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前程往事 > 敦煌莫高窟的故事叫什麼

敦煌莫高窟的故事叫什麼

發布時間:2023-03-18 06:31:20

『壹』 敦煌莫高窟介紹的內容是什麼

在甘肅省敦煌市鳴沙山東麓的崖壁上,長長的棧道將大大小小的石窟曲折相連,洞窟的四壁盡是與佛教有關的壁畫和彩塑,肅穆端莊的佛影,飄舞靈動的飛天……庄嚴神秘,令人屏聲斂息。

這里,便是世界最大的佛教藝術寶庫--莫高窟。

公元前二世紀,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打開了通向中亞、西亞的陸上交通「絲綢之路」。千百年來,碧天黃沙的絲路貫通著中西文化交流和友好往來。而敦煌,地處絲路南北三路的分合點,當年曾是一座繁華的都會,貿易興盛,寺院遍布。以藝術形象宣傳思想的佛教,從印度傳入中國後,與中華傳統文化融合,沿路留下了大量的石窟文化遺產,其中以莫高窟為主體的敦煌石窟規模最大,延續時間最長,內容最豐富,保存最完好。

年12月,甘肅敦煌莫高窟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甘肅敦煌石窟包括莫高窟、西千佛洞和榆林窟。其中位於甘肅省敦煌市東南25公里處的莫高窟,俗稱千佛洞,是敦煌石窟的代表。

莫高窟位於甘肅敦煌市東南25公里的鳴沙山東麓崖壁上,上下五層,南北長約1600米。始鑿於366年,後經十六國至元十幾個朝代的開鑿,形成一座內容豐富、規模宏大的石窟群。現存洞窟492個,壁畫45000平方米,彩塑2400餘身,飛天4000餘身,唐宋木結構建築5座,蓮花柱石和鋪地花磚數千塊,是一處由建築、繪畫、雕塑組成的博大精深的綜合藝術殿堂,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宏大、保存最完好的佛教藝術寶庫,被譽為「東方藝術明珠」。二十世紀初又發現了藏經洞(莫高窟第17洞),洞內藏有從4─10世紀的寫經、文書和文物五、六萬件。引起國內外學者極大的注意,形成了著名的敦煌學。

敦煌石窟藝術中數量最大,內容最豐富的部分是壁畫,最廣泛的題材是尊像畫,即人們供奉的各種佛、菩薩、天王及其說法相等;佛經故事畫,是以佛經中各種故事完成的連環畫;經變畫,是隋唐時期興起的大型經變,綜合表現一部經的整體內容,宣揚想像中的極樂世界;佛教史跡畫,表現佛教在印度、中亞、中國的傳說故事和歷史人物相結合的題材;供養人畫像,即開窟造像功德主的肖像,這是一部肖像史。

在莫高窟各個時代的壁畫中,有反映當時的一些生產勞動場面、社會生活場景、衣冠服飾制度、古代建築造型以及音樂、舞蹈、雜技的畫面,也記錄了中外文化交流的歷史事實,為研究4世紀到14世紀的中國古代社會提供了寶貴的資料。

莫高窟的壁畫也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盛唐時期的壁畫水平最高。供參觀的洞窟較有影響的是96窟、17窟、130窟、158窟、259窟、285窟、200窟、428窟等。

西文學者將敦煌壁畫稱作是「牆壁上的圖書館」。

莫高窟的開鑿始於公元366年。據記載,一位德行高超的和尚樂囫柱杖西遊至此,見千佛閃耀,心有所悟,於是,鑿下第一個石窟。從十六國到元朝,石窟的開鑿一直沿續了十個朝代,1500年,至今,樂樽的那個石窟早已無法分辨得出,而莫高窟經過風沙侵蝕仍保存著十個朝代的750多個洞窟,窟內壁畫四萬五千平方米,彩塑三千餘身和唐宋窟檐木構建築五座。此外,還有藏經洞發現的四、五萬件手寫本文獻及各種文物,其中有上千件絹畫、版畫、刺綉和大量書法作品。如果把所有藝術作品一件件陣列起來,便是一座超過二十五公里長的世界大畫廊。

莫高窟的彩塑多屬佛教人物及其修行涅盤事跡的造像。族飢因為莫高窟的岩質疏鬆,無法進行雕刻,工匠們用的是泥塑。唐朝以前的泥塑在其它地方很少保存下來,因此莫高窟的大量彩塑更為珍貴難得。

另外還有民族傳統神話題材及各種各樣的裝飾圖案。從壁畫中,可以看到各民族各階層的各種社會活動,如帝王出行、農耕漁獵物知、冶鐵釀酒、婚喪嫁娶、商旅往來、使者交會、彈琴奏樂、歌舞百戲……世間萬象,林林總總。

莫高窟作為藝術的寶庫,不同時代的藝術風尚在這里匯集成斑斕景觀。敦煌唐代藝術代表了中國佛教藝術最璨爛的時代,外來的藝術與中國的民族藝術水乳交融,敦煌唐代藝術空前豐富多彩。那雄偉渾厚高達十幾米的巨大佛像;靈巧精緻僅有十餘厘米的小菩薩;場面宏大、人物繁密的巨幅經變;形象生動、性格鮮明的單幅人物畫無都使人印象深刻。

飛天,是佛教中稱為香音之神的能奏樂、善飛舞,滿身異香而美麗的菩薩。唐代飛天更為豐富多彩,氣韻生動,她既不像希臘插翅的天使,也不象古代印度騰雲駕霧的天女,中國藝術家用綿長的飄帶使她們優美輕捷的女性身軀漫天飛舞。飛天是民族藝兆螞返術的一個絢麗形象。提起敦煌,人們就會想到神奇的飛天。

在敦煌壁畫中所描繪的當時的一些社會生活場景,反映了我國古代狩獵、耕作、紡織、交通、作戰以及音樂舞蹈等生產活動和社會活動各個方面的內容。壁畫中各類人物形象,保留了大量的歷代各族人民的衣冠服飾資料。壁畫中所繪的大量的亭台、樓閣、寺塔、宮殿、城池、橋梁和現存的五座唐宋木結構檐,是研究我國古代建築的形象圖樣和寶貴資料。我國的雕塑和繪畫已有數千年的歷史。美術史上記載許多著名畫家的作品多已失傳,敦煌藝術的大量壁畫和彩塑為研究我國美術史提供了豐富的實物資料。

莫高窟在明代一度荒廢,至清康熙五十四年(公元1715年)以後,又受到人們的注意。光緒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道士王圓籙發現「藏經洞」,洞內藏有寫經、文書和文物四萬多件。此後莫高窟更為引人注目。1907、1914年英國的斯坦因兩次掠走遺書、文物一萬多件。1908年法國人伯希和從藏經洞中揀選文書中的精品,掠走約5000件。1910年藏經洞中的劫餘寫經,大部分運至北京,交京師圖書館收藏。1911年日本人橘瑞超和吉川小一郎從王道士處,弄走約600件經卷。1914年俄國人奧爾登堡又從敦煌拿走一批經卷寫本,並進行洞窟測繪,還盜走了第263窟的壁畫。1924年美國人華爾納用特製的化學膠液,粘揭盜走莫高窟壁畫26塊。這些盜竊和破壞,使敦煌文物受到很大損失。

中國從四十年代起成立了莫高窟的學術研究和保護機構;六十年代對石窟進行了全面的加固;八十年代開始,莫高窟進入了現代科學保護時期。

『貳』 敦煌莫高窟的風光、故事和傳說分別是什麼

敦煌莫高窟的壁畫故事 敦煌壁畫《鹿王本生》古代,在荒無人煙的戈壁灘上,波斯商人的駱駝隊因遇風沙襲擊而迷路,忽然出現一頭九色神鹿給他們指點方向。九色鹿回到林中和模扒,聽見有人呼救。原來一個弄蛇人在采葯時不慎落水。九色鹿忙將他馱上石岸。弄蛇人感恩不盡,九色鹿只求他別將遇見它的事告訴別人,弄蛇人連連答應,還對天起誓。波斯商人到了古國碼猜皇宮,與國王談起沙漠中的奇遇,誰知王後聽了,喚昌執意要取九色鹿皮做衣裳。國王無奈,張貼布告:捕到九色鹿者給予重賞。弄蛇人見利忘義,向國王告密,並設計將九色鹿引入包圍圈。當他假裝再次落水,神鹿聞聲趕來救他時,守候的武士們就萬箭齊發。誰知九色鹿發出神光,利箭都被化為灰燼。九色鹿向國王揭露弄蛇人忘恩負義的丑惡行為,國王深為不安。弄蛇人嚇得膽顫心驚,連連後退,跌進深潭淹死,惡人終究得到應有的懲罰。

『叄』 敦煌莫高窟傳說小故事靈異古怪

敦煌莫高窟是我國著名的四大石窟之一,也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宏大,保存最完好的佛教藝術寶庫。下面我就介紹其中幾個窟的 傳說 故事 給大家,希望對你們有用!

