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關於 義 的古代故事
巨伯輕生重義
漢代有個讀書人叫荀巨伯。因他的朋友生了大病,他千里迢迢來探望朋友。很不巧,剛好有一夥胡人強盜到他朋友居住的地方搶奪財物,村莊里所有的人都跑掉了。他的朋友就勸荀巨伯:「這里太危險了,你趕快走!」荀巨伯卻說:「我遠道來探望、照顧你,如何可以舍你而去?這樣敗壞道義的事我做不出來。」
荀巨伯走到屋外,跟那些強盜說:「我的朋友有疾病,我不忍心拋下他,寧願用我的性命來換取朋友的生命!」因為他很真誠,講道義,不畏生死,結果連強盜都為之感動。強盜頭目就對同夥說:「我們皆是無義之人,怎麼可以來搶奪這個有義的地方?」於是下令強盜們全部撤走。荀巨伯的大義凜然化解了這次災禍。
子貢守孝
古人謂君臣、父子、兄弟、夫婦、朋友5種人倫關系為「五倫」。在「五倫」關系以外,還有一倫關系很重要,就是師生關系。古時候,人們對老師非常尊敬,所謂「一日為師,終身為父。」所以,師生關系與父子關系是同等重要。古代對於老師的喪禮都是守喪3年,跟對父母完全一樣。
孔夫子一生教學,在他去世的時候,學生們很感念老師的恩德,在老師墓旁搭個棚子,整整守孝3年。其中有一個學生守了6年,就是子貢。因為夫子去世的時候,子貢在其它國家做生意,等他回來時,喪禮已經結束。子貢覺得非常遺憾,守孝3年以後,他自己又加3年,整整守了6年。對於老師,子貢認為理應如此。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羊左之義
春秋時候,楚元王崇儒重道,招賢納士,天下人才聞風而歸。
西羌積石山有一位賢士左伯桃,自幼父母雙亡,勉力讀書,胸懷濟世之才,安民之志,但一直沒有出仕。後來聽說楚元王慕仁為義,遍求賢士,左伯桃乃攜書一囊,辭別鄉中鄰友,逕奔楚國而來。迤邐來到雍地,時值嚴冬,雨雪霏霏,寒風刺骨,左伯桃衣裳盡濕。
天色漸晚,他望見遠處竹林里的茅屋之中,透出一點光亮。伯桃大喜,忙跑到這茅屋前去叩門求宿。不想,屋主也是一介書生,名叫羊角哀,自小也是父母雙亡,平生只好讀書,立志報國救民。二人談得十分投機,可謂相見恨晚,便結拜為異姓兄弟。
左伯桃見羊角哀一表人材,學識又好,就勸他一同到楚國去謀事,羊角哀也正有此心思,遂帶了一些干糧一起往楚國而去。曉行夜宿,眼看干糧將要用盡,天又降大雪,道路難走。左伯桃兀自思量,這點干糧若供給一人食用,勉強尚能到得了楚國。
他知道自己學問不如羊角哀淵博,便情願犧牲自己,去成全羊角哀的前程。想罷,便故意摔倒地下,叫羊角哀幫忙搬塊大石來坐著休息。等羊角哀把大石搬來,左伯桃已經脫得精光,裸卧在雪地上,凍得只剩一口氣,羊角哀大慟而號。左伯桃叫他把自己的衣服穿上,把干糧帶走,繼續前行去楚國謀事。言畢即死。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羊角哀來到楚國,得由上大夫裴仲薦於元王,元王召見羊角哀時,羊角哀上陳10策,元王大喜,拜羊角哀做中大夫,賜黃金百兩,綢緞百匹。羊角哀棄官不做,要去尋左伯桃的屍首。尋著之後,羊角哀為左伯桃香湯沐浴,擇一塊吉地安葬,並留下守墓。
不想,此地與荊軻墓相隔不遠,相傳荊軻因刺秦王不中,死後精靈不散。一夜,羊角哀夢見左伯桃遍體鱗傷而來,訴說荊軻的凶暴。羊角哀醒來之後。提劍至左伯桃墳前說道:「荊軻可惡,吾兄一人打不過他,讓小弟來幫你。」說罷,自刎而死。是夜,狂風暴雨,雷電交作,隱隱聞喊殺之聲。至天明,發現荊軻的墳爆開了。
消息被楚元王知道之後,感其義重,給他們立了一座忠義祠,勒碑記其事,至今香火不絕。
2. 司馬光砸缸、曹沖稱象,少年強則國強,古代還有哪些聰明機智的少年故事
文彥博灌水取球、諸葛恪得驢,曹沖稱象和司馬光砸缸
謝道韞
謝道韞身出名門,系東晉安西將軍謝奕之女。王謝世家,在魏晉南北朝那是響當當的字型大小。即使在門閥林立的東晉,王謝兩門也自視極高,婚嫁除了入宮攀龍附鳳以外,都只在兩族之內進行。他們兩家在晉朝消亡之後仍是風光不減,直到梁武帝時大梟雄侯景向兩族求婚被拒絕遂視此為平生恨事,最後造反時順便將王謝兩族徹底誅絕。王謝的數代風流到此嘎然而止,只留下劉禹錫的一首,「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讓後人懷詠。
謝道韞還是個小MM的時候就相當了得。一次叔父謝安問她,「《毛詩》中何句最佳?」,謝道韞答道,」詩經三百篇,莫若《大雅·嵩高篇》雲,吉甫作頌,穆如清風。仲山甫永懷,以慰其心。「謝安大贊其雅人深致。不要小看這一贊,謝安何等樣人,不說他在淝水之戰中的鎮定氣度,也不說他權謀機變的高超政治手段或者是一心只想歸隱的澹泊心態,只說後世的詩仙李太白向來眼高於頂,有著天子呼來不上來的狂氣,然而他生平唯一服膺的人就是這個東山不出的謝安石。其時天下號稱名士的何止千萬,能得謝安一贊幾乎可以藉此榮耀終身。另一則故事就更經典了,一次冬日謝氏家族聚會,正趕上大雪鵝毛般片片落下,謝安於溫酒賞雪之餘,雅興大發,問在座的謝氏後輩,飄飄大雪何所似?謝道韞的堂哥謝明介面:「撒鹽空中差可擬。」(這位老兄空中撒鹽何故,難道想人工降雪?:))。謝道韞馬上微哂道:「未若柳絮因風起。」簡單一句,謝道韞的詩情才氣相比她堂哥何啻宵壤!謝安大聲稱善,誇獎道韞敏慧過人。
曹沖
