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適合小學生講的誠信故事有哪些
適合小學生講的誠信故事有
1、商鞅立木取信
韓信落魄的時候,一個漂母給他飯吃,韓信離開她的時候,告訴她以後一定來報答她。後來韓信做了楚王,不忘舊恩,奉黃金千兩以漂母。
『貳』 關於誠信的三個典故
1、一諾千金
秦末有個叫季布的人,一向說話算數,信譽非常高,許多人都同他建立起了濃厚的友情。當時甚至流傳著這樣的諺語:「得黃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諾。」(這就是成語「一諾千斤」的由來)後來,他得罪了漢高祖劉邦,被懸賞捉拿。結果他做茄的舊日的朋友不僅不被重金所惑,而且冒著滅九族的危險來保護他,綞使他免遭禍殃。一個人誠實有信,自然得道多助,能獲得大家的尊重和友誼。反過來,如果貪圖一時的安逸或小便宜,而失信於朋友,表面上是得到了「實惠」。但為了這點實惠他毀了自己的聲譽而聲譽相比於物質是重要得多的。所以,失信於朋友,無異於失去了西瓜撿芝麻,得不償失的。
2、宋濂的故事
宋濂小時侯喜歡讀書,但是家裡很窮。也沒錢買書,只好向人家借,每次借書,他都講好期限,按時還書,從不違約,人們都樂意把書借給他。敬圓
一次,他借到一本書,越讀越愛不釋手,便決定把它抄下來。可是還書的期限快到了。他只好連夜抄書。時值隆冬臘月,滴水成冰。他母親說:「孩子,都半夜了,這么寒冷,天亮再朝抄吧。人家又不是等這書看。」純稿察宋濂說:「不管人家等不等這本看,到期限就要還,這是個信用問題,也是尊重別人的表現。如果說話做事不講信用,失信於人,怎麼可能得到別人的尊重。」
又一次,宋濂要去遠方向一位著名學者請教,並約好見面日期,誰知出發那天下起鵝毛雪。當宋濂挑起行李准備上路時,母親驚訝地說:「這樣的天氣怎能出遠門呀?再說,老師那裡早已大雪封山了。你這一件舊棉襖,也抵禦不住深山的嚴寒啊!」宋濂說:「娘,今不出發就會誤會了拜師的日子,這就失約了;失約,就是對老師不尊重啊。風雪再大,我都得上路。」
當宋濂到達老師家裡時,老師感動地稱贊說道:「年輕人,守信好學,將來必有出息!」 3、晏殊誠實守信
古往今來,凡是品德高尚的人,都是誠實守信的。
北宋時期著名的文學家和政治家晏殊,14歲被地方官作為「神童」推薦給朝廷。他本來可以不參加科舉考試便能得到官職,但他沒有這樣做,而是毅然參加了考試。事情十分湊巧,那次的考試題目是他曾經做過的,得到過好幾位名師的指點。這樣,他不費力氣就從千多名考生中脫穎而出,並得到了皇帝的贊賞。但晏殊並沒有因此而洋洋自得,相反,他在接受皇帝的復試時,把情況如實地告訴了皇帝,並要求另出題目,當堂考他。皇帝與大臣們商議後出了一道難度更大的題目,讓晏殊當堂作文。結果,他的文章又得到了皇帝的誇獎。
晏殊當官後,每日辦完公事,總是回到家裡閉門讀書。後來皇帝了解到這個情況,十分高興,就點名讓他做了太子手下的官員。當晏殊去向皇帝謝恩時,皇帝又稱贊他能夠閉門苦讀。晏殊卻說:「我不是不想去宴飲游樂,只是因為家貧無錢,才不去參加。我是有愧於皇上的誇獎的。」皇帝又稱贊他既有真實才學,又質朴誠實,是個難得的人才,過了幾年便把他提拔上來,讓他當了宰相。
晏殊受到皇帝的賞識和重用的故事說明, 一個人為人的誠實,表裡如一,不弄虛作假, 對於取得別人的信任是多麼的重要啊!
