「腳」兼用。並出現了比賽的規則:不準「揪住短兒」「按起褲兒」,可以「按直拳、使橫拳」「使腳剪」。上述資料表明宋時手搏已有一定的規范程度。
到了元代,宮廷曾先後10次下禁令,嚴禁民間持有兵器習武,盡管手搏受限,仍練習不止。《元史》中同樣也有關於「手搏」的記載。
明代是中國古代武術承上啟下的重要時期,此時手搏多稱為「白打」或「搏擊」。比賽稱之為打擂台,賽前先設擂主,由檑主安排好高手准備應戰;賽前雙方先要立好生死文書,否則不準上台比武。清朝前期,伴隨著農民運動及秘密結社組織的發屐,出現了不少練武的「社」「館」,同時也出現了一些門派及理論,創新出許多的武術套路,而且有多種的練功方式,人們開始重視武術的健身、防身、自衛、修身養性的作用。此時女子練習散手也較為盛行,清采蘅於蟲鳴漫錄記載:「楚南有兄弟兩人,請來拳師學藝,其妹在樓上看,……哥哥被拳師打倒,於是妹與拳師斗,交手後,妹飛起一腳,踢中拳師要害……」
民國初期,受西洋文化的影響,武術已趨向現代體育。河北武術大師霍元甲在上海創立了「精武體操學校」,後改為「精武會」。河北馬良創編並推廣了中華新武術,中央國術館也相繼成立,並於1928年10月由國民 *** 中央國術館舉行了「第一屆國術國考」。這次徒手比賽不分級別、不分流派、不帶護具;不準攻擊眼、喉、檔部,三局兩勝,採取雙敗淘汰制。開始了近代武術搏擊散手即散打比賽的新紀元。到了1933年舉辦的第二屆國術國考,就有了護具規定和要求,比賽以性別分組,按體重分級,沒有時間限制,將對方擊倒為勝一局, 三局兩勝。
新中國成立後,武術作為中華民族文化遺產被式被列為推廣專案,隨後在研究發展重點上,先將武術套路運動形式進行推廣,作為競賽表演的重點。但散打運動在民間仍廣泛流傳。
為了使武術攻防格鬥技術在比賽中得到檢驗,1979年3月首先在浙江體委、北京體院和武漢體院三個單位進行武術對抗專案的試點訓練;同年5月,在南京市舉行的全國武術觀摩交流大會上,上 越單位進行公開表演;同年10月,在第四屆全運會上又進行了公開表演。1980年5月,在山西太原舉行的全國武術觀摩交流大會上進行表演的省市越采越多。同年10月,國家體委調集有關人員,開始制定散打比賽規則意見稿。1981年在沈陽舉行的全國武術觀摩交流大會上,北京體院與武漢體院進行一次公開表演比賽。1982年,國家體委又調集有關人員制定了《武術散手散打競賽規則》初稿,並按這一規則在北京舉行了全國十單位武術散打邀請賽。自此,武術散打本著「積極穩妥」的精神,每年都舉行一次全國性的武術對抗專案散打表演賽。不斷總結經驗,並在1987年採用了設台的辦法,確定了以擂台為民族特色的競賽形式。1988年,在由中國武術研究院、中國武術協會主辦的,國際武術節上首次舉辦了國際武術邀請賽,來自15個國家和地區近60名運動員進行了角逐,這標志著武術散打已經走向現代體育競技的舞台。與此同時也出現了「散打」與「散手」一詞相混用的現象,經過反復討論沒能達成一致意見,直到今天這種現象仍然存在。
