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什麼童話故事講中秋節
相傳,嫦娥偷吃了丈夫後羿從西王母那兒討來的不死之葯後,飛到月宮。但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所謂「嫦娥應悔偷靈葯,碧海青天夜夜心」,正是她倍感孤寂之心情的寫照。後來,嫦娥向丈夫傾訴懊悔說:「明天乃月圓之候,你用麵粉作丸,團團如圓月形狀,放在屋子的西北方向,然後再連續呼喚我的名字。三更時分,我就可以回家來了。」翌日,照妻子的吩咐去做,屆時嫦娥果由月中飛來,夫妻重圓。中秋節做月餅供嫦娥的風俗,也是由此形成。
中秋節傳說故事二:吳剛伐桂
傳說月中有桂樹,《淮南子》已言「月中有桂樹」,後來的傳說更加具體,桂樹旁又添了一個伐桂之人吳剛。月中之桂樹與吳剛的傳說,以唐代段成式《酉陽雜俎》前集卷一《天咫》所載最為具體,其雲:「舊言月中有桂、有蟾蜍,故異書言月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斫之,樹創隨合。人姓吳名剛,西河人,學仙有過,謫令伐樹。」意思是說吳剛曾跟隨仙人修道,到了天界,但是他犯了錯誤,仙人就把他發配到月亮,命令他砍伐不死之樹--月桂。月桂高達五百丈,隨砍即合,炎帝就是利用這種永無休止的勞動為對吳剛的懲罰。李白詩中有「欲斫月中桂,持為寒者薪」的記載。
中秋節傳說故事三:玉兔搗葯
此傳說最早見於《漢樂府·董逃行》:「玉兔長跪搗葯蛤蟆丸,奉上陛下一玉盤,服此葯可得神仙。」相傳月亮之中有一隻兔子,渾身潔白如玉,所以稱作「玉兔」。這種白兔拿著玉杵,跪地搗葯,成蛤蟆丸,服用此等葯丸可以長生成仙。玉兔恐怕是嫦娥在廣寒宮中最早的玩伴吧。
前三大中秋故事處處帶有神話傳說的影子,關於三者之間的聯系,有一說是這樣的:相傳羿從西王母那裡得到了不死葯,交給嫦娥保管。逢蒙聽說後前去偷竊,偷竊不成就要加害嫦娥。情急之下,嫦娥吞下不死葯飛到了天上。由於不忍心離開羿,嫦娥滯留在月亮廣寒宮。廣寒宮里寂寥難耐,於是就催促吳剛砍伐桂樹,讓玉兔搗葯,想配成飛升之葯,好早日回到人間與羿團聚。
中秋節傳說故事四:玄宗游月
相傳唐玄宗與申天師及道士鴻都中秋望月,突然玄宗興起游月宮之念,於是天師作法,三人一起步上青雲,漫遊月宮。但宮前有守衛森嚴,無法進入,只能在外俯瞰長安皇城。在此之際,忽聞仙聲陣陣,清麗奇絕,宛轉動人!唐玄宗素來熟通音律,於是默記心中。這正是「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聞!」日後玄宗回憶月宮仙娥的音樂歌聲,自己又譜曲編舞,這便是歷史上有名的「霓裳羽衣曲」。
中秋節傳說故事五:貂蟬拜月
貂蟬是東漢末年司徒王允的歌女,國色天香,有傾國傾城之貌。傳說貂蟬降生人世,三年間當地桃杏花開即凋;貂蟬午夜拜月,月里嫦娥自愧不如,匆匆隱入雲中;貂蟬身姿俏美,細耳碧環,行時風擺楊柳,靜時文雅有餘,貂蟬之美,蔚為大觀。正是因了這種美貌,讓弄權作威的董卓、勇而無謀的呂布反目成仇,使得動亂不堪的朝野稍有安寧之象。
B. 大團圓結局又叫什麼
大團圓結局又叫完美ending。
中國人喜歡大團圓,就像童話故事裡的結局永遠都是「從此王子和公主幸福的生活在了一起」,其實就是我們中國人對大團圓的最好解釋,自古以來的中和之美思想奠定了「大團圓」的理咐輪想世界。
而且,中國的藝術作品大都傾向於團圓結局,就算是死也要死的浪漫。《梁山伯與祝英台》中,看似在封建社會中的種種壓迫讓他們先後殉情,似乎大悲卻在死後化蝶雙飛,給人們受傷的心靈帶來一絲安慰。
好的喜劇結局都是讓人笑著哭的
老舍說過:我想寫一出最悲的悲劇,裡面充滿了無恥的笑聲,有人說:「中國文學家,經常致敬西方,致敬莎翁,致敬卓別林,致敬司湯達,致敬巴爾扎克,把這群人放在書本里,筆尖里,畫卷里,容不得他人侵犯正簡拿。
