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三國演義的故事有哪些
三國演義的故事有:七擒孟獲、草船借箭、桃園結義、火燒赤壁、舌戰群儒、單騎救主、千里走單騎、義釋曹操等等。
三國演義的故事有:
1、七禽孟獲
三國中期,蜀國占據西蜀一帶,這時南方孟獲作亂。諸葛亮出征南蠻孟獲,為了收買人心,七次俘獲孟獲而又其次將其釋放。第七次釋放孟獲的時候,孟獲最終歸順蜀國,諸葛亮平定了南方。
2、草船借箭
周瑜妒忌諸葛亮,設計讓諸葛亮在十天造十萬支箭,諸葛亮一眼識破周瑜的計謀,卻決定將計就計,於是淡定表示只需要三天即可。後來,諸葛亮藉助東風和大霧,再利用曹操多疑的性格,調了幾條草船誘敵,最終借足十萬支箭,立下大功。
3、桃園結義
民間俗傳三國時劉備、關羽、張飛在桃園結拜兄弟。《三國演義》第一回:飛曰:“吾庄後有一桃園,花開正盛;明日當於園中祭告天地,我三人結為兄弟,協力同心,然後可圖大事。玄德長齊聲應日:如此甚好。次日,於桃園中,備下烏牛白馬祭禮等項,三人焚香再拜而說誓日:念劉備、關羽、張飛,雖然異姓,既結為兄弟,則同心協力,救困扶危,上報國家,下安黎庶,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願同年同月同日死。天後土,實鑒此心。背義忘恩,人共戮!誓畢,拜玄德為兄,關羽次之,張飛為弟。”後遂為結拜兄弟,共同謀事的典故。
4、火燒赤壁
公元208年,曹操率大軍攻打吳國,吳蜀聯合抗曹。因魏軍不善水戰,孔明、周瑜決定火攻。龐統假意投奔曹操,提議魏軍船隻用鐵索連在一齊抵禦風浪;周瑜假打黃蓋,後者假裝降魏;孔明推測出東風將至。黃蓋帶數十條船降魏,船里裝滿柴草。快到魏軍時,黃蓋點燃柴草,火借風勢向魏軍燒去。魏軍不熟水性船又連在了一起,死傷無數。魏軍逃跑。
5、舌戰群儒
劉備欲與孫吳結盟抗曹,但孫吳謀士見劉備兵寡,曹操又強,不敢答應。諸葛亮一人前往孫吳,在大堂上一人駁倒張昭,陸績,虞翻等謀士,說的他們啞口無言,為孫劉結盟打下基礎。
6、單騎救主
劉備被曹操擊潰,家眷也失散了,趙雲個人突入曹操大軍,奪了青鋼劍,連斬五十多員大將,在曹操83萬大軍中七進七出,如入無人之境,並成功救了阿斗,曹操見趙雲勇不可擋,手下抓活的,趙雲藉此殺出一條血路,逃出重圍。
7、千里走單騎
關羽聽聞劉備消息,向曹操告辭,但路途中各關守將卻百般阻撓,關羽為過關,連斬了東嶺關的孔秀,洛陽的韓福,孟坦,汜水關的卞喜,滎陽的王植,黃河渡口的秦琪,一路護送劉備家眷,與劉備重逢。
8、義釋曹操
曹操兵敗,帶兵逃竄,遇見埋伏的關羽,程昱對曹操說:“關羽重感情,丞相若提及當日舊情,或許還有期望。”曹操於是向關羽提及當年舊情,眾人又哭倒在地,關羽不忍,遂放曹軍離開,受之前與諸葛亮簽好的軍令狀。
『貳』 三國故事有哪些精選5篇
《三國演義》描寫了從東漢末年到西晉初年之間近百年的歷史風雲,以描寫戰爭為主,訴說了東漢末年的群雄割據混戰和蜀、魏、吳三國之間的政治和軍事斗爭,最終司馬炎一統三國,建立晉朝的 故事 。反映了三國時代各類社會斗爭與矛盾的轉化,並概括了這一時代的歷史巨變,塑造了一群叱吒風雲的三國英雄人物。下面我給大家介紹關於三國故事有哪些,方便大家學習。
三國故事有哪些1
草船借箭的故事
公元前一世紀左右,中國正處在魏蜀吳三國鼎立的時期,其中魏國占據北方,蜀國占據西南方,吳國占據南方。有一次,魏國派出大軍,從水路攻打地處長江邊上的吳國。不多久,魏軍就進發到離吳國不遠的地方,在水邊紮下營地,伺機攻打。
吳國的元帥周瑜,在研究了魏軍的情形後,決定用弓箭來防守來犯之敵。可是怎麼在較短時間內造出作戰所必需的十萬枝箭呢?回為根據當時吳國的工匠情況,要造出這么多箭,至少要用十天時間,而這對於吳國的防守來說,顯然是時間太長了。
當時蜀國的軍師諸葛亮正好出訪吳國。諸葛亮是一個非常聰明的人,周瑜於是向他請教怎樣以最快的速度造出所需的箭。諸葛亮對周瑜說,三天時間就可以了。大家都認為諸葛亮是在說大話,但是諸葛亮卻寫下了軍令狀,如果到時完不成任務,就會被斬首。諸葛亮接受任務後,並不著急。他向吳國的大臣魯肅說,要造這么多箭,用普通的辦法自然是不可能的。接著,諸葛亮讓魯肅為他准備二十隻小船,每隻船上要軍士三十人,船上全用青布為幔,並插滿草,諸葛亮並一再要求魯肅為他的計謀保密。魯肅為諸葛亮准備好船和 其它 必需的東西,可是並不知道其中的奧秘。
諸葛亮說三天時間就能備好十萬支箭,可是第一天並不見到他有什麼動靜,第二天還是這樣,第三天馬上就要到了,一支箭也沒有見到,大家都為諸葛亮捏一把汗,如果到時候沒有完成任務,諸葛亮就沒命了。第三天半夜時分,諸葛亮悄悄地把魯肅請到一隻小船中,魯肅問:「你請我來干什麼?」諸葛亮說:「請你跟我一起去取箭」.魯肅大惑不解地問:「到哪裡去取?」諸葛亮笑笑說:「到時候你就知道了。」於是諸葛亮命令二十隻小船用長繩子連接在一起,向魏軍的宿營地進發。
當天夜裡,大霧漫天,水上的霧氣更是伸手不見五指。霧越大,諸葛亮越是命令船隊快速前進。到船隊接近魏軍營地時,諸葛亮命令把船隊一字排開,然後命令軍士在船上擂鼓吶喊。魯肅嚇壞了,對諸葛亮說:「我們只有二十條小船,三百餘士兵,萬一魏兵打來,我們必死無疑了」.諸葛亮卻笑著說:「我敢肯定魏兵不會在大霧中出兵的,我們只管在船里喝酒好了。」
再說魏軍營中,聽到擂鼓吶喊聲,主帥曹操連忙召集大將商議對策。最後決定,因為長江上濃霧重重,不知道敵人的具體情況,所以派水軍弓箭手亂箭 射擊 ,以防敵軍登陸。於是魏軍派出約一萬名弓箭手趕到江邊,朝著有吶喊聲的地方猛烈 射箭 。一時間,箭象雨點一樣飛向諸葛亮的船隊,不一會兒,船身的草把上都扎滿了箭。這時候,諸葛亮命令船隊掉轉身,把沒有受箭的一側面向魏軍,很快上面也扎滿了箭。諸葛亮估計船上的箭扎得差不多了,就命令船隊迅速返回,這時大霧也漸漸開始散去,等魏軍弄清楚發生的事情時,懊悔極了。
諸葛亮的船隊到達吳軍的營地時,吳國的主帥周瑜已經派五百名軍士等著搬箭了,經過清點,船上的草把中足足有十萬支箭。吳國的元帥周瑜也不得不佩服諸葛亮的智慧了。諸葛亮怎麼會知道當天晚上水上會有大霧呢?原來,他善於觀察天氣變化,經過對天象的仔細推算,也得出當天晚上水面上有會大霧的結論。就是這樣,諸葛亮運用自己的智慧巧妙地從敵軍那裡弄來了十萬支箭。
三國故事有哪些2
三顧茅廬的故事
漢末,黃巾事起,天下大亂,曹操坐據朝廷,孫權擁兵東吳,漢宗室豫州牧劉備聽徐庶(著名謀土)和司馬徽(也是著名謀士)說諸葛亮很有學識,又有才能,就和關羽、張飛帶著禮物到隆中(現今湖北襄陽縣)卧龍崗去請諸葛亮出來幫助他替國家做事。恰巧諸葛亮這天出去了,劉備只得失望地轉回去。不久,劉備又和關羽、張飛冒看大風雪第二次去請。不料諸葛亮又出外閑游去了。張飛本不願意再來,見諸葛亮不在家,就催著要回去。劉備只得留下一封信,表達自己對諸葛亮的敬佩和請他出來幫助自己挽救國家危險局面的意思。
過了一些時候,劉備吃了三天素,准備再去請諸葛亮。關羽說諸葛亮也許是徒有一個虛名,未必有真此才實學,不用去了。張飛卻主張由他一個人去叫,如他不來,就用繩子把地捆來。劉備把張飛責備了一頓,又和他倆第三次訪諸葛亮。到時,諸葛亮正在睡覺。劉備不敢驚動他,一直站到諸葛亮自己醒來,才彼此坐下談話。
諸葛亮見到劉備有志替國家做事,而且誠懇地請他幫助,就出來全力幫助劉備建立蜀漢皇朝。
「三國演義」把劉備三次親自敦請諸葛亮的這件事情,叫做「三顧茅廬」.