曹操不但是一個成功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還是一個成功的父親。他的幾個兒子,文功武略,各有卓越之處,而他最喜愛的,首推曹沖。古代所謂神童,以語言天賦突出的居多,曹沖卻表現出解決問題的高超思維能力。曹沖七歲時以等量置換的辦法稱大象體重,不但震驚了當時之眾,也流傳千古,成為最經典的兒童智力啟蒙故事之一。
還有一個典故:孫權曾送來一隻漂亮的雉雞。曹操想觀賞雉雞舞蹈,但使盡辦法,這珍禽就是不鳴不舞,讓人徒嘆奈何。曹沖想出一個辦法,讓人製作一面大鏡,擺在雉雞面前。那雉雞於鏡中看到同類,起了爭勝之心,當即舞將起來,這一下對鏡成雙,煞是好看。
有的故事,不但體現了曹沖的智慧,還表現了他寬厚仁慈的一面。一次,曹操坐騎的馬鞍放在倉庫中,不慎被老鼠咬壞。庫吏大驚失色,自認必死。曹沖知道後,心生一計:他先用利刃將自己的單衣穿戳成鼠齒狀,然後裝成一臉愁色的樣子去見父親。曹操問他何事憂慮?曹沖說:「世俗以為鼠齒衣者,其主不利。今單衣見齒,是以憂戚。」曹操趕緊安慰愛子,說:「此妄言耳,無所苦也。」過了一會兒,庫吏前來報道曹操那樁馬鞍被鼠咬壞一事,曹操聽後,笑著說:「連我兒子的單衣都被咬壞,何況馬鞍乎?」根本沒有追究的意思。據說,每當曹沖見到當刑者,總要上去尋問是否冤枉,是否處理過重?如是,他就要想方設法為之救命或減刑;每當見到那些勤奮而能乾的官吏因小過或失誤而觸犯法律,他都要親自到曹操那裡說情,請求父王寬大。史書稱曹沖「辨察仁愛,與性俱生,容貌姿美,有殊於眾,故特見寵異」。——這種悲憫寬厚的氣質在一個十幾歲的孩子身上體現出來,簡直催人淚下。
可恨天道難測。上蒼把智慧慷慨地賦予曹沖,卻又殘酷地掠走他的生命。建安十三年,年僅十三歲的曹沖突患大病而亡,據後人推斷,可能是「絞腸痧」。曹沖的夭折,留給歷史一道殘缺的美麗,留給後人一份遺憾的嘆息。
也許上天的深遠用意,非我等凡胎肉眼所能看穿。
曹沖死後,曹操悲痛萬分,曹丕來寬慰他,曹操說道:「曹沖之死,是我的不幸,又是你們的大幸。」曹丕即位後,也經常對臣下說:「若使倉舒(曹沖之字)在,我亦無天下。」可見,曹沖之死,客觀上為曹丕爭奪王位掃除了最大障礙。
才高八斗的曹植,力能搏虎的曹彰,都在爭當曹操繼承人的交鋒中鬱郁而終。假使曹沖活著,以他的仁慈,在與曹丕等人不可避免的爭斗中會是一個什麼結局,又有誰能夠預料呢?
王戎
王戎七歲,嘗與諸小兒游。看道邊李樹多子折枝,諸兒競走取之,唯戎不動。人問之,答曰:「樹在道邊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這段關於路邊的苦李子的故事,最早記載在《世說新語》上。這個哲理味濃郁的小故事,讓我們毫不猶豫地將王戎劃在神童的圈子裡。如果說曹沖的天分在於解決問題,那麼王戎的天分則在於觀察總結。
歷史上的王戎是個很難下定義的人物,簡直具有典型的性格分裂症狀。《世說新語》里有關他的條款還有許多,摘列一二,就不難得出這個結論。
1,王戎儉吝,其從子婚,與一單衣,後更責之。(王戎在其侄子結婚時送過一件單衣,後來數次討還)
2,司徒王戎既貴且富,區宅、僮牧,膏田水碓之屬,洛下無比。契書鞅掌,每與夫人燭下散籌算計。(王戎作司徒的時候富了起來,一到天黑就和老婆關起門來數錢)
3,王戎有好李,賣之,恐人得其種,恆鑽其核。(王戎家的李子樹品種優良,賣的時候怕別人引進,先把核鑽破)
4,王戎女適裴頠,貸錢數萬。女歸,戎色不說,女遽還錢,乃釋然。(女兒出嫁借了他的錢,他就甩臉子看,女兒還了錢,馬上眉開眼笑)
單從上面的記載來看,王戎的吝嗇,簡直到了匪夷所思的地步。《世說*儉嗇第二十九》中記載了九條儉嗇的故事,他一人就佔了四條。但是在同一本《世說新語》里,他卻另有截然不同的表現:
1,王戎、和嶠同時遭大喪,具以孝稱。王雞骨支床,和哭泣備禮。武帝謂劉仲雄曰:
「卿數省王、和不?聞和哀苦過禮,使人憂之。」仲雄曰:「和嶠雖備禮,神氣不損;王戎
雖不備禮,而哀毀骨立。臣以和嶠生孝,王戎死孝。陛下不應憂嶠,而應憂戎。」
(譯:王戎、和嶠都很孝,同時死了老母。和嶠規規矩矩服喪,王戎雖然不遵守規矩路數守孝,卻因為痛苦而消瘦得像只乾乾雞了。)
2,王戎父渾,有令名,官至涼州刺史。渾薨,所歷九郡義故,懷其德惠,相率致賻數百萬,戎悉不受。(他作官的老爹有清官的名聲,死後,下面的人送錢數百萬表示懷念,王戎一概拒絕)
3,魏明帝於宣武場上斷虎爪牙,縱百姓觀之。王戎七歲,亦往看。虎承間攀欄而吼,其聲震地,觀者無不辟易顛仆,戎湛然不動,了無恐色。
(魏明帝虐待老虎還招呼老百姓圍觀。老虎一聲大吼,嚇得眾人屁滾尿流,七歲的王戎卻鎮定自若)
4,王戎喪兒,「山簡往省之。王悲不自勝。簡曰:『孩抱中物,何至於此?』王曰;
『聖人忘情;最下不及情;情之所鍾,正在我輩。』簡服其言,更為之慟。
(他死了兒子,哭得昏天黑地,天性流露)
5,王戎弱冠詣阮籍,時劉公榮在坐,阮謂王曰:「偶有二斗美酒,當與君共飲,彼公榮
者無預焉。」
(阮籍有酒,給小王戎喝)
6,在職雖無殊能,而庶績修理。(本條出自《晉書》——並非無殊能,只怕是不願表現殊能,盡到本分就成了)
這幾條描寫的王戎,至情至性,臨危不懼,見財不貪,實在無法把他和那個吝嗇的王戎統一起來。結合當時的政治背景分析,王戎的吝嗇極有可能是一種韜晦之計,作秀的成分很大。否則,依照嵇康阮籍等人的性子,如何肯和一個卑下貪婪的傢伙混在一起號稱「竹林七賢」呢?
