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文言文馬陵之戰
原文:
魏與趙攻韓,韓告急於齊。齊使田忌將。而往,直走大梁。魏將龐涓聞之,去。韓而歸,齊軍既已過而西,西行矣。孫子謂田忌曰:「彼三晉之兵,素芹備數悍勇而輕齊,齊號為怯,善戰者因其勢而利導之。兵法:百里而趨利者蹶上將,五十里而趨利者軍半至。使齊軍入魏地為十萬灶,明日為五萬灶,又明日為三萬灶。」龐涓行三日,大喜,曰:「我固知齊軍怯,入吾地三日,士卒亡者過半矣。」乃棄其步軍,與其輕銳倍日並行逐之。
孫子度其行,暮當至馬陵。馬陵道狹,而旁多阻隘,可伏兵。乃斫大樹白而書之曰:「龐涓死於此樹之下。」於是令齊軍善射者萬弩夾道而伏,期曰:「暮見火舉而俱發。」龐涓果夜至斫木下,見白書,乃鑽火燭之。讀其書未畢,齊軍萬弩俱發,魏軍大亂相失。龐涓自知智窮兵敗,乃自剄,曰:「遂成豎子之名!」齊因乘勝盡破其軍,虜魏太子申以歸。孫臏以此名顯天下,世傳其兵法。
譯文:
魏國和趙國攻打韓國,韓國向齊國求救。齊國派田忌率領軍隊,一直奔大梁。魏國的大將龐涓聽到消息,離開韓國趕回魏國,但齊國的軍隊已經越過了魏國西境。孫子對田忌說:「他們三晉的軍隊素來慓悍勇武而看不起齊國,齊國有怯懦的名聲,善於作戰的人只能因勢利導。兵法上說,用急行軍跑百里去爭取勝利,會使上將受到失敗,行軍五十里而與敵爭利只有一半人能趕到。(為了讓魏軍以為齊軍大量掉隊,)應使齊軍進入魏國境內後先設十萬個灶,過一天設五萬個灶,再過一天設三萬個灶。」龐涓行軍三天,見到齊軍所留灶跡,非常高興,說:「我本來就知道齊軍怯懦,入我境內三天,士兵已經逃跑了一大半。」所以丟下步兵,只率輕兵銳卒,用加倍的速度追趕齊軍。
孫子估計魏軍的行軍速度,日落之前應當趕到馬陵。馬陵道路狹窄,旁多險阻,多可埋伏兵馬,於是把一棵大樹削去樹皮,露出白木,在上面寫上「龐涓死於此樹之下」。然後命齊軍萬名擅長射箭的弓弩手,埋伏在道路兩旁,事先與那些弩手約定好「天黑見到點著的火就一起放箭」。龐涓果然於夜晚來到削去樹皮的大樹下,看見樹上寫著字,便鑽木取火來照明。字還沒有讀完,齊軍萬箭齊發,魏軍非常混亂,彼此失去了聯系。龐涓自知無計可施,軍隊已徹底失敗,便用劍自刎,臨死說:「總算叫這小子成了名!」齊國乃乘勝全殲魏軍,俘虜了魏太子申回國,孫臏因此而名揚天下,世人皆傳習他的兵法。
魏國和趙國攻打韓國,韓國向齊國求救。
齊國派田忌率領軍隊,一直奔大梁。魏國的大將龐涓聽到消息,離開韓國趕回魏國,但齊國的軍隊已經越過了魏國西境。
孫子對田忌說:「他們三晉的軍隊素來慓悍勇武而看不起齊國,齊國有怯懦的名聲,善於作戰的人只能因勢利導。兵法上說,用急行軍跑百里去爭取勝利,會使上將受到失敗,行軍五十里而與敵爭利只有一半人能趕到。
