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郭淮曾數次抵擋諸葛亮北伐,他的實力有多強
郭淮是三國時期的人物,在諸葛亮北伐時期曾多次阻擋諸葛亮的進攻之路,諸葛亮最後一次的北伐失敗也是因為郭淮的原因,同時也十分善於用人,對於局勢的穩定有著十陵埋亂分精準的把握。郭淮不僅在阻止諸葛亮北伐有很大的功勞,同時也幫助了夏侯淵在建安時期收拾了定軍山的殘局,穩定了當時比較混亂的局面,是一個有智慧有謀略之人,不過武功能力比較的低。
郭淮在小說中描寫的並不是很多,雖然抵抗過諸葛亮多此的北伐,但其實北伐的失敗有些也是諸葛亮內部的原因,當然郭淮也是有自己的能力。但和諸葛亮的謀略相比還是諸葛液散亮比較的厲害的,郭淮相比之下也是一個小的角色,在某些問題上比其他人更能把握好局勢的穩定的,諸葛亮的北伐夢想最終也沒有實現。
❷ 《郭淮救妻》郭淮是一個怎樣的人頭
我覺得郭淮譴妻其實可以說是桐簡灶郭淮救妻的一個計策,試問如果來逮捕他妻子的人正在急切拿人的時候如果不讓他妻子走,那麼必定是違抗聖旨,這咐握樣做的後果不是與妻子一起死就只能是舉兵反抗,那就是謀反,對於一個屢建戰功的忠臣來說,自然不想為了妻子之事而晚節不保,所以他讓妻子先走,這就說明我大義滅親在先,絕對沒有謀反叛逆的意思。而後面派人追回自己的妻子,就是他在賭,宣局扮帝我已經給了你面子,你也能看到我是個忠臣,而且我以前也戰功赫赫,你以後也肯定還有用得到我的地方,現在如果你不放我妻子,那麼我也不活了。這樣反正宣帝的面子也保全了,從前面追殺過程中也能看出人心所向,如果郭淮真反了那還是有個基礎的,再加上以後肯定也還要利用郭淮,那不如做個順水人情,把人放了。
❸ 你對郭淮遣妻中的郭淮的看法是什麼
欲擒故縱,首先表明我郭伯濟在當地是很得民心的,百姓都喜歡我,完全有擁兵自立的根本,但我絕不反抗皇命,骨子裡就是忠臣一條,所以即使要我大義滅親也在所不辭,畢竟妻子有罪之身(哪怕是株連)。而隨後又派人追回妻子,是告訴宣帝我們一家子感情特別好,我結發之妻不在了,孩子們問我要媽媽,我給不出來,他們必定痛不欲生,到那時我也不活了,要死死一塊兒,至少到了冥府還是一家子。意思很明確,殺一御喚個安分守己的女人事小,殺一個能精兵拒敵的將領事大,三軍易得一將難求,你司馬仲達看著辦。郭伯濟至少在這個問題上,對朝廷的態度、司馬懿的大致想法是旁拆手十分清楚的。株連本就是一種只為立威而存在的酷刑,大家都心知肚明,我郭伯濟把妻子交給你,已經給足了朝廷面子,功臣宿將也不能免於刑法,立威立信都做到了。接下來我耍賴完全是我個人「作風」的問題,我和妻子伉儷情深,雁落一對,殺我妻子也就是殺我郭伯濟,只看你們到底是需要殺一個相夫教子的良家婦女還是需要我了。當然最後的結果也很明顯了,朝廷在司馬仲達的「建議」下說「我們需要郭伯濟(而不是殺掉一個根本上沒啥過運嫌錯的可憐女人)」。
由此可知,郭伯濟看似愚鈍忠厚,實際上精明內斂,能保其身。在他之後的曹魏大將如鍾會、鄧艾雖有破蜀克敵之功,但都不能善始善終,到頭來落得個身首異處的下場。曹魏地盤最大,人才最多,想要混出頭本來就很艱辛,而能得善始善終就更加困難,連為曹操獻策無數、勞苦功高的「吾之子房」荀文若都可以被曹操「賜死」,遍數整個曹魏歷史,恐怕也就賈詡和郭淮二人了。
而至於郭伯濟的軍事才能到底如何,是否真如演藝中那般被姜維戲耍,就是另外的話題了。
❹ 魏將郭淮和郭嘉有什麼關系
