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文言文二則講述的都是關於古人讀書求學的故事,你還知道哪幾個寫一寫
還有王冤求學的故事,
王冕七八歲時,父親叫他在田埂上放牛,他偷偷地則前跑進學堂,去聽學生念書。聽完以後,總是默默地記住。傍晚回家,他把放牧的牛都忘記了。王冕的父親大怒,打了王冕一頓。過後,孫答清他仍是這樣。他的母親說:「這孩子想讀書這樣入迷,何不由著他呢?」王冕由是離開家,寄住在寺廟里。一到夜裡,他就暗暗地走出來,坐在佛像的膝蓋上,手裡拿著書就著佛像前長明燈的燈光誦讀,書聲琅琅一直讀到天亮。佛像多是泥塑的,一個個面目猙獰凶舉隱惡,令人害怕。王冕雖是小孩,卻神色安然,好像沒有看見似的。
⑵ 還有哪些古人讀書求學的故事
懸梁刺股
東漢時,有一個叫孫敬的年輕人,孜孜不倦勤奮好學,閉門從早讀到晚也很少休息,有時候到了三更半夜的時候很容易打盹瞌睡,為了不因此而影響學習,孫敬想出一個辦法,他找來一根繩子,一頭綁在自己的頭發上,另一頭綁在房子的房樑上,這樣讀書疲勞打瞌睡的時候只要頭一低,繩子牽住頭發扯痛頭皮,他就會因疼痛而清醒起來再繼續讀書,後來他終於成為了赫赫有名的政治家。
戰國時期的蘇秦是一個有名的政治家,但是他在年輕的時候學問並不多,到了好多地方都沒有人關注,即使有雄心壯志也得不到重用,於是他下定決心發憤圖強努力讀書。由於他經常讀書讀到深夜,疲倦到想要打盹的時候就用事先准備好的錐子往大腿上刺一下,這樣突然的痛感使他猛然清醒起來,振作精神繼續讀書。
這兩個故事引申出「懸梁刺股」這個成語。懸梁刺股意思是只要付出時間和精力,就會有收獲。也說的是只要下工夫,就會有收獲,用以激勵人發憤讀書學習。
2.韋編三絕
春秋時期的書,主要是以竹子為一根竹簡上寫字,多則幾十個字,少則七八個字。一部書要用許多竹簡,通過牢固的繩子之類的東西按次序編連起來才最後成書,便於閱讀。通常,用絲線編連的叫「絲編」,用麻繩編連的叫「繩編」,用熟牛皮繩編連的叫「韋編」,其中為熟牛皮繩最為結實。像《周易》這樣厚重的書,當然是由許許多多竹簡通過熟牛皮繩編連起來的。
孔子「晚年喜易」,花了很大的精力,反反復復把《周易》全部讀了許多遍,又附註了許多內容,不知翻開來又卷回去地閱讀了多少遍。通常認為,孔子這樣讀來讀去,把串連竹簡的牛皮帶子也給磨斷了幾次,不得不多次換上新的再使用。以此比喻讀書勤奮用功。
3.孟母三遷
孟子的母親,世人稱她孟母。孟子小時候,居住的地方離墓地很近,孟子學了些祭拜之類的事,玩起辦理喪事的游戲。他的母親說:「這個地方不適合孩子居住。」於是將家搬到集市旁,孟子學了些做買賣和屠殺的東西。母親又想:「這個地方還是不適合孩子居住。」又將家搬到學宮旁邊。孟子開始變得守秩序、懂禮貌、喜歡讀書。孟母說:「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就在這里定居下來了。
孟母三遷的故事告訴我們良好的人文環境對人的成長及品格的`養成至關重要,孟子後來成為了一個很有學問的人,我想這和他有一個睿智的母親是分不開的!
