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如何鍛煉孩子的故事復述能力
*如何鍛煉孩子的故事復述能力
孩子遇到問題難以解決,就會尋求大人幫助。讀完《爺爺一定有辦法》,父母大多感同身受,故事中爺爺用智慧正是父母需要的智慧。
繪本情節設計特別巧妙,故事展開的過程像觀看了一場魔術,尤其是小毯子最終變成紐扣的情節,真是爺爺靈感的巔峰。文尾呼應了開頭,形成閉環。而且,如果仔細觀察,驚喜隨時都可能跳出來。比如,約瑟生活的小鎮是什麼樣子,為什麼女人們都披著頭巾,男人們都戴著很有特色的帽子,約瑟的父親是做什麼的……雖然文中沒有明示,但是都通過繪畫表現了出來。最值得一提的是,每一頁圖畫底部都有玄機——在約瑟家的地板下面,住著小老鼠一家,他們快樂地生活,堪稱約瑟一家的鏡像。比如,小老鼠一家將約瑟做衣服的下腳料從地板的縫隙中拽出,也為一家人做了衣服。
在親子共讀《爺爺一定有辦法》時,父母可以通過三個方法,幫助孩子做故事復述和細節觀察訓練。
1 首先是復述故事。對於孩子來說,復述是值得花時間去練習的一項重要能力。
2 其次是帶著孩子一起做「親子手工」。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找小時候的舊衣物,進行改造。
3 最後是叫孩子的爺爺奶奶、姥姥姥爺一起開一個懷舊故事會。在故事會上,老人講一件印象深刻的事情,如小時候物品、衣服多次重復利用的經歷。
『貳』 講故事能訓練孩子的思維能力嗎
我今天在網上看到了這樣一條消息,講故事能訓練孩子的思維能力嗎?一位研究兒童心理的美國專家發現,想要讓孩子的思維能力得到好的訓練,家長就要多和孩子交流、多說話,尤其是要給孩子講故事,從小聽的故事多的孩子,長大後成績自然也不會差。所以,種種事跡表明,講故事是可以提高孩子的思維能力的,這是毫無疑問的。就可以拿出來提出表揚,以後這一步是可以繼續這樣做的。其實,培養孩子的思維能力方法還是很多的,如果大家想要具體了解的話,可以去查一下相關資料。
『叄』 小學生培養復述能力的重要性
小學生培養復述能力,其重要性主要有以下兩方面:
一是鍛煉小學生的語言組織能力,通過練習,使小學生能夠通過語言,准確並且有條理地表達所述內容。
二是能通過復述,提高小學生的記憶力,學會如何通過理解所述內容,以達到准確記憶的效果。
『肆』 如何培養孩子的創造性復述
新課標明確指出:「義務教育階段的語文課程,應使學生初步學會運用祖國語言文字進行交流溝通,吸收古今中外優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養,促進自身精神成長。」語文教材中的選文文質兼美,無論是謀篇布局,還是作品形象、意蘊等,都值得學生去品味欣賞。指導學生積累名篇佳作,是豐富學生語言倉庫、提升思想文化修養的有效方式。根據選文的特點,指導學生進行復述也是一個十分有效的語言積累方式。
復述課文,就是學生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對課文內容進行綜合、概括,然後在自己創新的基礎上作適當取捨,再通過自己的講述把課文的精神實質、作者的愛憎褒貶等生動地表達出來。這不僅有助於加深學生對語言材料的理解、鞏固、積累,還能提高學生的想像能力、思維能力及系統、連貫的說話能力。
復述課文一般分為詳細復述、簡要復述和創造性復述三種。它們有著各自的特點和要求,教師要根據教材的內容、學生的特點和訓練計劃,選擇相應的復述方式。創造性復述要求學生在深刻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展開合理想像,充實內容。這有利於培養提高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和思維、想像能力。
那麼,教師該如何指導學生創造性復述呢?