諸葛亮在著名的「出師表」中,也有「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之句。於是後世人見有人為請他所敬仰的人出來幫助自己做事,而一連幾次親自到那人的家裡去的時候,就引用這句話來形容敦請人的渴望和誠懇的心情。也就是不恥下問,虛心求才的意思。
三國故事有哪些3
【巢毀卵破】
在東漢末年孔子的後代孔融。他自幼聰明知書達理,明禮數。至今還流傳著「孔融讓梨」的故事。可是這么一個賢人不幸被曹操手下殺害,被滅了全家。那時,曹操發動五十萬大軍,准備南征劉備。孔融提出不同的主張,卻遭到曹操的拒絕。孔融不服氣,背後講了憤憤不平的話。曹操知道後,便下令處死孔融全家。
當時孔融的兩個不滿十歲的孩子正在家裡下棋。突然面臨此大禍。橫眉冷對上前護住爹爹,孔融請求曹操官兵放過兩個小兒,自己願承受一切懲罰。兒子卻高聲道:「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寧死而不屈」。這句話的意思是,鳥巢倒了翻在地下,怎麼還有完好的鳥蛋呢?!
「覆巢無完卵」,也成「巢毀卵破」,就是說家已被毀了,那還有個人的安危可談!
三國故事有哪些4
【單刀赴會】
周瑜死後,劉備為了和吳國重新聯合起來,答應孫權等他攻佔西川後就把荊州交給吳國。
這時劉備已經很強大了,他的軍隊很快就攻佔了西川。劉備在西川建立了蜀國,派關羽和他兒子關平駐守在荊州。
孫權聽說劉備佔領了西川,派大使到蜀國向劉備要荊州。劉備聽了諸葛亮的計謀,寫了一封信交給吳國的大使,讓他到荊州去找關羽。
吳國的大使拿著信來到荊州,卻被關羽拒絕了。關羽說:「這么重要的事,我怎麼能相信一封信呢?」然後就把大使趕回了吳國。
孫權大怒:「劉備分明就是在捉弄我。」魯肅出了一個主意:請關羽到吳國來吃飯,趁機把他抓起來,逼迫關羽交出荊州,不然的話就殺死他。
關羽接到邀請信後,笑著說:「我才不怕他們,我一個人去,看他們敢把我怎麼樣?」
第二天,關羽乘船來到吳國。魯肅早已經布置好了軍隊,只要關羽不答應,馬上就把他抓起來。
在酒席上,魯肅笑嘻嘻的提出歸還荊州的事,關羽就說:「我今天是來喝酒的,國家的大事我們不談」但魯肅還是一個勁兒地提起荊州。
過了一會兒,關羽站起來拉住魯肅說:「我有點醉了,荊州的事以後再商量吧。」說完就拉著魯肅向江邊走去。
吳國的士兵怕誤傷到魯肅,不敢對關羽下手。只能眼睜睜的看著關羽拉著魯肅走出去。關羽一直把魯肅拉到江邊才放開手。等吳國軍隊來追趕時,關羽的船已經開出很遠了。
三國故事有哪些5
【得隴望蜀】
東漢初年,有兩個反對光武帝的地方勢力,一個是割據巴蜀的公孫述,一個是稱霸隴西(今甘肅東部)的隗囂。公元32年,大將軍岑彭隨光武帝親征隴西的隗囂,將隗囂圍困在西域,把公孫述的援兵也包圍了起來。光武帝見一時攻破不了城池,就留了一封詔書給岑彭,自己先回京城去了。岑彭接到詔書一看,上面寫著:如果攻佔了隴地兩城,便可率軍攻打蜀地的.公孫述。人總是不知足的,我也一樣,已經得到隴地,又希望得到蜀地。
隴:在今甘肅東部,陝西南部;蜀:在四川中西部。現在一般用這個 成語 比喻得寸進尺,貪得無厭。有貶義。
雖然得隴望蜀的 典故 最早發生在劉秀身上,然而在《三國演義》中也有這樣一段和這個成語相關的故事:
曹操已得東川,主簿司馬懿進曰:「劉備以詐力取劉璋,蜀人尚未歸心。今主公已得漢中,益州震動。可速進兵攻之,勢必瓦解。智者貴於乘時,時不可失也。」曹操嘆曰:「人苦不知足,既得隴,復望蜀耶?」劉曄曰:「司馬仲達之言是也。若少遲緩,諸葛亮明於治國而為相,關、張等勇冠三軍而為將,蜀民既定,據守關隘,不可犯矣。」操曰:「士卒遠涉勞苦,且宜存恤。」
還記得應該是小學四年級的時候,翻的是連環畫版的演義。看到這一節後不禁沾沾自喜自己又學到一個新成語,但同時總覺得用在這個地方有什麼地方不對勁,卻又說不上來。現在想來大概是因為那時印象中的曹操是白臉,一個反面人物,那麼他怎麼會不復望蜀,不貪心呢?
