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哪個寓言故事形容一個人說話前後不一致相互抵觸
自相矛盾[ zì xiāng máo dùn ]
生詞本
基本釋義詳細釋義
[ zì xiāng máo dùn ]
《韓非子·難勢》上說,有個人又賣矛,又賣盾。賣矛的時候說他的矛無比鋒利,什麼東西都能刺透;賣盾的時候又說他的盾無比堅固,什麼東西都穿不透。有人就問他,要用你的矛刺你的盾怎麼樣呢?他無言以對。後用「自相矛盾」比喻自己說話做事前後抵觸。
出 處
《魏書·明亮傳》:「辭勇及武;自相矛盾。」
2. 自相矛盾的寓言的含義
自相矛盾,漢語成語,拼音是zì xiāng máo dùn。意思是比喻別人或自己說話做事前後抵觸。出自《韓非子·難一》。
自相矛盾出自於《韓非子·難一》,講的是:有一個楚國人賣矛又賣盾,說他的盾堅固得很,不管是用什麼矛都戳不穿,說他的矛銳利得很,不管是什麼盾都戳的穿。有個圍觀的人問道:「用你自己的矛刺你自己的盾會怎麼樣?」時,此人無以對答。後來用以形容別人或自己行事或言語前後不統一,也指不連貫的性格或心情。後又用以比喻人的語言行動前後抵觸、不相應合。
成語解釋
矛:進攻敵人的刺擊武器;盾:保護自己的盾牌。比喻自己說話做事前後抵觸。[1]
成語用法
主謂式;作謂語、定語。不能用於兩方以上,只能用於單方自我抵觸。成語用法
示例
毛澤東《論持久戰》:「英勇戰斗於前,又放棄土地在後,不是自相矛盾嗎?」。
《資治通鑒·梁武帝太清二年》:「今二宮危逼,猾寇滔天,臣子當戮力同心,豈可自相矛盾?」[1]
成語出處
《韓非子·難一》:「楚人有鬻盾與矛者,譽之曰:『吾盾之堅,物莫能陷也。』又譽其矛曰:『吾矛之利,於物無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應也。夫不可陷之盾與無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成語典故
原文
出自《韓非子·難一》:楚人有鬻盾與矛者,譽之曰:「吾盾之堅,物莫能陷也。」又譽其矛曰:「吾矛之利,於物無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應也。夫不可陷之盾與無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2]
注釋
楚人:楚國人。
鬻(yù):賣。
譽:稱贊,這里有誇耀,吹噓的意思。
陷:刺破,這里有「穿透」、「刺穿」的意思。
利:鋒利。
或:有人,別人
以:用。
弗:不 。
應:回答。
夫(fú):放在句首,表示將發議論。
譯文
在戰國時期,楚國有個賣矛和盾的人,他先誇耀自己的盾很堅硬,說:「無論用什麼東西都無法破壞它!」然後,他又誇耀自己的矛很銳利,說:「無論什麼東西都能被它破壞!」,市場上的人質問他:「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它們將怎麼樣?」,那個人無法回答。眾人嘲笑他。無法被刺穿的盾牌和能刺破所有盾的長矛,是不可能共同存在的。
揭示道理
世上不可能共同存在牢不可破的盾和無堅不摧的矛,這個楚國人片面地誇大了矛與盾的作用,結果出現無法自圓其說的局面。比喻說話做事前後抵觸,不能自圓其說。
做事說話皆應三思而後行。
3. 《矛與盾》告訴我們一個什麼道理
《矛與盾》的寓意是說話辦事要一致,不能違背了事物的客觀規律,自己先說服不了自己。
也比喻自己說話做事前後矛盾或抵觸。什麼事都不能誇大其詞,使人感到漏洞百出。且告誡人們:說話辦事要實事求是,不要言過其實,自相「矛盾」。
《矛與盾》說的是一個人同時誇耀自己所賣的矛和盾,因自相抵觸而不能自圓其說,告誡人們說話、辦事要實事求是,不要言過其實,自相矛盾。
典故:
有一個楚國人賣矛又賣盾,說他的盾堅固得很,隨便用什麼矛都戳不穿,說他的矛銳利得很,隨便什麼盾都戳的穿。
有個圍觀的人問道:「用你的矛刺你的盾會怎麼樣」時,此人無以對答。後因以形容行事或言語前後不統一。也指不連貫的性格或心情。後因以喻人的語言行動前後抵觸、不相應合。
4. 寓言故事《互相矛盾》的意思和寓意
自相矛盾
楚國有個人到大街上去賣長矛和盾牌。為了招徠顧客,他舉起盾牌誇耀說:"我的盾牌非常堅固,無論什麼武器都剌不穿它!"