4.囊螢映雪
晉代時,車胤從小好學不倦,但因家境貧困,父親無法為他提供良好的學習環境。為了維持溫飽,沒有多餘的錢買燈油供他晚上讀書。為此,他只能利用白天時間背誦詩文。夏天的一個晚上,他正在院子里背一篇文章,忽然見許多螢火蟲在低空中飛舞。一閃一閃的光點,在黑暗中顯得有些耀眼。他想,如果把許多螢火蟲集中在一起,不就成為一盞燈了嗎?於是,他去找了一隻白絹口袋,隨即抓了幾十隻螢火蟲放在裡面,再扎住袋口,把它吊起來。雖然不怎麼明亮,但可勉強用來看書了。從此,只要有螢火蟲,他就去抓一把來當作燈用。由於他勤學好問,後來終有成就,官至吏部尚書。
一天半夜,孫康從睡夢中醒來,把頭側向窗戶時,發現窗縫里透進一絲光亮。原來那是大雪映出來的光。他發現可以利用它來看書。於是他倦意頓失,立即穿好衣服,取出書籍,來到屋外。寬闊的大地上映出的雪光,比屋裡要亮多了。孫康不顧寒冷,立即看起書來,手腳凍僵了,就起身跑一跑,同時搓搓手指。此後,每逢有雪的晚上,他就不放過這個好機會,孜孜不倦地讀書。這種苦學的精神,促使他的學識突飛猛進,成為飽學之士。後來,他當了一個御史大夫。
這兩個故事引申出「囊螢映雪」這個成語,比喻人勤學好問。
5.鑿壁偷光
西漢時期大學問家匡衡小時候家裡很窮,他白天必須干許多活,掙錢糊口。只有晚上,他才能坐下來安心讀書。不過,他又買不起蠟燭,天一黑,就無法看書了。匡衡心痛這浪費的時間,內心非常痛苦。鄰家有蠟燭,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在牆壁上鑿了洞引來鄰家的光亮,讓光亮照在書上讀書。
現用來形容家貧而讀書刻苦。
6.程門立雪
北宋大學問家楊時,在40多歲時與好友游酢一起去向程頤求教,湊巧趕上程頤在屋中打盹兒。楊時便勸告游酢不要驚醒老師,於是兩人靜立門口,等老師醒來。一會兒下起了鵝毛大雪,越下越急,楊時和游酢卻還立在雪中,游酢實在凍得受不了,幾次想叫醒程頤,都被楊時攔住了。程頤一覺醒來,才發現門外的兩個「雪人」。
比喻尊師重教,誠懇求學
⑶ 還有哪些古人讀書求學的故事
1、囊螢映雪
晉朝時候,有一個人名叫孫康,非常好學他家裡很窮買不起燈油,夜晚不能讀書,他就想盡辦法刻苦地學習。冬天夜裡,他常常不顧天寒地凍,在戶外借著白雪的光亮讀書。當時還有一個人,名叫車胤,也和孫康一樣沒有錢買燈油夏天夜晚,他就捉了許多螢火蟲,盛在紗袋裡,用螢光照亮,夜以繼日地學習。
2、負薪掛角
漢朝時候的未買臣,小時候,家裡很窮。為了維持生活,他每天都得上山砍柴,沒有時間讀書。但是他好學不倦,常常背著柴一邊走,一邊看書。隋朝有一個叫李密的人,小時候給人家放牛每天出去都要帶幾本書掛在牛角上趁牛吃草的時候,他就坐在草地上用心讀書。
3、鑿壁借光
漢代匡衡勤奮讀書而沒有燈燭,鄰居有燭光,匡衡就在牆壁上鑿一小洞就著隔壁透進來的光讀書(載《西京雜記》)。後人就用「鑿壁借光來形容勤學苦讀。
4、韋編三絕
韋編:古代用竹簡寫書,用熟牛皮繩把寫書的竹簡編聯起來,就叫「韋編」;三:概數,指多次;絕:斷。孔子晚年喜歡研究ㄍ周易》編撰ㄍ系辭》象辭》說卦》文言》等解說ㄍ周易》的《易傳》由於反復閱讀ㄍ周易》以致編聯簡冊的繩子多次斷開(見《史記-孔子世家》後泛用以形容勤奮讀書。
5、目不窺園
說無暇觀看園中景色,形容埋頭讀書、專心治學。董仲舒講學授課,三年不出屋,無暇看園中景,他的弟子又收了弟子,後來的弟子有的居然沒見過他的面。他治學專心到這種程度(見ㄍ漢書董仲舒傳》。後來用以形容埋頭讀書,足不出戶。
⑷ 古人讀書求學的故事有哪些
⑸ 古人勤學苦讀的故事有那些
1、頭懸梁錐刺股
漢朝時儒學大師孫敬小時候讀書十分刻苦,經常讀到深夜,因為怕自己睡著,就把頭發用繩子系在屋樑上,每當自己昏昏欲睡,頭垂到一定的時候頭發就會被拉得很痛,從而防止自己打瞌睡犯困。 戰國時期,蘇秦,政治家。
