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餃子的傳說有史料記載的是什麼
餃子的傳說
每年農歷冬至這天,不論貧富,餃子是必不可少的節日飯。諺雲:「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戶戶吃水餃。」這
種習俗,是因紀念「醫聖」張仲景冬至舍葯留下的。
張仲景是南陽稂東人,他著《傷寒雜病論》,集醫家之大成,被歷代醫者奉為經典。張仲景有名言:「進則救
世,退則救民;不能為良相,亦當為良醫。」東漢時他曾任長沙太守,訪病施葯,大堂行鬧飢醫。後毅然辭官回鄉,
為鄉鄰治病.其返鄉之時,正是冬季。他看到白河兩岸鄉親面黃肌瘦,飢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凍爛了。便
讓其弟子在南陽東關搭起醫棚,支起大鍋,在冬至那天舍「祛寒嬌耳湯」醫治凍瘡。他把羊肉、辣椒和一些驅
寒葯材放在鍋里熬煮,然後將羊肉、葯物撈出來切碎,用麵包成耳朵樣的「嬌耳」,煮熟後,分給來求葯的人
每人兩只「嬌耳」,一大碗肉湯。人們吃了「嬌耳」,喝了「祛寒湯」,渾身暖和,兩耳發熱,凍傷的耳朵都
治好了。後人學著「嬌耳」的樣子,包成食物,也叫「餃子」或「扁食」。
冬至吃餃子,是不忘「醫聖」張仲景「祛寒嬌耳湯」之恩。至今南陽仍有「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
的民謠。
很久很久以前,中國古代有個糊塗皇帝,因為他的朝中有位六十歲的老臣一念之差辦錯了一件事,惹得他不高興,他就武斷地認為:人一旦老了就沒用了。於是定下一條糊塗法令:人到了六十歲就必須活埋,否則株連九族。
不孝的人為此偷偷高興,孝順的人卻為此暗自傷心。
就這樣,這個糊塗皇帝定下的這條糊塗法律一直執行了好多年。
這個消息後來被喜馬拉雅山上的一隻鼠精知道了,據說這只鼠精當時不敢吃活人,只是靠吃動物增加功力,當它聽說這個消息後高興的幾乎暈了過去,大喊:「天助我也!」
鼠精順著喜馬拉雅山底挖了一個鼠洞來到了當時的皇宮底下,皇宮里的有司一旦收到即將活埋人員的名單,他便在第一時間得到消息,等人被活埋後,剛停止呼吸它便在最短的時間內去吃掉這個人,它的功力因此大增。
等鼠精吃到了十萬個新鮮死人時,這只鼠精便能夜間出來吃人了。
有妖精出來吃人的消息不脛而走,消息傳到皇宮,皇宮內一片大亂,人們紛紛逃離皇宮,妖精知道了,當天便出現在皇宮中,一連吃掉了好幾個宮女和衛兵,並揚言要吃掉皇帝,嚇的皇帝趕緊下皇榜徵集能人降妖;天快黑了仍沒有人來揭皇榜,皇帝嚇的都快尿褲子了,眼看著妖精就要出來了,妖氣彌漫在整個皇宮,一片陰森的景象;皇帝不斷地責罵大臣無能,一群飯桶;這時候鼠精躲在黑暗的角落裡說話了:「糊塗皇帝,不用喊了,這是你自己找的,誰也不用怨。」皇帝一聽,委屈的對鼠精說:「我又沒有請你來,這怎麼能說是我造成的呢?」鼠精狂笑著說:「從你下令活埋人的時候,我就准備好吃你了,可是你到現在還沒被活埋,我就想那就等我能出來吃活人的時候,我再你吃掉吧,你可不是一般的凡人啊,吃了你我會功力大增的,那時侯我就可以白天出來吃人了!」糊塗皇帝一聽恍然大悟,恨自己不該定下這條糊塗的法令,可是一切都晚了,現在只有等死了。
太陽只剩一點點餘光的時候有人從外面跑進來大喊:「有人揭皇榜了!我們有救了!」
皇帝一聽激動的聲音都變了,起身喊道:「快快有請!快快有請!」
等這個揭皇榜的人進來,皇帝愣住了,眼前站著的竟是個破衣襤衫的鄉下女人;於是不問青紅皂白,勃然大怒,高喊:「給我轟出去!」
鄉下女人被激怒了,不顧一切地指著皇帝的鼻子說:「你這個昏君,害了多少人,死到臨頭了還不知悔改,我看你比鼠精還可怕,還是讓鼠精把你吃了吧!」說完轉身就走。說話間太陽落山了,那隻碩大的千斤鼠精嚎叫者破土而出,張開又腥又臭的血盆大口撲向皇帝,這時候皇帝早已嚇的尿了褲子,只有喊救命的份了,宮女們當場就嚇死了三個,嚇昏好幾個。就在這千鈞一發的時刻,從鄉下女人的袖中傳出了「喵」的一聲貓叫,鼠精一聽立刻調頭逃回了洞中。過了半個時辰,鼠精又從洞中露出了頭,但身體卻比以前小了一倍還多,喘著粗氣,瞪著兩只血紅的眼睛看著皇帝,嚇的皇帝沖著鄉下女人直喊救命,這時鄉下女人袖中又傳出了「喵」的一聲貓叫,只見鼠精「嗷」的一聲又將液埋返頭縮了回去;皇宮里馬上變的一片寂靜,人們大氣都不敢喘一下,彷彿空氣都要凝固液圓了。
大概時辰是在子時的時候,鼠精又鬼鬼祟祟地從洞中露出了頭,但身體已縮小到一頭小豬那麼大了,鼠精瞪著一雙兇狠的眼睛,一點點向皇帝逼近,突然跳起來向皇帝沖去,就在這千鈞一發的時刻,鄉下女人的袖中又傳來了「喵」的一聲貓叫,一隻黃色的狸貓同時破袖而出,直沖向鼠精,鼠精嚇的立刻現了原形,原來這是一隻老掉了毛的大老鼠,沒等大老鼠回過味來就被狸貓一口咬斷了脖子。
這時候在場所有的人彷彿從噩夢中醒來一樣,一同跪倒在地向鄉下女人叩拜謝:「謝菩薩保佑!謝菩薩保佑!」只見鄉下女人笑著對大家說:「你們搞錯了,我不是菩薩,我的確是個普通的女人,你們快起來聽我說是怎麼回事吧。」
原來這個女人叫「香香」,是皇城根腳下一個遠近聞名的孝順媳婦。
早在糊塗皇帝頒布了糊塗法律的時候,好多人敢怒不敢言,為了保全下一代,人們不得不將養育了自己多年的父母,在有的還很健康的時候就活活地埋掉了。
