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女真族在中國古代史上建立了哪些政權
金朝初期全面採用遼朝的南北面官制,同時奉行兩套體制,但自熙宗改制以後,就逐步棄用了契丹制,全盤採用漢制。政治體制的一元化,是金朝強大的一個重要原因 。
金朝建國之初,金太祖廢除部落聯盟時的「國相」制,朝廷中樞權力機構實行女真傳統的勃極烈制度,對於所佔領的遼地,也一概搬用生女真舊制。
(1)女真族歷史上都有哪些故事擴展閱讀:
金初的二元政治存在於1123至1138年。漢地樞密院系天輔森陪七年(1123年)始設於營州廣寧(今河北省昌黎縣),後遷平州,再遷燕京,天會間一度分設燕京和雲中兩樞密院,後又歸並為一。至天眷元年(1138年),改燕京樞密院為行台尚書省,結束了雙重體制並存的局面,空春歷這是熙宗漢制改革的結果。
早在太宗天會初,就有一些女真貴族的上層人物積極主張摒棄女真舊制,全盤改用漢制。《金史》卷七八《韓企先傳》曰:「斜也、宗干當國,勸太宗改女直舊制,用宋官制度。」斜也即太祖弟完顏杲,太宗時為諳班勃極烈,與國論勃極烈宗干同主國政,可見當時支持漢化的勢力已經相當強大。不過終太宗一代,仍維持著二元政治的局面。
《金史》里雖有太宗天會四年(1126年)建尚書省的記載,但人們一般認為當時的尚書省是設在燕雲漢地,與後來建立的三省制度無關。金朝政治制度的重大變革,直到太宗末年才提上日程,天會十二年(1134年)正月,「初改定製度,詔中外」。
由於太宗一年後就死去了,所以實質性的漢制改革是在熙斗搜宗朝進行的。熙宗天眷元年(1138年)八月甲寅,「頒行官制」,是即「天眷新制」。這是金朝政治制度史上的一個重要轉折,自金初以來實行二十餘年的女真勃極烈制度,「至熙宗定官制皆廢」,以三省六部製取而代之。
同年九月丁酉,「改燕京樞密院為行台尚書省」,這不只是簡單地改換一個名稱而已,它的性質已經發生了變化:漢地樞密院是作為雙重體制中的一元而存在的,而行台尚書省則只是中央尚書省的派出機構。這兩件事情的發生,標志著二元政治的終結和金朝政治體制的一元化 。
Ⅱ 跪求:女真族歷史
【女真簡史】
遼朝、金朝、宋朝版圖女真(或女貞與女直),亦作女真族,源自3000多年前的「肅慎」, 漢朝-晉朝時期稱「挹婁」,南北朝時期稱「勿吉」(讀音「莫吉」),隋-唐稱「黑水靺鞨」,遼-金時期稱「女真」、「女直」(避遼興宗耶律宗真諱)。
「女真」在明朝初期分為建州女真、海西女真、野人女真三大部。後又按地域分為建州、長白、東海、扈倫四大部分;依接近漢化程度及活動區域南北:多漢化程度、南境者為熟女真,少漢化程度、北境者為生女真。
清朝以後,「女真」一部份融和其他民族稱為「滿洲」,後通稱為滿族至今。
同是女真族,不同的是:金國為生女真創建,後大量進入中原,主體部分同化於漢族;清朝為熟女真創建,當時首領努爾哈赤於1616年創建後金為萌芽,皇太極於1636年定國號清。
《金史·世紀》記載:「金之襪者先,出靺鞨氏。靺鞨本號勿吉。勿吉古肅慎地也。元魏時,勿吉有七部:曰粟末部,曰伯咄部,曰安車骨部,曰拂涅部,曰號室部,曰黑水部,曰白山部。隋稱靺鞨,而七部並同。唐初,有黑水靺鞨,粟末靺鞨,其五部無聞。」
