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山西武鄉寨坪歷史
平順縣石城鎮克昌村原名密峪村,因1942年抗日戰爭時村裡白克昌帶領一個班的人參軍,為了表彰昌腔他,當時平順縣人民 *** 把密峪村改成克昌村,擴大了影響。
1943年在沁源一區任武委會主任的張法中(介休人),在圍困霍登的戰斗中犧牲,區委將霍登村改為法中村,現為鄉 *** 所在地。在日軍企圖消滅武東抗日根據地時,武鄉縣皮煙村的王尚元為爭取時間保護群眾轉移,與敵人赤手空拳搏鬥不幸犧牲,後該村改名為尚元村。
沁源縣沁河鎮陽泉(也名揚泉)村的李學孟(山東曹州人,逃難到陽泉村),任村民兵隊長,1945年因叛徒告密被捕,被日寇殺害,該村因此改名為學孟村。沁源縣交口鄉作坪村的趙正中,1942年任二區區委委員,被日軍抓捕後活埋,區委將作坪村改為正中村。
壺關縣店上鎮東韓村,1942年張紹良任縣抗日 *** 財糧科長時,因叛徒告密被日軍抓獲後犧牲,東韓村因此改名為紹良村。沁縣段柳鄉背立村,因1945年一區游擊隊長王尚賢與日偽軍作戰時犧牲,改名為尚賢村,後用保留其名字「尚」的做法改為尚義村。
有的村在歷史上為紀念英雄曾短暫地更改過村名,見證了英雄的事跡。長子縣石哲鎮南溝河村原名西溝村,1944年二區區工隊長連金鰲為保護群眾與日軍同歸於盡, *** 授予連金鰲英雄稱耐枯衫號,南溝河改名為金鰲村,現改名向陽溝村。
潞城市店上鎮宋村高登雲(屯留縣寺底村人),1942年任五區區長,他深入虎穴不幸被日本人殺害,為紀念高登雲,宋村曾改名登雲村,建立了烈士紀念碑和紀念亭。沁源縣李元鎮下庄村,為紀念殺敵英雄賈福旺曾改名福旺村,後改回原名。
有的英雄事跡廣為流傳,英雄所在村也因此揚名天下。曾任東北抗日聯軍副總指揮兼政委的抗日英雄魏拯民是屯留縣路村鄉王村人,1941年犧牲於東北。
1940年,沁縣漳源鎮喬家灣村閆林旺(決死縱隊班長),被捕後與兩個女兒同時犧牲。1941年沁縣牛寺鄉山曲村李貴林等5名黨員英勇就義。
黎城縣洪井鄉庄頭村武委會指導員康老虎不幸犧牲。平順縣石城鎮和峪村民兵王金庶為掩護群眾跳懸崖與敵同歸於盡,區 *** 贈「民族精華」匾額。
武鄉縣上司鄉馬家莊村神槍手馬應元犧牲後,在第二屆群英會中被追認為英雄。壺關縣東井嶺鄉石盆村牛保才在抗美援朝中英勇獻身。
武鄉縣蟠龍鎮白家莊村少年英雄李愛民,13歲時為掩護村民被日軍殺害。沁源還有一個民族敗猛小英雄朱啟善。
武鄉縣大有鄉許家堖村的王九煥是八路軍中的花木蘭,襄垣縣下良村趙永堂是殺敵英雄,武鄉縣蟠龍鎮關家堖村關二如是神槍手,武鄉縣故城鎮南溝村喬猴兒是民兵割線英雄,沁源縣交口鄉官軍村李德昌是特等殺敵英雄,潞城市黃牛蹄鄉李庄村的黃小旦是李向陽式的傳奇人物。壺關縣集店鄉河口村有秦德標游擊隊,武鄉縣大有鄉棗堙村魏名揚領導的游擊隊美名傳太行。
石城鎮老申交村岳增瑜組織八路軍漳河游擊隊。平順縣石城鎮豆口村趙作霖組織中國青年救亡協會,任延安隴東中學校長。
沁源縣沁河鎮城西村宋乃德,抗戰時期組織學生抗日武裝,後開辟了蘇北抗日根據地,修建了「宋公堤」。 新村新名薪火傳 我市有一些村,解放前改舊名起新名是為了激勵群眾戰斗到底。
沁源縣最多,交口鄉石窯上村改名忠義村,寄刀岩村改名自強村,曹家溝村改名永義村,化峪村改名新毅村,激勵群眾共同抗日;赤石橋鄉沙灘底村改名桃園村,取桃園三結義、共同戰斗之意;王和村在抗戰時期因保密和形勢發展需要拆字改為程村,法中鄉老窯科村為保密改名友仁村。襄垣縣西營鎮秋樹底村,抗戰時改為興民村,寓意共同抗日。
武鄉縣蟠龍鎮安樂庄村原名窟窿郊,1940年因《新華日報》駐此而改名。平順縣石城鎮自新村原名王家莊,沁源縣官灘鄉吉慶村原名則溝,襄垣縣廠虎亭鎮建華村原名箭壑。
新中國成立後一些地方以紅色寓意命名在我市也比較多。沁縣南泉鄉東風村原名馬蹄凹,長治縣工農庄原名窟窿庄,屯留縣東至河村因1967年遷入潞城市改名紅衛村,改革開放後更名河移村。
城區有太行街、八一廣場、延安路、五一橋、解放街等紅色地名。1958年,當時許多公社冠以「東方紅、五星、紅專、烽火、火星」等紅色用語,如潞城市中蘇公社、長子縣南陳燈塔公社、屯留縣余吾豐收公社等。
「文革」中,城區東街改為東風路,西街改為紅星路,南街改為戰斗路,南郊改為反修路,北郊改為建設路。城區五馬街道原名工農公社,這都是特殊歷史時期的產物。
社會主義建設時期,我市涌現出了許多知名村,為長治贏得了榮譽。1957年長治縣蔭城鎮琚寨村成為全國無文盲村,郊區大辛庄鎮王村是山西省第一個中蘇友好集體庄。
「文革」中,長治縣北呈鄉南呈村的防空地道聞名全國。上世紀,屯留縣李高鄉王公庄村因機械化旱作農業技術被聯合國糧農組織列為「農業化田期試驗項目示範村」。
壺關縣晉庄村召開過全國北方地區穀子豐產經驗交流會。沁縣松村民兵、襄垣廠虎亭鎮返頭村民兵連和長治縣郝家莊鄉安城村民兵都曾聞名全省全軍。
寨子山遺址位於沙灣區軫溪鄉紅岩村與寨子山村(原何坪村)境內,距沙灣城區南12.5公里。因地勢險峻,易守難攻,自古以來便成為豪強、匪患之地,又因處於三峨山腹地,所以號稱「三峨第一寨」
經查相關資料,清咸豐年間,由於清 *** 苛捐雜稅,人民生活貧苦,農民推舉李永和與藍朝鼎為首宣布起義,時間是1859年11月2日,但是在1860年1月27日即遭鎮壓而告失敗。其起義過程不足一年,象山寨這樣浩大艱巨的工程能在「藍李(賊)亂」一年中能建成嗎?回答是否定的。我們考證認為:山寨是經歷朝歷代逐步修善而成的,至少有1000年的歷史。
民國元年(1912年)設雷波廳行政公署,黃螂為分廳,隸大漢四川軍府。
民國三年(1914年)改稱雷波縣,1930年改隸樂山專員公署。 1950年5月解放,同年8月25日,雷波縣人民 *** 成立,隸樂山專員公署。