『叄』 關於誠實守信的名人故事100字
誠信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而且在恪守這一傳統美德的過程當中也涌現出了一批批值得我們學習,能夠堅守誠信的為人,下面我為大家總結整理了關於誠實守信的一些名人小故事,供大家參考。
1、郭沫若與芭蕉花
郭沫若小時候很淘氣,但是很孝順。有一次,他的媽媽得了一種「暈病」,郭沫若聽說芭蕉花可以治這種病。這種花賣得很貴,並且難得一開,於是他就和哥哥一起跑到一座花園內找這種花,恰好那座花園里的芭蕉開了一朵大黃花,郭沫若和哥哥把花偷偷地摘下來送給了媽媽。媽媽雖然知道郭沫若這樣做是孝順她,可是兒子的行為很讓他傷心。從此,郭沫若再也不偷拿別人的東西了。
2、、商鞅立木取信
商鞅任秦孝公之相,欲為新法。為了取信於民,商鞅立三丈之木於國都市南門,招募百姓有能把此木搬到北門的,給予十金。百姓對這種做法感到奇怪,沒有敢搬這塊木頭的。然悉襲後,商鞅又布告國人,能搬者給予五十金。有個大膽的人終於扛走了這塊木頭,商鞅馬上就給了他五十核陸余金,以表明誠信不欺。這一立木取信的做法,終於使老百姓確信新法是可信的,從而使新法順利地推行實施。
3、韓信報恩
漢朝的開國功臣韓信,處幼時家裡很貧窮,常常衣食無著,他跟著哥哥嫂嫂住在一起,靠吃剩飯剩菜過日子。小韓信白天幫哥哥幹活,晚上刻苦讀書,刻薄的嫂嫂還是非常討厭他讀書,認為讀書耗費了燈改滾油,又沒有用處。於是韓信只好流落街頭,過著衣不蔽體,食不果腹的生活。有一位為別人當傭人的老婆婆很同情他,支持他讀書,還每天給他飯吃。面對老婆婆的一片誠心,韓信很感激,他對老人說:「我長大了一定要報答你。」老婆婆笑著說:「等你長大後我就入土了。」後來韓信成為著名的將領,被劉邦封為楚王,他仍然惦記著這位曾經給他幫助的老人。他於是找到這位老人,將老人接到自己的宮殿里,像對待自己的母親一樣對待她。
『肆』 曾子殺豬的故事告訴我們什麼道理
曾子殺豬的故事告訴我們的道理是做人要誠實守信,哪怕對孩子,也應言而有信,誠實無詐,身教重於言教,用自己的行動做表率。曾子的妻子哄孩子說如果不鬧著跟她上集市回來就為他殺一頭豬做紅燒豬蹄,曾子為了不欺騙孩子,真的殺了一頭豬。
故事內容:
曾子的夫人到集市上去趕集,她的孩子哭著也要跟著去。他的母親對他說:「你先回家待著,待會兒我回來殺豬給你吃。」曾子的夫人到集市上回來,就看見曾子要捉豬去殺。她就勸阻他說:「我只不過是跟孩子開玩笑罷了。
」曾子說:「(夫人)這可不能開玩笑啊!孩子不知道(你)在和他開玩笑。孩子沒有思考和判斷能力,要向父母親學習,聽從父母親給予的正確的教導。
現在你在欺騙他,這就是教育孩子騙人啊。母親欺騙孩子,孩子就不會再相信自己的母親了,這不是教育孩子的正確方法啊。」於是曾子把豬給殺了,煮了之後把豬給孩子吃掉了。
『伍』 有關誠實的寓言故事有哪些
《金斧頭銀斧頭得故事》
