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為何商業故事很難講好
商業故事可以很有力量,但許多故事的故事常常忽略了大的願景。
講個好故事的關鍵在於,故事中的主人公要在經歷嚴重的災難後完全改變。人生軌跡的改變就是故事的主線。許多不成功的商業故事的問題在於,故事中任何人都沒能超越自己,故事到結尾什麼也沒有改變。
所以我們要講什麼樣的故事呢?商業故事很難講述的原因之一是沒有人知道什麼是商業故事。你知道什麼是一個平常的故事嗎?想像一下你最喜歡的電影,或者是家人在飯桌上最常提到而且你愛聽的事,那些就是。
但是該用什麼樣的故事去和消費者建立聯系呢?以下有幾個案例。可以為你的商業故事提供參考。
1、消費者講的故事你要講述能夠反映社群聲音的故事。
作為那些將自己定義為你公司客戶或者粉絲的社群成員,要確保你講述的內容能夠強調出「我們」這一概念。你的客戶所講述的故事必然是社會化平台的基石,但是在整合故事資源的時候需要扮演積極的角色,將那些故事變成品牌的一部分。要確保演繹並且展示這些故事是最真實的。
2、關於公司的故事
這些故事有些難以展現,因為並不關乎你的故事有多麼偉大。那種網站上和宣傳冊上充斥著的宣揚你公司的故事,很少會讓消費者信服。這些也不是你想要講述的故事。你真正需要講述的故事是你的故事如何服務消費者的。
比如,說說公司創始人如何克服萬難建立公司,製造出一些讓人們真正需要的東西,他們如何致力於使用那些有利於消費者的產品。
講述那些只關乎自己利益的故事都是在浪費時間。只著眼於更高收益和利潤的老舊營銷方式的故事還是留給股東們看吧,應該讓消費者了解到你最近都做了寫什麼。
3、關於行業和從業者的故事
大多數行業都在一些關於行業趨勢和新鮮想法的激動人心的故事,向消費者講述了他們在做什麼。在講故事時記住將現有的行業主題和你正在做的事情聯系起來。
4、來自精神領袖或導師的故事
有時,最好的故事來源是那些能夠激勵你的導師。記下他們給你講過的故事,看看是否運用於你正在做的事情中。你也應該及時記錄下行業領袖們的一些勵志故事,並在適當的場合引用它們。比如馬雲關於阿里巴巴是如何創業,又是如何做大的。
貼示
在捕捉故事靈感的時候,不要忘記收集那些你的員工和客戶們使用過的一些隱喻。當你講述故事的時候,隱喻可以幫助你清晰地闡明觀點。隱喻的好處在於它們是可視化的語言。比如當你說某人是「寫作機器」時,人們就能理解你是將其比喻為一個充滿力量且永不停息的物品,他們的眼前會隨即浮現出一個正在寫字的機器!
下面我們來看看,寫故事時候的框架:
1、介紹現狀:時間、地點和人物。
2、沖突來臨:什麼問題打破了平靜的局面?
3、隨之而來的掙扎:主人公做了些什麼去解決問題?
4、沖突解決:如何解決的?
5、新的局面:主人公通過自己的努力發生了怎麼樣的改變?