我起初給曹操找的解釋是他怕陷入蜀道難,難於上青天的益州。幾乎就在這個想法產生的那一刻,它立即被我否定了。原因上面司馬懿和劉曄已經替我解釋了。
那麼就是因為戰線太長,因為襄樊和合肥戰場的壓力了。但這也是不成立的。襄陽曹仁,合肥張遼都是能夠獨當一面的將才,而且當時這兩線的戰事並不是那麼吃緊。再說有滿寵李典等人的協助和「賊來乃發。」的木夾的指點,即便是逍遙津這樣的會戰,堅守到救兵到來也是沒有問題的。
所以,只能是曹操老了。這里的老不是指年齡,不是老驥伏櫪那個老,而是一種在於內心的滄桑,厭倦和疲憊。連年的征戰特別是赤壁戰後破馬超滅張魯這幾年這幾仗,那顆曾經不已的壯心裡的烈火漸漸熄滅了。是的,曹操的心已經老了,沒有了如日中天的氣勢與激情,論英雄的豪情,觀滄海的壯志,賦赤壁的雄心,到如今都只剩下了一抹晚照。
逍遙津戰後,錯過了平西川最好機會的曹操同眾官議曰:「此時可收西川否?」劉曄曰:「今蜀中稍定,已有提備,不可擊也。不如撤兵去救合肥之急,就下江南。」於是只有退兵,留夏侯淵,張頜守漢中。
三國故事有哪些精選匯總相關 文章 :
★ 三國故事精選7篇
★ 三國故事有哪些2020精選
★ 三國歷史故事精選5篇
★ 三國演義的經典故事10篇
★ 三國的典故有哪些
★ 三國歷史故事精選大全
★ 三國歷史故事2020匯總
★ 三國演義的10個經典故事
★ 三國典故精選3篇
★ 三國演義出名典故有哪些
『叄』 三國演義經典故事
《三國演義》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部章回小說,是歷史演義小說的開山之作,也是第一部文人長篇小說。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三國演義經典故事(通用26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桃園結義》 東漢末年,黃巾賊出,天下大亂。中山靖王後劉備某日看到一招兵告示,忍不住三聲嘆息。被身後的本地屠戶張飛見到,就厲聲問其故。劉備見這個人相貌不俗,就相互介紹並且說出了嘆息的原由。張飛一聽此人出生不俗,談吐間也相當投契,就拉著去酒館准備邊吃邊說。正到門口,又遇一人嚷著急切投軍。被劉、張聽到,於是劉備邀請他一起來喝酒,三人越談越投契,結果就一起去張飛家後面桃園結為異性兄弟,按長幼,劉備成了大哥,關羽做了老二,張飛為老三。
《溫酒斬華雄》 溫酒斬華雄講的是十八路諸侯討伐董卓的故事。在汜水關前,各路諸侯豪傑大戰華雄未果,袁術恐先鋒孫堅立下頭功不發糧草,以至孫文台兵敗汜水關,大將祖茂被華雄所斬,之後袁紹問誰人可斬了華雄,於是關羽主動請纓,但因為身份低微而受到袁術的恥笑,說:「一個小小的馬弓手也敢口出狂言。」曹操覺得他是英雄,說:「此人長相非凡,旁人焉知其為馬弓手?」於是遞給關羽溫酒一杯說:「將軍且飲了此杯以壯膽氣」,關羽卻道:「待我斬了華雄後再飲未遲!」於是拍刀上馬頃刻提了華雄首級回營,此時酒且尚溫!
《三英戰呂布》 東漢末年,各諸侯帶各路兵馬討伐董賊。董卓派華雄迎戰,被關羽殺了。董卓聽說華雄被殺,派呂布迎戰。張飛沖殺上去,連戰五十回合。後來關羽、劉備也上陣,三個人把呂布圍在當中,走馬燈般的輪流廝殺,呂布畢竟難敵三人,漸漸覺得難以招架,拍馬沖出了包圍圈逃了。
《千里走單騎》 建安五年,劉備兵敗投袁紹,關羽被曹操所俘,曹操禮遇甚厚,拜為偏將軍,封為漢壽亭侯,但關羽身在曹營心在漢,「降漢不降曹」;為報曹操知遇之恩,他策馬千萬眾之中,殺顏良,誅文丑,解曹軍白馬之圍;曹操更加喜愛關公,派關羽同鄉張遼勸說,關羽說;「我知道曹公對我很好,但我受劉備厚恩,立誓生死與共,絕不能背叛於他。」曹操聽罷也無可奈何。以後關羽打聽到劉備下落,拜書告辭曹操,從河南許昌出發,護送劉備的二位夫人,一起去尋劉備。因無丞相文憑,沿途守關將領阻截關羽,關羽斬將闖關,在曹操轄境內,「關公所歷關隘五處,斬將六員」,最後終於與劉備兄弟主臣相會。下集「戰官渡」,敘曹操進兵官渡,擊敗袁紹,兵臨冀州。
《戰官渡》 建安五年(200年)十月,袁紹派車運糧,並令淳於瓊等五將率兵萬人擔任掩護,屯積於袁軍大營以北四十里的故市、烏巢。沮授建議派蔣奇率軍駐扎在糧庫為外側以防曹操的抄襲,袁紹不聽,這時,袁紹謀士許攸因家屬在鄴城犯法被扣押,便一怒之下,投奔曹營,受到曹操的熱情接待。許攸密報說,袁紹輜重車萬乘在烏巢,屯軍戒備不嚴,可用輕兵前去偷襲,出其不意,燒掉糧草,不出三天,袁軍自敗。於是曹操決心夜襲烏巢,焚燒袁紹的糧草。利用夜晚悄悄地從小路去偷襲烏巢。袁紹得知曹操夜襲烏巢後,隨即決定用主力攻打曹操的大營,只派遣一部輕騎去救援烏巢。果然曹營堅固,攻打不下。曹操見袁紹援軍趕到烏巢,便指揮將士拚命沖殺,大破淳於瓊軍隊,燒毀烏巢全部糧草。袁軍軍心動搖,內部分裂。郭圖害怕袁紹追究他獻計的責任,便嫁禍給張郃。張郃在氣憤之下,與高覽一起燒了攻城器械,投降了曹操,曹軍乘勢出擊,大敗袁軍。
《隆中對》 諸葛亮看到劉備這樣虛心請教,也就推心置腹地跟劉備談了自己的主張。他說:「現在曹操已經戰勝袁紹,擁有一百萬兵力,而且他又挾持天子發號施令。這就不能光憑武力和他爭勝負了。孫權占據江東一帶,已經三代。江東地勢險要,現在百姓歸附他,還有一批有才能的人為他效力。看來,也只能和他聯合,不能打他的主意。」接著,諸葛亮分析了荊州和益州的形勢,認為荊州是一個軍事要地,可是劉表是守不住這塊地方的。益州土地肥沃廣闊,向來稱為「天府之國」,可是那裡的主人劉璋也是個懦弱無能的人,大家都對他不滿意。最後,他說:「將軍是皇室的後代,天下聞名,如果您能佔領荊、益兩州的地方,對外聯合孫權,對內整頓內政,一旦有機會,就可以從荊州、益州兩路進軍,攻擊曹操。到那時,有誰不歡迎將軍呢。能夠這樣,功業就可以成就,漢室也可以恢復了。」劉備聽了諸葛亮這一番精闢透徹的分析,思想豁然開朗。他覺得諸葛亮人才難得,於是懇切地請諸葛亮出山,幫助他完成興復漢室的大業。諸葛亮遂出山輔佐劉備。後來,人們把這件事稱作「三顧茅廬」,把諸葛亮這番談話稱作「隆中對」。