(為了讓魏軍以為齊軍大量掉隊,)應使齊軍進入魏國境內後先設十萬個灶,過一天設五萬個灶,再過一天設三萬個灶。」龐涓行軍三天,見到齊軍所留灶跡,非常高興,說:「我本來就知道齊軍怯懦,入我境內三天,士兵已經逃跑了一大半。」
所以丟下步兵,只率輕兵銳卒,用加倍的速度追趕齊軍。 孫子估計魏軍的行軍速度,日落之前應當趕到馬陵。
馬陵道路狹窄,旁多險阻,多可埋伏兵馬,於是把一棵大樹削去樹皮,露出白木,在上面寫上「龐涓死於此樹之嫌首下」。然後命齊軍萬名擅長射箭的弓弩手,埋伏在道路兩旁,事先與那些弩手約定好「天黑見到點著的火就一起放箭」。
龐涓果然於夜晚來到削去樹皮的大樹下,看見樹上寫著字,便鑽木取火來照明。字還沒有讀完,齊軍萬箭齊發,魏軍非常混亂,彼此失去了聯系。
龐涓自知無計可施,軍隊已徹底失敗,便用劍自刎,臨死說:「總算叫這小子成了名!」齊國乃乘勝全殲魏軍,俘虜了魏太子申回國,孫臏因此而名揚天下,世人皆傳習他的兵法。
馬陵之戰
戰國中期,位於中原地區的魏國逐漸強大起來,不斷對鄰國用兵。公元前354年,魏將龐涓引兵攻趙,包圍了趙都邯鄲。趙向齊求救,齊威王派田忌為將、孫臏為軍師率軍西來,矛頭直指魏都大梁(今河南開封)。龐涓聞訊立即回師自救,孫臏巧妙地在魏軍南撤必經之地桂陵(今河南長垣)設伏,大敗魏軍,擒龐涓(後放回),史稱「桂陵之戰」,孫臏的這一戰法滾睜後來被概括為「圍魏救趙」。
公元前341年,魏惠王又派龐涓聯合趙國引兵伐韓,包圍韓都新鄭(今屬河南省)。韓昭侯求救於齊。齊以田忌、田嬰、田盼為將,孫臏為軍師
率軍經曲阜、亢父(今山東濟寧),由定陶進入魏境,矛頭直指與大梁近在咫尺的外黃(今河南民權)。龐涓聞訊,忙棄韓而回。魏惠王深恨齊國一再干預魏國的大事,乃起傾國之兵迎擊齊軍,仍以龐涓為將,太子申為上將軍,隨軍參與指揮,誓與齊軍決一死戰。
孫臏見魏軍來勢兇猛,且敵我力量眾寡懸殊,只可智取,不可力敵,便決定採用欲擒故縱之計,誘龐涓上鉤。他命令軍隊由外黃向馬陵方向撤退。馬陵位於鄄邑北60華里處,溝深林密,道路曲折,適於設伏。孫臏命令兵士第一天挖10萬個做飯的灶坑,第二天減為5萬個,第三天再減為3萬個。龐涓一見大喜,認為齊軍撤退了3天,兵士就已逃亡過半,便親率精銳之師兼程追趕。天黑時趕到馬陵,命兵士點火把照路。火光下,只見一棵大樹被剝去一塊樹皮,上書「龐涓死於此樹之下」8個大字。龐涓頓悟中計,剛要下令撤退,齊軍伏兵已是萬箭齊發。魏軍進退兩難,陣容大亂,自相踐踏,死傷無數。龐涓自知厄運難逃,大叫一聲:「一著不慎,遂使豎子成名!」拔劍自刎。齊軍乘勝追擊,正遇太子申率後軍趕到,一陣沖殺,魏軍兵敗如山倒。齊軍生擒太子申,大獲全勝。史稱此戰為「馬陵之戰」,稱孫臏的戰法為「減灶之計」。此戰後,魏國由盛轉衰,孫臏卻因善於用兵而名揚天下。
【馬陵道之戰】(桂陵之戰)後十五年,魏與趙攻韓。
韓告急於齊,齊使田忌將而往,直走大梁。魏將龐涓聞之,去韓而歸,齊軍既已過而西矣。