[編輯本段]【金朝】
在11世紀,在黑龍江和松花江流域的土地上生活著從黑水靺鞨遺留下來的通古斯族群的女真族。並在11世紀向契丹人(見遼)稱臣。
女真人的領袖完顏阿骨打在1115年統一了女真族各個部落,並且在很短的時間內攻打下了遼國的北方首都上京。然後入侵並佔領了漢人宋朝的大部分土地,並建立了齊,楚等傀儡政權。稍後,建立按照漢人的習慣建立叫做金的國家。1126年,金人入侵宋朝,宋朝首都開封淪陷,宋朝退到長江以南繼續進行抵抗,史稱「南宋」。但是,他們的軍隊經常對峙於淮河一帶。
女真人用家鄉anchuhu河的名字命名他們所建立的金朝(黃金,女真文anchuhu相當於後來的滿洲語 aisin - 金的,黃金),起先,女真人保持著在東北亞(後來的滿洲利亞)森林,苔原,沼澤的狩獵的生活方式。除此之外,在都市裡保持著軍隊的生活方式。最後,他們被准許和其它種族通婚。而金朝的統治者也受到了儒家文化的影響。
1189年之後,金朝面對於北方的蒙古人和南方的宋朝兩面作戰,蒙古人佔領了金人的首都北京,並且在1215年把金國人趕到了開封。1234年,蒙古人摧毀了金朝。
歷史上的政權
1115年,完顏阿骨打統一女真各部,建立金。
明朝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女真首領哪好桐努爾哈赤在新賓縣二道河子畔的赫圖阿拉城稱汗建國,國號為"大金",史稱後金。
1644年滿洲(女真)入主中原,建立清朝。為中國最後一個大一統王朝。
[編輯本段]【遼時期】
宋元時代,女真族形成和崛起,改變了廣大東北地區的歷史,同時也影響了整個中國的歷史。
宋朝人說女真族「本名朱里真,番語訛為女真」。可見,朱里真是漢名。為避遼興宗耶律真的諱,改稱女直,也寫作女質。
女真族一名,最早出現在7世紀。《金史》是這樣記述女真族的起源的:
女真族的始祖完顏函普,有兄阿古迪弟保活里。在唐朝貞觀年間,因氏族離散,年逾 60的函普,從高麗舊居出走。他的哥哥信佛,留在了高麗,只有保活里隨他出來。走到完顏部時,正巧碰上人們互爭財物,械鬥不已,函普出面調停,平息了事態。作為酬謝,完顏部送給了他一頭青牛。為了在這里站穩腳跟,他又用這頭青牛作為聘禮,和完顏部的一個60歲老婦人的女兒結了婚,婚後生了二男一女,他和他的子女們理所當然地就成了完顏部人。
完顏部居住在鴨綠江上游及圖們江流域,女真族是由這一帶的朱里真人組成的,與採集珍珠的居民有關。
完顏一詞,是從漢語「蜿蜒」音轉的女真語。依傍綏濱蜿蜒河而居的黑水靺鞨一支,如星散一般分布各地以後,就以蜿蜒河之名來作為姓氏。「蜿蜒」、「李坦完顏」乃是同音異寫。所以,完顏部作為黑水靺鞨一支,是從蜿蜒河畔輾轉游徙,遷移至阿什河之濱的。天長日久,女真語「完顏」演變為漢語的「王」。完顏氏,是女真族中的王族。女真族從長白山移居黑龍江中游,而完顏部就定居在完達山。完達山,相傳是完顏部人女真王到過的地方,主峰在黑龍江中游北岸的俄國境內。