在一片美麗的森林邊上,住著一個誠實善良的樵夫,他有一把鋒利的鐵斧頭。每天,樵夫都要帶著這把鐵斧頭上山砍柴。
一天,樵夫在河邊砍柴時,一不小心手一滑,把斧頭掉到了河裡。沒有了斧頭我該怎樣賺錢養家敬肢呢?想到這兒,樵夫忍不住坐在河岸上哭了起來。
就在這時,河神出現了,他了解了事情的原委後,覺得樵夫很可憐,便沉到河裡,撈起一把金斧頭來,問道:「這把金斧頭是你的嗎?」樵夫搖搖頭說:「這不是我的斧頭。」
接著,河神又沉到河裡,撈起一把銀斧頭來,問道:「這把銀斧頭是你的嗎?」樵夫仍舊搖搖頭說:「不亮搭世是。」
河神第三次沉到河裡去,撈起一把鐵斧頭來,問道:「這把鐵斧頭是你的嗎?」樵夫看到自己的斧頭,跳起來欣喜地說道:「沒錯,沒錯,這把才是我的斧頭。」
河神很贊賞樵夫為人誠實,便把金斧頭和銀斧頭作為禮物送給了他。樵夫帶著三把斧頭回到了家裡,把事情的經過詳細地告訴了朋友們。
一個貪心的樵夫聽到後,十分眼紅,決定也去碰碰運氣。他跑到河邊,故意把自己的鐵斧頭丟到河裡,然後坐在河岸上假裝痛哭起來。
河神果然從河裡冒了出來,來到他面前。得知了事情的原委後,河神沉到河底撈起一把金斧頭來,問道:「這把金斧頭是你的嗎?」貪心的樵夫高興地叫道:「是的,是的,這正是我丟失的斧頭!」
他那貪婪和不誠實的樣子遭到了河神的痛恨,河神沒說話,拿著金斧頭沉入了河底,再也沒有出來。貪婪的樵夫不但沒有得到那把金斧頭,就連他自己的鐵斧頭也拿不回來了。
『陸』 誠實守信的故事
誠實,即忠誠老實,就是忠於事物的本來面貌,不隱瞞自己的真實思想,不掩飾自己的真實感情,不說謊,不作假,不為不可告人的目的而欺瞞別人。
守信,就是講信用,講信譽,信守承諾,忠實於自己承擔的義務,答應了別人的事一定要去做。
忠誠地履行自己承擔的義務是每一個現代公民應有的職業品質。
對人以誠信,人不欺我;對事以誠信,事無不成。
以下是有關誠實守信的幾個小故事:
1、「一諾千金」的故事
秦末有個叫季布的人,一向說話算數,信譽非常高,許多人都同他建立起了濃厚的友情。
當時甚至流傳著這樣的諺語:「得黃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諾。
」(這就是成語「一諾千斤」的由來)後來,他得罪了漢高祖劉邦,被懸賞捉拿。
結果他的舊日的朋友不僅不被重金所惑,而且冒著滅九族的危險來保護他,綞使他免遭禍殃。
一個人誠實有信,自然得道多助,能獲得大家的尊重和友誼。
反過來,如果貪圖一時的安逸或小便宜,而失信於朋友,表面上是得到了「實惠」。
但為了這點實惠他毀了自己的聲譽而聲譽相比於物質是重要得多的。
所以,失信於朋友,無異於失去了西瓜撿芝麻,得不償失的。
2、岔路口的誠信
一個士兵,非常不善於長跑,所以在一次部隊的越野賽中很快就遠落人後,一個人孤零零地跑著。
轉過了幾道彎,遇到了一個岔路口,一條路,標明是軍官跑的;另一條路,標明是士兵跑的小徑。
他停頓了一下,雖然對做軍官連越野賽都有便宜可沾感到不滿,但是仍然朝著士兵的小徑跑去。
