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少年中國說》
日本人之稱我中國也,一則曰老大帝國,再則曰老大帝國。是語也,蓋襲譯歐西人之言也。嗚呼!我中國其果老大矣乎?梁啟超曰:惡!是何言!是何言!吾心目中有一少年中國在。
欲言國之老少,請先言人之老少。老年人常思既往,少年人常思將來。惟思既往也,故生留戀心;惟思將來也,故生希望心。惟留戀也,故保守;惟希望也,故進取。惟保守也,故永舊;惟進取也,故日新。惟思既往也,事事皆其所已經者,故惟知照例;惟思將來也,事事皆其所未經者,故常敢破格。老年人常多憂慮,少年人常好行樂。惟多憂也,故灰心;惟行樂也,故盛氣。惟灰心也,故怯懦;惟盛氣也,故豪壯。惟怯懦也,故苟且;惟豪壯也,故冒險。惟苟且也,故能滅世界;惟冒險也,故能造世界。老年人常厭事,少年人常喜事。惟厭事也,故常覺一切事無可為者;惟好事也,故常覺一切事無不可為者。老年人如夕照,少年人如朝陽。老年人如瘠牛,少年人如乳虎。此老年與少年性格不同之大略也。梁啟超曰:人固有之,國亦宜然。
造成今日之老大中國者,則中國老朽之冤業也;制出將來之少年中國者,則中國少年之責任也。故今日之責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少年自由則國自由,少年進步則國進步,少年勝於歐洲則國勝於歐洲,少年雄於地球則國雄於地球。紅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瀉汪洋;潛龍騰淵,鱗爪飛揚;乳虎嘯谷,百獸震惶;鷹隼試翼,風塵翕張;奇花初胎,矞矞皇皇;干將發硎,有作其芒;天戴其蒼,地履其黃;縱有千古,橫有八荒,前途似海,來日方長。美哉,我少年中國,與天不老;壯哉,我中國少年,與國無疆!
翻譯:
日本人稱呼我們中國,一張口就叫老大帝國,再張口還是叫老大帝國。這種言論,大概是沿襲著西洋人的說法翻譯過來的。唉!我們中國難道果真是老了嗎?我梁啟超說:不!這是什麼話,這是什麼話!在我的心目中只有一個少年中國存在。
要想談論國家的老少,請先讓我談談人的老少。老年人經常懷念往事,年青人常常思索未來。正因為懷念往事,所以產生了一種留戀的心情;正因為展望未來,所以產生了一種希望的信心;正因為留戀過去,所以思想保守,正因為希望著未來,所以勇於進取;正因為保守,所以永遠守舊,正因為進取,所以日日求得更新。正因為思念往事,而每件事都是自己已經經歷過的,所以只知道墨守陳規;正因為思索未來,而每件事都是自己從沒有經歷過的,所以常常敢於打破常規。老年人常常多憂多慮,年輕人常常喜歡游戲娛樂。正因為多憂多慮,所以就心灰意冷,正因為娛樂歡欣,所以就精神旺盛;正因為心灰意冷,所以膽怯懦弱,正因為精神旺盛,所以豪邁雄壯;正因為膽怯懦弱,所以得過且過,正因為豪邁雄壯,所以敢於冒險;正因為苟且求存,所以使世界毀滅,正因為敢於冒險,所以能創造世界。老年人經常厭棄做事,年輕人經常喜好開拓新的事業。正因為厭棄做事,所以常常感覺任何事情沒有什麼可做的;正因為喜好開拓新事業,所以常常覺得沒有什麼不可以做的。老年人好象夕陽晚照,年輕人好象初升的朝陽;老年人精力疲憊好象瘦弱的牛,年輕人朝氣蓬勃好象初生的虎。這些就是老年人和年輕人性格不同的大致情形,我梁啟超認為:人本來就有這種區別,一個國家也應該這樣。