敦煌莫高窟傳說故事: 屍毗王割肉救鴿

佛成道之前的修行 事跡 ,稱為“本生故事”。在敦煌莫高窟二五四窟(北魏)北壁的壁畫中,用繪畫的形式描述了屍毗王“割肉救鴿”的事跡,只畫了割肉和過秤兩個情節,屬莫高窟最早的連環故事畫之一。

早在釋迦牟尼佛的前身,為屍毗王時,慈悲仁厚,廣行菩薩道,唯求作佛。帝釋和毗首羯磨為試探屍毗王的慈悲與道心,就相約化成老鷹和鴿子,演出獵食逃命記。鴿子躲入國王臂彎,老鷹疾飛猛追前來;國王表明救護一切眾生的決心,老鷹抱怨道:“您渡一切眾生,難道我不在一切眾生之內嗎?為何唯獨不受您的悲憫而搶奪我的食物?”國王說:“我曾發願,若有眾生前來投奔歸附,必當保護。你需要什麼食物?盡管說,我也一定滿你的願。”老鷹毫不客氣,直索“新殺熱肉”國王深思,“這就難了,不殺生,如何取得呢?想我這身軀,老病死之後,轉瞬間即腐敗臭爛,既然老鷹要,就布施給它吧!”於是國王喚人拿刀,自己割下大腿肉給老鷹。不料老鷹竟然還要求:“我要你肉的重量與鴿子相當,斤兩可別騙我呀”國王又命左右拿來天平,讓鴿子停在一端、另一端擺國王割下的身肉。奇怪的是,此時鴿子重量急遽增加,國王身肉相對變輕。全身肉幾乎割完了,還是小鴿子重。

國王菩薩決心舍盡全身,以求與鴿子等重,於是奮力掙扎要爬上天平。鮮血淋漓、顫抖搖晃的身軀,連老鷹看了也不忍。“大王,您這是何苦?鴿子還我就得了。” 國王堅持悲願,以手攀爬秤子,不料一使力,肉盡筋斷,失控摔跌在地,卻再度起身上秤。其心堅定無悔,感得大地震動、枯樹生華,天降香雨、天女歌贊此菩薩必當成佛。國王便作誓願,“我割肉血流,不嗔不惱,一心不悶以求佛道者,我身當即平復如故。”霎時,身體恢復完好如初。人天見之,皆大悲喜。釋迦牟尼佛於是圓滿布施波羅密。原來,白鴿是帝釋天變的,老鷹是毗首翔摩變的。他們用這種 方法 來考驗屍毗王對佛、對普度眾生的堅定至誠。

敦煌莫高窟傳說故事: 薩埵那太子捨身飼虎

佛陀曾向弟子開示累世修菩薩行的事跡,在眾人的恭敬虔誠中,佛陀以手輕觸大地,顯現六種震動之瑞相,一座七寶佛塔從地湧出。弟子阿難開啟塔門,見一七寶函,其內雪白舍利無數。佛陀觀見,隨即贊頌曰:“菩薩殊勝功德,是勤修六度行。故勇猛求菩提,持大舍心無倦。”佛陀教導比丘們,應該頂禮此舍利!因為舍利是無上戒定慧所修而成,繼而宣說這則“薩埵太子捨身飼虎”的故事,揭示前身修行菩薩道乃至成佛的精進,而這則故事在敦煌莫高窟二五四窟(北魏)南壁中以本生故事畫的形式向人們展示出來。

久遠以前,有位國王名號大車,他有三位王子,其中小王子名曰摩訶薩埵。一天,三位王子游賞山野谷地,來到一處竹林。見一母虎新產七子,看似多日未進食,奄奄一息。大王子說:“七隻幼虎纏身,母老虎無暇覓食,最後餓壞了,一定是把幼虎給吃了。”二太子附和道:“可憐啊!這些老虎勢必無法活命,我有什麼能力幫助它們呢?”

小太子摩訶薩埵不發一言,深思我這身體千百劫來生死不休,未曾有真實利益,今日為救老虎,何不能舍棄呢?此身之大用,在於能行大善業、於生死輪回中作大慈航。若舍離這些,此身不過一具軀殼罷了。我應舍對身體的執著,以求無上究竟涅槃,離悲憂無常苦惱,成就一切智,布施一切眾生無量法樂。小王子生起大勇心,悲願力又增強其信念。但顧慮兩位皇兄,故請其先行回宮。

於是摩訶薩埵太子來到虎穴,脫去衣裳,掛於竹枝,然後躺卧老虎前面,但老虎餓極耗弱,無力吃他。慈悲的太子見狀,就以干竹枝刺頸出血,捨身飼虎。一時感得大地六大震動,如風激水,涌沒不安,天地日月昏暗,天雨眾華,繽紛墜遍竹林。虛空一切天人,皆共贊嘆。這時餓虎舐血啖肉皆盡,唯留余骨。

國王皇後身處宮中,忽夢不祥。這時驚聞宮女稟報,小太子外出歷久未歸。國王派員四處尋找,最後得報王子捨身之事。國王皇後悲不自勝,一起前往王子捨身之地,唯見遺骨四處交橫,母後傷心欲絕,如魚處陸、若牛失犢,情何以堪。國王諭令左右收拾薩埵太子遺骨舍利,啟建寶塔供養。菩薩捨身飼虎的聖地,就在尼泊爾一帶,至今仍為佛教徒所朝聖供養。此亦為許多佛教石窟壁畫之題材。

敦煌莫高窟傳說故事: 五百強盜成佛

敦煌莫高窟二八五窟(西魏)南壁的壁畫展現了五百“強盜”成佛的景象,從前,有個僑薩羅王國。國中出了五百個強盜,佔山紮寨,攔路搶劫,打家劫舍,殺人放火,無惡不作,商客遊人和地方百姓深受其害。地方官員多次用兵,終不獲勝。只好報知國王,國王派精兵良將前來征剿,經過激烈的戰斗,五百強盜戰敗全部當了俘虜。

國王決定,對人們恨之人骨的五百強盜處以酷刑。這天,刑場戒備森嚴,殺氣騰騰。兵士手持尖刀將赤身裸體、披頭散發、捆在刑柱上的強盜雙眼全部挖掉,有的還割掉鼻子、耳朵,然後放逐到荒無人跡的深山老林中。這座山谷林木蔥籠,狼嗥虎嘯,陰森恐懼,衣食無著。強盜們悲憤欲絕,撕心裂肺地絕望嚎叫著。

凄慘的呼叫聲傳遍四野,也傳進了釋迦牟尼佛的耳朵。知道這是五百強盜在生死線上掙扎呼救,便用神力送來了香山妙葯,吹進了五百強盜的眼眶。霎時,個個雙眼重又見到光明。釋迦牟尼親臨山谷,給五百強盜講經說法:“正是你們以前作惡多端,才有今天的苦難。只要洗心革面,棄惡從善,皈依佛門,就能贖清罪孽,修成正果,脫離苦海,進入極樂世界。”眾強盜聽了佛的教誨俯首悔過,口稱尊師,成了佛門弟子。從此,山谷中的森林被稱作“得眼林”。很多年後,當年的五百強盜終於修成正果,成為五百羅漢。

敦煌莫高窟傳說故事: 張騫出使西域

張騫是漢武帝時期的人。公元前139年,他受命率人前往西域,尋找並聯絡曾被匈奴趕跑的大月氏,合力進擊匈奴。

張騫一行從長安起程,經隴西向西行進。一路上日曬雨淋,風吹雪打,環境險惡,困難重重。但他信心堅定,不顧艱辛,冒險西行。當他們來到河西走廊一帶後,就被占據此地的匈奴騎兵發現。張賽和隨從一百多人全部被俘。

匈奴單於知道了張騫西行的目的之後,自然不會輕易放過。把他們分散開去放羊牧馬,並由匈奴人嚴加管制。還給張騫娶了匈奴女子為妻,一是監視他,二是誘使他投降。但是,張騫堅貞不屈。雖被軟禁放牧,度日如年,但他一直在等待時機,准備逃跑,以完成自己的使命。

整整過了十一個春秋,匈奴的看管才放鬆了。張騫乘機和他的貼身隨從甘父一起逃走,離開匈奴地盤,繼續向西行進。由於他們倉促出逃,沒有準備干糧和飲用水,一路上常常忍飢挨餓,乾渴難耐,隨時都會倒在荒灘上。好在甘父射得一手好箭,沿途常射獵一些飛禽走獸,飲血解渴,食肉充飢,才躲過了死亡的威脅。

這樣,一直奔波了好多天,終於越過沙漠戈壁,翻過冰凍雪封的蔥嶺(今帕米爾高原),來到了大宛國(今費爾干納)。高鼻子、藍眼睛的大宛王,早就聽說漢朝是一個富饒的大國,很想建立聯系。但苦於路途遙遠,交通不便,故一直未能如願。因此,當聽說漢朝使者來到時,喜出望外,在國都熱情地接見了張騫。他請張騫參觀了大宛國的汗血馬。在大宛王的幫助下,張騫先後到了康居(今撒馬爾罕)、大月氏、大夏等地。但大月氏在阿姆河上游安局樂業,不願再東進和匈奴作戰。張騫未能完成與大月氏結盟夾擊匈奴的使命,但卻獲得了大量有關西域各國的人文地理知識。

張騫在東歸返回的途中,再次被匈奴抓獲,後又設計逃出,終於歷盡千辛萬苦,於13年後回到長安。這次出使西域,使生活在中原內地的人們了解到西域的實況,激發了漢武帝“拓邊”的雄心,發動了一系列抗擊匈奴的戰爭。

公元前119年,漢王朝為了進一步聯絡烏孫,斷“匈奴右臂”,便派張騫再次出使西域。這次,張騫帶了三百多人,順利地到達了烏孫。並派副使訪問了康居、大宛、大月氏、大夏、安息(今伊朗)、身毒(今印度)等國家。但由於烏孫內亂,也未能實現結盟的目的。漢武帝派名將霍去病帶重兵攻擊匈奴,消滅了盤踞河西走廊和漠北的匈奴,建立了河西四郡和兩關,開通了絲綢之路。並獲取了匈奴的“祭天金人”,帶回長安。 張騫不畏艱險,兩次出使西域,溝通了亞洲內陸交通要道,與西歐諸國正式開始了友好往來,促進了東西經濟 文化 的廣泛交流,開拓了絲綢之路,完全可稱之為中國走向世界的第一人。

『肆』 甘肅:有關敦煌莫高窟的4個故事

1900年5月26日,毀譽參半的敦煌守望人王圓籙,打掃敦煌莫高窟石窟時,無意間發現轟動世界的藏經洞。往事浮沉,千年滄桑,關於敦煌莫高窟的故事一幕幕走來。

一、樂尊和尚——神奇佛光

夕陽沉落,大漠盡頭,浩瀚戈壁,彌漫塵埃。公元366年樂尊法師手持錫杖,在無邊的沙海中艱難地跋涉、尋找著。

突然,奇峰聳拔的三危山巔閃爍出神秘耀眼的金光。樂尊法師在此開鑿出了第一個洞窟。敦煌莫高窟(千佛洞)從此歷經了幾個朝代,前後八百年不間斷地開鑿,到了宋代成了聞名於世的佛國聖地。

莫高窟,俗稱千佛洞,位於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

它始建於十六國的前秦時期,歷經十六國、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歷代的興建,形成巨大的規模,有洞窟735個,壁畫4.5萬平方米、泥質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佛教藝術地。1961年,莫高窟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7年,莫高窟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莫高窟與山西大同雲崗石窟、河南洛陽龍門石窟、甘肅天水麥積山石窟並稱為中國四大石窟。