常常讀書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覺。於是他想出了一個方法,准備一把錐子,一打瞌睡, 就用錐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這樣,猛然間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來,再堅持讀書。 這就是蘇秦"刺股"的故事。
⑹ 《文言文二則》講述的都是關於古人讀書求學的故事,你還知道哪幾個
宋濂的《送東陽馬生序》,作者通過敘昌告述自己早年虛心譽喚求教和勤慶迅凱苦學習的經歷,勉勵青年人珍惜良好的讀書環境,專心治學
⑺ 古代有哪些學子求學的故事
1、程門立雪
一天,楊時向程頤請求學問,不巧趕上老師正在屋談岩中打盹兒。楊時靜立門口,等老師醒來。一會兒,天飄起鵝毛大雪,直到程頤一覺醒來。程頤深受感動,更加盡心盡力教楊時,楊時不負眾望,終於學到了老師的全部學問。
之後,楊時回到南方傳播程氏理學,且形成獨家學派,世稱「龜山先生」。後人便用「程門立雪」這個典故,來贊揚求學師門,誠心專志,尊師重道的學子。
2、鐵杵磨成針
講的是勤學的故事。相傳李白在山中讀書,還沒有讀完,就放棄離去了。過了小溪,看見一位老婆婆正在磨鐵杵,李白感到奇怪便問她,老婆婆回答:「我想要做針。」李白問道:「鐵杵磨成針,能行嗎?」老婆婆答道:「只需功夫深!」李白被她的毅力與意志所感動,就回到了山上完成學業。
3、子路借米
子路,春秋末魯國人。在孔子的弟子中以政事著稱。尤其以勇敢聞名。但子路小的時候家裡很窮,長年靠吃粗糧野菜等度日。 有一次,年老鎮侍滑的父母想吃米飯,可是家裡一點米也沒有,怎麼辦?
子路想到要是翻過幾道山到親戚家借點米,不就可以滿足父母的這點要求了嗎? 於是,小小的子路翻山越嶺走了十幾里路,從親戚家背回了一小袋米,看到父母吃上了香噴噴的米飯,子路忘記了疲勞。鄰居們都誇子路是一個勇敢孝順御臘的好孩子。
4、七歲之師
春秋時期,孔子和他的學生們周遊列國,宣傳他們的政治主張。一天,他們駕車去晉國。一個孩子在路當中堆碎石瓦片玩,擋住了他們的去路。孔子說:「你不該在路當中玩,擋住我們的車!」。孩子指著地上說:「老人家,您看這是什麼?」孔子一看,是用碎石瓦片擺的一座城。
孩子又說:「您說,就應是城給車讓路還是車給城讓路呢?」孔子被問住了。孔子覺得這孩子很懂得禮貌,便問:「你叫什麼?幾歲啦?」孩子說:「我叫項橐,7歲!」孔子對學生們說:「項橐7歲懂禮,他能夠做我的老師啊!」
5、三省吾身
孔子的學生曾參,年紀雖小,卻勤奮好學,深得孔子的喜愛。一天,同學們問他:「你為 什麼進步這么快呀?」
曾參說:「我不過每天 都要多次地這樣問問自己:替別人辦的事情有沒有盡到力啊?與朋友交往有沒有不誠實的地方啊?先生教我的學業是不是學習好啦.如果發現哪樣做得不合適,我就及時改正。這樣慢慢地也就成了習慣了!」
⑻ 關於古人求學的小古文
古文:披蒲編,削竹簡。彼無書,且知勉。
譯文:西漢時路溫舒把文字抄在蒲掘空拍草上閱讀。公孫弘將春秋刻在竹子削成的竹片上。兩人都很窮,買不起書,但還不忘勤奮學習。
古文:頭懸梁,錐刺股。彼不教,自勤苦。
譯文:東漢的孫敬讀書時把自己的頭發拴在屋樑上,以免打瞌睡。戰國時蘇秦讀書每到疲倦時就用錐子刺大腿,他們不用別人督促而自覺勤奮苦讀。
古文:如虧滾囊螢,如映雪。家雖貧,學不輟。
譯文:晉朝人車胤,把螢火蟲放在紗袋裡當照明讀書。孫康則利用積雪的反光來讀書。他們兩人家境貧判羨苦,卻能在艱苦條件下繼續求學。
⑼ 古人讀書求學的故事有哪些
古人讀書求學的故事有《映月讀書》、《懸梁刺股》、《鑿壁借光》、《囊螢映雪》、《負薪掛角》。《映月讀書》講的是南朝人江泌小時家貧,白天要做工,晚上他抓緊時間來學習,由於買不起燭火,就只有站在月光底下讀書,月亮西墜。他爬上梯子接著讀,經常因睏倦從梯子上摔下,爬起來後接著讀書。