把唐詩宋詞里那些寫風月,男歡女愛,喝花酒,青樓娼妓,出入天上人間的故事都放在酒桌上,床上,窯子里,成為談資。中國的浪漫主義享樂精神,被糟蹋了舉搭,西方的悲劇人性寫實,被捧起來了。」
《美麗人生》當之無愧是喜劇裡面最大的悲劇了,在二次大戰的陰霾之下,一對猶太父子被送進了納粹集中營,父親利用自己的想像力扯謊說他們正身處一個游戲當中,最後父親讓兒子的童心沒有受到傷害,而自己卻慘死的故事。看這部電影時你笑過最後也哭的很慘,這就是悲喜劇的力量。
C. 中國大團圓結局的作用
大團圓,是為了彌補現實的蒼涼。渴望超越自身局限的體現。
中國人喜歡大團圓,就像童話故事裡的結局永遠都是「從此王子和公主幸福的生活在了一起」,其實就是中國人對大團圓的最好解釋,自古以來的中和之美思想奠定了「大團圓」的理想世界。
中國的藝術作品大都傾向於團鄭臘圓結局,就算是死也要死緩寬的浪漫。《梁山伯與祝英台》中,看似在封建社會中的種種壓迫讓他們先後殉情,似乎大悲卻在死後化蝶雙飛,給人們受傷的心靈帶來一絲安慰。
木心在《文學回憶錄》裡面說:「中國人有個情節,姑稱之為「團圓情節」,不團圓,不肯散,死乞白賴要團圓,不然觀眾要把作者罵死。希臘人看完悲劇,心情沉重,得到了凈化。中國人看完了大團圓,嘻嘻哈哈吃夜宵,片刻忘其所以。」
(3)童話故事團圓的意思是什麼擴展閱讀:
「大團圓」是我國特有的一種審美心理現象,它大量出現在宋以後的戲曲小說中。對戲劇情節而言:這一路戲,總是大團圓的,缺少真正的悲劇力量。
如《窶娥冤》的申冤昭雪,《趙氏孤兒》的孤兒報仇,《漢宮秋》的「團圓夢境」,《琵琶記》的「玉燭調和」,《精忠旗》的滿門旌表,《長生殿》的「蟾宮相見」等等。講究「團圓之趣」已經成為我國極為普遍的喊哪滑傳統審美心理現象。
華夏初民對客觀世界的考察,大概從「天」開始的。春夏秋冬的往復,白天黑夜的交替,日出日落的循環,使他們直觀地形成了「乾為天,為圓」,以及「渾天如雞子,天體如彈丸」的觀念。
由於中國是一個古老的農耕國家,「天」的好壞又直接關繫到農業收成的多寡,因此,對於生產力水平低下的先民來說,頭頂上的那圓的天,就成了他們頂禮膜拜的對象,這種對「天」的崇拜就導致了對於「天」的運行規律一一「圓」的親和與崇尚。
作為中國哲學源頭的《易經》體現了中國古人的圓道觀,循環即圓道是《易經》作者心目中的最重要的規律之一,對易學而言,「圓」不僅是神秘的示語,而且也是圓融無礙、無往不復的至高至美的境界。
而老子哲學思想中的自然觀,也是以周行不殆的圓來加以描述的。《老子》「九九」八十一章,象徵著道的生生不息、變動不已、周行不止。韓非在《解老篇》中評析老子思想時說:「用其周行,強字之曰道」,揭示了道的周行循環的特徵。這種「九九」循環往復式的「道」的結構,是離不開圓的。
由於「圓」以其圓滿而使人感到審美的滿足,所以,「圓」經常在「圓滿」「至美」的意義上為佛家所推崇。
佛教稱般若真智為「圓智」,稱般若真智對世相的觀照為「圓照」,稱善根為「圓根』,稱修行到最高階段為「圓成」,稱涅架境界為「圓寂」,將美好至極的事物稱做「圓圓海」。這里,「圓」均可作為「圓滿」、「大美」和「至美」來解。
圓在中國哲學中意味著道境和禪境,易、庄、禪不約而同地將圓作為最高的精神境界,其中具有深刻的美學內涵。
儒家的不偏不倚的中庸、道家的有無相生的哲學思想、佛家的因果報應的輪回觀、《周易》用以解讀宇宙人生奧秘的太極思維模式,以及本文論述的「大團圓」的審美心理,似乎都存在於同一個圓的圖式之中。
「圓」既是完滿的象徵,是循環往復的表現,也是華夏民族對社會、人生,以及自身理想的一種構想、理解和追求。體現在中國古代的戲曲小說中,則一切都應該圓滿無缺,缺則有憾。中國古代悲劇最悲的要算是關漢卿的《竇娥冤》了,劇中不但有血濺白練,而且還有六月飛雪。
可謂驚天地泣鬼神,充分顯示了竇娥冤屈之大、痛苦之深。但作者筆鋒一轉,卻來個「竇天章為女申冤昭雪」,由悲轉喜、由缺為圓。
對圓的崇尚似乎已成了一種彌散性的文化——審美理想的規范,「大團圓」即是審美主體對規范的崇尚與屈從,也是審美主體對傳統規范的迎合與妥協。
