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虛竹生的父玄慈是什麼來頭他的一生經歷了哪些故事
玄慈是少林寺方丈,是小和尚虛竹在寺里需要仰視的人,就虛竹和玄慈、葉二娘認親這段,覺得太過戲劇性。不過細想想,又沒什麼值得奇怪滑鎮的。信虧粗
最可氣的是,蕭峰一路尋訪自己的身世,玄慈大師死活都不肯戰出來,害得好幾個參加雁門關一戰的武林人士為他而死,最後玄慈自盡,也不是因為對不起蕭峰一家人,而是私生子的事被曝光,實在沒有面目再以少林寺高僧的身份活著了。
玄慈做的這些事,實在不像一個佛門高僧所為,貪女色,貪權柄,最後為了維護自己身份,又用自盡來洗刷自己。玄慈很像一個人,就是《荊棘鳥》中的神父拉爾夫,一方面像做主教,一方面又放不下美麗的少女梅吉,最後在給兒子做完彌撒後,在空磨悲傷和悔恨中死去。
Ⅱ 廉頗的一生都經歷過什麼
廉頗(前327~前243)[1],嬴姓,廉氏,名頗,一說字洪野[2],中山苦陘(今河北省定州市邢邑鎮)人。[3]戰國末期趙國名將,與白起、王翦、李牧並稱「戰國四大名將」。
周赧王三十二年(公元前283年),率兵討伐齊國,取得大勝,奪取了陽晉,封為上卿。勇猛果敢,屢立戰功,聞名於諸侯。長平之戰前期,采固守的方式,成功抵禦了秦軍進攻。後為馬服子趙括所取代,致使長平之戰慘敗。九年後,擊退燕國入侵,斬殺燕軍主帥栗腹,進軍包圍燕都三月,令對方割五城求和,拜為相國,封為信平君。趙悼襄王即位後,鬱郁不得志,先後出奔魏國大梁,老死於楚地,入葬於壽春(今安徽省淮南市壽縣八公山鄉郝圩村),享年八十四歲。
唐德宗時,名列武成王廟六十四將。宋徽宗時,追贈臨城伯,位列武廟七十二將之一。
Ⅲ 王維的人生經歷是什麼
王維(701-761),字摩詰,號摩詰居士,世稱「王右丞」,唐朝著名詩人、畫家。因篤信佛教,又被稱為「詩佛」。
公元701年,生於蒲州橘漏哪(今運城永濟市)。開元九年(721年),中進士,任太樂丞,因伶人舞黃獅子受累,貶為濟州司倉參軍。開元二十三年,張九齡執政,擢為右拾遺,次年遷監察御史,後奉命出塞,為涼州河西節度幕判官。此後半官半隱居。安史之亂被捕後被迫出任偽職,戰亂平息後下獄。因被俘時曾作《凝碧池》抒發亡國之痛和思念朝廷之情,又因其弟王縉平反有功請求削籍為兄贖罪,得寬宥,降為太子中允,後兼遷中書舍人,終尚書右丞。
他才華早顯,既是詩匠,又精禪理。生在一個虔誠佛教的家庭里,據其《請施庄為寺表》雲:「臣亡母故博陵縣君崔氏,師事大照禪師三十餘歲。」《王右丞集箋注》卷二五,有一篇《大薦福寺大德道光禪師塔銘》,文中述及了詩人同當代名僧道光禪師的關系時說:「維十年座下."可見王維確實也與佛家因緣不淺,其晚年更是過著僧侶般的生活。據《舊唐書》記載:「在京師,長齋,不衣文俯伏受教,欲以毫末度量虛空,無有是處,志其舍利所在而已,」采,日飯十數名僧,以玄談為樂,齋中無所有,惟茶鐺葯臼,經案繩床而已。退朝之後,焚香獨坐,以禪頌為事。」此時的王維儼然是一僧侶了。
與其小一歲的弟弟縉幼年均聰明過人。十五歲時去京城應試,由圓碼於他能寫一手好詩,工於書畫,而且還有音樂天賦,所以少年王維一至京城便立即成為京城王公貴族的寵兒。有關他在音樂上的天賦,《唐國史補》曾有這樣一段故事:一次,一個人弄到一幅奏樂圖,但不知為何題名。王維見後回答說 :「這是《霓裳羽衣曲》的第三疊第一拍。」請來樂師演奏,果然分毫不差(根據沈括《夢溪筆談》卷十七「書畫」的考證,《霓裳羽衣曲》第三疊並沒有拍,是散曲,白居易的句子「中序擘騞初入拍」也可以說明這一點。沈括精通音律,其言可信。王維工於音律,是正史所載之事,但這個故事卻是編造的)。
在搜絕詩歌方面,有他十五、十七、十八歲時寫成的有文字記載的資料。可見,他在十幾歲時已經是位有名的詩人了。這在詩人中是罕見的。當時,在那貴族世襲的社會中,像王維這樣多才多藝的資質,自然會深受贊賞。因此,二十一歲時就考中了進士。
出仕後,王維利用官僚生活的空餘時間,在京城的南藍田山麓修建了一所別墅,以修養身心。該別墅原為初唐詩人宋之問所有,那是一座很寬闊的去處,有山有湖,有林子也有溪谷,其間散布著若干館舍。王維在這時和他的知心好友度著悠閑自在的生活。這就是他的半官半隱的生活情況。
一直過著舒服的生活的王維,到了晚年卻被捲入意外的波瀾當中。玄宗天寶十四年(755)爆發了安史之亂。在戰亂中他被賊軍捕獲,被迫當了偽官。而這在戰亂平息後卻成了嚴重問題,他因此被交付有司審訊。按理投效叛軍當斬,幸其在亂中曾寫過思慕天子的詩,加上當時任刑部侍郎的弟弟(曾跟隨皇帝出逃)的求情,懇請將其官職等換其兄性命,王維才得免於難,僅受貶官處分。其後,又升至尚書右丞之職。
王維早年有過積極的政治抱負,希望能作出一番大事業,後值政局變化無常而逐漸消沉下來,吃齋念佛。四十多歲的時候,他特地在長安東南的藍田縣輞川營造了別墅和在終南山上,過著半官半隱的生活。《輞川閑居贈裴秀才迪》這首詩是他隱居生活中的一個篇章,主要內容是「言志」,寫詩人遠離塵俗,繼續隱居的願望。詩中寫景並不刻意鋪陳,自然清新,如同信手拈來,而淡遠之境自見,大有淵明遺風。王維在詩歌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無論邊塞、山水詩、律詩還是絕句等都有流傳人口的佳篇。
Ⅳ 安徒生的人生經歷
人物簡介
安徒生(肖像)(10張)1805年4月2日生於丹麥菲英島歐登塞的貧民區。丹麥19世紀童話作家,世界文學童話創始人。早年在慈善學校讀過書,當過學徒工。受父親和民間口頭文學影響,他自幼酷愛文學,並對舞台發生興趣,幻想當一名歌唱家、演員或劇作家。11歲時父親病逝,母親改嫁。為追求藝術,他14歲時隻身來到首都哥本哈根。經過8年奮斗,終於在詩劇《阿爾芙索爾》的劇作中嶄露才華。因此,被皇家藝術劇院送進斯拉格爾塞文法學校和赫爾辛歐學校免費就讀。歷時5年。1828年,升入哥爾哈根大學。畢業後始終無工作,主要靠告茄稿費維持生活。1838年獲得作家獎金——國家每年撥給他200元非公職津貼。《海的女兒》、《丑小鴨》、《賣火柴的小女孩》、《拇指姑娘》、《皇帝的新裝》為代表。
編輯本段主要作品
安徒生(雕像)(20張)代表作品為《海的女兒》、《丑小鴨》、《賣火柴的小女孩》、《拇指姑娘》、《皇帝的新裝》、《打火匣》、《堅定的錫兵》《野天鵝》、《她是一個廢物》、《紅鞋》、《野天鵝》、《白雪皇後》、《影子》、《一滴水》、《母親的故事鋒乎》、《演木偶戲的人》等。
小說
6部:《即興詩人》(1835) ,《奧·特》(1836),《不過是個提琴手》(1837),《兩位男爵夫人》(1848),《生乎?死乎》(1857),《幸運兒》(1870)。
劇本