我認為造成現在這樣的老大中國的情形,是中國老朽官僚的冤孽罪惡,創建將來的少年中國,是中國年輕人的責任。那些老朽腐敗的官僚還有什麼值得稱道的呢?他們跟這個世界作別的日子不遠了,然而我們年輕人卻是新到這個世界,從而跟它結下緣份的。如果全國的年輕人果真都是青春年少,那麼我們中國將成為新興的國家,它的發展進步是不可估量的。如果全國的少年也成了老朽,那麼我們中國就象過去一樣仍然是落後的國家,它的滅亡也就指日可待了。所以今天的責任,不在於他人,全在我們年輕人的肩上,年輕人聰明智慧,國家就聰明智慧;年輕人富有,國家就富有;年輕人強盛,國家就強盛;年輕人獨立,國家就獨立;年輕人自由,國家就自由;年輕人進步,國家就進步;年輕人勝過歐洲人,國家就勝過歐洲;年輕人在世界上稱雄,國家就在世界上稱雄。旭日東升,前程光明;黃河從地下流出,一瀉千里,勢不可擋;潛藏的巨龍在深淵騰躍而起,各種水中生物紛紛散逃;幼虎在山谷吼叫,各種野獸無不震驚惶恐;雄鷹展翅試飛,掀起狂風,飛沙走石;珍奇的鮮花含苞待放,萬木逢春,生機勃勃;寶劍在磨刀石上磨出,發著耀眼的光芒。我們青年頭頂著青天,腳踏著黃土大地,從縱的時間上看有著千年萬載的歷史,從橫的空間看可通達四面八方,前途就象大海一樣寬廣,未來的歲月正長。美好啊,我們年輕的中國,跟青天一樣不會衰老!壯麗啊,我們年輕的中國,同國土一樣萬壽無疆!
課文說明
《少年中國說》寫於1900 年,全文共十段,約三千多字。課文選錄其開頭兩段及末尾一段,並作了適當刪節。作者把封建古老的中國和他心目中的「少年中國」作鮮明的對比,極力贊頌少年勇於改革的精神,針砭老年人消極保守的思想,鼓勵人們發憤圖強,肩負起建設少年中國的重任,表達作者熱切盼望祖國繁榮富強的強烈願望和積極進取的精神。
文章從帝國主義者譏諷我中國為老大帝國開篇,接著點出老大之說是「日本人」「襲譯歐西人之言」,這樣就概括了東西方帝國主義者當時對中國的看法。文章先立起了批駁的靶子,然後馬上用一設問句「我中國其果老大矣乎?」引出下面的反駁文字。作者標出姓名作答,以示尊重和負責。重疊「是何言」,語氣強烈,更足以表達憤激不平的情緒。段末一語 「吾心目中有一少年中國在」,是從正面提出了全文的中心論點。
第二段,用老年人和少年人的不同性格和處事態度來比擬國家之強弱。開頭兩句,針對開篇「老大帝國」之說,以人之老少喻國之盛衰,挈領全段方案,而後列舉、對比老年人和少年的種種不同性格。段末再標作者的姓名,莊重地指出:「人固有之,國亦宜然」,這既對前面列論人之老少的性格不同的內容作一概括總結,又自然地回到本段所論主旨,與段首句相呼應,且照應了「少年中國」這一論題。
第三段,指出造成今日老大中國是老朽者的罪過,號召和激勵我中國少年為創建少年中國而奮斗,熱烈謳歌少年中國的光輝未來。此段分兩層闡論。
第一層(從段首到「則國雄於地球」),闡明中國少年肩負建設重任。
段首把文意轉到建國立業上來,突出少年承擔建設少年中國的重任。首先從老年人、少年人活在世上的時間長短來說明少年人對建設未來中國的重要作用。接下去從智、富、強、獨立、自由、進步、勝於歐洲、雄於地球等方面,竭力強調國家命運直接拴系在少年人身上。句子內容的排列,從小到大,從部分到全體,步步發展,並且合理運用反復、排比的修辭,使文章氣勢磅礴。
第二層(從「紅日初升」至段末),熱烈謳歌少年中國。