王戎曾經帶兵參加滅吳的戰爭,也算文功武略齊備,從234年生到305年沒,活了七十一歲,最後死於「八王之亂」,位至左僕射,司徒。在當時動盪的社會背景下和復雜的政治斗爭中,能活到古稀之年,相當的不容易,這恐怕與他自污式的韜晦之計不無關系。
孔融
三字經有雲:融四歲,能讓梨,弟與長,宜先知。一個四歲的孩子就懂得謙讓之道,不能不說是一種奇跡。(注意,後來以他為楷模澆鑄出來的成批作品,可沒法跟這個始作俑者相提並論)。
有關孔融,還有一個「小時了了,大未必佳」的典故。
孔融十歲,隨父到洛陽,時李元禮有威名,登門者須雋才之士或有清譽,又或是中表親戚,閣人始肯通傳,孔融獨自到李府,向門官言道:「我是李府君親。」 門官為他通傳後請人府相見,李元禮問道:「君與仆有何親?」,孔融對日:「昔先祖仲尼(孔子)與君先人伯陽(老子)有問禮之誼,是以仆與君奕世為通好也。」此言出自一個十歲幼童之口,李元禮及在座賓客莫不奇之。時有太中大夫陳韙後至,得聞此事,便道:「小時了了,大未必佳。」 ——小時候聰明,長大了未必能佳。這倒是很常見的事,不過卻是對孔融的不以為然。沒想到孔融應聲答道:「想君小時,乃當了了。」
這里用了一個歇後手法,意思說陳韙現在是「大未必佳」。陳韙遭此反擊,大為尷尬,一時語塞。一個十歲的孩子,一句話堵得名士張口結舌,孔融才思之敏捷,實在令人贊嘆。
但是孔融的神童段位,僅僅停留在辯捷的層次上。而這種沒有智慧作後盾的辯才,除了得罪人之外,於人於己,實在沒有更好的用途。孔融成人之後,先後擔任過北海相,青州刺史,少府,大中大夫等職。在職期間,除了空發議論,作一些修復城牆重建學校的形象工程之外,基本沒干過什麼足以證明他有政治才能的事。
大凡能說會道而又不甘寂寞的人,對於幹活的人總是指手畫腳一百個不順眼,孔融也沒跳出這個窠臼。他依附於曹操的翼護下,得以在盜賊蜂起的軍閥割據時代作著「座上客常滿,杯中酒不空」的香夢,但是對於曹操的政策卻極盡冷嘲熱諷之能事。如果說他勸阻曹操伐劉備是「興無義之師,恐失天下之望」雖然迂腐但是還帶著點為天下計的味道,那麼他為諷刺曹丕納甄氏而編造的「想當然」的故事,就純粹屬於徒逞口舌之利,完全是過把癮就死的嬉皮士心態。
三國時代的統治者,對待知識分子通常有著驚人的耐性,但是曹操的耐性終於還是被逼到了極限。 公元208年,曹操把孔融滿門抄斬。當時還有一個令人凄然的花絮:孔融被捕的時候,大兒子九歲,小兒子八歲,「二兒故琢釘戲,了無遽容」——專心地做著某種游戲。孔融還懷著一種僥幸心理問使者:「我好漢做事好漢當,能不能放過我的孩子?」沒想到他兒子秉承了他的硬骨頭精神和早慧特徵,慢慢說道:「父親豈見覆巢之下,復有完卵?」
「覆巢之下,安有完卵?」這個成語,就是從這兩個小孩子口中造出的。從這寥寥數語中可以看出,他的孩子在遺傳了他的口才基因之外,還有著超乎他上的非凡見識。可惜歷史沒有給這兩個小孩一個充分表演的機會就匆匆將其扼殺,使人掩卷兮長太息。
孔融除了作政論,還能詩,曹丕在《典論·論文》中,把他與王粲等六人相提並論,故被列為「建安七子」之一。原有集,已散佚,明人輯有《孔北海集》。
諸葛恪
東吳君臣,一直保持著一種溫切的關系。孫權就經常和大臣開玩笑。諸葛恪六歲時,值東吳筵會,恪隨父諸葛瑾在座。諸葛瑾臉長,孫權令人牽一驢來,用粉筆書其面曰:「諸葛子瑜」。眾皆大笑。恪趨至前,取粉筆添二字於其下曰:「諸葛子瑜之驢」。滿座之人,無不驚訝。權大喜,遂將驢賜之。又一日,大宴官僚,孫權命恪把盞。巡至張昭面前,昭不飲,曰:「此非養老之禮也。」權謂恪曰:「汝能強子布飲乎?」恪領命,乃謂昭曰:「昔姜尚父年九十,秉旄仗鉞,未嘗言老。今臨陣之日,先生在後;飲酒之日,先生在前:何謂不養老也?」昭無言可答,只得強飲。權因此愛之,故命輔太子。
年僅六歲,就懂得化解矛盾之道,諸葛恪可謂神童。但是從上面的記載可以看出,諸葛恪的聰明,也屬於孔融式的小聰明,用來持節出使,游說勸諭,與人爭鋒於廟堂之上而不損國之威嚴,則綽綽有餘;若用來輔佐君王,治國安邦,則嫌不足。孫權一雙碧眼,有知人善用之譽,但是讓諸葛恪這樣一個人「輔太子」,真是大大的失策。
聰明人的身上,經常會被附會許多神奇怪異之事。《太平廣記》曾有一個流傳甚廣的故事:吳孫權時,永康有人入山遇一大龜,即逐之。龜便言曰:「游不良時,為君所得。」人甚怪之,載出,欲上吳王。夜泊越里,纜舡於大桑樹。宵中,樹呼龜曰:「勞乎元緒,奚事爾耶?」龜曰:「我被拘縶,方見烹臞。雖盡南山之樵,不能潰我。」樹曰:「諸葛元遜博識,必致相苦。令求如我之徒,計從安出?」龜曰:「子明無多辭,禍將及爾。」樹寂而止。既至,權命煮之,焚柴百車,語猶如故。諸葛恪曰:「然以老桑方熟。」獻之人仍說龜樹共言,權登使伐取,煮龜立爛。今烹龜猶多用桑薪,野人故呼龜為元緒也。——這里對於諸葛恪廣聞博識的描寫,就有些神乎其神的味道了。
