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中國回族的起源、歷史、重大事件有哪些
回族誕生史
回族是以中亞細亞各民族為主要族源,並以移民遷徙方式和商業交流活動在中國境內逐漸形成的一個統一的、保持伊斯蘭文化傳統的民族共同體。回族族體的最早來源可追溯到公元7世紀(唐宋時期)來華經商留居的穆斯林「蕃客」後裔;回族主要來源是公元13世紀蒙古人西征以及元朝時期以各種身份從波斯、中亞細亞和阿拉伯等地大批簽發或自願東來的各族穆斯林(他們首先成為元朝社會地位較高的色目人之主要組成部分,人數達到數十萬);回回民族在形成、發展的歷史過程中,分別吸收了所在地區的漢、維吾爾、蒙古等民族的部分成員。
從唐至元末,是回回先民逐步增量移入中國並形成為民族的時期。回回人在13世紀初就與大漠南北的蒙古人有交往,1203年鐵木真遭襲潰退至班朱尼河飲水盟誓者19人中有回回3人,是建立蒙古汗國的功臣。在元代,回族(元代官方「回回」一詞主要被用來指從中亞、西亞、阿拉伯地區東來的各族穆斯林)被蒙古統治者劃入色目人范圍(色目人:元朝統治者對西域包括歐洲各族人及西夏人的總稱),輔助治理國家,社會地位較高,先後有26人任中書省宰相,在行中書省任省臣者有61人次,從而奠定了回回民族形成的有利條件。他們重修了廣州、泉州、揚州、長安等地早在唐宋時期就建立起來的清真寺,又在各個散布地區建立了各種規模的清真寺,並圍寺而居,形成一個個以清真寺為中心的"寺坊"社區。在元朝這種東方式的、統一的中央集權制的國家內,通過回回商人經商、官宦流任、宗教職業者傳教等自由往來方式,將這些"大分散"於各地的寺坊,串連成有密切聯系的共同區域;回回人在與漢民族的長期生產、生活交往中,逐步以漢語言為交際工具;並形成以農業為主,兼營畜牧業與手工業,善於經商的共同經濟特點。雖遠離西域,但他們入籍"東土",總體社會地位高於漢人又低於蒙古人的共同境遇,最終促成了他們在伊斯蘭教的信仰和文化的紐帶聯結下聚合為一個有別於其他民族的群體,伊斯蘭文化成為回族的主流文化。回回人還在不背離基本信仰的原則下,吸收、融會了中國傳統文化的有關內容。
明清兩代,是回族遭遇磨難與形成主要聚居區的特殊時期。明朝及清代前期,官方大致以「回回教」統稱今回、維吾爾、東鄉、撒拉等民族。明初官方曾禁胡語、胡姓、胡服、胡飾,不許本類自相嫁娶等。在西北地區,繼元代安西王阿南達(一寫阿難答)「所部十五萬眾」皈信伊斯蘭教融入回族後,明代不斷有從西域遷徙而來的「歸附回回」被安置在陝甘、新疆各地,拓荒種地,至明末清初,「寧夏至平涼千餘里,盡系回庄」(乾隆四十五年陝西巡撫畢沅奏摺)。此時寧夏境內回族所居連片地區已有「平羅三十八堡、金靈五百餘寨」。在雲南、華北各地、運河兩岸,也正式形成許多回回聚居區。同時, 隨著漢語化的過程,回族失去了其先民所使用的阿拉伯語、波斯語及突厥語,回族傳統文化特別是宗教文化的傳承一度出現了危機。於是,回族宗教界人士以陝西胡登洲為代表起而創辦經堂教育,以王岱輿等為代表興起漢文伊斯蘭教著作的編譯運動,力圖拯救。從而使回族的文化教育在明末清初呈現出良好的發展勢頭。但隨之由於清朝在法律、民族宗教政策方面對回族的嚴格限制與歧視、迫害,遏制了回族的發展。鴉片戰爭以來,隨著西方資本主義殖民侵略的加劇和國內封建主義的嚴重壓迫,清朝政府先後在回族內外挑起多起宗教糾紛與回漢仇殺事件,從而激起蘇四十三起義、田五起義、雲南回民起義、貴州回民起義、陝西回民起義、寧靈回民起義、河州回民起義、西寧回民起義、河湟回民起義等。
20世紀初,在各族人民共同的歷史遭遇與共同的斗爭中,回族人民在對民族與國家的關系日益明確;對中華民族的相互依存關系有了新認識;對民族與宗教的關系、民族發展與教育普及的關系以及不同宗教,不同教派的關系進行了反思,從而引發了一場回族新文化運動,一直持續到40年代末。回族改革人士和知識分子還提出各民族化除畛域,「各信各教,各享自由」,主張民族團結的觀點,並倡導回族內部進行宗教改良,發展民族教育,這些思想為後來回族各界投入抗日愛國斗爭做了思想理論准備。在近現代回族新文化運動中,回族教育歷經艱辛,獲得空前發展。
從唐代回回先民到新中國成立前,回族經濟一直處在封建經濟發展階段。回族分布的廣泛性,決定了回族社會經濟生活的多樣性,回族社會經濟類型,既有農業經濟,又有商業經濟,還有畜牧業經濟。商業經濟在歷史上是回族社會的最具特色的傳統經濟。元代以後,回族經濟的主要形態是農業經濟,而以農業為主又兼營畜牧業、家庭手工業與商業,在歷史上一直是回族家庭經濟的重要特色。由於回族是以外來人口為主體,以遷徙方式在中國大地上分散居住而形成的民族,初始時期佔有土地多為當時的荒漠曠土,回族農民往往能以勤苦耐勞的精神把這種土地開發為沃土,進行農業耕作。各地回族農民還為彌補農業收入的不足,利用耕余、農閑時間兼營畜牧業或屠宰、製革、榨油、運輸等家庭副業,這是回族農業經濟的突出特點。
❷ 回族的故事有沒有豐富一點的一百字左右就可以了,謝謝!