沒想到過了半個小時後到達終點,卻是名列第一。
他感到不可恩議,自己從來沒有取得過名次不說,連前50名也沒有跑過。
但是,主持賽跑的軍官笑著恭喜他取得了比賽的勝利。
過了幾個鍾頭後,大批人馬到了,他們跑得筋疲力盡,看見他贏得了勝利,也覺得奇怪。
但是突然大家醒悟過來,在岔路口誠實守信,是多麼重要。
3、誠信合作
一個顧客走進一家汽車維修店,自稱是某運輸公司的汽車司機。
「在我的賬單上多寫點零件,我回公司報銷後,有你一份好處。
」他對店主說。
但店主拒絕了這樣的要求。
顧客糾纏說:「我的生意不算小,會常來的,你肯定能賺很多錢!」店主告訴他,這事無論如何也不會做。
顧客氣急敗壞地嚷道:「誰都會這么乾的,我看你是太傻了。
」店主火茄辯了,他要那個顧客馬上離開,到別處談這種生意去。
這時,顧客露出微笑並滿懷敬佩地握住店主的手:「我就是那家運輸公司的老闆,我一直在尋找一個固定的、信得過的維修店,你還讓我到哪裡去談這筆生意呢?」
面對誘惑,不怦然心動,不為其所惑,雖平淡如行雲,質朴如流水,卻讓人領略到一種山高海深。
這是一種閃光的品格——誠信。
4、曾子殺豬
曾子的妻子到市場上去,她的兒子要跟著一起去,一邊走,一邊哭。
媽媽對他說:「你回去,等我回來以後,殺豬給你吃。
」妻子從市場回來了,曾子要捉豬來殺,他的妻子攔住他說:「那不過是跟小孩子說著玩的。
」曾子說:「決不可以跟小孩子說著玩。
小孩本來不懂事,要照父母的樣子學,聽父母的教導。
現在你騙他,就是教孩子騙人。
做媽媽的騙孩子,孩子不相信媽媽的話,那是不可能把孩子教好的。
」曾子於是把豬給殺了。
從這個故事,我們可以得出一個道理:一定要言而有信。
5、晏殊誠實守信
古往今來,凡是品德高尚的人,都是誠實守信的。
北宋時期著名的文學世中家和政治家晏殊,14歲被地方官作為「神童」推薦給朝廷。
他本來可以不參加科舉考試便能得到官職,但他沒有這樣做,而是毅然參加了考試。
事情十分湊巧,那次的考試題目是他曾經做過的,得到過好幾位名師的指點。
這樣,他不費力氣就從千多名考生中脫穎而出,並得到了皇帝的贊賞。
但晏殊並沒有因此而洋洋自得,相反他在接受皇帝的復試時,把情況如實地告訴了皇帝,並要求另出題目,當堂考他。
皇帝與大臣們商議後出了一道難度更大的題目,讓晏殊當堂作文。
結果,他的文章又得到了皇帝的誇獎。
晏殊當官後,每日辦完公事,總是回到家搜納山裡閉門讀書。
後來皇帝了解到這個情況,十分高興,就點名讓他做了太子手下的官員。
當晏殊去向皇帝謝恩時,皇帝又稱贊他能夠閉門苦讀。
晏殊卻說:「我不是不想去宴飲游樂,只是因為家貧無錢,才不去參加。
我是有愧於皇上的誇獎的。
」皇帝又稱贊他既有真實才學,又質朴誠實,是個難得的人才,過了幾年便把他提拔上來,讓他當了宰相。
晏殊受到皇帝的賞識和重用的故事說明,一個人為人的誠實,表裡如一,不弄虛作假,對於取得別人的信任是多麼的重要啊!