一、 改變結構,變化復述
小學語文課本里涉及的敘事性文章,大多採用了順敘的結構,也有一些採用了倒敘的結構。我們在指導學生復述時,可刻意要求學生更改文章原來的結構,將課文中的順敘改為倒敘,或者將倒敘改為順敘進行復述。這樣的變化使得學生創造的本能得以驅動,復述的興趣大大提升,也培養了學生從整體上去把握一篇文章的能力。
例如《錢學森》一文採用的是倒敘寫法,復述課文時,教師可以要求學生按照時間順序進行復述,變倒敘為順敘,即先復述錢學森的求學經歷,再復述他決定回國報效祖國以及回國時受到的阻撓,最後簡要復述他回國後取得的偉大成就。又如《窮人》一文,可以嘗試讓學生先復述漁夫回家看到西蒙家的孩子睡在自己家裡,然後通過桑娜的回答把為什麼收養孤兒的前因後果交代清楚。
二、 變化體裁,創造復述
這種改變文體的復述最適合古詩教學。《春夜喜雨》一詩中,詩人敏銳地抓住了這場雨的特徵,從各個方面進行描摹。復述時,我要求學生以第一人稱的形式,從雨的樣子,大地的變化以及喜悅的心情等幾個方面用優美生動的語言進行敘述性的復述。又如,《大自然的語言》是一篇說明文,學習課文後,我讓學生用敘述的方式(表述得不清楚)復述課文《大自然的自述》,類似的多次嘗試都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此外,常見的改變體裁進行復述的還有:詩歌體改為記敘體,說明體改為童話體等。
三、 課本演繹,表演復述
表演可以增加孩子復述課文的興趣,還可以提高學生創造性復述的能力,發展學生的想像力,使學生靈活地運用各種不同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達到培養創造性思維的目的。
《林沖棒打洪教頭》一文,節選自《水滸傳》,故事性很強。為了調動學生復述的興趣,我讓學生當一回「說書人」,用說書表演的形式來復述,孩子們興趣盎然。學生上台
,一拍驚堂木:「話說,林沖發配滄州,來到柴大官人家中……」孩子們在練習欣賞喜聞樂見的說書表演中鍛煉了自己的復述能力。
所舉的課例除了要講清自己怎麼做的以外,還需要描述這樣做所達到的效果。不能沒有沒有描述,而且描述也不能太籠統。
創造性復述課文就是在復述中尋找創新,它要求學生更多的創新思維、想像思維的參與。這對教師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們要細讀文本,鑽研教材,調動學生積極性,合理展開復述,最終實現語言文字的有效積累。
『伍』 幼兒園故事講述是培養孩子們的什麼語言能力
講故事可以促進幼兒的語言發展,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通過講故事訓練幼兒的發音。給幼兒講故事,首先要堅持說普通話,禁用方言,要以清晰、准確、規范的發音,給孩子樹立學習、模仿的榜樣。要注重視聽結合,多藉助圖片、實物、口型和手勢等直觀手段,形象具體地向幼兒示範發音,並讓幼兒反復辨別和體驗。在講完一個故事時,可將故事中生動、有趣、可游戲的情節,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編成游戲,讓他們在輕松愉快的游戲過程中掌握語言。
二、通過講故事豐富幼兒的詞彙。講故事過程中,可藉助表情、手勢等來演示一些常見的、淺顯的詞彙的含義,幫助幼兒理解詞意。講故事時所設計到的詞彙,要淺近、准確,盡可能地讓幼兒運用已有的生活知識和經驗自己來理解詞義。將故事中的某些常用詞,嘗試著讓幼兒用同義詞和近義詞替換一下,老師或家長適時的給以啟發,並作出鼓勵性的評價。幼兒就會從中享受到運用語言的樂趣,提高運用語言的自覺性。
三、通過講故事培養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講故事時,應用親切的語氣,把故事情節生動、形象地描述出來,盡量避免詞不達意,缺乏條理,給幼兒造成錯覺。應該藉助故事中所描述的情境,給幼兒提供充分的模仿、練習的機會,如模仿故事中的對話,聲響等。講完故事後,可讓幼兒復述故事,以培養幼兒的概括力。故事講到某一關鍵處,中斷講述,啟發引導幼兒發揮想像力,創編出以後的情節。根據幼兒已有的知識經驗,可充分利用舊圖書、舊畫報,指導幫助幼兒挑選其中的人物、動物、景物等的圖片,剪貼成有情節的畫面,再編成小故事講出來。
『陸』 通過故事教學,可以培養孩子的什麼能力
培養幼兒的詞語了解能力,加重詞彙記憶
在聆聽故事的環節中,最先要培養的是幼兒對故事中詞句的了解能力。僅有讓幼兒了解故事中的語言表達,了解故事裡形象栩栩如生地講些哪些,才可以激起幼兒聆聽故事的沖動,集中精力地聆聽故事。這就規定講故事者在講故事的過程中邊講邊作表述。尤其是對年紀小,英語詞彙量少,了解能力差的幼兒,一方面能夠融合當地家鄉話開展表述,另一方面能夠根據手形手勢或依靠實體開展表述。比如:詞句「閃閃發亮」,能夠提供一面鏡子,根據輕度搖晃反射面出的光,讓幼兒體會金光閃閃的感覺,進而了解這一詞語的意思。
培養幼兒優良的道德修養與審美情趣
故事具備不錯的教育意義,它能培養幼兒的產品質量與品性。幼兒在故事中認知能力大道理,思考自身,老師與家長應文化教育幼兒辨別是非,區別優劣,讓幼兒說說怎麼做才對。在故事《狼來了》中,幼兒在老師的正確引導下會了解撒謊給大家提供的不良影響,了解撒謊並不是一個好寶寶應當做的事兒,必須 每一個幼兒一定要做誠信友善的小孩。故事不但能培養幼兒優良的品德修養,並且能熏陶幼兒的品性。在故事中,幼兒頗具善心、憐憫之心,為故事中的角色心急、擔憂、開心、憂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