小聰明的一大特點,就是急於表現一下自己的聰明。
孫權病故以後,9歲的孫亮即位,遺囑時任大將軍的諸葛恪和孫弘、孫峻等輔佐。孫弘仗著自己與王室的密切關系想獨掌大權,策劃除掉諸葛恪,不料孫峻站在諸葛恪一邊,密報諸葛恪,諸葛恪聞信將孫弘誘到將軍府,一刀拿下。
陸遜死後,諸葛恪替代了陸遜的丞相職務,軍政大權一手把持。他一上台,就裁撤校官,豁免債務,減除雜稅,深得民心。百姓由敬生愛,流傳著許多關於他的傳說,《太平廣記》的那個故事,大概就是彼時留下的。每當外出,都有許多人擠在道路兩旁,伸長脖子,希望一睹尊容,場面之狂熱,媲美追星族。
在這種熱烈追捧的氣氛中頭腦發熱,也就不難理解了。
諸葛恪掌握大權後,沒有去調和矛盾控制政局穩定人心,而是急不可耐地想要建立功勛。上台第二年,他就帶兵在魏吳交界的巢湖東界修城築堤,防魏進攻。這座大堤便是有名的東興堤(今安徽巢縣東北)。說來也巧,就在萬事俱備之時,司馬師率兵來攻。吳軍以逸待勞,甫一交鋒,就擊潰魏軍。這本是一次小勝,不足宣揚,可在追星族的眼裡,這鍾近乎未卜先知的本事更加證明了諸葛恪的神奇。
被勝利和崇拜灌暈了的諸葛恪再次徵集了20萬大軍,圍攻合肥。這一次卻沒那麼幸運了,諸葛恪那種淺層次的智慧根本不足以決勝千里。戰爭拖延了四個月,吳軍傷亡慘重,又瘟疫流播,敗局已定。諸葛恪出於虛榮心理,對將軍朱異都尉蔡林等人的勸告置若罔聞,仍然逼迫將士負病攻城,結果軍心大亂,減員嚴重。
魏國反擊,諸葛恪不敵,退至長江沿線。吳軍連病帶傷折損無數,倖存者也是怨聲載道。諸葛恪還不服輸准備再戰,後來在孫亮一道接一道的退兵詔書催促下,才退兵回朝。
經過這次慘敗,諸葛恪大失人心,朝野一片怨責之聲,孫峻利用這個機會,殺死了諸葛恪取而代之,東吳政權從此陷入爭權奪利的混亂之中。
應該說在三國的神童裡面,諸葛恪是最有機會施展才華的一個。他自小便深受賞識,後來掌握了主宰一國的權力。但是,他的拙劣表現卻令所有看好他的人大跌眼鏡,最後他不但自己落得個身首異出的悲慘結局,還使東吳國力大傷朝政混亂直至滅亡,孫權泉下有知,一定要後悔得捶破棺材板。這種過早表現的聰明以及隨之而生的心理扭曲,是諸葛恪人生悲劇的根源。膚淺的聰明,輕者殺身,重者誤國,內中個情,發人深省。
何晏
何晏七歲,明慧若神,魏武奇愛之,以晏在宮內,因欲以為子。晏乃畫地令方,自處
其中。人問其故,答曰:「何氏之廬也。」魏武知之,即遣還外。*《世說新語》
三國神童經常在七歲的時候不約而同開始閃光,巧合的程度令人懷疑。何晏在普通讀者里的知名度不是很高,但是一提起他祖父何進則無人不曉。如果說黃巾之亂是三國鼎立的導火索,那麼國舅兼大將軍的何進就算是分割天下的操刀人了。正是他在與十常侍的爭斗中引進外援——董卓的野狼部隊,在本就氣息奄奄的漢王朝軟肋上又捅了致命的一刀。
何進是屠夫出身,但是他的後人何晏卻出落得唇紅齒白面如傅粉身材修長清秀儒雅(越說越象一根水靈靈的綠豆芽),而且從小聰明伶俐。曹操自己的兒子雖然個個都很出色,見了何晏仍然很喜歡,一心想把他收為義子。沒想到何晏人小心大,自己在地上畫了個圈,標明是「何氏之家」——這份執著來自於一個七歲孩童,真讓人贊嘆。
關於何晏的皮膚白皙,還曾經有過一個典故:許多人認為何晏面如傅粉是因為學女人搽粉,魏明帝曹睿也曾好奇到設了一個局來驗證此事。有一日天氣悶熱,曹睿急召何晏進宮。何晏滿頭大汗地趕來,卻沒什麼事,曹睿只是准備了一碗熱湯面給他喝。何晏一邊吃一邊用袖子擦汗,卻仍然面容皎白毫無溝壑縱橫的跡象,可見乃是出自天然。
但是何晏最終還是站在了曹氏利益集團的一邊。他的母親尹氏被曹操娶為九夫人,他自己娶了曹操的女兒金鄉公主,被封為「駙馬校尉」,據考證以駙馬稱呼公主女婿還是自他而始。這種裙帶關系決定了他不可能從曹氏集團中擺脫出來,所以後來他成為曹爽屬下的一個重要人物,官拜吏部尚書,在公元249年司馬懿與曹爽的權利斗爭中被殺。何晏的出生年代不祥,參考與他同期的曹丕曹植等人,死的時候應該已經六十上下。
3. 三三國演義故事
A. 三國演義中帶三字的故事有哪些
1、三顧茅廬
三顧茅廬又名三顧草廬。東漢末年,漢朝宗親左將軍劉備三顧茅廬拜訪諸葛亮,他們的談話內容即《隆中對》(三分天下的戰略決策)。