孫子謂田忌曰:「彼三晉之兵,素悍勇而輕齊,齊號為怯。善戰者因其勢而利導之。
《兵法》: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將,五十里而趣利者軍半至。」使齊軍入魏地為十萬灶,明日為五萬灶,又明日為三萬灶。
龐涓行三日,大喜曰:「我故知齊軍怯,入我地三日,士卒亡者過半矣。」乃棄其步軍,與其精銳倍日並行逐之。
孫子度其行,暮當至馬陵。馬陵道狹而旁多阻隘,可伏兵。
乃斫大樹白而書曰:「龐涓死於此樹之下!」於是令齊軍善射者萬弩夾道而伏,期日暮見火舉而俱發。龐涓果夜至斫木下,見白木,乃鑽火燭之。
讀其書未畢,齊軍萬弩俱發,魏軍大亂相失。龐涓自知智窮兵敗,乃自史籍和辭書中關於馬陵之戰的記載和戰址認定刎,曰:「遂使豎子成名!」齊因乘勝盡破其軍,虜魏太子申而歸。
孫臏以此名顯天下,世傳其兵法。【譯文】桂陵之戰後十五年,魏國和趙國攻打韓國,韓國向齊國告急。
齊國派田忌率兵前往,直奔大梁。魏將龐涓聽到消息,放下韓國趕回,但齊軍已經越過齊境而西進。
孫子對田忌說:「他們三晉的軍隊素來慓悍勇武而看不起齊國,齊國有怯懦的名聲,善於作戰的人只能因勢利導。兵法上說,行軍百里與敵爭利會損失上將軍,行軍五十里而與敵爭利只有一半人能趕到。
(為了讓魏軍以為齊軍大量掉隊,)應使齊軍進入魏國境內後先設十萬個灶,過一天設五萬個灶,再過一天設三萬個灶。」龐涓行軍三天,見到齊軍所留灶跡,非常高興,說:「我本來就知道齊軍怯懦,入我境內三天,士兵已經逃跑了一大半。」
所以丟下步兵,只率輕兵銳卒,用加倍的速度追趕齊軍。 孫子估計魏軍的行軍速度,天黑應當趕到馬陵。
馬陵道路狹窄,旁多險阻,可以埋伏兵馬,於是把一棵大樹削去樹皮,露出白木,在上面寫上「龐涓死於此樹之下」。然後命齊軍善射者持上萬張弩,埋伏在道路兩旁,約定好「天黑見到點著的火就一起放箭」。
龐涓果然於夜晚來到削去樹皮的大樹下,看見樹上寫著字,便鑽木取火來照明。字還沒有讀完,齊軍萬弩齊發,魏軍大亂失去隊形。
龐涓自知無計可施,軍隊已徹底失敗,只好自刎,臨死說:「總算叫這小子成了名!」齊國乃乘勝全殲魏軍,俘虜了魏太子申回國,孫臏因此而名揚天下,世人皆傳習他的兵法。
馬陵之戰
戰國中期,魏國的實力要勝過齊國一籌,其軍隊也比齊軍來得強大 ,所以荀子說過:「齊之技擊不可遇魏之武卒」,然而齊軍終竟在桂陵之戰中重創了魏軍。原因無他,就是齊國戰略方針的正確和孫臏作戰指揮藝術的高明。在戰略上,齊國適宜地表示了救趙的意向,從而使趙國堅定了抵抗魏軍的決心,拖住了魏軍;及時對次要的桂陵方向實施佯攻,使魏軍陷入多線作戰的被動處境;正確把握住魏、趙雙方精疲力竭的有利時機,果斷出擊。在作戰指揮方面,孫臏能夠正確分析敵我情勢,選擇適宜的作戰方向,進攻敵人既是要害又呈空虛的國都大梁迫使魏軍回師救援,然後以逸待勞,乘隙打了一個漂亮的阻擊戰,一舉而勝之,自始至終都牢牢掌握住主動權。