《火燒新野》 劉表因年老多病,便想將州內事務託付劉備管理。可是劉備堅決不肯。曹操派夏侯敦領兵十萬伐新野。謀士荀彧說∶「劉備是個英雄,又有諸葛亮做軍師,不可輕敵。」夏侯敦卻不服氣的說∶「劉備不過是鼠輩罷了,我一定把他捉了來。」 張飛聽說夏侯敦殺來了,便對關羽說∶「曹軍來了,派孔明前去迎敵便是了。」劉備問兩個弟弟迎敵之計,張飛說∶「哥哥何不派孔明去?」劉備批評張飛說∶「孔明用智,兩弟逞勇,怎麼能胡亂推託呢?」 孔明只怕關羽、張飛兩人不聽調度,請劉備把劍印交給他。孔明一一派了任務給趙雲、關羽和張飛。關羽覺得奇怪,便譏笑孔明輕閑自在。孔明說∶「我只坐守縣城。」張飛也不服氣,但見孔明劍印在手,也無可奈何。 夏侯敦輕敵冒進,被趙雲引入博望坡峽谷。這時背後火光沖天,兩邊蘆葦也跟著燒了起來,曹軍被燒得人仰馬翻。夏侯敦從小路拚死逃走。 劉備軍隊大勝而回。關羽、張飛兩人此時才佩服孔明的才智。見到孔明,兩人下馬便拜。
《長坂坡》 趙子龍單騎救主——新野一戰,劉備以少勝多打敗曹操,曹操引五十萬大軍前來報仇。慌亂中,趙雲發現不見了劉備,走散了糜夫人母子,急集合三十騎,又殺回亂軍中尋找。趙雲在一位大嫂的'指引下,找到糜夫人母子。趁趙雲不注意跳井身亡,這時曹兵殺來,趙雲含淚推倒土牆埋了夫人,急忙抱起阿斗往外沖。曹將殺來,趙雲力戰眾將,威武勇猛。正在山上觀戰的曹操見趙雲勢不可擋,之後,曹軍蜂擁而來,張飛在長坂坡誤解趙雲已經降曹,後經解釋解去疑惑。張飛獨擋曹軍,命手下在橋後砍倒樹木綁在馬後往來賓士作疑兵之計,飛在橋上乃厲聲大喝曰:「我乃燕人張翼德也!誰敢與我決一死戰?」聲如巨雷。曹軍聞之,盡皆股慄。曹操急令去其傘蓋,回顧左右曰:「我向曾聞雲長言:翼德於百萬軍中,取上將之首,如探囊取物。今日相逢,不可輕敵。」言未已,張飛睜目又喝曰:「燕人張翼德在此!誰敢來決死戰?」曹操見張飛如此氣概,頗有退心。飛望見曹操後軍陣腳移動,乃挺矛又喝曰:「戰又不戰,退又不退,卻是何故!」喊聲未絕,曹操身邊夏侯傑驚得肝膽碎裂,倒撞於馬下。操便回馬而走。於是諸軍眾將一齊望西奔走。後關羽從江夏借到兵馬,殺退曹兵,又得孔明起夏口軍前來接應,劉備突出了重圍。
《赤壁大戰》 曹操大軍征吳,准備一舉吞滅江東。諸葛亮說服東吳群臣,孫、劉聯合抗曹。周瑜利用曹操說客蔣干,行使反間計,又讓黃蓋用苦肉計詐降,乘風放火,燒盡曹軍船隻。曹操棄軍退走,沿路又被孫、劉兩軍襲擊,八十三萬大軍只剩下幾百人馬。周瑜和諸葛亮運用計謀,以劣勢兵力擊敗了優勢曹軍,取得空前的大捷。
《草船借箭》 東吳與劉備聯合抗曹,周瑜命諸葛亮十日內製作十萬支箭。諸葛亮說只擊需三日,並立下軍令狀。魯肅來見諸葛亮,第一天不見動靜,第二天也不動。第三天四更時分,諸葛亮密請魯肅到船上。同時,把二十條船用繩索連好,向曹營進發。此時,江上大霧迷漫,對面看不見人。五更時分,船隻接近曹營。諸葛亮讓軍士們在船上擂鼓吶喊,裝作周瑜來偷襲。無奈江上霧大看不清楚,曹操只好調三千弓箭手向船上射箭。待草人身上密密地插滿了箭,天已放亮,諸葛亮下令收船。軍士們高喊著:"謝謝曹丞相的箭。"高高興興地往回走了。回營後,把箭取下,十萬有餘。
《義放曹操》 赤壁之戰曹軍大敗,所剩三百人馬,跟隨曹操向華容道退去。關羽領一支人馬欄住去路。曹操見了,只得央求關羽說:"我今天無路可走了,望將軍看在我們往日的情份上,給我留一條活路!"關羽說:"你的恩情我已報答,今天不能為私情誤了國家大事。"曹操說:"將軍還記得過五關斬六將嗎?"關羽聽了,心中暗想,如果不是曹操關照,我闖過五關也保不住性命。關羽是個重義之人,擺手讓曹操他們過去,曹操終於保住了性命。
《定軍山》 本集敘劉備出兵攻取漢中,因戰事吃緊,又不調用黃忠上陣,黃忠不服老,孔明使用激將法,使黃忠立下軍令狀。黃忠又使用驕兵之計,連續攻克天盪山、定軍山,斬了曹軍大將夏侯淵。曹操自率大軍來爭,又被黃忠、趙雲並力殺退。劉備得了許多地方,自立為漢中王。
《水淹七軍》 本集敘孫權因西蜀拒絕交還荊州,非常憤恨,與曹操結盟,共圖荊州。關羽得訊,起兵突擊襄陽,殺敗曹仁,乘勝進攻樊城。曹操命大將於禁、龐德去救樊城。關羽得信,親自披掛前去迎敵。不料中了龐德的箭。後見襄江水勢洶猛,水淹七軍之計,油然而生。就在一天夜裡,風雨大作,龐德在帳中,只聽萬馬奔騰,喊聲震天。出帳一看,大水從四面急劇涌來。七軍兵士隨波逐浪,淹死很多。關羽帶大軍沖殺而來,於禁見四下無路,投降關羽。龐德被生擒。威名大震。
《走麥城》 孫權見關羽實在無禮就決定趁關羽和曹軍交戰的機會,奪回荊州。 他的大將呂蒙把戰士化裝成商人的模樣,騙過了關羽的江邊守軍,順利渡江,趁關羽毫無防備,沒傷一兵一卒就佔領了荊州。 在呂蒙渡江的同時,曹操派大將徐晃帶大隊人馬攻打關羽。徐晃的兵比關羽多,他把關羽包圍起來。關羽退到麥城。 這時,呂蒙又把麥城緊緊圍住。後來,關羽突圍不成功,在麥城被捉,因不肯投降,孫權殺之。
《火燒連營》 劉備率領75 萬人馬殺向東吳。 孫權急得不知如何是好。後來孫權起用了陸遜。 劉備的部隊從春天出征直到夏天,也沒打敗東吳主力,就在樹林里安營紮寨了。營寨一個挨一個,連續幾百里長。陸遜得知劉備的營寨犯了兵法大忌,就想好了打敗劉備的計謀。這天,東南風颳得很猛,陸遜指揮大隊人馬帶著茅草和火種,並分三路,一起殺進蜀營,把蜀軍40 個營地燒成一片火海,劉備在趙雲的保護下逃到白帝城。
《諸葛亮渡瀘水》 三國時期蜀國的國君劉備死後,許多原來歸屬國少數民族部落都發動了叛亂,奪取蜀國很多的土地。公元225年初春,諸葛亮率領大軍出發,去平息叛亂。到了南方,諸葛亮打聽到孟獲不但打仗勇猛,而且在南方中部地區各族中很有威望,就決心把孟獲爭取過來,於是下了一道命令:只許活捉孟獲,不能傷害他。 諸葛亮善於用計謀,蜀軍和孟獲軍隊交鋒的時候,蜀軍故意敗退下來。孟獲仗著他人多,一股勁兒追了過去,很快就中了蜀兵的埋伏。孟獲本人就被活捉了。但諸葛亮好言好語勸說他歸降,孟獲不服氣,諸葛亮就放了他。 孟獲被釋放以後,逃回自己部落,重整旗鼓,又一次進攻蜀軍。但是他本是一個有勇無謀的人,哪裡是諸葛亮的對手,第二次又乖乖地被活捉了。諸葛亮勸他,見孟獲還是不服,又放了他。像這樣又放又捉,一次又一次,一直把孟獲捉了七次。到了孟獲第七次被捉的時候,諸葛亮還要再放。孟獲卻不願意走了。他流著眼淚說:「丞相七擒七縱,待我可說是仁至義盡了。我打心底里敬服。從今以後,不敢再反了。」孟獲回去以後,還說服各部落全部投降,南中地區就重新歸蜀漢控制。