2021年10月18日,甘肅敦煌莫高窟入選「百年百大考古發現」。

二、藏寶——劫難

北宋仁宗年,於闐亡國,於闐公主梅朵由僧師阿奢那率眾僧的護守一路風塵,疲憊逃亡,投奔遠嫁敦煌的姐姐珍娘(敦煌節度使曹順德夫人)。途中遇西平王李元昊和其左廂軍指揮使旺榮將軍,旺榮對梅朵一見鍾情,護送至敦煌。

李元昊十年前欲娶珍娘不成,對曹耿耿於懷。借護送公主投親之機,借故為於闐復仇從敦煌借道。曹順德左右為難,欲奏請朝廷意旨又探李元昊根底。

北宋都城開封,朝廷欲平定西域之亂,擬出對策:送「金字大藏經」鎮定邊關。翰林畫院方天佑才高趣雅,天天飲酒做畫。范仲淹受朝廷之命,委以方學士重任——赴敦煌護經使。

李元昊得知曹順德有朝廷依靠,又有請大藏經鎮寶之舉,對曹統轄的西域覬覦心切。假借迎經祝賀,實在虎視城池。

方天佑護經至敦煌,盛大迎經, 敦煌三界寺盛典恭迎大藏經,節度使府上下熱鬧非凡,各藩使節前來祝賀。節度使府大堂燈火通明,歌舞表演助興。梅朵被方天佑的才華深深吸引。

李元昊為了得到珍娘,旺榮為了得到梅朵。為了奪取敦煌城,為了大藏經,為了稱霸西域,為了和大宋抗衡,覬覦中原,殘忍地發起了對敦煌的進攻。敦煌節度使曹順德和守將羅將軍戰死。

最終珍娘起舞,跳進火海化作天女隨煙升天。李元昊目瞪口呆。 李元昊下令全軍攻城,得到為經書,得到為梅朵,得到敦煌而戰。

旺榮闖進三界寺搜找方天佑遭無塵法師阻攔,旺容拔刀弒殺法師。轉而在莫高窟逐洞搜查。

藏經洞內,方天佑和梅朵勸阿奢那和僧侶快快離開,阿奢那誓與佛經在一起,告訴方天佑帶著梅朵遠走他鄉。時間緊迫,最後阿奢那和僧侶們與藏經洞的完工一同被封死在洞里。方天佑和梅朵悲痛欲絕。掩埋了洞口走出來被旺榮發現。

旺榮歇斯底里喊著梅朵,咆哮著要方天佑的命,梅朵承攬下一切,讓旺榮放了方,就和旺榮走。旺榮信以為真,讓士兵放了方。梅朵帶著旺榮走向山頂,帶著無限的眷戀和遺憾跳崖身亡。旺榮驚呆了,緩過神,命士兵把方天佑丟進沙漠里。 方天佑在沙漠中被流沙掩埋,手中的「菩薩說法圖」隨風而去。 旺榮懷抱梅朵的屍體,騎馬走向沙漠。

三、拋棄後的倔強

敦煌莫高窟在經歷了千百年漫長歲月後,石窟和壁畫彩塑在各種自然因素的影響下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損毀。

15世紀以後,明朝政府封閉了嘉峪關,敦煌遂成為荒蕪之地,莫高窟也隨之被棄而人跡罕至,很少有人維護。

19世紀末,道士王圓籙來到莫高窟定居後,香火漸盛,他把信徒們施捨的錢財節省下來,開始按照自己對道教的理解來重修和改造莫高窟。

四、殘破的石窟—千年的羞辱

1900年,一把芨芨草,捅開了一個沉睡近千年的藏經洞。這時的莫高窟由一個叫王圓籙的道士看管。7年之後,匈牙利人斯坦因在敦煌獲得文書,此後,法國伯希和、日本橘瑞超、俄國奧登堡等探險隊紛至沓來。中國學者雖然姍姍來遲,但終於展開了對敦煌文書的拯救,1909年,由於羅振玉等人的奔走呼籲,清政府命人將剩餘的敦煌文書運送北京,但這些文書仍舊面臨著一場浩劫。

這是中國近代的傷心史。文物的流失讓國人痛心疾首,學者的奮力拯救讓人心生感慨,而這些故事似乎都昭示著一個帝國的國勢衰微。

大家都知道,一部敦煌 歷史 就是一部外國列強的掠奪史,但其中滲透著諸多民族的無奈和慘痛。現在,我們能做的是,盡量地保護殘存的 歷史 和文物,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為了保護壁畫,在莫高窟內參觀時,不拍照,只能用手電筒觀看,可以自備一個手電筒進入參觀。

1907、1914年英國的斯坦因兩次掠走遺書、文物一萬多件。

1908年法國人伯希和從藏經洞中揀選文書中的精品,掠走約5000件。

1910年藏經洞中的劫餘寫經,大部分運至北京,交京師圖書館收藏。


1911年日本人橘瑞超和吉川小一郎從王道士處,掠走約600件經卷。

1914年俄國人奧爾登堡又從敦煌拿走一批經卷寫本,並進行洞窟測繪,還盜走了第263窟的壁畫。

1924年美國人華爾納用特製的化學膠液,粘揭盜走莫高窟壁畫26塊。

敦煌莫高窟的 歷史 跨越1600年,這1600年裡從南北朝到隋唐、五代、宋元,中國 歷史 中的每一個時代都留給莫高窟不同的印記和風格。

這其中它又歷經了戰亂、陰謀和殺戮,經歷了一代又一代人用信仰的力量構建的一個接一個美麗而多彩的洞窟。在長長的 歷史 中,絕大多數竟奇跡般地保留了下來。

五、莫高窟保衛戰——重生

自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起,中國的 歷史 學、考古學和美術工作者到敦煌進行考察的人逐漸增多。經過他們的研究和宣傳,敦煌莫高窟在文化界的知名度逐漸提高。1944年,敦煌藝術研究所成立,擔負起了保護洞窟臨摹、研究敦煌壁畫的職責。1951年,敦煌藝術研究所更名為敦煌文物研究所。1984年8月,在敦煌文物研究所的基礎上,擴大建立了敦煌研究院。1986年12月,敦煌被國家列為 歷史 文化名城。同年12月,敦煌莫高窟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自敦煌藝術研究所成立特別是建國以後,在政府和各方面的大力支持下,進行了幾次大的搶修工作,使莫高窟的危機狀況有所改觀,危岩的加固解除了崖壁和洞窟崩塌的危險,保證了石窟群的安全;對大面積脫落壁畫的近600多平方米壁畫進行了搶救性加固;對部分有煙熏的壁畫進行了壁畫清洗的試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敦煌的駝鈴

隨風在飄零

那前世被敲醒

輪回中的梵音

轉動不停

我用佛的大藏經念你的名

輕輕呼喚我們的宿命

殘破的石窟

千年的羞辱

遮蔽了日出

浮雲萬里橫渡

塵世的路

我用菩薩說法圖為你演出

今生始終無緣的共舞

敦煌的風沙

淹沒了繁華

飄搖多少人家

一杯亂世的茶

狂飲而下

我用飛天的壁畫描你的發

描繪我那思念的臉頰

我在那敦煌臨摹菩薩

再用那佛法笑拈天下

『伍』 關於敦煌莫高窟的故事 關於敦煌莫高窟的小故事

1、曾逗樂總理的 「東方微笑」

東方微笑指的就是麥積山石窟被譽為東方蒙娜麗莎的微笑的小沙彌。小沙彌身著衲衣,頭顱略向右下傾,面露微笑,那笑容顯得那麼單純、毫無機心,甚至有些頑皮,他動人的笑容非常具有的感染力。據說,當年總理在游覽麥積山石窟時,當看到微笑的沙彌時,也被逗得笑了起來。能夠看到東方微笑真身的人不多,但美的吸引力是不可低估的。

2、割肉貿鴿

古代有位屍毗王,發誓救護一切眾生,證菩薩道。帝釋天得知後,想要試試王的誠心,就命令毗首羯摩天變成一隻鴿子,帝釋天自己變成一隻餓鷹,追逐鴿子直至屍毗王前。他為了救助一隻被鷹追逐的鴿子,不惜將自己身上的肉割下,並將自己的身體全部獻出,以喂鷹換取鴿子的性命。他用這種方法來考驗屍毗王對佛、對普度眾生的堅定至誠。

3、半夜逾城

這幅圖是佛祖釋迦牟尼本生故事。這幅畫描繪了釋迦牟尼做太子時,為尋求「解脫」之道,立意出家,不聽父親的再三勸阻,趁其宮里所有人昏昏入睡之時半夜騎馬出城,而城門緊閉,正在為難之際,突然四大天王從天而降,各自抬起一隻馬蹄騰空而起,迅速越過城門的情景。

4、九色鹿救人

九色鹿在河邊救起一位溺水人,名叫調達,調達發誓,感激不盡永不泄密。王妃夢想用九色鹿的皮毛做衣服,重賞知情人,調達見利忘義告密九色鹿的住地。九色鹿逐被國王圍困,在危機之中,向國王講述了救人經過,國王深受感動放棄射殺九色鹿,而調達頓時滿身生瘡。

5、胡商遇盜

絲綢之路中,一群高鼻深目,頭戴白皮小氈帽的胡商,突然遇到懸崖幽谷中竄出三個手執長刀的強盜攔劫貨物,胡商們驚恐萬狀,被嚇的呲牙咧嘴。胡商放下錢袋與絲綢,口念觀音名號,最後盜匪竟然被感化。

『陸』 莫高窟的歷史故事

莫高窟又名「千佛洞」,位於敦煌市東南25公里處,大泉溝河床西岸,鳴沙山東麓的斷崖上,是我國三大石窟藝術寶庫之一。前秦符堅建元二年(公元366年)有沙門樂尊者行至此處。

見鳴沙山上金光萬道,狀有千佛,於是萌發開鑿之心。後歷建不斷,遂成佛門聖地。中國石窟藝術源於印度,印度傳統的石窟造像乃以石雕為主,而敦煌莫高窟因岩質不適雕刻。

故造像以泥塑壁畫為主。整個洞窟一般前為圓塑,而後逐漸淡化為高塑、影塑、壁塑,最後則以壁畫為背景,把塑、畫兩種藝術融為一體。莫高窟是現存規模最龐大的「世界藝術寶庫」。

一九八七年十二月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莫高窟藝術的特點表現在建築、塑像和壁畫三者的有機結合上。窟形建制分為禪窟、殿堂窟、塔廟窟、穹隆頂窟、影窟等多種形制。