回族人認為,豬有很多不好:例如
一、喜污穢。其生活區域骯臟不堪,食用的飼料也是污穢的,難與食草類動物相比。
二、性惡無常。俗話說:「虎毒不食子」,但豬一旦餓極連生豬崽也照食不誤。一般動物,即便小鳥也會與飼養它的人建立某種感情,義犬救主等動物助人的故事廣為人知,但豬卻有時連飼養它的人的嬰孩也有拱死吃掉的現象,其性較之虎狼有過之而不及。
三、貌丑、怪異,性貪婪、愚笨。世界各民族語言在形容人貌丑、懶散、愚笨等方面都用「豬」字形容。就連我們周圍的有些人,在說某個人太笨的時候,也都開玩笑似的說「某某人太'豬'了。
豬肉本身就不是什麼好東西。中醫就知道,一個病人病重的時候,醫生說:「回去燉點牛肉,羊肉補一補。」你見過醫生讓吃豬肉的嗎?豬肉是敗肉類,身體不好的吃了能把人吃死的。還有中國的職業球員,外國教練對他們第一條要求就是不吃豬肉。
❸ 回族的神話傳說
居住在青海高原的回族人民,以她非凡的智慧和才能,創造了包括神話、傳說、故事、宴席曲、花兒、曲兒、諺語、歇後語、兒歌等諸種體裁的民間文藝。
在青海回族地區,廣泛流傳著伊斯蘭教關於創世、造人、洪水等方面的神話。臉炙人口的《阿丹與海娃》、《洪水潑天》等,生動地敘述了真主造入創世的傳說,為人們展現了一幅荒蠻 時代的人祖與大自然斗爭的奇妙圖畫。這些由信仰伊斯蘭教的民族所共有的神話,被青海回族人民接受以後,便帶著他們自己的 感情,加上自己的想像,用自己的語言和表達方式世代傳承,自然溶入了自己民族文化的汪洋大海之中。通過一代又一代民間文藝家的辛勤創作,青海回族為後代留下了許多有關族源、人物、風物、動物等傳說。如《宛尕斯巴巴 的傳說》、《康熙結拜馬進良》、《阿米吉日山與黃南山》、《蒼蠅的傳說》等,以誇張和渲染的手法,講述了我國回族的第 一批先民從阿拉伯來中國留居的史實,表現了古代中阿人民的友好往來。
由於族源關系,大量阿拉伯民間傳說,通過傳教者與講故事 人的口,不脛而走,成為青海回族人民的重要精神食糧。如有關 創教與聖戰的傳說、《七人一狗》、《阿里巴巴與四十大盜》等 傳說故事,經過青海故事家世世代代的精雕細琢,已成為具有青海回族特色的民間文學作品了。
青海回族民間故事蘊藏量大,形式多樣,其內容幾乎滲透到 社會生活的每一個角落。有些故事反映了人們對統治者及富人的 反抗和嘲笑,滑稽風趣,生動感人,如《謊張三》、《松子克賣香》等;有些故事反映青年男女對自由戀愛和美滿婚姻的追求,表現他們對封建禮教的仇恨與反抗。這類故事多以無比豐富的想 象,藉助人、神甚至小動物的幫助,來成全人間有情人的好事,趣味橫生,令聽者忘食,如《阿里和他的白鴿子》、《天鵝和獵人》、《白鴿子姑娘》等,為數較多的故事,通過一人一事贊揚 人間真、善、美,批判世上的假、丑、惡。如《兩兄弟》、《越來越大的花》、《川草花和馬蓮花》、《變豬的媳婦》等,無情地 鞭撻了見利忘義的哥嫂、傷天害理的爹娘、喪盡天良的後娘及不孝敬父母的兒媳,又以受害者化險為夷、大難不死的結局,贊揚 了人們友愛仁義、尊老愛幼的高尚道德品質。
青海回族山鄉有屬於歌謠一類的宴席曲。它又稱彩曲,是化隆、民和、大通、平安、湟中、門源等縣民間歌手們,所演唱的一種家曲。宴席曲的演唱形式以獨唱為主,兼有齊唱,一般無樂器伴奏。每 逢新婚之夜,莊子里的歌手們照例來到男家唱曲恭喜。他們以庭院為舞台,或輪流坐唱,或載歌載舞,歌聲悠揚,氣氛熱烈 。
