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身邊行善行孝的真實小故事
1、最美孝心少年梁維月:
16歲本該是花一樣的年華,可是梁維月卻早早的扛起了家庭的重擔正在讀初三的她,每天除了上學之外,還要照顧癱瘓在床的爸爸、患有腦血栓的奶奶和聾啞的弟弟。而這樣忙碌的生活,小維月已經整整堅持了八年。
2、最美孝心少年許卓婧:
許卓婧6歲時母親突患乳腺癌,變故讓本來就不富裕的家庭變得更加艱難。為了支付醫葯費,許卓婧的父親開始外出打工。爸爸是長途車司機,常年在外出差,全家都要靠他每個月3000多元的工資生活,而媽媽則選擇了在家保守治療。
當時年僅5歲的許卓婧看著病重的媽媽、勞累後變瘦的爸爸,她意識到自己要自立起來,主動承擔了買菜做飯、洗碗洗衣、照顧媽媽的重擔。
許卓婧5歲開始學習小提琴,每天晚上不管多累都要練琴,2012年她在全國少兒小提琴獨奏展演活動中榮獲金獎。2014年許卓婧的母親因病情惡化使得脾氣變得非常暴躁。為了不影響孩子學習,許卓婧的媽媽想把女兒送到外婆家住,但是許卓婧堅決要留在家裡照顧媽媽。
3、最美孝心少年鍾岳峰:
車禍導致鍾岳峰的父親高位截癱,生活不能自理。家中的爺爺年過七旬,患有心臟病,奶奶有心臟病和糖尿病。岳峰的媽媽沒有固定工作,每月房租及買車時欠下的債務,僅靠母親八九百元的打工收入及爺爺的退休金來維持,生活舉步維艱。
父親受傷之後曾多次產生輕生的念頭,兒子的肺腑之言堅定了他活下去的勇氣和信心。岳峰拉著父親的手,流著淚說:「爸,媽媽整天為了這個家不辭辛苦,細心地照顧你,如果你輕生對得起家人呼只有你在,我們才是一個完整的家。」
從此,父親變得堅強樂觀起來。為緩解父親的煩悶,鍾岳峰經常給父親講故事。6年來,他為父親擦洗身子、喂飯喂水、捶腿按摩、收拾大小便、調整躺卧姿勢。每次遇到要為父親清理大便,他總是跟媽媽、爺爺、奶奶搶著做。
他主動學習做飯、做菜、洗碗,每件事做起來都井井有條。在聽說同學得了白血病需要救助之後,他還捐出了自己攢下的全部69塊錢零花錢。
4、最美孝心少年游柘楠:
在湖南長沙雨花區新星社區的一個十幾平米的小屋裡住著,游柘楠、游柘湘、游茂源三姐弟,弟弟出生時手臂神經斷裂為了治病花光了游家的全部積蓄,他們的媽媽又在三年前去世,為了養家爸爸經常起早貪黑在外打工。
今年十歲的游柘楠是大姐,雖然楠楠已經十歲了,但和同齡人比起來,要矮很多。每天早上6點,7歲的妹妹都會和她一起在社區里賣報紙。楠楠說如果運氣好,一早上可以賣出30多份報紙,能有15元的收入。
自從媽媽去世後,楠楠就擔起了照顧弟弟妹妹的擔子。楠楠說媽媽剛走的時候,小弟和妹妹經常會睡覺的時候起來哭著找媽媽,那時候她也哭,三個人一起哭到天亮。
但是現在的楠楠已經很少哭了,更多的是同齡人少有的堅強。現在楠楠最大的願望就是爸爸能在身邊。楠楠的爸爸在外面打零工,雖然身有殘疾但為了養家再累再苦的活都會接。
楠楠心疼爸爸,便把情況反應給社區。最終社區幫助爸爸楠楠家附近開一家店,這樣既能照顧三個孩子又能有穩定的收入。只有十歲的楠楠照顧著弟弟妹妹,幫助爸爸創業。在生活上楠楠沒有任何更高的要求只希望一家人在一起。
5、最美孝心少年袁德旗:
袁德旗5歲時,媽媽病逝,爸爸入獄。從此,小德旗就和奶奶、身患重病的爺爺相依為命。也就是從那時起,為了一家人的生計,小德旗每天凌晨起床和奶奶一起掃馬路。這一掃就是6年。
小德旗習慣了拖著垃圾車走街串巷,不怕臟、不怕累,就怕有些死角掃不幹凈。每天打掃衛生,他還可以沿路撿一些塑料瓶。忙碌一上午,祖孫倆能掙30塊錢。
小德旗深知每一分錢來之不易,他喝的水都是街對面的醫院打來的。小德旗得知女貞樹結的果子可以當中葯,用來治療高血壓,所以他每次都要采一些回去。
許多好心人都向德旗家伸出了援手,現在一家人住的是政府安排的廉租房。去年11月,袁德旗在好心人的幫助下於北京一所小學就讀了三個月。
在那裡,他參加了學校的棒球隊,擁有了和大城市孩子一樣的學習環境。但現在他又回到了老家亳州,他說:「因為爺爺奶奶還在家呢,我走了誰來替奶奶掃地,誰來照顧爺爺,所以我要留在家裡面照顧爺爺奶奶。」
B. 古代關於善良的事例有哪些(越多越好)
古代關於善良的事例有
1、屈原背米
屈原小時候幫助過一個老奶奶。小時候的屈原很是調皮,跑在路邊玩的時候看到了一名老奶奶。老奶奶背著一袋米,走起路來很吃力的樣子。屈原心地善良,起了惻隱之心,於是就背著米把老奶奶送回了家。
5、朱沖送牛
小時候,朱沖家裡的生活並不富裕,連供他上學讀書的錢都沒有。他只好在家幫忙種地放牛。有一天,他正在野外放牛。他的一個鄰居慌慌張張地跑過來,東瞧瞧,西看看,然後不由分說,牽起朱沖的一頭牛犢就走。
朱沖看見鄰居牽走了自己的牛犢,並不著急,也不生氣。旁邊的人卻看不下去了,就對他說:「那人牽走了你的牛犢,你怎麼一點都不著急呀?趕緊去追回來吧!」
朱沖微微一笑:「他這么做一定有什麼原因,等我回家問問他再說吧。」沒過多久,那個人就牽著朱沖家的那頭牛犢回來了。他十分慚愧地說:「真對不起!真對不起!你的牛犢,我給你牽回來了。」朱沖問他發生了什麼事。
那人不好意思地說:「我家的牛犢丟了一頭,到處找也沒找到。發現你家的這頭牛犢長得很像我家的,所以就......不過,我回家的時候,經過一片樹林,又找到了我家的牛犢。真對不起!」
朱沖笑著說:「沒什麼,你家很困難,這頭牛犢就送給你吧!」
C. 慈善愛心小故事
愛,可以創造奇跡。喬邁被摧毀的愛,一旦重新修建好,就比原來更宏偉,更美,更頑強。下面是我為您整理的慈善愛心小 故事 ,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慈善愛心小故事篇一:“乞丐”存錢行善
80歲那年,他當起了乞丐,經常徘徊在紐約的曼哈頓街頭行乞。只見他衣衫襤褸、鬍子拉碴,頭戴一項上面寫有“山姆大叔是個大惡霸”的鴨舌帽,帽子邊緣露出的白發亂蓬蓬的。他的身體很瘦弱,似乎弱不禁風。加之渾身臟兮兮的他來回遊盪,一副無家可歸的流浪漢樣子,活脫脫一個專業乞丐。
他乞討的方式很獨特,只向過往的司機討要零錢,討完之後會免費送給司機一份自己買來的報紙。每次討要,他都是笑眯眯的,態度非常溫和,還時常與司機開玩笑,完後從不忘幽默地與“施捨”給他零錢的司機說再見,頗有喜劇色彩。司機見他慈祥、和善、風趣,還不乏幽默感,也都會慷慨解囊,從不讓他空手而歸。
雖然討到的都是硬幣,但一天下來收入還是很可觀,一般每天都能討到100美元左右,運氣好的時候能討到250美元。白天討到的錢,他利用晚上的時間整理出來,一摞一摞、一包一包地包裝好,然後存放起來。