在遼代,松花江流域的女真族「有七十二部落」,地方數千里,人口超過10萬戶,散居山谷之間。漸漸地,女真族由分散的氏族部落統一起來。部是從部落發展來的,族由氏族血緣關系改組而成。不相統一的部落,發展到「遠近相服」而推舉了「酋領」的部族,酋領必然派出自己家族成員,到那些歸附的部落取代原來首領的職權,於是出現了以氏代姓、統屬其部的新的社會組織形式。
遼代女真族分布范圍較廣:南起鴨綠江、長白山一帶,北至黑龍江中游,東抵日本海。居於咸州(今遼寧開原)東北至束沫江(今第二松花江)之間,以輝發河流域為中心的稱之為「回跋」(回霸);居於松花江以北、寧江州(今吉林夫余石頭城子)東北,直至黑龍江中下游的稱之為「生女真」;居烏蘇里江以東而近東海 (日本海)的稱之為「東海女真」。
契丹人對女真族的政策,是實行「分而治之」。他們把強宗大姓騙至遼東半島,編入契丹國籍,稱為「合蘇館」,又作曷蘇館、合蘇袞、是女真語「藩籬」的意思。這些人就是「熟女真」。另一部分留居粟末水(松花江北流段)之北、寧江州(今吉林扶余縣)之東,這些人就是「生女真」。黑水靺鞨後裔,是生女真的主體。後來建立了金朝的完顏部,就是生女真的一支,亦是黑水靺鞨的直系後裔。
遼國還特別設了一些王府,目的在於以女真治女真。
北女真分布在遼河中游一帶,遼設北女真國大王府、北女真兵馬司管轄;南女真:分布在遼東半島上,遼設南女真國大王府、南女真湯河司管轄;鴨綠江女真:分布在鴨綠江一帶,遼設鴨綠江女真大王府管轄;長白山女真部:分布在長白山一帶,遼設長白山女真大王府管轄;蒲盧毛朵部;分布在海蘭江流域,遼設蒲盧毛朵部大王府管轄。
生女真,部落眾多,居處更為分散。
完顏部,世居安出虎水(阿術滸、安術虎、案出滸),分布在黑龍江哈爾濱東郊阿什河;
溫都部,分布在來流水(今拉林河)以南,匹古敦水(今蜚克圖河)以北地區;
蒲察部,分布在阿什河及伊通縣境內;
斡勒部,分布在阿什河之北;
徒單部,分布在黑龍江木蘭縣布雅密河(今白楊木河)流域;
泥龐古部,分布在黑龍江哈爾濱市呼蘭區境內;
術甲部,世居琶里郭水,分布在木蘭縣佛特庫河(今黃泥河)流域;
加古部,分布在黑龍江五常市境內的活龍河流域;
術虎部 (烏虎部),分布在來流水流域;
烏薩扎部,分布在來流水流域;
裴滿部,分布在五常市境內;
烏林答部,分布在瑚爾哈河(今牡丹江)的支流海浪河(今海蘭河)流域;
唐括部,分布在黑龍江五嶽河附近;
達魯古部,世居洮兒河、嫩江下游一帶,分布在吉林前郭縣境內;
紇石烈部,分布在星顯水(今吉林延邊布爾哈圖河)、陶溫水(今湯旺河)、徒籠古水(今多隴烏河)流域;
溫迪痕部,分布在統門水(今圖們江)、胡論水 (今活龍河)、移離閔(今飲馬河)流域;
烏古倫部,鄰近奧屯部、烏塔部;
烏塔部,鄰近烏古倫部;
陀滿部,分布在圖們江附近;
烏延部,分布在蟬舂河(今延邊嘎呀河)、星顯水、阿不塞水流域;
斡准部,分布在蘇濱水(今綏芬河)流域;
職德部,分布在綏芬河流域;
含國部,分布在烏蘇里江上游一帶;
兀勒部,世居在黑龍江和烏蘇里江合流處的東兀勒河一帶;
主偎部,分布在扎伊芬河流域;
禿答部,分布在都爾河流域;
鱉古部,分布在布庫河及松花江、黑龍江匯流處;
婆離八部,又稱頗里八部,分布在黑龍江、烏蘇里江匯合處的伯力一帶。