1956年劃歸涼山彝族自治州,1958年劃出瓦崗、莫紅、卡哈洛三個區另成立瓦崗縣, 1960年撤銷瓦崗縣劃歸雷波縣。 2000年,雷波縣轄4個鎮、45個鄉:錦城鎮、汶水鎮、黃琅鎮、西寧鎮、南田鄉、海灣鄉、帕哈鄉、杉樹堡鄉、箐口鄉、永盛鄉、順河鄉、回龍場鄉、溪洛米鄉、白鐵壩鄉、渡口鄉、馬湖鄉、中田鄉、穀米鄉、柑子鄉、雙河口鄉、羅山溪鄉、桂花鄉、沙沱鄉、爛壩子鄉、八寨鄉、松樹鄉、拉咪鄉、千萬貫鄉、五官鄉、曲依鄉、卡哈洛鄉、元寶山鄉、大岩洞鄉、岩腳鄉、莫紅鄉、坪頭鄉、克覺鄉、上田壩鄉、簸箕梁子鄉、大坪子鄉、小溝鄉、雷池鄉、咪姑鄉、一車鄉、巴姑鄉、斯古溪鄉、山稜崗鄉、長河鄉、谷堆鄉。
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縣總人口207873人,其中: 錦城鎮 9748 、西寧鎮 13223、汶水鎮 9652 、黃琅鎮 7011、南田鄉 7711 、海灣鄉 5970 、杉樹堡鄉 3505、箐口鄉 5797 、帕哈鄉 4614 、永盛鄉 7495 、溪洛米鄉 4366 、白鐵壩鄉 3813、順河鄉 1956、渡口鄉 7136、回龍場鄉 5054 、馬湖鄉 6190 、中田鄉 5279 、穀米鄉 6018 、柑子鄉 2566 、雙河口鄉 2150 、羅山溪鄉 2507 、桂花鄉 2986 、爛壩子鄉 2335 、沙沱鄉 2373 、山稜崗鄉 4736 、長河鄉 2246 、谷堆鄉 2517、八寨鄉 4526 、拉咪鄉 1551 、松樹鄉 3016 、曲依鄉 3557 、千萬貫鄉 3251 、五官鄉 4411 、上田壩鄉 3291、大坪子鄉 1497 、簸箕梁子鄉 2253、小溝鄉 996 、莫紅鄉 3001、克覺鄉 1270、坪頭鄉 2297、雷池鄉 3601 、巴姑鄉 2839、咪姑鄉 4393、一車鄉 3240、斯古溪鄉 1705 、卡哈洛鄉 5638、元寶山鄉 7124、大岩洞鄉 1981 、岩腳鄉 3481。現在有彝族、藏族、羌族、苗族、 *** 、蒙古族、土家族、傈僳族、滿族、瑤族、侗族、納西族、布依族、白族、壯族、傣族等民族分布。
2004年,雷波縣轄4個鎮(錦城、西寧、黃琅、汶水)、45個鄉(南田、帕哈、海灣、箐口、永盛、順河、渡口、沙沱、桂花、長河、谷堆、八寨、五官、曲依、松樹、拉咪、馬湖、穀米、中田、柑子、小溝、莫紅、克覺、坪頭、雷池、咪姑、巴姑、一車、岩腳、杉樹堡、溪洛米、白鐵壩、回龍場、羅山溪、爛壩子、山稜崗、千萬貫、上田壩、雙河口、大坪子、斯古溪、卡哈洛、元寶山、大岩洞、簸箕梁子)。
抱犢寨歷史悠久,文化積淀豐厚,源遠流長的兵家文化、佛教文化、道教文化相互交融,構成抱犢寨文化的主脈。在巔峰的平台上,有我國最大的山頂門坊南天門,有漢將淮陰侯韓信背水一戰時的點將台和後人為其修建的韓信祠,有蜿蜒起伏的環山長城,有世界獨一無二的山頂地下五百羅漢堂,有道教著名道觀金闕宮等等。登臨其上,讓人感受到彌漫著的古戰場硝煙和濃郁的宗教氣氛。
抱犢寨還是一處重要宗教活動場所,早在唐代,李吉甫《元和郡縣圖志》就記載說:「又雲抱犢者,古有其名也,即道家謂之『北嶽佐命』是也,《名山記》以為福地之數,雲可避兵水也。」到解放初期,抱犢寨尚有金闕宮、白雲寺等宗教宮院。清初張奇逢《題萆山勝概》詩中有:「瑤池碩果余盤,鷲嶺玄機遍隴疇」之句,從中可以看出道教漸衰而佛教昌隆的情況。從現存的石窟造像、陀羅尼經幢等文物看,由唐至宋金元明清,佛教活 動在抱犢寨長盛不衰,兩教並存的現象,為抱犢山留下了特殊的文化遺產,尚待人之開發研究。此外,古人留下的有關祈雨、觀日、瀏覽宴飲等方面的題記,以從另一個方面成為抱犢寨文化勝跡的重要成分。
遠在古代,抱犢就有十八池、蛟龍洞、仙人洞、天門洞、南天門、北天門、望海亭、天塔、天井、天書案等景觀森列盤錯,令人留連忘返。
獲鹿人民投巨資開發抱犢寨旅遊事業僅用一年多時間,便重建了南天門、北天門、金闕宮、韓信祠、八卦陣迷宮等景點,並且沿山崖築起了雄偉的長城,架起了橫越蓮花山直通抱犢寨的空中索道,遊客乘纜車可直到山頂。寨中現存有系馬石、箭鏈、古矛等;還有各種類型的佛教石刻,在山陰十八池東側,有南朝齊武帝永明十年比丘僧,比丘尼的題名刻石,是山上年代最早的石刻;抱犢寨的道教宮觀也小有名氣,寨中金陰宮內的一株桃樹,據說就是張三豐當年親手所植。由於抱犢寨地處險要,所以歷代均為兵家必爭之地。發生在這里的戰爭自然也很多,且大都見載於正史中。但戰爭並沒有使抱犢寨失去文明的光彩。公元前204年漢將韓信曾於此萆山設伏、背水一戰、大破趙軍。
金末元初,金恆山公武仙曾於此山屯兵建寨,抗擊蒙古軍隊。在道教典籍中,抱犢山又被列為「北嶽佐命」。 在道教典籍及《元和郡縣圖志》、《太平御覽》、《太平寰宇記》等歷代典籍中,均記載抱犢寨為道家福地和「北嶽佐命」;明代著名道士張三豐也曾游歷此山,並題有「抱犢福地」四字,可惜今己不存。但金闕宮的「三豐派」弟子卻世代相傳,並在獲鹿一帶產生了廣泛影響。留下「三豐派」一支脈,至今相傳不絕,宮觀猶存。城內十方院、石井村金闕宮等道觀均系抱犢寨金闕宮分支。「三豐派」第16代弟子郭資明,住山陽白雲洞中,以洞取號,自號「白雲」,專務清修,精於《道德》、《黃庭》之旨,為明末一代高道。
❷ 抗日英雄小故事有哪些
歷史 故事 不僅能夠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更重要的是它符合七 八年級 學生學習的心理特徵,下面這些是我為大家推薦的幾篇抗日英雄小故事,希望大家可以喜歡。
更多「抗日英雄」相關 文章 內容推薦(↓↓↓)
中國抗日英雄故事有哪些
抗日戰爭英雄人物故事有哪些
抗日英雄人物事跡的作文
抗日戰爭革命英雄人物故事
抗日英雄的名人名言名句