按照步驟進行十分重要,這向你展示了一個故事如何從最初階段發展到了如今的嶄新階段。這個故事框架能夠幫助你意識到每個故事向前推進的必要步驟。
許多人在講故事時犯的最大的錯誤在於不描述行動,僅展現一系列故事細節是不夠的,需要展現出每個步驟都促成了哪些改變,故事中的英雄人物因此解決了哪些問題。故事最激動人心的部分在於英雄人物做了什麼決定,其所做的決定是否幫助他實現了目標。
⑵ 給幼兒講故事時要注意哪些問題
孩子現在4歲半,已經堅持給孩子講了2年故事,自己很早就接觸了兒童認知心理學,結合自己的經驗,做一下回答。
給孩子講故事,應從兒童認知心理學的角度去分析和實踐。第一應該注意講故事的環境,第二應該重復講。
一、講故事的環境
1.講故事的時間、氛圍、坐姿
給孩子講故事應該創造一個輕松的氛圍,一般選擇在睡前,睡前講故事,有利於孩子晚上睡眠。燈光盡量選擇台燈,就是只能照到書本的位置為宜,房間其他地方的光線要暗一些。爸爸媽媽和孩子一起的姿勢很重要,爸爸媽媽應該和孩子肩膀挨著肩膀,孩子會有陪伴的感覺,而不是面對面坐著,有壓力感。
(圖片來自網路)
2.講故事的語調、語速
講故事的過程中,爸爸媽媽和孩子不時要有目光交流,爸爸媽媽的聲音要低,要慢,不能快,因為爸爸媽媽講的故事中的每一句話,每一個情節,每一個人物,都會在孩子的腦海出中出現,比如明媚的陽光、綠油油的草坪、細細的沙子、長著兩個長長耳朵的小兔子,這些抽象的事物和故事中的細節在孩子的腦海中會一一出現。過快孩子跟不上,跟不上,大腦就無法閃現故事中的內容,也就失去了通過講故事讓孩子認知周圍世界的意義。(更多兒童認知心理學文章,請關注頭條號)
講故事的聲調要抑揚頓挫,孩子的大腦對聲調的高和低都會有反應,使故事更加形象化。
二、故事應該重復講
1.支持孩子聽重復故事
有的爸爸媽媽常說,孩子就喜歡講一個故事,爸爸媽媽都講不耐煩了,其實這是好事情,如果爸爸媽媽不懂兒童認知心理學,就會刻意讓孩子不斷接觸新的故事,這是不對的。
(圖片來自網路)
2.一個故事講一個月
一般來講,一個故事至少講一個月,孩子不會不耐煩。我們成人看一本書,看一本電影,如果看很多遍,每一遍都會有新的收獲,尤其是書和電影中的某些細節有新的認識。孩子也一樣,當他第二遍的時候,他會注意到新的細節,這個時候,他的大腦不是被故事情節帶著走,而是注意故事中的細節,對細節的把控能力是孩子在未來一個重要的學習能力,為什麼有的孩子到了小學4年級、5年級做應用題,總是丟三落四,就是沒有注意到應用題中有很多細節的條件,沒有注意到,所以做題做不對。(更多兒童認知心理學文章,請關注頭條號)
3.建立親密情感
當孩子對一個故事聽了很多遍的時候,孩子對故事已經很熟了,包括裡面的細節,爸爸媽媽再給他講的時候,他已經胸有成竹了,對整個故事有一種掌控感和安全感,和爸爸媽媽之間的情感建立更加親密了。(更多兒童認知心理學文章,請關注頭條號)
(圖片來自網路)
4.培養自信心
當爸爸媽媽不小心講錯其中一個情節的時候,他會說,媽媽你講錯了,不是這樣的。你說,對不起,我是講錯了。這時候孩子有底氣糾正你的錯誤,孩子的自信慢慢也培養起來了。
5.培養情商
當你有這個發現之後,可以在後續的將故事過程中,有意地講錯某個情節,看孩子能不能糾正你,孩子在糾正你的過程中,說明他的大腦在思考,已經對整個故事情節有了全盤的把握,你對故事情節的任何一個小修改,他都能應對自如,對故事情節、故事人物、故事人物之間關系、人物關系的變化都能全面理解和掌握,這對孩子情商的提升有重要意義。這樣就達到了將故事的目的。
⑶ 故事寫作時,你會犯下的13個錯誤