它雖然推選了中國文學藝術對中和之美的追求,以及向圓熟精緻的技能方面的發展,卻也遏制了中國藝術,特別是悲劇中美的、崇高的、善良的事物或人物被毀滅的怵目驚心的震撼,以及撕肝裂膽的殘酷。
尚圓的傳統觀念不光是「大團圓」審美心理形成的重要原因,而且,它也使中國,審美文化的心理欲求往往更多地趨向於圓態,趨向一種柔性與韌性,以及圓融渾化的中和之美。
D. 格林童話讀後感
格林童話讀後感(精選25篇)
讀完一本書以後,你有什麼領悟呢?需要回過頭來寫一寫讀後感了。那麼你真的懂得怎麼寫讀後感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格林童話讀後感,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格林童話讀後感 篇1「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這是高爾基說過的一句名言。每個人都想進步,也在不斷的進步。我也不例外。因此,書成了我親密無間的好朋友,我的讀書生活也給我的童年蒙上了一層金色的薄紗。
我第一次接觸書是我上幼兒園的時候,那時我5歲。幼兒園的老師發給小朋友們一本嶄新的童話書,我小心翼翼地給書包上新「衣服」,生怕劃臟了這可愛的書。我上一年級了,有著一書包的教科書,在我的小卧室里,也有一個小小的書櫃,書櫃里放著一排排爸爸買給我的書:有《丑小鴨》、有《小紅帽》、有《白雪公主》、還有《十萬個問什麼》。中國的四大名著也包括在內。晚上,我做完家庭作業,便跑到卧室,從書櫃里抽出自己想要閱讀的書籍,坐在書桌上,津津有味地看了起來。我不明白自己為什麼會那麼喜歡看書,但我深深地知道:書,可以使我進步。書,是有著無窮的魅力的。因為我喜歡看書,大家給我起個外號叫作「小書迷」,而在我這個「小書迷」身上,也發生了一串串笑料百出的事情。有一次,我正趴在床上閱讀《綠野仙蹤》,正讀到多蘿差搜茜要回到家鄉這精彩的部分時,奶奶的聲音傳來了:「璐璐,家裡的鹽沒有了!去西邊買一袋回來!」我極不情願地放下書,騎上自行車去買鹽。一路上,我的腦海里都是多蘿茜和她的小狗托托,彷彿多蘿茜的命運是對我事關重要的似的。到了商店,我拿著鹽准備付賬時,卻發現一件極其可悲、極其丟人的事:沒拿錢!於是,我又破天荒的回到家,可再去已經來不及了,就這樣,我品嘗到了一頓無色無味的「素齋」。還有一次,我去上洗手間,順便帶了媽媽新給我買的《苦兒流浪記》准備欣賞。於是,廁所外就產生了這樣一幕:「姐姐!你好沒好啊!」「哎呀,我才看到第五章,再等一下嘛!」「從第一張看到第五章,幾十頁呢!一會兒都2、3個小時了,你是不是打算今晚就住在廁所里啊!」「這不是出來了嘛!」
嘻嘻,這就是我的讀書生活,我的讀書生活是那麼的生動有趣、豐富多彩。我決定,我一定要順著「書」這條階梯一直爬呀爬,總有一天,我肯定會到達人生的頂峰、成功的彼岸,在那裡盡情揮灑我的才華、知識!難道不是嗎?
格林童話讀後感 篇2《格林童話》是一個充滿豐富想像、奇幻瑰麗的精彩世界,一個個曲折、奇妙的故事,一定會使你百讀不厭。
這里,是故事的王國,這些故事不但在中國廣泛流傳,而且在很多年國家都有被譯成本國的書籍,其中像:小紅帽、灰姑娘、白雪公主等等故事,不光在舞台上被人們演過,而且,還是兒童睡前經常講的故事。
還有的故事不是特別有名,但你一聽名字就會喜歡,像:會唱歌的骨頭、死神教父、魔鬼和他的奶奶這樣有趣的書,吸引著我,每天晚上,我趴在床上,痛痛虛陸歷快快地讀個夠。其中,我最喜歡的是會唱歌的骨頭,它主要講的是:從前,有個王國,經常受一頭野豬的攻擊,國王說:「誰能把野豬殺死,拿著它的心來見我,我就把公主嫁給他!」
很多人都去殺野豬,可都被野豬吃了。
終於有一個武士,把野豬殺了。他把豬心放在屋裡的箱子里,想明天去見國王,可當夜就被自己的哥哥給殺了,埋到了小橋下。
第二天,哥哥就去見國王,國王把悉兆公主嫁給他了。