公元206年冬至公元207年春,當時屯兵新野(今河南新野)的劉備,帶著大將關羽、張飛,三次到南陽鄧縣隆中諸葛草廬請諸葛亮出山輔佐的故事。此後傳為佳話,漸成典故,。現在常用來比喻真心誠意,一再邀請、拜訪有專長的賢人。
2、桃園三結義
桃園三結義是《三國演義》中的第一個故事。
當年劉備、關羽和張飛三位仁人志士,為了共同干一番大事業的目標,意氣相投,言行相依,選在一個桃花盛開的季節、選在一個桃花絢爛的園林,舉酒結義,對天盟誓,有苦同受,有難同當,有福同享,共同實現自己人生的美好理想。
人們一直傳誦著這個故事,也一次次有人效仿著焚香結義。
3、三英戰呂布
三英戰呂布壁畫「三英戰呂布」是長篇歷史小說《三國演義》中的一個故事情節,出自第五回「發矯詔諸鎮應曹公 破關兵三英戰呂布」。
故事背景為曹操聯合十八路諸侯討伐董卓,上將呂布一連打敗眾將之後,劉備、關羽、張飛三兄弟在虎牢關與呂布大戰的故事。
見於《三國演義》第五回發矯詔諸鎮應曹公 破關兵三英戰呂布。「三英」指劉備(字玄德)、關羽(字雲長)、張飛(字翼德)。
4、三讓徐州
「三讓徐州」是我國古典名著《三國演義》中的經典情節,見於《三國演義》第十一、十二回。
漢獻帝初平四年(193年),割據兗州的曹操派遣泰山太守應劭往琅邪迎其父曹嵩及家人百餘口到兗州。途經徐州時,徐州牧陶謙為交好曹操特派都尉張護送曹嵩一行。不料張殺死曹嵩及其家人,席捲財物而去。於是曹操便把帳記在陶謙身上,以為父報仇為名,發兵攻徐州。
陶謙面對兵臨徐州城下的曹操大軍,自知難以抵敵,便採納別駕從事糜竺的建議,請北海相孔融、青州刺史田楷前來相救。孔融請劉備同去救陶謙。劉備遂欣然帶領關羽、張飛、趙雲和數千人馬奔赴徐州。
4、三氣周瑜
「三氣周瑜」是明代羅貫中所作《三國演義》中的一個故事,講述了周瑜三次用計都被諸葛亮識破。這個故事是羅貫中為了美化諸葛亮而虛構的,正史上並無此事。此外周瑜心胸也十分寬廣,與《三國演義》中描寫的完全不同。
東吳水師都督周瑜,為借荊州一事,屢向劉備索討。所有計劃終歸失敗,業已二次受諸葛亮之氣。
周瑜耿耿不忘,欲遣魯肅為劉氏代取西川,換還荊州,實則欲出其不意,襲取荊州,不料又被諸葛先生識破。周瑜領軍至城下,趙雲嚴陣以待。周瑜知道有準備,不敢攻城,傳令回軍。
諸葛亮早派關公、張飛、黃忠、魏延,分四路殺來。氣得周瑜箭瘡迸裂,墜於馬下,退於巴邱。探知劉封、關平又截住水路。諸葛亮送書於周瑜,陳述利害,嘲笑周瑜不達時務。拆閱後,周瑜即氣死。臨終,薦舉魯肅,繼任水師都督,統馭東吳兵馬。
B. 三國演義寫得是哪三個國的故事
准確來講,《三國演義》講的是(220年-280年)之間,即上承東漢下啟西晉的一段歷史時期版,曹魏、蜀漢、東權吳三個政權互相爭霸的故事。
而三國時期正式形成開始於赤壁之戰時,曹操被孫劉聯軍擊敗,奠定了三國鼎立的雛型。220年,曹丕篡漢稱帝,國號「魏」,史稱曹魏,三國歷史正式開始。次年劉備在成都延續漢朝,史稱蜀漢。222年劉備在夷陵之戰失敗,孫權獲得荊州大部。223年劉備去世,諸葛亮輔佐劉備之子劉禪與孫權重新聯盟。229年孫權稱帝,國號「吳」,史稱東吳,至此三國正式成立。
C. 三國演義10個經典故事
1、煮酒論英雄
三國時,董承約會劉備等立盟鏟除曹操,劉備恐曹操生疑,每天在園子里澆水種菜;曹操聞知後,以青梅成熟,煮酒邀劉備對飲,談論天下英雄,當曹操說「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劉備聞之大驚嚇得筷子掉了,這時雷雨大作,劉備以膽小、怕雷掩飾而使曹操釋疑,並請命征剿袁術、藉以脫身。
2、千里走單騎
主要講述關羽、劉備在下邳失散,關羽陷身曹營。劉備去投袁紹,關羽得知劉備下落,單人匹馬保護二家皇嫂千里尋兄。在五關當中分別受到了孔秀、韓福、孟坦、卞喜、王植,秦琪的阻攔;關羽被逼無奈,過五關斬六將。最後在古城兄弟君臣夫妻相會。
3、張松獻地圖
益州牧劉璋聽說張魯要來進犯,劉璋束手無策。屬下張松自告奮勇前去許都,要說服曹操攻打漢中張魯,解益州之圍。張松原准備把西川地圖獻給曹操,不料曹操見其相貌猥瑣,為人高傲,不予禮遇,還亂棍打出。張松在歸川的路上,受到了劉備的厚待,感動之餘,就將繪制的西川地圖獻給了劉備。
4、揮淚斬馬謖
蜀後主建興六年(公元228年)諸葛亮為實現統一大業,發動了一場北伐曹魏的戰爭。任命參軍馬謖為前鋒,鎮守戰略要地街亭,諸葛亮囑咐馬謖:「如果失掉街亭,我軍必敗。」