1.主題不明確,跌宕起伏,但是主角的故事之旅,沒有終點
2.邏輯不清晰,前後文沒有聯系
3.想要表達的內容太多,故事變成了——流水賬(職業發展故事,變成了工作盤點,2011年,我在幹嘛。2012年,我在幹嘛)
4.缺乏過程——在6個月時間里,小明每天都熬夜到深夜,非常艱苦的工作,就算很想睡覺,也會撐開眼皮,繼續回復客戶的消息。
5.有過程,但是沒有主題——比方說,描述病人在醫院看病的過程
6.文章的觀點,通常能夠引導瞎謹讀者行動,比方說——你要做一個善良的人。而不是,模神陪看完一篇文章,反思自己,要不要做一個善良的人
7.頻繁使用形容詞和副詞
8.講述故事的時候,缺少主語: 她家兄弟姐妹7人,在最艱難的日子就是吃樹葉充飢,成年後就尋了戶老實人嫁了
9.以為記流水賬,或者盤點式的寫下旦蠢故事片段,就能組成故事(一個片段或者一個細節,如果在後面沒有再次出現,那就沒有出現的必要)
10.故事中有數據,但是不真實
小黃為了減肥,學習了100多個微博運動大V的減肥知識,並且坐飛機去美國,學習了最先進的營養學知識
11.前面鋪墊太長,節奏過慢,寫到中途,故事才開場
12.主觀描述的內容太多,缺少事實描寫
13.好故事,不僅要確保主題明確,還有過程描寫,以及邏輯合理(前後呼應,前文能推導出後文)
⑷ 如何把故事講得精彩
把故事講得精彩的方法:
一,學會拆解
一個大型的故事,必然是由很多小故事組成的,最終說明了一件完整的事,或者一個完整的道理。
比如《楚漢爭霸》,它就是由項羽、劉邦,各自成長中的小故事、起義後的戰爭故事、和各自謀士、將領的相處故事、兩者間的爭霸故事、以及最後結局,一起組成的這個歷史大故事。
這樣一個大的故事,如果要在10分鍾里講完,很容易就造成邏輯不通,故事不流暢,或者平鋪直敘不精彩。但如果學會恰當地拆解,就會把一個精彩的大故事,化為一個個精緻又出彩的小故事。
拆解方法很簡單,就是找出你想講的,或者你特別感興趣的小故事,去除裡面和上下文有關的內容,然後把它補完整,就可以了。補的內容一般有時間、地點、人物的簡單介紹。
時間、地點好表達,人物的介紹一定要分清主次,不要花費一樣的時間給每個人物。拿《楚漢爭霸》舉例:如果想講「鴻門宴」,先介紹一下雙方人物,主要就是項羽、劉邦分別是誰,其他人物,如范增、張良、樊噲、項庄、項伯等就不用單獨介紹,在故事中一筆帶過即可,如「張良是劉邦的謀士」,這樣既說明白了,也不耽誤時間。
二,學會描述
拆解結束後就是描述,有些小故事,在書中可能幾筆就帶過了,但要擴展為10分鍾的故事,就一定要再增加描述。
增加的描述首先是基於這個故事本身,比如時間、地點、人物的增加說明;其次是要增加細節描述,多加形容詞和比喻句,讓言語生動的同時,也讓故事更飽滿;最後,還要加個「頭」,按個「尾」。
要注意的是:故事用詞一定要口語化。不要太多書面用詞,更不要照搬書里背誦,因為這不是朗誦,不是說書,而是講故事,而且還是孩子給孩子講故事。比如:形容鴻門宴上劉邦很害怕,可以用「手心都出汗了」,「身體微微發抖」等,最好不要用「如坐針氈」這樣書面化的表達。
描述時不要說太多自己的感受。特別是歷史故事,最好在故事中完全不要講自己的感受。比如:「鴻門宴」,講到正緊張的時候,如果你插一句:「項羽真是自負,不聽亞父的話,怪不得失敗。」,這樣的話,除了有點劇透,還有點跳脫思維,讓聽眾跟不上節拍,一定要說,也要放到故事最後說。
描述不要累贅,用詞不要重復。一般一個場景用1-2個形容詞就可以了。比如:形容項羽武功蓋世,可以說「武藝超群」、「萬夫莫敵」,但不要連續說「出神入化、戰無不勝、攻無不克、登峰造極……」,否則容易分散觀眾注意力。