另外,主將田忌虛心聽取意見,從善如流,也為孫臏實施高明作戰指揮,奪取勝利提供了必要的前提。至於魏軍的失敗,也在於戰略上未能掌握諸侯列國的動向,長期頓兵堅城,造成將士疲憊,後方空虛,加上作戰指揮上消極被動,讓對手牽著鼻子走,終於遭到挨打失敗的命運。 馬陵之戰魏軍雖在桂陵之戰中嚴重失利,但是並未因此而一蹶不振,而仍具有蔚為可觀的實力。到了公元前341年,它又窮兵黷武,發兵攻打比它弱小的兄弟之邦——韓國。韓國自然不是魏的對手,危急中遣使奉書向齊國求救。齊威王一如當年那樣,召集大臣商議此事。鄒忌依然充當反對派,不主張出兵,而田忌則主張發兵救韓。齊宣王徵求孫臏的意見,孫臏便侃侃談了自己的看法:既不同意不救,也不贊成早救,而是主張「深結韓之親,而晚承魏之弊」。即首先向韓表示必定出兵相救,促使韓國竭力抗魏。當韓處於危亡之際,再發兵救援,從而「尊名」「重利」一舉兩得。他的這一計策為齊宣王所接受。
韓國得到齊國答應救援的允諾,人心振奮,竭盡全力抵抗魏軍進攻,但結果仍然是五戰皆敗,只好再次向齊告急。齊威王抓住魏、韓皆疲的時機,任命田忌為主將,田嬰為副將率領齊軍直趨大梁。孫臏在齊軍中的角色,一如桂陵之戰時那樣:充任軍師,居中調度。
魏國眼見勝利在望之際,又是齊國從中作梗,其惱怒憤懣自不必多說。於是決定放過韓國,轉將兵鋒指向齊軍。其含義不言而喻:好好教訓一下齊國,省得它日後再同自己搗亂。魏惠王待攻韓的魏軍撤回後,即命太子申為上將軍,龐涓為將,率雄師10萬之眾,氣勢洶洶撲向齊軍,企圖同齊軍一決勝負。
這時齊軍已進入魏國境內縱深地帶,魏軍尾隨而來,一場鏖戰是無可避免了。仗該怎麼打,孫臏胸有成竹,指揮若定。他針對魏兵強悍善戰,素來蔑視齊軍的實際情況,正確判斷魏軍一定會驕傲輕敵、急於求戰、輕兵冒進。根據這一分析,孫臏認為戰勝貌似強大的魏軍完全是有把握的。其方法不是別的,就是要巧妙利用敵人的輕敵心理,示形誤敵,誘其深入,爾後予以出其不意的致命打擊。他的想法,受到主將田忌的完全贊同。於是在認真研究了戰場地形條件之後,定下減灶誘敵,設伏聚殲的作戰方針。
戰爭的進程完全按照齊軍的預定計劃展開。齊軍與魏軍剛一接觸,就立即佯敗後撤。為了誘使魏軍進行追擊,齊軍按孫臏預先的部署,施展了「減灶」的高招,第一天挖了10萬人煮飯用的灶,第二天減少為5萬灶,第三天又減少為3萬灶,造成在魏軍追擊下,齊軍士卒大批逃亡的假象。
馬陵之戰碑龐涓雖然曾與孫臏受業於同一位老師--鬼穀子先生,可是水平卻要相差孫臏一大截。接連3天追下來以後,他見齊軍退卻避戰而又天天減灶,便不禁得意忘形起來,武斷地認定齊軍鬥志渙散,士卒逃亡過半。於是丟下步兵和輜重,只帶著一部分輕裝精銳騎兵,晝夜兼程追趕齊軍。孫臏根據魏軍的行動,判斷魏軍將於日落後進至馬陵(今山東郯城一帶)。馬陵一帶道路狹窄,樹木茂盛,地勢險阻,實在是打伏擊戰的絕好處所。於是孫臏就利用這一有利地形,選擇齊軍中1萬名善射的弓箭手埋伏於道路兩側,規定到夜裡以火光為號,一齊放箭,並讓人把路旁一棵大樹的皮剝掉,在上面書寫「龐涓死於此樹之下」字樣。