郭淮(?-255),字伯濟,太原陽曲(今山西太原)人。三國時期魏國名將,官至大將軍,封陽曲侯。建安年間(196-220)舉孝廉,先後任平原府丞、丞相兵曹議令史、夏侯淵的司馬。夏侯淵戰死時郭淮收集殘兵,推張郃為主將而槐閉得以穩定局勢。曹丕稱帝後,封郭淮為關內侯,鎮西長史。諸葛亮伐魏時,郭淮料敵准確,立下戰功。正始元年(240),郭淮打退姜維,升任左將軍灶拆、前將軍;嘉平二年鉛辯裂(250)又升遷為車騎將軍,封陽曲侯。
郭嘉(170-207),字奉孝,潁川陽翟(今河南禹州)人。東漢末年曹操帳下謀士,官至軍師祭酒,封洧陽亭侯。後於曹操征伐烏丸時病逝,年僅三十八歲。謚曰貞侯。
木有關系,除了可能是同事和都是姓郭之外,貌似沒有交集了。
❺ 太原是山西省的省會,太原有什麼歷史名人
1、郭淮
郭淮(?—255年2月23日),字伯濟。太原陽曲(今山西太原)人。三國時期魏國名將。東漢末年,郭淮被舉為孝廉,先後任平原郡府丞、五官中郎將門下賊曹、丞相兵曹議令史、征西將軍司馬。
征西將軍夏侯淵戰死時,郭淮收集殘兵,與杜襲共推張郃為主將,得以穩定局勢。曹魏建立後,獲封關內侯,又任鎮西長史。諸葛亮伐魏時,郭淮料敵准確,多立戰功。
正始元年孫賀(240年),擊退姜維,升任左將軍、前將軍。嘉平二年(250年),升任車騎將軍,進封陽曲侯。正元二年(255年),郭淮去世。追贈大將軍,謚號「貞」。
❻ 誰看過「三國演義」里的「空城計」啊!快告訴我裡面有什麼精神或者含義之類的都可以,急用啊!!
名稱 空城計
拼音 kōng chéng jì
解釋 指在危急處境下,掩飾空虛,騙過對方的策略。
出處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95回:「『如魏兵到時,不可擅動,吾自有計。』孔明乃披鶴氅,戴綸巾,引二小童攜琴一張,於城上敵樓前,憑欄而坐,焚香操琴。」
事例 你不能老是用「~」
歇後語 諸葛亮彈琴退司馬
用法 作賓語;指欺騙對手
英文 presenting a bold front to conceal a weak defence <empty-city stratagem>
故事 三國時期,魏國派司馬懿掛帥進攻蜀國街亭,諸葛亮派馬謖駐守失敗。司馬懿率兵乘勝直逼西城,諸葛亮無兵迎敵,但沉著鎮定,大開城門,自己在城樓上彈琴。司馬懿懷疑設有埋伏,引兵退去。等得知西城是空城回去再戰,趙雲趕回解圍
虛者虛之,疑中生疑①;剛柔之際②,奇而復奇。
【注釋】①虛者虛之,疑中生疑:第一個「虛」為名詞,意為空虛的,第二個「虛」為動詞,使動,意為讓它空虛。全句意:空虛的就讓它空虛,使他在疑惑中更加產生疑惑。
②剛柔之際:語出《易經.解》卦。解,卦名。本卦為異卦相疊(坎下震上)。上卦為震為雷,下卦為坎為雨。雷雨交加,盪滌宇內,萬象更新,萬物萌生,故卦名為解。解,險難解除,物情舒緩。本卦初六.《象》辭「剛柔之際,義無咎也」,是使剛與柔相互交會,沒有災難。
此計運用此象理,是說敵我交會,相戰,運用此計可產生奇妙而又奇妙的功效。
【按語】虛虛實實,兵無常勢。虛而示虛,諸葛而後,不乏其人。如吐蕃陷瓜州,王君煥死,河西惱懼。以張守圭為瓜州刺史,領余眾,方復築州城。版干裁立,敵又暴至。略無守御之具。城中相顧失色,莫有鬥志。守圭日:「徒眾我寡,又瘡痍之後,不可以矢石相持,須以權道制之。」乃於城上,置酒作樂,以會將士。敵疑城中有備,不敢攻而退。又如齊祖廷為北徐州刺史,至州,會有陳寇,百姓多反。廷不關城門。守陴者,皆令下城,靜座街巷,禁斷行人雞犬。賊無所見聞,不測所以,或疑人走城空,不設警備。廷復令大叫,鼓噪聒天,賊大驚,頓時走散。