有個農民,在小橋下種樹,忽然,看見了武士的骨頭,於是,他把骨頭做成笛子,一吹,笛子自己唱起:好農民,我被哥哥殺死啦,他拿走了豬心,娶走了公主。
農民把笛子交給了國王,國王恍然大悟,把武士的哥哥殺死了。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有恩報恩,有仇報仇,要做一個善良的人。
早在1925年,國內就有《格林童話》的譯本,由當時的《格林童話》的作者是生活在19世紀德國的格林兄弟,他們是語言學家和古文化研究者。兩人在上大學期間結識了海德堡浪漫派詩人布倫塔諾和阿爾尼姆,他們搜集整理的德國民歌集《男童的神奇號角》給了兄弟二人啟發。後來,這哥倆在黑森、美茵河等地訪問善於講童話的人,收集他們口中的故事,幾年下來竟有百餘篇。
1812年,這些故事結集成《兒童和家庭童話集》的第一卷,於聖誕節前夕在柏林問世,大受歡迎。此後直到1857年,格林兄弟不斷補充故事,並一再修訂,共推出七個版次。第七版後來成為在各國流傳的原著版本,至今已譯成數十種語言,許多故事都廣為流傳。
早在1925年,國內就有《格林童話》的譯本,由當時的河南教育廳編譯處編成,內收《雪姑娘》、《六個僕人》等10篇故事,名為《格爾木童話集》,譯者王少明。此後名家趙景深也曾譯成《格列姆童話集》,收《烏鴉》等6篇,由上海崇文書局出版,但年代已不可考。
格林童話讀後感 篇3前段時間,我向朋友借了一本《格林童話》。
一開始,我覺得故事寫得特別好。我讀得津津有味,就像吃著一塊摜奶油的李子蛋糕。我看的時候,彷彿自己都是童話故事中的一員。
每次讀到大團圓結局時,我都高興得手舞足蹈。而且,每個故事都蘊含著深刻的道理。可是,有些故事,比如《狐狸的妻子又結婚》,我就沒讀明白,只好放棄了。
後來,我又看了一遍,看著看著,就覺得有點不太對勁。《格林童話》老是大團圓的結局,簡單說就是「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好人老是化險為夷,惡人老是被踩在腳底下。這樣太通俗了,就像一盤菜忘了放鹽,沒有味道。
《格林童話》既好看,又不好看,唉,真沒辦法。
格林童話讀後感 篇4在寒假裡我看了一本好看的書《格林童話》,我想大家都知道格林童話有很多故事,給我印象最深的一篇故事是《灰姑娘》,裡面講述的是一個美麗善良的小女孩,她的媽媽死去了,爸爸又給她找了一個後媽。那個後媽帶著兩個小女孩,這兩個女孩愛美、狠毒。灰姑娘就被她們欺負,天天睡在廚房裡,身上很臟,所以別人稱她為灰姑娘。她在媽媽的墳墓旁,認識了小白鴿。有一次,國王幫王子選妃,舉行了三天宴會。最後,灰姑娘被選上了王妃,而兩個姐姐氣得暈過去了。
這個
小故事讓我認識到:人一定要善良,要有愛心。一個人如果有一顆善良的心,充滿愛的心,那麼他的生活就會快快樂樂。但是,如果一個人有一顆不好的心,愛妒忌的心,那麼,他整天會活得很不開心,結局也不會美好。就像灰姑娘的姐姐要是心腸好一些,灰姑娘成為王妃後,她們也會成為漂亮的公主,過上無憂無慮的生活。
格林童話讀後感 篇5格林童話是大家都非常熟悉的童話著作,相信每一個人都看過。這本書的作者是由格林兄弟所寫的。一共有168篇童話。每一篇都是如此的優美,如此的讓人刻骨銘心。但在我心中印象最深的是一篇叫做《灰姑娘》的童話
《灰姑娘》是伴隨著許多孩子成長的一篇童話,每一個孩子都在從中受到一些啟發,我也不列外。但在我慢慢長大的過程中,我漸漸的忘卻了這些伴隨我成長的一篇篇童話。但讓我慶幸的是,我再一次整理書櫃的時候,讓我再次的重溫《格林童話》這本書,《灰姑娘》這篇童話。
吹走了書上的灰塵,慢慢的翻開《格林童話》,灰姑娘這三個字進入我的眼前。這篇童話主要講的是:女主人公很早的時候媽媽就去世了,爸爸娶了一個繼母,她有兩個女兒,雖然長得漂亮卻對灰姑娘很不好。一次王子的舞會,繼母的女兒都要參加,但卻不讓灰姑娘去,除非灰姑娘完成在一定時間里撿完豆子的任務。雖然考魔法師完成了任務,但還是只有繼母她們去。灰姑娘很傷心,魔法師就幫助他去了舞會,但必須12點之前回來。此後的3次舞會王子只和他跳舞。在最後灰姑娘的玻璃鞋掉了,王子就靠這只鞋找到了灰姑娘,繼母和他的女兒得到了懲罰,王子和灰姑娘幸福到老。