25部:詩劇《阿夫索爾》(1822),《聖尼古拉教堂鍾樓的愛情》(1829),歌劇《拉默穆爾的新娘》(1832),歌劇《烏鴉》(1832),詩劇《埃格納特的人魚》(1834),輕歌舞劇《離別與相逢》(1835),歌劇《司普洛峨的神》(1839),《黑白混血兒》(1840),襪基察《摩爾人的女兒》(1840),《幸福之花》(1844),獨幕詩劇《國王的夢想》(1844),《梨樹上的鳥兒》(1845),《小基爾斯滕》(1846),《科莫河邊的婚禮》(1848),四幕喜劇《比珠寶還珍貴》(1850),歌劇《北歐的女神》(1850),《新房產》(1850),《睡魔》(1850),喜劇《海爾德摩爾》(1851),喜劇《接骨木媽媽》(1851),喜劇《出身並非名門》(1863),喜劇《長橋》(1863),三幕劇《西班牙客人》(1865),獨幕劇《初來者》,《羅斯基里達之夜》。
游記
6部:《1828年和1829年從霍爾門運河至阿邁厄島東角步行記》(1829),《瑞典紀行》(1851),《西班牙風光》(1863),《訪問葡萄牙》(1866)。
自傳
3部:《小傳》(1832),《我一生真實的故事》(1847),《我的童話人生》(1855)。
詩
4部:《詩集一》(1829),《詩集二》(1830),詩集《幻想與現實》(1830),詩集《一年的十二個月》(1832)。
童話
共計162篇 001 打火匣 002 皇帝的新裝 003 飛箱 004 丑小鴨 005 沒有畫的畫冊 006 跳高者 007 紅鞋 008 襯衫領子 009 一個豆莢里的五粒豆 010 一個貴族和他的女兒們 011 守塔人奧列 012 蝴蝶 013 貝脫、比脫和比爾 014 爛布片 015 織補針 016 拇指姑娘 017 跳蚤和教授 018 區別 019 一本不說話的書 020 夏日痴 021 筆和墨水壺 022 風車 023 瓦爾都窗前的一瞥 024 甲蟲 025 幸福的家庭 026 完全是真的 027 薊的遭遇 028 新世紀的女神 029 各得其所 030 一星期的日子 031 錢豬 032 在遼遠的海極 033 荷馬墓上的一朵玫瑰 034 野天鵝 035 母親的故事 036 猶太女子 037 牙痛姑媽 038 金黃的寶貝 039 民歌的鳥兒 040 接骨木樹媽媽 041 沙丘的故 事 042 小克勞斯和大克勞斯 043 遷居的日子 044 鬼火進城了 045 幸運的套鞋 046 鸛鳥 047 樅樹 048 香腸栓熬的湯 049 牧羊女和掃煙囪的人 050 天上落下來的一片葉子 051 惡毒的王子 052 演木偶戲的人 053 舞吧,舞吧,我的玩偶 054 安妮·莉斯貝 055 素琪 056 藏著並不等於遺忘 057 誰是最幸運的 058 鍾聲 059 頑皮的孩子 060 識字課本 061 老約翰妮講的故事 062 老墓碑 063 姑媽 064 墓里的孩子 065 老路燈 066 老頭子做事總不會錯 067 老房子 068 天鵝的窠 069 創造 070 冰姑娘 071 小鬼和小商人 072 陽光的故事 073 依卜和克里斯汀 074 夢神 075 老上帝還沒有滅亡 076 園丁和他的貴族主人 077 書法家 078 茶壺 079 小小的綠東西 080 一點成績 081 天國花園 082 最難使人相信的事情 083 一枚銀毫 084 肉腸簽子湯 085 光棍漢的睡帽 086 做出點樣子來 087 老橡樹的最後一夢 088 字母讀本 089 沼澤王的女兒 090 跑得飛快的東西 091 鍾淵 092 狠毒的王子 093 多伊和他的女兒們 094 踩麵包的姑娘 095 守塔人奧勒 096 安妮·莉絲貝特 097 孩子話 098 一串珍珠 099 墨水筆和墨水瓶 100 墓中的孩子 101 家養公雞和風信公雞 102 沙岡那邊的一段故事 103 演木偶戲的人 104 兩兄弟 105 教堂古鍾 106 搭郵車來的十二位 107 屎殼郎 108 老爹做的事總是對的 109 雪人 110 在鴨場里 111 新世紀的繆斯 112 夜鶯 113 蝴蝶 114 普賽克 115 蝸牛和玫瑰樹 116 害人鬼進城了 117 風磨 118 銀毫子 119 伯爾厄隆的主教和他的親眷 120 在幼兒室里 121 金寶貝 122 狂風吹跑了招牌 123 茶壺 124 民歌的鳥 125 綠色的小東西 126 小精靈和太太 127 貝得、彼得和皮爾 128 隱存著並不就是被忘卻 129 看門人的兒子 130 搬遷日 131 謊報夏 132 姨媽 133 癩蛤蟆 134 教父的畫冊 135 碎布塊 136 汶島和格棱島 137 誰最幸福 138 樹精 139 看雞人格瑞得的一家 140 薊的經歷 141 你能琢磨出什麼 142 好運氣在一根簽子里 143 彗星 144 一個星期的每一天 145 陽光的故 事 146 曾祖父 147 燭 148 最難令人相信的事 149 一家人都怎樣說 150 跳吧,舞吧,我的小寶寶 151 大海蟒 152 園丁和主人 153 跳蚤和教授 154 老約翰妮講了些什麼 155 大門鑰匙 156 跛腳的孩子 157 牙痛姨媽 158 最後的一天 159 亞麻 160「真可愛」 161 海的女兒 162 鄰居們
編輯本段寫作生涯
漢斯·克里斯蒂安·安徒生青年時
早期作品
他的第一部《講給孩子們聽的故事集》(Fairy tales, Told for Children)包括《打火匣》、《小克勞斯和大克勞斯》、《豌豆上的公主》和《小意達的花兒》,於1835年春出版。1837年在這個集子的基礎上增加了兩個故事,編成童話集第1卷。第2卷於1842年完成,1847年又寫了一部《沒有畫的畫冊》。《皇帝的新裝》辛辣地諷刺了皇帝的昏庸無能和朝臣們阿諛逢迎的丑態。
游歷生活
1840至1857年,安徒生訪問了挪威、瑞典、德國、法國、義大利、西班牙、葡萄牙、希臘、小亞細亞和非洲,在旅途中寫了不少的游記,如:《一個詩人的市場》(1842)、《瑞典風光》(1851)、《西班牙紀行》(1863)、《訪問葡萄牙》(1866)等。他在德、法等國會見了許多知名的作家和藝術家。1847年在英國結識了狄更斯。
自傳作品
安徒生寫過三部自傳:1832年寫的《小傳》(1926)、1847年在德國出版的《正傳》和後來寫的一部《傳記》(1855),他的小說和童話故事也大多帶有自傳的性質,如《丑小鴨》、《即興詩人》、《奧·特》(1836)、《不過是個提琴手》(1837)、《兩位男爵夫人》(1848)、《活還是不活》(1857)、《幸運的貝兒》(1870)等。他在《柳樹下的夢》(1853)、《依卜和小克麗斯玎》(1855)、《她是一個廢物》(1853)等作品中,還寫了鞋匠、洗衣婦等勞動者的生活,反映了他自己不幸的身世和遭遇,同時也表現了丹麥的社會矛盾,具有深刻的現實性和人民性。