龐涓的騎兵,果真於孫臏預計的時間進入齊軍預先設伏區域。龐涓見剝皮的樹幹上寫著字,但看不清楚,就叫人點起火把照明。字還沒有讀完,齊軍便萬弩齊發,給魏軍以迅雷不及掩耳的打擊,魏軍頓時驚恐失措,大敗潰亂。龐涓智窮力竭,眼見敗局已定,遂憤愧自殺。齊軍乘勝追擊,又連續大破魏軍,前後殲敵10萬餘人,並俘虜了魏軍主帥太子申。
B. 馬陵之戰簡介馬陵之戰故事
馬陵之戰簡介馬陵之戰故事
桂陵之戰後,魏國雖然戰敗,但經過了幾年的休養生息之後,魏國又逐漸恢復了對外擴張的腳步。公元前341年,魏惠王在逢澤(今河南開封南)舉行會盟。之後,魏國以韓國沒有前來赴會為借口,興兵討伐韓國,在梁、赫擊敗韓軍。韓昭侯向齊國求救。齊相鄒忌認為不應救韓。田忌則提出,如果不救韓國,則韓國很快歸附魏國,使得魏國實力更強。這樣對齊國不利,所以他主張盡快援救韓國。而孫臏則認為,韓國現在還有力量與魏國抗衡,而且魏軍士氣正旺,不如先答應韓國,讓其奮力抵抗牽制魏軍,等到魏軍實力被削弱時再出擊救援。齊威王聽從了孫臏的建議,等到韓軍接連五次戰斗中都失利,魏軍也被拖累得疲憊不堪時,才於第二年任命田忌為主將,田嬰、田盼為副將,孫臏為軍師,大舉發兵援救韓國。
齊軍仍然採用了孫臏「圍魏救趙」的計謀,率軍從曲阜、亢父(今山東濟寧),經由定陶直逼魏都大梁(今河南開封),軍隊抵達與魏都近在咫尺的外黃(今河南民權),誘使魏軍返回救援,以解韓國之圍。魏惠王嫉恨齊國干涉魏國之事,果然撤回了攻打韓國的兵力。他動用全國的力量想打敗齊國的軍隊。魏惠王以太子申為上將軍,龐涓為將軍,率領10萬大軍,向東迎擊齊軍。龐涓想一洗桂陵之戰的恥辱,又依仗自己的強大兵力,想與齊軍速戰速決。
孫臏看到魏軍來勢洶洶,而且與敵軍兵力相差懸殊,決定智取,不與敵軍正面直接接觸。所以他建議田忌用欲擒故縱的計謀,引誘龐涓中計。田忌採納了他的計策,於是下令軍隊由外黃向馬陵方向撤軍。馬陵在鄄邑北面60華里的地方,那裡密林溝壑,道路曲折,非常適合設置伏兵。孫臏又建議士兵在第一天挖供給10萬人吃飯的灶坑,第二天減毀橡畝少到可供5萬人吃飯的如液,第三天再減少到可供3萬人的。龐涓勘察後非常高興,認為齊軍膽小,已經有一半以上士兵逃走了,就親自率領精銳部隊在後面加緊追趕。傍晚時分,他帶兵追趕到馬陵一帶。齊軍的伏兵萬箭齊發已使纖森得魏軍進退維谷,陣腳大亂,傷亡無數。龐涓知道自己在劫難逃,拔劍自刎。齊軍乘勝追擊,正好太子申率領的後續大軍趕到。秦軍俘虜了太子申,取得全面勝利。歷史上稱這次戰役為「馬陵之戰」,這一戰中所用的計策被稱為「減灶之計」。此戰後,魏國實力逐漸轉向衰落,孫臏也因為這一戰而揚名天下。
魏國為什麼要在逢澤舉行會盟?