宴席曲的內容非常廣泛,大致有恭喜歌、贊美歌、生活歌、 勸喻歌、出征歌、相思歌、出門人之歌、訴苦歌、歷史歌等。新中 國建國以來,還出現了反映新生活、謳歌共產黨和社會主義祖國的新編宴席曲。
宴席曲的曲子,一般為一詞一曲,但也有一詞多曲的 。宴席曲的詞一般較長,其格律自由多變,長於敘事。因此每首歌詞,實際上就是一首優美的長篇敘事詩。
流行於青海回族地區的花兒、曲兒、兒歌、搖籃曲等,是其歌謠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曲兒,指的是廣泛流行於回族地區的《馬五哥與尕豆妹》、《上新疆》、《孟姜女》等。特別是《馬 五哥與尕豆妹》,在百花盛開的青海回族民間文藝園地中,是一 枝芬芳四溢、久開不敗的玫瑰花。
《馬五哥與尕豆妹》自清末起,就在甘、寧、青、新等地回 族人民群眾中廣為流傳。它傳唱著這樣一個動人心弦、催人淚下 的愛情故事 :光緒年間,河州地方,回族姑娘尕豆妹與當長工的 馬五哥真誠相愛。她們互換 「記首 」, 各訴衷腸,真是 「 你把我疼來我把你愛,指甲連肉分不開」。但是「 藍天里站下一朵雲,黑心的媒人把親訂」,財主馬七五為霸佔尕豆妹,強娶她為自己十歲的兒子做妻子,拆散了這對鴛鴦。於是,他們倆 「 兩頭兒想來兩頭兒牽,兩頭兒都牽成了個病漢 」 。一次,馬五哥與尕豆妹相約私會於家中,相見後,由於「左說右道的話長了,女婿尕娃 醒來了。女婿尕娃張口要出聲,馬五哥手急掐了個緊。三掐兩掐 掐重了,女婿尕娃掐死了。」 當這個可憐的尕娃成為其父馬七五罪惡陰謀的犧牲品以後,馬七五告到官府,馬五哥與尕豆妹被押 上了受審台。在正義與邪惡、國法與金錢的多次較量中,邪惡與金錢終於勝利了,兩位無辜的情人被雙雙斬首在蘭州樺林山下。
這首解放前被歷代統治者所禁唱的曲兒,在青海省回族群眾 中已傳唱了近二百年的時間,而且越唱越好聽,越唱越動人。從新中國建國後各地搜集的七八種唱本看,其首尾與部分唱段雖 不盡相同,內容卻大體一致,不離本意。全篇唱詞以兩句為一段,近似洮岷「 花兒」 的形式,通俗易懂,順口好唱,曲兒 中對生動的比興手法和饒有西北地方回族特色的語言的運用,使 長達300 余行的敘事曲兒,若行雲流水,神采多姿。尤其令人吃驚的是其曲子的魅力。全曲以十二個小節構成,五聲音階旋律,似乎並無華麗的樂句,但一經唱家演唱,則令人時聞如泣如訴之 聲,時感如火如荼之勢,動人心弦,催人淚下。這也許是她被禁 而不止,經久不衰的一個原因吧。
《馬五哥與尕豆妹》留給人們的啟迪是十分深刻的。它對封建制度的無情揭露與鞭撻,令人嘆為觀止,其中所表現的回族人民、尤其是回族婦女追求自由、追求幸福的美好理想,對當今青海回族仍有一定的教育意義。黨的十一屆 「 三中 」全會以後,《馬五哥與尕豆妹》被西寧市歌劇團改編為大型花兒歌劇,受到了包括回族在內的甘、青各族人民的歡迎。
青海回族兒童中流傳的《娃娃悄悄》,是一首搖籃曲,全歌充滿風趣與幽默,兒歌有《黃馬不走鞭子打》、《門樓底里一窩雞》、《喜鵲喜鵲喳喳喳》、《月亮上來半掰半》等。兒童們以當地的方言邊唱邊玩,其樂無窮。
❹ 緊急需要回族名人的故事!