晚年生活
1843年,安徒生認識了瑞典女歌唱家燕妮·林德。真摯的情誼成了他創作中的鼓舞力量。但他在個人生活上不是稱心如意的。他沒有結過婚。他晚年最親密的朋友是亨里克和梅爾徹。1875年8月4日,安徒生在哥本哈根梅爾徹的宅邸去世。這位童話大師一生堅持不懈地進行創作,把他的天才和生命獻給「未來的一代」,直到去世前三年,共寫了168篇童話和故事。他的作品被譯成80多種語言。
編輯本段作品特色
漢斯·克里斯蒂安·安徒生畫像
安徒生的童話故事體現了丹麥文學中的民主傳統和現實主義傾向。他的最好的童話膾炙人口,到今天還為世界上眾多的成年人和兒童所傳誦。有些童話如《賣火柴的小女孩》(The Little Match Girl)《丑小鴨》(The Ugly Duckling)《看門人的兒子》等,既真實地描繪了窮苦人的悲慘生活,又滲透著浪漫主義的情調和幻想。由於作者出身貧寒,對於社會上貧富不均、弱肉強食的現象感受極深,因此他一方面以真摯的筆觸熱烈歌頌勞動人民,同情不幸的窮人,贊美他們的善良、純潔等高尚品質;另一方面又憤怒地鞭撻了殘暴、貪婪、虛弱、愚蠢的反動統治階級和剝削者,揭露了教會僧侶的醜行和人們的種種陋習,不遺餘力地批判了社會罪惡。《皇帝的新裝》(The Emperor's New Clothes)辛辣地諷刺了皇帝的昏庸無能和朝臣們阿諛逢迎的丑態;《夜鶯》(The Nightingale)和《豌豆上的公主》(The Princess and the Pea)嘲笑了貴族的無知和脆弱。他在最後一部作品《園丁和主人》中,還著力塑造了一個真正的愛國者的形象,反映了作者本人始終不渝的愛國主義精神。 安徒生的童話創作分早,中,晚三個時期。早期童話多充滿幻想樂觀的精神,如《丑小鴨》、《拇指姑娘》,中期的童話,幻想成分減少,現代成分增加,如《賣火柴的小女孩》,晚期的童話更現實,著力描寫底層民眾的悲苦命運,揭露社會的陰冷,和人間的不平,作品基調低沉,如《她是一個廢物》、《柳樹下的夢》。其藝術風格是詩意的美德戲劇性效果。 在語言風格上,安徒生是一個有高度創造性的作家,在作品中大量運用丹麥下層人民的日常口語和民間故事的結構形式。語言生動、自然、流暢、優美、充滿濃郁的鄉土氣息。
編輯本段作品寓意
他雖然把滿腔同情傾注在窮苦人身上,但因找不到擺脫不幸的道路,又以傷感的眼光看待世界,流露出消極情緒。他認為上帝是真、善、美的化身,可以引導人們走向「幸福」。他在作品中有時也進行道德說教,宣揚基督教的博愛思想,提倡容忍與和解的精神。
編輯本段文學素養
安徒生的童話同民間文學有著血緣關系,繼承並發揚了民間文學的樸素清新的格調。他早期的作品大多數取材於民間故事,後期創作中也引用了很多民間歌謠和傳說。
編輯本段體裁手法
在體裁和寫作手法上,安徒生的作品是多樣化的,有童話故事,也有短篇小說;有寓言,也有詩歌;既適合於兒童閱讀,也適合於成年人鑒賞。他創造的藝術形象,如:皇帝的新裝、小錫兵、拇指姑娘、丑小鴨、紅鞋等,已成為歐洲語言中的典故。
編輯本段人物歷程
漢斯·克里斯蒂安·安徒生
誕生
1805年4月,一個嬰兒出生在一張由棺材板拼成的床上。他大聲啼哭著,彷彿抗議上帝將天使貶謫到人間。教士安慰惶恐的母親說:「小時候哭聲越大,長大後歌聲就越優美。」果然許多年後,這個天使用夜鶯般的歌喉向全世界唱起歌兒了,即使是聖誕老人,也並不會比他更有名氣。他的名字,就是漢斯·克里斯蒂安·安徒生。 安徒生父親是丹麥歐登賽城的一個貧苦鞋匠,他讀過不少書,想像力豐富並有點浪漫氣質,不過這些在他來說並不是值得慶幸的事情。他的妻子是一個質朴的女人——並不美,但很耐勞,很容易相信一切,包括上帝。 這個春天,鸛鳥再次飛來,庭院里的醋栗樹重新皺起細小的新葉,小小的安徒生知道自己已經6歲了。他故作正經地走在父親身邊,指點著收拾舊巢的鸛烏。當聽說夏天以後,體弱的小鸛鳥因為無力飛到埃及過冬,會被啄死的時候,他憂愁起來:「讓它們到咱們的頂樓上來吧,冬天裡我一定會分點東西給它們吃的。」
生活
歐登塞是個封閉的小鎮,人們堅信上帝和女巫。許多神秘的傳說在空氣中盪漾不絕。紡紗室的阿婆們有時會把《一千零一夜》中的離奇故事講給來玩耍的小安徒生聽,使這個原本喜歡空想的腦子更加豐富了。小傢伙多麼奇怪啊:許多人聽著這些可怕的故事都無限嘆息,擔驚受怕,可是過後卻好像沒事兒似的。在他來說,他所聽到的一切都帶著鮮明的神奇色彩,彷彿真的一樣重現在眼前。有時他會被樹林中自己想像出來的精靈嚇得飛奔回家,魂不附體。多年以後,這些古老的傳說和童年的幻想,都成為他創作的源泉。
成長
母親對柔弱的獨生兒子充滿憐愛,為了讓他逃過學校壞脾氣老姑婆的肉體虐待,6歲的安徒生被送到年輕的卡爾斯倩斯那裡讀書,成為年紀最小的學生。這位以公平溫厚而備受尊敬的教師很喜歡女孩般文靜的新學生,課間時常牽著他的手在校園里散步,並不時對嬉鬧的學生們喊一句;「安靜點,淘氣鬼們,別把這孩子推倒了。」 安徒生經常偷看學校里唯一的女孩子薩拉,他把她想像成童話中的公主,渴望接近這個黑眼睛的小姑娘。有一次,他們一起回家,其實他的家早就走過了,可是他一聲不吭。同樣貧苦出身的薩拉發誓自己將來會成為某農場的女管事。安徒生睜大雙眼:「那多乏味!」公主怎麼能當管事呢?「我長大以後,要把你接到我的城堡里。」他告訴女孩子他的家原是貴族的分支,只是因為某種原因……,總有一天……薩拉笑起來,這小傢伙一定是瘋了。第二天,一個磨坊主的兒子奧來揪著安徒生的頭發嚷道:「日安,公爵大人!你漂亮的城堡在哪兒呢?」周圍的人捧腹大笑。 安徒生的愛情黯然退卻。但在幻想中,他讓自己在大火中救下薩拉,並接受了她的道歉。他甚至原諒了欺侮嘲笑他的奧來,當這個頑童被罰站在桌子上時,小安徒生設身處地地想像奧來羞辱的處境,以至於被罰者還沒有哭,他就哭出聲來,並苦苦哀求老師原諒他的「敵對行動人」。這件事後,作坊主的兒子就成了小個子安徒生的保護人了。 時光過得飛快,在學校里安徒生十分快樂,然而時世的艱難使學校關閉了,他只好回到家裡。父親為他做的幾只木偶給兒子帶來極大的滿足,他給小人們縫制了漂亮的衣裳,讓木偶們在「舞台」上盡情發揮他的幻想。
學習
不久,一種更美好的東西闖入他的生活——他讀到了威廉·莎士比亞的作品,那神奇瑰麗的情節深深使他迷醉。很快,他就能整段背誦《李爾王》;他那些木偶,也都沉浸在威廉·莎士比亞激情的海洋中了。 他開始想編自己的戲——他把父親教給他的幾句德語詞彙講給木偶。你聽,「Besen!」這個詞多麼響亮,可是你無論如何也想不到,這個木偶最愛說的字眼,其實就是「掃帚」的意思。
戰爭
1813年,拿破崙·波拿巴發動戰爭,困窘的家境和冒險的渴望促使鞋匠走上了戰場。兩年以後他回到家中,從此一病不起。當雪花飄起的時候,出現在小安徒生幻想中的冰姑娘帶走了父親,留下無助的妻兒和徹骨的寒冷。
母親
