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求一篇表現真善美的作文,500字左右!~~~快點!
張開守護的翅膀
2008年5月12日,汶川,一個黑色的日子!
清晨,天空陰沉沉的。
下午2點多鍾,譚千秋在教室里上課,他正講得起勁,房子突然劇烈地抖動起來。「地震! 」譚千秋意識到情況不妙,立即喊道:「大家快跑,什麼也不要拿!快……」同學們迅速沖出教室,往操場上跑。房子搖晃得越來越厲害了,並伴隨著刺耳的吱吱聲,外面陣陣塵埃騰空而起……還有四位同學已沒辦法沖出去了,譚千秋立即將他們拉到課桌底下,自己弓著背,雙手撐在課桌上,用自己的身體蓋著四個學生。轟轟轟——磚塊、水泥板重重地砸在他的身上,房子塌陷了……
13日22時12分,譚千秋終於被並攜找到了。「我們發現他的時候,他張著雙臂趴在課桌上,後腦被樓板砸得深凹下去,血肉模糊,身下死死地護著四個學生,四個學生都還活著!」第一個發現譚老師的救援人員眼含熱淚,他說,「譚老師誓死護衛學生的形象,是他這一生永遠忘不掉的。」
「地震時,眼看教室要倒,譚老師飛身撲到了我們的身上。」回憶當時的情景,獲救的學生神情仍然緊張。
同在一所學校任教的妻子張關蓉終於在次日清早見到了自己的丈夫。她拉起丈夫的手臂,要給他擦伏者去血跡時,丈夫僵硬的手指觸痛了她脆弱的神經,她輕揉著丈夫的手指,失聲痛哭。
張關蓉仔細地擦拭著丈夫的遺體,蓬亂的頭發被細細地梳理成丈夫生前習慣的發型:「我的愛人,讓我給你細細擦去手上的污泥,就像你曾經溫柔地擦去我臉上的淚水。我的愛人,你寬闊的臂膀給了我棲息的港灣,更給了大震中四個孩子生命的新岸。男子漢也會累嗎,你怎麼躺下就不再起來?讓我跪下來,依然和你保持最近的距離,讓我為你溫暖冰涼的手指……」
張關蓉和譚千秋曾相約相親相愛到地老天荒。地震前一天,丈夫給小女兒買了兩雙鞋子、一條褲子,她還問丈夫為什麼一下子買了這么多,誰知,這似乎就預示了陰陽永隔。
「他肯定捨不得我們一家。」張關蓉說,將丈夫送到殯儀館火化時,鞭炮響了兩下就熄滅了,似乎丈夫還在眷缺蔽薯顧著她們母女。如今,一歲半的女兒還不能理解這一噩耗,她一直喊著要爸爸。
『貳』 關於真善美的小故事
拂曉,人們都還在睡夢中,清潔工人已經起來工作了,你看,到處都是他們的身影。街道上,他們不辭勞苦地把街上所有的垃圾全部消滅掉,使街道恢復它原來的模樣。樓道里,他們不怕臟不怕苦,把每家每戶的垃圾拿出來放到垃圾車里,樓道經過他們的努力,變得干凈整潔......