【解析】這則按語又講了兩個故事。張守圭接替戰死的王君煥,正在修築城牆,敵兵又突然來襲。城裡沒有任何守御的設備,大家驚慌失措。守圭說:「敵眾我寡,又處在城池剛剛破壞之後,光用石頭和弓箭是不對退敵的,應該用計謀。」他讓將士們和他一道,坐在城上,飲酒奏樂,若無其事。敵人懷疑城中有備,只有退兵。齊祖鋌也用近似的方法退兵,他的做法比張守圭又多一招:等賊兵以為人走城空,不設警備時,突然命士兵大聲叫喚,更將賊兵搞得糊里糊塗,只得退兵。
虛虛實實,兵無常勢,變化無窮。在敵乘我虛之時,當展開心理戰。一定要充分掌握對方主帥的心理和性格特徵,切切不可輕易出此險招。況且,此計多數情況下,只能當作緩兵之計,還得防止敵人卷土重來。所以還必須有實力與敵方對抗,要救危局,還是要憑真正實力。
【探源】空城計,這是一種心理戰。在己方無力守城的情況下,故意向敵人暴露我城內空虛,就是所謂「虛者虛之」。敵方產生懷疑,更會猶豫不前,就是所謂「疑中生疑」。敵人怕城內有埋伏,怕陷進埋伏圈內。但這是懸而又懸的「險策」。使用此計的關鍵,是要清楚地了解並掌握敵方將帥的心理狀況和性格特徵。諸葛亮使用空城計解圍,就是他充分地了解司馬懿謹慎多疑的性格特點才敢出此險策。諸葛亮的空城計名聞天下。此事雖是小說家演義,其實,早在春秋時期,真的出現過用空城計的出色戰例。
春秋時期,楚國的令尹公子元,在他哥哥楚文王死了之後,非常想佔有漂亮的嫂子文夫人。他用各種方法去討好,文夫人卻無動於衷。於是他想建立功業,顯顯自己的能耐,以此討得文夫人的歡心。
公元前666年,公子元親率兵車六百乘,浩浩盪盪,攻打鄭國。楚國大軍一路連下幾城,直逼鄭國國都。鄭國國力較弱,都城內更是兵力空虛,無法抵擋楚軍的進犯。
鄭國危在旦夕,群臣慌亂,有的主張納款請和,有的主張拼一死戰,有的主張固守待援。這幾種主張都難解國之危。上卿叔詹說:「請和與決戰都非上策。固守待援,倒是可取的方案。鄭國和齊國訂有盟約,而今有難,齊國會出兵相助。只是空談固守,恐怕也難守住。公子元伐鄭,實際上是想邀功圖名討好文夫人。他—定急於求成,又特別害怕失敗。我有一計,可退楚軍。」
鄭國按叔詹的計策,在城內作了安徘。命令士兵全部埋伏起來,不讓敵人看見一兵—卒。令店鋪照常開門,百姓往來如常,不準露一絲慌亂之色。大開城門,放下吊橋,擺出完全不設防的樣子。
楚軍先鋒到達鄭國都城城下,見此情景,心裡起了懷疑,莫非城中有了埋伏,誘我中計?不敢妄動,等待公子元。公子元趕到城下,也覺得好生奇怪。他率眾將到城外高地眺望,見城中確實空虛,但又隱隱約約看到了鄭國的旋旗甲士。公子元認為其中有詐,不可貿然進攻,先進城探聽虛實,於是按兵不動。
這時,齊國接到鄭國的求援信,已聯合魯、宋兩國發兵救鄭。公子元聞報,知道三國兵到,楚軍定不能勝。好在也打了幾個勝仗,還是趕快撤退為妙。他害怕撤退時鄭國軍隊會出城追擊,於是下令全軍連夜撤走,人銜枚,馬裹蹄,不出一點聲響。所有營寨都不拆走,族旗照舊飄揚。
第二天清晨,叔詹登城一望,說道:「楚軍已經撤走。」眾人見敵營族旗招展,不信已經撤軍。叔詹說:「如果營中有人,怎會有那樣多的飛鳥盤旋上下呢?他也用空城計欺騙了我,急忙撤兵了。」這就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使用空城計的戰例。
【故事】西漢時期,北方匈奴勢力逐漸強大,不斷興兵進犯中原。飛將軍李廣任上郡太守,抵擋匈奴南進。
一天,皇帝派到上郡的宦官帶人外出打獵,遇到三個匈奴兵的襲擊,宦官受傷逃回。李廣大怒,親自率領一百名騎兵前去追擊。一直追了幾十見地,終於追上,殺了兩名,活捉一名,正准備回營時,忽然發現有數千名匈奴騎兵也向這里開來。匈奴隊伍也發現了李廣,但看見李廣只有百名騎兵,以為是為大部隊誘敵的前鋒,不敢貿然攻擊,急忙上山擺開陣勢,觀察動靜。