灰姑娘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一個簡單而深刻的道理――在任何嘲笑、刁難、欺凌、絕望下,都要忍辱負重、忍耐。即使生活在絕望下,也要保持未來的良好心態。最終一定會獲得幸福的。
這個道理人人都懂,可又有誰真正做到?總會在絕望下,再絕望。所以,心態是最重要的,在什麼事情下都要有希望。不管是比賽還是什麼都要這樣做。
是的這個故事給了我們許許多多的啟發但是當我慢慢長大時,我卻發現了這個故事給我們帶來的不好的影響;這個故事中,後母對灰姑娘十分的不好,這給孩子們都留下了一個陰影――後母都是不好的,不管她有沒有孩子都會對你不好。這是一個很嚴重的問題,也許也是再婚家庭的矛盾所在。第二:據專家所說,女孩子從小聽的童話,就是那些公主們之所以成功,僅僅因為其美貌令她們與眾不同。恩,很多童話里的公主都很美麗,醜女的下場就會很慘。這會給人一種以貌取人的想法。
其實童話很美好,天使、仙女。精靈,都是我們所幻想的,期待的。裡面的道理都鼓舞著我們,但有些隱秘的小道理卻在我們的心中留下了一道道傷疤,不知不覺的改變了我們的為人,我們的思想。童話,我們的美好幻想,童話,我們的成長伴侶。但小小的傷害,卻讓人很難過。不過沒關系,就讓時間幫我們忘卻童話的不足,永遠記住她的美好。
格林童話讀後感 篇6曾記得小時候,奶奶會經常給我講一些童話故事,從那以後我就深深地愛上了童話故事。八歲時,我特地讓媽媽給我買一本《格林童話》來看。每次看書的時候,都是我最高興快樂的時候。《格林童話》是一個充滿幻想的奇幻瑰麗的精彩世界,也是一個浪漫神奇的幻想天地,更是一個純朴、純真的童心世界,一個個曲折奇妙的故事,深深地吸引了我,開啟了我的心智。
重新看了一遍《格林童話》卻得到了與以前不同的感受。也許,有些人會認為童話很幼稚,充滿夢幻,很不真實。但是我卻覺得童話也富有哲理,以前我聽故事,只注意故事情節,卻忽略了它所包含的寓意,而現在我卻從中學到了好多,每一則有趣的故事都有其深刻的人生哲理。如《背包、帽子和號角》告訴我們做事不能太貪心,多做一些能夠幫助別人的事,將來一定會得到好報。《灰姑娘》則說明了凡事不能光看錶面,美的本質終究有一天會被人們發現的。《不肖的兒子》教我懂得了對待父母長輩要孝順。
在那些新穎、鮮活、生動的童話中,我找到了另一個多彩而真實的世界,幼小的心靈認識和感受到了什麼是真善美,什麼是假丑惡,要以充滿童真的心看待自己身邊的一切。有名的就是《白雪公主》和《灰姑娘》了。
讀過《白雪公主》,使我更清晰地認識到:並不是所有人都是善良的,惡毒的人總會遭到懲罰。
而《灰姑娘》中的灰姑娘沒有得到愛心,但是是她卻珍惜自己的愛心,沒有因為別人不能夠給予自己愛心就變得惡毒起來。她把自己的愛心用在了對母親的傾訴上,她把自己的愛心用在了對小鳥的交往上,用在了那株美麗的大榛樹上更重要的是她並沒有因為境遇不好而放棄美好的追求。盡管受盡了繼母與姐姐們的欺負與侮辱,但是心地依舊善良的她,最終獲得了幸福。
《格林童話》讓我有了深刻的感悟,那就是做人要善良。
善,這個字眼我們並不陌生。它是一種傳統美德則展顯人心靈美的一種體現。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我們常常會看到:在公交車上,有人毫不猶豫地讓座給需要的人;在街上有人看到行人的錢掉在地上,會義無返顧地撿起來物歸原主這些都是善的表現。善良的人終究會有好結果,所謂「善有善報」就是這個意思。
《格林童話》最為突出的特點,就是贊美勇敢、機智、心靈美的人物和善與惡、美與丑的對比,宣揚善良必將戰勝邪惡的主題。
《格林童話》讓我更深的了解人生,了解人生的真、善、美,同時也了解了人性醜陋的一面,願每個人都能成為善良的人,這樣世界才會真正成為愛的家園。
《格林童話》是一本當今社會人們需要的好書!
