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西禪寺的宋荔
始於唐朝的福州西禪寺,在建寺之初就遍植荔枝,千年來「怡山啖荔」的風俗一直流傳至今。據《西禪小記》中記載,「最多時有荔枝樹四五百株,其中多名種,核小、肉厚、汁多、香甜異常。」自明朝開頃中始,寺僧每年均舉辦荔枝會,邀請地方人士參加,寺里拿出保存的古今字畫,請人賞析。每年盛夏蟬聲高鳴荔枝紅熟之際,福州文人雅士就應邀蒞寺,開園採摘品嘗荔枝。擊缽擘箋斗韻,或揮毫書畫,堪稱盛事,留下許多軼事與詩詞,成為福州一大傳統民俗文化。蔡襄曾經這樣稱贊西禪寺的荔枝:「荔樹風光佔全夏,荷花顏色未留香。」 1981年全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朴初首次到訪就留下名句:「百柱堂空觀劫後,千年象教話當時。禪師會得西來意,引向庭前看荔枝。」在瘋狂的文革中,西禪寺不可避免地遭到浩劫。現存的這株宋荔先後經歷過四次枯榮,主幹中虧渣心已經枯朽,僅靠外側剩餘不到10厘米厚的殘余皮層支撐而頑強地生存著。十幾年前,為了保證這株宋荔的正常生命代謝,一位名叫品性的法師為它牽引水管,確保其從樹根到樹端都有充足的供水。在寺內僧人精心照料下,宋荔枯木逢春,重新開雀空山花結果了。
如今寺內數百棵荔枝樹有一半以上是以宋荔為母體嫁接繁殖的,它們的果實肉厚、核小、甜酸適口。每當荔枝採摘時節,都會吸引大批善男信女前來品嘗。
⑵ 福州西禪寺和西禪荔枝
位於福州西郊怡山之麓,工業路西邊南側的西禪寺,名列福州五大禪林之一,為全國重點寺廟,古剎大門坊柱上鐫刻一副楹聯:荔樹四朝傳宋代,鍾聲干古響唐音。這是清代周蓮撰寫的聯句,點明西禪寺是唐朝的古寺,寺內種植宋代古荔枝。
南北朝時,道人王霸居此練丹,每逢飢歲,便靠賣丹葯換米救濟百姓,後來王霸服葯仙蛻,人們敏扒便在他的故居建寺,觀號稱信首來紀念他,隨末廢圮。
宋代《三山志》記載:唐觀察使李景溫招僧起新。立寺距今已有1300餘年歷史了。
佛殿齋堂在松林和荔枝樹掩映下,自顯園林藝術和佛地風韻。
西禪寺內有天王殿,大雄寶殿,法堂,藏經閣,觀音閣等大小建築36座,佔地7.7公頃,最妙的是放生池的九曲橋有似江南園林格局,在拱橋上觀賞景緻,塔影湖光與大小不一的荔枝樹相映,秀色宜人,刻石昭示:宋荔,附近有一座明遠閣,是歷代名家應邀吟唱的所在。
清康熙年間,西禪寺有荔枝樹四五百棵,西禪寺還有荔枝專著《西禪荔枝譜》,為一個寺廟的荔枝作譜,這在中國乃至世界都是罕見的。上世橋臘昌紀30年代局簡,郁達夫游覽福州西禪寺,對茘枝大加贊賞,作詩:陳紫方紅供大嚼,此行真為荔枝來。
如今,掛著宋茘招牌的荔枝樹有兩棵,老桿上還長著新枝,披著翠綠的嫩葉,如同穿著華彩服飾的千歲老人。而宋茘兩字是書法家肖心濤的手跡。
西禪寺的茘枝歷來聞名福州,若大的荔枝,內核退化只有黃豆大小,被福州人稱之為蛀核荔枝,在宋代蔡襄的荔枝專著里雅稱:丁香茘枝,西禪寺還有天洗碗,中冠等優質品種,更有趣的是地處北緯26度附近的西禪寺荔枝比北緯25度附近所產的荔枝更早幾天上市!千年來怡山啖茘的風俗一直流傳,宋代蔡襄稱贊西禪寺荔枝:荔樹風光佔全夏,荷花顏色未留香。如今寺內數百棵茘枝樹有一半以上是宋茘為母體嫁接繁殖的,它們果實肉厚,核小,酸甜適口,每當荔枝採摘時節,都會吸引大批善男信女前來品嘗。
⑶ 郁達夫有哪些故事呢