這一層用四字句寫出,熱烈贊頌我少年中國、中國少年的英姿及其光輝燦爛的前程。其中用了八種象徵、比喻:以「紅日初升」,象徵少年中國的燦爛前程;以「河出伏流」,象徵少年中國發展的無可限量;以「潛龍騰淵,鱗爪飛揚」的生動形象和「乳虎嘯谷,百獸震惶」的巨大聲威,以「鷹隼試翼,風塵吸張」的沖天氣勢,喻我中國少年創建的少年中國的英姿;「奇花」「干將」兩句,前者是歌頌少年中國在發展中的壯麗前景,後者以剛剛磨礪過的無比鋒利的寶劍比擬為創建少年中國立功的中國少年;「天戴」「地履」句描寫中國少年像頂天立地的巨人屹立在地球之上,雄視整個世界;「縱」「橫」兩句,一指時間之長,一指空間之廣,為下句所表現的少年中國的「前途」展現了無比廣闊的前景。
文章的最後,贊頌少年中國不斷發展與天長存的壯美遠景,謳歌中國少年永遠向前的精神。「少年中國」「與天不老」,而「中國少年」則「與國無疆」,表現兩者的前途和命運是緊密地連結在一起的。這里,飽含著作者強烈的感情,歌頌為創建少年中國的中國少年,贊美有著無限壯麗前景的少年中國。語調高昂,給讀者以巨大的震撼力量。
背景簡介
《少年中國說》寫於清光緒二十六年, 其時它的作者梁啟超27歲。27歲的梁啟超雖然年紀輕輕, 卻早已名滿天下。
梁啟超的得名, 源於他的政治活動。梁是個早慧的天才。他9歲即能下筆千言, 12歲中秀才, 16歲中舉, 17歲進萬木草堂師從康有為; 22歲赴京會試, 與康有為一道發動公車上書, 震驚全國; 25歲進京參與百日維新, 戊戌變法後逃亡日本, 成為舉國皆知的維新變法領袖。梁啟超的得名, 還源於他的文章言論。他學問廣博, 才思敏捷, 為文旁徵博引, 議論勃發, 滔滔不絕, 勢如江河。他23歲在上海主編《時務報》, 到日本後又主編《新民叢報》。在這兩份以鼓吹維新變法為宗旨的報紙上, 梁啟超發表了大量他親自撰寫的文章。梁的文章痛責時弊, 引進新風, 文筆犀利而暢達, 情感深沉而奔放, 為千千萬萬讀者所傾心喜愛。《時務報》、《新民叢報》因梁文而風行海內, 梁文也因兩報而流傳四方。黃遵憲這樣評價梁的文章: 「驚心動魄, 一字千金, 人人筆下所無, 卻為人人意中所有, 雖鐵石人亦應感動。從古至今, 文字之力之大, 無過於此者矣。」郭沫若說: 「無論是贊成或反對, 可以說沒有一個沒有受過他的思想或文字的洗禮的。」在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的20餘年裡, 梁啟超是當之無愧的中國言論界的驕子。《少年中國說》便是梁的眾多受人喜愛的文章之一, 且因其入選中學課本而影響更為廣泛。這篇文章有3000多字, 我們這里所登載的僅為它的一頭一尾。
作為一個出自農家的年輕改革派首領, 梁啟超面對的是世代因襲的體制禮儀和皇室親貴及朝廷內外的高官大臣。這是一個既龐大又頑固的抗拒系統。梁啟超必須得先戰勝他們, 而後才能談維新改革。他以什麼作為制敵取勝的武器呢? 他所持的武器便是宇宙間亘古不變的真理: 新陳代謝, 即新取代舊, 少取代老, 生取代死等等。他將新、少、生等集合為一個生命體:少年。在陳舊的體制禮儀和以暮年慈禧為代表的執政者的控制下, 當時的中國, 其實正是一個老大帝國。說中國是個少年, 有根據嗎? 有! 梁啟超說: 「欲斷今日之中國為老大耶! 為少年耶! 則不可不先明國字之意義。夫國也者何物也? 有土地, 有人民, 以居於其土地之人民, 而治其所居之土地之事, 自製法律而自守之, 有主權, 有服從, 人人皆主權者, 人人皆服務者。夫如是, 斯謂之完全成立之國。地球上之有完全成立之國也, 自百年以來也。完全成立者, 壯年之事也; 未能完全成立而漸進於完全成立者, 少年之事也。故吾得一言以斷之曰: 歐洲列邦在今日為壯年國, 而我中國在今日為少年國。」( 《飲冰室合集·少年中