香香跟自己的公婆相處的非常好,當糊塗皇帝頒布了糊塗法令的時候,香香的公爹已經到了六十歲,眼看著活埋公爹的時間一天天靠近,香香悲痛欲絕,夜不能寐。忽然,有一天半夜,香香做了一個奇怪的夢,夢見自己的公爹在一個小房子里通過一小洞在和自己說話,醒來的時候百思不得其解,連忙搖醒睡夢中的丈夫,向丈夫述說了夢中的一切,小兩口思來想去,終於一個不謀而和的大膽想法誕生了。
第二天,一個消息傳開了,香香的公爹死了,已被連夜埋在了自家房後,左鄰右舍紛紛前來祭拜,可人們萬萬沒有想到,香香的公爹根本沒有死,而是被小兩口偷偷地藏在了墳中;為了能讓公爹活下來,香香每天都將各種肉和菜剁碎,並加上各種調料拌在一起,然後用麵皮包起來,放在鍋里煮熟後通過墳口小洞一個個地送進去,為了防止公爹生病香香將一些辣椒大蒜送給公爹,讓他驅寒濕;平時一有時間香香就坐在墳邊陪公爹說話,鄰居看了還以為香香因思念老人精神失常了呢。
就這樣香香公爹的命保住了。
那隻鼠精能出來吃人的時候,這消息也傳到了香香家,香香便與公爹說了,公爹問香香,家裡的狸貓幾斤重了?香香說八斤整,公爹告訴香香:「八斤的狸貓能降千斤的鼠,這只老鼠跑不了。」
第二天皇宮里貼出了皇榜,香香趕緊抱上自家的狸貓向皇宮趕去,幸運的是及時趕到,否則昏君的命早就沒了。
講完這一切,香香卻卻地說:「請你廢除活埋老人的法令好嗎?我代表天下有父母的兒女給您磕頭了」。
皇帝聽了臉紅的象辣椒,連忙上前扶起香香說:「好、好、好,馬上廢除、馬上廢除!我要親自去接老人重見天日,我要向老人謝罪!我要向天下人謝罪!」皇帝立即下令廢除了這條荒唐的法律,並向全國人民道歉,立法必須尊重老人,虐待老人者定為「虐待罪」,嚴厲處罰。
香香的公爹不僅重見了天日,還被皇帝接到了宮中,拜為乾爹,過上了幸福的生活。
香香的公爹在皇宮中吃盡了山珍海味,可依然覺得自己在墳中時吃兒媳做的飯最好吃;皇帝也感到很好奇,什麼東西比山珍海味還好吃?於是也命香香做了那種特殊的飯;不想,吃後也連連稱贊:「好吃!美味!」皇帝一口氣吃了一大碗,吃完卻又覺得心裡不是滋味,覺得對不起天下人,自言自語地說:「吃這東西時我應跟天下的兒女同享,我要好好的跟人家的兒子比,我要好好地善待乾爹,就叫它『交子』吧。」後來有人覺得吃的東西應該有個食字旁,於是就把「交子」改成了「餃子」。
為了倡導尊老愛老的風氣,每年春節的時候人們就包餃子吃,平時有條件的也經常給老人包餃子吃,同時還蘸點蒜泥、辣椒什麼的作為佐料。為了紀念「香香」尊老愛老的美德,每當有老人去世,人們就包碗餃子放在墳口邊上供,大年三十的時候,人們就包一些餃子供在祖先的靈位前,以示孝心。
我國北方人有一種習俗,逢年過節,迎親待友,總要包頓餃子吃。尤其是大年初一,全家人拜罷年,便圍坐在一起,邊包餃子邊聊天,山南海北,無所不談,不時引來歡聲笑語,大有其樂無窮之意。"水餃人人都愛吃,年飯尤數餃子香"。當人們吃著這滑潤適口滋味鮮美的水餅時,如果再知道一些它的來歷,誰能不驚嘆我們文明古國的源遠流長的麵食奇苑呢!
對於餃子的來歷,史料記載和民間傳說頗多。
餃子源於古代的角子。早在三國時期,魏張揖所著的〈〈廣雅〉〉一書中,就提到這種食品。據考證:它是由南北朝至唐朝時期的"偃月形餛飩"。和南宋時的"燥肉雙下角子"發展而來的,距今已有一千四百我年的歷史了。清朝有關史料記載說;'元旦子時,盛饌同離,如食扁食,名角子,取其更歲交子之義。"又說:"每屆初一,無論貧富貴賤,皆以白面做餃食之,謂之煮餑餑,舉國皆然,無不同也。富貴之家,暗以金銀小錁藏之餑餑中,以卜順利,家人食得者,則終歲大吉。"這說明新春佳節人們吃餃子,寓意吉利,以示辭舊迎新。近人徐珂編的〈〈清稗類鈔〉〉中說:"中有餡,或謂之粉角----而蒸食煎食皆可,,以水煮之而有湯叫做水餃。"千百年來,餃子做為賀歲食品,受到人們喜愛,相沿成習,流傳至今。
餃子在其漫長的發展過程中,名目繁多,古時有"牢丸""扁食""餃餌""粉角"等等名稱。唐代稱餃子為"湯中牢丸";元代稱為"時羅角兒";明末稱為"粉角";清朝稱為"扁食"----
現在,北方和南方對餃子的稱謂也不盡相同。北方人叫"餃子"。南方不少地區卻稱之為"餛飩"。餃子因其用餡不同,名稱也五花八門,有豬肉水餃,羊肉水餃,牛肉水餃,三鮮水餃,紅油水餃,高湯水餃,花素水餃,魚肉水餃,水晶水餃等等此外,因其成熟方法不同,還在煎餃,蒸餃等,因此,大年初一吃餃子在精神和口味上都是一種很好的享受。
餃子的來歷,除史書記載外,民間還另有一則傳說。從前有一個皇帝,整天不理朝政,只顧尋歡作樂,朝里奸臣得寵,忠良受害,鬧得國家貧窮交加,百姓怨聲載道。有一天,人稱"潘素水"的奸臣潘奇叩見皇上,言明他有個好主意,能使皇上長生不老。皇上聽後,滿心喜歡。忙問:"潘愛卿,有何妙法,快講與朕聽!"潘奇奏道:"人若能吃百樣飯,就可增壽延年成神仙,皇上可下令在各地招選名廚師,讓他一日三餐做新樣,吃到百種飯,不就如願以償了嗎?"皇上聽後連連點頭,即出告示,舉國招選。