郁達夫有一次請軍界的朋友們到飯館里吃飯,飯吃完後,飯店的服務員來到桌前收賬。只見郁達夫從鞋底拿出幾張紙幣給樂服務員。朋友們看見郁達夫將紙幣放在鞋底,對他這一行為十分不解。隨後郁達夫告訴朋友,因為自己曾過過沒有錢的日子,現在有了錢,要將它們踩在腳底,讓它們永世不得翻身。通過這則小故事,不禁覺得郁達夫也是一位充滿生活情趣並且幽默感十足的人。
有一次,郁達夫被邀請去演講有關文藝創作的相關知識,郁達夫走上講台後,在黑板上寫下「快短命」三個大字。台下的聽眾朋友們對此疑惑不解,大多面面相覷。隨後,郁達夫說到,自己今天演講的題目是《文藝創作的基本概念》,而黑板上書寫的「快短命」就是文藝創作的要訣。「快」可以理解為「痛搜搭快」的意思,「短」就是說文章主旨要簡明扼要,而「命」指的是寫作文章時候,不要偏離題目,要時刻扣住命題。郁達夫世旁拿圍繞「快短命」三字做完演講之後,總共花費不到兩分鍾。郁達夫走下講台時,台下爆發了雷鳴般的掌聲。
1936年2月4日,大才子郁達夫應當時國民政府福建省主席陳儀之邀,到福州游覽。福州自古盛產荔枝,西禪寺的「十八娘」荔枝更是聞名天下。按照西禪寺老規矩:每逢舊歷四月荔紅蕉綠時節,荔枝可以任由遊客隨意大吃,每人只收銀角6枚,但吃完了事,不能打包帶走,有點自助餐的意思。
郁達夫非常愛吃荔枝,自然更不會放過這「十八娘」自助餐。據郁達夫《閩游日記》記載,1936年赴任福建省政府參議之後不久,大才子就邀約著八九個浙江籍同鄉一起去西禪寺大吃荔枝。據當年「自助餐友」回憶,他吃的荔枝最多,還一邊吃一邊吟詩,一副大才子派頭。當家和尚訪知有郁達夫在座,馬上叫小和尚捧出文房四寶,請他題詩。他推辭說:「面對這么好的荔枝,盡量吃還來不及,哪有心情吟詩寫字?」說罷,又埋頭大吃起來。但經不住當家僧人的熱誠,只見他略思片刻,就在一張宣紙上寫了四句:「鵷雛腐鼠漫相猜?世事困人百念灰。陳紫方紅供大嚼,此行真為荔枝來。」
可是就在這一天大吃荔枝之後,大才子腹痛難忍,腹瀉不止。回家急請醫生,偏偏是星期日,醫院停診,真是要多冏有多冏。還好,在關鍵時刻,鄰居問了一句:「是不是吃荔枝了?」急忙拿來一小碟醬油讓大才子喝下,奇怪,不久肚子就不痛也不瀉啟運了。
⑷ 散文 || 蟬鳴聲中話荔枝
文 / 淡水泉
福州夏天的味道,除沖皮滾了茉莉的香、芒果的酸,就數荔枝的甜了。當知了的歡唱把你從夢鄉中喚醒時,荔枝譜中那名聲最大也相對早熟的妃子笑就紅遍了大街小巷的商肆攤點。這個時候的茘枝,清甜中透著酸澀,鮮是鮮美,但還未到佳處,只可當作嘗新。待到端午的鑼鼓聲喧時,增城的糯米糍、從化的桂味,便如同胭脂水一般紅紅火火地湧向市場。
吃荔枝我是癮君子,特別喜歡桂味,不僅肉質爽脆、晶瑩多汁,且剝去表皮後不滲汁水。因為果肉厚實,它的核就只有紅豆那麼大。入口之際,頓感齒頰流香,冰甜之間散發著一股似桂花又似玫瑰的芳香,真是奇妙。有了這種香味,簡單的甜蜜竟擁有了豐富的層次。即使吃得再多也只是滿嘴甜香,絕不返酸。桂味荔枝的殼是脆的,皮刺尖銳會扎痛手指。不象糯米荔的果皮,看著起粒其實平滑柔軟。所以,任何東西都不可能完美,喜歡它的滋味,就不必太介意它外表的尖刻了。
廣東的荔枝雖好,可我還是掛念福州的荔枝。早些年福州的荔枝是很有名氣的。因為多,街店皆有,夏暑都是,也就不覺得稀奇。倒是陳紫、丁香、十八娘等本土的珍品上市不易。偶遇早市的農婦挑著叫賣,總會買上三五斤,冰鎮後慢慢享用。但如今漸漸式微,市面上已是難尋這些名荔的身影了。這就叫我想起西禪寺的荔枝來。所謂「暑雨初霽夏蟬鳴,西禪古荔枝頭紅」,說的就是它了。
