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有關食物的歷史故事
1、東坡肉
宋哲宗元_四年一月三日(1089年),蘇軾來到闊別十五年的杭州任知州。元_五年五、六月間,浙西一帶大雨不止,太湖泛濫,莊稼大片被淹。由於蘇軾及早採取有效措施,使浙西一帶的人民度過了最困難的時期。他組織民工疏浚西湖,築堤建橋,使西湖舊貌變新顏。
杭州的老百姓很感謝蘇軾做的這件好事,人人都誇他是個賢明的父母官。聽說他在徐州、黃州時最喜歡吃豬肉,於是到過年的時候,大家就抬豬擔酒來給他拜年。
蘇軾收到後,便指點家人將肉切成方塊,燒得紅酥酥的,然後分送給參加疏浚西湖的民工們吃,大家吃後無不稱奇,把他送來的肉都親切地稱為「東坡肉」。
2、太白鴨和李白
唐代詩人李白小的時候跟父親就住在四川,直到25歲才離開四川。在四川的時候他很愛吃當地名菜燜蒸鴨子。後來李白受到唐玄宗的寵愛,入京被封為翰林學士。他以年輕時吃過的燜蒸鴨子為藍本,做了一道蒸肥鴨獻給玄宗,玄宗非常欣賞,將這道菜賜名為「太白鴨」,一直延續至今。
3、西施舌和西施
傳說在春秋時,越王勾踐藉助西施的美色消滅了吳國,然後越王想接西施回國,但是越王的王後因為嫉妒西施的美貌,害怕她回來之後受寵,便找人將西施沉於江底。西施死後化為這貝殼類「沙蛤」,期待有人找到她,她便吐出丁香小舌,盡訴冤情,人們就把這類貝殼做成菜取名西施舌。
4、餃子和張仲景
東漢末年,名醫張仲景告老還鄉,走到家鄉白河岸邊,見很多窮苦百姓忍飢受寒,耳朵都凍爛了。他叫弟子在南陽東關的一塊空地上搭起醫棚,架起大鍋向窮人舍葯治傷。他的葯名叫「祛寒嬌耳湯」,就是把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葯材一起煮熬切碎後用麵皮包成耳朵狀的「嬌耳」。
下鍋煮熟後分給乞葯的病人,每人兩只嬌耳,一碗湯。人們吃下祛寒湯後渾身發熱,血液通暢,兩耳變暖,吃了一段時間爛耳朵就好了。張仲景舍葯一直持續到大年三十。
大年初一,人們慶祝新年,也慶祝旅亮爛耳康復,就仿嬌耳的樣子做過年的食物,並在初一早上吃。人們稱這種食物為「餃耳」、「餃子」或偏食,在冬至和年初一吃,以紀念張仲景開棚舍葯和治癒病人的日子。
5、光餅和戚繼光
福建福安一帶有一種地方名吃叫光餅,說起光餅的歷史,還得從戚繼光抗倭說起。當年倭寇猖獗,行跡不定,忽而蜂擁登陸,忽而呼嘯而去,還不時黑夜偷襲,殺人放火。戚繼光率領義兵追殺捕剿,貴在神速,對埋鍋造飯,總嫌拖延時間,但又想不出另外的辦法。
有一次,戚繼光行軍途中,有一個老農閉鎮兄獻上許多中間有個小孔,外邊放芝麻的咸餅,以作慰勞。並且說:「別看這餅光光的,它可以用繩子穿著帶在身邊,餓時撕下,就可充飢。」戚繼光連聲稱贊說:「老伯伯,你想得真周到,真要謝謝你了。有了這光餅,以後行軍不會再耽誤時間了。」
消息傳開,各地百姓都爭先做光餅獻給軍隊,「光餅」的名稱便從此流傳了下來。後人感念戚公,便把這種小餅叫作「繼光餅」,這種叫法如今在福安等地依然保留著。
6、貴妃雞和楊貴妃
一日,唐明皇與楊貴妃飲酒取樂。楊貴妃喝的爛醉如泥,突然撒嬌道:我要飛上天!玄宗以為她要吃什麼「飛上天」,於是命廚師做一道「飛上天」菜獻上來,這讓廚師們很無奈。