父親死後,生計日下,母親唯一的謀生手段就是每天給別人洗衣服。在寒冷的冬天裡河水的溫度無法想像,她只好喝幾口酒來驅寒。這在體面人看來,是多麼粗鄙的行為!刻薄的流言不勝而走,城裡的人們都在竊竊私語——「鞋匠的老婆瑪利亞是個嗜酒如命的女人!」安徒生為母親感到無限屈辱。多年以後,在童話《她是一個廢物》中,他表達出深深的憤慨。 瑪利亞本是想拚死獨立支撐一家的,可鎮里的長舌婦們嘲笑她的兒子游手好閑,母親只好忍痛把瘦小羞怯的兒子送到工廠里做童工。11歲的安徒生被沉重的活計搞得頭暈眼花,然而他的歌聲救了他。當一次間歇時他唱起來。工人們從此不再讓他幹活,只要他那清脆、響亮的歌聲能打破工地的沉悶,還要求這個小傢伙做什麼呢?小安徒生心滿意足,因為他向來就喜歡在大庭廣眾面前表演,他甚至獨個演起了威廉·莎士比亞的《麥克白》。 一個工人對他說:「幹嘛你不去當演員?」 是的,那對他再適合不過了,如果不能導演命運的話,那麼在舞台上演出命運不是也很好嗎?這是多麼奇妙的設想!於是,當安徒生14歲受過堅信禮以後,他對母親安排他做裁縫學徒的計劃表現出驚人的執拗——「不,媽媽,我要當演員。」 盡管安徒生向媽媽保證一定會成名,又是哀求又是哭泣,母親毫不讓步。然而算命的女巫幫助了他:「孩子的幸福之花不在這里開放,得離開此地到遠方去尋找!」 攜帶著30個銀毫子和心愛的木偶,年輕的安徒生在馬車上回首故鄉。他曾經寫下過這樣的句子:「當我變得偉大的時候,我一定要歌誦歐登塞。誰知道,我不會成為這個高貴城市的一件奇物?那時候,在一些地理書中,在歐登塞的名字下,將會出現這樣一行字:一個瘦高的丹麥詩人安徒生在這里出生!」
離鄉
這是一個准確的預言。然而此時,1819年9月6日當那個14歲的瘦高個兒的男孩手裡拿著一個包袱,眺望著已展現在他面前的哥本哈根時,故鄉卻彷彿已遙不可及,這個巨大而陌生的城市使他感到渺小而孤獨。但他立刻擦去眼淚,告訴自己,現在不是哭泣的時候,要行動,信心百倍地行動。這個來自小鎮的男孩子,像《天方夜譚》中的貧苦少年阿拉丁一般,開始為自己的神燈而奮鬥了。 他苦心求人寫給著名芭蕾舞演員沙爾夫人的介紹信並未達到拜師的效果,便又去求見皇家劇院的經理霍爾斯坦請求做一名演員。經理打量了一下這個鸛鳥一般細高的孩子以後說道:你長得太瘦了,演起戲是會被觀眾噓下台來的。」少年仍未失望,主動建議道:「這個好辦,只要您給我100塊錢一個月的薪水,我很快就會長胖的。」經理惱怒了——這個窮小子若不是白痴,就是來尋開心的,立時便發出逐客令,沮喪的安徒生只好離開。 舞蹈學校五月才招生,而安徒生手裡的錢已所剩無幾。經一位熟人介紹,他做了幾天小工,又因為滿口鄉土口音而被人當作笑料,只好氣憤地離開作坊。他流浪街頭,茫然無措,突然想起在報上看到過義大利歌唱家西博尼教授在哥本哈根演出和開辦歌唱學校的消息,於是便不顧一切地闖進了教授正高朋滿座的家。好奇的賓客們被這個在哥本哈根孤身奮斗的少年吸引,何況,他的歌聲的確展示著一顆熱愛繆斯的心。大家紛紛解囊,安徒生終於如願以償,進入西博尼的歌唱學校。 然而幸運不會總跟著一個人,雖然安徒生勤奮超人,但一場大病損害了他的聲音,學聲樂已毫無希望。接下來的挫折使他發現,自己也缺少舞蹈和演戲的天份。他終於明白,自己不屬於舞台。
轉變
4年離鄉奮斗使安徒生深刻感受了這個更為廣闊、充滿悲歡離合的社會。在學校里,他閱讀了莎翁、歌德等人的名著以及丹麥的古典作品,深深體驗到寫作的魅力。他突然清楚地知道他所要追求的「神燈」是什麼了——那就是「文學」。只要有百折不回的勇氣和一顆真誠易感的心靈,就一定能夠攀上文學的頂峰。 1822年,幾位評論家讀到了一個叫《阿芙索爾》的劇本,這是一個冒失的年輕人送來的。劇本韻律不齊,有許多語法錯誤——當然,作者毫無修養是有目共睹的。不過且慢,這其中有許多火花真實地、生動地閃爍著,也許這個微不足道的小傢伙可以給戲劇界帶來點清澈的東西。於是劇本的作者,漢斯·安徒生被送進拉丁文學校深造,國家顧問古林先生為他申請了一筆皇家公費以支付用度。 17歲的安徒生高高瘦瘦,坐在低年級教室里和孩子們一起上課對他來說可並不是一件愉快的事情。孩子們嘲笑他是鄉下笨漢,因為他絲毫不懂上流社會的禮節,在他們眼裡,他就是那隻不受歡迎的「丑小鴨」;同時,那些繁復的拉丁文修飾語多麼無聊:空洞的語言即使矯揉造作地裝飾起來,也沒有靈魂,而他必須背誦它們! 不過,經過考驗和磨難,他總算在1828年通過了畢業考試。而且這幾年中,他閱讀了不少詩人和作家的作品,拜倫、海涅、司各特,他們才是真正的瑰寶啊! 在學校里,安徒生沒有忘記他的創作,他的詩作《傍晚》和《垂死的孩子》發表在作家海登堡的刊物上,大受好評。1829年,安徒生的喜劇《在尼古拉耶夫塔上的愛情》公演,聽著觀眾的喝彩,年輕的劇作家滾滾淚下——十幾年前,正是在同一家戲院中,他曾受到尖刻的鄙薄和否定,而今天,他終於成功了,得到了公眾的承認和歡呼。
游歷
「旅行就是生活」,安徒生這樣說過。從1831年,安徒生開始了他第一次國外漫遊,終其一生,他攜著一把雨傘,一根手杖和簡單的行囊訪問了歐洲的所有國家,先後完成了《阿馬格島漫遊記》、《幻想速寫》、《旅行剪影》等作品,1835年,他帶有自傳性的長篇小說《即興詩人》出版,受到了熱烈的歡迎。 安徒生是詩人、 劇作家、 游記作者,他多才多藝,還剪得一手好剪紙。在紀念他的博物館中,展出了他剪的各種圖案,有掛在聖誕樹上的舞蹈者,有各種花卉和動物,甚至大門上的門徽,也是他的人頭剪紙。 但童話是安徒生一切創作中的皇冠。1835年,安徒生寫信給女友說:「我要為下一代創作了。」從自己的童年體驗中,安徒生深深理解窮苦孩子生活的寂寞和痛苦。他認為,在詩歌的領域中,沒有哪一樣能像童話那樣無限包容。童話,會給孩子們一點快樂、希望和教益吧?他開始用一切感情和思想來創作。 1835年,安徒生的第一本童話集問世,其中收入《打火匣》、《小克勞斯和大克勞斯》、《豌豆上的公主》、《小意達的花兒》四篇童話。這些童話來自安徒生自己的人生經歷,「它們像『種子』一樣藏在我的思想中,一股涓涓細流、一束陽光,或一滴苦酒,就能使它們破土而出。」
創作