福州城西的西禪寺,曾以盛產荔枝而聞名遐邇。每年仲夏,荔枝成熟,火紅一片,形成一景。宋代著名書法家、福州太守蔡襄,曾經這樣評價西禪寺的荔枝:「荔樹風光佔全夏,荷花顏色未留香」。時至今日,寺院內還有兩棵彌足珍貴的宋代古荔樹,由這兩棵古樹扦插散枝的荔枝樹更是遍布寺內,所產荔枝核小如丁香,亦謂之蛀核。自明朝開始,寺僧每年均舉辦怡山荔枝會,邀請地方人士參加,人們品味荔枝之餘,留下了很多啖荔詩篇。放生池附近有一座明遠閣,就是歷代名家應邀品荔吟唱的所在。一九三七年,客居福州的著名作家郁達夫到西禪啖荔後留下七絕一首,其中以「陳紫方紅供大嚼,此行真為荔枝來」的名句轟動一時。
怡山的啖荔盛會,我自是無緣參加,但一九八七年時因消防工作的需要,與西禪寺管委會多有交集。夏日炎炎,管委會曾數次相邀到寺中啖荔,他人皆以暑熱婉辭,應約的唯我這好吃的人。那日天剛蒙蒙亮,早起洗漱後,喝了杯淡鹽水,便騎著摩托車興匆匆地來到西禪寺,走進庭院滿眼綠蔭荔紅,印證了「庭滿荔枝三百樹握派,碑傳蘭若一千年」的怡山佳話。值班的管理員說其實大可不必來得這么早,其它時間也沒有什麼不方便。我指著荔枝樹上紅雲般的累累果實解釋道,清晨時分荔枝露珠初結,趁陽光未盛之前把它摘下,剝皮啖之,風味絕佳且不上火。這是明人徐渤的《荔枝譜》記載的啖荔古法:「當盛夏時,乘曉入林中,帶露摘下,浸以冷泉,則殼脆肉寒,色香味俱不變。嚼之,消如降雪,甘若醍醐,沁心入脾,蠲渴補髓,啖可至數百顆」。
說話間,管理員帶我來到一棵圍著護欄的老樹下,搭上竹梯小心翼翼地剪下幾把晨露未散的荔枝。分而食之,只覺得冰涼直沁肺腑,且核小肉厚,嚼之無渣,滋味清甜,異香生津。一問之下方知剛剛品嘗的竟然是西禪寺荔枝的極品「元紅」。現在回想起來,獨坐在清風徐來,荔紅如蓋的樹下,吃著一顆顆含珠凝露,潔白晶瑩荔枝的感覺。比起古人「浮瓜沉李」的故事,不知誰更風雅的多。
與怡山西禪寺的荔枝一樣久負盛名的,還有西湖公園內開化寺的荔枝,其中最為有名的要數已有一千多年歷史的「十八娘」荔枝。宋代蔡襄在《荔枝譜》中就寫道:「十八娘荔枝,色深紅而細長,實小而尖,形如角,如丁香,味極甘美。時人以少女比之。俚傳閩王王氏有女第十八,好啖此品,因而得名。」
蘇東坡曾經寫過這樣的詩詞贊賞道:閩溪珍獻,過海雲帆來似箭。輕紅軟白,雅稱佳人纖手擘。骨細肌香,恰似當年十八娘。從這里可以看出,早在八百多年前的宋朝這種荔枝就已被選為敬獻皇帝的貢品。清代黃任在《福州西湖雜詠》中贊美道:「丹荔千支壓殿牆,每來開化寺先嘗。雪霜肌肉丁香骨,傳說當年十八娘。」
只可惜開化寺中的那幾十棵荔枝樹,在文革的十年動亂中幾乎被砍伐一空。現在僅存的這棵「十八娘」荔枝樹,隱藏在開化寺與盆景園相鄰的圍牆外假山灌木叢中,由於隱蔽的位置,使它逃過了那場文化劫難。好在其移植在外的子孫眾多,有株六十多年的,友人每年拿幾斤給我。果殼極薄,一碰即破,接著甜汁噴出,香氣濃郁,透著散余幾分自然的野味。那長短不一纖細的果核,卻也印證了它的綠色天然。
初伏過後,荔季也步入了尾聲。只剩下那紅艷如火的懷枝,怒放著最後的精彩。雖說核大肉綿,可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在許多福州老人看來,這本地晚熟,軟滑多汁且蜜味又重的懷枝,才飽含著記憶深處的荔枝味道,甚至比桂味、糯米糍還好吃呢。而這或許便是老人們常說的,百果百味各有所愛吧。
——淡水泉寫於飽啖荔枝之後
⑸ 西禪寺的經歷
據宋代淳熙年間梁克家《三山志》載:「梁時有王霸仙人在怡山修道。」據傳說,怡山是「飛鳳落羊」的一塊福