鄭和(1371—1433),明初航海家。本姓馬,雲南昆陽(今晉寧)人。回族。洪武時入宮為太監,又稱三寶太監。賜姓鄭,始名鄭和。從永樂三年(1405)至宣德八年(1433),奉命率船隊七下西洋,訪問了亞非沿岸30多個國家和地區,最遠到了非洲東海岸之麻林地(今屬肯亞),為世界航海史上的創舉。鄭和作為明政府的政治使節和商務代表,每至一地,即向當地酋長、國王贈送禮品,表示通好的誠意。同他們進行互利貿易,並約請其使臣到中國來。因此,鄭和的船隊在多數國家和地區受到了歡迎。宣德八年,他在歸途中客死古里(今印度南部西海岸)。
薩都剌(約1272—1355),元代詩人。回族(一說蒙古族)。其先世為西域人。出生於雁門(今山西代縣)。酷愛文學,善繪畫,精書法,有「虎卧龍跳之才」,但因當時幾十年來開科舉,難以步入仕途。為生計劃內而長年奔波經商,嘗盡人間辛苦。元大德十年(1306)悵然棄商而歸,投入文學創作。泰定四年(1327),以三甲進士及第,時年五十六歲。天歷元年(1328)授京口(今江蘇鎮江)錄事司達魯花赤,在職三年,頗有政績。後調任江南行台回回掾史,由正八品降為無品秩的小吏,深感官場險惡。供職期滿,調仁真定路(今河北正定)時,豪情勃發,立「明朝走馬燕山道,贏得紅樓說少年」的誓言。後足跡河北廉訪、河南江北道肅政廉訪司。至正六年(1346)月直南行台侍御史。從元世祖到元惠宗(順帝)縣經11朝,歷80餘年,長期宦遊,浪跡四方,日弄柔翰,創作極富。有詩780餘首,詞14首,因廣泛接觸社會各階層,熟悉民間疾苦,故常以詩表述政見,揭露統治者驕奢淫逸。代表作有《寒夜聞角》、《傷思曲·哀燕將軍》、《鬻女謠》、《征婦怨》等。擅書畫。今存《嚴陵釣台圖》、《梅雀》。有《雁門集》傳世。
李贄(1527~1602),明朝思想家。明代思想家,反封建思想啟蒙運動的先驅者。他以76高齡,被加上異端的罪名,迫死在河北通州的牢獄中。
海瑞(1514~1587) ,明代大臣。生於廣東瓊山(今屬海南)人。回族。明代中葉著名的政治家,以剛直不阿和敢直諫而著稱於後世,有「海青天」之譽。嘉靖二十八年(1549)舉人。初任福建南平縣學教諭,後相繼任浙江淳安知縣、嘉興通判、戶部主事、應天巡撫和右都御史等職。仕途坎坷,屢受排擠,曾因批評皇帝被執入獄。但始終剛直不阿,執法公正,力主懲貪抑霸,整飭吏治,並平反了一些冤案。在當時和後世都被譽為清官。民間有許多關於他公平斷案的傳說。有《海剛峰集》和多種版本的《海瑞文集》行世。
馬本齋 (1901—1944) ,抗日戰爭時回民支隊的領導人,八路軍指揮員。回族。河北獻縣人。早年參加東北軍,曾任團長。1935年棄官還鄉。七七事變後,在家鄉組織回民義勇隊,抗擊日本侵略軍。1938年率隊參加了八路軍,任冀中軍區回民教導總隊隊長。同年10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39年7月任冀中軍區回民支隊司令員,率部轉戰於冀中和冀魯豫平原,配合主力部隊連連給日軍以有力打擊。1942年6月任回民支隊司令員兼八路軍冀魯豫第三軍分區司令員,多次打敗日軍掃盪,挫敗國民黨頑固派的破壞活動。
楊靜仁(1918— ) ,甘肅蘭州人。回族。1937年秋加入中國共產黨,1937—1941年在蘭州參加中國共產黨同情者小組,從事抗日救亡工作,任中共甘肅省委直屬回民特別支部委員、書記,甘肅省回民教育促進會常委、伊斯蘭學會常務理事,甘肅省回民青年救亡會常務幹事,1941年起在陝北公學民族部學習並任黨支部書記,陝甘寧邊區回民騎兵團政治委員。1947年起任西北局統戰部民族科科長,西北局機關游擊隊隊長,陝甘寧邊區政府民委委員。1949年起任全國政協籌委會委員和全國政協第一屆委員會委員、黨組幹事會幹事,中央統戰部四處處長,國家民委委員、辦公廳主任,國家民委副主任、黨組成員。1960年起任寧夏回族自治區黨委第一書記、自治區人民委員會主席,寧夏軍區政治委員,西北局書記處書記。1977年後任寧夏回族自治區黨委書記、自治區革委會副主任、自治區政協主席,國家民委主任、黨組書記,中央統戰部副部長、部長,國務院副總理。第五、六、七、八屆全國政協副主席,第一、二、三、五、六屆全國人大代表,中共第十一、十二、十三屆中央委員。
