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據說金庸沒寫三國故事,那麼事實真的是如此嗎
漫威電影大賣,從《鋼鐵俠》到《復聯4》,幾乎每一部上映都大受歡迎,其中很大的一個特點就是採用一個「漫威電影宇宙」的理念,在他們的電影中,不管哪一部都會出現鋼鐵俠、美國隊長、黑寡婦等人物,這些電影既能單獨成篇,又相互關聯,甚至還會集體行動,用同樣的元素組成一個宇宙。
這種創作理念是我們應該學習的,我們的電影通常只有一二三四五六,或者再來一個前傳,缺乏一個宏觀背景設定。
如果說中國有哪些作品能夠做成漫威宇宙世界這樣概念的,大概就是「金庸武俠世界」了,金庸老先生通過《九陰真經》、《九陽神功》等武學,再加上少林、武當等門派,將整個世界貫穿起來,形成一個獨特的武俠世界,根據這些要素,我瞎羨們甚至可以推斷不同作品中,誰才是最厲害的人。
當然,武俠小說那麼多,不可能沒有以唐朝為背景的,但是正如我所說,我們也不看啊!
其實我挺佩服新武俠大師黃易的,黃易武俠相對於金庸這批現代經典武俠,堪稱新經典武俠,在作品形式上有諸多突破,在時代背景選擇上有更寬闊的視野,比如《尋秦記》就開創了穿越小說的先河,也是一部以戰國歷史為背景的小說,而《大唐雙龍傳》應該算是武俠小說中,比較少見的隋唐時期的武俠。
相比於金庸在武俠作品中大打歷史牌,黃易作品開篇就是稍微有點「黃」,這大概也是另類引流方式吧!畢竟喜歡帶色彩的讀者肯定是要比喜歡歷史的多得多!
B. 是因為哪些原因,讓金庸先生不敢寫三國的故事
我一直旦正認為,射鵰三部曲是小江湖、大格局。如若《神鵰俠侶》結束後的幾十年空白期用明教的崛起來作為主線,那樣就破壞了金先生之前設定好的格局。
誠然,《倚天屠龍記》中的明教眾人個性突出,令人過目難忘。可明教的江湖,終究是內部爭斗多了一些,不管是寫陽頂天還是什麼其他人等,都逃不過把江湖越小越小的桎梏,要知道,江湖的多姿多彩不是因為某個人或者某個門派的一門獨大,而是在於百花齊放的五彩紛呈。
就像《射鵰英雄傳》一樣,我們能記住的不止有郭靖黃蓉,不管是黃葯師洪七公周伯通歐陽鋒,還是是已經仙逝的王重陽,隨便拿出一個來都是說不完的精彩。如果我們細看射鵰,就會發現,其實郭靖的性格經歷真的是乏善可陳,呆板之至,要是沒有那些黃金配角,《射鵰英雄傳》不會如此出彩。
到了《神鵰俠侶》時代,我們也會發現,真正在江湖上閃光的,還是射鵰中的那些人,新出現的人物,如金輪法王之類,寫的真是一言難盡,沒有任何亮點,就算金先生在修改版中對他進行了加強,也無濟於事。神鵰中新人物有看點的,反而是兒女情長下的李莫愁程英之類,可她們幾位,也不過是越縮越小的江湖中的碩果僅存了。
金庸先生要跳過江湖「變小」的魔咒,只能另開篇章,重新構建一個江湖。恰好,元朝國祚不長,如張三豐那般長壽之人便可熬破一個朝代,所以,金庸先生沒有寫明教的過往,沒有寫張三豐的經歷,而是把他們作為一個泛義上的門派和一個具體的個人的引子,來表明江湖既有承上啟下的傳承,也有不斷崛起的新面孔。
有新有舊,這樣的江湖才有生命的活力。《神鵰俠侶》之後的幾十年不是空白,而是一個孕育「新生命」的搖籃,用現代的話說,就是「讓子彈飛一會」。
C. 為什麼金庸不去寫張三豐年少闖盪江湖的故事呢
相信很多人都看過張衛健所主演的電視劇《少年張三豐》,在那部電視劇裡面,少年時期的張三豐經歷了很多事情,也打敗了很多敵人,幾經磨礪廳含沒終於成為一代宗師。不過那並不是金庸所寫的原創小說,在金庸的小說里扮納只介紹了張三豐小時候的事情,那時候的張三豐只有一點武學基礎,等到再次出場的時候就已經90歲了,那麼金庸為什麼不寫少年時期張三豐闖盪江湖的經歷呢?在地理位置上武當山與嵩山少林寺並不是很遠,張三豐躲到這么近的距離,自然不敢高調,也不敢張揚,這才讓他有足夠的時間去修煉,去一點點的變強,在這期間張三豐沒有任何奇遇,全憑之前積累的一點武術功底領悟除了新的功夫,通過張三豐的性格,我們也可以看出他老襲是一個比較愛鑽研學問的人,有時候一閉關就好幾個月,當然他鑽研的學問是武功,而且由於早年在少林寺裡面的那段經歷張三豐並不是一個喜歡主動找事的人,既然這個人物的性格和經歷已經如此,就沒有辦法描寫張三豐少年時期闖盪江湖的故事了。
D. 金庸為什麼沒寫以張三豐和郭襄為主的小說
其一,武當派和峨眉派的創始人歷史上都確有其人。如果寫他們為主的小說,可能會受到限制。寫得像原型人物,讀者可能會說你沒有創意,一猜就知道接下來會發生什麼。寫得不像,可能更危險,可能會被讀者罵,說你毀了他們百年清譽,甚至惹上官司。所以,只能避實就虛,受限太多了。
其二,受人物定位影響。
在小說裡面,他們是什麼身份?
張三豐何人?一代宗師,創立武當,和少林分庭抗禮。
在此稍微吐槽一點,某些小說家喜歡在文中提一句的話,「詳情請見拙作xxx」。這句話真的不喜歡,讀者真有疑問,感興趣,自然會去翻,會去研究,這樣突然出來的話,有捆綁銷售的意味。實在令人反感。
其四,出其不意的小說更加吸引人。
雖然很多小說都有套路,但是如果套路太老太久,可能觀眾就不會買賬了。
作為小說家,切記不要重復自己,要創新不一樣的形式,作品,雖然真的很難很難。
個人覺得,金庸先生就做得很好,雖然武俠小說已經有了不少作品,但他總能發掘新的東西,讓我們如痴如醉。
拿《倚天屠龍記》來說,一開始,張隱慧三豐出場,你覺得這個是主角。看下去,不對勁,怎麼寫著寫著不露面了?又看到張翠山,冰火島奇遇,原來他是主角。再看下去,還是不對,居然就這樣死了。接著張無忌,這貨是主角了吧?呀呀呀,小小年紀中了玄冥神掌,怕又報廢了。那岩轎主角呢?當你帶著疑問看下去,才漸漸發現,想不到張無忌又活過來了,主角真的是他。
這個時候,你終於確定主角的時候,才發現這本小說差不多快看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