地,是煉丹士王霸居所。後來王霸在皂莢樹下「蟬蛻而去」,羽化成仙。接《福建通志》載:唐貞元中,觀察使李若初登城樓望見有五種色彩的雲在王霸住所上向天上飄去,於是就在原址上建沖虛觀祀之。唐咸通八年(公元867年)觀察使李景溫延請長沙懶安禪師來此興建佛寺。兩年後改名清禪寺,不久又改名延壽寺。 元朝的方丈有佛鏗和道傑。明朝正統二年(1437年),寺僧定心主持重修西禪寺。祟禎十年(1637年),明梁法師再次重修。明代的住持還有續乘、明方等法師。清朝初期,空隱、繼雲等禪師相繼住持西禪寺,對寺廟進行了維修。光緒三年至十五年(1877-1889年),微妙禪師多方集資,進行重修。微妙禪師,又名耀源,福建仙游縣人。他15歲在西禪寺
出家,後到湧泉寺清修十年。同治末年回到西禪寺時,見春悉洞殿堂廢圯,大雄寶殿的三寶佛頭戴斗笠以遮風蔽雨.微妙就立志要重修西禪寺。1876年,他赴京諸經,光緒皇帝賜《龍藏》一部,康熙御書《葯師經》一部。隨後,微妙又到新加
坡、馬來西亞、印度、緬甸、菲律賓、泰國及台灣等地莫款。回國後主持新建了藏經閣,重建了大雄寶殿、法堂、天王殿等30多座殿堂陸喊,形成今天西禪寺的規模和格局。應部分華僑的請求,微妙禪師在寺內寄園旁修建了一座媽祖宮(又稱天後宮),供奉媽祖神像。19
28年,住持智水、監院證亮重修寺院,增建明園閣一座,開辟寄園和放生池。今寄園內花木似錦,有古荔枝數百餘株。西禪寺荔枝,「皮光而薄,味清而甘」,自唐以來時人爭相品評。歷代文人墨客前來品荔,留下許多軼事和詩詞。西禪寺仍年年舉辦荔枝會,名人雅士在此吟詩作畫。「怡山吃荔」成為韻事。抗戰中,西禪寺的天王殿、大雄寶殿、方丈室、念佛堂都毀於炮火,後由監院證亮、梵輝等募款修復。 抗日戰爭期間,西禪寺被日軍飛機炸毀,後由該寺監院證亮等以及在新加坡、馬來西亞、越南各地的下院
積極募款修復,基本上保持了原有的布局。 十年「文革」動亂,西禪寺再次遭劫,佛像全部被毀,殿堂被占無余扒枯。1979年,省、市政府落實宗教政策,西禪寺才得到重新開放。1982年國務院正式批准西禪寺為全國重點開放寺廟。海外華僑聞訊紛紛回國朝覲,談禪、清禪、法禪、成雄、達賢、李光前、李成義父子,以及鄭格如居士及其子郭鶴年、郭鶴舉等為修復各殿堂慷慨解囊,並創建了玉佛樓,修建了報恩塔,使西禪寺的規模得到擴充。
⑹ 西禪寺的歷史
古禪寺距榕城中心約1.5千米,原為王霸仙人修道的場地,到了唐代咸通八年(867年)改建佛寺。宋代《三山志》記載:梁時有王霸在怕山修道,隋末廢記,唐觀察使李景溫招僧起新。立寺距今已有1130餘年歷史了。步人大坊前,石坦廣闊,佛殿齋堂在松林和荔枝樹掩映下,自顯園林藝術和佛地風韻。內有天王殿、大雄寶殿、法堂、藏經閣、玉佛樓、觀音閣以及客堂、禪堂、方丈室等大小建築36座,佔地7.7公頃。放生池的九曲橋有似江南園林格局。在拱橋上觀賞景緻,塔影湖光,紅梅翠竹,與數百本大小不一荔枝樹相映,秀色宜人。另有「寄園」遺,荔木稀疏,假山嶙峋,刻石昭示:「宋荔」。附近有一座明遠閣,是歷代名家應邀映荔吟唱的所在。史有韻事,其中有清代朱彝尊、吳震、查慎行等《詠荔》聯吟和黃宰田的「荔支風點佛憲燈」傳世,廣布佳話。30年代作家郁達夫的《西禪唆荔》,以「陳紫方紅供大嚼,此行真為荔枝來」名句,轟動一時。西禪悔碧寺荔枝詩會,形成禪地的獨特文化氛圍,馳名遠近。
1990年落成的高67米、計15層的報恩塔,為猛前激全省寺宇佛廟最高,乃新加坡雙林寺主持談禪法師募資建造。談禪法師從1983年起,被枝襪西禪寺委派為雙林寺繼任主持,為答謝祖寺培育之恩,故命名為「報恩塔」。報恩塔以鋼筋水泥為骨,貼上色質高雅的花崗石,每層塔壁鑲嵌精心雕刻的佛像和佛教故事,並以飛禽走獸、花草蟲魚的圖案裝飾其間,是一座庄嚴美麗的藝術石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