一天早晨,我走在上學的必經之路上,遇見了一位正在從垃圾箱里鏟出垃圾放進垃圾車里的清潔工人,我問:「叔叔,你們每天都做這些,難道不累嗎?為什麼不換個輕松的工作呢?」他對我說:「我們是很累,這對我們來說已經不重要了,至於換一個輕松的工作, 想是想過,可是當你看到自己的勞動成果能夠給人帶來快樂時,你就會感道無比的快樂。」聽了他的一席話,讓我受益非淺,是啊,他說的對,當你的勞動成果給人帶來快樂時,你就會感道無比的快樂。
清潔工人,人們從來不會去注意他們,因為他們不會去展示自己,也不會刻意地去讓別人注意到自己,因為他們心中只有一個信念,那就是,讓每一個地方都變得干凈、清爽、整潔。他們做著我們看似平凡卻又高尚的工作。如果沒有他們,那麼我們的生活將會變得昏暗,沒有一絲色彩。他們是當仁不讓的無名英雄,他們才是我們這個城市中,我們身邊的最美麗的人,
朱邦月——一家之主
福建省南平市邵武煤礦71歲的退休工人,40多年前迎娶朋友的遺孀,並將朋友的兩個兒子養大;20多年前因骨折病退,照顧同時因患有「進行性肌營養不良症」、生活不能自理的妻兒三人。
卓琳——平凡至偉
原中央軍委辦公廳顧問、鄧小平同志夫人卓琳。1937年,卓琳離開北平,轉到延安。1939年認識鄧小平並與鄧小平結為連理。為著支持抗日,鼓舞士氣,卓琳跟隨鄧小平不避炮火連天。從太行山到大別山,從抗日戰爭到解放戰爭,鄧小平率領部隊每解放一個地方,卓琳隨後就帶著孩子們也趕到那裡。
卓琳在解放後,鄧小平成為黨和國家主要領導人之後,依然默默無聞甘當無名英雄,遵循著黨的原則,有著共產黨人不可動搖的信仰;在十年文革動亂中,卓琳陪伴鄧小平在江西度過流放生活, 1997年鄧小平逝世後,她仍然以頑強精神,赴港見證香港回歸。在汶川大地震發生後,她毅然把個人的積蓄10萬元全部捐給汶川大地震災區人民。
張正祥——勇者無敵
26年來身體力行保衛滇池,用犧牲整個家庭的慘重代價,換來了滇池自然保護區內33個大、中型開礦、採石場和所有采砂、取土點的勝利封停。
他只是一個農民,妻子因不堪家庭的落魄的離開,小兒子因被多次恐嚇而精神分裂,自己因被人報復而導致殘疾,被恐嚇與被打成了家常便飯。但他堅持著。堅持繞滇池一千多圈,他被別人叫成瘋子,他卻說:「那些人才瘋了,滇池養育我,瘋子才不認爹媽,只認錢。」朴實的話透出純潔而執著的靈魂,
李靈——心靈放歌
為關注留守兒童,李靈2002年師范畢業後,在家鄉周口淮陽許灣鄉創辦希望小學,任校長兼思想品德老師,目前已有7個班300多名學生。由於所有學生全部免費,學校無力為學生購置教輔讀物和課外書籍,而且7年來,李靈為建學校已欠下8萬元外債,期間暑,李靈向爸爸要了200元隻身來到鄭州,買了一輛破舊三輪車,開始收購舊教輔和兒童讀物。
『叄』 孔子 盡善盡美的故事
孔子論樂謂韶則盡美盡善,謂武則盡美而未盡善:以美善合一為標准,則文學作品尚美而不主於善,固亦宜其為世所廢棄了。此種極端的主張,蓋均出於孔子思想之暗示,而加以推闡而已。(郭紹虞《中國文學批評史》)
文藝作品要產生良好的社會作用,必須重視內容和形式。孔子論詩樂,對內容、形式都很注意。《論語·八佾》說:「子謂《韶》,盡美矣,又盡善也。謂《武》,盡美矣,未盡善也。」朱熹注說:「《韶》,舜樂。《武》,武王樂。美者,聲容之聲。善者,美之實也。」美是從藝術形式說的,善則是指藝術作品的內容而言。孔子把美和善結合起來評價藝術作品,這一點很值得重視。(劉大傑主編《中國文學批評史》)
在人類的早期意識中,美於善是混沌未分的。以後,美感作為一種特殊的快感,逐漸同善區分開來了。但在理論上第一次明確地區分了美與善,從中國美學史來說是從孔子開始的。……