國說》) 至於人們所津津樂道的五千年中國文明史, 在梁啟超看來, 堯舜時代只是胚胎期, 商周時代只是哺乳期, 孔子以來至於今只能算是童子期而已, 眼下正處由童子轉為少年的大變化時期。
既是少年, 它就必將取代陳暮老朽。《少年中國說》這篇文章, 便由此而築下立論的基礎。
那麼, 少年中國靠誰來締造呢? 毫於疑問, 只能靠中國的少年。梁啟超將他心目中對中國的一切期待, 完全置放在少年的身上。少年的未來便成為國家的未來。文章寫到這里, 少年中國與中國少年實際上已融為一體, 不可分割。
作為一篇喚醒國民的覺世論政, 此文唾棄腐朽的執政階層, 而將對未來滿懷憧憬的年輕人當作變革世道的主力, 乃非常高明的政治選擇, 為維新運動指出一條重組隊伍結集力量的正確道路。作為一篇在散文史上永葆生命力的傳世佳作, 此文有著它鮮明的文學風格。
激情澎湃, 愛憎分明, 鋒芒森森, 稜角勁厲, 乃此文的最大特色。梁啟超是一個性情中人, 一個血性男子。他的文章「筆鋒常帶情感」, 而其情感至真至誠, 決非做作, 故能打動人心。《少年中國說》寫成後, 他自己再次閱讀, 忍不住寫下一段跋文: 「三十功名塵與土, 八千里路雲和月, 莫等閑白了少年頭, 空悲切。此岳武穆《滿江紅》詞句也, 作者自六歲即口授記憶, 至今喜誦不衰。自今以往, 棄『哀時客』之名, 更自名曰少年中國之少年。」( 《飲冰室合集·少年中國說》) 因寫《少年中國說》, 故自號少年中國之少年。一個多麼可愛的率性之人! 自古以來, 中國會寫文章的文人成千累萬, 但像梁這樣至情至性的文人卻不多見。
氣勢磅礴, 句如排炮, 音節韻律, 鏗鏘響亮, 乃此文的另一特色。梁啟超為文, 深得孟子養氣真訣, 氣勢滔滔而不可遏制,並借連排炮句式和宏亮音韻, 將這種氣勢發揮得淋漓盡致。我們讀他一連串的「少年」如何則「國」如何, 讀他的二十餘句押韻四字句式, 要想不被這篇文章感動都很難。
曉暢平易, 明白如話, 乃此文的第三特色。《少年中國說》寫於百餘年前, 那正是文言文盛行的時代。面對老祖宗傳下來的束縛心性的文體, 梁啟超最先喊出「文界革命」的口號, 提倡新文體。他本人數以千萬字計的文章, 便是這種新文體的最好作品。新文體最重要的一點便是以口語寫作。憑這種新文體, 梁得以顯豁地表述他的豐富思想, 得以盡展他的橫溢才華, 並得以贏得了千千萬萬普通民眾的追捧, 《少年中國說》也得以至今讀來仍無文字上的障礙。
《少年中國說》一經發表, 便立即轟動知識界, 隨即影響全國各階層的青少年, 激起他們的愛國豪情, 沸騰他們的救國熱血。一時間, 「少年」之說成為時髦, 步此文後塵者不計其數, 其中最為著名的當屬湖湘才子楊度的《湖南少年歌》。這首寫於其後三年的長篇歌行, 從精神脈絡上來看, 與《少年中國說》一脈相承, 愛國救國是它的最強音: 「憑茲百戰英雄氣, 先救湖南後中國。」
在無數梁啟超、楊度這樣的志士仁人的奮斗下, 古老的中國終於鳳凰涅, 從瀕於陸沉而獲得新生, 這些年來, 又闊步行走在富民強國的寬廣大道上。然人過少年便會進入中年老年, 乃至辭世, 事業得靠一代代有志有為的青少年來薪火傳遞。新生的國家也容易走向僵化老化, 其僵化老化主要體現在治國的理念和管理機制上。理念和機制的不斷更新, 則好比為之注入不盡不絕的新鮮血液。這就是我們常說的「與時俱進」。它實在是國家永葆青春的良法。重讀《少年中國說》, 應當在這些方面能給今天中國人以新的啟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