通過1979-1988年這十年的實驗總結研究,散打專案競賽訓練裁判規則日趨完善。,國家體委將武術散打確定為國家正式競賽專案,同年10月在江西宜春市舉行了第一屆全國武術散打擂台賽。1990年正式出版了《武術散手散打競賽規則》,同年批准了14名武英級運動員和第一批國家級武術散打裁判員,同時比賽的評分也採用了電子記分器,標志著散打從表演進入了正規化的武術散打比賽時代,這為散打的發展開創了新的歷程。1991年,全國武術散打比賽分為上半年舉行的全國武術散打錦標賽團體賽和下半年舉行的全國武術散打錦標賽個人賽。1993年,在第7屆全國運動會上,散打首次被列為正式比賽專案,設團體金牌1塊;1997年的第8屆全國運動會上,散打頊目金牌增加到3塊。各省市及行業體協先後成立了散打專業隊和集訓隊,並在國家體委直屬六大體院開設武術散打專業,各地方武術館、體育學校習練散打的學員層出不窮,散打運動在群眾中已有廣泛、深厚的基礎。1998年,散打比賽被列為在泰國曼谷舉行的第12屆亞洲運動會競賽專案。2000年,經國家體育總局批准,由國家武術運動管理中心組織舉辦了中國武術散打王爭霸賽,全國各體協及省市專業運動隊紛紛報名參加。散打王比賽獎金豐厚,賽事宣傳、組織具有現代水平。主辦者在比賽護具和比賽規則上進行了大膽的創新,將散打比賽護具改為點護式。即取消原來的護胸、護腿、護頭,比賽時運動員只穿護襠,戴護齒、拳套。並且在原來散打檑台的基礎上設立了圍繩,縮小了比賽場地,將比賽時間改為五局,這大大增加了比賽的對抗性和精彩程度,散打王比賽的成功舉辦標志著武術散打已向職業化道路邁進。
2003年,由國際武術聯合會組織,在中國上海舉辦了第一屆世界盃武術散打比賽,比賽共設11個級別,有十幾個國家和地區選派優秀的運動員參賽。我國選派8名選手參加比賽共獲得6塊金牌。世界盃散打賽的成功舉辦標志著中國武術散打向國際體壇的全面進軍,中國武術被賦予了新的使命:「武術源於中國,屬於世界,高於體育。」
散打的主要特點
體育性
散手運動從初步研究到試點開展,從經驗總結到全國推廣,直至成為現代體育競賽專案,曾經歷過許多困難、矛盾和阻力。其中最主要的問題是:散手比賽與人們想像的武術徒手搏擊形式截然不同,有人甚至認為散手不是武術,而只是「拳擊加腿擊」。因為民間流行的武術搏擊,一般都認為是防身自衛,一招致敵;或者象電影、電視、武打小說中描述的那樣出神人化,風雨不透。這是武術在許多形式上給人以神化誇張的錯覺而造成的誤解。在現代文明社會中,我們不能讓散手在狹窄的拼殺中去生存,應把武術之精華溶人簡單易行的運動形式,不僅能自衛還能強身,這樣才能有廣泛的生命力,才能真正走向社會,走向世界。於是,原國家體委武術院經過試驗、論證後,認為散手的技法是以增強體質,交流技藝,防身自衛,提高技術水平為出發點,從傳統武術徒手搏擊術中取捨動作,使散手成為體育,即寓技擊術於體育之中。
由於決策正確、方法得當,散手運動才得以順利的開展和推廣,從現在的散手運動形式來看,散手與其它運動專案基本相同,屬於體育,但又突出地反映出武術的特殊本質——技擊性,同時又明顯地區別於使人致傷致殘的技擊術,不包含致人於死地的絕招妙計。散手規則嚴格規定了不準向對方後腦、頸部、襠部進行攻擊,也不允許使用反關節動作及肘、膝的技法,但可以運用武術各種流派的技法。
對抗性
散手運動的內在特點,決定了它以相互對抗的形式來表現,所以,散手的基本形式就是對抗性。這種對抗,是在雙方掌握了散手的基本動作和基本技術,經過一段的訓練,在沒有固定格式的情況下,在規則規定的范圍內進行較技、較勇、較智,一分上下。
民族性
武術散手是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遺產,是在中國特定的社會歷史條件下逐漸演變發展形成的,因此它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