遼代的生女真長期沒有本族文字,通常還是用結繩、刻木之類原始的方法記事。他們既不懂漢文,也不懂契丹文,至多通曉契丹語,僅僅憑記憶往來傳話和充當翻譯。至於成文的天文和歷法就更談不上了,只是憑借世代相傳的經驗來識辨四季和記憶自己的年齡。以「青草幾度」來判斷歲月,草青一次當作一年,自然本人也就增長了一歲。生女真遇疾病,很少用葯醫治。同時,居處地勢的復雜和生產生活的多樣化,煉就了生女真的嫻熟騎術。《說郛》上說他們「騎上下崖如飛,渡江河不用舟楫,俘馬而渡」。農副產品除自用和就地交換外,還遠運到寧江州的榷場上去出售,主要貨物有北珠、人參、生金、松實、白附子、密臘、麻布之類。
生女真習慣於依山谷而居,住木板屋,大門一律東向。家家產戶燒火炕,用來取暖、抗寒和除濕。他們久居深山,多饒林木,因陶器粗陋,瓷器又難得到,於是盛行使用木器,碟、盆、杓之類生活用具多為木製。女真人喜歡飲酒,愛吃肉菜粥糜,這是由鮮肉和野菜搗成的肉餡泥。他們還採摘芍葯花的嫩芽做成鮮脆佳餚,味脆美,香久留。
生女真地處寒冷地帶,衣裳多用各種皮毛製作,富人以貂鼠、狐貉皮為裘,貧者以牛、馬、豬、羊、貓、犬、魚、蛇之皮為衫。
在婚姻形態上,大體確定了一夫一妻制的個體家庭形式,同時存留諸如自尋配偶和搶婚的遺風,還表現為「男下女禮」,就是在女家舉行結婚儀式,鼓勵「入贅」。
而生女真中最強大的完顏部,又分12部,以部為氏。
函普的後人,擔負了統一女真各部的重任。完顏綏可時期,已定居安出虎水(黑龍江阿什河流域),種植五穀,製造舟車,建築房屋,學會了燒炭和煉鐵。烏古迪時期,史稱「自景祖(烏古迪)以來,兩世四主,志業相因,卒定離析,一切治以本部法令」。烏古(辶西)奠定的基礎,為他的後人所繼承和發展。
女真族的強大,引起遼王朝的不安。不僅派重兵防禦,大遼皇帝還年年東巡。遼國每年要向女真族徵收貢馬萬匹,契丹貴族強買女真族的北珠、人參、生金、松實、白附子、蜜蠟、麻布,他們還隨意強搶、毆打女真人。
Ⅲ 誰能介紹下 關於 野人女真的歷史
野人女真,中國明代時期女真族三大部之一。明代女真分為建州、海西、野人女真三部。其中野人女真的地區最培態北,主要分布於海西(今松花江東)以北、以東和建州以東北的地方,包括了松花江中游、黑龍江和烏蘇里江流域,東達鄂霍次克海岸與庫頁島。
另一說女真族分為四大部,包括上述三部及黑龍江女真。
野人女真由多個部落群組成,其中之一是居住在松花江、烏蘇里江流域以及其東的濱海地區的東海女真。根據源檔《清太祖高皇帝實錄》,東海女真分為:渥集部、瓦爾喀部和庫爾喀部。渥集部又稱窩集部、兀狄哈。庫爾喀部又稱虎爾喀、胡兒胯、瑚里哈。[1]
這些部落發展都落後於建州女真和海西女真。雹中亂
從1596年開始到1625年的近三十年間,努爾哈赤統領的建州女真多次出兵征服野人女真。
其中一些人沒有融入滿族而是形成赫哲族、鄂倫春族,及與一些古亞細亞人如尼夫赫人融合。
Ⅳ 女真人的歷史
女真人,就是哈爾濱本土文化的典型代表:女真民族來自肅慎,後為女真,為滿洲,一直生存到現在,即今天的滿族人。在哈爾濱的阿城區,你至今還可以看到很多女真人留下來的歷史遺跡、包括當地人的說話至今保留著我們現在熟知的京腔。金國是中國歷史上以女真為主體建立的王朝,先建都會寧府(今黑龍江阿城南白城鎮),後遷都燕京(今北京),再遷都至汴京(今河南開封)。其創建者是金太祖完顏阿骨打。