彩塑分圓塑、浮塑、影塑、善業塑等。壁畫類別分尊像畫、經變畫、故事畫、佛教史跡畫、建築畫、山水畫、供養畫、動物畫、裝飾畫等不同內容。

系統反映了十六國、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等十多個朝代及東西方文化交流的各個方面,成為人類稀有的文化寶藏。

自1900年莫高窟藏經洞中發現五萬多卷宗教和世俗文書後,敦煌藝術震撼了整個世界,「敦煌學」已成為世界性的顯學,可惜由於當時主持莫高窟的王道士愚昧無知。

這些寶藏幾乎被悉數盜往國外。現在莫高窟對面的三危山下,由日本捐資。由敦煌研究院承建了敦煌藝術陳列中心,仿製了部分原大洞窟,使遊客在莫高窟的觀賞內容更加豐富多彩。

北朝時期洞窟中主像一般是釋迦牟尼或彌勒,主像兩側多為二脅侍菩薩或一佛、二弟子、二菩薩。塑像背部多與壁畫相連。窟內頂部和四壁滿繪壁畫。頂及上部多為天宮伎樂。

下部為夜叉或裝飾花紋。中部壁畫除千佛外,主要畫佛傳故事、本生故事和因緣故事。其中本生故事有割肉求鴿、捨身飼虎、九色鹿捨己救人等。隋唐為莫高窟全盛時期。

隋代百窟樣式由北朝的中央塔式改為中心佛壇,組像同前。唐出現一佛、二弟子、二天王或二力士的組合。塑像亦由早期的「瘦骨清秀」造型,重返「豐碩壯實」之貌。

窟中壁畫主要是大場面的說法圖和簡單的經變圖。莫高窟最大塑像皆塑於唐,第96窟大佛是莫高窟中最大的塑像。唐代壁畫是多種經變圖,其規模極為宏偉,表現出天國的壯麗圖景。

石窟造像五代時已喪失生命力,宋代起步入衰退。莫高窟的藝術是融建築、彩塑、壁畫為一體的綜合藝術。它是我國、也是世界現存規模最宏大、保存最完整的佛教藝術寶庫。

(6)敦煌莫高窟的故事叫什麼擴展閱讀:

敦煌莫高窟傳說故事:

佛成道之前的修行事跡,稱為「本生故事」。在敦煌莫高窟二五四窟(北魏)北壁的壁畫中,用繪畫的形式描述了屍毗王「割肉救鴿」的事跡,只畫了割肉和過秤兩個情節。

屬莫高窟最早的連環故事畫之一。早在釋迦牟尼佛的前身,為屍毗王時,慈悲仁厚,廣行菩薩道,唯求作佛。帝釋和毗首羯磨為試探屍毗王的慈悲與道心,就相約化成老鷹和鴿子。

演出獵食逃命記。鴿子躲入國王臂彎,老鷹疾飛猛追前來;國王表明救護一切眾生的決心,老鷹抱怨道:「您渡一切眾生,難道我不在一切眾生之內嗎?為何唯獨不受您的悲憫而搶奪我的食物?」

國王說:「我曾發願,若有眾生前來投奔歸附,必當保護。你需要什麼食物?盡管說,我也一定滿你的願。」老鷹毫不客氣,直索「新殺熱肉」國王深思,「這就難了,不殺生,如何取得呢?