李廣的騎兵非常恐慌。李廣沉著地穩住隊伍:「我們只有百餘騎,離我們的大營有幾十里遠。如果我們逃跑,匈奴肯會追殺我們。如果我們按兵不動,敵人肯定會疑心我們有大部隊行動,他們決不敢輕易進攻的。現在,我們繼續前進。」到了離敵陣僅二里地光景的地方,李廣下令:「全體下馬休息。」李廣的士兵卸下馬鞍,悠閑地躺在草地上休息,看著戰馬在一旁津津有味地吃草。
匈奴部將感到十分奇怪,派了一名軍官出陣觀察形勢。李廣立即命令上馬,沖殺過去,一箭射死了這個軍官。然後又回到原地,繼續休息。
匈奴部將見此情形,更加恐謊,料定李廣胸有成竹,附近定有伏兵。天黑以後,李廣的人馬仍無動靜。匈如部將怕遭到大部隊的突襲,慌慌張張引兵逃跑了。 李廣的百餘騎安全返回大營。
【諸葛亮的空城計】三國時期,諳葛亮因錯用馬謖而失掉戰略要地——街亭,魏將司馬懿乘勢引大軍15萬向諸葛亮所在的西城蜂擁而來。當時,諸葛視身邊沒有大將,只有一班文官,所帶領的五千軍隊,也有一半運糧草去了,只剩2500名士兵在城裡。眾人聽到司馬懿帶兵前來的消息都大驚失色。諸葛亮登城樓觀望後,對眾人說:「大家不要驚慌,我略用計策,便可教司馬懿退兵。」
於是,諸葛亮傳令,把所有的旌旗都藏起來,士兵原地不動,如果有私自外出以及大聲喧嘩的,立即斬首。又叫士兵把四個城門打開,每個城門之上派20名士兵扮成百姓模樣,灑水掃街。諸葛亮自己披上鶴氅,戴上高高的綸巾,領著兩個小書童,帶上一張琴,到城上望敵樓前憑欄坐下,燃起香,然後慢慢彈起琴來。
司馬懿的先頭部隊到達城下,見了這種氣勢,都不敢輕易入城,便急忙返回報告司馬懿。司馬懿聽後,笑著說:「這怎麼可能呢?」於是便令三軍停下,自己飛馬前去觀看。離城不遠,他果然看見諸葛亮端坐在城樓上,笑容可掬,正在焚香彈琴。左面一個書童,手捧寶劍;右面也有一個書童,手裡拿著拂塵。城門里外,20多個百姓模樣的人在低頭灑掃,旁若無人。司馬懿看後,疑惑不已,便來到中軍,今後軍充作前軍,前軍作後軍撤退。他的二子司馬昭說:「莫非是諸葛亮家中無兵,所以故意弄出這個樣子來?父親您為什麼要退兵呢?」司馬懿說:「諸葛亮一生謹慎,不曾冒險。現在城門大開,裡面必有埋伏,我軍如果進去,正好中了他們的計。還是快快撤退吧!」於是各路兵馬都退了回去。
【評析】 空城計是《三國演義》里特別精彩的一個計謀,歷來為人們津津樂道。空城計是一仲「虛而虛之」的心理戰術,在戰爭的緊急關頭和力量虛弱的情況下運用這種戰術,故意以空虛無兵之勢示敵,就可能使敵人疑中生疑,怕中埋伏,從而達到排危解難的目的。 這個智謀故事見於《三國演義》第九十五回「馬謖拒諫失街亭武侯彈琴退仲達」。諸葛亮冒死作出假象,最後成功了。我們要學習這種大膽。
第九十五回 馬謖拒諫失街亭 武侯彈琴退仲達
卻說魏主曹睿令張郃為先鋒,與司馬懿一同征進;一面令辛毗、孫禮二人領兵五萬,往助曹真。二人奉詔而去。且說司馬懿引二十萬軍,出關下寨,請先鋒張郃至帳下曰:「諸葛亮平生謹慎,未敢造次行事。若是吾用兵,先從子午谷徑取長安,早得多時矣。他非無謀,但怕有失,不肯弄險。今必出軍斜谷,來取新城。若取新城,必分兵兩路,一軍取箕谷矣。吾已發檄文,令子丹拒守新城,若兵來不可出戰;令孫禮、辛毗截住箕穀道口,若兵來則出奇兵擊之。」*曰:「今將軍當於何處進兵?」懿曰:「吾素知秦嶺之西,有一條路,地名街亭;傍有一城,名列柳城:此二處皆是漢中咽喉。諸葛亮欺子丹無備,定從此進。吾與汝徑取街亭,望陽平關不遠矣。亮若知吾斷其街亭要路,絕其糧道,則隴西一境,不能安守,必然連夜奔回漢中去也。彼若回動,吾提兵於小路擊之,可得全勝;若不歸時,吾卻將諸處小路,盡皆壘斷,俱以兵守之。一月無糧,蜀兵皆餓死,亮必被吾擒矣。」 張郃大悟,拜伏於地曰:「都督神算也!」懿曰:「雖然如此,諸葛亮不比孟達。將軍為先鋒,不可輕進。當傳與諸將:循山西路,遠遠哨探。如無伏兵,方可前進。若是怠忽,必中諸葛亮之計。」張*受計引軍而行。