從這一年起,每一個聖誕節都有一本新童話來到孩子們身邊。他整整寫了43年,直到生命結束共創作了168篇作品,那詩一般的語言、宛轉曲折的情節,使他的童話在他生前就已成為世界上擁有讀者最多的讀物。《丑小鴨》、《堅定的錫兵》、《野天鵝》、《夜鶯》……他賦與一切事物鮮活的靈魂,讓它們歌唱。他把它們獻給一切人——孩子們為那奇異動人的故事而神迷;成人則徘徊在他深深的人生哲思之間,流連不去。 安徒生的童話中不僅充滿了奇異的夢幻般的火花,而且這位從苦難中生長起來的作家對勞動人民和那些生活在痛苦中的孩子也寄予深切的同情。在《賣火柴的小女孩》中,整天沒有賣掉一根火柴的小女孩蜷縮在牆角劃燃一根根火柴,在微光中,她幻想著聖誕夜的歡樂:桌上鋪著雪白的檯布、身上插著刀叉的烤鵝冒著熱氣蹣跚走來……可幻景一閃即逝,元旦的清晨,人們發現她已凍死街頭。誰也不知道,還有多少同樣的孩子赤足冬夜,安徒生沒有辦法解決這深刻的社會問題,只好帶著深深的悲哀寄希望於天國。 安徒生晚年有一篇最長的童話《幸運的貝兒》頗具自傳色彩。童話的主人公貝兒一生追求至美,追求充滿美的藝術境界,當他成功的時刻,當觀眾們向他歡呼的時刻,當他心愛的女孩將花束向他拋來的時刻,「像索福克里斯在奧林匹亞競技的時候一樣,像多瓦先生在劇院里聽到交響樂的時候一樣……他心裡的一根動脈管爆裂了。像閃電一般,他在這里的日子結束了——在人間的歡樂中,在完成了他對人間的任務以後,沒有絲毫痛苦地結束了。他比成千上萬的人都要幸運!」這正是安徒生自己一生的追求。 安徒生並不漂亮,而且並非出身名門,在女性面前,他有一種深深的自卑。求學時,他生活在古林家人之間,古林先生的女兒,溫柔美麗而又具有很深文學修養的露易莎·古林深入了年輕人的心頭,他愛戀她的一舉一動,一言一笑。鑒於以往與女性交往的幾次失敗,安徒生不再希望人們知道蘊於他心中的愛情,哪怕是一點痕跡。但熾烈真誠的感情是密封不住的,它在童話濕潤的氛圍中綻開,凝成了凄涼美麗的《海的女兒》。 在童話中,那位優美、高貴、智慧的王子就是露易莎的化身;而安徒生自己,則是遠遠望著他的海的女兒。美麗的小人魚天真、善良、無私,她濃郁的愛情如此堅韌而純凈。她不惜付出一切代價追求生命中那件最寶貴的東西——靈魂。這也正是安徒生藝術上的追求——永恆的、真摯的、人的靈魂。
編輯本段創作情況
希望採納
Ⅳ 牛頓的生平經歷
牛頓
一、生平簡介 牛頓(1643—1727)是英國著名的物理學家、數學家和天文學家,是十七世紀最偉大的科學巨匠。
1643年1月4日(儒略歷1642年12月25日)牛頓誕生於英格蘭林肯郡的小鎮烏爾斯索普的一個自耕農家庭。12歲進入離家不遠的格蘭瑟姆中學。 牛頓於1661年以減費生的身份進入劍橋大學三一學院,1664年成為獎學金獲得者,1665年獲學士學位。
1665~1666年倫敦大疫。劍橋離倫敦不遠,為恐波及,學校停課。牛頓於1665年6月回故鄉烏爾斯索普。
1667年牛頓返劍橋大學,10月1日被選為三一學院的仲院侶,次年3月16日被選為正院侶。當時巴羅對牛頓的才能有充分認識。1669年10月27日巴羅便讓年僅26歲的牛頓接替他擔任盧卡斯講座的教授。
1672年起他被接納為皇家學會會員,1703年被選為皇家學會主席
牛頓於1696年謀得造幣廠監督職位,1699年升任廠長,1701年辭去劍橋大學工作。1705年受封為爵士。
牛頓晚年患有膀胱結石、風濕等多種疾病,於1727年3月30日深夜在倫敦去世,葬在威斯特教堂,終年84歲。人們為了紀念牛頓,特地用他的名字來命名力的單位,簡稱「牛」。
二、科學成就
牛頓一生對科學事業所做的貢獻,遍及物理學、數學和天文學等領域。
1.牛頓在物理學上最主要的成就,是創立了經典力學的基本體系,從而光成了物理學史上第一次大綜合。
2£? 對於光學,牛頓致力於光的顏色和光的本性的研究,也作出了重大貢獻。
3£? 牛頓在數學方面,總結和發展了前人的工作,提出了「流數法」,建立了二項式定理,創立了微積分。
4£? 在天文學方面,牛頓發現了萬有引力定律,創制了反射望遠鏡,並且用它初步觀察到了行星運動的規律。
牛頓在17世紀70年代設計的望遠鏡。它一般被稱為反射望遠蘆褲鏡,效果遠優於伽利略所設計的著名的折射望遠鏡。
三、趣聞軼事
1£? 關於蘋果落地的故事
一個偶然的事件往往能引發一位科學家思想的閃光。
這是1666年夏末一個溫曖的傍晚,在英格蘭林肯郡烏爾斯索普,一個腋下夾著一本書的年輕人走進他母親家的花園里,坐在一棵樹下,開始埋頭讀他的洞嘩汪書。當他翻動書頁時,他頭頂的樹枝中有樣東西晃動起來。一隻歷史上最著名的蘋果落了下來,打在23歲的伊薩克牛頓的頭上
恰巧在那天,牛頓正苦苦思索著一個問題:是什麼力量使月球保持在環繞地球運行的軌道上,以及使行星保持在其環繞太陽運行的軌道上?為什麼這只打中他腦袋的蘋果會墜落到地上?正是從思考這一問題開始,他找到了這些的答案——萬有引力理論。
由於牛頓的《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一書用的是歐幾里德幾何學的表述方式,它是一個嚴密的、完美的體系,書中沒有敘述蘋果落地的故事,致使許多人對蘋果落地一說持保留意見。
實際上,牛頓的親戚和朋友多次證實蘋果落地的故事。法國文學家、科學家伏爾泰曾追憶過,他在牛頓去世前一年,即1726年去英國時,聽牛頓的繼姊妹說過,一天,牛頓躺在蘋果樹下,忽然看到一個蘋果落地,引起了他的思考。牛頓靈機一動,腦中突然形成一種觀點:蘋果落地和行星繞日會不會由同一宇宙規律所支配的?悟出了萬有引力定律。
牛頓晚年的一位密友斯多克雷也明確提到,在1726年4月的一天,和牛頓共進午餐後,一起來到牛頓家後園,並在蘋果樹下飲茶。在談話中「他(指牛頓)告訴我正是在過去同樣情況下,注意引力的思想出現在他的納仔腦海里,那是在一棵蘋果樹下偶然發生的,當時他處於沉思冥想之中。」
還有牛頓晚年的另一位密友潘伯頓在有關追憶牛頓的著作中,也談及因蘋果落地而引起驗證引力平方反比關系的故事。
牛頓在晚年再次講述當時蘋果的故事,那是離蘋果落地時已經是60年過去了,為什麼一個老人對此事記憶那麼深刻,我認為有兩個原因:首先是因為萬有引力定律是一項舉世矚目的輝煌的成果,當事人對觸發靈感的事件當然是深深的激動和懷念的;其次是與胡克的爭執也留下深深的記憶,牛頓就從一個側面澄清事實真相,應該認為蘋果落地一說的事實是成立的。
2.科學研究的痴情
牛頓對於科學研究專心到痴情的地步。據說有一次牛頓煮雞蛋,他一邊看書一邊幹活,糊里糊塗地把一塊懷表扔進了鍋里,等水煮開後,揭蓋一看,才知道錯把懷表當雞蛋煮了。還有一次,一位來訪的客人請他估價一具棱鏡。牛頓一下就被這具可以用作科學研究的棱鏡吸引住了,毫不遲疑地回答說:「它是一件無價之寶!」客人看到牛頓對棱鏡垂涎三尺,表示願意賣給他,還故意要了一個高價。牛頓立即欣喜地把它買了下來,管家老太太知道了這件事,生氣地說:「咳,你這個笨蛋,你只要照玻璃的重量折一個價就行了!」
3.喜歡養貓
傳說牛頓在蓋房子時,堅持要留大小兩個貓洞,好讓大貓走大洞、小貓走小洞。當然,這只是個傳說,不足為據。不過牛頓喜歡養貓倒是真的。由於牛頓終身未婚,貓成了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夥伴,但貓也給他惹了不小的麻煩,1692年牛頓母親去世使他極其痛苦。一天早晨,他為了平靜一下,到橋大學禮拜堂做禮拜時,忘了熄滅蠟燭,可能是貓闖的禍,蠟燭翻倒後,把擺在桌上的光學、化學手稿和其他論文化為灰燼。