女真族的祖先很早就生活在長白山和黑龍江流域。五代時,女真之名始見於史籍,並受契丹所統治。女真完顏部為兆掘首的部落聯盟建立後,很快統一了女真各部。此後,女真族的發展進入一個新的時期。遼天慶四年(公元1114年)九月,女真族領袖完顏阿骨打率部誓師於淶流河(今黑龍江與吉林省間拉林河)畔,向遼朝的契丹統治者宣戰。他在取得寧江大捷和出河店之戰勝利後,於遼天慶五年(公元1115年)稱帝建國,國號大金,年號收國。金朝建國後,在護步答岡會戰中大敗遼軍,隨後展開以遼五京為戰略目標的滅遼之戰。攻取五京的前後步驟是東京(今遼寧遼陽)、上京(今內蒙古巴林左旗南)、中京(今內蒙古寧城西大名城)、西京(今山西大同)、南京(今北京)。五京一下,遼朝隨即滅亡。金滅遼後,與北宋遂成敵國。金太宗完顏晟即位後,挾滅遼之威,很快席捲而南,於天會五年(公元1127年)滅亡北宋。以後金與南宋多次交兵,南攻與北伐,均無力改變南北對峙的局面。
金在與南宋、西夏並立期間,迫使西夏臣附、南宋屈辱求和,始終維持其霸主地位。但是,隨著蒙古的興起,金的汪攜強國地位受到了威脅。金蒙世仇,結怨甚深,蒙古人對金「怨入骨髓」。金西北鄰蒙古,西鄰西夏,南鄰南宋,處於西、西北、南三戰之地,戰略地位有明顯的弱勢。對待三國的戰略,金的正確選擇是結夏聯宋,對抗蒙古。團結西夏,可以從西面牽制蒙古南下。成吉思汗於建國後對金「乃定議致討,然未敢輕動」,其重要原因是擔心攻金時西夏可能構成的側面威脅。聯合南宋,可以免除後顧之憂,避免兩面作戰,全力對付蒙古。然而,金朝統治者卻錯誤地選擇了絕夏、攻宋、抗蒙的戰略,結果三面樹敵,自我孤立,致使形勢急轉直下。蒙古攻西夏,西夏求援於金,金坐視不救,西夏投附於蒙古,與蒙古聯手攻金,金處於西、北兩面受敵窘境。金為減輕壓力,從中族陵核都遷都汴京,採取棄北圖南的戰略,進攻南宋,企圖挹彼注茲,失之於蒙而獲利於宋,於是「南開宋釁,西啟夏侮,兵力既分,功不補患」。結果,金北方盡失於蒙,南方受挫於宋,國土日蹙,國力日衰,在蒙宋夾擊之下,「遂至失國」。
金共歷九帝,前後一百二十年。疆域盛時北達今外興安嶺,南抵淮河,東臨於海,西至陝西,人口4470餘萬。
金朝的軍事制度是一種多成分的結合體,在原女真軍制的基礎上,廣泛吸收了契丹,渤海、奚、漢等民族的軍事制度,而有其自身的特點。金朝軍事機構較為簡化,重視騎兵的作用,也逐步建立和發展其他兵種,軍隊中民族成分復雜,實行簽軍(徵兵)和募兵兵役制度,軍事職官的地位較高。金朝的軍制對後世的軍制有一定的影響。
金代文化雖然保留和吸收了女真族的某些文化傳統,但基本上是繼承遼、宋的漢族文化。
清朝大家都知道是滿族人建立的:而滿族是女真族的一支。明末女真勢力復強,重建金國(後金)。後金為了向外擴展,割斷了同明朝的臣屬關系,清太宗皇太極把「女真」改為「滿州」,把「金」改為「清」。在宋時女真人受制於契丹人,他代針對「遼」字在契丹語中是「鐵」的意思,因此命名「金」,表示比鐵更堅強有力,可以壓倒遼」。「金」改「清」的原因,史學家有不同意見,有人認為是皇太極要避免引起尖銳的矛盾。清朝的事情大家就都知道了。。。。。。
Ⅳ 女真族的發展的歷史
給你查了一個網站你去看看,呵呵