公元前391年,魏國在大梁、榆關一帶打敗楚軍,攻佔了大梁,實力大增。魏惠王時期為了爭奪中原霸主的'地位,於公元前364年將國都從安邑遷到了大梁(今開封市)。魏國在遷都大梁之後,勵精圖治,積極生產,國家逐漸富強起來。魏惠王二十六年(公元前344),衛鞅來到大梁勸說魏王,讓他號令宋、衛、魯等小國,向北聯絡燕國,爭取秦國作為盟國,先行王服,再圖謀齊、楚之地。魏惠王採納了他的意見,擴建宮室,設置天子的服飾和車馬自稱為王。當年,魏惠王打著朝見周天子的名義,邀請秦、韓、宋、衛、鄒、魯等國家在逢澤(今開封市東南)舉行會盟。會盟後,又在魏惠王的帶領下一同去朝見周天子。此次會盟是戰國時七國國君稱王的開端。由於會盟是魏惠王使用強迫手段舉行的,因此遭到韓國強烈抵制,而沒有去參加。
在馬陵之戰中龐涓中計來追,孫臏又是怎樣安排的?
孫臏估計出以魏軍的行軍速度天黑前應該能到達馬陵。馬陵的道路十分狹窄,道路兩旁又多險阻,很適合埋伏兵馬。於是他讓人砍倒一棵大樹削掉樹皮,在露出的白木上刻上「龐涓死於此樹之下」。然後在道路的兩邊又埋伏好擅長射箭的齊軍士兵上萬人,並約定好「天黑看到點火就一起放箭」。龐涓果然在傍晚十分來到那棵被削掉樹皮的大樹下面,他看到樹上有字又看不太清楚,就命人點燃火把照明。字剛讀完,齊軍伏兵萬箭齊發,魏軍大亂損失慘重。
孫臏是戰國時期傑出的軍事家。他是齊國阿(今山東陽谷)人,孫武的後代。孫臏曾經和龐涓一同學習兵法。後來龐涓擔任魏國將軍,他將孫臏騙到魏國處以臏刑(去膝蓋骨),並在他臉上刺字。後來孫臏逃到齊國,受到齊威王的賞識。馬陵之戰中,他乘坐戰車身,用計謀逼迫龐涓自殺,大敗魏軍。他曾著書《孫臏兵法》,但已經失傳。
C. 《馬陵之戰》主要講了些什麼
您好,關於《馬陵之戰》
:
馬陵之戰
------------------------------------------------
戰國時代,魏將龐涓引兵攻趙,包圍了邯鄲。趙向齊求救,齊派田忌、孫臏為率軍西來,龐涓聞訊立即回撤,孫臏地在馬陵設伏,大敗魏軍,擒龐涓。
------------------------------------------------
50字是不可能的,最精簡版就是這個了
D. 馬陵之戰的故事及意思
馬陵之戰是戰國時期,魏國為了補償在桂陵之戰時的損失,進攻弱小的韓國,使其向齊國求救而引發的一場齊魏戰爭。魏國和趙國攻打韓國,韓國向齊國求救。齊國派田忌率領軍隊,一直奔大梁。魏國的大將龐涓聽到消息,離開韓國趕回魏國,但齊國的軍隊已經越過了魏國西境。孫子對田忌說:「他們三晉的軍隊素來慓悍勇武而看不起齊國,齊國有怯懦的名聲,善於作戰的人只能因勢利導。兵法上說,用急行軍跑百里去爭取勝利,會使上將受到失敗,行軍五十里而與敵爭利只有一半人能趕到。(為了讓魏軍以為齊軍大量掉隊,)應使齊軍進入魏國境內後先設十萬個灶,過一天設五萬個灶,再過一天設三萬個灶。」龐涓行軍三天,見到齊軍所留灶跡,非常高興:「我本來就知碰中道齊軍怯懦,入我境內三天,士兵已經逃跑了一大半。」所以丟下步兵,只率輕兵銳卒,用加倍的速度追趕齊軍。