1916年,李鑒恩出生在棗庄街,時棗庄中興礦局(中興煤礦公司)已經開辦多年,中興公司駐地當時已是一派繁華。李鑒恩的父親兄弟四人皆做生意為生,以東西南北四個「景興」商號最為人知。李鑒恩弟兄三個,他家分得了南「景興」商號,人氣也是最旺。
1933年,棗庄中興煤礦公司創辦私立中興中學,兩年後改為中興職業中學。為了減輕家庭負擔,李鑒恩從職業中學 畢業 後,直接考入棗庄中興公司工作,謀取了一個月薪30塊銀元的財務會計職位,這在當時可算是高薪。
安逸的生活沒讓李鑒恩過多久,隨著盧溝橋的一聲槍響,抗戰爆發,日軍一路南下,寧靜的棗庄也未倖免,隨即棗庄學校停課,中興公司停產。日軍占濟南,吞滕縣,棗庄城危在旦夕,一天竟遭日軍12架飛機的輪番轟炸,百姓惶惶不安,中興公司也被迫南遷漢口。就在這時,不能正常上班的李鑒恩聽同學說國民黨的 軍訓 部長白崇禧要來棗庄特招一批回教青年加入黃埔軍校學習。國家有難匹夫有責,一腔熱血的李鑒恩按捺不住內心的激動,在棗庄回民協會的保舉推薦下,准備投考黃埔軍校。
1937年農歷11月中旬,21歲的李鑒恩眼含熱淚,告別即將臨產的妻子,然後看著母親叫了一聲娘,頂著凜冽的寒風,頭也不回地走出了家門。
李鑒恩是帶著表侄李忠賢一起,輾轉來到廣西柳州,進入黃埔軍校第15期炮科學習的。
經過9個月艱苦的入伍生訓練,李鑒恩正式成為黃埔軍校六分校的一員,然後被分到貴州都勻炮校學習。
據李鑒恩生前回憶,最令他難忘的是,在他上黃埔軍校的時候,正值國共合作期間,作為共產黨方面的鄧小平曾給他上過課。鄧小平問:你叫什麼名字?他答:李鑒德(曾用名)。鄧小平說:你別起這個名字,我給你起個能文會武的名字吧,叫李斌。於是,李鑒恩開始使用李斌這個名字很多年。
1939年9月,日軍集結10萬兵力,分別從贛北、鄂南和湘北三個方向,向長沙方向發起進攻。時任第9戰區代司令長官的薛岳為保衛長沙,採取防禦湘北為重點,調動中國軍隊24萬多人參加此戰,於是,第一次長沙會戰爆發。此時的李鑒恩正好剛剛從黃埔畢業,便積極投入了這次會戰,並於一年後的9月,再次參加了第二次長沙會戰,屢建奇功。
長沙會戰結束以後,李鑒恩又參加了湘西會戰,在雪峰山一帶御敵。一次在接受馳援武岡的戰斗任務後,李鑒恩所在團途經湖南綦江冷水鋪停車吃飯,遇一個老百姓問:你是什麼部隊?李鑒恩答:炮30團。老百姓很驚訝:30個團呀?李鑒恩點了下頭。
經過三日夜疾馳,李鑒恩部傍晚到了武岡,迅速調整炮位,開始了猛烈 射擊 ,敵人聞聽後,連夜撤退。原來日本人得到一重要情報,說此次國軍來者不善,竟來了30個炮兵團支援,為免受炮兵轟擊,只好悄悄撤離。因打響第一炮的就是李鑒恩,國民政府為他頒發了10萬元獎金!原來,那個在冷水鋪問李鑒恩的老百姓是個漢奸,多虧李鑒恩講來了30個炮團支援,才改變了戰局。
這里還有個有趣的故事,日本鬼子宣布投降那天,李鑒恩他們興奮無比,就跑到飯店喝酒慶功。正遇見一個已經投降的日本軍官也到飯店吃飯,日軍軍官進去一看都是國民黨軍官,馬上深鞠一躬說,長官我可以在這里吃碗面嗎?李鑒恩站起身來,凜然道:吃飯可以,但你不能站著吃,更不能坐著吃,得蹲到門後邊去吃,因為你們在我們中國八年,作惡太多!那個鬼子軍官果然端了一碗面,縮到一個牆角,滿面羞愧地蹲著吃完了一頓飯。
李鑒恩在抗戰期間經歷了許多險境,可謂充滿傳奇色彩。有次在街頭見兩個老百姓因用假銀元買東西發生爭吵,李鑒恩目睹後,自己就掏出來一塊真銀元給換了過來,後來參加長沙會戰時,他和兩個戰友站在一起,被鬼子打了冷槍,前後兩個人都不幸中彈犧牲,而鬼子的槍正好打在他身上的那塊假銀元上,得以保住了性命。有一次,日軍把他們團團包圍起來,上面飛機掃射,下面大炮轟鳴,殺得他們無處藏身,無奈只有強渡湘江。因為沒有船隻,他的衛士就找一根大樹干當船,可是李鑒恩卻不會水,衛兵於是用一根繩子把李鑒恩捆在木頭上,總算渡過了湘江,躲過了圍追堵截。
李鑒恩不僅在戰場上是殺敵英雄,同時還是一位學識淵博的先生,改革開放以後,他贊嘆祖國大地日新月異,曾給鄧小平寫過一封信,贊揚改革開放,感嘆中國所發生的巨大變化。為了補貼家用,李鑒恩64歲到棗庄市老郵電局門口擺攤,給人代寫書信,而且一寫就是五六年,後來他用一首《八半吟》詩自嘲平淡心態:半因謀生半因玩,半為助人半為錢;半是自願半是迫,半覺心酸半覺甜。
抗日英雄小故事2:6個孩子全部抗日捐軀北京密雲縣,有一位英雄母親。她的丈夫和6個孩子,全部為國捐軀。
這位偉大的母親叫鄧玉芬。
鄧玉芬是個倔強的女子,她堅信只要努力,家裡人丁興旺,日子總有一天會好起來的。婚後,她和丈夫借住在親戚家,靠租種地主家的幾畝地,含辛茹苦地拉扯大了7個兒子。
好日子還沒有熬到,1933年長城抗戰失敗後,日本侵略者就把鄧玉芬的家鄉強行劃入了偽滿洲國。為了糊口,她被迫搬到張家墳村東南的豬頭嶺山上,開荒度日。
1940年,八路軍10團挺進密雲西部山區。在鄧玉芬的家門口,八路軍宣講抗日道理,字字句句都說到了她的心坎上。她知道,只有拿起刀槍打鬼子,才能挽救國家、拯救自己。
當年6月,10團組織游擊隊。鄧玉芬和丈夫商量:咱家有人,在打鬼子這件事情上,絕對不能含糊。就叫兒子打鬼子去吧!於是,鄧玉芬的大兒子永全、二兒子永水成為白河游擊隊的首批戰士。
9月,鄧玉芬知道游擊隊正缺人手,毫不猶豫地又把三兒子送去了白河游擊隊。
1941年底,日本侵略者實行「三光」政策,製造「無人區」。鄧玉芬響應黨的號召,開展反「無人區」斗爭。她叫丈夫把在外扛活的四兒子、五兒子找回來,在環境最殘酷的時候,參加了抗日自衛軍模範隊。
1942年,抗日政府發出了「回山搞春耕」的號召。鄧玉芬和許多山地群眾決定重返「無人區」。她讓丈夫先回山裡搭窩棚自己隨後就到。誰知丈夫走後沒幾天,竟傳來噩耗:丈夫、四兒子和五兒子在種地時遭日軍偷襲,丈夫和五兒子同時遇害,四兒子也被抓走了。
堅強的鄧玉芬沒有屈服。親友們勸她不要再回山。她拉起兩個小兒子,堅定地對他們說:「走,回家去。姓任的殺不絕,咱和鬼子拼了!」她又回到了豬頭嶺,拿起丈夫留下的鎬頭,沒日沒夜地開荒種地。