格林童話讀後感 篇7《格林童話》這本書我讀完了,我來給大家介紹我最喜歡的故事《青蛙王子》。
國王的宮殿旁有一片幽暗的大森林,在大森林的一棵老樹下,有一個水潭,小公主常常來這里玩。有一次,她不小心把金球滾進了水潭裡,小公主放聲大哭,一隻青蛙聽見了她的哭聲,答應幫小公主撿回金球。但是,青蛙要小公主和他做好朋友,公主答應了。可是,青蛙幫小公主撿回了金球,小公主高興地拔腿就跑回了宮殿,小青蛙在後面追著喊著。
第二天吃飯的時候,小公主一點兒胃口都沒有,國王問她怎麼回事,小公主把事情原委講了一遍。國王聽後嚴肅地告訴小公主,答應別人的事情一定要做到,要做言而有信的人。雖然,小公主心裡有些不情願,但還是照做了。沒想到,青蛙變成了一位英俊的王子,王子和小公主結婚了。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答應別人的事情就一定要做到,要做言而有信的人,這樣才能擁有真正的朋友。
一隻眼和三隻眼還有她們的媽媽都很討厭兩隻眼,因為兩隻眼和人類沒什麼區別,所以媽媽就不給兩隻眼吃飯,只給吃一隻眼和三隻眼吃過的剩飯,也不給兩隻眼穿新衣服只給穿一隻眼和三隻眼的舊衣服。早上讓他空著肚子去放羊。兩隻眼實在忍不住這種生活了於是大聲的哭了起來,突然一個小仙女出現在她眼前,小仙女問:「兩隻眼你怎麼哭得這么傷心?」於是兩隻眼把自己的生活告訴了小仙女。小仙女說:「我教你一個咒語,只要你說出這個咒語你想吃什麼就有什麼。」說完小仙女把咒語交給了兩隻眼小仙女說完就不見了。
可是這個咒語很快就被發現了,這下兩隻眼不能再用咒語變出好東西了。過了幾年以為英俊的王子來到兩隻眼的家,正好一隻眼和三隻眼正在爭一顆橘子樹,於是王子問:「這棵橘子樹是誰種的?」一隻眼很想跟王子結婚於是說:「是我種的。」三隻眼卻說:「不是他種的,是我種的。」王子看看一隻眼和三隻眼,突然王子看見一旁站著的兩隻眼,於是問兩隻眼橘子樹是不是他種的。於是兩隻眼把事情的原因告訴了王子,於是王子帶著兩隻眼回了城堡。這個故事的意思是不要嘲笑別人更不要嘲笑自己人,說不定自己人還很聰明呢,我們要懂得互相幫助,才會有快樂。
格林童話讀後感 篇8今年暑假,我讀了一本丹麥作家安徒生寫的《格林童話》一書,書中白雪公主故事中的主人公――「七個小矮人」我給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他們樂於助人和無私奉獻的精神讓我深受感動和教育。
大拇指故事中的主人公――「大拇指」,它的機智、勇敢讓我的思想得到鼓舞,我們每個少年兒童,不正是想要做一個有愛心、聰明的、勇敢的、有奉獻精神的好孩子嗎?
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個故事是「森林裡的三個仙人」。這個故事體現出了「真、善、美」這三個字,主角是兩個女孩子和一位媽媽,兩個女孩分別是貝兒和棄兒,媽媽喜歡棄兒,把貝兒當作敵人,讓貝兒在雪地里找一籃子草莓,貝兒出了門,到了雪地上,突然,她發現雪地里有許多鮮草莓,她就把草莓就放進了籃子里。忽然,她看見了一座小木屋,她請求小木屋的主人讓她進去暖暖身子,小木屋的主人是三個小仙人。她暖完身子告別了小仙人,起身回家了,她回到家每說一句話,就會吐出一塊金子,棄兒羨慕極了,她出去了一次,她沒有問好,直接到了小仙人家,一會兒她見小仙人什麼也沒有給她就推開門,氣沖沖地回到家裡,每當她說一句話,就會吐出一隻賴蛤蟆。
讀了這本書,我明白了,勤勞、善良的孩子會得到幸福;任性、懶惰的孩子,會一事無成。
這真是一本好書啊!它讓我的心靈得到了凈化,思想得到的升華。
格林童話讀後感 篇9想必,格林童話是一本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書。每個故事是一個道理,每個故事是一個忠告:「灰姑娘,白雪公主,穿靴子的貓」的故事相信大家都可以倒背如流了。大人們一直認為格林童話可以增加想像力,可以豐富孩子的課外知識。
走進《格林童話》,你會認識美麗善良的「白雪公主」,聰明可愛的「小紅帽」,沉睡了一百年的公主「睡美人」,可惡兇狠的老巫婆,饞嘴的狐狸和聰明的鵝,「灰姑娘」裡面狠心的後媽,勇敢的王子,憨態可鞠的小矮人這里有說也說不完的經典故事。
在這些故事中,最讓人感動的就是《放鵝姑娘》。它講的是一位公主在遠嫁國外時被侍女侮辱,被逼立下不許外傳的誓言,侍女又慫恿王子殺死能說話的馬法拉連,讓真正的新娘去放鵝,終於,在老國王的幫助下,惡毒的侍女得到了嚴懲,公主過上了幸福的生活。有一段,公主盡管受到了的委屈,但在城門看到了法拉連的頭,依然開地和它對話:「哦,法拉連,你掛在這里?」公主樂觀豁達,關心他人的品質讓我深受感動。最後一節,那侍女說出了對自己的判決,受到應得的懲罰,也讓我體會到了「種苦果,終自嘗」的道理。
這個小故事讓我體會到了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善良永遠戰勝邪惡。善良的心,是純潔的,邪惡的心,是骯臟的,邪惡最後總是沒有好下場;善良,是一種美德,邪惡,是一個噩夢。一個人如果有一顆善良的心,那麼,他的生活就會多姿多彩、快快活活。但是,如果一個人有一顆邪惡的心,那麼,他整天會活在提心吊膽之中,結局終歸不會美好。
《格林童話》讓我更深地了解了人性,了解了人性的真、善、美,同時也了解了人醜陋的一面。願每個人都成為善良的人,這樣,世界才會真正成為愛的家園!