孔子不是排斥美去要善,而是主張既要「盡美」,又要「盡善」,使美與善完滿地統一起來。孔子避免了由於看到美與善的矛盾而用善去否定美的狹隘功利主義(如墨家),也沒有企圖脫離現實的社會倫理道德的制約去追求絕對的自由和美(如老莊),這就是孔子在解決美善矛盾這個重大問題上的傑出之處。《論語》記載說:「子謂《韶》盡美矣,又盡善也。謂《武》盡美矣,未盡善也。」(《八佾》)舊注認為孔子之所以對《韶》樂和《武》樂作出兩種不同的評價,是因為《韶》樂表現了堯、舜以聖德受禪,故盡善;《武》樂則表現了武王以征伐取天下,故未盡善。從孔子的「為政以德」的思想看來,這種解釋大致是合理的。但從美學上看,重要的並不在於孔子何以對《韶》樂和《武》樂作出了兩種不同的評價,而在於它所表現出來的的孔子對於美與善的關系的看法。孔子認為未「盡善」的東西,也可以是「盡美」的,明確地說明孔子看到了美具有區別於善的特徵,它同善並不鉛殲是一回事。從善的觀點看來並不是完滿的東西,從美的觀點看梁液來卻可以是完滿的,從而有其獨立存在的地位價值。這區別於善的美是什麼呢?……它指的就是事物所具有的那些能給人以審美的感性愉快和享受的的形式特徵,如聲音的宏大、盛大、和諧、節奏鮮明等等。孔子充分地肯定了這種美,只要它在根本上不是同善相矛盾的,即使尚未「盡善」,也不會失去它的意義和價值。進一步,孔子又提出了「盡美矣,又盡善也」作為他所追求的最崇高的理想。在這個理想中,美也並不是單純地服從於善,僅僅是善的附庸,並不是「盡善」即等於「盡美」,或只要「盡善」,美是否達到了理想的程度無關緊要。相反,美與善兩者都要盡可能達到理想的程度。通觀中外美學史上常常出現片面地解決美善關系的錯誤理論,孔子的「盡美」又「盡善」的思想不能不說是深刻的。……
毫無疑問,對於孔子說來,美同善相比,善是更根本的東西。孔子很懂得欣賞音樂美,對音樂美的價值很為重視,但同時他又指出:「人而不仁,如樂何?」(《八佾》)這就是說,人如果不能行人道,所謂「樂」就沒有什麼意義。認為「樂」是「仁」的表現,只有在它表現「仁」的時候才有價值,這是孔子及其後的儒家關於「樂」的一個基本思想。在這個思想中肯定了美必須是具有社會的意義和價值的東西。盡管這種社會意義和價值表現出超越狹隘的功利目的,但歸根到底,它必須仍是在更為廣泛的內容和作用上有利於人類的進步發展,有利於社會性的人的陶冶和發展的。「為美而美」是從來沒有,也永遠不會有的事。在這點上,應承認孔子強調審美的社會意義的合理性和正確性,雖然他對審美的社會意義的了解有其為歷史所造成的狹隘性的一面。其次,孔子雖然承認「樂」應該是「仁」的表現,但他並沒有輕視,更沒有否定「樂」的美的重要性。相反,他認為表現「仁」的「樂」不但應該是美的,而且應該「盡美」。 「仁」是「樂」的美的內容, 「樂」的美則是「仁」的表現形式。朱熹在解釋孔子對《韶》樂《武》樂的不同評價時說:「美者,聲容之盛;善者,美之實也。」這是符合孔子的思想的。但和朱熹以及孔子之後不少以儒家正統自詡的人不同,孔子雖以善為美的內容或根本,但他並未輕視或否定作為善的槐渣沖表現形式的美的某種相對獨立性及其並不等同於善的某種重要性。(李澤厚、劉綱紀主編《中國美學史》)
孔子肯定審美和藝術在社會生活中可以起重要的作用,根據這種觀點,孔子又反過來對審美和藝術進行規定。
《論語》有兩段記載:
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圖為樂之至於斯也。」(《論語·述而》)
子謂《韶》:「盡美矣,又盡善也。」謂《武》:「盡美矣,未盡善也。」(《論語·八佾》)
第一段記載告訴我們,孔子從韶樂獲得了很大的審美享受。韶樂為什麼能使孔子產生這么大的美感呢?第二段記載回答了這個問題。孔子認為,韶樂不僅符合形式美的要求,而且符合道德要求。武樂則不完全符合道德的要求。可見,在孔子看來,藝術必須符合道德要求,必須包含道德內容,才能引起美感。