三,學會互動
以上兩條具備,就是個完整且動聽的故事了,但要精彩,還要加上互動。互動最容易運用的就是拋出問題。
「拋出問題」可以在故事中的每個時刻進行,而且問題不一定要同學們回答,畢竟只有10分鍾,提問的目的只是引起聽眾的注意和製造懸念。
比如:鴻門宴中,項庄舞劍意在沛公,就此可以提問「項庄最後把劉邦殺了嗎?」「誰擋住了項庄的劍,讓他殺不了劉邦呢?」以吊起聽眾胃口,吸引他們的注意力。
⑸ 如何講故事
故事一:很老的故事了 從前,有一國王,無兒只有一女,美貌超凡,視為掌上明珠。女兒大了,國王欲在全國招聘附馬爺。於是國王把全國最優秀的年青人召集到一水池邊,說:全國最優秀最勇敢的年青人,你們誰能夠從水池這邊游到對岸去,就可以娶得我的女兒為妻,同時可以繼承我的王位。 所有的年青人面面相覷,因為他們看到水池裡是張大了血盆大口的鱷魚,無人敢動。國王講了第二遍:全國最優秀的年青人,誰能夠從這邊游到對岸去,就可以娶得我的女兒為妻,同時可以繼承我的王位。但是仍然是一片寂靜。 國王看到全國最優秀的年青人無人敢試,非常傷心,再次高聲講了一遍。 這時,只見一位小夥子撲通一聲跳下水,奮不顧身地向對岸沖刺。奇跡出現了,小夥子竟然躲過了鱷魚的追擊,游到了對岸。國王非常高興,立即上前去握著小夥子的手說:你是世界上最了不起的年青人,你將娶得我的女兒為妻,同時可以繼承的王位,這個王國就是你的啦! 小夥子驚魂未定,他一臉惶恐的看著國王說:陛下,我不知道是誰這么缺德,從後面把我推下水的,你能不能先幫我查明真相! 故事講到這兒,想必大家都會會心一笑,同時也覺得這個故事已經很濫了。但是我有三個結尾讓這個故事立馬出彩,這是我要給大家的參考: 結尾一:這時,國王非常生氣地對著所有的年青人說:各位,你們是世界上最勇敢最優秀的年青人,為什麼你們不敢戰勝你們內心深處的恐懼呢。各位,其實池裡的鱷魚已經喂飽了,而且是圈養的,根本不咬人的。你們每個人都有希望都有本事游到對岸去,但是你們放棄了!你們沒有嘗試,就已經失敗了!各位,你們是被你自己打敗的。鱷魚並不在水池裡,而是在你們的心裡!世界上最大的敵人是你自己——你完全有能力實現自己的夢想,建立自己理想的王國,但是你們卻被內心的心魔擊敗了——————(這樣的結尾,改變了鱷魚這個元素,讓故事為主題服務) 結尾二:這時,只見人群里走出了一位老師,高聲說道:是我把你推下水的!其他人全都震驚了!只聽得振聾發聵的聲音:你完全有能力可以戰勝鱷魚為什麼不去嘗試呢!你是懦夫,你被你自己打敗了!各位,我們好多人都害怕公眾演講,害怕上講台,總以為講台就是一個鱷魚池,總以為到台上就下不了台,其實我們被我們自己擊敗了。各位,戰勝自己,你完全可以走上成功的舞台!征服這個小講台,你就可以征服人生的大舞台!大家全都眼睛一亮,因為這位背後推手竟是我們的張老師——————(這樣的結尾,出其不意,效果極佳) 結尾三:這時,國王非常無奈的看著那小夥子,非常的不理解,他說:你已經成功了,你已經可以掌控你自己的王國了,你為什麼還要追究那位推你下水的人呢,其實你應該感謝他啊!——————你為什麼害怕成功呢!各位,我們身邊有太多太多的人害怕成功,總是恐懼成功。面對成功了手足無措,沒有思想准備?各位,其實,你的目光早就應該超越現在,看到未來。你究竟要什麼?你要的是結果,手段有時並不重要。——————(這樣的結尾,峰迴路轉,角度一新,給人感覺與眾不同,非常有意思)
以上三種結尾,各位可以思考一下,其實應該還有更多的好的結尾。口才是練出來的,先從講故事開始。把故事講好講精彩,你的口才必然出類拔萃!