想我這身軀,老病死之後,轉瞬間即腐敗臭爛,既然老鷹要,就布施給它吧!」於是國王喚人拿刀,自己割下大腿肉給老鷹。不料老鷹竟然還要求:「我要你肉的重量與鴿子相當。

斤兩可別騙我呀」國王又命左右拿來天平,讓鴿子停在一端、另一端擺國王割下的身肉。奇怪的是,此時鴿子重量急遽增加,國王身肉相對變輕。全身肉幾乎割完了,還是小鴿子重。

國王菩薩決心舍盡全身,以求與鴿子等重,於是奮力掙扎要爬上天平。鮮血淋漓、顫抖搖晃的身軀,連老鷹看了也不忍。「大王,您這是何苦?鴿子還我就得了。」

國王堅持悲願,以手攀爬秤子,不料一使力,肉盡筋斷,失控摔跌在地,卻再度起身上秤。其心堅定無悔,感得大地震動、枯樹生華,天降香雨、天女歌贊此菩薩必當成佛。

國王便作誓願,「我割肉血流,不嗔不惱,一心不悶以求佛道者,我身當即平復如故。」霎時,身體恢復完好如初。人天見之,皆大悲喜。釋迦牟尼佛於是圓滿布施波羅密。

原來,白鴿是帝釋天變的,老鷹是毗首翔摩變的。他們用這種方法來考驗屍毗王對佛、對普度眾生的堅定至誠。

『柒』 敦煌莫高窟的故事

莫高窟 Dunhuang Caves莫高窟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俗稱千佛洞,被譽為20世紀最有價值的文化發現、「東方盧浮宮」,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以精美的壁畫和塑像聞名於世。它始建於十六國的前秦時期,歷經十六國、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歷代的興建,形成巨大的規模,現有洞窟735個,壁畫4.5萬平方米、泥質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佛教藝術聖地。近代以來又發現了藏經洞,內有5萬多件古代文物,由此衍生專門研究藏經洞典籍和敦煌藝術的學科——敦煌學。但在近代,莫高窟受到騙取、盜竊,文物大量流失,其寶藏遭到嚴重破壞。1961年,莫高窟被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1987年,莫高窟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是中國四大石窟之一。僅存的部分經卷,現在陳列於北京故宮等處。
敦煌莫高窟
敦煌莫高窟是甘肅省敦煌市境內的莫高窟、西千佛洞的總稱,是我國著名的四大石窟之一,也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宏大,保存最完好的佛教藝術寶庫。
莫高窟位於敦煌市東南25公里處,開鑿在鳴沙山東麓斷崖上。南北長約1600多米, 上下排列五層、高低錯落有致、鱗次櫛比,形如蜂房鴿舍,壯觀異常。它是我國現存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古典文化藝術寶庫,也是舉世聞名的佛教藝術中心。1987年12月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前秦符堅建元二年(公元366年)有沙門樂尊者行至此處,見鳴沙山上金光萬道,狀有千佛,於是萌發開鑿之心,後歷建不斷,遂成佛門聖地,號為敦煌莫高窟,俗稱千佛洞。
莫高窟雖然在漫長的歲月中受到大自然的侵襲和人為的破壞,至今保留有從十六國、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等十個朝代的洞492 個,壁畫四萬五千多平方米,彩塑像兩千身,是世界現存佛教藝術最偉大的寶庫。若把壁畫排列,能伸展30多公里,是世界上最長、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一個畫廊。近幾十年來,國內外學著對敦煌藝術極感興趣,不斷進行研究,形成了一個專門學科"敦煌學"。
莫高窟是古建築、雕塑、壁畫三者相結合的藝術宮殿,尤以豐富多彩的壁畫著稱於世。敦煌壁畫容量和內容之豐富,是當今世界上任何宗教石窟、寺院或宮殿都不能媲美的。環顧洞窟的四周和窟頂,到處都畫著佛像、飛天、伎樂、仙女等。有佛經故事畫、經變畫和佛教史跡畫,也有神怪畫和供養人畫像,還有各式各樣精美的裝飾圖案等。莫高窟的雕塑久享盛名。這里有高達33米的坐像,也有十幾厘米的小菩薩,絕大部分洞窟都保存有塑像,數量眾多,堪稱是一座大型雕塑館。
莫高窟是一座偉大的藝術宮殿,是一部形象的網路全書。莫高窟1961年被國務院首批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7 年被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保護項目,並於1991年授於"世界文化遺產"證書。
外國的旅遊者的評價對莫高窟的評價是:
"看了敦煌莫高窟,就相當於看到了全世界的古代文明。"
"莫高窟是世界上最長、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畫廊。"
"它是世界現存佛教藝術最偉大的寶庫"。
敦煌莫高窟始建於公元366年,一直到清代的一千五百年間,在三華里長的鳴沙山上壁上,密密層層地建造了四百八十多個洞窟,布滿了彩塑佛像和以佛教故事為題材的壁畫。彩色佛像共有兩千多身,最大的一個高達三十三米。壁畫的技巧高超,數量驚人,如果一方方連接起來,可排成五十多華里長的畫廊。此外,在一個封閉的石室中,還發現了大量的價值極高的古代經卷,文書,畫卷等。
從市區至莫高窟約有25公里,汽車行駛約25分鍾左右。莫高窟谷稱千佛洞,這里並不是指有一個千個佛或一千個洞窟,佛語泛指有許許多多的佛和洞窟。在我國有四大石窟,山西大同的雲崗石窟,河南洛陽的龍門石窟,甘肅天水的麥積山石窟和敦煌的莫高窟,之所以莫高窟的聲譽遠遠超越其他石窟。其原因一是敦煌莫高窟開鑿年代較早,迄今已有1643年的歷史;二是規模宏大,現保存完好的洞窟492個,像蜂窩一樣密密麻麻排列著,錯落有致,綿延1600多米;三是雕塑,壁畫十分精美,現存彩塑2499身,壁畫45000平方米,有人稱敦煌莫高窟既是一大雕塑館,又是一個佛教藝術畫廊。
據莫高窟的碑文記載,公元366年,有位叫樂尊的僧人雲游到鳴沙山東麓腳下,此時,太陽西下,夕陽照射在對面的三危山上,他舉目觀看,忽然間他看見山頂上金光萬道,彷彿有千萬尊佛在金光中閃爍,又好像香音神在金光中飄舞,一心修行的樂尊被這奇妙的佛光影景象感動了,他認為這就是佛光顯現,此地是佛祖的聖地。於是樂尊頂禮膜拜,決心在這里拜佛修行,便請來工匠,在懸崖峭壁上開鑿了第一個洞窟。此後,佛門弟子、達宮貴人、商賈百姓,善男信女都來這里捐資開窟,從4世紀至14世紀一千多年的歷史長河中,朝拜者絡繹不絕,香火不斷,經久不衰。
[編輯本段]沿革概述
莫高窟位於中國甘肅省敦煌市東南25公里處的鳴沙山東麓斷崖上,前臨宕泉河,面向東,南北長1680米,高50米。洞窟分布高低錯落、鱗次櫛比,上、下最多有五層。它始建於十六國時期,據唐《李克讓重修莫高窟佛龕碑》的記載,前秦建元二年(366年),僧人樂僔路經此山,忽見金光閃耀,如現萬佛,於是便在岩壁上開鑿了第一個洞窟。此後法良禪師等又繼續在此建洞修禪,稱為「漠高窟」,意為「沙漠的高處」。後世因「漠」與「莫」通用,便改稱為「莫高窟」。北魏、西魏和北周時,統治者崇信佛教,石窟建造得到王公貴族們的支持,發展較快。隋唐時期,隨著絲綢之路的繁榮,莫高窟更是興盛,在武則天時有洞窟千餘個。安史之亂後,敦煌先後由吐蕃和歸義軍佔領,但造像活動未受太大影響。北宋、西夏和元代,莫高窟漸趨衰落,僅以重修前朝窟室為主,新建極少。元朝以後,隨著絲綢之路的廢棄,莫高窟也停止了興建並逐漸湮沒於世人的視野中。直到清康熙四十年(1701年)後,這里才重新讓人注意。
莫高窟現存北魏至元的洞窟735個,分為南北兩區。南區是莫高窟的主體,為僧侶們從事宗教活動的場所,有487個洞窟,均有壁畫或塑像。北區有248個洞窟,其中只有5個存在壁畫或塑像,而其它的都是僧侶修行、居住和亡後掩埋場所,有土炕、灶炕、煙道、壁龕、台燈等生活設施。兩區共計492個洞窟存在壁畫和塑像,有壁畫4.5萬平方米、泥質彩塑2415尊、唐宋木構崖檐5個,以及數千塊蓮花柱石、鋪地花磚等。
◎世界遺產委員會評價
莫高窟地處絲綢之路的一個戰略要點。它不僅是東西方貿易的中轉站,同時也是宗教、文化和知識的交匯處。莫高窟的492個小石窟和洞穴廟宇,以其雕像和壁畫聞名於世,展示了延續千年的佛教藝術。
◎概 況 莫高窟又名「千佛洞」,「千」意為多。它位於中國西部甘肅省敦煌市東南25公里處鳴沙山的崖壁上。這里全年日照充足、乾燥少雨、四季分明,晝夜溫差較大。石窟南北長1600餘米,上下共五層,最高處達50米。現存洞窟492個,可供參觀洞窟10個,壁畫45000餘平方米,彩塑2415身,飛天塑像4000餘身。莫高窟規模宏大,內容豐富,歷史悠久,與山西雲崗石窟、河南龍門石窟並稱為中國「三大石窟藝術寶庫」。 莫高窟最初開鑿於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至元代(公元1271~1368年)基本結束,其間經過連續近千年的不斷開鑿,使莫高窟成為集各時期建築、石刻、壁畫、彩塑藝術為一體,世界上規模最龐大,內容最豐富,歷史最悠久的佛教藝術寶庫。這些藝術珍品不僅反映了中國中古時期宗教和社會生活情況,同時也表現出歷代勞動人民的傑出智慧和非凡成就。1900年在莫高窟偶然發現了「藏經洞」,洞里藏有從公元四世紀到十四世紀的歷代文物五、六萬件。這是二十世紀初中國考古學上的一次重大發現,震驚了世界。此後又由此發展出著名的「敦煌學」。敦煌學經過近百年的研究,不僅在學術、藝術、文化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果,同時也向世界展示了敦煌藝術之美、文化內蘊之豐富以及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智慧。
◎文化遺產 敦煌石窟藝術是集建築、雕塑、繪畫於一體的立體藝術,古代藝術家在繼承中原漢民族和西域兄弟民族藝術優良傳統的基礎上,吸收、融化了外來的表現手法,發展成為具有敦煌地方特色的中國民族風俗的佛教藝術品,為研究中國古代政治、經濟、文化、宗教、民族關系、中外友好往來等提供珍貴資料,是人類文化寶藏和精神財富。
建築藝術 現存500多個洞窟中保存有繪畫、彩塑的492個,有禪窟、殿堂窟、塔廟窟、穹隆頂窟、「影窟」等形制,還有一些佛塔。窟型最大者高40餘米、寬30米見方,最小者高不足盈尺。 從早期石窟所保留下來的中心塔柱式這一外來形式的窟型,反映了古代藝術家在接受外來藝術的同時,加以消化、吸收,使它成為我國民族形式。其中不少是現存古建築的傑作。
彩塑藝術 彩塑為敦煌藝術的主體,有佛像、菩薩像、弟子像以及天王、金剛、力士、神等。彩塑形式豐富多彩,有圓塑、浮塑、影塑、善業塑等。最高34.5米,最小僅2厘米右(善業泥木石像),題材之豐富和手藝之高超,堪稱佛教彩塑博物館。 17窟唐代河西都憎統的肖像塑,和塑像後繪有持杖近侍等,把塑像與壁畫結為一體,為我國最早的高僧寫實真像之一,具有很高的歷史和藝術價值。
壁畫藝術 石窟壁畫富麗多彩,各種各樣的佛經故事,山川景物,亭台樓閣等建築畫、山水畫、花卉圖案、飛天佛像以及當時勞動人民進行生產的各種場面等,是十六國至清代1500多年的民俗風貌和歷史變遷的藝術再現。 在大量的壁畫藝術中還可發現,古代藝術家們在民族化的基礎上,吸取了伊朗、印度、希臘等國古代藝術之長,是中華民族發達文明的象徵。 各朝代壁畫表現出不同的繪畫風格,反映出我國封建社會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狀況,是中國古代美術史的光輝篇章,為中國古代史研究提供珍貴的形象史料。
敦煌藝術 光緒26年(公元1900年),在16窟北壁發現砌封於隱室中滿貯從三國魏晉到北宋時期的經卷、文書,織綉和畫像等約5萬余件。文書除漢文寫本外,栗特文、佉盧文、回骨文、吐蕃文、梵文、藏文等各民族文字寫本約佔六分之一。文書內容有佛、道等教的教門雜文的宗教文書,文學作品、契約、賬冊、公文書函等的世俗文書。 敦煌藝術的發現,名聞中外,它對我國古代文獻的補遺和校勘有極為重要的研究價值。
[編輯本段]藝術特色
莫高窟是一座融繪畫、雕塑和建築藝術於一體,以壁畫為主、塑像為輔的大型石窟寺。它的石窟形制主要有禪窟、中心塔柱窟、殿堂窟、中心佛壇窟、四壁三龕窟、大像窟、涅磐窟等。各窟大小相差甚遠,最大的第16窟達268平方米,最小的第37窟高不盈尺。窟外原有木造殿宇,並有走廊、棧道等相連,現多已不存。
莫高窟壁畫繪於洞窟的四壁、窟頂和佛龕內,內容博大精深,主要有佛像、佛教故事、佛教史跡、經變、神怪、供養人、裝飾圖案等七類題材,此外還有很多表現當時狩獵、耕作、紡織、交通、戰爭、建設、舞蹈、婚喪嫁娶等社會生活各方面的畫作。這些畫有的雄渾寬廣,有的鮮艷瑰麗,體現了不同時期的藝術風格和特色。中國五代以前的畫作已大都散失,莫高窟壁畫為中國美術史研究提供了重要實物,也為研究中國古代風俗提供了極有價值的形象和圖樣。據計算,這些壁畫若按2米高排列,可排成長達25公里的畫廊。
莫高窟所處山崖的土質較松軟,並不適合製作石雕,所以莫高窟的造像除四座大佛為石胎泥塑外,其餘均為木骨泥塑。塑像都為佛教的神佛人物,排列有單身像和群像等多種組合,群像一般以佛居中,兩側侍立弟子、菩薩等,少則3身,多則達11身。彩塑形式有圓塑、浮塑、影塑、善業塑等。這些塑像精巧逼真、想像力豐富、造詣極高,而且與壁畫相融映襯,相得益彰。
它是一個九層的遮檐,也叫「北大像」,正處在崖窟的中段,與崖頂等高,巍峨壯觀。其木構為土紅色,檐牙高啄,外觀輪廓錯落有致,檐角系鈴,隨風作響。其間有彌勒佛坐像,高35.6米,由石胎泥塑彩繪而成,是中國國內僅次於樂山大佛和榮縣大佛的第三大坐佛。容納大佛的空間下部大而上部小,平面呈方形。樓外開兩條通道,既可供就近觀賞大佛,又是大佛頭部和腰部的光線來源。這座窟檐在唐文德元年(888年)以前就已存在,當時為5層,北宋乾德四年(966年)和清代都進行了重建,並改為4層。1935年再次重修,形成現在的9層造型。
莫高窟的壁畫上,處處可見漫天飛舞的美麗飛天——敦煌市的城雕也是一個反彈琵琶的飛天仙女的形象。飛天是侍奉佛陀和帝釋天的神,能歌善舞。牆壁之上,飛天在無邊無際的茫茫宇宙中飄舞,有的手捧蓮蕾,直沖雲霄;有的從空中俯沖下來,勢若流星;有的穿過重樓高閣,宛如游龍;有的則隨風漫卷,悠然自得。畫家用那特有的蜿蜒曲折的長線、舒展和諧的意趣,呈獻給人們一個優美而空靈的想像世界。
艷麗的色彩,飛動的線條,在這些西北的畫師對理想天國熱烈和動情的描繪里,我們似乎感受到了他們在大漠荒原上縱騎狂奔的不竭激情,或許正是這種激情,才孕育出壁畫中那樣張揚的想像力量吧!
[編輯本段]風格演變
莫高窟現存有壁畫和雕塑的492個石窟,大體可分為四個時期:北朝、隋唐、五代和宋、西夏和元。
開鑿於北朝時期的洞窟共有36個,其中年代最早的第268窟、第272窟、第275窟可能建於北涼時期。窟形主要是禪窟、中心塔柱窟和殿堂窟,彩塑有圓塑和影塑兩種,壁畫內容有佛像、佛經故事、神怪、供養人等。這一時期的影塑以飛天、供養菩薩和千佛為主,圓塑最初多為一佛二菩薩組合,後來又加上了二弟子。塑像人物體態健碩,神情端莊寧靜,風格朴實厚重。壁畫前期多以土紅色為底色,再以青綠褚白等顏色敷彩,色調熱烈濃重,線條純朴渾厚,人物形象挺拔,有西域佛教的特色。西魏以後,底色多為白色,色調趨於雅緻,風格灑脫,具有中原的風貌。典型洞窟有第249窟、第259窟、第285窟、第428窟等。如第243石窟北魏時代的釋家牟尼塑像,巍然端坐,身上斜披印度袈裟,頭頂扎扁圓形發髻,保留著犍陀羅樣式。
隋唐是莫高窟發展的全盛時期,現存洞窟有300多個。禪窟和中心塔柱窟在這一時期逐漸消失,而同時大量出現的是殿堂窟、佛壇窟、四壁三龕窟、大像窟等形式,其中殿堂窟的數量最多。塑像都為圓塑,造型濃麗豐滿,風格更加中原化,並出現了前代所沒有的高大塑像。群像組合多為七尊或者九尊,隋代主要是一佛、二弟子、二菩薩或四菩薩,唐代主要是一佛、二弟子、二菩薩和二天王,有的還再加上二力士。這一時期的莫高窟壁畫題材豐富、場面宏偉、色彩瑰麗,美術技巧達到空前的水平。如中唐時期製作的第79窟脅侍菩薩像中的樣式。上身裸露,作半跪坐式。頭上合攏的兩片螺圓發髻,是唐代平民的發式。臉龐、肢體的肌肉圓潤,施以粉彩,膚色白凈,表情隨和溫存。雖然眉宇間仍點了一顆印度式紅痔,卻更像生活中的真人。還有在第159窟中,也是脅侍菩薩。一位上身赤裸,斜結瓔珞,右手抬起,左手下垂,頭微向右傾,上身有些左傾,胯部又向右突,動作協調,既保持平衡,又顯露出女性化的優美身段。另外一位菩薩全身著衣,內外幾層表現清楚,把身體結構顯露得清晰可辨。衣褶線條流利,色彩艷麗絢爛,配置協調,身材修長,比例恰當,使人覺得這是兩尊有生命力的「活像」。
五代和宋時期的洞窟現存有100多個,多為改建、重繪的前朝窟室,形制主要是佛壇窟和殿堂窟。從晚唐到五代,統治敦煌的張氏和曹氏家族均崇信佛教,為莫高窟出資甚多,因此供養人畫像在這個階段大量出現並且內容也很豐富。塑像和壁畫都沿襲了晚唐的風格,但愈到後期,其形式就愈顯公式化,美術技法水平也有所降低。這一時期的典型洞窟有第61窟和第98窟等,其中第61窟的地圖《五台山圖》是莫高窟最大的壁畫,高5米,長13.5米,繪出了山西五台山周邊的山川形勝、城池寺院、亭台樓閣等,堪稱恢宏壯觀。
莫高窟現存西夏和元代的洞窟有85個。西夏修窟77個,多為改造和修繕的前朝洞窟,洞窟形制和壁畫雕塑基本都沿襲了前朝的風格。一些西夏中期的洞窟出現回鶻王的形象,可能與回鶻人有關。而到了西夏晚期,壁畫中又出現了西藏密宗的內容。元代洞窟只有8個,全部是新開鑿的,出現了方形窟中設圓形佛壇的形制,壁畫和雕塑基本上都和西藏密宗有關。典型洞窟有第3窟、第61窟和第465窟等。
[編輯本段]主要建築
洞窟:現存洞窟735座,內有壁畫、彩塑等文物
九層樓:洞窟編號第九十六號,始建時僅有四層樓,後五層是後來修建的,內有一尊大佛,是世界「室內第一大佛」
藏經洞陳列館:陳列著跟藏經洞有關的文物
莫高窟陳列館:位於售票處對面,陳列著莫高窟出口文物及由專家以1:1比例重現的幾座洞窟。
藏經洞:1900年,在莫高窟居住的道士王圓籙為了將已被遺棄許久的部分洞窟改建為道觀,而進行大規模的清掃。當他在為第16窟(現編號)清除淤沙時,偶然發現了北側甬道壁上的一個小門,打開後,出現一個長寬各2.6米、高3米的方形窟室(現編號為第17窟),內有從4世紀到11世紀(即十六國到北宋)的歷代文書和紙畫、絹畫、刺綉等文物5萬多件,這就是著名的「藏經洞」。
藏經洞藏經洞的內壁繪菩提樹、比丘尼等圖像,中有一座禪床式低壇,上塑一位高僧洪辨的坐相,另有一通石碑,似未完工。從洞中出土的文書來看,最晚的寫於北宋年間,且不見西夏文字,因此可推斷藏經洞是公元11世紀時,莫高窟的僧人們為躲避西夏軍隊,在准備逃難時所封閉的。它是一種聚會,一種感召。它把人性神化,付諸造型,又用造型引發人性,於是,它成了民族心底一種彩色的夢幻、一種聖潔的沉澱、一種永久的嚮往。
它是一種狂歡,一種釋放。在它的懷抱里神人交融,時空飛騰,於是,它讓人走進神話、走進寓言,走進宇宙意識的霓虹。在這里,狂歡是天然秩序,釋放是天賦人格,藝術的天國是自由的殿堂。