(6)哪個故事告訴我們要誠實擴展閱讀:
誠實守信具體要求:
一、忠誠。
如在所屬企業:1、誠實勞動2、關心企業發展3、遵守合同和契約
二、維護本身所屬國家、團體、集體信譽。
如企業信譽和形象的樹立,主要依賴三個要素:一是產品質量;二是服務質量;三是信守承諾;四是保守企業秘密。
胡 *** 主席講的「八榮八恥」中就說到:「以誠實守信為榮,以見利忘義為恥。
」誠實守信是社會主義新時期的需要,人人都應以誠實守信為榮。
八榮八恥。
『柒』 誠實守信寓言故事
誠大搏信,是黑暗裡的一點光韻,是悲痛中的一個安慰,是掙扎中的一個奇跡。「身不正,不足以服;言不誠,不足以動。下面是我整理的誠實守信寓言故事,歡迎閱覽。
山鷹與狐狸互相結為好友,為了彼此間的友誼更加牢固,他們決定住在一起。於是山鷹飛到一棵高樹上面,築起巢來孵育顫世後代,狐狸則走進樹下的灌木叢中間,生兒育女。
有一天,狐狸出去覓食,山鷹也正好斷了炊,他便飛入灌木叢中,把幼小的狐狸搶走,與雛鷹一起飽餐一頓。狐狸回來後,知道這是山鷹所做,他為兒女的死感到悲痛,而最令他悲痛的是一時無法報仇,因為他是走獸,只能在地上跑,不能去追逐會飛的鳥。因此他只好遠遠地站著詛咒敵人,這是弱小者唯一可以做到的事情。
不久,山鷹的背信棄義的罪行也受到了嚴懲。有一次,一些人在野外殺羊祭神,山鷹飛下去,從祭壇上抓起了帶著火的羊肉,帶回了自己的巢里。這時候一陣狂風吹了過來,巢里細小乾枯的樹枝馬上燃起了猛烈的火焰。那些羽毛未豐的雛鷹郁被燒死丁,並從樹上掉了下來。狐狸便跑了過去,在山鷹的面前,把那些小鷹全部吃了。
這故事說明,對於背信棄義的人,即使受害者弱小,不能報復他,可神會懲治他。
誠實守信寓言故事:愚蠢的鷺鷥
一天,狼吃東西的時候太心急了,誤吞下了一塊骨頭,十分難受,四處尋訪醫生。他遇見了鷺鷥,談定酬金請他取出骨頭。鷺鷥把自己的頭伸進狼的喉嚨里,叼出了骨頭。便向狼要定好的酬金。狼回答說:「喂,朋友,你能從狼嘴裡平安無事地收回頭來,難道還不滿足,怎麼還要講報酬?」
這故事說明,對壞人行善的報酬,就是認識壞人不講信用的本質。
話說誠信被那個 " 聰明」的`年輕人投棄到水茄仿肢里以後,他拚命地游著,最後來到了一個小島上。「誠信」就躺在沙灘上休息,心裡計劃著等待哪位路過的朋友允許他搭船,救他一命。
突然,「誠信」聽到遠處傳來一陣陣歡樂輕松的音樂。他於是馬上站起來,向著音樂傳來的方向望去,他看見一隻小船正向這邊駛來。船上有面小旗,上面寫著 「快樂」二字,原來是快樂的小船。
「誠信」忙喊道:「快樂快樂,我是誠信,你拉我回岸可以嗎?」
「快樂」一聽,笑著對「誠信」說:「不行不行,我一有了誠信就不快樂了,
你看這社會上有多少人因為說實話而不快樂,對不起,我無能為力。」 說罷,「快樂」走了。
過了一會兒,「地位」又來了,誠信忙喊到:「地位地位,我是誠信,我想搭你的船回家可以嗎?」「地位」忙把船劃遠了,回頭對「誠信」說:「不行不行,誠信可不能搭我的船,我的地位來之不易啊!有了你這個誠信我豈不倒霉,並且連地位也難以保住啊!」
誠信很失望地看著「地位」的背影,眼裡充滿了不解和疑惑,他又接著等。
隨著一片有節奏的卻不和諧的聲音傳來,「競爭」們乘著小船來了,「誠信」喊道: 「競爭,競爭,我能不能搭你的小船一程?」競爭們問道:「你是誰,你能給我們多少好處?」 「誠信」不想說,怕說了又沒人理,但「誠信」畢竟是誠信,他說:「我是誠信…… 」