❺ 關於少數民族的故事
少數民族有很多故事,有關於節日的,有關於人物的,還有不少地方風俗。比如傣族潑水節、劉三姐故事等等。
1、潑水節
潑水節,是傣族、阿昌族、布朗族、佤族、德昂族以及泰語民族和東南亞地區的傳統節日,當日,中國西雙版納、泰國、寮國、緬甸、柬埔寨等國,以及海外泰國人聚居地如香港九龍城、台灣新北市中和區等地的人們清早起來便沐浴禮佛,之後便開始連續幾日的慶祝活動,期間,大家用純凈的清水相互潑灑,祈求洗去過去一年的不順。潑水節是傣族的新年,相當於公歷的四月中旬,一般持續3至7天。
潑水節是展現傣族水文化、音樂舞蹈文化、飲食文化、服飾文化和民間崇尚等傳統文化的綜合舞台,是研究傣族歷史的重要窗口,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潑水節展示的章哈、白象舞等藝術表演有助於了解傣族感悟自然、愛水敬佛、溫婉沉靜的民族特性。同時潑水節還是加強西雙版納全州各族人民大團結的重要紐帶,對西雙版納與東南亞各國友好合作交流,對促進全州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
2、劉三姐
劉三姐是民間傳說的壯族人物,古代民間傳說歌手,聰慧機敏,歌如泉涌,優美動人,有「歌仙」之譽。人們對劉三姐無比喜愛,有關她的故事與記載很多,更是在每年的三月三當成節日來紀念她。
劉三姐原來618年出生在天河縣(今羅城仫佬族自治縣四把鎮)下里的藍靛村(今羅城仫佬族自治縣四把鎮下里社區藍靛村),那裡還有她故居的遺址,那村劉姓的族譜中還有記載。
下里離羅城的縣城很近,劉三姐常到羅城去唱山歌,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羅城縣城城西北的多吉寺的後殿正中供奉著歌仙劉三姐的神像,稱之為「三姐歌殿」遊人常在那裡對歌,故有東門(羅城縣城駐地)四把好玩好耍一說,在國內是獨一無二的。在1958年《劉三姐彩調劇》創作組經過深入民間采風,認定劉三姐是羅城人。
(5)回族有什麼民族故事擴展閱讀
中國有56個民族,很多民族有自己的特色。
1、蒙古族
蒙古族是一個歷史悠久而又富有傳奇色彩的民族,過著「逐水草而遷徙」的游牧生活。中國的大部分草原都留下了蒙古族牧民的足跡,因而被譽為「草原驕子」。每年七、八月牲畜肥壯的季節舉行「那達慕」大會是蒙古族歷史悠久的傳統節日,這是人們為了慶祝豐收而舉行的文體娛樂大會。「那達慕」大會上有驚險動人的賽馬、摔跤,令人贊賞的射箭,有爭強斗勝的棋藝,有引人入勝的歌舞,顯示出草原民族獨有的特色。
2、回族
回族是回民族的簡稱。十三世紀,大批穆斯林從中亞遷入中國,並同當地的漢族、維吾爾族、蒙古族等融合,在長期歷史過程中通過通婚等多種因素,逐漸形成了回族。回族民間節日開齋節(也叫肉孜節),又稱大開齋。每年希吉來歷即伊斯蘭歷9月為齋月。凡回族男12歲、女9歲以上身體健康者都應封齋。解放後,國務院把開齋節定為回族的法定假日。
3、苗族
苗族的音樂舞蹈歷史悠久,挑花、刺綉、織錦、蠟染、首飾製作等工藝美術在國際上享有盛名。苗族的先祖可追溯到原始社會時代活躍於中原地區的蚩尤部落。苗族過去信仰萬物有靈,崇拜自然,祀奉祖先。節日較多,除傳統年節、祭祀節日外,還有專門與吃有關的節日,苗族有很多節日,但各地區叫法和過法不盡相同,傳統節日以苗年最為隆重。
❻ 回族民間傳說故事精品
回族民間故事研究是回族學的組成部分,它起始於20世紀50年代,在20世紀80年代到20世紀末,曾取得可圈可點的成果。回族民間傳說故事有哪些呢?下面就是我給大家整理的回族民間傳說故事精品,希望大家喜歡。
從前,有個樵夫靠打柴為生,早出晚歸,十分辛苦。他每次出去砍的時候,總是把家裡的鑰匙留給他颮鄰居柬看。鄰居也總是盡心盡力地替他操心。
有一天,這樵夫又准備出去打柴,可是怎麼也找不見砍柴用的斧子,他翻遍了屋裡屋外,前前後後最終還是沒有找到。沒了斧子就不能上山砍柴了。他憂愁的蹲在門外的地上發呆。這時過來一個過路人,見他可憐兮兮地樣子,問起原因,他把丟斧子無法打柴的事以及請鄰居照看家裡等等經過向那個過路人訴說。過路人聽了又問他:"你除了這個鄰居外,還有鄰居嗎?