4.終身未婚之迷
牛頓少年時代在一首詩里表白自己的遠大抱負:
世俗的冠冕啊,我鄙視它如同腳下的塵土,
它是沉重的,而最佳也只是一場空虛;
可是現在我愉快地歡迎頂荊棘冠冕,
盡管刺得人痛,但味道主要的是甜;
我看見光榮之冠在我的面前呈現,
它充滿幸福,永恆無邊。
可以說,每一個偉大的科學家,都是富的激情、富有理想的詩人,但牛頓是一個追求用科學中的光線譜來解釋他的理想的特殊類型的詩人。他讓他的思想展翅飛翔,以整個宇宙作為藩籬。在他的整個心田裡,填滿了自然、宇宙。也許這是他終身未娶的最根本原因。
不過,牛頓並沒有完全與愛情絕緣。他一生中甚至有過兩次戀愛。牛頓23歲正在劍橋大學求學時,由於劍橋發生了瘟疫,學校放假。牛頓回到鄉下,住在舅父家裡。在那裡,他一次愛上了美麗、聰明、好學、富有思想的表妹。表妹也很喜歡這個學識淵博、卓見非凡的大學生。他們常常一起散步。牛頓喜歡即興發表長篇講話,他的講話內容又多是他正在學習和研究的問題。表妹雖聽不懂,但她還是耐心地聽,似乎覺得很有趣。牛頓在心裡想:「這樣一個可愛的女子,對於我所講的覺得這樣有味,我一定很不錯。當然,她的腦筋一定也很好,是個不平凡的女子。如果能得到她的幫助,解決我的許多困難問題,與我共同工作,那該多好啊!」
但是牛頓生性靦腆,並未及時向表妹表白心中的愛情。等他回到劍橋大學後,又聚集會神地沉浸到科學研究中去了。他早已忘記了遠方的鄉村還有一位美麗的少女在等著他。他對個人生活一直不予重視,而她的表妹卻誤以為牛頓對她冷淡,便擇夫另嫁了。牛頓因醉心於科學研究而耽誤了一次愛情的大好時機。
牛頓實在太忙了,他連做夢想是宇宙、世界。他往往領帶不結,鞋帶不系好,馬褲也不扣好,就走進大學餐廳。盡管如此,牛頓畢竟是個年輕人,還有一顆浪漫的心。有一次,「青春迫不及待的激情」,催使他向一位年輕姑娘求婚。他輕輕地握著她的手,含情脈脈地看著這位美人。正在這緊要關頭,他的心思忽地溜到另一個世界去了。他的頭腦中只剩下無窮量的二項式定理。他象做夢似的,下意識地抓住情人的一個手指,把它當成是通煙斗的通條,硬往煙斗里塞。姑娘痛得大叫一聲,他才清醒過來。面對吃驚的姑娘,他連忙象只綿羊似的柔聲道歉:「啊,親愛的,饒恕我吧!我知道,我是不行了。看來,我是該打一輩子光棍!」
姑娘饒恕了牛頓,卻無法理解他,愛情又成了泡影。科學上許多新的問題不斷撲向牛頓的腦海,他整個熱情都集中到了科學事業上。此後那種「青春的熱情」再也沒有涌現《多彩的旋律》
5、名言
(1)「我不知道世人怎樣看我,但我自己以為我不過像一個在海邊玩耍的孩子,不時為發現比尋常更為美麗的一塊卵石或一片貝殼而沾沾自喜,至於展現在我面前的浩翰的真理海洋,卻全然沒有發現。」
(2)「如果說我所看的比笛卡爾更遠一點,那是因為站在巨人肩上的緣故」。
6、牛頓學說在中國傳播及其影響
牛頓學說在中國的傳播
牛頓生活的年代相當於明亡之前一年到清雍正5年,《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一書發表的時間相當於康熙25年。從牛頓《原理》發表的1687年到1840年的150餘年間,牛頓物理學和天文學知識幾乎沒有介紹到中國。《原理》一書的基本內容直到鴉片戰爭之後才在中國傳播。
牛頓學說對中國的影響
哥白尼的太陽中心說、開普勒的橢圓軌道、牛頓的萬有引力三者相繼傳入中國,它們和中土奉為圭臬的「天動地靜」、「天圓地方」、「陰陽相感」的傳統有天壤之別。這就不能不引起中國人的巨大反響。
牛頓學說在中國的傳播決不只是影響了學術界,喚醒了人們對於科學真理的認識。更重要的是,也為中國資產階級改良派發起的戊戌變法(1898年)提供了一種輿論准備。這個運動的主將康有為、梁啟超和譚嗣同等人,都無例外地從牛頓學說中尋找維新變法的根據,尤其是牛頓在科學上革故圖新的精神鼓舞了清代一切希望變革社會的有志之士。
Ⅵ 魯迅一生的經歷
魯迅的經理主要分成三個階段:
一、早年經歷
1881年9月25日(中國農歷八月初三),魯迅出生在中國浙江省紹興府會稽縣府城內東昌坊口(今屬紹興市越城區)的一個書香門第,名為周樟壽。祖父周福清是同治十年(1871年)辛未科進士,在北京任官員。魯迅與周恩來同宗,祖先是北宋理學始祖周敦頤。父親周伯宜是一名秀才,母親魯瑞。
11歲就讀於家鄉紹興的壽鏡吾開設的私塾三味書屋。1893年(光緒十九年),祖父周福清因為科舉舞弊案而被革職下獄,魯迅兄弟則被安插到離城有三十多里的皇甫庄大舅父的家中避難。
周福清被判「斬監候」入獄8年,因此周家每年必須花費大筆資金,使周福清得頌正旦以活命。家道開始衰落,同時其父親周伯宜也重病在床,1896年病故。家庭的變故對魯迅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二、求學時期
在當時,一般的讀書人走的是三條道路:一條是讀書作官的道路 。當不上官的還可以去當某一個官僚的「幕友」(俗稱「師爺」),倘若前兩條道路都走不通,還可以去經商。魯迅走的則是為當時人最看不起的另一條道路:進「洋學堂」。這在當時的中國,是被一般人視為「把靈魂賣給洋鬼子」的下賤勾當。
1898年,18歲的魯迅,懷揣著慈母多方設法籌借的8塊銀元,離開家鄉進了南京水師學堂,後來又改入南京路礦學堂。這兩所學校都是洋務派為了富國強兵而興辦的,其中開設了數學、物理、化學等傳授自然科學知識的課程。
期間,魯迅閱讀了外國文學和社會科學方面的著作,開拓了視野。特別是嚴復翻譯的英國人赫胥黎著的《天演論》,更給予魯迅以深刻的影響。《天演論》是介紹達爾文的進化論學說的一部著作,這使魯迅認識到現實世界並不是和諧完美的,而是充滿了激烈的競爭。
一個人,一個民族,要想生存,要想發展,就要有自立、自主、自強的精神。不能甘受命運的擺布,不能任憑強者欺凌。魯迅先生在南京路礦學堂期間成績優異,使他在畢業後獲得了公費留學的機會。
1902年,他 東渡日本,開始在東京弘文學院補習日語,後來進入仙台醫學專門學校(現日本東北大學醫學部)。他選擇學醫,意在救治像他父親那樣被庸醫所害的病人,改善被譏為「東亞病夫」的中國人的健康狀況。
三、棄醫從文
魯迅先生想通過醫學啟發中國人的覺悟。但他的這種夢想並沒有維持多久就被嚴酷的現實粉碎了。在日本,作為一個弱國子民的魯迅,經常受到具有軍國主義傾向的日本人的高度歧視。
有一次,一場電影中,魯迅看到眾多的「體格強壯,神情麻木」的中國人,在淡然地圍觀被當作俄國偵探處死的同胞。魯迅受到極大的打擊,這時他已認識到,精神上的麻木比身體上的虛弱更加可怕。
於是他棄醫從文,離開仙台醫學專門學校,回到東京,翻譯外國文學作品,籌辦文學雜志,發表文章,從事文學活動。當時,他與朋友們討論最多的是關於中國國民性的問題:怎樣才是理想的人性?中國國民性中最缺乏的是什麼?它的病根何在?