「你是誠信啊,你這不存心給我們添麻煩嗎?如今競爭這么激烈,我們『不正當競爭』怎麼敢要你誠信?」言罷,揚長而去。
正當誠信感到近乎絕望的時候,一個慈祥的聲音從遠處傳來:「孩子,上船吧! 」 一個白發蒼蒼的老者在船上掌著舵道:「我是時間老人。」「那您為什麼要救我呢? 」
老人微笑著說:「只有時間才知道誠信有多麼重要!」
在回去的路上,時間老人指著因翻船而落水的「快樂」、「地位」、「競爭」意味深長地說道:「沒有誠信,快樂不長久,地位是虛假的,競爭也是失敗的。」
曾參,春秋末期魯國有名的思想家、懦學家,是孔子門生中七十二賢之一。
他博學多才,且十分注重修身養性,德行高尚。一次,他的妻子要到集市上辦事,年幼的孩子吵著要去。曾參的妻子不願帶孩子去,便對他說:「你在家好好玩,等媽媽回來,將家裡的豬殺了煮肉給你吃。」孩子聽了,非常高興,不再吵著要去集市了。這話本是哄孩子說著玩的,過後,曾參的妻子便忘了。不料,曾參卻真的把家裡的一頭豬殺了。妻子看到曾參把豬殺了,就說,「我是為了讓孩子安心地在家裡等著,才說等趕集回來把豬殺了燒肉給他吃的,你怎麼當真呢。」曾參說:「孩子是不能欺騙的。孩子年紀小,不懂世事,只得學習別人的樣子,尤其是以父母作為生活的榜樣。
今天你欺騙了孩子,玷污了他的心靈,明天孩子就會欺騙你、欺騙別人;今天你在孩子面前言而無信,明天孩子就會不再信任你,你看這危害有多大呀。」
秦末有個叫季布的人,一向說話算數,信譽非常高,許多人都同他建立起了濃厚的友情。
當時甚至流傳著這樣的諺語:「得黃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諾。」(這就是成語「一諾千斤」的由來)後來,他得罪了漢高祖劉邦,被懸賞捉拿。結果他的舊日的朋友不僅不被重金所惑,而且冒著滅九族的危險來保護他,綞使他免遭禍殃。一個人誠實有信,自然得道多助,能獲得大家的尊重和友誼。反過來,如果貪圖一時的安逸或小便宜,而失信於朋友,表面上是得到了「實惠」。但為了這點實惠他毀了自己的聲譽而聲譽相比於物質是重要得多的。
所以,失信於朋友,無異於失去了西瓜撿芝麻,得不償失的。
『捌』 《陳太丘與友期行》從這個故事中你明白了什麼道理.
從《陳太丘與友期行》這個故事中我明白了我們在人際交往中要誠實守信、尊重他人。
誠握神為本, 誠信的本意是誠實無欺,恪守信用。總之我們要以誠待人。
譯文
陳太丘和朋友約好正午一起出門,可是過了正午朋友還沒到,陳太丘不再等候就離開了。離開後朋友才到。
元方當時七歲,在門外玩耍。朋友就問元方:「你的父親在嗎?」元方回答道:「我父親等了您很久您卻還沒有到,已經離開了。」
朋友便生氣地說道:「真不是君子啊!和別人相約出行,卻丟下別人先離開了。」元方臘皮氏說:「您與我父親約在正午。正午您沒到,這是不講信用;對著孩子罵他父親,這是沒禮貌。」
朋友感到慚愧,下車想去拉元方,元方頭也不回地走進了家門。
從這個故事中我們明白了做任何事都要要講誠信,為人要方正,輪散否則會喪失朋友,失去友誼。
1、通過元方的言行舉止,讓我們知道從小就要守信。
2、通過朋友的行為,讓我們知道了要有羞恥心,知錯能改。
3、通過陳太丘的行為,讓我們知道了要做一個言而有信的人。