《六齣祁山》 三國時期,蜀諸葛亮為奪取關中,進圖中原,在渭水流域多次對魏軍進攻作戰。魏太和元年,諸葛亮統軍10萬,進駐漢中,圖謀攻魏。次年春,諸葛亮率軍出祁山。天水、南安、安定等三郡皆背魏歸屬蜀。魏明帝震恐,親赴長安督戰。當蜀軍在街亭與魏軍交戰時,前鋒馬謖擅自改變部署,棄城守山,被張郃乘勢困敗,失去要地。諸葛亮因初戰受挫,失去前進的依託,乃退兵漢中,斬馬謖,整治蜀軍。同年十二月,諸葛亮統軍數萬再度攻魏,出散關圍陳倉,攻城二十餘日不下,糧盡還師。諸葛亮為孤立祁山魏軍,並開辟軍資來源,於建興七年春三出祁山,奪回武都、陰平二郡。後又派兵西入羌地,安撫羌人。建興九年春,諸葛亮率軍四齣祁山。魏大將軍司馬懿督軍迎擊。諸葛亮於上邽擊敗魏軍,搶收小麥,充實軍糧後撤回祁山。魏將急躁,率軍尾隨追擊。待魏軍逼近時,諸葛亮五齣祁山,殲敵3000人,司馬懿只得收兵退回上邽。正當諸葛亮率部乘勝追擊魏軍時,中都護李嚴假傳撤軍聖旨,只得退軍,於木門設伏張郃後,還師漢中。經過3年休養生息,諸葛亮於建興十二年春六齣祁山,率軍10萬,與魏軍20萬對峙與渭水南。諸葛亮數次挑戰,但司馬懿卻率部渡過渭水,背水築壘拒守。諸葛亮識破司馬懿以逸待勞的陰謀,進駐五丈原。這樣,魏、蜀兩軍相持4個多月。八月,諸葛亮病故在軍中,最後蜀軍還師漢中。諸葛亮六齣祁山,長達7年之久,雖苦心籌謀,但最終因國力不濟等原因,以致師勞而功微。
《失街亭》 司馬懿軍逼祁山,諸葛亮不知派誰去守,馬謖欣然願往,可諸葛亮怕他沒有作戰經驗,不讓他去,馬謖苦苦相求,諸葛亮撥給他2萬軍馬,任他調度,派王平為副將,馬謖想在高山上扎地,可王平卻認為在平地上,馬謖不聽,給了王平五千人馬,自領大軍往山上駐扎,司馬懿原以為街亭難攻,一聽馬謖在山上駐扎,大喜,便派人圍住此山,截斷水糧,山上士兵一沖下來,就用弓箭擋回,士兵們不耐飢渴,打了一陣子都下山投降,馬謖慘敗,只有王平還堅持了一陣子。
《空城計》 司馬懿親率十五萬大軍,已向西城撲來,而且馬上就要到了。 這時,諸葛亮身邊只剩下一些文官,連一員武將也沒有。根本無法作戰。 諸葛亮稍一沉吟,計上心頭,他披上一件寬大長衫,戴一頂便帽,登上城樓,賃著樓上欄桿端端正正地坐下,點燃香。然後,虛望前方,安然自得彈起琴來。 司馬懿來到城下看了許久,聽了很長時間,無論從對方人物的表情動作還是諸葛亮所彈出的琴聲中,都看不出絲毫破綻。 其子和其他將士紛紛要求進兵攻城。可司馬懿凝然不動,仍靜靜諦聽。忽然他神色一變,露出緊張模樣,忙下令:「後隊改作前鋒,先鋒變為後隊,馬上撤退!」 西城中的諸葛亮,見司馬懿帶兵疾忙退去,輕輕長吁一口氣,用手拭了額上的冷汗,笑了起來。 司馬懿得知中計後不覺由衷嘆贊:「諸葛孔明之才,我不如也!」
《趙雲單騎救阿斗》新野一戰,劉備以少勝多打敗曹操,曹操引五十萬大軍前來報仇。劉備的三千人馬走到當陽縣,突然被曹兵截住,戰到天明才擺脫曹兵的追趕,護衛劉備家小的趙雲發現不見了劉備,走散了糜夫人母子,急集合三十騎,又殺回亂軍中尋找。趙雲在一位大嫂的指引下,在一截斷牆後面的枯井旁找到糜夫人母子。糜夫人說:"見到將軍阿斗有救了,我死而無恨!"說完,趁趙雲不注意跳井身亡。這時曹兵向這邊殺來,趙雲含淚推倒土牆埋了夫人,急忙抱起阿斗往外沖。曹將殺來,戰三回合,被趙雲殺死。沒走多遠,又碰上曹將張鎘,戰十餘回合,趙雲奪路而走,不料連人帶馬落入陷阱。張鎘挺槍來刺,忽然趙雲的馬平空一路,跳出陷阱,張鎘嚇得一個勁後退。趙雲力戰眾將,威武勇猛。正在山上觀戰的曹操見趙雲勢不可擋,傳令一定要活捉。趙雲利用這個機會沖出包圍,連殺50員曹將,終於將阿斗交給了劉備。
《桃園三結義》東漢末年,朝政的腐敗,再加上連年災荒,人民生活非常困苦。劉備有意拯救百姓,張飛、關羽又願與劉備共同干一番事業。三人情投意合,選定張飛庄後一桃園。此時正值桃花盛開,景色美麗,張飛准備了青牛白馬,作為祭品,焚香禮拜,宣誓完畢;三個人按年歲認了兄弟。劉備年長做了大哥,關羽第二,張飛最小做了弟弟。這便是《三國演義》中著名的「桃園結義」。
《七擒孟獲》前因:諸葛亮准備北伐,然後蜀南方之南蠻又來犯蜀,諸葛亮當即點兵南征。
故事:到了南蠻之地,雙方首戰諸葛亮就大獲全勝,擒住了南蠻的首領孟獲。但孟獲卻不服氣,說什麼勝敗乃兵家常事。孔明得知一笑下令放了孟獲。放走孟獲後,孔明找來他的副將,故意說孟獲將此次叛亂的罪名都推到了他的頭上。副將聽了十分生氣,大聲喊冤,於是孔明將他也放了回去。副將回營後,心裡一直憤憤不平。一天,他將孟獲請入自己帳內,將孟獲捆綁後送至了漢營。孔明用計二次擒獲了孟獲,孟獲卻還是不服,諸葛亮便又放了他。這次,漢營大將們都有些想不通。他們認為大家遠涉而來,這么輕易地放走敵人簡直是像開玩笑一樣。孔明卻自有道理:只有以德服人才能真的讓人心服;以力服人將必有後患。孟獲再次回到洞中,他的弟弟孟優給他獻了個計謀。半夜時分,孟優帶人來到漢營詐降,孔明一眼就識破了他,於是下令賞了大量的美酒給南蠻之兵,使孟優帶來的人喝得酩酊大醉。這時孟獲按計劃前來劫營,卻不料自投羅網,被再次擒獲。這回孟獲卻仍是不甘心,孔明便第三次放虎歸山。孟獲回到大營,立即著手整頓軍隊,待機而發。
一天,忽有探子來報:孔明正獨自在陣前察看地形。孟獲聽後大喜,立即帶了人趕去捉拿諸葛亮。不料這次他又中了諸葛亮的圈套,第四次成了瓮中之鱉。孔明知他這次肯定還是不會服氣,再次放了他。孟獲帶兵回到營中。他營中一員大將帶來洞主楊峰,因跟隨孟獲亦數次被擒數次被放,心裡十分感激諸葛亮。為了報恩,他與夫人一起將孟獲灌醉後押到漢營。孟獲五次被擒仍是不服,大呼是內賊陷害。孔明便第五次放了他,命他再來戰。這次,孟獲回去後不敢大意,他去投奔了木鹿大王。這木鹿大王之營極為偏僻,孔明帶兵前往,一路歷盡艱險,加上蠻兵使用了野獸入戰,使漢兵敗下陣來。這之後漢兵又碰上了幾處毒泉,使情況變得更為不妙。幸虧不久孔明得到伏波將軍及孟獲兄長孟節指點,他們才安全回到大營。回營後,孔明造了大於真獸幾倍的假獸。當他們再次與木鹿大王交戰時,木鹿的人馬見了假獸十分害怕不戰自退了。這次孟獲心裡雖仍有不服,但再沒理由開口了,孔明看出他的心思,仍舊放了他。孟獲被釋後又去投奔了烏戈國,這烏戈國國王兀突骨擁有一支英勇善戰的藤甲兵,所裝備的藤甲刀槍不入。孔明對此卻早有所備,他用火攻將烏戈國兵士皆燒死於一山谷中。孟獲第七次被擒,孔明故意要再放了他。
後果:孟獲忙跪下起誓:以後將決不再謀反。孔明見他已心悅誠服,覺得可以利用,於是便委派他掌管南蠻之地,孟獲等聽後不禁深受感動。從此孔明便不再為南蠻擔心而專心對付魏國去了。
《諸葛揮淚斬馬謖》馬良的弟弟馬謖,字幼常,以荊州從事的身份跟隨劉備進四川,任綿竹成都令,越希太守。有過人的才華,喜歡討論軍事、計謀,丞相諸葛亮器重有佳,劉備臨死跟諸葛亮說:「馬謖言過其實,不能重用的,你要仔細考察他!」諸葛亮認為不對,讓馬謖當參軍,經常召見他,通宵達旦的談論事宜。