卻說孔明在祁山寨中,忽報新城探細人來到。孔明急喚入問之,細作告曰:「司馬懿倍道而行,八日已到新城,孟達措手不及;又被申耽、申儀、李輔、鄧賢為內應:孟達被亂軍所殺。今司馬懿撤兵到長安,見了魏主,同張郃引兵出關,來拒我師也。」孔明大驚曰:「孟達做事不密,死固當然。今司馬懿出關,必取街亭,斷吾咽喉之路。」便問:「誰敢引兵去守街亭?」言未畢,參軍馬謖曰:「某願往。」孔明曰:「街亭雖小,干係甚重:倘街亭有失,吾大軍皆休矣。汝雖深通謀略,此地奈無城郭,又無險阻,守之極難。」 謖曰:「某自幼熟讀兵書,頗知兵法。豈一街亭不能守耶?」孔明曰:「司馬懿非等閑之輩;更有先鋒張*,乃魏之名將:恐汝不能敵之。」謖曰:「休道司馬懿、張郃,便是曹睿親來,有何懼哉!若有差失,乞斬全家。」孔明曰:「軍中無戲言。」謖曰:「願立軍令狀。」孔明從之,謖遂寫了軍令狀呈上。孔明曰:「吾與汝二萬五千精兵,再撥一員上將,相助你去。」即喚王平分付曰:「吾素知汝平生謹慎,故特以此重任相托。汝可小心謹守此地:下寨必當要道之處,使賊兵急切不能偷過。安營既畢,便畫四至八道地理形狀圖本來我看。凡事商議停當而行,不可輕易。如所守無危,則是取長安第一功也。戒之!戒之!」二人拜辭引兵而去。孔明尋思,恐二人有失,又喚高翔曰: 「街亭東北上有一城,名列柳城,乃山僻小路,此可以屯兵紮寨。與汝一萬兵,去此城屯紮。但街亭危,可引兵救之。」高翔引兵而去。孔明又思:高翔非張*對手,必得一員大將,屯兵於街亭之右,方可防之,遂喚魏延引本部兵去街亭之後屯紮。延曰:「某為前部,理合當先破敵,何故置某於安閑之地?』孔明曰:「前鋒破敵,乃偏裨之事耳。今令汝接應街亭,當陽平關沖要道路,總守漢中咽喉:此乃大任也,何為安閑乎?汝勿以等閑視之,失吾大事。切宜小心在意!」魏延大喜,引兵而去。孔明恰纔心安,乃喚趙雲、鄧芝分付曰:「今司馬懿出兵,與舊日不同。汝二人各引一軍出箕谷,以為疑兵。如逢魏兵,或戰、或不戰,以驚其心。吾自統大軍,由斜谷徑取新城;若得新城,長安可破矣。」二人受命而去。孔明令姜維作先鋒,兵出斜谷。
卻說馬謖、王平二人兵到街亭,看了地勢。馬謖笑曰:「丞相何故多心也?量此山僻之處,魏兵如何敢來!」王平曰:「雖然魏兵不敢來,可就此五路總口下寨;卻令軍士伐木為柵,以圖久計。」謖曰:「當道豈是下寨之地?此處側邊一山,四面皆不相連,且樹木極廣,此乃天賜之險也:可就山上屯軍。」平曰:「參軍差矣。若屯兵當道,築起城垣,賊兵總有十萬,不能偷過;今若棄此要路,屯兵於山上,倘魏兵驟至,四面圍定,將何策保之?」謖大笑曰:「汝真女子之見!兵法雲:憑高視下,勢如劈竹。若魏兵到來,吾教他片甲不回!」平曰:「吾累隨丞相經陣,每到之處,丞相盡意指教。今觀此山,乃絕地也:若魏兵斷我汲水之道,軍士不戰自亂矣。」謖曰:「汝莫亂道!孫子雲:置之死地而後生。若魏兵絕我汲水之道,蜀兵豈不死戰?以一可當百也。吾素讀兵書,丞相諸事尚問於我,汝奈何相阻耶!」平曰:「若參軍欲在山上下寨,可分兵與我,自於山西下一小寨,為掎角之勢。倘魏兵至,可以相應。」馬謖不從。忽然山中居民,成群結隊,飛奔而來,報說魏兵已到。王平欲辭去。馬謖曰:「汝既不聽吾令,與汝五千兵自去下寨。待吾破了魏兵,到丞相面前須分不得功!」王平引兵離山十里下寨,畫成圖本,星夜差人去稟孔明,具說馬謖自於山上下寨。