忽然一位廚師急中生智說:「買幾只童子雞來,斬下翅膀,燜煮熟爛,不就是『飛上天轎襲』嗎?」當把這道菜呈上來後,楊貴妃吃了一口,連聲稱贊:好吃,真好吃!因這道菜貴妃極愛吃,於是就有了「貴妃雞」的美名。
『貳』 它們是大唐進口食品,背後有精彩紛呈的故事
生命的最後一年,杜甫在耒陽「 」啖牛肉白酒」,食物湧入腸胃,沒得來及消化,飽死了!時年59歲。 擱在兩三百年前,杜甫可能是憂國憂民而死,可能老病死,但絕不大口酒肉而死,因為死亡方式是胡人特色。 縱觀唐朝的飲食文化,我們不難發現存在深刻的「 」胡化」現象。胡是指我們古代對西北游牧民族的稱呼。《舊唐書》記載:貞觀二年,遠方諸國來朝者甚眾 ,……戶部奏;中國人自塞外歸,及四夷前來降附者,男女一百二十餘萬口。」掐指一算,有三百萬胡人來歸附大唐,真是周公吐哺天下歸心!大唐的「 」胡化」不意味著貶義,反而是博採眾長,締造一個包容的盛世。 懷念完杜甫之後,今天還是聊一些開心的事吧。我們現在所吃的食物有非常多是唐朝時期引入的,多得大家想像不到,菠菜、石蜜、余甘子... 今天介紹大家最熟悉的三款食物,它們背後的文化故事。 皇帝、士人都喜歡的胡餅 16歲的白居易來到長安,之後他的青年、輝煌期都在長安度過。長安的小店裡販售形形 *** 的胡餅,嘗試了第一口之後,白居易就再也離不開它。 800多年前,胡餅從西域傳入大漢帝國,以五穀為主食的 *** 對這款新式食物非常感興趣,《續漢書》記載: 「 」靈帝愛胡餅,京師皆食胡餅。」 因為漢靈帝喜歡吃胡餅,所以上行下效,整個京城流行起以胡餅為主食的風氣。 胡餅這個名詞對我們來說,可能很陌生,但如果橘爛換個稱呼大家就懂了「 」饢」(náng)。「 」饢」源於波斯語,是經過 *** 爾語轉移漢語過來的。「 」饢」在 *** 爾語是「 」麵包」的意思。話說當年的波斯作為西亞的文明中心,為中國美食貢獻良多。 白居易愛吃胡餅,愛吃之後就向胡姬請教胡餅的製作方法。晚唐時期,白居易被擢升為忠州刺史,心情大好之下,他興致勃勃地親自下廚,為好友楊敬之製作胡餅,遣人送去並附上一首詩: 胡麻餅樣學京都,面脆油香新出爐。寄與飢饞楊大使,嘗看得似輔興無。 白居易親自下廚請楊大師品嘗胡餅,楊大師面上有光。白居易在詩中用「 」飢饞楊大使」大膽調侃這位老朋友,可見兩人關系的親密,乃知音之交。這首以餅傳情的詩詞,沒有用典,只白描了胡餅的「 」脆、油、油」吐露其美味,傳達兩人的真誠相待。 到唐朝胡餅也出現在小說情節內。唐代傳奇《虯髯客傳》記載英李靖與紅拂女夜奔太原,在靈石旅店,夜逢虯髯客。當晚他們第一次邂逅吃了什麼呢?虯髯客抱怨:餓死人了!李靖馬上秀出買來的胡餅。虯髯客抽出匕首,快刀斬亂麻切成肉片,大家分而吃之。事實上,古人行走江湖哪有郭靖、黃蓉般瀟灑,一頓吃了十九兩銀子銀子。有隨身攜帶的胡餅就救命了,不然一文錢餓死英雄。 不僅如此,安史爆發之時,唐玄宗西幸(逃),經過咸陽的集賢宮,發現了沒有東西可吃,就勉為其難地啃「 」胡餅」充飢了,畢竟漢唐的飲食差別已經天淵之別,胡餅在漢靈帝眼裡是新奇的美味,像剛進入中國市場的漢堡包,是眾人追捧的奢侈品,到唐朝就當小吃用來消遣。 從東漢到唐吵局代,胡餅已經風靡社會的每個階層,每個角落,從主食成為一種豐儉由人的大眾食品。 