孫子估計魏軍的行軍速度,日落之前應當趕到馬陵。馬陵道路狹窄,旁多險阻,多可埋伏兵馬,於是把一棵大樹削去樹皮,露出白木,在上面寫上「龐涓死於此樹之下」。然後命齊軍萬名擅長射箭的弓弩手,埋伏在道路兩旁,事先與那些弩手約定好「天黑見到點著的火就一起放箭」。龐涓果然於夜晚來到削去樹皮的大樹下,看見樹上寫著字,便鑽木取火來照明。字還沒有讀完,齊軍萬箭齊發,魏軍非常混亂,彼此失去了聯系。龐涓自知無計可施,軍隊已徹底失敗,便用劍自刎,臨死說:「總算叫這小子成卜吵改了名!」齊國乃乘勝全殲魏軍,俘虜了魏太子申回國,孫臏因此而名揚天下,世人皆傳習他的兵法。馬陵之戰,孫臏因勢利導,又一次靈活地運用「圍魏救趙」之戰術,以強示弱,減灶誘敵,設伏馬陵,一舉全殲了魏軍,取得了型判決戰的勝利。馬陵之戰,同桂陵之戰一樣,是孫臏軍事生涯中的「傑作」,也是中國軍事戰爭史上的兩朵並開的「奇葩」,充分顯示了孫臏過人的軍事謀略和傑出的指揮才能。馬陵之戰後,魏國元氣大傷,國勢從此一蹶不振,失去了中原霸權。齊國則聲威大振,威服諸侯,稱霸於中原。孫臏則由此而名揚天下,實現了他平生的抱負。
E. 什麼是馬陵之戰
公元前343年,魏國發兵攻擊韓國,韓向齊求救。齊國應允救援,以促韓竭力抗魏。但由於戰事初起,魏韓雙方實力未損,過早出兵對齊不利,直到韓軍五戰俱敗,情況危急,魏軍也十分疲憊,才發兵相救。
第2年,齊威王以田忌為主將,田嬰、四盼為副將,孫臏為軍師,運用「圍魏救趙」戰法,聯合宋、衛軍圍攻魏邑襄陵(今河南睢縣),顯示齊軍已攻魏救趙,堅定趙國抗魏的決心。而主力直趨魏都大梁(今河南開封),誘使魏軍回救,以解韓圍。魏軍果然撤回大梁,並以太子申為上將軍,龐涓為將率兵10萬東出外黃(今河南蘭考東南),迎擊齊軍。孫臏認為,魏軍悍勇,不可貿然決戰,只可利用魏軍向來輕視齊軍和龐涓求勝心切的弱點,「因其勢而利導之」。於是便避戰示弱,退兵減灶,引誘魏軍追擊。
魏軍太子申本有退軍之意,龐涓不聽,率軍緊追。見齊軍逐日減灶,以為齊軍士氣低落,逃亡嚴重,便丟下步兵,以輕車銳騎兼程追擊。齊軍退至樹木茂密、道狹地險的馬陵。
孫臏計算行程,判斷魏軍將於日落後追至,即引軍埋伏。經長途追擊而疲憊不堪的魏軍,於孫臏預計時間進入設伏地域。齊軍萬弩俱發,魏軍大敗,龐涓憤愧自殺。齊軍乘勝進攻,俘太子申,全殲魏軍。