國難當頭,人命如螻蟻,不幸的事接二連三地發生在這位母親身上。1942年秋,大兒子永全在保衛盤山抗日根據地的一次戰斗中英勇犧牲。
1943年夏,被抓走的四兒子永合慘死在鞍山監獄中。同年秋,二兒子永水在戰斗中負傷回家休養,因傷情惡化無葯醫治死在了家裡。三兒子也下落不明。
白發人送黑發人,面對沉重的打擊,鄧玉芬咬牙挺住了。只是,往日性格開朗的她,變得沉默寡言。春種秋收,做鞋做襪,照料傷員,她從不得閑。她的家成為八路軍和傷員的休息站,幹部戰士到了她家,就像到了自己家一樣。
戰士們就是她的親兒子!鄧玉芬為了讓傷員能多吃點兒,自己節衣縮食。家裡養的幾只老母雞,雞蛋卻一個也捨不得給親兒子吃,統統送給了傷病員。戰士們都知道在密雲的豬頭嶺有個鄧媽媽。
1944年春,日偽軍為了肅清「無人區」的抗日力量,圍住豬頭嶺一帶,一連折騰了7天7夜。小六兒跑丟了,她背著剛滿7歲的小七躲進一個隱蔽的山洞裡。她為了掩護藏在附近的鄉親和幹部們,眼睜睜地看著幼子連病帶餓死在懷里。
1945年8月15日,日本帝國主義投降了,中國人民勝利了。鄧玉芬眼噙淚花,告慰九泉之下的親人,咱們勝利了!
值得一提的是,惟一的兒子小六兒也被媽媽送去當兵。1948年在攻打黃坨子據點的戰斗中壯烈犧牲。
在這場救亡圖存的偉大斗爭中,男女老少齊動員。為了保衛家國,鄧玉芬獻出了一個妻子和母親的至愛,這是抗戰時期最普通的百姓代表,他們值得我們永遠銘記。
抗日英雄小故事3:抗日英雄李愛民的故事抗日戰爭時期,在太行山裡的山西省武鄉縣白家莊出了一個少年抗日英雄,他就是白家莊的 兒童 團長李愛民。
兒童團長李愛民那時13歲,他非常痛恨日本鬼子,非常熱愛八路軍,幫助八路軍做了許多抗日的工作,最後英勇犧牲在日本鬼子的刺刀之下。
在紀念抗日戰爭勝利60周年之際,我給大家講幾個李愛民幫助八路軍抗日的故事,同學們聽了一定很感動。像李愛民這樣的抗日小英雄很多,我們今天生活在幸福之中的小朋友,不能忘記他們,要努力學習他們的愛國犧牲精神,立志獻身全面建設小康,復興中華的偉大事業。
大家知道,在戰爭年代,雞毛信不是普通的信,插著雞毛的信必須馬上迅速送達。
這一天,八路軍的鍾營長急匆匆來到白家莊找到兒童團長李愛民,交給他一封雞毛信,說:「這封雞毛信很重要,你馬上闖過敵人的封鎖線去送給東溝的民兵。」
李愛民知道這雞毛信非常重要,二話沒說,把雞毛信藏在襪子里就出發了。他戴上草帽,拿著鐮刀,趕著毛驢,裝著割草的樣子,專揀溝里的小路走。溝里凈是亂草、荊棘,腳被石頭子兒碰破了,兩腿也被拉了幾道口子,李愛民顧不得這些,一路小跑,趟過小河溝,爬過幾道山崗,很快來到了敵人的封鎖區。
李愛民急急忙忙走著,來到一個三岔路口,正在琢磨往哪兒走的時候,一抬頭,看到右前方一個土坎上有兩個鬼子在望著他,嘴裡不知在咕噥什麼。怎麼辦?躲開吧,怕鬼子生疑心,也來不及了。李愛民想起出發時,鍾營長囑咐他說的話:「路上遇到情況要沉著,見機行事。」他往四周看了看,正好不遠處有一灘驢糞。他走過去用腳使勁踩了一下那驢糞,稀稀的驢糞濺了他一身。他也顧不得臟和臭了,大搖大擺地把驢趕到溝里割起草來。
兩個鬼子跑過來,其中一個像是日本軍官,抓住愛民的領子大聲叫道:「八格牙路,舉起手來!」
愛民裝作傻呼呼的樣子,獃獃的站在那裡。
鬼子軍官橫眉瞪眼叫道:「八路的探子?抓起來!」
愛民裝作驚慌的樣子,說:「俺是放驢的!」
鬼子將愛民的身上從上到下搜了一遍,什麼也沒搜出來,驢糞的臭味薰得鬼子直捂鼻子。
這時候,鬼子營地傳來了號聲,鬼子急著要走,踢了愛民一腳,厲聲喊道:「趕快滾,這里不準放驢!」
愛民忍著疼痛,趕著驢迅速來到了東溝。東溝的民兵得到了情報,第二天順利地配合八路軍打下了鬼子的據點,保護了根據地的糧食。
李愛民立了一功,受到八路軍的表揚。
這一天天黑,王七叔把兒童團員們召集到一起,在愛民家開會。愛民的媽媽見王七叔提著一桶漿糊,有點莫明其妙,就問:「這是做什麼啊?」原來,王七叔要組織一個兒童武裝宣傳隊,到偽軍的炮樓周圍去貼抗日的 標語 、撒抗日傳單。
王七叔看兒童團員都到齊了,就說:「今晚上咱們要完成一個重要任務,大家要膽大心細,一切行動聽我的指揮!」
兒童團員們都很高興,摩拳擦掌,有的說:「我們也去打鬼子了!」
天黑黑的,在月光下,兒童團員們跟著王七叔摸到了偽軍炮樓下。四周靜悄悄的,隱隱約約可以看到哨兵的身影。兒童團員們屏住呼吸,等待著王七叔的命令。
過了一會兒,他們看到敵人沒發現什麼,王七叔就開始布置任務了。兒童團員們爬到炮樓下面的一道土坎上,迅速將傳單用土塊壓上;有幾個兒童團員在炮樓對過的牆上貼標語。任務完成的挺順利,挺迅速,大家臉上露出了笑容。
愛民手裡還有幾張標語,他想貼在炮樓上,又怕敵人發現。怎麼辦呢?他爬到王七叔跟前,王七叔很支持他的想法,兩人小聲商量了一下。
只見愛民朝炮樓的北側爬去,那裡比較黑,沒有敵人的哨兵。王七叔在炮樓的南側故意站起來跑了兩步,又迅速趴了下來。敵人的哨兵發現有人影晃動,急忙朝南邊打了兩槍,並且喊道:「有人,有人!」炮樓里的機槍也打了起來,敵人被吸引到了南側。
愛民趁敵人不注意,飛快地將十幾張標語貼在了炮樓牆上,又迅速翻下土坎,消失在黑暗中。
天亮以後,可熱鬧了,敵人炮樓周圍,包括炮樓的牆上到處是抗日的標語:「中國人不打中國人」、「不要替日本人當炮灰」、「快快投降八路軍才是出路」。
過了兩天,還真有幾個偽軍投降了八路軍。
這天晚上,愛民都睡下了,突然有人敲門。愛民開門一看,是一位八路軍叔叔。
八路軍叔叔進到屋裡對愛民說:「麥子熟了,我們要到韓家溝掩護老鄉收麥,想請一位民兵帶路。」
愛民一聽,說道:「這么晚了,甭找人了,我給你們帶路吧!」
那位八路軍叔叔遲疑了一下,好像說你能帶路嗎?愛民很有把握的說:「這一帶的路我熟,叔叔放心吧!」
愛民跟著八路軍叔叔來到村頭見了首長,抬頭一看:這不是鍾營長嗎!