我們在上一章說過,老子已經把「美」和「善」區別開來。孔子則進一步。孔子不僅把「美」和「善」區別開來,而且在這種區別的基礎上,要求在藝術中把「美」和「善」統一開來。……
「美」與「善」的統一,在一種意義上,也就是形式與內容的統一。「美」是形式,「善」是內容。藝術的形式應該是「美」的,而內容則應該是「善」的。
孔子提出的「文質彬彬」的命題可以進一步表明這一點。《論語》記載:
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論語·雍也》
這是講人的修養。「質」是指人的內在道德品質,「文」是指人的文飾。孔子認為,……只有「文」和「質」統一起來,才成為一個「君子」。
「文」和「質」的統一,也就是「美」的「善」的統一。(葉朗《中國美學史大綱》)
在孔子的時代,一方面中國古代美學理論尚處於萌芽階段,加之「美」與「善」在客觀上也確有密切的聯系,所以「美」常常混同於「善」;另(一)方面也說明,孔子已經意識到作為美學范疇中審美判斷的「美」,與作為道德范疇中倫理判斷的「善」,畢竟有所不同,因而開始把它區別開來。比如《論語·八佾》記載孔子的話說:
子謂《韶》:「盡美矣,又盡善也。」謂《武》:「盡美矣,未盡善也。」
在孔子看來,「盡美」的東西不一定是「盡善」的;同樣,「盡善」的東西,也不一定是「盡美」的。孔子主張,文藝應當在這種「善」與「美」的矛盾與差別之中,求得二者的高度統一,就像達到這個境地的《韶》樂那樣。《韶》是歌頌傳說中舜的德行的古樂,是孔子最喜歡的。……
孔子認為《韶》樂達到了「盡善」與「盡美」的統一,但《武》樂卻沒有,雖然「盡美」卻未「盡善」。也就是說,思想性不夠高,藝術性高於思想性。《武》樂是歌頌周武王戰功的古樂,為什麼孔子說它「未盡善」呢?這個問題自漢代以來有兩種解釋:一種是說,周武王伐紂勝利之後,還沒有來得及使天下太平就死了,所以孔子說「未盡善」。漢代的鄭玄、清代的焦循等主張這樣解釋。另一種是說,周武王以武力征伐取天下,而不是像堯、舜那樣以揖讓受天下,所以說是「未盡善」。漢代的孔安國、宋代的朱熹都採取這種解釋。
比較而言,第二種解釋更切合孔子的學說。孔子學說的核心是「仁」,「仁者愛人」,所以他把堯舜時代的揖讓傳位當作自己政治上的理想國,這從《論語》中孔子對泰伯的極度稱贊可以看出來。……這種堯、舜的揖讓政治符合孔子的關於「仁」的學說,所以孔子認為歌頌舜德的《韶》樂達到了「盡善」的境地。相反,《武》樂是歌頌周武王以武力打敗殷紂王而奪取天下的,沒有體現孔子所謂的「仁德」之愛,所以孔子說它沒有達到「盡善」的境地。……
孔子要求「美」與「善」的統一,就是要求「美」以「善」為它的內容,「善」以「美」為它的形式,二者結合在一起,成為一種完美的事物。他在《論語·八佾》中解釋《詩經·碩人》對美人的描寫:「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美人笑起來之所以美,她的眼神流盼之所以美,是因為美人有好的素質,又有美麗的外形,二者達到了統一,即所謂「素以為絢」。孔子用「繪事後素」作比方,進一步加以說明:繪畫先要打好白色的底子,然後才能在此基礎上描出美麗的色彩。「仁義」好比一個人的本質,美麗的外形打扮(「絢」)是以內在的善的本質(「素」)為基礎的。他雖然以此來比喻「禮」與「仁義」的關系,但其中卻包含著內在美(「善」)與外在美(「美」)統一的思想:
子夏問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何謂也?」子曰:「繪事後素。」曰:「禮後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與言詩已矣。」