『捌』 敦煌莫高窟的故事二十字

郭煌莫高窟是祖國西北的一顆明珠。它坐落甘肅省三危核念核山和鳴沙山的懷抱中,四周布滿沙丘,492個洞窟像蜂窩似的排列在斷崖絕壁上。
莫高窟保存著2000多尊彩塑。這些彩塑個性鮮明,神態各異。有慈眉善目的菩薩,有威風凜凜的天王,還改掘有強壯勇猛的力士。有一尊卧佛長達16米,他側身卧著,眼睛微閉,神態安詳。看著這一尊尊惟妙惟肖的彩塑,遊人無不嘖嘖贊嘆。
莫高窟不僅有精妙絕倫的彩塑,還有45000多平方米宏偉瑰麗的壁畫。壁畫的內容豐富多彩,有記錄佛教故事的,有描繪神佛形象的,有反映民間生活的,還有描摹自高孝然風光的。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那成百上千的飛天,有的臂挎花籃,採摘鮮花;有的懷抱琵琶,輕撥銀弦;有的倒懸身子,自天而降;有的綵帶飄拂,漫天遨遊;有的舒展雙臂,翩翩起舞……看著這些精美的壁畫,就像是走進了燦爛輝煌的藝術殿堂。
莫高窟里還有一個面積不大的洞窟——藏經洞。洞里曾藏有我國古代的各種經卷、文書、帛畫、刺綉、銅像等6萬多件。由於清王朝腐敗無能,大量珍貴的文物被帝國主義分子掠走。僅存的部分經卷,現在陳列於北京故宮等處。
莫高窟是舉世聞名的藝術殿堂。這里的每一尊彩塑、每一幅壁畫,都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

感謝採納!

『玖』 敦煌莫高窟的傳說

敦煌莫高窟的傳說:
據莫高窟的碑文記載,嫌乎公元366年,有位叫樂尊的僧人雲游到鳴沙山東麓腳芹銀悉下,此時,太陽西下,夕陽照射在對面的三危山上,他舉目觀看,忽然間他看見山頂上金光搏槐萬道,彷彿有千萬尊佛在金光中閃爍,又好像香音神在金光中飄舞,一心修行的樂尊被這奇妙的佛光影景象感動了,他認為這就是佛光顯現,此地是佛祖的聖地。
於是樂尊頂禮膜拜,決心在這里拜佛修行,便請來工匠,在懸崖峭壁上開鑿了第一個洞窟。此後,佛門弟子、達宮貴人、商賈百姓,善男信女都來這里捐資開窟,從4世紀至14世紀一千多年的歷史長河中,朝拜者絡繹不絕,香火不斷,經久不衰。

『拾』 關於莫高窟的故事和傳說簡介

1. 詩句關於莫高窟的故事與傳說
詩句關於莫高窟的故事與傳說 1.關於莫高窟的傳說
莫高窟,俗稱千佛洞,位於甘肅敦煌市東南25公里的大泉溝東岸,介於三危山和鳴沙山之間,南北長約1610多米。

它像一顆璀璨的明珠,鑲嵌在碧天黃沙,貫通中外文化交流和友好往來的古絲綢之路上。 據唐代碑文記載,莫高窟建於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

傳說有個叫樂尊的和尚雲游到此,忽然看到東邊的三危山金光閃閃,迎著夕陽,彷彿有成千上萬的佛在金光中顯現,便認為這里是佛家聖地,遂募錢開鑿了第一個石窟。消息傳開,來往於絲綢之路的商旅、官員紛紛在此修建佛窟,祈求路途平安。

到了唐代已有窟龕1000多個。五代、宋、西夏、元又不斷修建。

以後雖經自然和人為的破壞。至今仍保留了各代石窟492個,壁畫4.5萬平方米,彩塑2400多身,唐、宋木構建築5座,是世界上歷史最久、內容最豐富、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文化藝術寶庫。

如果把各個洞窟中的壁畫連接起來,可以組成一條高1米,長22.5公里的瑰麗的畫廊;如果把藏經洞里的經卷、文書、絹畫連同莫高窟其它所有的珍貴文物放在一起來研究,就是一門浩瀚的「敦煌學」。 現編為17窟的「藏經洞」,是莫高窟的精華所在。

這里藏有從西涼建初元年到北宋至道元年,近10個朝代,500多年的經卷、古籍、文書、綉畫、銅象等4萬多件。文字有漢、藏、梵、於闐、龜茲、粟特、突闕等;書類有手抄本、雕板印刷本、拓本等。

這些稀世罕見的珍品,不僅對我國古代文獻的補漏、校勘有很大的價值,而且為研究古代政治、經濟、文化、藝術、宗教、科學、民族歷史、對外交流等提供了極其寶貴的歷史資料。 莫高窟最壯麗的是壁畫藝術。

壁畫雖經歷千百年的風沙侵蝕,但仍色彩鮮艷、線描清晰。環顧洞窟的四周和窟頂,到處都畫有飛天、伎樂、菩薩、仙女等,直乃「天衣飛揚,滿牆風動」。

壁畫內容除佛經故事、本生故事、佛教史跡、神怪傳說、帝王生活、裝飾圖案等外,還有大量的民風民俗畫面。如狩獵、耕作、打魚、收割、推磨、舂米、蓋房等生產風俗畫面;婚喪、嫁娶、旅行、行醫、剃度、灑掃等生活風俗圖景;車船、梨擔、連枷、紡車、織機等交通和生產工具的形象描繪;有學校、酒肆、屠房、旅店、集市等場所的風俗場面;有亭台、樓閣、宮殿、塔寺、院落、橋梁等建築圖樣;還有音樂、舞蹈、雜技、節慶等娛樂活動的生動寫照,真是一部古敦煌民風民俗的網路全書。
2.關於敦煌莫高窟的神話傳說 或者 故事 請告訴我 謝謝
敦煌莫高窟是甘肅省敦煌市境內的莫高窟、西千佛洞的總稱,是我國著名的三大石窟之一,也是世界上現存規模宏大,保存最完好的佛教藝術寶庫。