1、《懸梁刺股》:東漢時候,有個人名叫孫敬,是著名的政治家。他年輕時勤奮好學,經常關起門,獨自一人不停地讀書。每天從早到晚讀書,常常是廢寢忘食。讀書時間長,勞累了,還不休息。時間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他怕影響自己的讀書學習,就想出了一個特別的辦法。他找一根繩子,一頭綁在房樑上,一頭綁在頭發上。當他讀書疲勞時打盹了,頭一低,繩子就會牽住頭發,這樣會把頭皮扯痛了,馬上就清醒了,再繼續讀書學習。
2、《鑿壁借光》:匡衡勤奮好學,但家中沒有蠟燭。鄰家有蠟燭,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在牆壁上鑿了洞引來鄰家的光亮,讓光亮照在書上讀書。
3、《囊螢映雪》:晉朝時候,有一個人叫孫康,非常好學。他家裡很窮買不起燈油,夜晚不能讀書,他就想盡辦法刻苦地學習。冬天夜裡,他常常不顧天寒地凍,在戶外借著白雪的光亮讀書。當時還有一個人,名叫車胤,也和孫康一樣沒有錢買燈油夏天夜晚,他就捉了許多螢火蟲,盛在紗袋裡,用螢光照亮,夜以繼日地學習。
4、《負薪掛角》:漢朝時候的未買臣,小時候,家裡很窮。為了維持生活,他每天都得上山砍柴,沒有時間讀書。但是他好學不倦,常常背著柴一邊走,一邊看書。隋朝有一個叫李密的人,小時候給人家放牛每天出去都要帶幾本書掛在牛角上趁牛吃草的時候,他就坐在草地上用心讀書。
⑽ 關於勤奮讀書的文言文有哪些
題目詢問的是「文言文」故事吧?
古人關於勤奮讀書的小故事(特別是成語故事)有很多,無法全部羅列,就簡單介紹5則小故事給你,根據名稱和所引的書目,你可自行深入查閱:
1)【鑿壁偷光】西漢丞相,著名經學家匡衡,少年時窮困,晚上沒錢點蠟燭,於是鑿穿牆壁引鄰舍之燭光來刻苦讀書。後來就留下了這個成語,用來形容那些家貧而讀書刻苦的人。
原文出自《西京雜記》卷二:「匡衡字稚圭,勤學而無燭,鄰舍有燭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書映光而讀之。」
2)【囊螢映雪】:這則成語是寫了兩位刻苦讀書的古人,其中「囊螢」指的是晉代名臣車胤,從小好學不倦,但家境貧困,沒有錢買燈油供他晚上讀書。為此,他經常去抓許多螢火蟲集中在一個白絹口袋裡,把它吊起來代替燈火。雖然不亮,但也勉強可以看書。由於他勤奮努力學習,後來終有成就。「映雪」指的是晉代名士孫康,也是家裡貧窮,買不起燈油。一天半夜下大雪之後,孫康被寒冷所凍醒,發現窗外的大雪可以映出來亮光。於是他倦意頓失,答裂立即穿好衣服,取出書籍,來到屋外,利用映照出的雪光,看起書,當手腳凍僵,就起身跑一跑,搓搓手指。此後,每清畝閉逢有雪的晚上,他就不放過機會,孜孜不倦耐返地讀書。這種苦學精神,促使孫康的學識突飛猛進,終於成為了一位飽學之士。
3)【懸梁刺股】這則故事主要是指孫敬和蘇秦,也是描寫廢寢忘食地刻苦學習。其中
【懸梁】是出自東漢班固寫的《漢書》裡面:孫敬,字文寶,好學,晨夕不休。及至眠睡疲寢,以繩系頭,懸屋樑。
孫敬為了讓自己一直讀書不睡覺,困了就用繩子把頭發拴在屋子的橫樑上,這樣頭就無法低下去打瞌睡了。
【刺股】是出自西漢劉向寫的《戰國策·秦策一》裡面有:(蘇秦)讀書欲睡,引錐自刺其股,血流至足。
蘇秦為了讓自己一直讀書不睡覺,困了就用錐子猛刺自己的大腿,血一直流到腳面。
4)聞雞起舞:寫東晉名臣祖逖和劉琨。出自《晉書·祖逖傳》:「中夜聞荒雞鳴,蹴琨覺曰:『此非惡聲。』因起舞(劍)。逖琨並有英氣,每語世事或中宵起坐,相謂曰:『若四海鼎沸,豪傑並起,吾與足下當相避於中原。
5)韋編三絕:出自《史記·孔子世家》:孔子晚而喜《易》......讀《易》,韋編三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