孔子提出的「美」與「善」應當統一的美學思想,深刻地影響了我國兩千多年來文藝的發展。……
孔子要求「善」與「美」的統一,但在具體的文藝批評中,他是把「善」——也就是思想道德標准——擺在第一位的。孔子首先用「善」「不善」這個標准來確定他對文藝作品的基本態度和評價。比如音樂方面,他就把《韶》樂放在《武》樂之上,因為一個是「盡善」,一個是「未盡善」。又如他對當時的新興音樂「鄭衛之音」採取否定和排斥的態度……。他要「放鄭聲」,趕走它。其實鄭、衛的新興音樂藝術性很強。……但孔子不管它藝術上怎麼好,只要不符合他的思想道德標准,就採取排斥態度。可見他在文藝批評中,既主張「美」與「善」的統一,又是把善放在第一位的。(郁沅《中國古典美學初編》)
「美」與「善」本來是「同意」的。《論語》中美善往往混用。季札觀樂所稱「美哉」,也很難與善區別開來。但孔子論《韶》樂和《武》樂,「謂《韶》:『盡美矣,又盡善也。』謂《武》:『盡美矣,未盡善也。』」(《八佾》)美善對舉,顯然有別。明人郝敬曾這樣解釋:「盡美,言其聲容可觀可聽,此樂之文也。盡善,即可觀可聽之中,一則清明廣大,泰和元氣,一則發揚蹈厲,微少和平,此樂之情也。」(《論語詳解》)那麼,美是指藝術形式(樂之文),善是指政治內容(樂之情)。孔子已懂得對文藝作品的評價要從政治和藝術、內容和形式兩方面來衡量。這是文藝批評的一大進步。為什麼說《韶》樂盡善,而《武》樂未盡善?注家有不同的解釋。鄭玄說:「《韶》,舜樂也。美舜自以德禪於堯,又盡善謂太平也。《武》,周武王樂。美武王以此定功天下,未盡善謂未致太平也。」這是說,《武》遜於《韶》,是因為武王作樂時,功成而未治定。焦循(《補疏》)、劉寶楠(《正義》)等人大致同意這種說法。孔安國則說:「《韶》,舜樂名。謂以盛德受禪,故盡善。《武》,武王樂也。以征伐取天下,故未盡善。」(見何晏《集解》)這是說,《武》不如《韶》,是因為武王以武力征服,而不是以揖讓受禪。邢昺(《疏》)、朱熹(《集注》)等人釋義與之略同。這兩種解釋都可以說明孔子的禮治思想。禮治也就是德治,要以德服人,所以《武》樂歌頌武王之以征伐取天下,就不能認為是盡善了。禮治規定聖王於功成治定之後才能作樂,而《武》樂作於未致太平之時,自然不能認為是盡善了。孔子所謂「善」的根本是合於禮。
孔子提出「盡善盡美」作為樂的最高理想,也就是要求文藝作品達到完善的政治內容和完美的藝術形式的統一。關於內容和形式,孔子有過不少論述,主要是針對禮來講的,他用質和文這兩個概念來表示。因為這是個普遍性原則,同樣可以適用於文學,所以這些論述對於後世的文學理論頗有影響。……
所以全面地來看,孔子對於內容和形式都是很重視的。「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雍也》)這段話完整地表達了孔子的質文觀。
孔子對於質和文的關系沒有作進一步深入透闢的論述,但基本觀點是正確的。……孔子以後,質文並重便成了儒家的傳統思想,並為後學者所豐富和發展。
『肆』 責善至美的作文600字怎麼寫
責善至美,善是一種崇高無尚的風格
『伍』 關於真善美的故事
1、漢朝時候。有一個人。姓繆單名叫做彤。表字豫公。他在幼小年紀的時候。早已沒有了他的父親兄弟四陪鎮個人。一同住在一塊兒。等到後來各自娶了妻子。這幾個婦女們就要請求均分家產。已經有好幾次了。
甚至於屢次有爭鬧的言語發生。繆彤聽見了很感憤嘆息。就關了門。自己打著自己說道。繆彤呀繆彤。你勤修身體。謹慎行為。學了聖賢人的法則。想去整齊世界上的風俗。為什麼不能夠去正了自己的家庭呢。
他的弟弟們和那幾個婦女聽到了。就都在門外叩著頭、謝了罪。繆彤才開了門出來。從此以後。他們一家的男男女女。就更加敦好和睦。