不幾日,全國各地好多有名廚師陸續被送到京里,經過殿試,手藝高的廚師蘇巧生被選上了。從此,蘇巧生憑著自己高超的技藝為皇上做了九十九個花樣的飯菜,皇上十分滿意。這一夜,蘇巧生很高興。心想:"明天早上再做一樣飯就可以離開這個可恨的昏君,回家與親人團聚了。"但到了做飯的時候,竟不知該咋做最後一頓飯了。他想到自殺逃跑,還想到毒死這個吃喝人民血肉的昏君。正在悲傷的時候,他突然看到菜案上有些剩下的羊肉和菜,便拿起刀把羊肉和菜一起剁碎,胡亂擱上調料,用白麵皮包了許多小角角,然後放在開水鍋里煮熟,當做最後一樣飯給皇端去。蘇巧生正木獃獃地坐著等死,誰知皇上吃了這餐飯後,竟穿著睡衣跑進廚房說:"今日這頓飯最香,這叫什麼名字?"蘇巧生聽罷,長長地嘆了口氣,隨後抬頭看見這種扁扁的東西,信口答道:"這是民間上等品----扁食。"皇上又留蘇巧生繼續給他做飯,巧生對這個貪得無厭的昏君氣憤極了,第二天便偷偷地溜走了。後人為了紀念這位廚師,就學著包扁食吃。這樣,一代一代,一直流傳到了今天。
② 臘八粥由來的傳說
臘八粥是一種在臘八節用由多種食材熬制的粥,也叫做七寶五味粥、佛粥,民間傳說來自天竺。中國南宋文人周密撰《武林舊事》說:「用胡桃、松子、乳覃、柿、栗之類作粥,謂之臘八粥。」吃臘八粥,用以慶祝豐收,一直流傳至今。最早的臘八粥是紅豆來煮,後經演變,加之地方特色,逐漸豐富多彩起來。
起源
在北傳佛教中,農歷十二月初八是佛陀成道日(而據上座部佛教聖典,佛陀應在月圓之夜成道,而非初八),四大天王從天上來到人間,分別以內裝有八寶飯的金、銀、琉璃、瑪瑙等缽供養世尊,世尊欣然接受後將四缽合而為一。為了紀念佛陀於十二月初八成道,並接受四大天王供養的米粥,因此有些佛教寺院會在這天煮臘八粥供佛,並分送十方善信,因此臘八粥也稱「佛粥」。並希望享用臘八粥的民眾都能同沾佛陀成道的法喜,並蒙佛陀加持而福慧成長。唐宋盛行臘八食粥的風俗,宋朝孟元老著《東京夢華錄》記載著:「初八日,街巷中有僧尼三五人,作隊念佛……諸大寺作浴佛會,並送七寶五味粥與門徒,謂之臘八粥。是日各家亦以果子雜料煮粥而食也。」另,吳自牧的《夢梁錄》也說到:「十二月八日,寺院謂之臘八,各寺俱設五味粥,名曰臘八粥,亦名佛粥。」
清朝時,民間百姓准備臘八粥祭祀祖先,分贈親友,以示祝福,又效彷彿門施粥送福,特地送給窮苦人家;吃臘八粥更是宮廷盛事,皇帝、皇後賜文武大臣臘八粥,也發放米果給各大寺院。舊時,臘月初八吃臘八粥,算是大家萬戶的習俗,甚至主人會為家裡的雞狗喂上幾勺,花卉果樹枝幹上塗上幾口,認為這樣必能六畜興旺、果實豐收,如童謠里說道:「臘八粥,臘八飯,小雞吃了就下蛋」。
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臘八粥》:「臘八粥者,用黃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紅豆、去皮棗泥等,合水煮熟,外用染紅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穰、松子及白糖、紅糖、瑣瑣葡萄,以作點染。」 皇宮的臘八粥用上等奶油、羊肉丁、五穀雜糧,乾果紅棗、桂圓、栗子、花生、菱角、核桃仁、葡萄乾、瓜子仁、金糕、青紅絲等材料。民間用雜米、豆、核桃、榛子、松子、棗、栗之類,盛起後,碗中上鋪乾果色糖。
③ 大家來說說,關於你家鄉美食的故事傳說有哪些
梅菜扣肉屬粵菜客家傳統菜,其特點在於顏色醬紅油亮,湯汁黏稠鮮美,扣肉滑溜醇香,肥而不膩,食之軟爛醇香,客家聚居地廣州、江西、福建也成了品嘗正宗梅菜扣肉的最佳地方,關於這道菜有一個美麗的傳說故事,很久以前,有一天山洪暴發把橋給沖斷了,阿牛打柴回來,見有個姑娘過不了河,於是就牽來水牛送她過了河,後來兩人相愛了,但姑娘作為天上仙女總是要被召回的,臨走送察乎阿牛一包菜子並授之耐沒攜以做菜乾方法,姑娘名昌伏叫阿梅,菜乾就叫「梅菜」,而一個「扣」字,即也寓意他們真摯的愛情。
④ 你還知道哪些食物的傳奇故事呢用簡潔的話來介紹一下
1.「涮羊肉」是名特風味。 但能流傳下來卻和忽必烈有關。700年前,元世缺迅激祖忽必烈率軍征途中, 想吃草原美味「清燉羊肉」。隨軍伏襪廚師馬上宰羊剔肉, 不料敵情突發,做「燉羊肉」來不及了, 廚師忙將羊肉切成薄片,放在鍋里一攪和就撈出來,放點調料送了上去。 忽必烈飢不擇食,吃罷迎敵並獲全勝, 還朝後命廚師如法炮製,並建議放了許多佐料,群臣吃後昌兄贊口不絕。 忽必烈賜名「涮羊肉」。
2.「金華火腿」是宋代名將宗澤發明的。 宗澤是主戰派,因打仗連連得勝,百姓抬著肥豬慰問, 一時豬肉多得吃不了,宗澤就命人將豬腿割下,腌制起來。 由於腌制的豬腿又濕又重,行軍攜帶不便, 所以常常把它們匆匆曬上幾個太陽,掛在風中涼干,日子一久, 腿肉紅得如火,大家都叫它「火腿」。
⑤ 一些關於食物的故事
1、青稞酒傳說。
青稞酒是藏族人最喜歡的一種飲料,其原料多為青稞。青稞酒有兩種,一種是呈黃色的「窮」,一種是無色低度經過蒸餾而成的「阿讓」康區藏族飲酒還有許多講究。飲酒前,先斟一杯酒來敬神,既獻新,或以右手無名指蘸酒彈三下敬天地、父母、同伴,飲酒時必唱敬酒歌以助酒興。
一些人對敬青稞酒與敬茶持有相同的看法。但牧民的說法是:在從未斟滿杯中飲酒的人會有女兒,如果被杯中的酒正好滿至杯口,則意味這個人會有兒子。
2、食肉的傳說。
藏族喜食肉,僅僅是由於蔬菜難以大量生長的地理環境造成的。同時,他們還沒有忘記食肉極大的罪孽,特別是吃長著犬齒的水牛肉和當天宰殺的牛羊肉,因為食它會使人失去轉世的機會,讓其在地獄中生活,世世代代受到懲罰。
3、烤肉傳說。