愛民跑過去,親熱地說:「鍾營長,我叫李愛民,您不認識我了?前年我還給您送過雞毛信呢!」
鍾營長摸摸腦袋笑著說:「對,想起來了,你就是那個『活地圖』,太好了!」
愛民領著八路軍不走大路走小路,一會兒下到溝里,一會兒爬上山頭,兩只腳被石子扎破了,腿也被草棵子刺破了兩道口子,他全然不顧。
愛民領著八路軍翻過了幾個山頭,天快亮了,已經隱隱約約看到韓家溝正在搶收麥子的老鄉了。鍾營長擦了擦臉上的汗,親切地拍拍愛民的肩膀說:「愛民啊!多虧了你,領我們少走了一半路,終於趕到鬼子前頭了,真得好好謝謝你啊!」
1943年,李愛民的家鄉白家莊被鬼子佔領了,他們村的百姓都轉移到了東溝。
又到麥收的時候了,白家莊的群眾夜裡到他們的地里收割麥子。這真是在敵人的眼皮底下搶糧食啊!
夜色黑黑的,只有遠處鬼子的炮樓上不時地射出探照燈的燈光。人們屏住呼吸,在黑暗中悄悄地揮鐮割麥。天快亮的時候,人們背的背,挑的挑,急急往東溝走去。
愛民背著一小口袋麥穗走在前面,和大夥拉開了一段距離,為的是一但被鬼子發現,就趕緊給大家報信,好迅速轉移。他想,不能讓到手的糧食讓敵人搶去。
眼看就要走出敵占區了,已經能看到東溝了。忽然,右面山上響了一槍,接著,出現了幾個人影。愛民判斷,這是遇上了敵人的游動哨╠╠鬼子發現了他們。愛民轉身想往回走,已經來不及了。
一個鬼子從路邊鑽了出來,擋住愛民的去路,大喊道:「干什麼的?」
愛民沉著地應道:「自己人!」
「口令!」
什麼口令?愛民被問住了,可他一點沒有慌。只聽他大聲咳嗽了三聲,這是暗號,告訴後面的人有情況。大傢伙迅速疏散到路邊的莊家地里了。
鬼子的機槍響了,子彈打中了愛民的腿,他倒下了。
愛民被帶到了河灘上,翻譯官問道:「你是哪個村的?」
「白家莊的。」
「干什麼來了?」
「收糧食啊!」
鬼子軍官一聽說是白家莊的,問道:「你們莊上的老百姓都躲到哪去了?」
「太行山裡唄!」
「你們村的村長是誰?」
「我不知道。」
那個狗翻譯不耐煩了,惡狠狠地說:「你聽著,今天你要是說實話,就放你回家,如果不說實話,就一槍嘣了你!」說著,就用手槍沖愛民晃了晃。
愛民毫不畏懼地說:「嘣了我也不知道!」
敵人沒辦法了,把愛民用繩子吊在一棵小樹上用皮帶使勁抽,但是,愛民還是那句話:「不知道!」
硬的不行,鬼子軍官又把愛民放下來改用軟的辦法。鬼子軍官從口袋裡掏出一把日本糖,引誘愛民說:「小孩,你的說實話,皇軍大大的賞!」
愛民接過糖,使勁朝鬼子軍官的臉上砸過去,說道:「誰稀罕你的臭糖!」
鬼子軍官大發脾氣,用腳踹向愛民,一腳又一腳,愛民倒在了地上。愛民忍著疼痛,心想,打吧,打死我也不說,死就死我一個,不能對不起八路軍。
鬼子軍官踢了半天,見愛民死活不屈服,惱羞成怒,抽出大刀向愛民刺去。為反抗日本鬼子,13歲的愛民獻出了寶貴的生命。
抗日英雄小故事4:王朴王朴,也作王璞,幼名蘭貴,1929年生,河北完縣人。王朴從小跟隨父母參加抗日工作,11歲時被選為兒童團長。他經常帶領小夥伴們拿著紅纓槍,站崗放哨查路條,給八路軍送信帶路,開展擁軍優屬活動。王朴工作認真,學習也很刻苦。他對自己要求很嚴格,每學一篇新課文,都要做到會認、會寫、會講、會用。
為了對付鬼子掃盪,民兵大搞地雷戰,王朴不僅學會了佈雷,還學會了造雷。一次,他用自製的地雷炸死了一個漢奸,還協助民兵抓住了兩個鬼子。
1943年春天,鬼子掃盪到王朴的家鄉,王朴和鄉親們躲進山裡。一天早上,鬼子包圍了王朴和鄉親們。鬼子拿著漢奸提供的名單,讓村幹部、幹部家屬和軍烈屬站出來,王朴和他媽媽張竹子挺胸昂首站在最前面。鬼子把刀架在王朴的脖子上,威逼他說出八路軍兵工廠的槍支和彈葯藏在哪裡。王朴勇敢地推開鬼子的刺刀,帶領在場的二十多名兒童團員高呼:「我們不能忘記五不誓約,我們至死不當漢奸。」殘暴的日本鬼子向在場的群眾開了槍,製造了又一起殺人慘案-野場慘案。118名無辜群眾倒在了血泊之中,其中包括14歲的王朴、王朴的母親、弟弟和奶奶。
為了紀念犧牲群眾,晉察冀邊區政府召開了追悼大會,授予他「抗日民族小英雄」的光榮稱號,並立了紀念碑。解放後他被共青團中央授予「全國十大少年英雄」的稱號 。
抗日英雄小故事5:兒童團團長海娃這個抗日小英雄的故事,發生在華北抗日根據地。12歲的龍門村兒童團團長海娃每天一面放羊,一面放哨,監視著前邊平川地里敵人的據點。一天,炮樓里的鬼子進山去搶糧食了,只剩下「貓眼司令」和幾個鬼子兵。民兵中隊長老趙畫了一張攻打炮樓的路線圖,並寫了一封信准備把它交給八路軍張連長。老趙把送信的任務交給了兒子海娃。海娃一看信封上面插了雞毛,知道是十分重要的,他趕著一群羊作掩護送信去了。沒想到,海娃在山溝里碰上了鬼子,他靈機一動,把雞毛信拴在了「老頭羊」的尾巴里,瞞過了鬼子小隊長。一路上海娃受盡了折磨。深夜海娃好不容易從睡得像死豬一樣的鬼子的腿縫里溜了出來。他趕到羊圈裡,小心地把雞毛信取了下來,一口氣跑了幾里路。後面偽軍也追來了,海娃又被他們抓回去。他把鬼子帶到了一條山路上,鬼子的騾馬不能爬陡峭的山坡,海娃乘機拚命往山上爬,愈爬愈遠,鬼子開槍打中了海娃的手。海娃忍著疼拉開嗓子喊「八路軍叔叔……」,最後,海娃終於把雞毛信交給了張連長。
