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什麼叫做走心的文案,怎麼寫走心的文案
能夠讓人記住,又願意傳播的文案,我們通常叫做有附著力的文案。又叫有粘性。這樣的文案往往跟謠言很相似。
那麼,如何讓自己的廣告創意有黏性?既然說營銷是一門藝術也是一門科學,那必然有跡可循,沒錯,這里有6個秘方,讓你的創意更有黏性。它們分別是:
1、簡單:精煉核心信息
2、意外:吸引維持注意
3、具體:幫人理解記憶
4、可信:讓人願意相信
5、情感:使人關心在乎
6、故事:促人起而行動
關於「情感」這兩個字,其實我個人更原因理解為「情緒」是要勾起別人什麼樣子的情緒,類似Rokia的故事,半瓶水包裝上的孩子的照片,要勾起的情緒都是同情的情緒。王老吉的「怕上火,喝王老吉」運用的是人害怕的情緒。
那麼,如何勾起人的情感,使人關心在乎?人最關心的是自己,所以自然,與自身相關的利益,更能夠勾起情感,讓人付諸行動。約翰·卡普爾斯就非常的精於此道,看看以下幾個他常用的做法就知道了:
*若能照此簡單計劃行事,包您遠離金錢煩惱。
*給我5天時間,還您一個活力四射的個性......讓我證明給您看,完全免費!
*快速增高秘訣,助您步步高升。
*55歲就退休
幾乎每一條都融入了自身的利益,讓人不得不在乎,並且勾起人們對於做更好的自己的美好情緒。
當然,有時候個人利益相關也不一定能夠通用,比如,當涉及到道德,涉及到政治的時候,這個就暫時不展開了。
6、故事:促人起而行動
有沒有發現,不管是在課堂上,還是會議上,只要一旦有人講小故事或者講個人經歷等,大部分人都會馬上豎起耳朵聽。那麼,哪些故事具有黏性?答案是:所有的故事都有黏性。
也許,你沒發現,其實故事也有類型的:挑戰情節、聯系情節、創造情節。
挑戰情節:往往講述的是自我突破類型,比如麻雀變鳳凰、反敗為勝、身殘志堅的故事,主要用來鼓舞人,啟發人去接受更多挑戰。
聯系情節:比如一個屌絲遇到一個美女,一瓶可樂把他們聯繫到一起;往往講述的是社會關系;
創造情節:類似蘋果打到牛頓啟發了萬有引力定律,一般是解開了人們長久的迷思或是以打破常識和創新革新的辦法處理問題。
那麼,應該在什麼時候講什麼類型的故事呢?在公司年終晚會上,講聯系情節准沒錯,而在項目啟動大會上講挑戰情節準保沒錯。其實了解以上三個故事類型並不是為了讓我們學會講故事,而是要學會收集識別好的故事,以方便我們在廣告創意中運用。
故事最大的作用,就是用來模擬和啟發,比如,A是專業人士,B是業餘人士,A演示給B看自己的專業工具運用原理,B一定一臉蒙逼了,此時此刻A如果一個說明原理的故事來解說的話,B一定能夠懂了,這會讓兩個認識不一致的人能夠在相對一致的基礎上對同一個事物有所了解。
關於故事,其實本篇已經有了好幾個了,你能找到他們的作用么?
小結:
讓創意更有黏性的6個點,可以簡稱為:簡、奇、具、信、情、事,故事永遠都是具體的,大部分的故事也都具備「情感」和「意外」的因素,關鍵是,要想有效的傳達出故事,必須要保證一個前提,就是簡單,確定故事反映出你的核心信息。你一定聽過偷腎的故事吧,你覺得這個故事符合了以上六點的哪些點呢?