藏族人認為烤肉,特別是直接用爐火的火苗烤肉會激怒灶神。這樣做的人將因受到懲一般來說,藏人避免直接在火上烤肉。
4、吃大蒜的傳說。盡管添加大蒜會使食物鮮美可口,但藏族人認為,吃大蒜之後七天內不宜參拜寺廟和其他聖潔之地,因為需要一段時間才能清除大蒜惡臭。
5、敬茶的傳說。
給某人敬茶時,如果杯子裝不滿茶,藏人普遍認為,從這個杯中飲茶人總愛在背後說敬茶人的壞話。茶裝得太滿也有說法,斟茶人對敬茶人不滿的表現。
同時,用破碎、缺裂的碗或茶杯敬人是不吉利的表現。如果斟上的茶恰好滿到杯口,則認為是個好預兆頭,即這個人之間的友誼是真誠的。藏人認為在他人家中做客只飲一碗或一杯茶是不吉利的,總是要飲上兩碗或在杯中稍加一點以除掉晦氣。
⑥ 關於食物鏈的神話故事有哪些
相傳很久以前,因為老百姓用糧浪費,玉皇大帝一怒把五穀雜糧的穗子都給捋走了。於是人們的生活就成了問題,只有想法尋找別的食物替代。
有一天,舜帝帶著他的部族到了不遠的雷澤湖捕魚。一條老魚精游到湖面上問舜帝:「大慈大悲的舜帝爺,你們浪費糧食,被上天懲罰,於是,我們水族也跟著遭殃,以前你們的剩飯剩湯,我們能吃點,現在我們吃什麼呀?」
舜帝爺一聽,隨口說:「你們吃什麼?大魚吃小魚!」大魚只好遊走了。一會兒,又有一群小魚游出了水面問:「舜帝爺你說大魚吃小魚,那我們小魚也不能餓死呀!」舜帝想了想說:「小魚吃蝦米。」小魚剛遊走,就有一群蝦米跳出水面問:「舜帝爺,我們蝦米吃誰去呀?」舜想來想去蝦米是真沒吃的了,忽然看見蝦米的腿上都沾有污泥,隨口說了一句:「你們蝦米就吃污泥吧!」從此,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蝦米吃污泥、吃浮游生物,形成了一種食物鏈。
⑦ 有關食物的歷史故事
1、東坡肉
宋哲宗元祐四年一月三日(1089年),蘇軾來到闊別十五年的杭州任知州。元祐五年五、六月間,浙西一帶大雨不止,太湖泛濫,莊稼大片被淹。由於蘇軾及早採取有效措施,使浙西一帶的人民度過了最困難的時期。他組織民工疏浚西湖,築堤建橋,使西湖舊貌變新顏。
杭州的老百姓很感謝蘇軾做的這件好事,人人都誇他是個賢明的父母官。聽說他在徐州、黃州時最喜歡吃豬肉,於是到過年的時候,大家就抬豬擔酒來給他拜年。
蘇軾收到後,便指點家人將肉切成方塊,燒得紅酥酥的,然後分送給參加疏浚西湖的民工們吃,大家吃後無不稱奇,把他送來的肉都親切地稱為「東坡肉」。
2、太白鴨和李白
唐代詩人李白小的時候跟父親就住在四川,直到25歲才離開四川。在四川的時候他很愛吃當地名菜燜蒸鴨子。後來李白受到唐玄宗的寵愛,入京被封為翰林學士。他以年輕時吃過的燜蒸鴨子為藍本,做了一道蒸肥鴨獻給玄宗,玄宗非常欣賞,將這道菜賜名為「太白鴨」,一直延續至今。
3、西施舌和西施
傳說在春秋時,越王勾踐藉助西施的美色消滅了吳國,然後越王想接西施回國,但是越王的王後因為嫉妒西施的美貌,害怕她回來之後受寵,便找人將西施沉於江底。西施死後化為這貝殼類「沙蛤」,期待有人找到她,她便吐出丁香小舌,盡訴冤情,人們就把這類貝殼做成菜取名西施舌。
4、餃子和張仲景
東漢末年,名醫張仲景告老還鄉,走到家鄉白河岸邊,見很多窮苦百姓忍飢受寒,耳朵都凍爛了。他叫弟子在南陽東關的一塊空地上搭起醫棚,架起大鍋向窮人舍葯治傷。他的葯名叫「祛寒嬌耳湯」,就是把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葯材一起煮熬切碎後用麵皮包成耳朵狀的「嬌耳」。
下鍋煮熟後分給乞葯的病人,每人兩只嬌耳,一碗湯。人們吃下祛寒湯後渾身發熱,血液通暢,兩耳變暖,吃了一段時間爛耳朵就好了。張仲景舍葯一直持續到大年三十。
大年初一,人們慶祝新年,也慶祝爛耳康復,就仿嬌耳的樣子做過年的食物,並在初一早上吃。人們稱這種食物為「餃耳」、「餃子」或偏食,在冬至和年初一吃,以紀念張仲景開棚舍葯和治癒病人的日子。
5、光餅和戚繼光
福建福安一帶有一種地方名吃叫光餅,說起光餅的歷史,還得從戚繼光抗倭說起。當年倭寇猖獗,行跡不定,忽而蜂擁登陸,忽而呼嘯而去,還不時黑夜偷襲,殺人放火。戚繼光率領義兵追殺捕剿,貴在神速,對埋鍋造飯,總嫌拖延時間,但又想不出另外的辦法。
有一次,戚繼光行軍途中,有一個老農獻上許多中間有個小孔,外邊放芝麻的咸餅,以作慰勞。並且說:「別看這餅光光的,它可以用繩子穿著帶在身邊,餓時撕下,就可充飢。」戚繼光連聲稱贊說:「老伯伯,你想得真周到,真要謝謝你了。有了這光餅,以後行軍不會再耽誤時間了。」
消息傳開,各地百姓都爭先做光餅獻給軍隊,「光餅」的名稱便從此流傳了下來。後人感念戚公,便把這種小餅叫作「繼光餅」,這種叫法如今在福安等地依然保留著。
6、貴妃雞和楊貴妃
一日,唐明皇與楊貴妃飲酒取樂。楊貴妃喝的爛醉如泥,突然撒嬌道:我要飛上天!玄宗以為她要吃什麼「飛上天」,於是命廚師做一道「飛上天」菜獻上來,這讓廚師們很無奈。
忽然一位廚師急中生智說:「買幾只童子雞來,斬下翅膀,燜煮熟爛,不就是『飛上天』嗎?」當把這道菜呈上來後,楊貴妃吃了一口,連聲稱贊:好吃,真好吃!因這道菜貴妃極愛吃,於是就有了「貴妃雞」的美名。
⑧ 中國的美食的傳說
中國人喜愛研究美食,「民以食為天」更是中國人的口頭語,所以從歷史傳承下來的菜品有很多,而其中很多菜品也都蘊含著有意思的歷史故事,我們這就一起來穿越時空,看看這些經典菜品是怎麼來的吧!