抗日英雄小故事有哪些相關文章:
★ 抗日英雄小故事
★ 中國抗日英雄故事有哪些
★ 抗日英雄小故事簡介
★ 抗日英雄小故事大全精選
★ 抗日戰爭英雄人物故事有哪些
★ 關於抗日英雄小故事
★ 六年級抗日英雄小故事
★ 抗日英雄小故事300字
★ 抗日小英雄故事大全精選
var _hmt = _hmt || []; (function() { var hm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hm.src = "https://hm..com/hm.js?"; var s = 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script")[0]; s.parentNode.insertBefore(hm, s); })();❸ 朱德抗戰時期故事
朱德抗戰時期故事:
一、一根竹手杖
1938年4月,朱德率領八路軍總部轉戰於山西省沁縣、武鄉縣西部山區,指揮八路軍反日軍九路圍攻的戰斗。在從義門村移駐去寨上村前,朱德的左小腿上生了一個瘡。
由於戰事繁忙、條件艱苦、營養差,加上日夜操勞,瘡口已經化膿,使他疼痛難熬,人也瘦了許多,不得不拄著一根竹手杖助行。後來,朱德查訪到一位弓姓老中醫善治瘡病,便決定前去走訪他。
一天下午,朱德拄著手杖找到老中醫弓茂昭家裡,請他治瘡病。老中醫只知道這是一位和藹可親的老八路,於是當即檢查後下了葯。經過半個月的精心治療,朱德的瘡疾痊癒,並且身體也逐步強健。瘡病治好後,朱德要付葯費和行醫費,結果被謝絕了。
弓茂昭說:「我活這么大歲數了,從來沒有見過像你們這樣好的軍隊,我雖是一名鄉村中醫,但我一生認為: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從不收不義之財。我是個窮醫生,可我有許多窮朋友,我為你治病,就是為咱窮人的好軍隊治病,我是心甘情願的。
其實用的大都是中草葯,只要我按時上山採集就行,採回來後再按照一定的程序嚴格加工即可,我不僅不會收取分文,而且今後如果咱隊伍里有生瘡病的,還可以來找我救治,我同樣會分文不收。你們為咱窮苦人打天下,我能為自己的軍隊治病救人,是理所當然的。」
朱德覺得很過意不去,於是准備了一頓便飯招待弓茂昭以表謝意,之後,他拿起病中經常拄的那根竹手杖,說:「我是個當兵的,又在抗日戰亂中,沒有什麼好禮物贈送的,就把我拄的這根竹手杖送給你作個留念吧。」
弓茂昭欣然接納,高興地說:「禮輕情義重啊。我也老了,收下這根手杖,讓它陪伴我走鄉串戶為窮人治病吧!」事後,弓茂昭才得知他收治的病人就是大名鼎鼎的八路軍總司令朱德,便將這根竹手杖當成寶貝珍藏在身邊。
日軍侵佔當地時,弓茂昭用油紙將竹手杖包了又包,埋於房後的地下。後來,弓茂昭夫婦均不幸喪生於戰亂中。在臨終前,他們將其侄子弓獻玉(又名應卯)叫到面前,告訴他埋手杖的地方,並囑咐他等戰亂平定後及時挖出,好生保管,說:「那是咱家十分珍貴的傳家寶。」
1945年抗戰勝利後,弓獻玉曾多次尋找這根竹手杖,卻都未能找到。幸運的是,在1956年春耕刨地時,這根沉睡地下的手杖才意外地重見天日,在一層層油紙的包裹下完好無損。
二、「你佔了警衛戰士的位置……」
抗日戰爭時期,有一天,毛澤東、朱德以及中央其他九位首長一道去看戲。朱琦和朱敏也跟著去了。當時,黨中央只有一輛汽車。戲散場後,朱琦走得快,先上了汽車。這時朱德走過來對他說:「你下來,步行回去!」
回到楊家嶺時,朱德詫異地發現朱琦也在門口站著。便問:「你怎麼樣這么快就回來了?」朱琦回答:「我是站在駕駛室外的踏板上回來的。」朱德生氣了,語氣中透著憤怒:「你佔了警衛戰士的位置,那人家就只好步行回來了,是吧?你呀,你」朱德氣得在大路的草叢里來回踱步。
在稍稍平靜下來後,又耐心地對朱琦說:「你想想,警衛戰士的職責,就是要保衛首長的安全嘛。你站了人家的位置,戰士不能隨時行動,萬一路上有情況怎麼辦?你妨礙了戰士們執行公務,知道嗎?」「是我錯了,爸爸!」朱琦赧顏地低下了頭。
建國前是這樣,建國後,朱德對親人在這方面的要求更嚴格了。朱德的老家有個侄孫,不太安心在農村工作,曾幾次寫信給朱德,請求朱德把他調到北京工作,朱德都拒絕了。後來這個侄孫作為適齡青年參了軍。
一次從東北回老家探親,途經北京時去看望了朱德。朱德對他說:「你參軍了,咱們是革命同志關系,爾後才是其他關系,你要模範遵守部隊紀律,好好學習,嚴格訓練,努力進步。」