馬謖到達街亭後,不按諸葛亮的指令依山傍水部署兵力,將大軍部署在遠離水源的街亭山上。魏軍進軍街亭,偵察到馬謖舍水上山,立即揮兵切斷水源,掐斷糧道,將馬謖部圍困於山上,然後縱火燒山。蜀軍飢渴難忍,軍心渙散,不戰自亂。魏軍乘勢進攻,蜀軍大敗。馬謖失守街亭。
諸葛亮總結此戰失利的教訓,痛心地說:「用馬謖錯矣。」為了嚴肅軍紀,諸葛亮下令將馬謖革職入獄,斬首示眾。
5、舌戰群儒
東漢末年,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較有實力的軍閥大都被他消滅了,惟獨劉備和孫權還有發展壯大的可能,曹操自知一下子吞並孫劉還比較難,於是就派人拿著他的書信去東吳,想和孫權聯合起來消滅劉備。
孫權手下除魯肅外都主張降曹自保,魯肅自知難以說服孫權和東吳的文臣,特意請諸葛亮來當說客,諸葛亮到吳國後,一番話說得東吳第一謀士張昭啞口無言,之後 東吳的謀士一個接一個地向諸葛亮發難,先後有七人之多,都被諸葛亮反駁得有口難辯。
6、三英戰呂布
劉備有心抱負於天下,關羽、張飛二人各自身懷絕技,一直未得到展示,此前唯有關羽斬殺華雄初顯本領,此後,劉等三人已然名滿天下。呂布雖勇,畢竟以一敵三,最終戰敗。然呂布之勇名冠三軍,無人匹敵,當下第一次遭遇對手,自然令聯軍士氣大振。
7、三顧茅廬
公元207年冬至公元208年春,當時屯兵新野的劉備,帶著大將關羽、張飛,三次到南陽鄧縣隆中諸葛草廬請諸葛亮出山輔佐的故事。
8、空城計
三國中後期,諸葛亮出兵討伐魏國,由於要地街亭失手,導致滿盤皆輸。諸葛亮被迫撤兵,司馬懿大軍追至,這時只剩二千五百軍在城中。諸葛亮命令偃旗息鼓,大開城門,獨自在城樓上彈琴。司馬懿疑心有伏兵。調頭就撤兵。諸葛亮躲過一劫!
9、桃園三結義
東漢末年,朝 *** 敗,再加上連年災荒,人民生活非常困苦。劉備有意拯救百姓,張飛、關羽又願與劉備共同干一番事業。
三人情投意合,選定張飛庄後一桃園。此時正值桃花盛開,景色美麗,張飛准備了青牛白馬,作為祭品,焚香禮拜,宣誓完畢;三個人按年歲認了兄弟。劉備年長做了大哥,關羽第二,張飛最小做了弟弟。這便是《三國演義》中著名的「桃園結義」。
10、水淹七軍
曹操命大將於禁為南征將軍,龐德為先鋒,統帥七路大軍,星夜去救樊城。關羽得信,親自披掛前去迎敵。關羽、龐德大戰百餘回合,不分勝負。第二日交戰,二將齊出,並不答話,拍馬交鋒五十回合,龐德撥馬逃走,關羽緊追不舍。
龐德取箭,關羽躲閃不及中箭,回營養傷。十日後,箭傷癒合。又聽關平說曹兵移到城北駐扎。關羽不知何意,騎馬登高觀望,看到北山谷內人馬很多,又見襄江水勢洶猛,水淹七軍之計,油然而生。遂急命部下准備船筏,收拾雨具,又派人堵住各處水口。
龐德與眾將商議,山谷不易久留,准備明日將軍士移入高地。就在這天夜裡,風雨大作,龐德在帳中,只聽萬馬奔騰,喊聲震天。出帳一看,大水從四面急劇涌來。七軍兵士隨波逐浪,淹死很多。於禁、龐德率將士登上小土山躲避,關羽帶大軍沖殺而來,於禁見四下無路,投降關羽。
龐德和身無盔甲的殘兵敗將,被關羽的兵馬團團圍住,戰不多時,眾將全都投降。只有龐德奪一小船,想順流西去,卻被周倉的大筏撞到水中,後被生擒。
D. 三國演義中有哪些帶三的故事
三英戰呂布三戰虎牢關陶恭祖三讓徐州曹孟德會合三將屯土山關公約三事劉玄德三顧茅廬荊州城公子三求計孔明三氣周公瑾諸葛亮智取三城
E. 三三國演義中的成語故事
安身之地
傲慢少禮
傲睨得志
傲睨自若
傲賢慢士
懊悔無及
班師回朝
寶刀不老
飽學之士
倍道而進
秉燭待旦
不成體統
不置褒貶
殘暴不仁
蒼生塗炭
尺寸可取
赤膊上陣
赤身露體
初出茅廬
村野匹夫
大吉大利
大計小用
大仁大義
大展經綸
刀槍劍戟
得而復失
燈燭輝煌
抵足而眠
恩榮並濟
恩怨分明
法不徇情
反敗為勝
反戈一擊
費力勞心
焚香禮拜
鼓角齊鳴
官輕勢微
光輝燦爛
光陰荏苒
鬼神不測
詭計多端
橫行無忌
虎入羊群
虎體熊腰
緩兵之計
荒淫 ***
擊鼓鳴金
驕兵之計
錦囊妙計
舉善薦賢
開基立業
空城計
孔孟之道
寬以待人
狼心狗行
老弱殘兵
力排眾議
龍肝鳳腦
龍肝鳳髓
漫山遍野
悶悶不樂
目不邪視
能征慣戰
怒目而視
賠了夫人又折兵
潑油救火
器宇軒昂
氣宇軒昂
強詞奪理
青山不老
情同骨肉
曲意逢迎
忍辱偷生
身不由己
身在曹營心在漢
神鬼莫測
聲威大震
屍橫遍野
手無寸鐵
束手待斃
貪心不足
天愁地慘
徒有虛名
土雞瓦犬
推誠相見
屯糧積草
萬事俱備,只欠東風
萬死不辭
威風凜凜
無計可施
無名小卒
勿怠勿忘
物傷其類
先禮後兵
笑容可掬
心膽俱裂
心懷叵測
心術不正
胸懷大志
休聲美譽
虛廢詞說
削鐵如泥
養精畜銳
搖搖欲墜