卻說司馬懿在城中,令次子司馬昭去探前路:若街亭有兵守御,即當按兵不行。司馬昭奉令探了一遍,回見父曰:「街亭有兵守把。」懿嘆曰:「諸葛亮真乃神人,吾不如也!」昭笑曰:「父親何故自墮志氣耶?男料街亭易取。」懿問曰:「汝安敢出此大言?」昭曰:「男親自哨見,當道並無寨柵,軍皆屯於山上,故知可破也。」懿大喜曰:「若兵果在山上,乃天使吾成功矣!」遂更換衣服,引百餘騎親自來看。是夜天晴月朗,直至山下,周圍巡哨了一遍,方回。馬謖在山上見之,大笑曰:「彼若有命,不來圍山!」傳令與諸將:「倘兵來,只見山頂上紅旗招動,即四面皆下。」
卻說司馬懿回到寨中,使人打聽是何將引兵守街亭。回報曰:「乃馬良之弟馬謖也。」懿笑曰:「徒有虛名,乃庸才耳!孔明用如此人物,如何不誤事!」又問:「街亭左右別有軍否?」探馬報曰:「離山十里有王平安營。」懿乃命張郃引一軍,當住王平來路。又令申耽、申儀引兩路兵圍山,先斷了汲水道路;待蜀兵自亂,然後乘勢擊之。當夜調度已定。次日天明,張*引兵先往背後去了。司馬懿大驅軍馬,一擁而進,把山四面圍定。馬謖在山上看時,只見魏兵漫山遍野,旌旗隊伍,甚是嚴整。蜀兵見之,盡皆喪膽,不敢下山。馬謖將紅旗招動,軍將你我相推,無一人敢動。謖大怒,自殺二將。眾軍驚懼,只得努力下山來沖魏兵。魏兵端然不動。蜀兵又退上山去。馬謖見事不諧,教軍緊守寨門,只等外應。
卻說王平見魏兵到,引軍殺來,正遇張郃;戰有數十餘合,平力窮勢孤,只得退去。魏兵自辰時困至戌時,山上無水,軍不得食,寨中大亂。嚷到半夜時分,山南蜀兵大開寨門,下山降魏。馬謖禁止不住。司馬懿又令人於沿山放火,山上蜀兵愈亂。馬謖料守不住,只得驅殘兵殺下山西逃奔。司馬懿放條大路,讓過馬謖。背後張郃引兵追來。趕到三十餘里,前面鼓角齊鳴,一彪軍出,放過馬謖,攔住張郃;視之,乃魏延也。延揮刀縱馬,直取張郃。郃回軍便走。延驅兵趕來,復奪街亭。趕到五十餘里,一聲喊起,兩邊伏兵齊出:左邊司馬懿,右邊司馬昭,卻抄在魏延背後,把延困在垓心。張郃復來,三路兵合在一處。魏延左沖右突,不得脫身,折兵大半。正危急間,忽一彪軍殺入,乃王平也。延大喜曰:「吾得生矣!」二將合兵一處,大殺一陣,魏兵方退。二將慌忙奔回寨時,營中皆是魏兵旌旗。申耽、申儀從營中殺出。王平、魏延徑奔列柳城,來投高翔。此時高翔聞知街亭有失,盡起列柳城之兵,前來救應,正遇延、平二人,訴說前事。高翔曰:「不如今晚去劫魏寨,再復街亭。」當時三人在山坡下商議已定。待天色將晚,兵分三路。魏延引兵先進,徑到街亭,不見一人,心中大疑,未進,且伏在路口等候,忽見高翔兵到,二人共說魏兵不知在何處。正沒理會,又不見王平兵到。忽然一聲炮響,火光沖天,鼓起震地:魏兵齊出,把魏延、高翔圍在垓心。二人往來沖突,不得脫身。忽聽得山坡後喊聲若雷,一彪軍殺入,乃是王平,救了高、魏二人,徑奔列柳城來。比及奔到城下時,城邊早有一軍殺到,旗上大書「魏都督郭淮」字樣。原來郭淮與曹真商議,恐司馬懿得了全功,乃分淮來取街亭;聞知司馬懿、張郃成了此功,遂引兵徑襲列柳城。正遇三將,大殺一陣。蜀兵傷者極多。魏延恐陽平關有失,慌與王平、高翔望陽平關來。
卻說郭淮收了軍馬,乃謂左右曰:「吾雖不得街亭,卻取了列柳城,亦是大功。」引兵徑到城下叫門,只見城上一聲炮響,旗幟皆豎,當頭一面大旗,上書「平西都督司馬懿」。懿撐起懸空板,倚定護心木欄干,大笑曰:「郭伯濟來何遲也?」淮大驚曰:「仲達神機,吾不及也!」遂入城。相見已畢,懿曰:「今街亭已失,諸葛亮必走。公可速與子丹星夜追之。」郭淮從其言,出城而去。懿喚張*曰:「子丹、伯濟,恐吾全獲大功,故來取此城池。吾非獨欲成功,乃僥幸而已。吾料魏延、王平、馬謖、高翔等輩,必先去據陽平關。吾若去取此關,諸葛亮必隨後掩殺,中其計矣。兵法雲:歸師勿掩,窮寇莫追。汝可從小路抄箕谷退兵。吾自引兵當斜谷之兵。若彼敗走,不可相拒,只宜中途截住:蜀兵輜重,可盡得也。」張*受計,引兵一半去了。懿下令:「竟取斜谷,由西城而進。西城雖山僻小縣,乃蜀兵屯糧之所,又南安、天水、安定三郡總路。若得此城,三郡可復矣。」於是司馬懿留申耽、申儀守列柳城,自領大軍望斜谷進發。