建興六年,諸葛亮出兵祁山,當時跟隨的有宿將魏延、吳壹等,大家都認為他們適合當先鋒,但諸葛亮力排眾議提拔馬謖,率領大軍在前(當先鋒),與魏將張邰在街亭大戰,被張邰打敗,部隊潰散。諸葛亮進兵沒有據點,只好退兵回漢中。馬謖因此入獄死後,諸葛亮為他哭了。馬良死時才三十六,馬謖死時才三十九。
《望梅止渴》有一年夏天,曹操率領部隊去討伐張角,天氣熱得出奇,驕陽似火,天上一絲雲彩也沒有,部隊在彎彎曲曲的山道上行走,兩邊密密的樹木和被陽光曬得滾燙的山石,讓人透不過氣來。到了中午時分,士兵的衣服都濕透了,行軍的速度也慢下來,有幾個體弱的士兵竟暈倒在路邊。曹操看行軍的速度越來越慢,擔心貽誤戰機,心裡很是著急。可是,眼下幾萬人馬連水都喝不上,又怎麼能加快速度呢?他立刻叫來向導,悄悄問他:「這附近可有水源?」向導搖搖頭說:「泉水在山谷的那一邊,要繞道過去還有很遠的路程。」曹操想了一下說,「不行,時間來不及。」他看了看前邊的樹林,沉思了一會兒,對向導說:「你什麼也別說,我來想辦法。」他知道此刻即使下命令要求部隊加快速度也無濟於事。腦筋一轉,辦法來了,他一夾馬肚子,快速趕到隊伍前面,用馬鞭指著前方說:「士兵們,我知道前面有一大片梅林,那裡的梅子又大又好吃,我們快點趕路,繞過這個山丘就到梅林了!」士兵們一聽,彷彿已經吃到嘴裡,精神大振,步伐不由得加快了許多。
故事出自《世說新語·假譎》。成語「望梅止渴」。
在小說《三國演義》中,我最喜歡的人是諸葛亮。因為他神機妙算,曾七擒蠻王孟獲,並能驅使六丁六甲之神,而且無人可破他所布的陣。
下面是講述諸葛亮的一個故事:
孔明(諸葛亮)曰:「汝欲斗兵?斗將?斗陣法?」懿(司馬懿)曰:「先斗陣法。」孔明曰:「汝先布陣。」懿手執黃旗搖颭,左右軍動,排成一陣。懿問曰:「汝識吾陣否?」孔明曰:「此乃『混元一氣陣』也。」把羽扇一搖,眾兵排成一陣。孔明:「汝識吾陣否?」懿曰:「量此『八卦陣』,如何不識!」孔明曰:「識便識了,敢打吾陣否?」司馬懿喚來三將,囑咐道:「今孔明所布之陣,按休,生,傷,杜,景,死,驚,開八門所布。從『生門』打入,『休門』殺出,復從『開門』殺入,此陣可破。」三人殺入蜀陣,只見陣如連城,沖突不出。只見陣中重重疊疊,都有門戶,哪裡分得清東西南北?三將不能相顧,只管亂撞。喊聲起處,魏兵一個個被捆了。
在赤壁之戰時,諸葛亮竟然可以算出三天之後會起大霧,利用大霧使曹操損失十多萬只箭,還損失了百餘艘戰船,旱寨、水寨、糧草。還在華容道被關公攔住,跪下求饒才免於一死。
我很崇拜諸葛亮對天文的精通,以及超強的軍事才能。
公元前一世紀左右,中國正處在魏蜀吳三國鼎立的時期,其中魏國占據北方,蜀國占據西南方,吳國占據南方。有一次,魏國派出大軍,從水路攻打地處長江邊上的吳國。不多久,魏軍就進發到離吳國不遠的地方,在水邊紮下營地,伺機攻打。
吳國的元帥周瑜,在研究了魏軍的情形後,決定用弓箭來防守來犯之敵。可是怎麼在較短時間內造出作戰所必需的十萬枝箭呢?回為根據當時吳國的工匠情況,要造出這么多箭,至少要用十天時間,而這對於吳國的防守來說,顯然是時間太長了。
當時蜀國的軍師諸葛亮正好出訪吳國。諸葛亮是一個非常聰明的人,周瑜於是向他請教怎樣以最快的速度造出所需的箭。諸葛亮對周瑜說,三天時間就可以了。大家都認為諸葛亮是在說大話,但是諸葛亮卻寫下了軍令狀,如果到時完不成任務,就會被斬首。諸葛亮接受任務後,並不著急。他向吳國的大臣魯肅說,要造這么多箭,用普通的辦法自然是不可能的。接著,諸葛亮讓魯肅為他准備二十隻小船,每隻船上要軍士三十人,船上全用青布為幔,並插滿草,諸葛亮並一再要求魯肅為他的計謀保密。魯肅為諸葛亮准備好船和其它必需的東西,可是並不知道其中的奧秘。
諸葛亮說三天時間就能備好十萬支箭,可是第一天並不見到他有什麼動靜,而第二天還是這樣,第三天馬上就要到了,一支箭也沒有見到,這時大家都為諸葛亮捏一把汗,如果到時候沒有完成任務,諸葛亮就沒命了。第三天半夜時分,諸葛亮悄悄地把魯肅請到一隻小船中,魯肅問:「你請我來干什麼?」諸葛亮說:「請你跟我一起去取箭」.魯肅大惑不解地問:「到哪裡去取?」諸葛亮笑笑說:「到時候你就知道了。」於是諸葛亮命令二十隻小船用長繩子連接在一起,向魏軍的宿營地進發。
當天夜裡,大霧漫天,水上的霧氣更是伸手不見五指。霧越大,諸葛亮越是命令船隊快速前進。到船隊接近魏軍營地時,諸葛亮命令把船隊一字排開,然後命令軍士在船上擂鼓吶喊。魯肅嚇壞了,然後對諸葛亮說:「我們只有二十條小船,三百餘士兵,萬一魏兵打來,我們必死無疑了」.諸葛亮卻笑著說:「我敢肯定魏兵不會在大霧中出兵的,我們只管在船里喝酒好了。」
再說魏軍營中,聽到擂鼓吶喊聲,主帥曹操連忙召集大將商議對策。最後決定,因為長江上濃霧重重,不知道敵人的具體情況,所以派水軍弓箭手亂箭射擊,以防敵軍登陸。於是魏軍派出約一萬名弓箭手趕到江邊,朝著有吶喊聲的地方猛烈射箭。一時間,箭象雨點一樣飛向諸葛亮的船隊,不一會兒,船身的草把上都扎滿了箭。這時候,諸葛亮命令船隊掉轉身,把沒有受箭的一側面向魏軍,很快上面也扎滿了箭。諸葛亮估計船上的箭扎得差不多了,就命令船隊迅速返回,這時大霧也漸漸開始散去,等魏軍弄清楚發生的事情時,懊悔極了。
『肆』 三國演義的經典故事
《三國演義》中的經典故事數不勝數。
三顧茅廬、草船借箭、火燒赤壁、空城計、煮酒論英雄、桃園結義、三英戰呂布、舌戰群儒、隆中對、單騎救主、七擒孟獲等等。
8、單騎救主
新野一戰,劉備以少勝多打敗曹操,曹操引五十萬大軍前來報仇。劉備的三千人馬走到當陽縣,突然被曹兵截住,戰到天明才擺脫曹兵的追趕,護衛劉備家小的趙雲發現不見了劉備,走散了糜夫人母子,急集合三十騎,又殺回亂軍中尋找。趙雲在一位大嫂的指引下,在一截斷牆後面的枯井旁找到糜夫全文|人母子。
糜夫人說:「見到將軍阿斗有救了,我死而無恨!」說完,趁趙雲不注意跳井身亡。這時曹兵向這邊殺來,趙雲含淚推倒土牆埋了夫人,急忙抱起阿斗往外沖。曹將殺來,戰三回合,被趙雲殺死。沒走多遠,又碰上曹將張鎘,戰十餘回合,趙雲奪路而走,不料連人帶馬落入陷阱。張鎘挺槍來刺,忽然趙雲的馬平空一路,跳出陷阱,張鎘嚇得一個勁後退。趙雲力戰眾將,威武勇猛。正在山上觀戰的曹操見趙雲勢不可擋,傳令一定要活捉。趙雲利用這個機會沖出包圍,連殺50員曹將,終於將阿斗交給了劉備。
羅貫中著長篇小說、長篇章回體歷史小說