格林童話讀後感 篇10暑假裡,我看了一本書的名字叫《格林童話》。這本書是格林兄弟寫的,他們是德國著名的作家。書中有200多個童話故事,每個故事都生動有趣,還告訴我們道理,讓人看了還想看。
我最喜歡《狼和七隻小山羊》它告訴我惡有惡報,善有善報,我們要做一個善良的人。故事中的狼凶惡、殘忍、狡猾它吃掉了六隻小山羊,但還是沒有逃過死亡的命運,掉進河裡淹死了。
生活中我們要做一個善良的人、有愛心的人。我經常在公交車上給老人讓座,在學校里我也經常幫助同學,看到他們沒帶水彩筆我借給他們。這次汶川地震我們全校同學都伸出了援助之手,為災區小朋友捐款,獻出了一份愛心,我一次就捐出200元。全國人民的愛心讓災區人民有了重建家園的信心。
這本書還有許多精彩的故事,大膽的想像,月亮可以被一片片剪下來,海水可以被喝乾,你看多麼神奇?這真是一本令人愛不釋手的好書。
E. 團圓是童話故事嗎
團圓不是童話故事。
《團圓》是2008年明天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余麗瓊、朱成梁帆卜游。本書主要是一部將民族傳統文化、現代生活內涵、兒童心理情感恰切而有機地融為一體,具有人情味、歷史感、藝術美的感人作品。
相關信息介紹:
《團圓》講的是過年的故事,年是中國人的傳統節日,是一個團圓的日子,要過年了,爸爸回家了,他為家人帶來了態銷快樂和溫暖。故事中的「我」享受著爸爸特有的關愛,去弊尺高高的屋頂看龍燈,在湯圓里包入一枚好運硬幣。
我遠遠地看著他,不肯走近。爸爸走過來,一把抱起我,用鬍子扎我的臉。「媽媽……」我嚇得大哭起來。「看我給你買了什麼!」爸爸趕緊勻掏他的大箱子,好漂亮的帽子!媽媽也換上了爸爸買的新棉襖。
故事裡的「我」有了一枚硬幣,那硬幣里更多的是我的遙想、感激和眷戀,它已存在我心裡多年了,只是今天我才通過這個故事交給父親。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團圓
F. 團圓主要講了一個什麼故事
團員主要講了一個關於團員一個家庭和睦相處的故事,通過不同人在不同時間內回家團聚,表現了家的重要性
G. 團圓主要內容是什麼
回答:《團圓》是世紀長龍影視股份有限公司出品的家庭倫理劇,由陳朱煌編劇並執導,江宏恩、高洋、呂佳容、顧寶明、宗峰岩等主演。
該劇講述了一個幸福的家庭由於一場突來的變故,致使五個兄弟姐妹流離失所,天各一方,最終歷盡滄桑得以團圓的故事,並已於2011年10月17日登陸濟南電視台新聞頻道首播 。
延伸:
電視劇《團圓》用小人物的不幸遭遇來述說大時代下的悲情往事,強調了建國初期的特殊背景。該劇的核心內容是五個兄弟姐妹失散之後,在大哥江宏恩的努力下,終於團圓的故事。除了女主角高洋的故事略有一些婆媳路線,更多的都是對個人人生抉擇的刻畫。
該劇通過對五個兄弟姐妹的塑造,讓很多中年人回憶起童年,也讓許多年輕人感受到不一樣的親情。而且該劇不僅詳細刻畫了建國前到兩岸停火幾十年間的歷史變化,還不遺餘力的重塑小鎮風情,讓人重溫了一把舊夢(搜狐網評價)。
H. 團圓繪本故事告訴我們什麼
團圓繪本故事告訴我們要好好愛家、愛家人,家人團聚是家最溫馨的時刻。以清晰的畫面講述了感人故事,人的一生聚聚散散,無數個離別,無數個團聚,每一次的離別都期待著下一次的團聚,大大小小的團聚構成了我們人生,讓我們的生活更加圓融有愛。
講的是過年的故事,故事中的爸爸是一名建築工人,是在外面蓋大房子的。要過年了,爸爸回家了,他為家人帶來了快樂和溫暖。「我」享受著爸爸特有的關愛,一起去剪頭發,去看龍燈,放煙花,還吃了包入一枚好運硬幣湯圓。可是陪伴很短暫爸爸就要離開了,短暫的團圓之後又是長長的離別。「我」把好運硬幣交到爸爸的手中,期盼著下一次的團圓。
I. 請問這句話什麼意思
關雎
關關雎鳩, 關睢鳥關關唱和,
在河之洲。 在黃河的沙洲上。
窈窕淑女, 好姑娘美麗阿娜,
君子好逑。 彬彬君子好配偶。
參差荇菜, 長短不齊的信荇菜
左右流之。 左右漂動采荇菜
窈宨淑女, 好姑娘美麗阿娜,
寤寐求之。 朝思夢想追求她。
求之不得, 追求她不能如願,
寤寐思服。 睜眼閉眼思又想。
悠哉悠哉, 長夜漫漫思悠悠,
展轉反側。 翻來覆去睡不著。
參差荇菜, 長短不齊的荇菜,
左右采之。 左邊右邊采荇菜。