對你應該有幫助,呵呵
Ⅵ 女真族的發展的歷史
【女真簡史】
遼朝、金朝、宋朝版圖女真(或女貞與女直),亦作女真族,源自3000多年前的「肅慎」, 漢朝-晉朝時期稱「挹婁」,南北朝時期稱「勿吉」(讀音「莫吉」),隋-唐稱「黑水靺鞨」,遼-金時期稱「女真」、「女直」(避遼興宗耶律宗真諱)。
「女真」在明朝初期分為建州女真、海西女真、野人女真三大部。
後又按地域分為建州、長白、東海、扈倫四大部分;依接近漢化程度及活動區域南北:多漢化程度、南境者為 *** 真,少漢化程度、北境者為生女真。
清朝以後,「女真」一部份融和其他民族稱為「滿洲」,後通稱臘簡為滿族至今。
同是女真族,不同的是:金國為生女真創建,後大量進入中原,主體部分同化於漢族;清朝為 *** 真創建,當時首領努爾哈赤於1616年創建後金為萌芽,皇太極於1636年定國號清。
《金史·世紀》記載:「金之先,出靺鞨氏。
靺鞨本號勿吉。
勿吉古肅慎地也。
元魏時,勿吉有七部:曰粟末部,曰伯咄部,曰安車骨部,曰拂涅部,曰號室部,曰黑水部,曰白山部。
隋稱靺鞨,而七部並同。
唐初,有黑水靺鞨,粟末靺鞨,其五部無聞。」
[編輯本段]【金朝】
在11世紀,在黑龍江和松花江流域的土地上生活著從黑水靺鞨遺留下來的通古斯族群的女真族。
並在11世紀向契丹人(見遼)稱臣。
女真人的領袖完顏阿骨打在1115年統一了女真族各個部落,並且在很短的時間內攻打下了遼國的北方首都上京。
然後入侵並佔領了 *** 宋朝的大部分土地,並建立了齊,楚等桐知傀儡政權。
稍後,建立按照 *** 的習慣建立叫做金的國家。
1126年,金人入侵宋朝,宋朝首都開封淪陷,宋朝退到長江以南繼續進行抵抗,史稱「南宋」。
但是,他們的軍隊經常對峙於淮河一帶。
女真人用家鄉anchuhu河的名字命名他們所建立的金朝(黃金,女真文anchuhu相當於後來的滿洲語 aisin - 金的,黃金),起先,女真人保持著在東北亞(後來的滿洲利亞)森林,苔原,沼澤的狩獵的生活方式。
除此之外,在都市裡保持著軍隊的生活方式。
最後,他們被准許和其它種族通婚。
而金朝的統治者也受到了儒家文化的影響。
1189年之後,金朝面對於北方的蒙古人和南方的宋朝兩面作戰,蒙古人佔領了金人的首都北京,並且在1215年把金國人趕到了開封。
1234年,蒙古人摧毀了金朝。
歷史上的政權
1115年,完顏阿骨打統一女真各部,建立金。
明朝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女真首領努爾哈赤在新賓縣二道河子畔的赫圖阿拉城稱汗建國,國號為"大金",史稱後金。
1644年滿洲(女真)入主中原,建立清朝。
為中國最後一個大一統王朝。
[編輯本段]【遼時期】
宋元時代,女真族形成和崛起,改變了廣大東北地區的歷史,同時也影響了整個中國的歷史。
宋朝人說女真族「本名朱里真,番語訛為女真」。
可見,朱里真是漢名。
為避遼興宗耶律真的諱,改稱女直,也寫作女質。
女真族一名,最早出現在7世紀。
《金史》是這樣記述女真族的起源的:
女真族的始祖完顏函普,有兄阿古迪弟保活里。
在唐朝貞觀年間,因氏族離散,年逾 60的函普,從高麗舊居出走。