中國散手不同於拳擊,也不同於跆拳道,更不同於用頭頂、肘撞、膝擊的泰拳和不能用腳,只能用掉、拌、擒方法的柔道等專案;由於散手設擂比試,又不同於西方國家有攬繩的自由搏擊,也不同於日本的空手道、相撲、踢拳道、格鬥術,以及法國的忍拳等。武術散手要求「遠踢、近打、貼身摔」,它的民族形式不是凝固的,也不能理解為「過去形式」、「歷史形式」或「傳統形式」。民族形式有鮮明的時代性,因此形式不是單一的,而是多變的、演進的。
散打的注意事項
1.如何壓腿。壓腿是訓練課中不可缺少的首要環節,初學者必須先過這關,就是成名的運動員也必須天天壓腿。壓腿不可操之過急,初學者千萬別為了動作瀟灑、飄逸去力求速成。壓腿本是很安全的訓練專案,不應該受傷。朋友們如果因壓腿導致韌帶拉傷,主要原因是沒有循序漸進,不顧疼痛而強行用力。為了防止受傷,我根強調的是壓腿的方法要正確,如方法不正確則可能導致把腿壓變形,從而影響今後技術動作的提高,若有專門的教練,可按照教練的安排支練習。在壓腿過程中,千萬不能急於求成, 而應由輕到重,不能用力過猛,如果一下子用力過大,就容易把韌帶拉傷,就不能進行正常訓練。另外,在踢腿的過程中也不能用力過猛,應根據壓腿的程度,慢慢向上踢。
2.在技術動作訓練中應注意加強薄弱環節部位義練習和放鬆肌肉。散打訓練中腰部是最容易受傷的一個部位,但腰部又是一個關鍵發力軸點,不管哪項技術的發力都是腰部的帶動,所以在准備活動和練習中,特別要注意腰部力量的練習,准備活動做好後,要以較輕的重量先做上一到兩組,讓各個部位都得到適應,以免受傷,然後再加重練習。在力量練習結束時為使肌肉鬆弛以免發僵,要加一些輔助性的練習力而行如沖刺跑、快速空擊或沙袋練習等,這樣就能使練習的力量在快速的內容中發揮出來,達到預期的效果,在訓練結束一應兩人相互做肌肉 *** 放鬆10分鍾。
3.在實戰技術訓練中,要注意反應練習和心理鍛煉,在初次實戰前, 我們要加強反應練習,反應有 一定的基礎,然後再進行實戰練習,在選擇對手時應選一個與自已實力相當的對手,這樣有利於培養我們的信心,若選擇的對手太強,第一次實戰就被對手打得很重就對實戰產生一種畏懼心理,這樣就對其以後的實戰技術的提高與發揮有很大影響 。
散打的技術犯規
1、消極摟抱對方。
2、消極逃跑躲避對方攻擊。
3、用手抓住圍繩進攻對方或不正當地利用圍繩或立柱。
4、處於不利狀況時要求暫停。
5、比賽中對裁判員有不禮貌的行為、語言或有其他不服從裁判的行為。
6、有意拖延比賽時間。
7、上場不戴或吐落護齒,有意松脫護具。
8、教練員及助手嚴重違反規則。
對犯規的處罰措施主要有三種:勸告、警告和取消比賽資格。技術犯規一般給予勸告,對手得1分。2、沒有造成嚴重後果的侵人犯規,一般給予警告,對手得2分。運動員故意傷人或者雖然不是故意的犯規卻使對方不能比賽時,就要被取消當場的比賽資格,並視情況給予禁賽處分。這種處分一般是比較謹慎的,場上裁判不能獨立執行,只能由裁判長進行確定。有些武德比較差的運動員有時也會詐傷,實際上有時只是對方無意碰了一下,根本沒有受傷,卻裝著巨痛無比的樣子,只要場上裁判發現這種情況,不但騙不到分,而且還要被罰分。觀眾觀看比賽時不妨留意,肯定能發現這種情況。
Ⅶ 散打的創始人是誰,有過怎樣的經歷
散打的創始者名為梅惠志,梅惠志是散打運動的推廣人,同時也把我們傳統的武術以及現代搏擊大膽結合起來了,他跟他的學生經常與傳統武術進行比試,對傳統武術方面的知識有非常深刻的認識。八十年代初期,我們國家體委在北京體院和武漢體院進行散手運動的實驗,北京有一批武術愛好者為散手運動做出了極大的貢獻。