太平君子——葡萄酒 我想大家都會背王翰的《涼州詞二首》: 葡萄美升伍讓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醉卧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 葡萄酒是西域特產、夜光杯是西域特別,就連琵琶都是西域所出。這是一首充滿西域風情的邊塞詩,詩中主角欲細細品嘗葡萄美酒,但馬上的琵琶奏響了,催著出戰。這良辰美景烘託了戰爭的殘酷。 唐朝的隴右道已經廣泛地種植葡萄樹,作為胡人聚居地的涼州更是盛產葡萄。跟胡餅一樣,葡萄也是張騫帶來的,也是到唐朝才流行。 葡萄在中國古代曾被叫作「 」蒲桃」、漢朝滅亡後,漢地跟西域切斷聯系,葡萄在中國的傳播也隨之中斷。但是唯美食與愛不可辜負,初唐時期,唐太宗把帝國的勢力范圍擴張到突厥和伊朗,葡萄立刻又被大規模引進,成為了家喻戶曉的水果。葡萄的美味折服了羅馬人、希臘人、大食人,這次唐人也被折服。 宋代的史書《班府元龜》記載「 」及破高昌收馬乳蒲桃,實於苑中種之,並得其酒法,帝自損益造酒成,凡有八色,芳辛酷烈,既頒賜群臣,京師始識其味」。 公元640年,唐太宗詔令大兵平定高昌。唐朝攻破高昌國後,把收集到的馬乳葡萄(狀如馬 *** )移植到帝國的宮殿園林,唐人釀酒師還學習了釀造葡萄酒的技術,唐太宗還把宮廷出品、質量認證的葡萄酒,賜予大臣品嘗。 歷史上多位大唐皇族宗室都品嘗過葡萄酒,楊貴妃還曾經親自動手釀造: 「 」妃持玻璃七寶杯,酌西涼葡萄酒。」 唐穆宗皇帝喝過葡萄酒後,他評價道: 「 」飲此頓覺四體融合,真太平君子也。」 唐穆宗的意思是喝完葡萄酒,頓時感覺像四肢融為一體,(葡萄酒)真是太平君子! 太平君子很可能是唐穆宗把葡萄酒神格化,類似於希臘人的酒神崇拜。 杜甫同樣也寫過葡萄,但他好像開心不起來。 杜甫的《寓目》 一縣蒲萄熟,秋山苜蓿多。關雲常帶雨,塞水不成河。羌女輕烽燧,胡兒制駱駝。自傷遲暮眼,喪亂飽經過。 杜甫還在他的詩中使用了一對嶄新的對偶,「 」葡萄樹」對「 」苜蓿多」。兩種物產都是漢代的張騫從西域引進。首聯是描述大唐的物產豐富,後都是一副衰敗氣象,深感到天下即將起亂,還真符合杜甫憂國憂民的氣質。 無論是葡萄還是苜蓿,杜甫都無心飽餐。不過之後即使經歷朝代更迭,葡萄一直是被國人青睞的水果佳品了。 貴如黃金的胡椒 土豆、辣椒是明末從美洲引進的舶來物,是中國人口得以突破2億的關鍵。許多誤以為在辣椒引入中國前,西川人不吃辣,其實這是一個普遍的誤區。看葯聖孫思邈的《備急千金要方》,裡面幾百次提到了蜀椒,可以跟湯葯一起熬制,很可能唐人已經吃辣。 唐朝出現了蜀椒的優良代替品種——「 」胡椒」,胡椒與蜀椒葯用價值沒有區別,但憑借更好的味道,迅速成為調味品的主流。 據據《酉陽雜俎》記載: 「 」胡椒,出摩揭陀國,呼為昧履支,子形似漢椒,至辛辣,六月采,今人作胡盤肉食皆用之。」 胡椒出自印度的摩揭陀國,又叫做昧履支,形狀與漢椒相似,極為之辛辣,六月即可成熟採摘,現在的人用胡盤盛肉食,大口吃肉大口喝酒。唐人吃肉喜歡撒胡椒,現代人嗜好孜然,都是對 *** 性食物的追求,人類的味蕾古今相通。 