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簡述 北戰山戎
北戰山戎是享有「春秋第一相」之稱的管仲的光輝事跡,管仲博通墳典,淹貫古今;有經天緯地之才,濟世匡時之略。他注重經濟,反對空談主義,主張改革以富國強兵,他說:「國多財則遠者來,地辟舉則民留處,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唯物論中「物質決定意識」的觀念和《管子》的思想頗為接近。齊桓公尊管仲為「仲父」,授權讓他主持一系列政治和經濟改革:在全國劃分政區,組織軍事編制,設官吏管理;建立選拔人才制度,士經三審選,可為「上卿之贊」(助理);按土地分等征稅,禁止貴族掠奪私產;發展鹽鐵業,鑄造貨幣,調劑物價。管仲改革的實質,改革土地和人口制度。管仲改革成效顯著,齊國由此國力大振。對外,管仲提出「尊王攘夷」,聯合北方鄰國,抵抗山戎族南侵。這一外交戰略也獲得成功。晉獻公十五年(前662年)魯國發生內亂,魯庄公死後,魯閔公即位,不久被慶父殺死,魯僖公即位,慶父畏罪自殺。僖公為了鞏固君位,與齊國會盟於落姑,從此魯國也安定下來。至此,齊桓公威望布於天下,德名遠播諸侯。進一步擴大和鞏固了他的霸業。改梁鏈 正當中原各國逐漸承認了齊國的盟主地位時,邊境少數民族狄人和山戎人也逐漸發展起來。他們屢屢舉兵犯境,給中原各國造成了嚴重威脅。周惠王十四年(公元前664年),山戎趁機統兵萬騎,攻打燕國,企圖阻止燕國通齊,燕庄公抵擋不住,告急於齊桓公。齊桓公為了集中力量對付南方楚國,本來不想支援燕國。但管仲認為,當時為患一方的,南有楚國,北有山戎,西有狄,都是中原諸國的禍患。國君要想征伐楚國,必須先進攻核孫山戎,北方安定,才能專心去征伐南方。如今燕國被犯,又求救於我國,舉兵率先伐夷,必能得到各國的擁戴。齊桓公深以為然,遂舉兵救燕。山戎聞齊師大隊人馬將至,擄掠大量財物解圍而去。齊軍與燕軍合兵一處,北出薊門關追擊,殺得山戎兵落荒而逃。山戎首領帶著殘兵敗將逃入孤竹國(今河北西北部)。 齊軍一鼓作氣,兵圍孤竹國,孤竹國派人詐降齊軍,獻上山戎首領首級,謊稱孤竹國國君已棄國逃往沙漠。齊桓公以降將為前部,率軍追趕。孤竹國降將將齊軍誘入荒漠,自己則乘人不備逃之夭夭。此時天色已晚,放眼望去只見茫茫一片平沙,狂風卷地,寒氣逼人,齊軍前後隊失去了聯系。齊桓公有些不知所措,忙向管仲求教解危之計。管仲沉吟片刻,遂讓隨行兵士敲鑼打鼓,使各隊聞聲來集,屯紮一處,挨至天明。誰知,天雖已亮,沙漠中卻炎熱異常,又無飲水,一望無際的沙漠難辨方向,全軍將士焦急萬分。管仲見狀,忙向齊桓公建議道:「臣聽說老馬識途,燕馬多從漠北而來,也許熟悉此地,大王不妨令人挑選數匹老馬放行,或許可以尋見出路。」齊桓公依其言,命人取數匹老馬,放之先行,軍隊緊隨其後,果然走出險地。這個就是老馬識途的故事。 孤竹國國君見齊燕大軍被誘入沙漠,便舉兵攻進無棣城,趕走了守城的燕兵,躲避在山谷中的百姓也隨著回城。管仲見此情形,靈機一動,計上心來。他命令將士數人扮作百姓混入城中,半夜舉火為應。然後,又分三路攻打無棣城的東南西三門,只留下北門讓敵軍逃跑,教王子成父和隰朋率一隊兵馬埋伏在北門之外。當天夜裡、忽見城中四五處火起,齊軍內應砍開城門,放大軍兵馬入城。孤竹國國君見勢不妙,率眾奪路而逃,直奔北門。誰知一行人剛剛沖出北門;路旁突然伏兵四起,截住了孤竹國的君臣等數人。兩軍廝殺,孤竹國國君死於亂軍之中。齊桓公滅了令支、孤竹,闢地500里,悉數賠給了燕庄公。諸侯莫不畏齊之威,感齊之德。 在救燕時,魯國也表示出兵支援,但實際魯國按兵未動。對此齊桓公很氣憤,想出兵懲罰魯國。管仲不同意這樣做,他勸說齊桓公:「魯國是齊國的近鄰,不能為了一點小事就出兵,影響不好。為了齊國的聲譽,我們可主動改善兩國關系。這次征燕勝利,得到一些中原沒有的戰利品,不如送給魯國一些,陳列在周公 管仲
廟里。」齊桓公聽了覺得很有道理,就贊成了這個意見。這樣做對魯國上下震動很大,其他各國反映也很好。 當時西北方的狄人也起兵進攻中原,先攻邢國(今河北邢台),氣焰囂張。作為霸主的齊桓公,當然不能置之不理。管仲也很關心這個問題,他向齊桓公說:「戎狄性情十分殘暴,貪得無厭。諸夏各國都是親戚,彼此關心,一國有難,大家都應相助,不能袖手不理。滿足現狀的安樂是很危險的,出兵救邢才是上策。」齊桓公很欣賞管仲的想法,就派兵救邢國,邢國很快得救。不久狄人又出兵攻衛國,衛懿公被殺,衛國滅亡。渣畝狄人又追趕衛國百姓到黃河沿岸。 宋國出兵救出衛國百姓七百三十人。加上共、滕兩邑的居民一共五千人。就在曹邑(今河南滑縣)立衛戴公為國君。剛剛恢復的衛國,處境十分困難。齊桓公、管仲派了公子無虧帶著五百乘車馬和三千名甲士來武裝衛國,戎守曹邑。又給衛君帶來乘馬祭服,還給衛君夫人帶來乘車和錦帛。此外還有牛羊豬狗雞等三百餘只。又幫助修建宮殿。 邢國還未恢復,狄人又來第二次洗劫。晉獻公十八年(前659年),狄人攻邢,形勢十分嚴重。齊桓公和管仲立即聯合宋、曹救邢。當齊、宋、曹軍隊到達時,邢國百姓如見親人,紛紛投奔,狄人被打退。邢國又被狄人洗劫一空。於是齊桓公和管仲同宋、曹兩國,幫助邢國把都城遷到夷儀(今聊城西南),這里靠近齊國,較為安全。使破亂的邢國得到安定。 邢、衛兩國都遭狄人洗劫,在齊桓公、管仲的主持下,得以復國。當時人們都贊賞地說:邢國人遷進新都城,好像回到了老家;恢復後的衛國,人們心情高興,也忘記了亡國的悲痛。 楚國一直是南方的強國。自晉獻公十一年(前666年)伐鄭開始,一直在准備北上。
希望能幫助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