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親子閱讀中,孩子只愛聽故事不愛自己讀書怎麼辦
親子閱讀,顧名思義,是在閱讀過程中要有父母和孩子雙方的互動。孩子能夠靜下來,傾聽父母繪聲繪色的講故事是親子閱讀的初級階段,也是孩子閱讀的第一階段,通過耳朵和眼睛大量的吸收繪本的內容。
其實親子閱讀的這個階段,有點像孩子學說話。二歲之前的孩子幾乎是說不成句的,這是語言的「靜默期」,其實他們從出生起就在不斷的吸收來自媽媽爸爸的語言,通過聲音和情景的結合來理解語言的含義。到了語言「爆發期」,可能是一個月兩個月,孩子的語言表達突然如雨後春筍般爆發,很多感覺沒有教過的詞彙都能表達,這就是語言「爆發期」。
所以,面對只愛聽故事不愛自己讀書的孩子,父母們不要著急,能做的就是默默付出,靜待花開。
但是,還是有一些方法可以引導孩子的主動閱讀能力的。
第一,在親子閱讀過程中,要注意與孩子的互動。
比如,繪本閱讀的內容其實不僅僅限於畫面上的那簡簡單單的一句話的,繪本本身就是很開闊的。比如說,大名鼎鼎的《我爸爸》,其中講到「我爸爸什麼都不怕,連壞蛋大野狼都不怕」,講到這里你可以和孩子說:寶寶,你仔細觀察下,在森林中還有什麼呢?啊,你能告訴媽媽嗎?……哦,太棒了,是三隻小豬和小紅帽。這只是舉例,依據自己寶寶的性格,在親子閱讀中和他互動起來,讓他們從被動接受到主動思考。
第二,繪本的選擇要依據孩子的年齡,要選擇與年齡段相關的書籍
2. 如何給孩子講故事
日常中多留意孩子喜歡而適合的故事,如遇到對孩子有教育、啟蒙意義的故事立即收藏下來。日常中遇到的一些有益的事情可整理成故事講給孩子聽,條件允許可寫下來給孩子收藏
對於普通的不是很擅長講故事的父母,建議先把准備的故事整理成語音,然後多練習幾次,直到滿意。為了孩子,是要有付出的
把准備好的故事內容復制到文字編輯區域,選擇合適的朗讀員(這個要注意, 不同朗讀員有不同風格),然後合成語音,接著多次跟讀學習,直至感覺已可輕松講故事
孩子的耐性有限,為了事半功倍,與孩子娛樂的時候選擇合適時機與孩子分享故事。若孩子狀態不好,建議停止講故事,另選時間
經過多次進行3、4步驟的練習,父母會逐步養成自己風格,可以不再依賴提前練習,能夠輕鬆快速組織故事。
到孩子也可講故事的時候,可讓孩子給父母講故事,互換角色,鍛煉孩子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