東坡肉
菜品簡述:
東坡肉屬浙菜菜系,以豬肉為主要食材。
菜品薄皮嫩肉,色澤紅亮,味醇汁濃,酥爛而形不碎,香糯而不膩口。
東坡肉是杭州名菜,其色、香、味俱佳,深受人們喜愛。
慢火,少水,多酒,是製作這道菜的訣竅。
一般是一塊約二寸許的方正形豬肉,一半為肥肉,一半為瘦肉,入口香糯、肥而不膩,帶有酒香,色澤紅亮,味醇汁濃,酥爛而形不碎,十分美味。
菜品起源:
相傳為北宋詩人蘇東坡(四川眉山人)所創制。
東坡肉的最早發源地是湖北黃岡。1080年蘇東坡謫居黃岡,因當地豬多肉賤,才想出這種吃肉的方法。
《徐州古今名饌》記載,蘇軾任徐州知州時,黃河決口,蘇軾身先士卒,和全城百姓築堤保城。
徐州人民殺豬宰羊,上府慰勞,蘇軾推辭不掉,便指點家人燒成紅燒肉回贈給老百姓,百姓食後,都覺得肥而不膩、酥香味美,便稱之為「回贈肉」。
蘇軾貶謫黃州時,作有煮肉歌:「黃州好豬肉,價賤如糞土。富者不肯吃,貧者不解煮。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時它自美」。
人們開始競相仿製,並戲稱為「東坡肉」。蘇軾二任杭州知州時,因疏浚西湖有功。大家抬酒擔肉給他拜年,蘇軾便命將豬肉和酒燒好後給民工吃,家人誤聽為黃酒和豬肉同燒,大家吃後反而覺得更加酥香味美。
「東坡肉」美名慢慢傳遍全國。
追本窮源,蘇軾的這種紅燒肉最早在徐州的創制,在黃州時得到進一步提高,在杭州時聞名全國。
水晶餚肉
菜品簡述:
水晶餚蹄,又名水晶餚肉,是江蘇鎮江的一款名菜,迄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
水晶餚蹄成菜後肉紅皮白,光滑晶瑩,鹵凍透明,猶如水晶,故有「水晶」之美稱。食用時,具有瘦肉香酥、肥肉不膩、酥香嫩鮮等特點,佐以姜絲和鎮江香醋,更是別有一番風味。有詩贊曰:「風光無限數今朝,更愛京口肉食燒,不膩微酥香味溢,嫣紅嫩凍水晶餚。」
餚肉傳說:
在鎮江還流傳著一個美麗的傳說:有一次張果老接到王母娘娘的請柬,請他去瑤池赴蟠桃宴。半路上,張果老忽然嗅到一股奇異的香味,仔細一看,原來是水晶餚肉散出的香味,不由饞蟲撓心,便變成一個老頭買了一些,飽餐一頓,繼續上路。快到瑤池時,忽然對赴蟠桃宴沒了興趣,心想水晶餚肉如此好吃,何必再赴蟠桃宴,於是掉轉毛驢,打道回府了。
臘味合蒸
菜品簡述:
臘味合蒸是湖南傳統名菜之一,是取臘肉、臘雞、臘魚於一缽,加入雞湯和調料,下鍋清蒸而成。
"臘味合蒸"以各種臘熏製品同蒸,風味獨特,是湘菜中傳統風味名菜。此菜臘香濃重,咸甜適口,色澤紅亮,柔韌不膩,稍帶厚汁,且味道互補,各盡其妙。
相關典故:
臘味合蒸是湘菜中的一道名菜,它的成名相傳還與一位乞丐有關。從前,在湖南一小鎮上有家飯館,店主劉七為逃避財主逼債流落他鄉,以乞討為生。
一日來到省城,因時近年關,人家就把家裡腌制的魚肉雞拿點給他。劉七見天色已晚,早已飢腸轆轆,便把臘魚、臘肉、臘雞等略一洗凈,加上些許調料裝進蒸缽,蹲在一大戶人家屋檐下,生起柴火蒸開了。
此時大戶人家正在用餐,且席上嘉賓滿座。酒過三巡,菜已上足,忽又飄來陣陣勾鼻濃香。主人忙問家童,還有何等佳餚,快快端來。家童明知菜全上完,怎有遺漏?但還是跑進廚房,真的聞到一股濃香從窗外飄來。他趕緊打開後門觀看,只見一乞丐蹲在地上,剛掀開熱氣騰騰的蒸缽蓋,准備受用。
家童二話不說,上前端起蒸缽就走。劉七一急,緊追而來。一客人見剛出爐的蒸缽,忙伸箸夾進嘴裡,連說好吃。卻說此客人乃當地富翁,在長沙城裡開一大酒樓。於是當面問明劉七身份,帶他回去在自家酒樓掌勺,掛出「臘味合蒸」菜牌,果然引得四方食客前來嘗鮮。從此「臘味合蒸」作為湘菜留傳下來。
飛龍湯
菜品簡述:
飛龍又名榛雞,產於興安嶺。飛龍湯是將榛雞脫毛去掉內臟後,用高湯煮熟即可,湯中不需放任何調料以保持湯原汁原味。飛龍湯肉質鮮美,營養豐富,適合用作滋補湯品。
此菜湯清見底,湯中紅、白、綠、黑四色相間,其味鮮咸異美。此菜以飛龍(榛雞)為主要原料,配以口蘑,湯呈乳白色,味極鮮美。三味同食,極富營養,是滋補之美味湯菜。
菜品由來:
「飛龍湯」是東北的「食中珍品」。在東北民間,曾有「天上龍肉,地上驢肉」的說法。所謂龍肉,指飛龍肉而言。相傳,飛龍是曾受過封的一種專給皇帝進貢的山珍,世上罕見,其肉細嫩,味鮮美,早在14世紀就聞名於世。
飛龍(榛雞)是盛產於興安嶺山林中的一種較小的飛禽。
鄂倫春人用飛龍氽湯的方法有兩種:一種是將洗凈剁成小塊的飛龍肉放進已加鹽的沸水中煮,約二分鍾就須將湯從吊鍋子里倒出來,再放上一點"俄歐特"-野蔥末後即可食用;另一種是先將鹽末撒在飛龍肉上,待吊鍋子水滾開時,一手拿著飛龍,另一隻手不停地用勺子將吊鍋子里的沸水掏出來澆在飛龍肉上,邊澆邊轉,燙至六分熟時,再將整個飛龍連同野蔥末一塊放進鍋里,在沸水中煮十來秒鍾就可倒出食用。
無論是那一種氽法,事前都必須把吊鍋子擦洗干凈,使其不沾一點油性。為了使飛龍湯保持原有的鮮味,不得加入任何調料或醬油。
無為熏鴨
菜品簡述:
無為熏鴨是沿江菜最具代表性的菜品之一,也是享譽中外的徽菜傳統名菜。它又名無為板鴨,距今已有兩百多年的歷史。據無為縣志記載:「民俗婚筵多用鵝後改為鴨」,至今當地還留傳著這樣的風俗。
用肥鴨熏制而成。成菜色澤金黃,皮脂厚潤,肉質鮮嫩,氣味芳香,別有風味
菜品典故:
典故一:
無為熏鴨,已有二百多年歷史。據傳,清乾隆三十九年,安徽無為縣廚師採用先熏後鹵的獨特方法烹制鴨子,成菜色澤金黃油亮,滋味鮮美可口,其製法與口味均獨具一格,因而全縣聞名,故稱「無為熏鴨」。後來傳至各地,到清末已聞名全省,銷往各地,成為安徽省人們最喜愛的特色菜餚之一。
典故二:
無為熏鴨最初的由來還跟朱元璋有關系。原來明太祖朱元璋小的時候家窮,給人家放牛。但是東家不給他吃飽肚子,所以一群放牛童聚在一起,便干起捉野鴨子的活計來了。他們不敢帶回家去吃,就在野外割些茅草,架起火來熏烤。有時烤不熟,便埋在火灰裏,等第二天扒出來,鴨肉又香又爛,好吃極了。
後來,這一做法在民間流傳開來,並由安徽省無為縣賣牛肉的回民馬常有發揚光大,還摸索出用鋸末熏鴨的獨特製作工藝,從此無為的馬常有清真熏鴨生意做大了,而「無為熏鴨」成了風靡全國的地方風味食品。
麻婆豆腐
菜品簡述:
麻婆豆腐是中國八大菜系之一的川菜中的名品。
主要原料由豆腐構成,其特色在於麻、辣、燙、香、酥、嫩、鮮、活八字,稱之為八字箴言。
菜品典故:
相傳麻婆豆腐是清同治初年成都市北郊萬福橋一家小飯店店主陳森富(一說名陳富春)之妻劉氏所創制。
劉氏面部有麻點,人稱陳麻婆。她創制的燒豆腐,則被稱為「陳麻婆豆腐」,其飲食小店後來也以「陳麻婆豆腐店」為名。
1909年成都通俗報社出版的《成都通覽》(清·傅崇矩著)已將此店及「陳麻婆之豆腐」,列入與包席館正園、鍾湯圓等店齊名的23家「成都之著名食品店」。
《錦城竹枝詞》、《芙蓉話舊錄》等書對陳麻婆創制麻婆豆腐的歷史均有記述。清末詩人馮家吉《錦城竹枝詞》雲:「麻婆陳氏尚傳名,豆腐烘來味最精,萬福橋邊簾影動,合沽春酒醉先生」。麻婆豆腐由於名聲卓著,已流傳全國,乃至日本、新加坡等國家。
菜品特點:
色澤淡黃,豆腐嫩白而有光澤。
有人用「麻、辣、燙、鮮、嫩、香、酥、活」等八個字來形容這道菜,頗為形象地概括了它的特點。現在國內外的川菜館都以經營此菜來招攬顧客。
東安子雞
菜品簡述:
東安子雞,因用剛開鳴的小公雞烹制而成,故名。
本菜特色是特點:用嫩母雞和紅辣椒煸、燒而成。菜色呈紅白綠黃四色相映,雞肉肥嫩,味道酸辣鮮香。
菜品來源:
東安子雞是湖南的傳統名菜,它始於唐代,相傳唐玄宗開元年間,湖南東安縣城裡,有一家3個老年婦女開的小飯館,某晚來了幾位經商客官,當時店裡菜已賣完,店主提來兩只活雞,馬上宰殺洗凈,切成小塊,加上蔥、姜、辣椒等佐料,經旺火,熱油略炒,加入鹽、酒、醋燜燒後,澆上麻油出鍋,雞的香味撲鼻,吃口鮮嫩,客官吃後非常滿意,事後到處宣揚,小店聲名遠播,各路食客都慕名到這家小店吃雞,於是此菜逐漸出名,東守縣縣太爺,風聞此事,也親臨該店品嘗,為之取名為「東安雞」流傳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成為湖南最著名的菜餚。
相關故事:
傳說,北伐戰爭勝利後,國民革命軍第八軍軍長唐生智在南京設宴款待賓客,席中有「東安雞」一菜,賓客食後贊不絕口。郭沫若《洪波曲》載:抗日戰爭時期,唐將軍在長沙水陸洲的公館里,曾設宴招待了他,其間也有東安子雞這道菜。
1972 年2 月美國總統尼克松訪華,毛澤東主席宴請尼克松時,曾用東安雞等湘菜招待他,尼克松吃得很高興,邊吃邊贊賞,回國後。還大肆贊揚「東安雞」味美可口,久食不厭。
西湖醋魚
菜品簡述:
「西湖醋魚」是浙江杭州傳統風味名菜。
此道菜選用西湖鯤魚作原料,烹制前一般先要在魚籠中餓養一兩天,使其排泄腸內雜物,除去泥土味。烹制時火候要求非常嚴格,僅能用三四分鍾燒得恰到好處。燒好後,再澆上一層平滑油亮的糖醋,胸鰭豎起,魚肉嫩美,帶有蟹味,道鮮嫩酸甜。肉滋別具特色。
菜品典故:
相傳古時有宋姓兄弟兩人,滿腹文章,很有學問,隱居在西湖以打魚為生。
當地惡棍趙大官人有一次游湖,路遇一個在湖邊浣紗的婦女,見其美姿動人,就想霸佔。派人一打聽,原來這個婦女是宋兄之妻,就施用陰謀手段,害死了宋兄。
惡勢力的侵害,使宋家叔嫂非常激憤,兩人一起上官府告狀,哪知道,當時的官府同惡勢力勾結,不但沒受理他們的控訴,反而一頓棒打,把他們趕出了官府。
回家後,宋嫂要宋弟趕快收拾行裝外逃,以免惡棍跟蹤前來報復。臨行前,嫂嫂燒了一碗魚,加糖加醋,燒法奇特。宋弟問嫂嫂:今天魚怎麼燒得這個樣子?嫂嫂說:魚有甜有酸,我是想讓你這次外出,千萬不要忘記你哥哥是怎麼死的,你的生活若甜,不要忘記老百姓受欺凌的辛酸之外,不要忘記你嫂嫂飲恨的辛酸。弟弟聽了很是激動,吃了魚,牢記嫂嫂的心意而去,後來,宋弟取得了功名回到杭州,報了殺兄之仇,把那個惡棍懲辦了。