他放下盾牌,又舉起長矛吹噓說:"我的長矛鋒利無比,無論什麼東西一剌就穿!"
這時,有個人問他說:"如果用你的長矛來剌你的盾牌,那結果是一個什麼樣呢?"
那個楚國人一句話也答上來。
寓意:脫離實際地誇大某種東西的長處,往往會鬧出自相矛盾的笑話。
原文:
楚人有鬻盾與矛者,譽之曰:"吾盾之堅,物莫能陷也。"又譽其矛曰:"吾矛之利,於物無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應也。
5. 自相矛盾這個寓言故事,你明白了什麼道理
明白了做事說話皆應三思而後行,不能相互抵觸這個道理。
世上不可能共同存在牢不可破的盾和無堅不摧的矛,這個楚國人片面地誇大了矛與盾的作用,結果出現無法自圓其說的局面。比喻說話做事前後抵觸,不能自圓其說。
一個人在同一判斷中,對同一問題,是不能做出截然相反的判斷來的。若是這樣做了,那就是犯了邏輯上的錯誤。矛盾是事物存在的普遍形式,任何事物都存在矛盾,不管是物質的客觀世界,
或是思維的主觀世界,都有矛盾問題。有矛盾不見得是壞事。有矛盾才有事物的進步與發展。關鍵是我們要認識矛盾,分析矛盾,研究矛盾,解決矛盾。只有這樣才能讓事物得到發展。
(5)什麼寓言故事是前後抵觸擴展閱讀:
出自於《韓非子》,講的是:有一個楚國人賣矛又賣盾,說他的盾堅固得很,隨便用什麼矛都戳不穿,說他的矛銳利得很,隨便什麼盾都戳的穿。
有個圍觀的人問道:「用你的矛刺你的盾會怎麼樣」時,此人無以對答。後因以形容行事或言語前後不統一。也指不連貫的性格或心情。後因以喻人的語言行動前後抵觸、不相應合。
6. 自相矛盾的寓言故事告訴我們什麼道理
自相矛盾指的是一個人說話、行動前後抵觸,不一致;也指同夥間的相互爭吵或沖突。接下來分享自相矛盾的寓言故事及道理。
很久以前,楚國有一個賣兵器的人,在市場上到處叫賣矛和盾。他逢人就吹噓,說他的矛和盾,都是用最好的材料作成的。後來,見還是沒有什麼人感興趣,他乾脆舉起盾,向四周的人們大聲說:「快來看我的盾啊!這面盾堅固無比,世界上任何鋒利的東西,都不能刺穿它。」人們都仔細看他的盾;這時,賣兵器的人又揮舞起他的長矛,接著向人們炫耀(yao):「大家再看看我的矛吧!這支矛鋒利無比,無論怎樣堅硬的東西,一碰上它,準定被戳(chuo)穿」
聽到這里,有一個人大聲質問道:「照你剛才說的話,要是用你的長矛,去刺你的盾牌,會怎麼樣呢?」
那個賣兵器的人聽了,臉漲得通紅,一句話也答不上來,只好收拾起矛和盾,灰溜溜地走了。
自相矛盾的寓言故事告訴我們世上不可能共同存在牢不可破的盾和無堅不摧的矛,這個楚國人片面地誇大了矛與盾的作用,結果出現無法自圓其說的局面。比喻說話做事前後抵觸,不能自圓其說。做事說話皆應三思而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