現在,他已經97歲了,17年來,他從沒間斷乞丐生涯,討到了不少錢。然而,他沒有花掉一分討來的錢。每當積攢到一定的數額,他就捐獻給一個為古巴 兒童 購買醫療用品的慈善機構。17年來,他把辛辛苦苦討到的所有的錢都捐給了這個慈善機構。
其實,他並不缺錢,他的居所是350萬美元的豪宅。他也並不是乞丐,他之所以17年如一日裝扮成乞丐沿街行乞,完全是為了慈善。迄今,雖然已經97歲高齡,但他的演藝事業並沒有停止,同時,他的“乞丐”生涯也沒有停止。他說:“我只是想幫助他人。”
他的名字叫歐文·科里,是美國著名的喜劇演員,被人稱為“老戲骨”,還曾被譽為“世界上最具權威的人”。現在,他又多了一個身份:最著名的“乞丐”。
慈善愛心小故事篇二:慈善像雪球一樣越滾越大
她是印度一名普通的女性,和所有女性一樣,工作,結婚,生子,過著平靜簡單的生活。她做夢也想不到,自己有朝一日會成為令人羨慕的女富豪。
那一年,丈夫和6個朋友一起創立了一家IT公司,事業剛剛起步,資金缺乏,於是,她拿出自己所有的積蓄支持丈夫。錢並不多,只有1萬盧比,可是數年後,這家公司發展成為印度第二大IT企業,雖然她只有1.41%的股份,分紅卻多得讓人驚訝。
面對從天而降的財富,她有些忐忑不安,要這么多錢做什麼呢?她考察了許多投資項目,始終都不滿意。那天,她隨朋友到一個偏遠的山村去考察,在黃沙漫天的土路上,幾個衣衫襤褸的孩子趴在地上,頭緊緊地挨在一起,嘴裡念念有詞。在好奇心的驅使下,她從汽車里下來,走到那群孩子中間,原來,他們正圍在一起看一本書。那本書破爛不堪,還有很多缺頁,一看就是從垃圾堆里淘出來的,可是幾個孩子小心翼翼地把它捧在手中,彷彿捧著稀世珍寶。那一刻,她一陣心酸,眼淚差點掉下來。
後來,她了解到,印度有3億兒童,大多數孩子一生中讀過的書只有課本,課外讀物對他們來說,像天上的星星一樣可望而不可及。接受過高等 教育 、當過記者的她明白,有時候,一本書就能改變一個人的命運,沒有書籍相伴的人生實在太過荒蕪。身為母親,她希望每個孩子的人生都五彩繽紛。
她毅然拿出自己的巨款,創辦了普拉塔姆圖書出版社。為了方便更多的孩子看書,看得起書,出版社一直在不斷創新。他們創造性地推出了卡片故事書, 數層厚紙片折疊起來就成了一本書,卡片書便於存放和分享,孩子們可以彼此換著讀,而且定價只有2.5盧比。隨後,他們又推出了小巧便宜,可以隨身攜帶的口袋書。
這些書一上市便大受歡迎,為了讓圖書流通 渠道 更通暢,出版社積極尋求與政府和私人機構合作。出版社一直追求零利潤,日常開支全靠人們捐助,只一心一意出版更多更好更便宜的書。很多人被她的善舉所感動,紛紛伸出友誼之手,把低廉的圖書送到更多的孩子手中。她不但成功說服政府向7萬多所公立學校提供預算支持,讓學校購買普拉塔姆圖書,還成功說服了日用品行業巨頭,讓它的銷售員在挨家挨戶上門兜售香皂的同時,也把普拉塔姆圖書捎上。
這一系列舉措讓普拉塔姆出版社聲名鵲起,越來越多的人參與進來,不但捐助源源不斷,還有許多知名兒童作家主動找到出版社,要求與他們合作。有了這些優秀作家的加盟,普拉塔姆圖書的質量和影響力又上了一層樓。