《陳太丘與友期》這一章出自劉義慶編寫的《世說新語》,記述了陳元方與來客對話時的場景,告誡人們辦事要講誠信,為人要方正。同時贊揚了陳元方維護父親尊嚴的責任感和無畏精神。
『玖』 誠實的故事有哪些三年級
誠實的故事有如下:
1、櫻桃樹
華盛頓是美國第一位總統。他是孩子的時候,砍掉他父親的兩棵櫻桃樹。他父親回來了,非常生氣。他暗自思量,「如果我查明誰砍了我的樹,我要狠狠揍他一頓。」 他父親到處詢問。
當他問兒子時,華盛頓開始哭了起來。 「我砍了你的樹!」華盛頓和盤托出。 父親抱起他的兒子說:「我好聰明的孩子,我寧願失去一百棵樹,也不願聽你說謊。」
2、商鞅立木取信
商鞅任秦孝公之相,欲為新法。為了取信於民,商鞅立三丈之木於國都市南門,招募百姓有能把此木搬到北門的,給予十金。百姓對這種做法感到奇怪,沒有敢搬這塊木頭的。
然後,商鞅又布告國人,能搬者給予五十金。有個大膽的人最後扛走了這塊木頭,商鞅立刻就給了他五十金,以證明誠信不欺。這一立木取信的做法,最後使老百姓確信新法是可信的,從而使新法順利地推行實施。
3、誠實之花
郭沫若小時候很淘氣,但是很孝順。有一次,他的媽媽得了一種暈病,郭沫若聽說芭蕉花能夠治這種病。這種花賣得很貴,並且難得一開。
於是他就和哥哥一齊跑到一座花園內找這種花,恰好那座花園里的芭蕉開了一朵大黃花,郭沫若和哥哥把花偷偷地摘下來送給了媽媽。媽媽雖然明白郭沫若這樣做是孝順她,但是兒子的行為很讓他悲哀。從此,郭沫若再也不偷拿別人的東西了。
4、李苦禪燒畫
李苦禪是我國當代著名畫家,他為人爽直,凡答應給人作畫,從不食言。有一次,有位老朋友請他作一幅畫,李苦禪因有事在身,未能及時完成。
不久,當他接到老友病故的訃告後,面有愧色,即趨作畫,畫了幅百蓮圖,並鄭重其事題上老友的名字,蓋上印章,隨即攜至後院,將畫燒毀。事後,對兒子說:今後再有老友要畫,及時催我,不可失信啊!
5、誠實與信任
一天深夜,我驅車從外地回布魯塞爾。天很黑,又有點霧,盡管有路燈,能見度仍很差。
快到家時,汽車剛從快車道進入慢車道,便聽到「咔嚓」一聲。我以為汽車出了故障,趕快停了車。
一檢查,發現右側的反光鏡碎了。我往回走了五六十米,看見一輛小紅車停靠在路邊,左側的反光鏡也碎了。這輛車的車頭超出停車線二三十厘米,但它畢竟是停著的,責任應該在我。
我環顧四周,看不見一個人,便在路燈下寫了一張字條,壓在小紅車的雨刷下。字條上,我寫明自己姓名、電話,希望車主與我聯系。事隔三天,一位陌生男子打來電話,他就是小紅車的主人。
「噢!是你,很對不起,我不小心把你汽車的反光鏡碰壞了。」「沒有關系,已經換上了。我打電話是向你表示感謝的。」「不,是我要向你表示歉意。請你把購貨單據寄來,好讓我把錢寄給你。」
「不用了。你在無人知曉的情況下主動給我留下字條,這使我很感動。」「這是應該的,這筆費用應由我來支付。」「不,人與人之間還有比金錢更重要的東西,你給我留下了誠實和信任,這比金錢更重要。我再一次謝謝你!」說完他擱下了電話。
我很後悔,居然沒有問他的姓名、地址,也不知道他的年齡、職業,但他的話卻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腦海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