2、晉朝時候。有個著名友悌的人。姓王名覽。他的母親打他不同母的哥哥叫王祥的時候。王覽每每流著眼淚。抱了哥哥。他的母親虐使王祥和王祥的妻子。王覽同了他的妻子。也一定趕去同做。後來王祥在社會上。漸漸地有了名譽。王覽的母親很妒忌他。就用毒酒要葯死他。
王覽知道了。就拿了葯酒來搶著喝。他的母親就急急忙忙把葯酒奪來倒在地上。因為了這一件事。他母親的心裡也就感悟了。當時呂虔有把佩刀。看佩刀上面刻著的字。帶了這佩刀的人。做官可以做到三公。
呂虔就把這佩刀送給王祥了。王祥拿來給了弟弟。果然後代的子孫。做公卿大官的有簡亂鏈九代。
3、在三年級上半學期一天上學的早上,天空中下著蒙蒙細雨。突然,我在馬路上看到一位盲人奶奶,正想著怎麼過馬路,束手無策,而這時,來去的汽車很多,「嗚嗚」地叫著,我正看著焦急的時候。
突然間,一位穿紅色衣服的小女孩去抓住老奶奶的手:「奶奶,你好,我帶你過馬路!」然後,她們慢慢向馬路對面走去。
4、他扶著盲父來到牛肉麵館。他大聲說:兩碗牛肉麵!店員正准備開票,他又忽然搖搖手指了指遠處的父親小聲說:只要一碗牛肉麵,另一碗是蔥油麵。店員會意,將兩碗面端到他們面前。父親摸索著用筷子在碗里探著,好不容易夾住一塊肉忙把那片肉夾到他碗里。
他並不阻止父親的行為,只是默不作聲地接受了父親夾來的牛肉,再悄無聲息地把牛肉片又夾回父親碗中。周而復始,父親碗中的牛肉片似乎永遠也夾不完。父親感嘆:這個飯店真厚道,面條里有這么多牛肉片。店員被感動:那隻是幾片屈指可數、又薄如蟬翼的肉啊。
他這時趕緊趁機接話:爸,您快吃吧,我的碗里都裝不下了。最終店主將一盤干切牛肉端到他們桌上,對著疑惑的他說,本店周年店慶,這是贈送的。他笑了笑,夾起幾片肉放進父親碗中。他們走後,店員收碗時,突然叫起來。原來,他的碗下竟壓著幾張紙幣。
那數目,正好是價目表上一盤干切牛肉的價錢。(有愛相伴,再清貧也是溫暖如春的。)
5、有一個小鎮很久沒有下雨了,當地農作物損失慘重,於是牧師把大家集合起來,准備在教攔孫堂里開一個祈求降雨的禱告會。 人群中有一個小女孩,因個子太小,幾乎沒有人看得到她,但她也來參加祈雨禱告會。
就在這時候,牧師注意到小女孩所帶來的東西,激動地在台上指著她:「那位小妹妹很讓我感動!」於是大家順著他手指的方向看了過去。 牧師接著說:「我們今天來禱告祈求上帝降雨,可是整個會堂中,只有她一個人今天帶著雨傘!」大家仔細一看,果然,她的座位旁掛了一把紅色的小雨傘。
這時大家沉靜了一下,緊接而來的,是一陣掌聲與淚水交織的美景。有時我們不得不說:小孩子其實一點都不「小」他們其實很「大」!他們的愛心很大!他們的信心很大!
『陸』 盡善盡美的名人故事
「推敲」的故事
唐朝的賈島是著名的苦吟派詩人。苦吟派就是盡善盡美的代表了,可以為了一句詩或是詩中的一個詞,不惜耗費心血,花費工夫。賈島曾用幾年時間做了一首詩。
有一次,賈島騎驢闖了官道。他正琢磨著一句詩,名叫《題李疑幽居》全詩如下:
閑居少鄰並,
草徑入荒園。
鳥宿池邊樹,
僧敲月下門。
過橋分野色,
移石動雲根。
暫去還來此,
幽期不負言。
但他又有一處拿不定主意,那就是第二句中的「僧推月下門」"。可他又覺著推不太合適,不如敲好,還是推好。嘴裡就推敲推敲地念叨著。不知不陵漏覺地,就騎著驢闖進了大官韓愈的儀仗隊里。
韓愈問賈島為什麼亂闖。賈島就把自己做的那首詩念給韓愈聽,但是頃汪悔其中一句拿不定主意是用「推」好,還是用「"敲雀正」好的事說了一遍。韓愈聽了,對賈島說:「我看還是用『敲』好,去別人家,又是晚上,還是敲門有禮貌呀!而且一個『敲』字,使夜靜更深之時,多了幾分聲響。再說,讀起來也響亮些」賈島聽了連連點頭。他這回不但沒受處罰,還和韓愈交上了朋友。
『柒』 責善至美的作文600字怎麼寫
《與愛同行》這本書給了我深刻的感觸,令我受益匪淺,每篇都令我難忘。書中都講了對孝心、愛心、善心、責任心。讓我有非比尋常的體會!