⑹ 給孩子講故事的時候,需要特別注意哪些問題
序言:相信各位父母都知道,在孩子小的時候是非常喜歡聽我們給他講故事的,很容易被故事裡的精彩情節所吸引。父母們給孩子講故事的時候,也有一些需要注意的問題,下面小編就給大家分享一下。
許多家長在給孩子講故事的時候會選擇一些暢銷書,覺得會對孩子的成長有一定的幫助,然而是要根據寶寶的情況來進行選擇的。不能在六歲以前對孩子講一些過於復雜的故事。這些情節太復雜,寶寶想像不出來,他們聽完之後也是一頭霧水。在寶寶7歲之後可以講一些比較精彩的故事,那個時候他們有了一定的圖像思維。
⑺ 演說新手演講時常犯的錯誤有哪些
1.不做出結論:有一些演說者,常常不知道怎麼去結束自己的演講。他們帶領觀眾就如同進行一次沒有規劃過的旅行一樣,引領聽眾臘陪進入一個又一個的景觀,並對景觀進行詳細的描述,但卻不知道該如何停止。他只能在原地打轉,把自己說過的話又重復一遍,給聽眾一個非常差的印象。只有天黑了,他才意識到自己該結束了。這種演講沒有任何結論性的語言,但是他確實已經發表完自己的演講了。這讓聽眾感覺好像跌入了一個無底洞,原本愉悅的心情突然被毫無徵兆地關閉起來,很不舒服。
2.不像結束語的結束:有些新手在結束的時候,總是說:「對於這件事,我大概就說這么多了;所以,我想,我該退場了。」如果你的演講真的結束了,那麼你完全可以坐下來,而不要說類似「我說完了」這樣的廢話。你一定要做到,讓聽眾來判斷你是否已經講完了。
3.倉促的結束語:演講就如同開車,平穩的駕駛才能讓人感覺舒服,但是有些演講者結束得過於迅速。聽眾還沉浸在他的演講之中,並且准備聽他繼續說下去的時候,他卻匆匆結束了演講。「這樣就結束了嗎?」聽眾也許會這樣問。這就像汽車還沒有到達目的地就拋了錨一樣令人不愉快。這種結束語沒有任何的過渡,在聽眾剛開始感覺到興趣盎然的時候,突然被踩了剎車,聽眾甚至不明白這個結束語是怎麼來的。如果你的開場白給人一種規模宏大的感覺,結論部分卻草草收尾,這似乎表明你對自己的觀點產生了懷疑,或者你已經不耐煩講下去了。當然,也許你的結論並不簡單,但是相對於你的開頭來說卻顯得十分單薄。所以,你的結論一定要與開頭部分相互照應,做到整體協調、前後一致,千萬不要給聽眾留下頭重腳輕的感覺。
4.自殺式的提問:只有充滿信心的說話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所以,在演講的結尾部分也要注意這歲局如一點。如果你對聽眾說:「你們可以看我說得對不對。」這樣的提問無異於自殺。很多演講者為了引發聽眾的另一番思考,會在結論中提出一些問題。我並不是反對提問題,關鍵是看提哪些方面的問題,鬥牛士像這種自殺式的提問最好不要嘗試。而且,對自己表達的主要觀點不確定的話最好也不要說,例如:「我前面說的不一定全都正確」。你知道這句話會讓觀眾多麼的郁悶嗎?聽眾花了很多的時間和精力來聽完你的演講,結果聽到的卻是你的胡乎啟說八道!
5.繁冗的結束語:一些演講者的結束語比他對主要觀點的論述還要多,這是不正常的。因為,所謂結束語,只是對前面所說的概括,而不是展開另一番論述。
我聽過很多次演講,這種結束語比主要觀點還長的演講,我只看到聽眾一個接一個地離開他們的座位。沒有人會強打精神來聽你的關於同一主題的第二次演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