莫高窟位於敦煌市東南25千米處,開鑿在鳴吵山東麓繼崖上。前秦符堅建元二年(公元366年)有沙門樂僔者行至處,見鳴沙山上金光萬道,狀有千佛,於是盟發開鑿之心,後歷建不斷,遂成佛門聖地,號為敦煌莫高窟,俗稱千佛洞。

中國石窟藝術印度,印度傳統的石窟造像乃以石雕為主,而敦煌莫高窟因岩不適雕刻,故造像以泥塑壁畫為主。整個洞窟一般前為圓塑,而後逐漸淡化為

高塑、影塑、壁塑,最後則以壁畫為背景,把塑、畫兩種藝術融為一體。莫高窟唐時有窟千餘洞,現存石窟492洞,其中魏窟32洞,隋窟110洞,唐窟247洞,五代窟36洞,宋窟45洞,元窟8洞。

北朝時期洞窟中主像是一般是釋迦牟尼或彌勒,主像兩側多為二脅侍菩薩或一佛、二弟子、二菩薩。塑像背部多與壁畫相連。窟內頂部和四壁滿繪壁畫。頂及上部多為天宮伎樂。下部為夜叉或裝飾花紋。中部壁畫除千佛外,主要畫佛傳故事、本生故事和因緣故事。其中本生故事有割肉救鴿、捨身飼虎、九色鹿舍已救人等。

隋唐為莫高窟全盛時期,隋代百窟樣式由北朝的中央塔式改為中心佛壇,組像同前。唐出現一樣、二弟子、二天王或二力士的組合。塑像亦由早期的「瘦骨清秀」造型,重返「豐碩壯實」之貌。窟中壁畫主要是大場面的說法圖和簡單的經變圖。莫高窟最大塑像皆塑於唐,第96窟大佛是莫高窟中最大塑像。第148窟主尊涅磐像是莫高窟最大的一組彩塑群像。唐代壁畫是多種經變圖,其規模極為宏偉,表現出天國的壯麗圖景。石窟造像五代時已喪失生命力宋代,宋代起步入衰退。

交通 乘火車至柳園站轉乘汽車到敦煌即可。

食宿 敦煌賓館(敦煌東大街)。

特產 八寶密食、密三刀、駝掌等。
3.關於莫高窟的傳說
傳說傳說中公元336年的某一天,一個名叫樂樽的和尚雲游四方到了此地,已是黃昏時分,卻只見莫高窟對面的三危山金光燦爛,似有千佛在躍動。

他跪下來,發下宏願,從今以後要廣為化緣,在這里築窟造像,使它真正成為聖地。 在漫天黃沙的莫高窟入口中,埋藏著佛教的珍貴典籍,任何得到此典籍的人都有可能一步登天,成為超脫六道輪回的存在。

雖然這個傳說不知道是真假,但是卻引來了邪魔外道的覬覦。 赤蛇蠍:據說是全無心性的生物,每日里只為尋找更多一點的水分而在沙漠中遊走。

人類的血液就是它的最愛。 雷族後裔:他本有機會繼承祖先的事業,成為天界高高在上的神祗。

但對於力量的瘋狂追逐令他最終墮落。於是人們便在莫高窟見到他不停地尋覓,希望用神奇的典籍來重返天界。

黑蛇蠍:似乎是赤蛇蠍的親族,不過與赤蛇蠍不同的是它們在大量吸吮人類的血液後開始變得有智慧起來,當然也更加冷酷無情。 鬼面蝠虎:它們擁有厲鬼一般可怖的面孔,兩臂之間力大無窮,可以輕易撕開人的身體。

它們出現在這里並不為寶藏,只是對尋寶人的身體有著饕餮對美食一樣的喜好。 飛天沙盜:這是一群來自異域的尋寶者,但是他們沒有任何寶物的消息,也不願意信任任何夥伴,只是自己孤獨地尋找。

他們的妒忌心令他們對於一切有可能先他們一步拿走寶物的人憎恨無比。
4.敦煌莫高窟的風光、故事、傳說
莫高窟,又名「千佛洞」,是我國三大石窟藝術寶庫之一,被譽為20世紀最有價值的文化發現,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以精美的壁畫和塑像聞名於世。

它始建於十六國的前秦時期,歷經十六國、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歷代的興建,形成巨大的規模,現有洞窟735個,壁畫4.5萬平方米、泥質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佛教藝術聖地。

莫高窟的藝術特點主要表現在建築、塑像和壁畫三者的有機結合上。窟形建制分為禪窟、殿堂窟、塔廟窟、穹隆頂窟、影窟等多種形制;彩塑分圓塑、浮塑、影塑、善業塑等;壁畫類別分尊像畫、經變畫、故事畫、佛教史跡畫、建築畫、山水畫、供養畫、動物畫、裝飾畫等不同內容,系統反映了十六國、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等十多個朝代及東西方文化交流的各個方面,成為人類稀有的文化寶藏。

莫高窟還是一座名副其實的文物寶庫。在藏經洞中就曾出土了經卷、文書、織綉、畫像等5萬多件,藝術價值極高,可惜由於當時動盪的社會以及腐敗的明清政府,加上道士王圓籙的疏於管理,這些寶藏幾乎被悉數盜往國外。現在莫高窟對面的三危山下,由敦煌研究院承建了敦煌藝術陳列中心,仿製了部分原大洞窟,使遊客在莫高窟的觀賞內容更加豐富多彩。

敦煌莫高窟的壁畫故事 敦煌壁畫《鹿王本生》古代,在荒無人煙的戈壁灘上,波斯商人的駱駝隊因遇風沙襲擊而迷路,忽然出現一頭九色神鹿給他們指點方向。九色鹿回到林中,聽見有人呼救。原來一個弄蛇人在采葯時不慎落水。九色鹿忙將他馱上石岸。弄蛇人感恩不盡,九色鹿只求他別將遇見它的事告訴別人,弄蛇人連連答應,還對天起誓。波斯商人到了古國皇宮,與國王談起沙漠中的奇遇,誰知王後聽了,執意要取九色鹿皮做衣裳。國王無奈,張貼布告:捕到九色鹿者給予重賞。弄蛇人見利忘義,向國王告密,並設計將九色鹿引入包圍圈。當他假裝再次落水,神鹿聞聲趕來救他時,守候的武士們就萬箭齊發。誰知九色鹿發出神光,利箭都被化為灰燼。九色鹿向國王揭露弄蛇人忘恩負義的丑惡行為,國王深為不安。弄蛇人嚇得膽顫心驚,連連後退,跌進深潭淹死,惡人終究得到應有的懲罰。
5.關於莫高窟的傳說
傳說傳說中公元336年的某一天,一個名叫樂樽的和尚雲游四方到了此地,已是黃昏時分,卻只見莫高窟對面的三危山金光燦爛,似有千佛在躍動。他跪下來,發下宏願,從今以後要廣為化緣,在這里築窟造像,使它真正成為聖地。

在漫天黃沙的莫高窟入口中,埋藏著佛教的珍貴典籍,任何得到此典籍的人都有可能一步登天,成為超脫六道輪回的存在。雖然這個傳說不知道是真假,但是卻引來了邪魔外道的覬覦。

赤蛇蠍:據說是全無心性的生物,每日里只為尋找更多一點的水分而在沙漠中遊走。人類的血液就是它的最愛。

雷族後裔:他本有機會繼承祖先的事業,成為天界高高在上的神祗。但對於力量的瘋狂追逐令他最終墮落。於是人們便在莫高窟見到他不停地尋覓,希望用神奇的典籍來重返天界。

黑蛇蠍:似乎是赤蛇蠍的親族,不過與赤蛇蠍不同的是它們在大量吸吮人類的血液後開始變得有智慧起來,當然也更加冷酷無情。

鬼面蝠虎:它們擁有厲鬼一般可怖的面孔,兩臂之間力大無窮,可以輕易撕開人的身體。它們出現在這里並不為寶藏,只是對尋寶人的身體有著饕餮對美食一樣的喜好。

飛天沙盜:這是一群來自異域的尋寶者,但是他們沒有任何寶物的消息,也不願意信任任何夥伴,只是自己孤獨地尋找。他們的妒忌心令他們對於一切有可能先他們一步拿走寶物的人憎恨無比。
6.關於敦煌莫高窟的詩句
《釋敦煌》

在那河西走廊的絲綢古路,

藍天白雲飄過的沙洲,

有一顆明珠歷盡滄桑,

敦煌的莫高窟神采飛揚。

我用辭海的字句也無法描述他璀璨的星光。

我不願意走近你風動的壁牆,

怕我呼出的濁氣污染了你天衣舞裳。

我感嘆我敬仰,

把藝術融進每寸牆壁的巨匠,

把靈魂融進藝術的巨匠,

鑄就了傳世的敦煌,他們的功績萬古流芳。

歷史歲月的悲長,痛徹骨髓的傷,

被強盜掠奪破壞的藝術,鮮血在流淌。

飄零在強盜博物館里的瑰寶,

都印著華夏思想的源遠流長,

如果我能我願意穿越到曾經的輝煌,

站在鳴沙山上,手握刀槍,

所有的掠奪,我願意用軀體阻擋。

這是狹隘的想,

難道你沒有發現強盜也變了模樣,

用禮貌語問候東方,

這是華夏藝術的力量,

滌盪洗凈強盜醜陋的狂妄。

無論飄零到哪裡的一件藝術,

任何一個角落或天堂,

都展示華夏民族的博愛光芒。

敦煌!在華夏輝煌!在世界輝煌!永遠的敦煌!!
7.關於敦煌莫高窟的小故事
樊錦詩:敦煌女兒

她守護敦煌已四十多年,從青春少女到滿頭華發。她有愧於家庭、有愧於孩子,也怠慢了自己,但卻無愧於敦煌。季羨林先生說,她為敦煌犧牲了一輩子,功德無量。

1963年,從北京大學考古系畢業的樊錦詩,被時任敦煌研究所所長的常書鴻點名要到了敦煌。25歲的她,告別了戀人,抱著干3年就走的念頭,來到了西北荒漠,住進莫高窟旁邊的一座破廟。在幾乎與世隔絕的敦煌,她一頭扎進洞窟,先後牽頭完成了莫高窟北朝、隋以及唐代早期分期斷代的研究,開創了敦煌石窟考古的新天地。