這本書分三輯:第一輯 一夜擁抱,第二輯 愛的一課,第三輯 聆聽愛心的涓涓流瀉。
孝心
古人雲,百善孝為運改先。尊敬長輩,在長輩面前不大聲喧嘩,不插嘴。父母晚上下班回到家,我們應該給他們倒一杯茶,和他們說一聲:「您辛苦了!」 《弟子
規》里有一句話也讓我明白了孝心的道理,親有疾,葯先嘗;晝夜侍,不離床。意思是:父母生病時,做子女的要先嘗一嘗煎好的湯葯,看看味道是不是太苦,溫度會不會太燙;照料生病的父母,要日夜服侍在床前,不離開一步。我們要報答父母親的養育之恩,就要對他們孝順,有孝心。
愛心
愛心是一片冬日的陽光,使飢寒交迫的人感到人間的溫暖;愛心是沙漠中的一泓清泉,使身處絕境的人重新看到生活的希望;愛心是一首飄盪在夜空里的歌謠,使孤苦無依的人得到心靈的慰藉。何謂愛心,在我的腦中,我認為:愛心是愚鈍無知而不舍;愛心是任山崩海枯而不絕;愛心是貧病交加而不棄;愛心是任顛沛流離而不忘。
莎士比亞曾說晌悄耐過「慈悲不是出於勉強,它是像甘露一樣從天上降下塵世;它不但給幸福於受施的人,也同樣給幸福於施與的人。」馬克·吐溫也同樣定義愛——無論是朋友或是生人遭到了危險,我們都要大膽地承擔下來,盡力幫助人家,根本不考慮自己要付出多大的代價。
責任心
「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天下有大事嗎?沒有。但任何小事都是大事。集小惡則成大惡,集小善則為大善。培養良好的道德,是從尊敬老師開始的,是從那很小很小的事開始的。像在我國邊疆的那些衛國戰士,不懼艱辛,一心為國,為我國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有了黃繼光以身體擋子彈;才有邱少雲至死不移半步。做他人不敢做的事,擔他人不敢擔的後果,姜素椿才會為了病人而往自己身上輸血清;葉欣才會在生前留下那句刻骨銘心的話:「這里危險,讓我來。」
陸游說過「位卑不敢忘憂國」;顧炎武與詹天佑也也對責任心的感悟,分別是「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名出所學,各盡所知,使國家富強不受外侮,足以自立於地球上」。
善心
有善良心態,助人為樂,關懷他人。有善良的心,好心腸。語一出《荀子·樂論》:「使其曲直、繁省、廉肉、節奏,足以感動人之善心。」二出《生經》卷四:「其五百宴春童,雖有善心,宿命福薄。」三出《雲笈七簽》卷九五:「大王及諸羣臣八千餘人,皆發善心。」在人家有困難的時候,能伸出一雙支援的手,這會讓我們的世界更美好!正所謂「一方有難,八方支援」。嘛!
這四個方面就是對雷鋒精神的概括,我們在生活中也要有孝心、愛心、責任心和善心哦!才能讓自己成為一個樂於助人的「小活雷鋒」。為大家、社會、祖國做出貢獻的人。也要像我們的先輩學習。
讓我們一同與愛同行!
『捌』 有關真善美的事例(無論大小事)每個50字以上
被贊為「最美女教師」的張麗莉,黑龍江佳木斯十九中的語文教師。車禍瞬間挽救瞎碼學生導致高位截癱,事跡感人州神跡。
「最美司機」吳斌在鐵片擊碎玻璃刺入腹部,肝臟破裂、多根肋骨折斷的情況下完成了靠邊停車、拉手剎、打開雙閃燈等保障安全的動作,掙扎著站起來,疏導24名乘客安全離開。
最美麗母親吳菊萍徒手接住從10樓墜落女童被砸暈,左手臂多處骨折,受傷嚴冊並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