他的哥哥信佛,留在了高麗,只有保活里隨他出來。
走到完顏部時,正巧碰上人們互爭財物,械鬥不已,函普出面調停,平息了事態。
作為酬謝,完顏部送給了他一頭青牛。
為了在這里站穩腳跟,他又用這頭青牛作為聘禮,和完顏部的一個60歲老婦人的女兒結了婚,婚後生了二男一女,他和他的子女們理所當然地就成了完顏部人。
完顏部居住在鴨綠江上游及圖們江流域,女真族是由這一帶的朱里真人組成的,與採集珍珠的居民有關。
完局局消顏一詞,是從漢語「蜿蜒」音轉的女真語。
依傍綏濱蜿蜒河而居的黑水靺鞨一支,如星散一般分布各地以後,就以蜿蜒河之名來作為姓氏。
「蜿蜒」、「完顏」乃是同音異寫。
所以,完顏部作為黑水靺鞨一支,是從蜿蜒河畔輾轉游徙,遷移至阿什河之濱的。
天長日久,女真語「完顏」演變為漢語的「王」。
完顏氏,是女真族中的王族。
女真族從長白山移居黑龍江中游,而完顏部就定居在完達山。
完達山,相傳是完顏部人女真王到過的地方,主峰在黑龍江中游北岸的俄國境內。
在遼代,松花江流域的女真族「有七十二部落」,地方數千里,人口超過10萬戶,散居山谷之間。
漸漸地,女真族由分散的氏族部落統一起來。
部是從部落發展來的,族由氏族血緣關系改組而成。
不相統一的部落,發展到「遠近相服」而推舉了「酋領」的部族,酋領必然派出自己家族成員,到那些歸附的部落取代原來首領的職權,於是出現了以氏代姓、統屬其部的新的社會組織形式。
遼代女真族分布范圍較廣:南起鴨綠江、長白山一帶,北至黑龍江中游,東抵日本海。
居於咸州(今遼寧開原)東北至束沫江(今第二松花江)之間,以輝發河流域為中心的稱之為「回跋」(回霸);居於松花江以北、寧江州(今吉林夫余石頭城子)東北,直至黑龍江中下游的稱之為「生女真」;居烏蘇里江以東而近東海 (日本海)的稱之為「東海女真」。
契丹人對女真族的政策,是實行「分而治之」。
他們把強宗大姓騙至遼東半島,編入契丹國籍,稱為「合蘇館」,又作曷蘇館、合蘇袞、是女真語「藩籬」的意思。
這些人就是「 *** 真」。
另一部分留居粟末水(松花江北流段)之北、寧江州(今吉林扶余縣)之東,這些人就是「生女真」。
黑水靺鞨後裔,是生女真的主體。
後來建立了金朝的完顏部,就是生女真的一支,亦是黑水靺鞨的直系後裔。
遼國還特別設了一些王府,目的在於以女真治女真。
北女真分布在遼河中游一帶,遼設北女真國大王府、北女真兵馬司管轄;南女真:分布在遼東半島上,遼設南女真國大王府、南女真湯河司管轄;鴨綠江女真:分布在鴨綠江一帶,遼設鴨綠江女真大王府管轄;長白山女真部:分布在長白山一帶,遼設長白山女真大王府管轄;蒲盧毛朵部;分布在海蘭江流域,遼設蒲盧毛朵部大王府管轄。
生女真,部落眾多,居處更為分散。
完顏部,世居安出虎水(阿術滸、安術虎、案出滸),分布在黑龍江哈爾濱東郊阿什河;
溫都部,分布在來流水(今拉林河)以南,匹古敦水(今蜚克圖河)以北地區;
蒲察部,分布在阿什河及伊通縣境內;
斡勒部,分布在阿什河之北;
徒單部,分布在黑龍江木蘭縣布雅密河(今白楊木河)流域;
泥龐古部,分布在黑龍江哈爾濱市呼蘭區境內;
術甲部,世居琶里郭水,分布在木蘭縣佛特庫河(今黃泥河)流域;
加古部,分布在黑龍江五常市境內的活龍河流域;