成立8年來,普拉塔姆出版社出版書目225種,數量超過1000萬冊,出版語言包括英語、印地語、馬拉地語、泰盧固語等11種語言,使2500多萬名印度兒童受惠,很多孩子因此得到了他們人生中的第一本故事書。她的善舉得到了全世界的肯定,2010年,美國《福布斯》雜志將她列入全球48位慈善英雄榜。
她叫羅希尼·尼萊卡尼。當初創辦出版社,完全出於內心的善意,沒想到,她的善良感染著身邊的每一個人,讓一個又一個的人伸出了善意之手。於是,一份慈善事業像雪球一樣越滾越大,惠及了越來越多的孩子,也讓她站在了人生的頂峰。
慈善愛心小故事篇三:讓音樂與慈善結合
鋼琴家郎朗有著許多耀眼的頭銜,不過他特別珍惜這兩個:
2004年5月20日,郎朗在紐約被委任為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國際親善大使,成為第一位擔任此職的鋼琴家。2005年10月9日,華盛頓舉辦“中國 文化 年”期間,郎朗應布希總統邀請,在白宮舉辦專場獨奏會。布希總統向他授予“世界和平使者”的稱號。
兒童基金會執行主任貝拉米在宣布這項任命時說:“郎朗是兒童基金會最年輕的親善大使。邀請郎朗擔任親善大使,是因為他具有與聽眾做心靈交流的獨特能力,並把很多時間和精力用於增加古典音樂的青少年聽眾。”
郎朗對於慈善的頭銜深深感激:“音樂就像一種語言,世界的語言,它將人們彼此相連,也連接著彼此心靈的感應。我認為接近孩子的最好方式就是為他們演奏音樂,用音樂打開他們的耳朵和心靈。”
猜你喜歡:
1. 關於愛心名人故事
2. 關於愛心的名人故事
3. 愛心名人故事
4. 關於愛心的寓言故事
5. 愛心小故事集
D. 古人行善的故事
愛是每個人美好善良的言行;愛是愉悅的思想、高尚的談話;愛是我們人生的每一步指南;愛是這世界一切美好事物的起點。讓我們心中充滿愛,把世界裝扮得更美麗。下面是我為您整理的古人行善的故事,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北宋農民起義領袖宋江,小時候就深深同情勞動人民的疾苦。
這年夏天的一個中午,他正在自家的西瓜地里看瓜,從瓜地西頭道上過來了兩個逃荒要飯的。一個是白鬍子老人,一個是五六歲的小孩,都穿得破破爛爛,身上帶著破碗破瓢。小孩口渴,見到西瓜,哭鬧著非要吃不可。老人怎麼勸說怎麼嚇唬都不行。
宋江看著怪可憐的,正打算摘個西瓜送給小孩,忽然發現父親正朝瓜地走來呢!他怕父親責備,伸到瓜蒂上的手又縮了回來。
這一來,小孩哭得更凶了,聲音嘶啞,真叫人受不了。宋江坐立不安,怎麼辦呢?最好有個辦法,既讓小孩吃了瓜,又叫父親不生氣。想呀想,怎麼也想不出這樣兩全其美的辦法,急得他直跺腳。嘿,這一跺,系在腰帶上那串父親給的賞錢“當啷”直響。宋江心頭一亮,有了好主意。
宋江來到一老一少跟前,大聲說:“這小孩要吃瓜?白給不行,你們身邊有錢的話,我賣你一個。喔……有十文錢,剛才要來的……夠買一個。行,我去摘……”
這些話全是說給父親聽的。其實,老人哪有什麼錢呀。他瞪著兩眼望著宋江,越聽越糊塗。
宋江不管這些,摘了個又大又熟的西瓜,送到老人手裡。
小孩馬上不哭了。老人感激地跪了下來,千謝萬謝。
宋江怕露餡,趕緊把老人扶起來,推他走了。
“你在演什麼戲,啊?”父親走來,臉沉著問。
宋江心慌,結結巴巴地說:“我…我賣…賣了個西瓜。”說完,指了指身上那串錢。
父親冷笑一下:“這不是我賞你的錢么?”