通過這種思考,魯迅把個人的人生體驗同整清襪個中華民族的命運聯系起來,奠定了他後來作為一個文學家、思想家的基本思想基礎。在日本留學期間,魯迅先生初步形成了他的世界觀和人生觀。但是,魯迅的思想不但為當時大多數中國人所無法理解,就是在留日學生中也很難得到廣泛響應。
1909年,他從日本歸國,先後在杭州浙江兩級師范學堂(今杭州高級中學)和紹興府中學堂任教員。這是魯迅思想野擾極其苦悶的時期。
1911年的辛亥革命也曾使他感到一時的振奮,但接著是袁世凱稱帝、張勛復辟等歷史丑劇的不斷上演,辛亥革命並沒有改變中國沉滯落後的現實,社會的混亂、民族的災難、個人婚姻生活的不幸,都使魯迅感到苦悶、壓抑。
五四運動之後,他壓抑已久的思想感情像熔岩一樣通過文學作品猛烈噴發出來。在那時,他已經在教育部任職,並且隨教育部一同遷居北京。
四、革命時期
1926年8月,魯迅因支持北京學生愛國運動,抗議三·一八慘案,被北洋政府通緝(註:魯迅並沒有被通緝,這里《而已集·大衍發微》有錯),於是南下廈門大學任文科教授。數月後,1927年1月16日,46歲的魯迅離開廈門,18日抵達廣州,19日晨在孫伏園、許廣平的陪伴下「移入中山大學」任文學系主任兼教務主任。
二月往香港演說,題為:《無聲的中國》,次日演題:《老調子已經唱完》。三月黃花節,往嶺南大學講演。同日移居白雲樓。四月至黃埔政治學校講演。
1927年10月,魯迅辭去中山大學職務到達上海,上海教育界聽說魯迅來了,紛紛請魯迅去演講,如勞動大學,立達學園,復旦大學,暨南大學,大夏大學,中華大學,光華大學等。
1930年二月「自由大同盟」開成立會。三月二日參加「左翼作家聯盟成立會」。浙江省黨部呈請通緝「反動文人魯迅」。「自由大同盟」被嚴壓,魯迅離寓避難。五月十二日遷入北四川路樓寓。八月往「夏期文藝講習會」講演。
1933年一月四日蔡元培函邀加入「民權保障同盟會」,被舉為執行委員。五月十三日至德國領事館為「法西斯蒂」暴行遞抗議書。六月二十日楊銓被刺,往萬國殯儀館送殮。這個時候也有魯迅將被暗殺的傳聞,有人勸魯迅少露面,魯迅聽了,不以為然,出門不帶門鑰匙,以示決絕。
五、晚年病逝
魯迅在1936年10月,因積勞成疾逝世於上海,上萬名上海民眾自發舉行公祭、送葬,葬於虹橋萬國公墓。在他的靈柩上覆蓋著一面鮮紅的旗幟,上面寫著「民族魂」三個大字,後遭到破壞,1956年,魯迅遺體移葬至虹口公園,毛澤東為重建的魯迅墓題字。
(6)誰的一生經歷了什麼故事擴展閱讀
毛澤東曾說過,魯迅是中國文化革命的主將,他不但是偉大的文學家,而且是偉大的思想家和偉大的革命家。魯迅的骨頭是最硬的,他沒有絲毫的奴顏和媚骨,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寶貴的性格。
魯迅是在文化戰線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數,向著敵人沖鋒陷陣的最正確、最勇敢、最堅決、最忠實、最熱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就是新生命的方向。
Ⅶ 貝多芬一生的經歷
1、路德維希·凡·貝多芬 (Ludwig van Beethoven, 1770年12月16日—1827年3月26日),出生於德國波恩,維也納古典樂派代表人物之一,歐洲古典主義時期作曲家。
2、貝多芬在父親嚴厲苛刻的教育下度過了童年,造就了他倔強、敏感激動的性格。22歲開始終生定居於維也納,創作於1803年至1804年間的《第三交響曲》標志著其創作進入成熟階段。此後20餘年間,他數量眾多的音樂作品通過強烈的藝術感染力和宏偉氣魄,將古典主義音樂推向高峰,並預示了19世紀浪漫主義音樂的到來。1827年3月26日,貝多芬於維也納去世,享年57歲。
3、他的父親約翰·范·貝多芬是科隆選帝侯宮廷的男高音歌手,兼鋼琴與唱歌教師,因嗜酒影響全家生活。其母瑪麗亞·瑪格達琳娜只活了41歲。貝多芬是家中的第2個孩子(第一個早夭只活了6天),此後其母瑪格達琳娜還相繼誕下5個孩子,但只有兩個男孩卡斯帕爾·安東·卡爾、尼古拉斯·約翰長大成人,他們在貝多芬的音樂生活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4、貝多芬始終沒有找到終生伴侶,終生未娶,但是其情感經歷是相當豐富的。
5、1792年11月,22歲的貝多芬在海頓等人的鼓勵支持下離開故鄉,開始拜海頓為師學習作曲,定居於維也納
6、1800年,貝多芬被16歲的貴族小姐琪麗愛泰迷住。由於出身的天壤之別,最終使他們勞燕分飛,使得當時深受耳疾擾的貝多芬差點為她自殺,並為她創作了《C小調月光奏鳴曲》 。
7、1804年貝多芬與寡婦約瑟芬產生了感情,但二人最終因身份地位相差懸殊,失之交臂 。
(7)誰的一生經歷了什麼故事擴展閱讀
貝多芬一生創作題材廣泛,重要作品包括9部交響曲、1部歌劇、32首鋼琴奏鳴曲、5首鋼琴協奏曲、多首管弦樂序曲及小提琴、大提琴奏鳴曲等。因其對古典音樂的重大貢獻,對奏鳴曲式和交響曲套曲結構的發展和創新,而被後世尊稱為「樂聖」、「交響樂之王」。
Ⅷ 陸游的一生經歷
陸游的一生經歷
陸游的一生經歷,關於陸游的古詩文相信我們大家都是學習了很多,那麼關於陸游的一生經歷你知道嗎,下面我整理了陸游的一生經歷,歡迎大家借鑒和參考,希望可以幫助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宋代是個群星璀璨、詩才輩出的朝代、在眾多的詩人中、若論誰的詩詞為第一流、陸游必榜上有名。
然而、因為兩首《釵頭鳳》、陸游和唐婉凄美的愛情故事讓我們耳熟能詳。也是為此、陸游背上"媽寶男"、"負心漢"這樣的標簽。
在不墜青雲之志下、陸游盡管人生五起五落、仍不懈地握培奔走於仕途、始終積極主戰、且親臨抗金前線體驗軍旅生活、努力躬耕於文壇。
陸游生不逢時、英雄末路下、留給後世極其寶貴的財富、至今閃爍著灼灼飢雀其華的耀眼光芒。陸游一生著詩良多、現存世有九千多首詩、而且這些詩的水準都很高。
清代大才子趙翼曾說道:"宋詩以蘇、陸為兩大家、後人震於東坡之名、往往謂蘇勝於陸、而不知陸實勝蘇也。"
雖然有才華、但是陸游的仕途並不順暢。由於秦檜專權、陸游直到秦檜死後才得以入仕、此時陸游已經33歲了。在對抗金人的問題上、陸游一直都是主戰派。遂被當朝的主和派屢屢打壓排斥、又因一次整飭吏治軍紀的建議欠妥、被主和派段肢唯借機彈劾、觸怒了宋孝宗、被貶任鎮江府通判。此後又接連被貶、最終被免 職、回家賦閑去了。
那首著名的《游山西村》就是在這個時期的所寫的:
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
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簫鼓追隨春社近、衣冠簡朴古風存。
從今若許閑乘月、拄杖無時夜扣門。
陸游不僅詩寫得極好、詞也是一絕。雖然詞的數量不多、存世有一百多首、但每一首都是精品。明代文學家楊慎對陸游的詞贊揚道:"纖麗處似淮海、雄慨處似東坡。"
公元1189年、宋光宗趙惇即位後、改任陸游為禮部郎中兼實錄院檢討官。但不久、陸游因"廣開言路"的諫言、再度被主和派群起而攻之、被以"嘲詠風月"為由罷免、再次回歸故里、在家賦閑長達十多年。