一面之詞
倚勢凌人
引虎自衛
隱介藏形
有機可乘
擇主而事
張燈結綵
招兵買馬
坐視不救
昂然直入
把薪助火
半籌莫展
背若芒刺
撥雲霧見青天
別作良圖
兵精糧足
步罡踏斗
才薄智淺
長驅直進
赤身裸體
躊躇不決
初生之犢不懼虎
大雨滂沱
等閑之輩
低頭喪氣
東盪西除
東沖西突
蠹政病民
反覆無常
犯顏苦諫
放魚入海
放龍入海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封金掛印
奮武揚威
鳳毛雞膽
割恩斷義
虎踞鯨吞
荒淫無道
魂亡膽落
金波玉液
鳩奪鵲巢
舊病復發
開基創業
口似懸河
曠世逸才
老成練達
淚流滿面
留戀不舍
略無忌憚
落荒而走
命若懸絲
謀事在人
鳴金收軍
怒氣填胸
女大須嫁
剖肝瀝膽
七步成章
凄然淚下
器宇不凡
趨吉避凶
仁義之兵
仁義之師
柔能克剛
肉顫心驚
色厲膽薄
山崩地陷
舌戰群儒
神鬼難測
勢不可當
束手就縛
束手待死
松形鶴骨
隨波逐浪
四海飄零
天崩地塌
同心合膽
忘恩背義
卧床不起
閑雜人等
笑傲風月
心緒如麻
星月交輝
虛虛實實
揎拳裸袖
燕頷虎須
揚武耀威
佯輸詐敗
養精蓄銳
一家老小
一面之辭
以卵敵石
以私廢公
鷹視狼顧
雲屯雨集
運籌決策
運籌決算
掌上觀文
知遇之恩
執鞭隨鐙
指南攻北
指囷相贈
自有公論
昂然而入
赤膊上陣
【拼音】: chì bó shàng zhèn
【解釋】: 光著膀子上陣。比喻親身上場,不加掩飾地進行活動。
【出處】: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五十九回:「許褚性起,飛回陣中,卸下盔甲,渾身筋突,赤體提刀,翻身上馬,來與馬超決戰。」
【近義詞】: 赤手上陣、輕裝上陣
【反義詞】: 披掛上陣、披堅執銳
【用法】: 作謂語、賓語;用於處事
【故事】: 東漢末年,軍閥割據,馬超為報殺父之仇率軍在渭河一帶與曹操激戰。曹操大將許褚一時殺得性起,乾脆脫掉盔甲赤膊上陣,與馬超大戰一天,還不分勝負。
F. 《水滸傳》,《三國演義》中帶三的故事有哪些
《水滸傳》宋江三打祝家莊,三山聚義打青州。《三國演義》劉備三請諸葛亮,三英戰呂布,《西遊記》孫悟空三打白骨精。《紅樓夢》劉姥姥三進大觀園。
G. 三國演義中有哪些帶三的故事
桃園三結義、三英戰呂布、劉備三讓徐州、三顧茅廬、隆中三分天版下、華容道曹操三笑、權三氣周瑜、三國鼎立、諸葛亮智取三城、三國歸晉 。
《三國演義》是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中國第一部長篇章回體歷史演義小說,全名為《三國志通俗演義》(又稱《三國志演義》),作者是元末明初的著名小說家羅貫中。
三國演義》描寫了從東漢末年到西晉初年之間近百年的歷史風雲,以描寫戰爭為主,訴說了東漢末年的群雄割據混戰和魏、蜀、吳三國之間的政治和軍事斗爭,最終司馬炎一統三國,建立晉朝的故事。反映了三國時代各類社會斗爭與矛盾的轉化,並概括了這一時代的歷史巨變,塑造了一群叱吒風雲的三國英雄人物。
全書可大致分為黃巾起義、董卓之亂、群雄逐鹿、三國鼎立、三國歸晉五大部分。在廣闊的歷史舞台上,上演了一幕幕氣勢磅礴的戰爭場面。作者羅貫中將兵法三十六計融於字里行間,既有情節,也有兵法韜略。
H. 《三國演義》里有「三請什麼」的故事
三請諸葛亮(劉備),三氣周瑜(諸葛亮),五虎上將(關張趙馬黃)六齣祁山(諸葛亮),七擒七縱(孟獲),九閥中原(諸葛亮)。
I. 三國演義中關於三開頭的故事
三英戰呂布
桃園三結義
三讓徐州
,
關羽
約三事
三氣周瑜
三分歸晉
J. 三國演義中10個英雄人物各三個故事名稱
1、曹操:誤殺呂伯奢、華容道、望梅止渴。
曹操軍事上精通兵法,重賢愛才,為此不惜一切代價將看中的潛能分子收於麾下;生活上善詩歌,抒發自己的政治抱負,並反映漢末人民的苦難生活,氣魄雄偉,慷慨悲涼。
散文亦清峻整潔,開啟並繁榮了建安文學,給後人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魯迅評價其為「改造文章的祖師」。同時曹操也擅長書法,唐朝張懷瓘在《書斷》將曹操的章草評為「妙品」。
2、諸葛亮:孔明沖撞恩師、舌戰群儒、火燒新野。
早年隨叔父諸葛玄到荊州,諸葛玄死後,諸葛亮就在襄陽隆中隱居。後劉備三顧茅廬請出諸葛亮,聯孫抗曹,於赤壁之戰大敗曹軍。形成三國鼎足之勢,又奪占荊州。建安十六年(211年),攻取益州。