可這時宋嫂已經逃遁而走,一直查找不到。有一次,宋弟出去赴宴,宴間吃到一道菜,味道就是他離家時嫂嫂燒的那樣,連忙追問是誰燒的,才知道正是他嫂嫂的傑作。原來,從他走後,嫂嫂為了避免惡棍來糾纏,隱名埋姓,躲入官家做廚工。宋弟找到了嫂嫂很是高興,就辭了官職,把嫂嫂接回了家,重新過起捕魚為生的漁家生活。
古代有人吃了這道菜,詩興大發,在菜館牆壁上寫了一首詩:"裙屐聯翩買醉來,綠陽影里上樓台,門前多少游湖艇,半自三潭印月回。何必歸尋張翰鱸(譽西湖醋魚勝過味美適口的松江鱸魚),魚美風味說西湖,虧君有此調和手,識得當年宋嫂無。"詩的最後一句,指的就是"西湖醋魚"創制傳說。
黃泥煨雞(叫花雞)
菜品簡述:
炸燒味,入口酥爛肥嫩,風味獨特。
菜品典故一:
相傳,很早以前,有一個叫化子,沿途討飯流落到常熟縣的一個村莊。一日,他偶然得來一隻雞,欲宰殺煮食,可既無炊具,又沒調料。他來到虞山腳下,將雞殺死後去掉內臟,帶毛塗上黃泥、柴草,把塗好的雞置火中煨烤,待泥干雞熟,剝去泥殼,雞毛也隨泥殼脫去,露出了的雞肉。
約100多年以前,常熟縣城西北虞山勝地的「山景園」菜館根據這個傳說,去粗取精,精工效法創制此雞。
菜品典故二:
關於叫化雞的來歷,還有一段傳說。相傳在明末清初,常熟虞山麓有一叫化子,某天偶得一雞,卻苦無炊具調料,無奈之中,便將雞宰殺去除內臟,帶毛塗上泥巴,取枯枝樹葉堆成火堆,將雞放入火中煨烤,待泥干成熟,敲去泥殼,雞毛隨殼而脫,香氣四溢,叫化子大喜過望,遂抱雞狼吞虎咽起來,正好隱居在虞山的大學士錢牧齋路過,聞到香味就嘗了一下,覺得味道獨特,回家命其家人稍加調味如法炮製,味道更是鮮美無比。
後來,這種烹制方法就在民間流傳開來,大家把這種烹制出來的雞叫「叫化雞」。
再以後,這種做法被菜館中的人學去,對其製法亦精益求精,並增添了多種調味輔料,因此贏得了眾多食者的贊賞,名聲遠揚,慕名品嘗者,常年絡繹不絕。
如今,「叫化雞」的品種有山景園叫化雞、王四叫化雞、虞山牌叫化雞等,已列入《江蘇菜譜》和《中國名菜譜》。古老的菜餚正煥發出新的美味。
叫化雞的製法與周代「八珍」之一的「炮豚」相似,「炮豚」就是用粘土把乳豬包裹起,加以燒烤,然後再進一步加工而成的菜。
在食此菜時,打開泥殼,滿屋飄香,入口酥爛肥嫩,風味獨特。若配蔥白、甜面醬進食,口味更佳。此菜是常熟地區傳統名菜,也是蘇州三雞之一。
北京烤鴨
菜品簡述:
北京烤鴨是具有世界聲譽的北京著名菜式,用料為優質肉食鴨北京鴨,果木炭火烤制,色澤紅潤,肉質肥而不膩。北京烤鴨分為兩大流派,而北京最著名的烤鴨店也即是兩派的代表。它以色澤紅艷,肉質細嫩,味道醇厚,肥而不膩的特色,被譽為「天下美味」而馳名中外。
菜品典故-食材:
相傳,烤鴨之美,是源於名貴品種的北京鴨,它是當今世界最優質的一種肉食鴨。
據說,這一特種純北京鴨的飼養,約起於千年前左右,是因遼金元之歷代帝王游獵,偶獲此純白野鴨種,後為游獵而養,一直延續下來,才得此優良純種,並培育成今之名貴的肉食鴨種。即用填喂方法育肥的一種白鴨,故名「填鴨」。
不僅如此,北京鴨曾在百年以前傳至歐美,經繁育一鳴驚人。因而,作為優質品種的北京鴨,成為世界名貴鴨種來源已久。
菜品典故-菜品:
明初年間,老百姓愛吃南京板鴨,皇帝也愛吃,據說明太祖朱元璋就「日食烤鴨一隻」。
宮廷里的御廚們就想方設法研製鴨饌的新吃法來討好萬歲爺,於是也就研製出了叉燒烤鴨和燜爐烤鴨這兩種。
叉燒烤鴨以「全聚德」為代表,而燜爐烤鴨則以「便宜坊」最著名。金陵烤鴨是選用肥大的草鴨為原料,凈重要求在2.5公斤左右。
據說,隨著朱棣篡位遷都北京後,也順便帶走了不少南京宮廷里烤鴨的高手。在嘉靖年間,烤鴨就從宮廷傳到了民間,老「便宜坊」烤鴨店就在菜市口米市胡同掛牌開業,這也是北京第一家烤鴨店。而當時的名稱則叫「金陵片皮鴨」,就在老「便宜坊」的市幌上還特別標有一行小字:金陵烤鴨。
菜品傳承:
在1864年,京城名氣最大的「全聚德」烤鴨店也掛牌開業,烤鴨技術又發展到了「掛爐」時代。它是用果木明火烤制並具有特殊的清香味道,不僅使烤鴨香飄萬里而且還使得「北京烤鴨」取代了「南京烤鴨」,而「金陵片皮鴨」只能在港澳、深圳、廣州等南方幾個大城市的菜單上才能見到。
清蒸武昌魚
菜品簡述:
「武昌魚」產於湖北省鄂州市(古時稱武昌),俗稱團頭魴。
「清蒸武昌魚」是選用鮮活的樊口團頭魴為主料,配以冬菇、冬筍、並用雞清湯調味。成菜魚形完整、色白明亮、晶瑩似玉;魚身綴以紅、白、黑配料,更顯出素雅絢麗。肉質鮮嫩,營養豐富。
菜品特點:
「清蒸武昌魚」是選用鮮活的樊口團頭魴為主料,配以冬菇、冬筍、並用雞清湯調味。成菜魚形完整、色白明亮、晶瑩似玉;魚身綴以紅、白、黑配料,更顯出素雅絢麗。
菜品典故:
武昌魚得名於三國。東吳甘露元年(公元二六五年),末帝孫皓欲再度從建業(南京)遷都武昌。左丞相陸凱上疏勸阻,疏中引用了「寧飲建業水,不食武昌魚」這兩句「單謠」,於是武昌魚便始有其名。
不過當日所說的武昌魚,可能不是專指樊口鯿魚,但在武昌所產的魚中以樊口蝙魚為上,所以後來就將其美名歸於武昌。歷代名流學者都有贊賞,它的名聲也越來越著。
想知道更多美食資訊請關註:宏大養生美食
微信號:xnr7878
定期推送健康美食資訊,歡迎大家關注!