“沒有了,他就是我唯一的鄰居。”樵夫說。
“那你家裡還有沒有別的人來?”過路接著問。
“我無親無故,家裡從來不來別的人。”
“毫無疑問,斧子一定是被你的鄰居偷走啦。"過路人口氣肯定的說。“從今天起,你仔細觀察,他做賊心虛,心裡定然有鬼。”過路人說完,揚長而去。
再說這個樵夫,每天觀察他的鄰居。只見鄰居臉上果然賊里賊氣,尤其那眼神,讓人一看就是賊。就連走路、說話的樣子也都饢賊。樵夫心想:“我怎麼早沒看出來啊,真是知人知面不知心啊!"
樵夫無奈,自認倒霉,到街上又買了一把斧子上山去砍柴。到了山上,他正准備舉起斧子里,突然發現一個熟悉的東西出現在面前,走到跟著一看,竟然是他前幾天丟失的那把斧子。這時他才曉得,是他不留意把斧子拉在了山上的。他撿起斧子,忽忽砍了幾棵柴就下山回家了。這時,鄰居也剛好出來,和他打了個照面,他再仔細觀察鄰居:說話也不像賊了,走路也不像賊了,就連臉上那賊里賊氣的表情也變得憨厚慈祥了……
他後悔自己的無知和愚蠢。
從前,有一個叫路不平的人,父親早年歸真,家裡只有一個老媽,老媽媽人雖勤快,但面貌很醜。
丑媽媽心底善良,信仰虔誠,見孩子們吃飯掉一顆米她都拾起來,對孩子說:糟蹋了五穀,真主要降罪的,丑媽媽很會過日子,她養雞肯下蛋,養羊肯上膘,種糧食就有餘,日子長了,路不平家裡生活越來越好了,存了很多糧食,有很好羊,很多人都知道路不平本事大,這一年路不平父親的歸真十周的日子到了,他宰了一頭牛,宰了幾只羊,做了很多油香,請村子裡的阿訇,還請了很多親戚朋友,客人們到了路不平的家裡,按規矩大家要給他媽媽道,賽倆目,然後才能開始動筷子,他一聽客人要見媽媽,心裡犯了愁,他恨媽媽生得太丑,不給自己爭面子,他表面上招呼一聲客套話,就出去了,到了後院他把兩個伙計喊來說:今天家裡來了很多客人,是給我長精神的,可是他們要見一見我媽媽,我媽這樣丑,他們要是見了,回去傳開了,我路不平的臉就丟盡了,你們兩個人快點把她背到大黑溝里扔掉算了,這兩個傢伙都看了對方一下,不敢說話,只好走了,他回到客人面前說,我媽媽病了,不願意見外人,請大家現吃飯吧!