繼又擊敗曹軍,奪得漢中。蜀章武元年(221年),劉備在成都建立蜀漢政權,諸葛亮被任命為丞相,主持朝政。蜀後主劉禪繼位,諸葛亮被封為武鄉侯,領益州牧。勤勉謹慎,大小政事必親自處理,賞罰嚴明;與東吳聯盟,改善和西南各族的關系;實行屯田政策,加強戰備。
3、呂布:三英戰呂布,夜襲徐郡,轅門射戟,白門樓殞命。
興平元年(194年),呂布趁曹操攻打陶謙時與陳宮等叛亂,占據濮陽,但是兩年間被曹操擊敗轉而去依附徐州劉備,又趁劉備與袁術作戰時襲取了徐州,與劉備和好一陣又相互攻伐一陣。期間,以轅門射戟化解劉備與紀靈的爭斗。
建安三年(198年),呂布先後擊敗劉備與夏侯惇[dūn]後,曹操親自出馬征討呂布,水淹下邳。呂布被部下叛變,於十二月癸酉(199年2月7日)城破被俘,被處死。
4、張飛:桃園三結義、智取瓦口隘、大鬧長坂橋。
因其勇武過人,而與關羽並稱為「萬人敵」。羽年長數歲,飛兄事之。184年黃巾起義爆發,劉備在涿縣組織起了一支義勇軍參與撲滅黃巾軍的戰爭,張飛與關羽一起加入,隨劉備輾轉各地。三人情同兄弟,寢則同床,劉備出席各種宴會時,和關羽終日侍立在劉備身旁。
197年在曹操進攻呂布,呂布敗亡之後,張飛被任命為中郎將。公元200年劉備衣帶召事情泄漏,率領關羽、張飛逃走,殺下邳太守車胄,劉備戰敗,關羽被擒,劉備與張飛投奔袁紹。208年劉備於長坂坡敗退時,張飛僅率二十騎斷後,曹軍無人敢逼近,劉備因此得以免難。
5、趙雲:單騎救主、漢水破曹、截江救阿斗。
趙雲跟隨劉備將近三十年,先後參加過博望坡之戰、長坂坡之戰、江南平定戰,獨自指揮過入川之戰、漢水之戰、箕谷之戰,都取得了非常好的戰果。除了四處征戰,趙雲還先後以偏將軍任桂陽太守,以留營司馬留守公安,以翊軍將軍督江州。
除此之外,趙雲於平定益州時引霍去病故事勸諫劉備將田宅歸還百姓,又於關羽張飛被害之後勸諫劉備不要伐吳,被後世贊為有大臣局量的儒將,甚至被認為是三國時期的完美人物。
6、龐統:取西川、獻連環計、喪命落鳳坡。
東漢末年劉備帳下重要謀士,與諸葛亮同拜為軍師中郎將。與劉備一同入川,於劉備與劉璋決裂之際,獻上上中下三條計策,劉備用其中計。進圍雒縣時,龐統率眾攻城,不幸中流矢而亡,年僅三十六歲,追賜統為關內侯,謚曰靖侯。後來龐統所葬之處遂名為落鳳坡。
7、姜維:降蜀,詐降書,九伐中原。
諸葛亮北伐時,姜維被懷疑有異心,姜維不得已投降蜀漢,被諸葛亮重用。諸葛亮去世後姜維在蜀漢開始嶄露頭角,費禕死後姜維開始獨掌軍權,繼續率領蜀漢軍隊北伐曹魏,與曹魏名將鄧艾、陳泰、郭淮等多次交手,姜維北伐總計大勝兩次;小勝三次;相距不克四次;大敗一次,小敗一次。
後因蜀中大臣也多反對姜維北伐,而宦官黃皓弄權,姜維殺之不成,只得在沓中屯田避禍,後司馬昭五道伐蜀,姜維據守劍閣,阻擋住鍾會大軍,卻被鄧艾從陰平偷襲成都,劉禪投降。
後姜維希望憑自己的力量復興蜀漢,假意投降魏將鍾會,打算利用鍾會反叛曹魏以實現恢復漢室的願望,但最終鍾會反叛失敗,姜維與鍾會一同被魏軍所殺。
8、張遼:張遼800人破10萬大軍、合肥之戰、遼東大戰,巧奪襄平。
曾在丁原、何進、董卓、呂布的領導下,恪盡職守。呂布敗亡後,張遼歸屬曹操,隨曹操四處征討,戰功累累。曾親自勸降昌豨,攻袁氏而轉戰河北,在白狼山之戰力排眾議並率領先鋒斬殺烏桓單於蹋頓,以靜待嘩而平定新軍叛亂,勇登天柱山擊滅陳蘭、梅成。
9、夏侯惇:惇拔矢啖、兗州之戰、博望坡之戰
少年時以勇氣聞名於鄉里。曹操起兵,夏侯惇是其最早的將領之一。與呂布軍交戰時,曾一度被擒為人質,又被流矢射瞎左眼。
多次為曹操鎮守後方,曾率軍民阻斷太壽河水,築陂塘灌溉農田,使百姓受益,功勛卓著。歷任折沖校尉、濟陰太守、建武將軍,官至大將軍,封高安鄉侯,追謚忠侯。青龍元年(233年),得以配享太祖(曹操)廟庭。
10、司馬懿:司馬懿受遺二主,佐命三朝、司馬懿征討孟達,智取上庸、祁山之勝,地位日隆。
司馬懿自幼聰明多大略,博學洽聞,伏膺儒教。因曹操出身「贅閹遺丑」,司馬懿一度拒絕曹操授予的官職,但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任丞相後,強行辟司馬懿為文學掾。因司馬懿曾支持曹操稱帝,所以逐漸贏得了曹操的信任。
曹操封魏王後,以司馬懿為太子中庶子以佐助曹丕,幫助曹丕在儲位之爭中獲得勝利。曹丕臨終時,令司馬懿與曹真等為輔政大臣,輔佐魏明帝曹叡。明帝時,司馬懿屢遷撫軍大將軍、大將軍、太尉等重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