葉小魚,《新媒體文案創作與傳播》作者,微信公眾號:葉小魚跑跑跑(talkto520)
❷ 文案人必知的故事型文案的4個特點
關於廣告學的爭論歷來有之,以霍普金斯與大衛·奧格威為首的科學派和以波恩巴克與喬治·路易斯為首的藝術派早在幾十年前就已經吵得沸沸揚揚,但藝術派和科學派在某一個觀點的看法上卻出奇的一致,他們都強調要在文案中講一個故事。
我在前一篇文章中已經談到了故事營銷的神奇作用,但更多時候我們不僅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所以在這篇文章里我試著從自己的角度分析一下故事型文案之所以起作用的原因,歸納一下它們的共同特點,以方便我們之後的寫作。
故事之所以能夠充分調動起讀者的情緒,很大的一個原因就是其具有很強的代入感。我們在看小說和電影的時候總會在不經意間將自己想像為故事的主人公,他們的行為會牢牢地牽動著讀者的情緒,時而為他們高興,時而為他們的不幸遭遇而落淚。
我小的時候就特別迷戀《西遊記》,做夢都想把自己變為孫悟空,找一條光滑的木棍做金箍棒,模仿孫悟空的動作。這種強烈的代入感一直到上學後老師告訴我們孫悟空是虛構的人物時才消失,為此還難過了好幾天。
耐克和阿迪達斯兩大巨頭每年都會想方設法地簽一批NBA大牌球星,並為他們奉上數以億計的大合同,但回報也很明顯,喬丹和科比系列的籃球鞋都曾迅速為他們打開國際市場,讓公司賺的盆滿缽滿。球星代言為什麼會如此火爆呢?同樣是由於代入感,球迷在穿著偶像鞋子的時候就會產生一種心理暗示:我可以像喬丹和科比一樣投中那些絕殺球,帶領球隊獲勝。
知名編劇和小說作家都深知逆襲類的故事總是會受到大眾的青睞,作為受眾的我們也非常樂意看到英雄歸來的戲碼。而且這一策略也不斷地被應用於商業社會中,很多的品牌故事、軟文都在塑造逆襲的情節,並且屢試不爽。這是由於讀者在讀到這樣情節的故事後,會情不自禁地將自己代入角色中,跟著故事裡的人物一起逆襲,就好像自己也經歷了一次,從而會在心裡產生一定的快感。
比如被大眾所津津樂道的喬布斯重回蘋果的故事。1997年蘋果公司市值一路下滑,之前被排擠出自己親手所創公司的喬布斯迎來回歸,這一次他又創造了神話,而且創造了前所未有的輝煌,蘋果公司市值一度超過埃克森·美孚石油公司,成為全球市值最大的公司。
在之前的文章中提過,文案的策略要足夠小,定位越小才越精準。
故事型文案通常描述的都是某個人的經歷,無論多麼大的主題都是通過個人的故事來體現的,以小見大。比如馮小剛的《唐山大地震》和《一九四二》,都是通過某個小人物來反映一個大的時代背景,這個人物就是這個時代的一個縮影。又比如這幾天豆瓣評分很高的《血戰鋼鋸嶺》,同樣是通過一個醫務兵來體現血濃於水的戰友情,人與人之間的信任與人間的大愛,但這種「大愛」恰恰是需要通過一個小小的醫務兵來體現,才會激起觀眾的情感。如果只是講道理式的泛泛而談,相信觀眾都會睡著。
不只有電影,文學作品中同樣也時如此。如老舍先生的《茶館》通過描寫一個茶社中幾個人的故事表現了整個大時代背景的興衰;錢鍾書先生在《圍城》中只是塑造了一個方鴻漸就讓讀者接觸到了當時整個社會的氣息。魯迅先生講了一個祥林嫂的故事,就讓我們看到舊社會對於窮苦大眾的精神迫害。
那在我們寫文案的過程中同樣可以以小見大,受眾已經厭倦那些毫無吸引力的大道理了。在文案中講個普通人的故事,賦予其情感,更容易獲得受眾的青睞。
如網路的這則廣告文案:
如何讓搜索引擎這樣專業性強的詞彙更容易被普通大眾所接受,來講一個普通人的故事吧!通過兩為普通女性在生活中對網路的使用,一方面可以看到她們對於孩子的愛以及對待生活的態度,另一方面也巧妙地宣傳了網路,不會招致受眾的反感。
又比如支付寶的十年賬單有話說系列的文案:
是不是感覺充滿了人情味?這就是典型的在講普通大眾故事的例子。通過一個個鮮活有趣而又彼此不同的個體來表現支付寶在生活中的應用,讀者馬上就會產生一種「我也要查詢一下自己的賬單」的沖動。試想一下,如果這個系列的文案改為 「支付寶,無所不能」、「讓你的生活更便利」、「支付一下,智慧生活」 還會有這樣的效果嗎?