那兩個人就把丑媽媽背到一個古窯洞里就放下回家了,只有一個小白狗跟著丑媽媽留在這個窯洞里,這個窯洞上面有一快地,主人名叫旁人,他每天雞沒叫就帶上干糧到地里梨地,這一天,旁人犁地到響午疲乏了,就到地頭上吃饃饃,打開布袋一看,裡面少了兩個饃饃,旁人也沒在乎,以為自己來時帶少了,吃完回家了,第二天到吃飯的時候他一看奇怪了,怎麼又少了兩個,連續好幾天都這樣,他決定留神看個是怎麼回事,這天他把饃饃放在地頭上,他一邊幹活一邊看著,就看見西面跑來一條小白狗,從布袋裡拿了兩個饃饃跑了,旁人趕快就追上去,一直到追到窯洞里,只看見白狗趴在丑媽媽身旁,他一看這個老媽媽滿身是土,地上連一點一點鋪蓋的都沒有,頭上的白蓋頭都爛了,臉瘦黃瘦黃的,實在是可憐,他問老媽媽是什麼地方的,是怎麼來這個地方的。可丑媽媽抬頭看了他一眼,嘆了口氣說,艾,兄弟啊!話不提不傷心,我兒子嫌我丑,怕丟了他的人,就把我撇到這里不管,說著眼淚,嘩嘩往下流,他聽著想起自己的父母都早歸真了,不如把這位老媽媽認下領回去,他就把自己的事情說了給老媽媽聽,聽說老媽媽,你不嫌我的話,我給你當兒子,老媽媽高興地說,太好了,你不嫌我丑的話,我回去給你幹家務活,兩個人高興的。他把老媽媽就背回家了,丑媽媽到了旁人家。
以後,一家大小對老媽媽很孝敬,回族民間故事,老媽媽高興的閑不住手腳,餵羊喂雞,沒出幾年,旁人家裡生活非常好了,有轉眼十幾年過去了,這一年開齋節,是旁人爸爸的歸真三十年的日子,他宰了羊,炸了很多油香,請了很好客人,和阿訇,客人到了都想見旁人的媽媽,旁人很高興的答應,便把媽媽從屋裡扶了出來,客人們都爭著說,賽倆目,這時背老媽媽的那兩個傢伙看見了,就跑回去告訴了路不平,路不平自從媽媽走了後,家裡越來越窮,干什麼事都不順,一聽媽媽在旁人家趕快跑去認媽,他看到了旁人家以後,旁人和媽媽還在招待客人,他就大叫了一聲:這是我媽,咋到這里來了?旁人看了一眼陌生人,平靜的說:這是我媽,路不平,又爭辯道,這是我媽媽,是你偷來的。
他在院子里大鬧大嚷,客人都不知道這是咋回事,人群里站出來一位阿訇說:你們倆人都不要吵了,讓這位老媽媽自己說是誰的媽媽,那就是誰的媽媽,老媽媽慢慢站起來說,我的兒子叫旁人,路不平一聽還不依,旁人說,我們倆人都不要爭辯,這么多人都聽著,我們倆到大路上挖一個坑,誰跳過去媽媽就是誰的。路不平聽完了心裡想,那自己是我的,就說好,旁人就在大路上挖了一個大坑,兩個人都在這里,很多人都看著,路不平,說你現跳,旁人說你現跳,就路不平跳了,他到坑沿邊往前一跳,只聽,嗵,的一聲就掉進坑裡了,一眨眼這土坑自個兒合嚴了,只露出他的一顆腦,緊接著變成了一個土疙瘩,擋住了大路,就這樣平平的大路上長出個大疙瘩!
媽媽生你的時候沒嫌疼,你卻嫌媽媽丑!
老人言,父母的心在孩子上,孩子的心在石頭上!
狗不嫌家窮,兒不嫌娘丑,這句話大家應該都知道吧!
不管是什麼民族的朋友大家都記住,要對自己的父母好好孝順,對自己的父母好了,真主就會給大家賜憫好的生活。
很久以前,一個回民莊子里住著一個名叫馬二爺的人,他長得肥頭大耳,身子像個水桶,走起路來像鴨子。他整天想著法子坑害人,這個莊子的窮人可讓他給害苦了。
窮哥們兒湊到一塊,商量了一下,決定在給達吾老母親過乜帖時整一下馬二爺。不久,一件稀奇事傳開了,說達吾得到一口寶鍋,要啥來啥,這回給他老母親過乜帖,要大幹一場呢。這事傳到了馬二爺耳朵里,馬二爺派了一個名叫小麻子的狗腿子去探聽虛實。 小麻子像老鼠一樣溜到了達吾家,達吾他們早就看見了小麻子,卻都裝作沒看見。忽聽達吾的婆姨在屋裡高聲喊道:“滾、滾、滾,快滾!"接著幾個女人一齊喊:“好啦!”只見一群媳婦子用長方的木盤端出幾盤熱氣騰騰的油香請大家吃大夥兒高興地亂喊:“哎呀,真是寶鍋呀!喊一聲滾滾滾,就滾出這么多的油香來!"達吾怕泄露秘密,壓低聲音對大夥說:“小聲點兒,別讓外人聽見!"剛說到這里,一扭頭,見小麻子慌慌張張地跑了。
