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甲午風雲的歷史背景和故事便概
背景
日本侵略中國是蓄謀已久、准備充分的。1867年,明治天皇睦仁登基伊始,即在《天皇御筆信》中宣稱「開拓萬里波濤,宣布國威於四方」,蓄意向海外擴張。1871年,近代中日兩國簽訂了第一個條約《中日修好條規》。
第一款:「嗣後大清國、大日本國倍敦和誼,與天壤無窮。即兩國所屬邦土,亦各以禮相待,不可稍有侵越,俾獲永久安全。」 這是一個平等的條約。但日本並沒有遵守這一條約,而是積極向中國擴張。1872年,日本開始侵略中國附屬國琉球,准備以琉球為跳板進攻台灣。
並迫使清廷承認日軍侵台是「保民義舉」(即間接承認琉球人是日本屬民),從台灣撤軍。由於清廷的軟弱無能,日本於1879年完全並吞了琉球王國,改設為沖繩縣。
經過:
在此階段中,戰爭是在朝鮮半島及黃海北部進行,陸戰主要是平壤戰役,海戰主要是黃海海戰。1894年7月下旬,中日兩軍在朝鮮境內開戰。清軍在豐島海面被日軍偷襲之後,很快被在陸上的成歡驛的日軍偷襲(成歡之戰),由於朝鮮政府已被日本控制。
葉志超、聶士成等部駐牙山的清軍被迫繞道漢城,北撤到朝鮮北部重鎮、平安道首府-平壤。毅軍以分統太原鎮總兵馬玉昆率五營一隊,與河州鎮總兵衛汝貴盛軍以及奉天的奉字練軍、盛字練軍一起,構成了四大軍29營,13526人,於8月先期入朝,在平壤與從牙山退回的葉志超、聶士成部匯合,朝廷命葉志超為駐平壤各軍總統。
從1894年9月17日到11月22日。在此階段中,戰爭在遼東半島進行,有鴨綠江江防之戰和金旅之戰。
清廷估計到日軍將乘勝入侵遼東半島,諭令李鴻章速謀戰守。李鴻章根據「各國探報,倭人將以大股圖犯北京,又雲謀襲沈陽」的情勢,提出了「孫吵惟有嚴防渤海以固京畿之藩籬,力保沈陽以顧東省之根本;然後厚集兵力,再圖大舉,以為規復朝鮮之地」的戰略方針 。
威海衛之戰是保衛北洋海軍根據地的防禦戰,也是北洋艦隊的最後一戰。日本大本營對山東半島的作戰部署為「海陸夾擊」北洋艦隊。李鴻章在建完各炮台後,即調派綏、鞏軍各4營分別駐守北幫炮台、南幫炮台。同時在劉公島上駐扎北洋護軍,並在海港東西兩口布設防材和敷設水雷248顆。
結果:
議和締約
10月初,奕欣親自出面,請求英國聯合美國和俄國共同調停中日戰爭。由於美、德、俄三國各有各的打算,英國於10月6日提出的調停建議沒有獲得任何結果。
11月初,日軍侵入遼東,將戰火燒入中國。清政府十分恐悶茄慌其「龍興之地」遭到兵燹之災,又轉請美國駐華公使田貝出面調停。這時,美國政府認為對清政府進行訛詐的時機已到,表示願意居間 「調停」。
由於急於求和,李鴻章在恭親王同意下派遣了一個德國人,即擔任天津稅務司的德璀琳作為自己的代表到日本去探商議和的條件。但日本拒絕和他談判,同時又通過美國人要求清政府派出 「具有正式資格的全權委員」。
當時旅順已失守,慈禧皇太後害怕日軍進犯京津,便不顧光緒皇帝等人的反對,先指使奕欣委託田貝秘密向日本疏通,後於1895年1月14日正式派戶部侍郎張蔭桓、湖南巡撫邵友濂為全權大臣,並聘美國國務卿科士達為顧問,赴日求和,當時日本正在猛攻威海衛。
由於軍事上的勝利,日本覺得使清政府無條件投降的機會還未到來,因此借口「全權不足」,將清政府的這兩位求和代表侮辱一番,驅逐回國。
日本擔心造成第三國干涉的借口,自動宣布承諾休戰,30日雙方簽訂休戰條約,休戰則罩侍期21天,休戰范圍限於奉天、直隸、山東各地。此時日軍已襲占澎湖,造成威脅台灣之勢,停戰把這個地區除外,保持了日本在這里的軍事壓力。
4月14日,清政府電令李鴻章遵旨定約。4月17日,李鴻章代表清政府與日本簽訂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