3.6萬閱讀
搜索
100個美食小故事大全
關於美食的100個故事
古典菜名100個
美食故事100篇
100個有趣的美食故事
各種美食的來歷簡短
⑨ 寒食節有什麼傳說故事 寒食節的民間故事有哪些
導讀:寒食節即將到來,關於這個節日的知識,我們知之甚少,知道這是一個傳統節日,但是要干什麼吃什麼都還不清楚,跟別提這個節日的傳說故事了,傳說讓節日更神秘,讓節日更具意義,那麼寒食節有什麼傳說故事呢?想知道寒食節的民間故事有哪些,就來瞧瞧我的介紹吧。
寒食節有什麼傳說故事
寒食節原發地是山西介休綿山,距今已有2640年的歷史(比端午節的發生早358年)。據《辭源》、《辭海》「寒食節」釋義:春秋時,介之推歷經磨難輔佐晉公子重耳復國後,隱居介休綿山。晉文公重耳燒山逼他出來,子推母子隱跡焚身。晉文公為悼念他,下令在子推忌日(後為冬至後一百五日)禁火寒食,形成寒食節。關於寒食節起源於介子推在介休綿山被焚的記載,最早見於西漢桓譚《新論·卷十一·離事》,後陸續載於《後漢書·郡國志·太原郡》、《後漢書·周舉傳》、曹操《明罰令》、《晉書·石勒傳》、酈道元《水經注·汾水》、北魏《齊民要術·煮醴酪》、南宋周密《癸辛雜識》、元代陳元靚《歲時廣記》等典籍。歷史上,寒食清明兩節相近,久而久之,便合為一個節日。
《唐會要·卷八十二·休假》明確記載:「(開元)二十四年二月十一日敕:寒食清明,四日為假。大歷十三年二月十五日敕:自今已後,寒食通清明,休假五日。至貞元六年三月九日敕:寒食清明,宜准元日節,前後各給三天。」因此,《中國傳統文化大觀》載:「大致到了唐代,寒食節與清明節合而為一。」相傳,那是在很早很早,早到了春秋時代,也許是個電閃雷鳴的夜晚,也許是白天突然烏雲密布,但是,一定是什麼天生異象。因為晉獻公死了,好歹是個霸主,是一定不能悄悄地離開的,不帶走一片雲彩,必定是天地為之動容。
可惜,歷史沒有說天地之間如何大戰,只記載了晉國內亂,諸子爭奪王位,公子重耳被趕出晉國,在外避難。先鋒營首領介子推等大臣跟隨重耳忠心耿耿,在國外流亡19年。最困苦的情況下,重耳流亡到衛國,餓不能行,眾臣采野菜煮食,重耳不能下咽。忠臣介子推偷偷地進山溝里,把自己腿上的肉割下一塊,同野菜煮成湯送給重耳。重耳接過來狼吞虎咽吃個精光,這才問從哪來的肉菜湯,旁邊的大臣告訴是子推從大腿割下來的,重耳聽了感動的淚如雨下。
晉文公歸國為君侯,分封群臣時卻忘記了介子推,介子推不願誇功爭寵,攜老母隱居於綿山,後來晉文公親自到綿山恭請介子推,介子推不願為官。躲避山裡,晉文公手下放火焚山,原意是想逼介子推露面,結果,介子推抱著母親被燒死在一棵大柳樹下。為了紀念這位忠臣義士,於是晉文公下令:介子推死難之日不生火做飯,要吃冷食,稱為寒食節。之後,隨著歷史車輪的滾動,寒食節終於推而廣之,擴展到全國各地,在歲時節日的演變過程中,寒食靜靜地融入了清明。
寒食節的民間故事有哪些
民間故事1
春秋時代,晉國公子重耳逃亡在外,生活艱苦,跟隨他的介子推不惜從自己的腿上割下一塊肉讓他充飢。後來,重耳回到晉國,做了國君(即晉文公〕,封賞有功之臣。唯獨介子推拒絕接受封賞。他帶母親隱居綿山,不肯出來。晉文公無計可施,只好放火燒山,逼其下山。誰知介子推母—子寧願被燒死也不肯出來。為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將綿山改名為介山,並修廟立碑。同時,還下令在介子推遇難的這一天,「寒食禁火」,舉國上下不許燒火煮食,只能吃干糧和冷食。
古代的人們都非常崇敬介子推的氣節,「寒食禁火」的習俗,被後人流傳下來,形成了寒食節這個特殊的紀念節日。專家表示,寒食節是在清明節的前一天,古人常把寒食節的活動延續到清明,久而久之,人們便將寒食與清明合而為一。
民間故事2
春秋初期的晉國,內亂不已,晉國公子重耳為避禍,出國逃亡19年,嘗盡了人世間的艱辛。在這顛沛流離的逃亡途中,介子推一直追隨重耳,不離左右。有一次,他們斷炊絕糧,陷入困境,介子推割下了自己腿上的肉,供重耳食用充飢。後來重耳回國,做了晉國國君,史稱晉文公。接著,晉文公對一直跟隨自己逃亡的臣僚論功行賞,唯獨把介子推給忘了。介子推也不向晉文公邀功請賞,而且更不恥與那些挾功求祿的勢利之人同朝為臣,就帶著母親隱居到今山西介休縣內的綿山。晉文公知道後,追憶起介子推的忠誠,十分後悔,就親自去請介子推下山。介子推卻躲起來,堅決不肯與晉文公見面。為了逼介子推出山,晉文公就下令火焚綿山。不料介子推守志不移,寧願被火燒死,也不肯出山,結果他與母親雙雙抱樹而死。文公見燒死了救命愛臣,疼痛不已,就把介之推葬於綿山,修祠立廟,並下令於子推焚死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後相沿成俗。唐玄宗順應民意,頒詔將寒食節拜掃展墓編入《開元禮》中,並定為全國法定長假。
寒食節起源
寒食節源於周代的禁火舊制。當時有逢季改火的習慣。春末出火,在這之前告戒人們禁止生火,要吃冷食。舊時寒食節主要吃粥。據《荊楚歲時記》記載:「去冬節一百五日,即有疾風甚雨,謂之寒食。禁火三日,造餳大麥粥。」另外還有「桃花粥」,這是唐代漢族寒食節的食物,流行於河南洛陽地區。《廣群芳譜》中說:當地民間在寒食節,採摘鮮桃花,配上好米煮成粥,味道鮮美,富於營養。這個風俗一直流行到明末。清代孔尚任的《桃花扇·寄扇》一出就有這樣的唱詞:「三月三劉郎到了,攜手兒下妝樓,桃花粥吃個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