小麻子跑回去,上氣聲接下氣地向馬二爺學說了一遍,馬二爺吃驚地想,真有這回事?那我得親自去一趟。他一面走,一面想,還沒走到,就想出了個主意。“達吾,你二爺要賬來了!”馬二爺前腳剛跨過門檻,就喊起來了。達吾和窮哥們見馬二爺來了,忙迎上前去,說了色倆目。達吾說:“你老怎麼有工夫到我家,快請坐!”說著,連忙把炕邊掃了掃。馬二爺坐在炕邊,對達吾冷冷地說:“達吾,別裝蒜,賬還不還!”達吾向馬二爺求情:“二爺,老母剛口喚不久,行搭救,過乜帖,手頭實在緊。”馬二爺眼一瞪:“手頭緊?剛才那伙窮鬼吃的啥,崦?”達吾說:“二爺,這是…...”馬二 爺說:“是啥?崦?快說!”達吾賠著笑臉說:“二爺,你先別生氣,我先給你老做點吃的,吃好了再說賬的事。”接著,達吾叫婆姨到裡屋去給馬二爺做飯。馬二爺正想聽聽寶鍋的秘密,暫時也就不追問還賬的事,只管豎起了耳朵。
達吾的婆姨在裡屋喊:“達吾,快來,寶鍋不靈了!”達吾一點兒也不急地說:“你是心不誠,氣不穩,把秘訣給忘了。不要怕,二爺不會拿我們的寶鍋的。拿出誠心穩住氣,再念兩遍就行了。”只聽達吾的婆姨喊道:“滾、滾、滾,快滾!......好啦!”話音剛落,就把剛出鍋的飯食端了上來。馬二爺聽在耳朵里,喜在心頭,一心想得到寶鍋。他裝著大發慈悲的樣子,對達吾說:“你家不是還有這么一口鍋嗎?就用這鍋抵了一半欠賬罷。”達吾裝出非常溈難的樣子,沉思不語,眾家窮哥們兒就來為達吾講情,馬二爺這才出了口長氣說:“看在真主的分上,看在眾鄉親的分上,念你達吾是個虔誠的穆斯林,我不問你私藏寶鍋之罪。不過,這鍋二爺是要定了,你欠我的賬嘛,就一筆勾銷了。”達吾嘆了口氣說:“唉,二爺你老既是看在眾鄉親分上,那就把我和眾鄉親欠你老人家的賬都免了吧,這寶鍋歸你就是了。"馬二爺見寶鍋到手了,正在興頭上,順口也就答應了,三步並作兩步撲到裡屋,把寶鍋抱走了。
馬二爺得了寶鍋,馬上決定請客,讓來客見識見識他的寶貝。客人全都來了,要上菜開席了,馬二爺到伙房裡趴到他婆姨耳邊嘟囔了一陣,把寶鍋的口訣傳給了她,然後回到客廳向客人們宣布“真主賜福,我得到寶鍋一口。先請寶鍋獻點油香,大家嘗嘗。”說著,轉身向伙房喊:“上油香!”喊了好幾聲,不見姨出來,馬二爺急了,罵道:“你耳朵里塞上驢毛了!"罵聲未落,只見他婆姨端著個空鍋從伙房出來了,說:“念了幾遍暗語都不靈。”馬二爺山羊鬍子一翹,說:“沒見識!咋會不靈呢?一定是你心不誠,氣不穩,把秘訣給忘啦。”馬二爺的婆姨氣呼呼地揮著手喊道:“滾!滾!滾!快滾!”客人們聽了,以為是叫他們滾,一個個吃驚地瞪大了眼睛,都站了起來。馬二爺見念了秘訣還不靈,也揮著手大喊道:“滾!滾!滾!快滾!"一連喊了三遍,客人們再也坐不住了,一個個罵罵咧咧地走了。客人們走了,寶鍋還是不靈,馬二爺和婆姨吵起架來,越吵火越大,兩口子死拖活拽地打了起來,沒留神,把寶鍋砸了個稀巴爛。
❼ 回族人民為什麼不喝酒這其中有著怎樣的故事
因為回族人的宗教當中就對酒這個物品非常的抵觸,他們認為酒精會麻木人的精神,讓人沉迷於歡樂當中無法自拔,以至於影響到生活和工作,因此回族人是非常討厭喝酒的,不過現在生活在大城市裡的回族人,也慢慢開始學會喝酒了,而豬肉一般的回族人是堅決不會碰的。
回族人之所以不喝酒,那是因為伊斯蘭教是明令禁止喝酒的,因為一旦喝醉了以後,人們就會變得狂言亂語,神志不清,這樣就會影響他們的生活和工作,所以他們對酒是非常討厭的,認為喝酒沒有任何意義,只會消磨自己的身體與精神,不過說的確實有點道理,畢竟現在很多人沉迷喝酒,確實也影響到了自己的生活家庭和工作,甚至酒駕也會影響到生命安全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