卻說孔明自令馬謖等守街亭去後,猶豫不定。忽報王平使人送圖本至。孔明喚入,左右呈上圖本。孔明就文幾上拆開視之,拍案大驚曰:「馬謖無知,坑陷吾軍矣!」左右問曰:「丞相何故失驚?」孔明曰:「吾觀此圖本,失卻要路,佔山為寨。倘魏兵大至,四面圍合,斷汲水道路,不須二日,軍自亂矣。若街亭有失,吾等安歸?」長史楊儀進曰:「某雖不才,願替馬幼常回。」孔明將安營之法,一一分付與楊儀。正待要行,忽報馬到來,說:「街亭、列柳城,盡皆失了!」孔明跌足長嘆曰:「大事去矣!此吾之過也!」急喚關興、張苞分付曰:「汝二人各引三千精兵,投武功山小路而行。如遇魏兵,不可大擊,只鼓噪吶喊,為疑兵驚之。彼當自走,亦不可追。待軍退盡,便投陽平關去。」又令張冀先引軍去修理劍閣,以備歸路。又密傳號令,教大軍暗暗收拾行裝,以備起程。又令馬岱、姜維斷後,先伏於山谷中,待諸軍退盡,方始收兵。又差心腹人,分路報與天水、南安、安定三郡官吏軍民,皆入漢中。又遣心腹人到冀縣搬取姜維老母,送入漢中。
孔明分撥已定,先引五千兵退去西城縣搬運糧草。忽然十餘次飛馬報到,說:「司馬懿引大軍十五萬,望西城蜂擁而來!」時孔明身邊別無大將,只有一班文官,所引五千兵,已分一半先運糧草去了,只剩二千五百軍在城中。眾官聽得這個消息,盡皆失色。孔明登城望之,果然塵土沖天,魏兵分兩路望西城縣殺來。孔明傳令,教「將旌旗盡皆隱匿;諸軍各守城鋪,如有妄行出入,及高言大語者,斬之!大開四門,每一門用二十軍士,扮作百姓,灑掃街道。如魏兵到時,不可擅動,吾自有計。」孔明乃披鶴氅,戴綸巾,引二小童攜琴一張,於城上敵樓前,憑欄而坐,焚香操琴。
卻說司馬懿前軍哨到城下,見了如此模樣,皆不敢進,急報與司馬懿。懿笑而不信,遂止住三軍,自飛馬遠遠望之。果見孔明坐於城樓之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左有一童子,手捧寶劍;右有一童子,手執麈尾。城門內外,有二十餘百姓,低頭灑掃,傍若無人,懿看畢大疑,便到中軍,教後軍作前軍,前軍作後軍,望北山路而退。次子司馬昭曰:「莫非諸葛亮無軍,故作此態?父親何故便退兵?」懿曰:「亮平生謹慎,不曾弄險。今大開城門,必有埋伏。我兵若進,中其計也。汝輩豈知?宜速退。」於是兩路兵盡皆退去。孔明見魏軍遠去,撫掌而笑。眾官無不駭然,乃問孔明曰:「司馬懿乃魏之名將,今統十五萬精兵到此,見了丞相,便速退去,何也?」孔明曰:「此人料吾生平謹慎,必不弄險;見如此模樣,疑有伏兵,所以退去。吾非行險,蓋因不得已而用之。此人必引軍投山北小路去也。吾已令興、苞二人在彼等候。」眾皆驚服曰:「丞相之機,神鬼莫測。若某等之見,必棄城而走矣。」孔明曰:「吾兵止有二千五百,若棄城而走,必不能遠遁。得不為司馬懿所擒乎?」後人有詩贊曰:「瑤琴三尺勝雄師,諸葛西城退敵時。十五萬人回馬處,土人指點到今疑。」言訖,拍手大笑,曰:「吾若為司馬懿,必不便退也。」遂下令,教西城百姓,隨軍入漢中;司馬懿必將復來。於是孔明離西城望漢中而走。天水、安定、南安三郡官吏軍民,陸續而來。