《三國演義》全名為《三國志通俗演義》(又稱《三國志演義》),是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第一部文人長篇小說,也是中國第一部長篇章回體歷史演義小說,作者是元末明初的小說家羅貫中。《三國志通俗演義》成書後有嘉靖壬午本等多個版本傳於世,到了明末清初,毛宗崗對《三國演義》整頓回目、修正文辭、改換詩文。
《三國演義》描寫了從東漢末年到西晉初年之間近百年的歷史風雲,以描寫戰爭為主,訴說了東漢末年的群雄割據混戰和魏、蜀、吳三國之間的政治和軍事斗爭,最終司馬炎一統三國,建立晉朝的故事。反映了三國時代各類社會斗爭與矛盾的轉化,並概括了這一時代的歷史巨變,塑造了一群叱吒風雲的三國英雄人物。
『伍』 《三國演義》有哪些故事
《三國演義》著名故事有:
1、桃園結義:
劉備、關羽和張飛三位仁人志士,為了共同干一番大事業的目標,意氣相投,言行相依,選在一個桃花盛開的季節、選在一個桃花絢爛的園林,舉酒結義,對天盟誓,有苦同受,有難同當,有福同享,共同實現自己人生的美好理想。從此三人開始行走天下。
2、三英戰呂布:
劉備有心抱負於天下,關羽、張飛二人各自身懷絕技,一直未得到展示,此前唯有關羽斬殺華雄初顯本領。袁紹派出八路諸侯前往虎牢關迎敵,曹操引軍於兩關之間接應。
呂布出戰英勇無敵,刺死方悅、穆順,砍傷武安國,又戰敗公孫瓚。張飛按捺不住,挺矛出戰,與呂布酣戰五十回合,不分勝負。關羽見了,把馬一拍,舞八十二斤青龍偃月刀,來夾攻呂布。
三匹馬丁字兒廝殺,未能戰敗呂布。劉備舉著雙股劍,也來助戰,兄弟三個圍住呂布,四匹馬就像走馬燈一樣廝殺在一起,呂布終於抵擋不住,敗回虎牢關。
3、轅門射戟:
袁術率軍攻打徐州,袁術寫信給呂布,許諾送上二十萬斛大米,誘使其襲擊下邳,袁術因此打敗了劉備,佔領了徐州廣陵等地。
為了奪取徐州,袁術又煽動呂布部將郝萌發動兵變,但在呂布大將高順及時平定了郝萌的叛亂,為此,袁術害怕呂布危害自己,就為兒子向呂布女兒求婚,呂布答應了,解除後顧之憂後,袁術再次將劍鋒指向劉備。
4、千里走單騎:
關羽辭別曹操,追趕甘、糜二夫人車仗,廖化護送二位夫人來到,關羽施禮拜謝。東嶺關前,守關將孔秀向關羽索取丞相關文。關羽告之行時匆忙,不曾討得,孔秀列兵關前,不容過關。關羽大怒,躍馬只一回合,斬孔秀於馬下。
兵士個個目瞪口呆,關羽讓其傳語曹丞相,言孔秀意欲加害,故而殺之。此後又連斬洛陽太守韓福、守將孟坦、汜水關卞喜、滎陽太守王植、滑川守將秦琪等六將,奪得船隻渡河。
船頭沖波斬浪,關羽立於船頭,望著滔滔河水,回想一路艱辛險阻,心潮起伏,思緒萬千,眼角內滾出幾滴淚水。
5、三顧茅廬:
劉備拜徐庶為軍師。徐庶助大破八門金鎖陣,取得樊城。曹操大驚,用程昱之計將徐母接到許都,徐庶得知後被迫辭別劉備。劉備戀戀不舍,臨走前向劉備舉薦諸葛亮。不久,劉備隨即帶著關羽、張飛前往卧龍崗拜請諸葛亮,不巧諸葛亮外出未歸。
數日後,劉備探知諸葛亮已回隆中,即與關、張准備再顧茅廬。關、張勸阻劉備不必親往,後見劉備恭請諸葛之心難移,只好相隨。
是日,正值隆冬,天降大雪,劉、關、張三人冒雪而來,將近茅廬,忽聞路旁酒店有人作歌,劉備誤以為孔明在此,進酒店才知是孔明好友石廣元和孟公威。
到茅廬後,又將諸葛亮之弟諸葛均錯認。均告知劉備,其兄於前日出遊,劉備只好留書信表達仰慕之意。正要離去,又遇諸葛亮之岳父黃承彥,劉備再向其表達來意,辭別而歸。
『陸』 與三國有關的小故事
三國 時期 戰略管理 思想作為中國 傳統 文化 中的一種特殊形式,內容博大精深,包含極其豐富的思想資源,對中國社會發展產生過深遠的影響。那你知道與三國有關的小 故事 有哪些嗎?下面是我給大家分享的與三國有關的 小故事 ,歡迎大家閱讀。
與三國有關的小故事:張飛一擔土
在荊州公安門護城河東岸的東環道邊,有座高6米、長14米的平頂土丘,其形如畫扇,古人稱之為畫扇峰。從前上面建有六角小亭,為荊州內八景之一。當地人都叫它張飛一擔土。
傳說 關羽守荊州時,上天王母娘娘派九仙女前一找關羽,要將荊州收為上天管轄的聖地,以免連年爭奪,干戈不息,百姓塗炭。關羽據理力爭,說荊州是皇叔打下 來的,現交關某鎮守,百姓安居樂業,怎能說收就收,於是提出條件,要同九仙女進行比賽,誰贏誰的 意見 辦。比賽規定天黑開始,雞叫為止。
九仙女是天上的神仙,法力無邊。她用衣裙包土,一兜土就築起一個城垛。照此進度,不到子時就可築好北面和東面的城牆。關羽雖然用十萬之眾來挑土,畢竟是凡夫俗子,很難超過九仙女。
眼看九仙女那邊的城牆只剩下一個城垛了,而自己築的城牆西邊還個大缺口,關羽急中生智,用蘆葦紮成排,堵住缺口,同時派人去雞籠里拍簸箕,學雞叫。這一 著果然靈,公雞叫。九仙女聽到雞叫聲,以為時辰已到,再看關羽築的南面、西面城牆,已完全築好,自覺認輸,回上天復命。
駐守在蘆花盪 的張飛,從砍蘆葦的軍卒那裡聽說關羽同九仙女比賽築城,便命人趕編了兩大筐,裝上土。張飛連扁擔也不要,就用雙手拎起兩筐土,朝東城牆走來。當他走到東門 附近時,就聽見雄雞高唱。他借著火把的光亮一看,只見城已築好,軍卒們正在收拾工具。一個老卒走過來說:“三,您這兩筐土就倒在這里吧。”張飛覺得有 理,就把土倒在地上。後來,這堆土化著一座大土丘,人稱張飛一擔土。(注畫扇峰旁邊一丘,修公路時挖土挖掉,故有人說一擔土應為兩堆)
與三國有關的小故事:龍山
龍山俗稱八嶺山,因由八道嶺組成而得名。它位於荊州城西北,東起楊場新灣村,西至新場村鄧家祠堂,北至裁縫鄉安碑樹,南至馬跑泉,面積約40平方公里。此山名叫山,實際上是丘陵,為荊山余脈,最高海拔103.3米(荊州城為30米左右)。
由於這里地勢高,被歷代視為 風水 寶地,被王侯及達官顯貴選為陵寢,故有許多古代墓葬。據清乾隆版《江陵縣志》載,楚莊王、楚康王以及明代11位藩王的墓葬,均在山裡。現經地面調查,這里有封土堆372座,其中大多為春秋戰國時期的土坑墓。
這座小山既稱八嶺山,為何又叫龍山呢?傳說關羽鎮守荊州之時,探得曹操從襄陽發兵,欲取南郡荊州城。關羽立即點兵,分兩路出發,迎擊曹軍。關羽自己帶領 一路人馬,出荊州城,由西向北進軍。這一天,關羽帶領人馬來到城西約15公里的地方,忽然天氣突變,烏雲密布,狂風大作,飛沙走石,繼而暴雨傾盆,平地起 水三尺,隊伍行進困難。關羽急令三軍停止前進,向高處轉移。關羽騎著赤兔寶馬,在水中指揮隊伍。突然,他覺得眼前一亮,只風紅光閃處出現一位鶴發童顏的老 者。關羽施禮 問道 :“請問老丈,我大軍剛到此地,就被困住,難道有何妖魔作怪?”
