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具體是什麼意思
古語雲:「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這話的原意,不是說古代官員如何貪婪,而是講古代官員撈錢的辦法太多,即使是「清廉」的知府,三年下來也會有十萬兩銀子的灰色收入。
清:做官廉潔。諷刺標榜廉潔的官員,實際上也在大肆歷戚榨哪爛虛取民脂民膏。
出處:《儒林外史》八:「王太守笑道:『可見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的話,而今也不甚確了。」』
知府,也稱太守,是中國古代的地方職官名,州府最高行政長官。知府地位相當於現今一個地級市的市委書記兼任市長,同知則為唯一的副市長。
(1)雪花銀有什麼故事嗎擴展閱讀
清代官吏俸祿以歲俸為名,發給銀兩,自一品到九品至未入流,共分10個等級。一品最高180兩,二品155兩,三品130兩李燃,四品105兩,五品80兩,六品60兩,七品45兩,八品40兩,正九品33兩,從九品及未入流只有31兩。
知府一般為四品官,一年也就105兩,三年也就315兩,十萬兩雪花銀,自然來源於灰色收入了。
㈡ 十萬雪花銀前一句是什麼
十萬雪花銀前一句是:三年清知府。
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諺語,指的是諷刺標榜廉潔的官員,實際上也在大肆榨取民脂民膏。出自清代吳敬宴笑慶梓《儒林外史》。雪花銀:白銀。意思是:擔任三年「清廉」的知府,就可以撈到十萬兩的白銀。表現了當時貪官污吏成風的黑暗現實。
歷史角度「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的真實性
從真實歷史的角度來說,一個生活在清朝的比較清廉的知府,真的可以用三年時間撈到十萬兩銀子嗎?
第一個例子:民國學者蔣夢麟說,以我的故鄉餘姚縣而論,就我所能記憶的,沒有一個知縣在我們的縣里任職一年以上。正常的任期是三年,一位知縣如果當上三年,大概可以搜刮到十萬元叮當作響的銀洋。十萬元銀洋,相當於七八萬兩白銀。
第二個例子:《清稗類鈔》中有個故事說,山陰人蔣淵如與四名朋友合資捐官,蔣當了升殲知縣,友人則分別充任師爺與長隨,五個人舞文弄法,狼狽為奸,每年斂取不義之財多達二十多萬兩銀子,平均下來,每人也可分贓四萬多兩。
晚清時,湖南有一首形容縣官收入的民諺說:不貪不濫,一年三萬。可見一個縣官一年期的權力收益大致在二萬至四萬兩銀之間。三年積下來,也有十萬兩了。而知縣,那是知府的下級哦,知府的官更大,權力也更大,所以不貪不濫,三年撈到十萬兩銀是完全可以的,是絕對沒有問題的。
學者張仲禮先生曾對清代官員的額外收入作過估算與統計,晌握按張先生的研究,一個清代的知府,每一年的額外收入加上養廉銀(清代官員的正式俸祿只是零頭,大可略去不計),大約是5.5萬兩銀,三年下來,也超過15萬兩銀了。
㈢ 百歲坊的雪花銀有什麼歷史淵源么
雪花答顫拆銀來清棗自雲南麗江,麗江銀製品冶煉到純度很高時,銀產品似雪花般晶瑩,表面呈雪花狀,因所采選的原銀,色澤明亮、質地柔軟、純朴無瑕、深含玉龍雪山之靈氣,就像玉龍雪山的雪花一樣潔白,加上麗江玉龍雪山的納西語意為銀石,因而在木氏土司時期被貢品獻明太祖,後被朱元璋賜名雪花銀,現在已經成為麗江對當地所產純度高的銀子的另一種獨特稱呼。
雪花銀的顏色是純白明亮的,而且純度越高,顏色就會越潔白。如果顏色黯淡無光的話,則很可能是假冒的雪花銀。如果顏色為青灰色的話,則很可能是含鉛的銀洞亮製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