卻說司馬懿望武功山小路而走。忽然山坡後喊殺連天,鼓聲震地。懿回顧二子曰:「吾若不走,必中諸葛亮之計矣。」只見大路上一軍殺來,旗上大書「右護衛使虎冀將軍張苞」。魏兵皆棄甲拋戈而走。行不到一程,山谷中喊聲震地,鼓角喧天,前面一桿大旗,上書「左護衛使龍驤將軍關興」。山谷應聲,不知蜀兵多少;更兼魏軍心疑,不敢久停,只得盡棄輜重而去。興、苞二人皆遵將令,不敢追襲,多得軍器糧草而歸。司馬懿見山谷中皆有蜀兵,不敢出大路,遂回街亭。
此時曹真聽知孔明退兵,急引兵追趕。山背後一聲炮響,蜀兵漫山遍野而來:為首大將,乃是姜維、馬岱。真大驚,急退軍時,先鋒陳造已被馬岱所斬。真引兵鼠竄而還。蜀兵連夜皆奔回漢中。卻說趙雲、鄧芝伏兵於箕穀道中。聞孔明傳令回軍,雲謂芝曰:「魏軍知吾兵退,必然來追。吾先引一軍伏於其後,公卻引兵打吾旗號,徐徐而退。吾一步步自有護送也。
卻說郭淮提兵再回箕穀道中,喚先鋒蘇*分付曰:「蜀將趙雲,英勇無敵。汝可小心提防,彼軍若退,必有計也。」蘇*欣然曰:「都督若肯接應,某當生擒趙雲。」遂引前部三千兵,奔入箕谷。看看趕上蜀兵,只見山坡後閃出紅旗白字,上書「趙雲」。蘇*急收兵退走。行不到數里,喊聲大震,一彪軍撞出:為首大將,挺槍躍馬,大喝曰:「汝識趙子龍否!」蘇*大驚曰:「如何這里又有趙雲?」措手不及,被雲一槍刺死於馬下。余軍潰散。雲迤邐前進,背後又一軍到,乃郭淮部將萬政也。雲見魏兵追急,乃勒馬挺槍,立於路口,待來將交鋒。蜀兵已去三十餘里。萬政認得是趙雲,不敢前進,雲等得天色黃昏,方才撥回馬緩緩而進。郭淮兵到,萬政言趙雲英勇如舊,因此不敢近前。淮傳令教軍急趕,政令數百騎壯士趕來。行至一大林,忽聽得背後大喝一聲曰:「趙子龍在此!」驚得魏兵落馬者百餘人,余者皆越嶺而去。萬政勉強來敵,被雲一箭射中盔纓,驚跌於澗中。雲以槍指之曰:「吾饒汝性命回去!快教郭淮趕來!」萬政脫命而回。雲護送車仗人馬,望漢中而去,沿途並無遺失。曹真、郭淮復奪三郡,以為己功。卻說司馬懿分兵而進。此時蜀兵盡回漢中去了,懿引一軍復到西城,因問遺下居民及山僻隱者,皆言孔明止有二千五百軍在城中,又無武將,只有幾個文官,別無埋伏。武功山小民告曰:「關興、張苞,只各有三千軍,轉山吶喊,鼓噪驚追,又無別軍,並不敢廝殺。」懿悔之不及,仰天嘆曰:「吾不如孔明也!」遂安撫了諸處官民,引兵徑還長安,朝見魏主。睿曰:「今日復得隴西諸郡,皆卿之功也。」懿奏曰:「今蜀兵皆在漢中,未盡剿滅。臣乞大兵並力收川,以報陛下。」睿大喜,令懿即便興兵。忽班內一人出奏曰:「臣有一計,足可定蜀降吳。」正是:蜀中將相方歸國,魏地君臣又逞謀。未知獻計者是誰,且看下文分解。
諸葛亮簡介
諸葛亮(181—234年),三國時傑出政治家、軍事家、戰略家、散文家、外交家。字孔明,號卧龍。諸葛亮於漢靈帝光和四年(181年)出生於琅邪陽都 (今山東沂南縣)的一個官吏之家。諸葛氏是琅邪的望族,先祖諸葛豐曾在西漢元帝時做過司隸校尉(衛戍京師的長官)。諸葛亮父親諸葛圭,字君貢,東漢末年做過泰山郡丞。諸葛亮3歲母親張氏病逝,諸葛亮8歲喪父,與弟弟諸葛均一起跟隨由袁術任命為豫章太守的叔父諸葛玄到豫章赴任。東漢朝廷派朱皓取代了諸葛玄職務,諸葛玄就去投奔老朋友荊州牧劉表。
建安二年(197年),諸葛玄病逝。諸葛亮和弟妹失去了生活依靠,便移居南陽(①河南南陽卧龍崗;①湖北襄陽(現湖北襄樊)之西二十里隆中)隱居鄉間耕種,維持生計。建安四年(199年),19歲的諸葛亮與友人徐庶等從師於水鏡先生司馬徽。
後為了消除諸葛亮隱居地一事留下的歷史紛爭,清代在河南南陽做知府的湖北襄陽人顧嘉蘅寫到:「功在朝廷,原不分先主後主;名高天上,何須辨襄陽南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