文案也要像優秀的電影和文學作品學習,多講講普通人的故事,去引發讀者的共鳴。
有人的地方就有故事,有人的地方就有情感,文案要想有情懷就先要學會講故事。故事中的情感往往是通過具體的行為表現出來的,可能是一份堅持,一次出乎常人的舉動,或者是一個微不足道的細節。
好萊塢編劇都推崇「救貓咪」思維,所謂的「救貓咪」場景是指:為了讓主人公具有吸引觀眾的特質,給主人公安排一些幫助他人的場景,哪怕是很小的一個場景,比如:救一隻貓咪。通過這一舉動,讓觀眾覺得主人公有血有肉,而不是一個冷冰冰高高在上的英雄。
同樣,一個企業也需要故事來豐富其內涵,擴大民間的影響力。說白了,人才是這個社會的組成單位,人們對於一個冷冰冰的公司很難形成記憶點,口口流傳的只有其有趣且神秘的企業故事。一提到阿里巴巴,大家可能就會想起馬雲與十八羅漢創業的故事。而真正讓你記憶深刻可能就是其中一很小的一個點,比如當年的蔡崇信放棄70萬美元的年薪,每月只拿500塊來和馬雲一起干。又比如徐克以俞敏洪三人的故事原型拍攝的《中國合夥人》,我們總會記得電影里他們所遭受的質疑,所經歷的彷徨,更會清楚地記得他們在納斯達克敲鍾的那一幕。電影的熱播幫助新東方在民眾心目中樹立了一個完美的正面形象。故事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成就一個企業。
國外的廣告文案非常善於講故事,比如華芝士這篇經典文案:
描寫的都是一些生活的瑣事,不過點點滴滴讀下來,我們可以發現其中豐富的情感,那種積累起來的對父親的愛躍然紙上。當你故事中的情感走進了讀者的內心,再讓他們作出購買的決定時就容易多了。
在之前的文章《4步寫出有共鳴感的文案》中提到,共鳴感的產生一定是基於受眾也有同樣的經歷,從而產生了相同的情感。這也就解釋了為什麼同樣的故事在不同的人看來會產生褒貶不一的評價。同一個電影有的人整場看下來無動於衷,有的人會哭的稀里嘩啦;書中的一句話有的人一眼帶過,有的人就會深有感觸,把它當做金句摘抄下來。這些都是由於各自的經歷不同而產生的不同反應。
前段時間林丹出軌霸佔了頭條,在我們看來這就是一個沒管住自己下半身的男人犯的錯誤,只當做茶餘飯後的談資。我周圍有個朋友懷有身孕,對於這種在妻子孕期內出軌的行為憤怒異常,欲殺之而後快。因為我們沒有過懷孕的經歷,自然沒辦法對這種憤怒感同身受。
好的故事總是會讓某個特定群體的受眾產生共鳴感。我們在寫文案時要盡量去揣摩讀者之前的經歷,把握讀者的情感,和他們產生共鳴。讓讀者讀到你的文案之後產生一種「哎呀我去!說得真好」、「他怎麼知道我是這么想的」、「他說出了我的心聲」的感覺。
比如阿迪達斯的大型廣告片《impossible is nothing》,通過各界運動員講述在自己運動生涯中所經歷的的挫折與磨難,最終走向成功的經歷來說明沒有什麼事情是不可能的。觀眾在看過這些廣告之後就會想到自己之前經歷的挫折與失敗,進而受到鼓舞。
阿迪達斯的廣告非常擅長在與受眾產生共鳴,替用戶發聲,之前我們提到的《太不巧,這就是我》的系列廣告也有異曲同工之妙。
類似的還有聚美優品的經典廣告:
相信年輕一代看到這個廣告後都會有一種說到我心坎里的感覺。廣告講的是陳歐自己的故事,但文案提到的「質疑」、「嘲笑」、「孤獨」都是成長路上我們所經歷過的,自然就可以感同身受,產生共鳴。文案通篇沒有講一句產品,但無形中已經拉近了受眾與品牌的距離。
❸ 怎樣寫出有故事性的文案