梅老師對傳統武術的不足說的很對,的確是時代在變化,傳統武術的訓練方法和意識比較落後,傳統的武術主要是怎麼防禦,實際上在實戰中不太中用,不適合參加比賽,有些功夫噱頭很大,比如鐵砂掌,事實上一拳打在腦袋上都會覺得頭疼。
Ⅷ 男散打的背景故事
在大陸,男性格鬥技之所以一直停滯不前,是因為撒勒·瑪雅不收男弟子。
阿拉德大陸的男性不僅沒有正式學習格鬥技的機會,而且阿拉德大陸的格鬥術也演變為只適合女子修煉。
在這種背景之下,熱衷於格鬥術的幾名男子開始探索如何將傳統格鬥術轉化為適合自己身體的格鬥術。
因此,一種用快速的移動接近敵人、運用以腿法為主的強力攻擊的格鬥流派就此誕生。
這一流派的誕生一方面是為了抗議撒勒·瑪雅的差別政策,
一方面也最大限度充分利用了男性的身體特性。
且流派誕生的不論動機如何,這一流派在大陸的男格鬥家中間開始漸漸流行開來,
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認真研究這種主要運用腿法的格鬥術。
而精通該流派格鬥術的人也自稱為「散打」。
不過,女散打對此並不認可。
沒有招式和技巧,只是直截了當地進攻;不考慮後方防守,只是一
味地突進……
女格鬥家們完全沒把這種魯莽的格鬥術放在眼裡,
當然也沒把男散打放在眼裡。
最終,男女散打之間的矛盾發展為兩個陣營的武力沖突,當時勢單力薄男散打就這么被逐出都市。
然而這並沒有使男格鬥家們喪失鬥志,他們轉而實行迂迴策略,偷偷聚居在深山中潛心修煉,這也成為日後山中的男格鬥道場繁榮的原因。而對於剛剛創立不久、尚未鞏固地位的流派來說,其實有一個清幽的地方進行修行,是再適合不過了。
在日積月累的修煉中,男散打們的技巧開始突飛猛進。
雖然與女格鬥家相比,他們缺乏訓練有素的身體,而且流派創立的歷史短暫,對敵招式也略顯稚嫩,甚至感覺有些魯莽輕率,只會橫沖直撞、亂打一氣;但是沒有人可以忽視他們實戰中的瞬間爆發力。
這股無所畏懼、強勢的攻擊力甚至能夠壓制住女格鬥中的高手,或者是擊敗一些連女格鬥家們也感到棘手的敵人。而這些精彩的實戰經驗,也成為了日後男散打們津津樂道的話題之一……
Ⅸ 圍捕喬立夫,世界散打冠軍,1995年,8名刑警如何擒拿喬立夫
與喬立夫相比,對邵苗苗的審訊極不順利。眼看大勢已去,邵苗苗把所有的責任都推給了喬立夫,謊稱自己僅僅是協助,而且沒有殺人。前往邵苗苗的家裡查抄贓物贓款的時候,邵苗苗的母親躺在地上撒潑打滾,一直堅稱這些錢都是女兒做生意掙得。
1995年11月24日,喬立夫、邵苗苗、房宗慶等4名罪犯被判處死刑,押赴刑場執行槍決。從不流淚的喬立夫,在執行死刑的前一天號啕大哭起來:「我是被她勾引才犯了罪。我的家庭本來很溫馨,女兒才上幼兒園……我這么做,到底圖個什麼。一切都完了。」關於八九十年代的大案還有很多,作者在以後的文章中,和大家慢慢聊。
Ⅹ 有哪些散打比賽中,拳王被打殘或打死的
死於比賽的散打名將,最著名的是上官鵬飛。
上官鵬飛,1988年10月24日出生於河南省焦作市,2009年戰勝董傳超獲得中國武術散世衫灶打聯賽75公斤級的冠軍。
2011年10月塌燃31日,上官鵬飛在和武警代表隊的崔飛的比賽中不幸受傷,至11月底,其傷情不見好轉。2011年搜扮12月12日,在昏迷了42天之後,上官鵬飛去世,年僅23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