孫臏利用龐涓的弱點,製造假象,誘其就範,始終居於主動地位。馬陵之戰,是中國古代戰爭史上設伏殲敵的典範戰例。
F. 馬陵之戰概括!越簡單越好!
公元前343年,魏國為了補償在桂陵之戰損失,發兵攻打滲叢韓國。齊威王待魏韓火拚後以田盼為主將,田嬰為副將,孫臏為軍師攻打魏國。
魏國派太子申來抵擋,在馬陵全軍覆沒,隨之田盼又以「減灶」之策誘魏國龐涓中計困晌,追至馬陵山中伏身亡,齊軍乘勝追擊,俘太子申,全殲魏軍。
經此一戰魏國元氣大傷,失去霸主地位,馬陵之戰也成為中國古代戰爭史上的著名戰例。
孫臏在馬陵之戰所用的戰略,其實便是孫子兵法「始叢尺櫻計篇」所說的「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以及「兵勢篇」所說的「以利動之,以卒待之」等虛實原則於實戰的運用。
齊魏馬陵之戰是《孫子兵法》和《孫臏兵法》的具體運用,閃爍著孫臏軍事思想的光輝。
作為中國古代軍事 史上的一個著名戰例,齊魏馬陵之戰知名度高,傳播范圍廣,影響大,不僅有極高的軍事研究價值,而且對新時期政治、經濟、文化、外交都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G. 馬陵之戰的故事
公元前343年,魏國為了補償在桂陵之戰損失,發兵攻打鄰近弱小的韓國。
韓國不是魏國對手,只得遣使向齊國求救。
齊威王應允救援,以促韓竭力抗魏。
但鑒於戰事初起,過早出兵對齊不利。
在徵求孫臏意見後,決定再次坐山觀虎鬥,待魏韓火拚一番後才出兵救援,這樣則「尊名」與「重利」皆得。
直到韓軍五戰俱敗,情況危急,魏軍也十分疲憊,才發兵相救。
公元前342年,齊威王以田忌為主將,田嬰、田朌為副將,孫臏為軍師,運用圍魏救趙戰法,率軍直趨魏國首都大梁(今河南開封),誘使魏軍回救,以解韓圍。
魏國不願重蹈覆徹,於是停止進攻韓國,轉而與齊國決戰。
魏惠王將魏軍撤回大梁,並以太子申為上將軍,龐涓為將,率兵10萬東出外黃(今河南蘭考東南),迎擊齊軍。
孫臏認為,魏軍悍勇,不可貿然決戰,只可利用魏軍向來輕視齊軍的和龐涓求勝心切的弱點。
乃避戰示弱,退兵減陸祥漏灶,引誘魏軍追擊。
再出其不意的攻擊,設伏聚殲魏軍,並獲得主將田忌採納。
太子申本有退兵之意,龐涓不聽。
齊軍依計行事,與魏軍接觸後,立即佯裝戰敗後撤。
並以「減灶」之策誘敵,即在第一天挖10萬人煮食用的灶,第二天減少至只足5萬人用,第三天又減少至僅足3萬人用,造成齊軍士卒四散逃走,兵力不足的假象。
龐涓果然中計,接連追擊齊軍3天。
見齊軍逐日減灶,以為齊軍士氣低落,逃亡嚴重,即丟下步兵,以輕車精銳騎兵兼程追擊。
齊軍退至馬陵(今山東郯城一帶)早爛,樹木宴源茂密,道狹地險。
孫臏計算行程,判斷魏軍將於日落後追至,即引軍埋伏。
而且,龐涓一旦中計,即無退路。
孫臏以1萬名弓兵埋伏於馬陵道路兩側,約定在夜裡以火光為號,萬箭齊發,並預先把路旁其中一棵大樹的樹皮剝掉,於其上寫上「龐涓死於此樹之下」的字樣。
經長途追擊而疲憊不堪的魏軍,於孫臏預計時間進入設伏地域。
龐涓看見有一顆樹的樹皮被剝掉,上面還刻著字,因此停下來,並命人點火照明,以閱讀樹上所刻的文字。
但他還未讀完,齊軍已萬弩俱發,魏軍大敗。
眼見無法改變局勢,龐涓只得大嘆「遂叫豎子成名」,憤愧自殺。
齊軍乘勝追擊,俘太子申,全殲魏軍。
馬陵之戰以魏軍大敗而告結束,是中國戰爭史上設伏殲敵的著名戰例。
追問
有點偏題!(^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