老者微微一笑,不緊不慢地說:“不要驚慌,此地並非妖魔作怪。是老夫的犬子在造潭,他們要歸依大海。”關羽一聽,連忙說:“老丈,聽您這么講,我軍將被水隔,走不出去了。”接著,他嘆口氣說:“想我關某英雄一世,今被大水所困,不能領兵前去御敵,荊州危矣!”
老者見關羽著急的樣子,誠懇地說:“,老夫就是這欲歸海的老龍,見您忠義可嘉,願捨去歸期,再修煉八百年。不過,需借身上之物一用。”
關羽說:“只要能克服水阻,保往荊州萬無一失,關某願獻身上任何東西。”老龍說:“只需借的兩根胡須。”
關羽一聽,心想自己平時對鬍子看得很重,現要送人,真有點捨不得。但是,為克服水阻,只好忍痛割愛。想到這里,拔出佩劍,割下兩根鬍子,交與老龍。老龍 接過鬍子,化著一道紅光,眨眼不見。這時天開雲散,水中出現一條長形的山丘。關羽指揮隊伍,順著此丘北行,在長坂擺下戰場,打敗曹軍,直追到襄陽城下。
關羽班師回來,特意到這條長形山丘上,向老龍報捷,為老龍修龍王廟一座,並給這山取名叫“龍山”。
與三國有關的小故事:關公出世的傳說
據說,關公原是天宮里的赤帝,因為給人間做好事,免除災難,得罪了天帝,校貶到了凡問。他到人間後,變成一個嬰孩被蒲州府普救寺的方丈撿到了。當時, 普救寺正在修茸,老方文看河東解梁常平村來的常鐵匠,為人厚道,手藝高強,便把這孩子託付給常鐵匠了。他對常鐵匠說:“你要好生撫養這孩子,將來長大必定 是為國為民的棟梁之材購。”常鐵匠兩口無兒無女, 自然 十分高興,他倆給孩子起了個名了個名字叫常生。常生從小聰明懂事,力氣過人,小小年紀,就掄起鐵錘幫 助爹爹打鐵了。常鐵匠夫妻更是疼愛常生,他們想,這孩子來歷不凡,日後還要為國為民干大事,光打鐵不識字如何能行?便省吃他用,打鐵攢錢送常生到學堂讀 書。誰知常生拿起書本一看就懂,過目不忘,一部《春秋》背得滾瓜爛熟,連教書先生都很驚奇。他有空還和小夥伴們打拳舞棒,布兵擺陣,兩膀練有千斤之力。有 一次,他學伍子胥單臂舉鼎,竟把詞堂門前的石獅子舉過了頭頂。
一 天下 了學,常生一臉怒氣回到家裡。常鐵匠忙問:“誰欺負”誰欺負你啦 2“常生說:”今晚我要唾到學堂,一定要抓住偷油賊“原來,學堂里有盞供學生夜晚讀書的話油燈,一次能添三斤油,三天添一次,內學生輪流從家裡拿油。可是 近幾天,當天添的油第二天就光丁,天天如此。有錢的孩子便說:”常生家裡窮,一定是常生偷去了。“氣得常生腦憋肚漲,一心要抓住惋泊喊,為自己辯白。到了 半夜三更,他藏在學堂書桌下,大瞪兩眼一眨不眨地盯著燈盞。三更過,沒動靜;四更響,投聲音。時近五鼓,他迷迷糊糊正想入睡,只見窗外冷哩嗅吹過一陣陰 風,副得泊訂直鉻晃,吹得他渾身發抖,頭發直發李。他慌忙睜開雙跟,好傢伙2一個張牙舞爪的青龍頭仲進窗口,偷唱燈油。只見青龍的兩只服睛,綠光閃閃,寒 氣遏人;一雙龍角,足有三尺。常生心裡說:‘好哇原來是你傷了油,讓我背黑鑰呀1’便縱身竄上前夫,一手扭住一隻龍角,拚命往下按。青龍大吃一驚,拚命勢 扎。只聽”咋喳“一聲,龍角齊根扳斷了,青龍抽身回首,騰空而去。常生低頭、君,哈1手裡抓的龍角競變成了兩柄寒光閃閃的寶劍。上樓育龍花紋,正好雌雄一 對。常生高興得直跳,給它起名叫”青龍寶劍“他把創拿回家去讓爹爹看,全家人驚喜萬分。可是,這劍沒有鞘,徑那兒插呢?常鐵匠說:”不妨事,爹爹給你打個 劍用。誰知鐵匠一連打了七八個,不是長短不夠,就是寬窄不合,急得巧手鐵匠也沒了 辦法 。
轉服到了 清明 節,常生措上青龍劍同夥伴們到解 州城去游春。路過城隆廟,只見廟前站著一位白鬍子老漢在叫賣劍鞘。常鐵匠也沒了辦法。轉服到了 清明節 ,常生措上青龍劍同夥伴們到解州城去游春。路過城隆 廟,只見廟前站著一位白鬍子老漢在叫賣劍鞘。常生喜出望外,忙上前施禮問安,選了一把雕著雲龍圖樣,銀著七彩寶石的劍硝。他一試,不長不短,不窄不寬,正 合適,便問道:“老公公,這劍鞘值多少銀子陰?”老漢接著鬍子笑道:“遇見識貸的,能為民除害的,分文不要!”說罷,轉身進了廟。常生忙掏出銀子追到屆 里,老人頭也不回,徑宣里走去。常生邊喊邊追,進廟後連個人彤也投找到。他想,這大撅是神仙特地來賜我劍鞘的吧,我一定要練好武藝,為鄉親們辦好事。後 來,關公跟隨劉備戰呂布、破苔瞄,出五關、斬六將,用的就是這把青龍寶劍。
猜你感 興趣 :
1. 三國小故事有哪些
2. 關於三國演義的小故事大全精選
3. 經典的三國歷史故事
4. 關於三國的小故事
5. 有關三國人物的小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