我覺得,撰寫一則清晰明白、論證符合邏輯的文案,有點象在兩點之間架設一條電話線。第一件要作的事就是決定你的電線桿子設立的路線。然後依序把它們樹立起來。只有這樣你才能把線拉起來。換句話說,在你開始動筆之前就要把基本架構想好。我疏忽忘記這條規律的結果通常是陷在一團糾纏不清的線纜當中。 我們在寫文案的時候,要學會多用感嘆詞,通感是一種在文學作品中常用的修辭手法。人的五感體驗都是想通的,一種感官的刺激能夠激發另一種感官的體驗。比如說你聽到一段輕松活潑的音樂就能聯想感覺到快樂的事情,甚至在你看到輕松活潑這四個字的時候,你的內心已經有微弱的積極心理變化。這樣我們的文案就會很受讀者們的歡迎! 注意文案要學會通用修辭手法,吸引讀者的閱讀興趣,正如,簡單的一句「她的聲音很甜」,就是將聽覺與味覺互相連接,讓人看到這句話,內心就開始有不同的心理變化,自然跟著節奏走,然而,視覺、聽覺、味覺再次產生了連接。平時在寫文案過程中,若能善於使用這種通感修辭手法,不僅能為文案增添幾分色彩,還增加了整體文案的趣味性,會給用戶不一樣的閱讀體驗,引發用戶關注,極有可能由路粉轉為忠粉。想要了解更多文案小知識,可以關注我,為您提供更多的文案技巧,干貨分享。還可以私信我哦,很高興為您提供更多關於文案的資源。
❹ 想讓顧客引起情感共鳴你需要這樣寫文案
人類天然喜歡聽故事,接受故事,並且容易理解故事。在寫文案時用故事的形式給大家講道理遠比說教的方式,更容易讓聽眾聽明白。
怎樣的故事算好故事呢?文案空間站告訴我們,能引起顧客的情感共鳴的故事。那麼如何才能引起一群陌生人的情感共鳴呢?心法就是:要講和聽眾類似的痛苦。
就是在講故事的開頭,就提出粉絲中大部分人會遇到的共性問題,然後你的故事開頭就講這些問題,都是你曾經經歷過,那麼這些共同的經歷,就會引起粉絲強烈的情感共鳴。你理解這個套路了嗎?寫文案時,不要上來就提產品,沒有人關心你的產品,每個人永遠只關注自己的問題,渴望如何找到出路。
你要先講一個跟目標客戶類似經歷問題的故事,把他帶入到情節中去,然後通過故事情節,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其實這個方法,就是你的產品。我們講故事選擇主角的時候,一定不能選高富帥,藝術家這些具備特殊條件的人,而要選擇跟普通人有共同特徵,類似經歷的人,才容易引起粉絲的情感共鳴,走進大家的內心世界。
在講故事時我們要適當製造情節沖突。可以是人物之間的沖突,可以是時間上的沖突,可以是情緒上的沖突,可以是心理上的沖突等等。因為故事有了沖突才能抓住粉絲注意力,更重要的是經歷過磨難得來的成功,粉絲才會認為這是真實的。
文案空間站為你總結出一套非常有效的引起情感共鳴的故事模板,每個人都可以通過套用練習,寫出像子彈頭一樣擊穿客戶內心的故事。
這七步能引起情感共鳴的故事模板就是:
1、問題:自己以前的苦逼生活狀態介紹;
2、挫折:生活或事業突然遇到挫折,找不到解決方法;
3、救助:開始向外尋找突破口,但是並不順利;
4、轉機:偶然機會,一本書或一個人或一個產品突然之間顛覆自己大腦的思維;
5、嘗試:開始瘋狂地學習新知識,作出新的嘗試;
6、成功:生活或事業開始出轉機,忽然前途光明起來;
7、感召:因為自己受益,所在想幫助更多人成功。
這樣一個七步故事套路,重點是給人一波三折的沖突,製造情緒張力,讓他被故事帶入情節中,影響他大腦中的潛意識,從而相信你的故事。讓他在情感上欲罷不能,最後實在控制不住慾望,掏錢購買。
❺ 怎麼用講故事的方式寫文案
你寫的不是公關文吧?我覺得你首先可以改一改人稱,第一人稱當然是最親近讀者的了,第二三人稱次之。但是也不能粗略的改,你得符合你正文的人稱,如果這樣不能用第一人稱,你可以直接用人名來做介紹。
不知道你要寫多少字,你可以多注重寫情節和感情上的變化,可以將事情的始末或者原委娓娓道來,這樣的話故事性就強很多。如果字數多,還可以摻合著人物的心理和環境的描寫,字數少的話就挑著情節的變化寫。
還有你寫的時候,要注意給讀者留個懸念,增加趣味性,也可以自己製造一些曲折離奇的情節,讓這件事變得豐富生動起來。我覺得用故事的方式寫,最重要的是你要站在一個看故事的人的角度,去分析你的正文,有哪些是值得提出來的,你喜歡聽什麼樣的故事,喜歡聽別人怎麼去敘述一個故事,這樣你才能像講故事一樣,把握旁觀者的心理訴求,寫出好的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