燦若星河的敦煌藝術讓她如痴如醉,敦煌遺產的保護也需要充滿朝氣的年輕人。但樊錦詩卻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價。

1967年,樊錦詩與大學時的戀人彭金章結了婚,當時彭金章已在武漢大學籌建考古專業。雖然成了家,他們卻過著勞燕分飛的日子。1968年,樊錦詩分娩在即,卻因工作需要不能離開敦煌,當彭金章挑著扁擔一路換車、到了敦煌,看到的卻是光著屁股的嬰兒,身上連點兒布條也沒有。樊錦詩看到連孩子衣服都帶來了的丈夫,眼淚止不住地往下掉。

此後,樊錦詩一家4口,長年分散居住在4個地方。夫妻不能團聚,母子難以相見。樊錦詩曾經想過:為家為孩子,應該離開敦煌。然而敦煌對於她已經是一塊磁石,很難割捨了。一句捨不得,讓這個江南弱女子拋家離舍,獨自一人在敦煌工作了23年。

1998年任敦煌研究院院長後,她頂住各方壓力,使有關部門放棄了了將敦煌上市的念頭;她研究遊客承載量,希望在滿足遊客需要和文物保護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她不遺餘力引進人才,使地處戈壁荒漠的敦煌研究院擁有的博士生在全國文物保護界位列第一;她創造性地提出了數字化敦煌的概念,要真實、完整、可持續地將敦煌傳給子子孫孫。她說,世界上只有一個敦煌,保護不好她,我們都是歷史的罪人。
8.誰能告訴我關於敦煌莫高窟的故事與文化
敦煌石窟包括敦煌莫高窟、西千佛洞、安西榆林窟等,共有石窟600餘個,敦煌藝術是佛教題材的藝術。

有歷代壁畫五萬多平方米,彩塑近三千身,內容非常豐富。敦煌石窟藝術是產生和積存在敦煌的多門類的藝術綜合體,它包括了敦煌建築、敦煌壁畫和敦煌彩塑。

以莫高窟為中心的敦煌石窟,198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作為我國的民族藝術瑰寶,它具有高度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是稀世之珍,為我國的民族藝術珍寶和人類文化遺產的明珠。

敦煌莫高窟稱千佛洞。位於甘肅敦煌市東南25公里的鳴沙山東麓崖壁上,上下五層, 南北長約1600米。

始鑿於366年,後經十六國至元十幾個朝代的開鑿, 形成一座內容豐富、規模宏大的石窟群。 敦煌石窟的建築尤以莫高窟保存的五座唐宋木構窟檐為稀世之珍和一些宋元土木古塔;壁畫中也出現不少代表時代的古建築圖樣,可說是研究中國古代建築史不可缺的第一手資料,具有研究歷史和藝術的價值。

莫高窟的石窟建築,由於時代不同,石窟形制呈現不同的特色,主要有5種:1.禪窟(即僧房)。2.塔廟窟(即中心窟)。

3.殿堂窟。4.佛壇窟。

5.大佛窟(及涅盤窟)。 敦煌石窟文物保護研究陳列中心與莫高窟隔河相望。

主體建築為二層平頂樓房,該建築約一半隱蔽在丘陵中,外部只露出上層窗戶及寬闊的屋檐。與莫高窟的環境相協調。

敦煌壁畫是敦煌藝術的主要組成部分,規模巨大,內容豐富,技藝精湛。五萬多平方米的壁畫分為佛像畫、經變畫、民族傳統神話題材、供養人畫像、裝飾圖案畫、故事畫和山水畫。

敦煌飛天是印度文化、西域文化、中原文化共同孕育成的,它主要憑借飄曳的衣裙、飛舞的綵帶而凌空翱翔的飛天。敦煌飛天是敦煌莫高窟的名片,是敦煌藝術的標志。
9.關於敦煌莫高窟的神話傳說 或者 故事 請告訴我 謝謝
敦煌莫高窟是甘肅省敦煌市境內的莫高窟、西千佛洞的總稱,是我國著名的三大石窟之一,也是世界上現存規模宏大,保存最完好的佛教藝術寶庫。

莫高窟位於敦煌市東南25千米處,開鑿在鳴吵山東麓繼崖上。前秦符堅建元二年(公元366年)有沙門樂僔者行至處,見鳴沙山上金光萬道,狀有千佛,於是盟發開鑿之心,後歷建不斷,遂成佛門聖地,號為敦煌莫高窟,俗稱千佛洞。

中國石窟藝術印度,印度傳統的石窟造像乃以石雕為主,而敦煌莫高窟因岩不適雕刻,故造像以泥塑壁畫為主。整個洞窟一般前為圓塑,而後逐漸淡化為高塑、影塑、壁塑,最後則以壁畫為背景,把塑、畫兩種藝術融為一體。

莫高窟唐時有窟千餘洞,現存石窟492洞,其中魏窟32洞,隋窟110洞,唐窟247洞,五代窟36洞,宋窟45洞,元窟8洞。北朝時期洞窟中主像是一般是釋迦牟尼或彌勒,主像兩側多為二脅侍菩薩或一佛、二弟子、二菩薩。

塑像背部多與壁畫相連。窟內頂部和四壁滿繪壁畫。

頂及上部多為天宮伎樂。下部為夜叉或裝飾花紋。

中部壁畫除千佛外,主要畫佛傳故事、本生故事和因緣故事。其中本生故事有割肉救鴿、捨身飼虎、九色鹿舍已救人等。

隋唐為莫高窟全盛時期,隋代百窟樣式由北朝的中央塔式改為中心佛壇,組像同前。唐出現一樣、二弟子、二天王或二力士的組合。

塑像亦由早期的「瘦骨清秀」造型,重返「豐碩壯實」之貌。窟中壁畫主要是大場面的說法圖和簡單的經變圖。

莫高窟最大塑像皆塑於唐,第96窟大佛是莫高窟中最大塑像。第148窟主尊涅磐像是莫高窟最大的一組彩塑群像。

唐代壁畫是多種經變圖,其規模極為宏偉,表現出天國的壯麗圖景。石窟造像五代時已喪失生命力宋代,宋代起步入衰退。

交通 乘火車至柳園站轉乘汽車到敦煌即可。食宿 敦煌賓館(敦煌東大街)。

特產 八寶密食、密三刀、駝掌等。
10.敦煌莫高窟的傳說
你好, 一千六百多年前,有和尚師徒三人,欲往西天尋覓極樂世界,那天傍晚行至敦煌,宿營前,師傅請倆徒弟出去化緣。兩人一東一西,各走一方。

向西的和尚法名樂樽,走到一處,見風景極美——朗朗大漠上,有一條蜿蜒小溪潺潺流過,溪北是戈壁無邊,黃沙迷漫,寸草不生,荒涼凄厲;溪南是一條延綿無盡的低矮山脈,山腳下白楊成林,綠草茵茵,百鳥爭鳴,生機勃勃。樂樽面對美景,感嘆唏唏,樂而忘返,時辰一久,略感疲倦,便坐地小憩。突然,一道金光閃過,晃得樂樽困意全消,站起睜大雙眼,只見金光出自溪南的山脈,而且不止一道,赤橙黃綠青藍紫,由山頂發出,射向天空,一陣又一陣,照得天際流光溢彩,照得雲朵五光十色,照得大漠瑞氣升騰,照得樂樽滿面彤紅。樂樽原本就悟性極高修行極深,見此情景,頓然感悟,泓靜的出家人之心也忍不住激情迸發,一陣狂奔至師傅跟前,高呼:「找到了!找到了!」。師傅面露會意笑容,也不問什麼,輕聲而鄭重地對樂樽說:「那你就留下來吧。」。

於是,不久,第一個洞窟便在發光山脈面溪的山坡上誕生了。很快又有了第二個、第三個、……樂樽一心一意化緣建窟,造神供佛,將自己的才情、志趣、寄託、期盼,全都融入到大漠上這個山脈之中,洞窟之內。

從此,樂樽的奇遇廣為轉播,樂樽的佛洞更是引來無數商賈僧侶,文官武仕的極大關注,紛紛前來觀摩朝拜,其中不乏出錢出力出策者,使之愈發規模宏大,靈氣聚集。

樂樽之後,築窟之風更是經久不衰,一浪高過一浪,一朝勝似一朝。高峰時,洞窟逾千。至今歷一千六百餘年,期間雖經時光磨難,戰亂摧殘,仍保有完整的洞窟492個,裡面珍藏著歷史壁畫45,000多平方米,彩塑2,400多身,還有唐宋木構建築五座。是世界現存規模最宏大、保存最完整的集佛教藝術、建築、彩塑、壁畫之大成的曠世奇葩。

莫高窟之輝煌頂峰雖不在樂樽之時,但所有後來者均公認:樂樽的人品修行最高,所有後人,莫高與彼。為表對樂樽的崇敬之意,便將此處命名為「莫高窟」。這便是莫高窟有趣的傳說之一。

閱讀全文

與敦煌莫高窟的故事叫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村集體經濟應該怎麼發現 瀏覽:568
婚姻家庭到底給女人帶來什麼 瀏覽:636
38度中國故事酒多少錢 瀏覽:935
機關事業單位喪葬費怎麼領取 瀏覽:3
經濟法哪個版本比較好 瀏覽:186
我很幸福具體說的什麼 瀏覽:681
78年配90年婚姻怎麼樣 瀏覽:442
怎麼做真皮和健康 瀏覽:352
如何讓人輕松獲得幸福 瀏覽:683
徐文長是從哪個民間故事出現的 瀏覽:513
幸福溫暖的歌曲有哪些 瀏覽:438
四川省富順縣經濟如何 瀏覽:812
如何正確教導孩子的生理健康 瀏覽:303
哪個故事書里有觀書有感宋朝的 瀏覽:78
睡前講的故事有哪些 瀏覽:493
屬龍與屬龍的婚姻相配如何 瀏覽:196
什麼是延遲的幸福感 瀏覽:603
什麼軟體聽故事睡覺 瀏覽:757
一個女人有一段失敗的婚姻怎麼辦 瀏覽:757
婚姻里你做過多少違心的事 瀏覽: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