窈窕淑女, 好姑娘美的阿娜,
琴瑟友之。 彈琴彈瑟親近她。
參差荇菜, 長短不齊的荇菜,
左右芼之。 左揀右揀采荇菜。
窈窕淑女, 好姑娘美麗阿娜,
鍾鼓樂之。 敲鍾擊鼓取悅她。
【注 釋】
關關,雄雌鳥的和鳴聲。 雎鳩,一種水鳥名。或即魚鷹。傳說關睢雙棲離散後不另擇偶,憂思不食而死。
河 黃河。 洲,水中陸地。
窈窕淑女 窈窕,本幽靜閑雅,本指女子美麗阿娜;淑,善美,好
君子 當時貴族階級男子通稱。 逑(ㄑㄡ),配偶;「好述」好配偶。
參差 長短不齊。 荇(ㄒㄥ),一種可食的水草根生水底,莖上青下白,浮水面。
流 通「摎」,捋取。和下「采」、「芼」意近。寤(),醒來。
寐() 睡著。
思服 思念。思,無意;服,思念。
悠哉悠哉 思念深長。悠長,即「悠」即思。
輾轉反側 輾,是轉之半。四字都指翻身。翻來覆去,睡做碰不著覺。
采,同采。
琴瑟友之 演奏琴瑟與淑女交朋友。友,親。之,指淑女。瑟,五十弦。
芼(ㄇ) 擇取。「」的假借字
鍾鼓樂之 鳴鍾擊鼓,使之歡樂。樂,愉悅。
<關雎>是《詩經》開宗明義的第一篇。
由於流傳久遠,影響至深且大,因此歷來對這首詩的看法,可謂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有人認為這是首愛情詩贊美詩;是舉賢詩、諷刺詩;是搶婚背景下的貴族,有關婚姻的教育詩(據《墨子》說法,「琴瑟」「鍾鼓」均非平民之樂。);是祝賀新婚的詩,……。
其實,仔細玩味詩中那真率熾熱的感情,我們毋寧把它當作是一首產生於二千多年前古老的民間戀歌,詩中娓娓細述的是一個男子的單相思,他的傾慕、愛戀與渴望,而這正是亘古以來每一個人心中對愛情最深的企盼。
全詩依據<毛詩>將之分為三章,首章四句見物起興,寫自己的愛情與想望。雎鳩,是一種水鳥,傳說這種鳥兒雌雄相愛,形影不離,情真意專,如果一隻先死,另一隻便憂傷不食,憔悴而死。因此首句借雎鳥一聲聲的相互和鳴,引起男子無限的情思,想到那位美麗賢淑的少女,正是自己理想的佳偶!至於說「窈窕淑女」是誰,是男子在河邊邂逅了一位美麗佳人,而一見鍾情,而傾慕追求?還是男子見雎吵歷鳩相親相愛成雙成對而春心盪漾,而思念起心中的人兒這里留給大家豐富的想像空間。
次章八句,以纏綿悱惻之情,道出男子追求未果的愛慕之心與相思之苦。「參差荇菜,左右流之」,也許是暗示著少女正在河邊采荇,她的美妙姿態,她的窈窕倩影點點滴滴,深深的烙印在男子的心上,難以磨滅。也許是左右浮動的荇菜,就少女不可捉摸的心,註定二這條情路是要走得艱辛難熬。於是日思夜想,不能須臾忘懷。白天里食不知味,無心做事,而漫漫長夜又只能躺在上翻來覆去的苦思冥想不能成眠,心中反復叨念著切割著愛人的名字,愛人的影子,這種「為愛而不得其愛,又不忘其愛」的痴心想念那裡純碰談只是一個愁字而已!
第三章八句,描寫男子嚮往著願望實現時的歡樂。
有人說:「這首詩描寫了抒情主人公對一位少女邂逅、追求、相思並同她完婚的全過程。」細讀全詩,若最後只是像童話故事中大團圓的結局-從此王子和公主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那麼詩意就盪然無存了!愛到深處無怨尤,愛的渴求能導致愛的升華。這位陷入情網不能自拔的男子,並沒有傷心到吐血病倒,也沒有絕望的自殘殺人,而是給自己的感情找到一條出路,架構起一座美麗的空中樓閣,幻想著有情人終成眷屬。在一剎那間他滿足了,他和他的愛人美滿和諧的結合了!於是一場虛構的熱鬧的結婚場面快快樂樂的展開,讓我們不禁陶醉在其中為其祝福。但幻想畢竟不是事實,一轉念後,男子又會想到什麼?是更深的相思愁緒?是「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乾」的堅貞?也許留待大家仔細去玩味了!
孔子在《論語.八佾》有中肯的評價:「<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綜觀全詩充滿著男子的浪漫情懷,它寫思慕,寫追求,寫嚮往,深刻細微而不失理性平和,感情熱烈又不陷於難以自拔的痛苦呻吟。這真是我們現代人每談感情便置之死地,玉石俱焚的毀滅作為,要好好省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