術虎部 (烏虎部),分布在來流水流域;
烏薩扎部,分布在來流水流域;
裴滿部,分布在五常市境內;
烏林答部,分布在瑚爾哈河(今牡丹江)的支流海浪河(今海蘭河)流域;
唐括部,分布在黑龍江五嶽河附近;
達魯古部,世居洮兒河、嫩江下游一帶,分布在吉林前郭縣境內;
紇石烈部,分布在星顯水(今吉林延邊布爾哈圖河)、陶溫水(今湯旺河)、徒籠古水(今多隴烏河)流域;
溫迪痕部,分布在統門水(今圖們江)、胡論水 (今活龍河)、移離閔(今飲馬河)流域;
烏古倫部,鄰近奧屯部、烏塔部;
烏塔部,鄰近烏古倫部;
陀滿部,分布在圖們江附近;
烏延部,分布在蟬舂河(今延邊嘎呀河)、星顯水、阿不塞水流域;
斡准部,分布在蘇濱水(今綏芬河)流域;
職德部,分布在綏芬河流域;
含國部,分布在烏蘇里江上游一帶;
兀勒部,世居在黑龍江和烏蘇里江合流處的東兀勒河一帶;
主偎部,分布在扎伊芬河流域;
禿答部,分布在都爾河流域;
鱉古部,分布在布庫河及松花江、黑龍江匯流處;
婆離八部,又稱頗里八部,分布在黑龍江、烏蘇里江匯合處的伯力一帶。
遼代的生女真長期沒有本族文字,通常還是用結繩、刻木之類原始的方法記事。
他們既不懂漢文,也不懂契丹文,至多通曉契丹語,僅僅憑記憶往來傳話和充當翻譯。
至於成文的天文和歷法就更談不上了,只是憑借世代相傳的經驗來識辨四季和記憶自己的年齡。
以「青草幾度」來判斷歲月,草青一次當作一年,自然本人也就增長了一歲。
生女真遇疾病,很少用葯醫治。
同時,居處地勢的復雜和生產生活的多樣化,煉就了生女真的嫻熟騎術。
《說郛》上說他們「騎上下崖如飛,渡江河不用舟楫,俘馬而渡」。
農副產品除自用和就地交換外,還遠運到寧江州的榷場上去出售,主要貨物有北珠、人參、生金、松實、白附子、密臘、麻布之類。
生女真習慣於依山谷而居,住木板屋,大門一律東向。
家家產戶燒火炕,用來取暖、抗寒和除濕。
他們久居深山,多饒林木,因陶器粗陋,瓷器又難得到,於是盛行使用木器,碟、盆、杓之類生活用具多為木製。
女真人喜歡飲酒,愛吃肉菜粥糜,這是由鮮肉和野菜搗成的肉餡泥。
他們還採摘芍葯花的嫩芽做成鮮脆佳餚,味脆美,香久留。
生女真地處寒冷地帶,衣裳多用各種皮毛製作,富人以貂鼠、狐貉皮為裘,貧者以牛、馬、豬、羊、貓、犬、魚、蛇之皮為衫。
在婚姻形態上,大體確定了一夫一妻制的個體家庭形式,同時存留諸如自尋配偶和搶婚的遺風,還表現為「男下女禮」,就是在女家舉行結婚儀式,鼓勵「入贅」。
而生女真中最強大的完顏部,又分12部,以部為氏。
函普的後人,擔負了統一女真各部的重任。
完顏綏可時期,已定居安出虎水(黑龍江阿什河流域),種植五穀,製造舟車,建築房屋,學會了燒炭和煉鐵。
烏古迪時期,史稱「自景祖(烏古迪)以來,兩世四主,志業相因,卒定離析,一切治以本部法令」。
烏古(辶西)奠定的基礎,為他的後人所繼承和發展。
女真族的強大,引起遼王朝的不安。
不僅派重兵防禦,大遼皇帝還年年東巡。
遼國每年要向女真族徵收貢馬萬匹,契丹貴族強買女真族的北珠、人參、生金、松實、白附子、蜜蠟、麻布,他們還隨意強搶、毆打女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