這時的陸游依舊筆耕不輟、但是卻飽受了人世滄桑。其詩詞的風格也與早期大不相同。
《訴衷情》
當年萬里覓封侯、匹馬戍梁州。關河夢斷何處?塵暗舊貂裘。
胡未滅、鬢先秋、淚空流。此生誰料、心在天山、身老滄洲。
三年後、67歲的陸游又寫下有名的《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戌輪台。夜闌卧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
宋寧宗趙擴即位後的'第8年、77歲高齡的陸游、第五次被啟用擔任同修國史、實錄院同修撰、兼任秘書監、負責編撰《兩朝實錄》、《三朝史》、最後被提任為寶章閣待制、返回故里養老。
由於宋朝北伐失敗、憂郁成疾的陸游終於倒下、彌留之際寫下了絕筆《示兒》: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陸游一出生、就經歷了大宋史上最恥辱的靖康之難、到了兩歲、北宋就已滅亡。陸游一生寫了13000首詩左右、是歷史上寫詩最多的詩人、流傳下來的也有近萬首、被後人稱為「詩神」。詩神陸游、一生坎坷、只有兩樣東西從未放棄。是哪兩樣呢?一樣是對國家民族的愛、一樣是對唐琬的愛情與追憶。
陸游的家族是宋朝名門望族、從他的高祖開始、進士及第就有16人、可謂門第輝煌。到了他父親陸宰的時候、卻因奸臣讒言、導致被罷官。隨後陸宰加入了三年民間抗金組織、陸游也在這三年練就了一身好武藝。
陸游雖然有收復中原的志向、但當朝皇帝卻沒有心思北伐中原、只想安安穩穩地守住半壁江山。而且陸游秉性嫉惡如仇、所以經常得罪朝中權貴、多次被貶。陸游一生並沒能親歷大規模北伐戰爭、所以他一生都沒有真正實現理想的機會、但他從來都沒有放棄。
在他68歲時、本應是退休養老的年紀、可卻依然惦記著征戰沙場、還寫下了「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戍輪台。夜闌卧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
到了85歲、陸游寫下了絕命詩:
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
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陸游19歲時、娶了表妹唐琬為妻、並且將傳家之寶鳳釵給了唐琬。陸游娶唐琬前、眼裡只有書、是出了名的書痴、娶唐琬後、心裡只有唐琬。結了婚不到三年、陸母就認為陸游沉迷女色、不思進取、並且以唐琬不能生育為由、讓陸游百般無奈地休了唐琬。
可後來、陸游還是不願意放下唐琬、所以就來了個「金屋藏嬌」、偷偷地買下了一棟宅子、和唐琬偷偷地約會。但好景不長、沒過多久就被人告密、在陸母的壓迫下、只好痛心地和唐琬分手。
時別七年、再一次偶然的機會下、陸游再次和唐琬相遇沈園。這時候的唐琬已經改嫁。在他百感交集之時一揮而就、寫下了流傳千古的《釵頭鳳·紅酥手》:
紅酥手、黃縢酒、滿城春色宮牆柳。東風惡、歡情薄、一懷愁緒、幾年離索。錯、錯、錯!
春如舊、人空瘦、淚痕紅浥鮫綃透。桃花落、閑池閣、山盟雖在、錦書難托。莫、莫、莫!
陸游寫下《釵頭鳳》後隔壁而去。當唐琬再次來到沈園看見陸游的題詞時、不由感慨萬千、於是就和了一闋《釵頭鳳·世情薄》、不久後便抑鬱而終。而陸游得知唐琬死訊後更是悲痛萬分、對唐琬的愛與追憶至死也沒忘記。
對國家民族的愛、對唐琬的愛情與追憶。陸游一生、只有兩樣東西、從未放棄。
一、婚姻
陸游初娶表妹唐琬、夫妻恩愛、卻為陸母所不喜、陸游被迫與唐琬分離、後來唐琬改嫁趙士程、陸游再娶王氏。十餘年後他們春遊沈園相遇、陸游傷感之餘、在園壁題了著名的《釵頭鳳》。唐琬看到後感傷之餘也依律賦了一首《釵頭鳳》。此次邂逅不久唐琬便憂郁而死。陸游為此哀痛至甚。
二、功名
陸游天性愛讀書、自幼有「掃胡塵」、「清中原」的夢想。28歲時、陸游到臨安參加考試、秦檜的孫子秦塤也參加了這次的考試。本來秦檜想授意主考官陳之茂讓自己的孫子當第一、但是由於陸游的文章太好、陳之茂沒有聽從秦檜的安排。
秦檜一怒之下、取掉了陸游的卷子。不過、殿試考試由皇帝親自主持、秦塤也沒有得到狀元、狀元被另一位才子張孝祥奪得。後來宋孝宗登基、起用主戰派、陸游才進入朝政。因為沒有科舉功名不好做官、當權派重新給陸游補了一個進士功名。
三、仕途
先後在王炎、范成大的幕中擔任軍職。他親至前沿視察、提出北伐之策等、均未被採納。又因故土沒有收復、遺民於水火之中、內心非常痛苦、經常「脫巾漉酒、柱笏看山」、又不諳官場的禮法、遂遭「不拘禮法、待酒頹放」的譏諷。因此、自號「放翁」。
寧宗時、韓奼胄邀他修二朝實錄、一度復出、並寫《南園記》、激勵韓奼胄繼承其祖父韓價遺志。
四、育子
陸游家訓共二十六則、其從四十多歲開始寫、直到八十餘歲仍在不斷增補。陸游很重視子女教育、寫了一百多首教育兒子的詩、以這種形式傳遞家風。
陸游告誡兒子、但願你長大後能讓鄉親們稱贊是有道德的好人、即使是當一個普通老百姓、在道德層面也不比高官差。「聞義貴能徙、見賢思與齊。」教導兒子做到有錯必改、見賢思齊。他告誡兒子對後代要經常嚴加管束、不要讓他們與輕浮淺薄的人交朋友。
五、逝世
韓奼胄團北伐失敗、被主和派殺死、陸游也遭到非議。斯時陸游已年逾八旬、貧病相煎、雖然屢受打擊、然愛國之心不衰。1210年1月26日(宋嘉定二年十二月十九日)、他懷著悲憤離開了人世、享年86歲。
Ⅸ 郭子儀的一生究竟都經歷了什麼,為何被說為是一部傳奇故事
郭子儀一生經歷數朝,德高望重,被封為了汾陽郡王,有著很多的封賞,豪宅就位於京城最繁華的地方,人來人往,郭子儀就吩咐大門敞開,無論什麼人都可以進入,有一次郭子儀手下的一個大將即將去前線打仗就前來告辭,結果這個大將就看到了很令他驚訝的一哪桐幕,郭子儀手忙禪緩沖腳亂的在伺候自己的老婆女兒,他覺得郭子儀這樣的身份做這種事情,還不關上大門讓所有人都有機會看賀殲到很不合適就和其他的將軍一起勸郭子儀關上大門,郭子儀笑笑道:“現在我家這么大,有著上千人在這,要是我關上門來那些嫉妒我的人就會到處誣陷我了,現在我這樣他們就算想要誣陷我也沒辦法的。”
Ⅹ 王昭君的一生的經歷是怎麼樣的
,王昭君作為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一,一生都是值得大家同情跟敬佩的。她為了維護自己國家不受侵犯,,成為了政治上的犧牲品。出使塞外之後,直到她死的那一刻都沒有機會回到自己的國家。
王昭君名嬙,字昭君,出生於平民之家,14歲時以民女的身份被選入掖庭成為一名宮女。由於漢元帝後宮里的女子大多,根本挑選不過來,很多女子一直到死都沒受到過皇帝的寵幸。漢元帝當時為了省事,直接讓宮廷畫師毛延壽、陳敞等人將這些宮女的畫像畫下來,根據畫像來召見那些宮女。
當王昭君告別故土抵達匈奴後,被稱為寧胡閼氏,當時的呼韓邪單於只和她一起生活了三年,還給他生了個兒子就去世了。等到單於去世之後,王昭君就給當時的漢廷寫了一封信,想要回到漢朝來。當時的皇帝漢成帝讓她「從胡俗」,又嫁給了呼韓邪單於長子復株累單於,兩人一起生活了十一年,生下了兩個女。當復株累單於去世之後不到兩年的時間,王昭君就病逝了。在出塞之後,一生不曾再踏入中原半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