根據目前的考古發現,胡椒最早發源自緬甸和印度的阿薩姆地區,然後又從印度傳入波斯,因為波斯與大唐的貿易密切,胡椒從波斯轉運到大唐境內。胡椒作為名貴的香料曾經給商人帶來了巨額財富,商人紛紛爭取壟斷權,除了訴諸武力,跟十八、十九世紀的西方殖民者如出一轍。 777年,唐朝宰相元載因為 *** ,還得罪了唐代宗,最後被賜處死。元載就是《長安十二時辰》元載的歷史原型。《長安十二時辰》的元載見風使舵、見利忘義、懦弱自私就是個跳樑小丑,早早領飯盒退場。歷史上的元載卻厲害隱忍得多了,生涯巔峰的時候官至宰相。皇帝在派人抄元載的家,發現除了綾羅綢緞、現金、奢侈品...竟然還收藏著一百擔(摺合60噸)的胡椒,難以置信宰相府邸上下有多少人口,他們怎麼消化堆積如山的胡椒,不過一百多擔胡椒也硬杠杠的財富標志了。 不過胡椒雖然香,但是病從口入,清朝的《《本經逢原》善意提醒大家: 「 」胡椒大辛大熱純陽之物,走氣助火,昏目發瘡,多食損肺,令人吐血。」 尾聲 大唐的飲食文化,煥發著光彩奪人的魅力,它源自中外文化的碰撞交流,源自大唐的自信包容,源自皇帝百姓的好奇心... 一切一切造就了大唐的珍饈,造福了大唐與後世的吃貨。
『叄』 要些個 有典故的食物名
歙味刀板香
「刀板香」是徽州菜的缺襲代表作之一,這道菜的由來與績汪中溪一位歷史名人相關,他就是明朝兵部尚書胡宗憲。相傳胡宗憲路過歙縣問政困扮山山時拜訪恩師,為款待愛徒,師母將家中腌制的腌豬肉平鋪於山筍上面,放置在刀板上一同蒸,撈起切成薄片,與刀板一同端上桌。胡宗憲吃後胃口大開,命名此菜為「刀板香」。
『肆』 月餅最早是誰發明的其中有什麼故事可說呢
月餅最早的發明的,其中的故事:月餅,我國具有悠久歷史。據史料記載,早就在殷、周階段,江、浙一帶就有一種留念太師聞仲的邊薄心粗厚 「太師餅」,此為在我國月餅的「祖先」。漢朝張騫通西域時,引入白芝麻、金絲柚,為月餅的製作帶來了輔材,這時候便出現以胡桃肉為餡的環形餅,故曰「胡餅」。唐朝,民俗已經有從事生產的餅師,京都北京長安也出現了糕點鋪。聽說,有一年中秋夜,李世民和楊玉環賞月吃胡餅時,李世民嫌「胡餅」名字不好聽,楊玉環凝望皎潔的明月,激動不已,隨口而出「月餅」,此後「月餅」的名字便民間漸漸廣為流傳開。
『伍』 嫦娥奔月的故事裡後羿祭月的食品有哪些
嫦娥奔月中後羿祭月的食品有月餅、桂花酒、西瓜和其它時令水果猜攜脊。
1、月餅:月餅是中秋節的主要供品。月餅是根據月球的遠觀形象製作而成的。在隱鎮古代,月餅是在祭月儀式中,穗滲是供月神「饗」的供品,在月神「饗」後,祭月儀式完後,祭月者才可以「_」。古人認為:在月神享用供品後,便將祝福注入供品中,祭月者才可以分食祭月供品,便能得到月神的保佑。
2、月桂:月宮神話與道教息息相關。在古代,桂樹被認為是不老樹,又因《淮南子》中有「月中有桂樹」的記載,所以桂樹與月亮有了的聯系。八月十五正是丹桂飄香的時節。中秋節正值桂花盛開之際,把桂花直接與中秋聯系在一起。另外從外形來看,桂花略帶黃色,跟中秋時節金月色澤相似。
3、西瓜和其它水果:古書《如夢錄》上說:開封「八月十五中秋佳節,祭月光,家家虔設清供西瓜、素餚、果品、毛豆等類,請客飲酒名曰『西瓜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