幾年後,這個侄孫臨近復員時到北京請求朱德幫他在城裡找個工作,朱德說:「使不得,回原籍安置是政府的政策,我要帶頭執行,不能有半點特殊。你在部隊入了黨,共產黨員更應該服從組織紀律。儀隴縣天地廣闊,需要你,你要愉快地回老家去,由地方組織安排,無論幹啥都要干好。」
這個侄孫聽從了爺爺的教誨,愉快地回到了家鄉,當地政府安排他當了公社的放映員。
三、朱德的扁擔
1928年,朱德同志帶領隊伍到井岡山,跟毛澤東同志帶領的隊伍會師了。紅軍在山上,山下不遠處就是敵人。紅軍要鞏固井岡山根據地,粉碎敵人的圍攻,需要儲備足夠的糧食。井岡山上生產的糧食不多,常常要抽出一些人到山下寧岡的茅坪去挑糧。
從井岡山到茅坪,來回有五六十里,山高路陡,非常難走。可是每次挑糧,大家都爭著去。朱德同志也跟著戰士們一塊兒去挑糧。他穿著草鞋,戴著斗笠,挑起糧食,跟大家一塊兒爬山。白天挑糧爬山,晚上還常常整夜整夜的研究怎樣跟敵人打仗。
大家看了心疼,就把他那根扁擔藏了起來。不料,朱德同志又找來一根扁擔,寫上「朱德的扁擔」五個字。大家見了,越發敬愛朱德同志,不好意思在藏他的扁擔了。
四、一塊銀元
1936年,當時共軍三千多戰士都駐扎在一個村,吃飯成了一件大難事。一開始還有地主造謠誣陷紅軍,然後村民對紅軍又不了解,一時間籌集糧草陷入困境。朱德軍長嚴明紀律,讓戰士挨家挨戶去開導村民。有一天兩個戰士來到陳亮家,發現人不在了,又發現門口有兩個南瓜。
小戰士想:人不在,怎麼買瓜啊。大個子戰士直接把南瓜割下,說:留下字條說「買兩個南瓜,以後付錢,紅軍留。」然後把字條放在架子上就回去了。朱德吃了南瓜飯後就問南瓜是誰買了,在知道沒付錢後就叫那兩個戰士說:「人不在,也不能白吃人家東西啊。」
還給了兩個戰士一塊銀元讓他們去付錢。他們本以為辦了件好事,沒想還挨了批評。之後紅軍的種種表現讓村民消除了誤解,外逃的村民也回來了。這時陳亮發現自家家南瓜不見了,他在村民會上無意說了這件事,不想這兩個戰士又狠狠被批評了一頓。
在後來發現南瓜蒂綁了小包了有一塊銀元,就知道自己誤會紅軍,陳亮傾其所有把雞蛋鴨蛋裝滿籮筐,還用紅紙寫著「擁軍愛民」提著去慰問紅軍。
五、有點力量就要幫助群眾
抗戰期間,一年割麥子時,一隊八路軍從一個村邊開過,營長騎馬走在前面。一位老太太很吃勁地背著一大捆麥子,從對面走過來。這時,路邊有一個穿軍裝的人把營長攔住:"你擔任什麼職務 ·" "我是營長!"
那人又問: "任務是不是要緊·"營長跳下馬來說: "不十分要緊。"那人用手指著老太太說: "那麼,讓隊伍前頭走,用你的馬到村裡去套一輛車,替他把麥子拉回去。"營長按照吩咐把老太太的麥子拉到家裡。那個吩咐營長的人就是朱德總司令。
總司令還和藹地告訴他: "革命幹部的優良品質,首先就是群眾觀念。你騎在馬上,看見老太太那樣吃力地背著麥子,不體恤她,不幫助她,這是不對的,因為你的任務並不是十分緊迫。以後要好好記著:只要有一點時間,一點力量,就不要忘記幫助群眾。"
❹ 我們去武鄉當八路
在武鄉八路軍文化園,可以穿軍裝、扛步槍、吃小米飯、睡土炕、唱抗戰歌曲、看抗戰戲劇,深度體驗八路軍文化。
在這里,可以手握機槍、高舉手雷打一場游擊仗,當一回抗日英雄……「五一」剛到,武鄉先熱。八路軍文化園以獨特的紅色風格與抗戰魅力,吸引了大批遊客前來接受傳統教育。
據園區相關負責人透露,八路軍文化園作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全國廉政教育基地、全國八路軍文化體驗式教育基地,每年都吸引大量遊客前來遊玩、研學……
影視蒙太奇體驗劇《太行游擊隊》、情景劇《反掃盪》《歡慶勝利》大巡遊三場演藝一場比一場震撼,特別是由遊客客串「花姑娘」、「小商販」的情景劇《反掃盪》,更是把劇情一次次推向高潮。看完演出,園內三大拓展刺激驚險,水面、陸地、高空競技 游戲 ,玩的就是心跳。
夜幕降臨後,篝火晚會成為園區最後一道盛宴,有武術、雜技等「各路大俠」大展身手,有一些活躍的遊客獨唱《紅星閃閃》《保衛黃河》《打靶歸來》等,還有一些遊客參與 游戲 互動《齊心協力》……當舞蹈《激情紅綢》跳起來時,整個晚會被推向高潮。
武鄉人不會忘記,在那段血與火的歲月里,武鄉有父送子、妻送郎、兄弟爭相上戰場的精神傳承,他們同仇敵愾齊上陣。
有一位普通的農民李大娘,她那兩個英雄的兒子是她永遠的心疼和驕傲!殘暴的日軍展開了大規模的掃盪,李大娘明知戰爭的殘酷,仍堅定地將新婚的大兒子送上戰場!在一次激烈的戰斗後,人們告訴李大娘她兒子犧牲的噩耗,她急匆匆趕到戰火還未消退的山崗,看到被槍炮打爛的紅旗依舊握在兒子的手中,她用顫抖的雙手撫摸著兒子的臉龐,合上他仍然怒睜的雙眼,呼喊著兒子的小名淚流滿面。她對著太行山吶喊:朱老總,彭老總,我還有一個兒子,我還把他交給咱八路軍!
武鄉,這個抗戰時僅有14萬人的小縣,就有1.4萬人參加了八路軍,2.6萬餘人在這場戰爭中獻出了寶貴的生命!