宋江見自己的機關被父親點破了,臉漲得血紅,一聲不吭。
父親輕輕拍拍宋江的肩,笑道:“傻孩子,這事你沒錯。把瓜送給這樣的窮人,是應該的……”
“知道嗎?村口的大石洞里能流出米來?那天我親眼看見的。”村子裡發生了奇怪的事,村民們跑來跑去,互相轉告著。
屈原的爸爸皺著眉頭,在廚房裡走來走去,“奇怪!米怎麼會少了?”
他把兩件事想到一起,“嗯,肯定是他!”
天黑了,月亮升到了樹梢上,屈原的爸爸躲在村口的一棵大樹後面,他要干什麼呢?
來了,通往村口的小路上,走來一個人,個子不高,懷里抱著東西,越走越近,可以看出,那是一個孩子。“唉!”屈原的爸爸嘆了口氣,從樹的後面走了出來。
“屈原!”他叫道。
“啊,爸爸,你怎麼在這兒呀?”屈原嚇了一大跳。
“回家再說,咱們先把東西放過去。”屈原的爸爸已經想到,大石洞里的米是兒子放的。
“嗯,嗯,謝謝爸爸。”小屈原不好意思地笑了。原來,善良的小屈原看到村子裡很多人家窮得沒有飯吃,就想出了這個為大家送米的辦法。
他的愛心得到了爸爸的表揚,但是爸爸說了另一些話,讓他明白了更深的道理。
“你這樣能讓所有的窮人吃飽飯嗎?
現在你還小,應該好好讀書,長大了,真正地為大家做些事情。”
“哈哈,我明白了。”小屈原笑了。
在他住的房子的不遠處有一個破舊的廟宇,裡面住的全是平日以乞討、賣藝為生的盲人,將近40名。但當時全國剛解放不久,人們的生活都不寬裕,連養家糊口都很不易,更別說有能力去接濟他們了,因此他們的生活非常艱難,挨餓受凍是常有的事情。
每次一經過“瞎子廟”,他的心便隱隱作痛,想要盡自己的所能,幫助這些可憐的人。但他也深知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的道理,簡單的幾次接濟根本解決不了他們的根本生存問題,必須得給他們提供一份足以謀生的活計。
於是,他不顧外人的反對,暫時放下手頭上的工作,花了近兩年的時間,開始每天往返於家中與“瞎子廟”之間,把這些盲人都組織起來,並自掏腰包買了多件樂器,將其中那些會吹拉彈唱的,組成了一個樂團進行集中培訓,給予合奏配合上的種種指導。忙了一天,晚上回到家裡,他還要熬夜為樂團寫歌,編排適合他們演奏的曲目。等這一切完成後,他又忙著聯系演出單位和場所,並說服對方給予一定的演出報酬……而對於那些沒有任何才藝和特長的盲人,他則通過各種關系,不惜降低身份到處求爹爹拜奶奶,最終靠著自己的“面子”和關系,把他們一個個安排進周邊的橡膠廠、皮革廠、印刷廠和服裝廠里。為此,他都跑爛了好幾雙布鞋。
好在他的努力和奔走有了成效,“瞎子廟”里幾乎每個盲人都有了一份足以養活自己的工作。因為有了穩定的收入,很多盲人的生活狀況都發生了巨變,先後搬出了原先那個破舊的廟宇,住進街上條件更好的房子里,“瞎子廟”也從此被廢棄。
這之後,每天晚上,當他下班從街上路過時,住在街上的盲人們都會不約而同地放下手中的活,點亮屋內的燈,然後站到各自的大門口前,只為跟他打個招呼,問聲好,為他照亮門前的那段路,如同迎接自己的親人歸來一般。而這幾乎成了那條街上一道不變的溫馨風景線,一直持續到他去世的那一天,從未錯過一次。盲人們都說,那是因為他們能聽出他的腳步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