八年抗戰,太行山峻峰成鐵,岩石成鋼。八路軍的三大主力師不僅為抗戰勝利作出巨大貢獻,而且後來發展成為百萬雄師,參與了解放東北、平津、華中、陝西、甘肅、寧夏、新疆以及包括雲貴川在內的解放大西南的許多重大戰役戰斗。他們帶著太行山泥土的熱度,托起新中國的太陽。作者:戴玉剛
❺ 紅色太行中相關人物的故事是什麼
1938年春,日軍出動3萬余兵力,分九路向我晉東南根據地圍攻,妄圖把八路軍總部消滅在遼縣,榆社,武鄉地區。八路軍總司令朱德,副總司令彭德懷指揮所屬的晉東南部隊,在武鄉縣長樂村打響了反「九路圍攻」的長樂之戰。
此次戰斗中,當地的熱血青年,紛紛投身戰斗,與八路軍戰士們一起征戰沙場。王家峪村李煥蘭的丈夫也不例外,他身強力壯,參加了救治傷員的擔架隊。他在距離長樂村不遠處的里庄溝山坡上發現的一名年輕的八路軍戰士,戰士倒在血泊里,在他的背上背著一口行軍鍋。
只見在鍋的底部有一個彈洞,原來敵人的子彈從戰士的胸前穿過,血流不止。必須馬上抬上擔架救治,但他卻緊緊地抱著一口行軍鍋,不肯放開。他說:「這口行軍鍋從長徵到現在一直都跟隨我,爬雪山,過草地、煮草根皮帶,救活了無數名紅軍戰友。
今天又掩護我打死了不少鬼子兵,我實在不忍心把它丟掉啊……」戰士因傷勢過重,醫治無效犧牲了。就在犧牲前他不忘惦激陪記著隨他戰斗多年的行軍鍋,一再請求希望可以幫他把這口行軍鍋保存下來。
李煥蘭的丈夫含著眼淚,他想「年輕的戰士為取得戰斗的勝利獻出了的寶貴的生命,一定不能辜負八路軍的囑托!他決心保存這口鍋。」於是冒著危險把這口鍋背回了家中。
抗戰期間無論多苦、多累、多麼艱辛他都一直珍藏著這口行軍鍋。不幸的是,後來轉移這口鍋時正好趕上日軍「掃盪」,他被日本鬼子給殺害了。
(5)武鄉有什麼抗戰故事擴展閱讀:
時過境遷,曾經守護這口鍋的人都已經去世。但是現今仍陳展於八路軍太行紀念館展廳的行軍鍋卻繼桐睜續用沉默訴說著那一段段動人的故事,將紅色記憶定格,將紅色精神歷久彌新。
如果沒有那片至情至性的軍民情義局鉛歲,沒有那一段段捨身護鍋的感人故事。恐怕誰也不會在一口銹跡斑駁的鐵鍋上留有念想。那背後的生死攸關,那背後的革命友誼,那背後的英雄氣概以及在這片紅土地上烙下的深深印記,都將永遠鐫刻在歷史的天空。
❻ 再去武鄉八路軍太行紀念館
早上起來,天色陰暗暗的,以為又是一個寒風刺骨,凍得人縮手縮腳縮脖子天氣,一行人吃過早飯,八點准時大院集合、出發,大概是十點半左右到達八路軍猜爛余太行紀念館。
2018年曾帶孩子專程去過一次武鄉,目的是讓孩子了解歷史,銘記英雄,不忘國恥,勵志向上。當時是自駕游去的,遊客也不多,沒有請講解員講解,大略參觀一番,太行精神,光耀千秋只留了淺淺的印象,時至今日,差不多都忘記了紀念館里的陳設。今次有機會跟隨團隊再次領略,聆聽講解員的一一解說,八路軍抗戰歷史、太行精神深深銘刻在心。
【簡介】
八路軍太行紀念館,位於山西省長治市武鄉縣城太行街363號,是一座全面反映八路軍八年抗戰歷史的大穗滾型革命紀念館,集旅遊觀光和博物館價值為一體的國家一級博物館和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及優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直屬山西省文物局,性質為歷大歷史類博物館。
大廳中央八個褐色立體大字光彩奪目:太行精神,光耀千秋。
❼ 請介紹一下八年抗戰中英雄的故事。(簡要,具體)
孫立人率領的三十八師(新一軍)在歷時兩年的第二次緬戰中,共擊斃日軍3個聯隊長以下33000餘人,傷日軍75000餘人,俘虜大尉以下323人。繳獲大炮186座,戰車67台,汽車552台,攻取公路646英里。孫立人是殲滅日軍最多的中國將領。
兒童英雄李愛民 在抗日戰爭時期,在太行山裡的山西省武鄉縣白家莊出了一個少年抗日英雄,他就是白家莊的兒童團長李愛民。 兒童團長李愛民那時13歲,他非常痛恨日本鬼子,非常熱愛八路軍,幫助八路軍做了許多抗日的工作,最後英勇犧牲在日本鬼子的刺刀之下。
郝夢齡(1898—1937), 字錫九,河北藁城縣人。青年時投身行伍,後入保定軍官學校學習。北伐戰爭時任國民革命軍第4軍第2師師長,抗戰爆發後任國民革命軍第9軍軍長。 1937年 7月盧溝橋事變爆發,郝夢齡請纓北上抗日,並偷偷給家人留下遺言:「此次北上抗日,抱定犧牲。萬一陣亡,你等要聽母親的調教,孝順汝祖母老大人。至於你等上學,我個人是沒有錢。將來國家戰勝,你等可進遺族學校」。郝夢齡到達石家莊後,指揮第9軍和晉綏軍第19軍、第35五軍、第61軍堅守凱姿忻口以北龍王堂、南懷化、大白水、南峪線的主陣地。戰前,他鼓勵官兵說:「此次戰爭為民族存亡之戰爭,只有犧牲。如再退卻,到黃河邊,兵即無存,哪有官長。此謂我死國活,我活國死。」 10月11日,日軍指揮官板垣征四郎指揮日本第5師團,在飛機、大炮、坦克的掩護下,傾全賀孫察力向忻口陣地發起猛攻。面對強敵,郝夢齡毫無懼色,親臨第一線指揮第9軍在日軍飛機、大炮轟炸時掩蔽起來,日軍炮火一停,沖上陣地用步兵武器狠狠打擊日軍,多次與日軍展開了白刃肉搏,戰況之慘烈,雙方損失慘重。10月12日,南懷化主陣地被日軍攻破,第9軍與日軍在忻口兩北、南懷化東北的 204高地上展開激烈的拉鋸戰,一晝夜竟易手13次之多,終於禪茄佔領了204高地,第9軍損失慘重。為了堅守陣地,郝夢齡對陣地上的將士說:「先前我們一團人守這個陣地,現在只剩下一連人還是守這個陣地,就是剩下一個人,也要守這個陣地。我們一天不死,抗日的責任一天就不算完。出發之前,我已在家中寫下遺囑,打不敗日軍決不生還。現在我同你們一起堅守這塊陣地,決不先退。我若是先退,一你們不管是誰,都可以槍斃我!你們不管是誰,只要後退一步,我立即槍斃他。」10月15日夜,總司令衛立煌給郝夢齡增派了7個旅,並命令他分三路夾擊日軍。16日凌晨,郝夢齡率部隊對日軍陣地發起了攻擊,槍炮聲如雷,喊殺聲震天,日軍節節敗退。第9軍乘勝追擊日軍,混戰中,郝夢齡不幸被日軍機槍子彈打中,壯烈犧牲。
❽ 有關抗日戰爭的英雄故事 300字左右
少年英雄李愛民
李晉華毀御
在抗日戰爭時期,在太行山裡的山西省武鄉縣白家莊出了一個少年抗日英雄,他就是白家莊的兒童團長李愛民。
兒童團長李愛民那時13歲跡拆,他非常痛恨日本鬼子,非常熱愛八路軍,幫助八路軍做了許多抗日的工作,最後英勇犧牲在日本鬼子的刺刀之下。
在紀念抗日戰爭勝利60周年之際,我給大家講幾個李愛民幫助八路軍抗日的故事,同學們聽了一定很感動。像李愛民這樣的抗日小英雄很多,我們今天生活在幸纖州岩福之中的小朋友,不能忘記他們,要努力學習他們的愛國犧牲精神,立志獻身全面建設小康,復興中華的偉大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