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概括故事情節的方法 概括故事情節的方法有哪些
1、要素串連法
寫人記事的文章,一般有時間、地點、人物、事件(包括起因、經過、結果)等基本要素。把這幾個基本要素弄清了,用詞語串連起來,就是文章的主要內容。如《飛奪瀘定橋》就可以這樣來概括主要內容。
2、問題概括法
作者寫一篇文章,往往是圍繞一個中心,抓住幾個問題,按一定的順序寫的。如《窮人》一文,讀後可以行先提出以下幾個問題:桑娜在等丈夫回來的時候,發生了什麼事情?她是怎樣做的?又是怎樣想的?為什麼她會這樣想?丈夫回來以後,她又是怎麼想的?一一回答這些問題,就是課文的主要內容。
3、標題追溯法
有些以內容命題的文章,我們可以根據標題去閱讀,追溯文章的主要內容,這叫標題追溯法。如《偉大的友誼》一課,我們抓住標題便可追溯到主要內容。
4、內容藉助法
這種方法,就是借肋文章中的句或段來總結方要內容。如《養花》一課,結尾的有喜有憂,有笑有淚,有花有果,有香有色。既須勞動,又長見識,這就是養花的樂趣。總結了全文的主要內容。
⑵ 小學語文復述故事情節方法
復述課文的過程不僅是課文語言內化過程,還是學生的聽、讀 、思、記能力訓練過程。今天我給大家分享一些小學語文復述 故事 情節的 方法 ,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1小學語文復述故事情節的方法
(一)簡要復述
簡要復述就是把課文的主要內容概括地說出來,抓住課文的主要內容,刪去次要的、解釋性、描述性部分。簡要復述有以下幾種方法:
1、抓住課文線索。不少課文都有一條線索貫穿全文,抓住課文的線索進行復述是簡要復述最主要的方法。如《最後的玉米》以玉米的心情變化為線索展開描寫的。復述時,要指導學生抓住玉米心情變化的詞語「非常自信、並不灰心、心灰意冷、連連嘆氣、抱怨、感激」進行復述。
2、短文填空。即以填空的形式讓學生對課文進行復述,復述時只說主要內容,次要內容可省略不說。如《粽子》一課,可以給學生一道填空題:粽子的形狀( ),它是用( )做成的,它的味道( )。聽大人說,吃粽子是為了( )。學生能將空白處用自己的話填完整,也就是對課文進行了復述。
(二)詳細復述
詳細復述要盡量忠實於材料,把結構復雜的長句變成短句,把書面語言口頭化。指導學生進行詳細復述可以用以下幾種方法:
1、畫圖復述。就是將課文主要內容用畫成圖,再根據圖來復述課文。如《跳水》這篇課文講述的是猴子逗孩子,孩子爬上桅桿,走到最高的一根橫木上拿帽子,在船長用槍瞄準他的情況下跳入大海而得救的故事。把這部分內容畫成直觀性比較強的圖,學生可以看著圖將課文內容一步一步復述清楚。
2、列提綱復述,又叫小標題復述。就是把課文的主要內容列成提綱或寫成小標題,再按照所列的提綱或小標題進行復述。如《將相和》這篇課文篇幅較長,它講了三個小故事,可以先讓學生將這三個小故事概括成小標題「完璧歸趙」、「澠池會見」、「負荊請罪」,再讓學生根據這三個小標題進行復述,一篇比較長的課文就更容易復述了。
3、抓關鍵詞復述。即抓住一段話或一篇 文章 里關鍵性的詞語進行復述。在指導學生復述課文段落時,這是比較好的一個方法。如《揚州茶館》一課中對燙干絲製作過程的描寫十分具體,在指導學生復述燙干絲這一部分內容時,可以指導學生抓住燙干絲過程中的動詞「切、切、放、澆、潷、撥、倒、擱」進行復述。
4、表格疏理。有的課文內容較多較復雜,在復述時可以採用畫表格的方式,先對課文內容進行疏理,再此基礎上再進行復述,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田忌 賽馬 》中田忌與齊威王三次賽馬的過程就可以讓學生用表格的形式記錄下來:
田忌齊威王 比賽結果
第一場 下等馬 上等馬 齊威王勝
第二場 上等馬 中等馬 齊威王敗
第三場 中等馬 下等馬 齊威王敗
這樣的表格讓學生一目瞭然,對課文的內容也更容易把握,理清思路之後再進行課文的復述就比較容易。
(三)創造性復述
創造性復述是指對原材料的內容結構和表現形式進行一定的調整, 然後以新的形式表達出來的復述。在課堂上讓學生進行創造性復述有以下幾種方法:
1、抓住文章「留白」處復述。作者在文學作品中留下了一些「空白」讓讀者自己想像。抓住文章「留白」處復述可以鍛煉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同時也能幫助學生更深入地理解課文內容。如《笛聲》一課中,聶守信和老木匠在小小的 木工 間里共同勞動這一場景,作者並沒有花過多的筆墨進行描寫,但這恰恰是理解為什麼聶守信與老木匠會成為莫逆之交的關鍵。
抓住文章這一「留白」處,指導學生想像兩人在木工間里會做什麼,聊什麼,再將這部分內容復述出來,學生就不難理解兩人成為莫逆之交的原因了。
2、故事續編。讓學生通過自己的想像,合理的創造出新的故事內容。如《貓是老虎的先生》一課,在學習完課文之後,可以讓學生展開想像:過了些日子,貓在樹林里遇到了老虎,它們之間又會發生什麼故事呢?讓學生根據課文的內容進行合理續編。
3、變換文體。即改變課文的文體進行復述。在進行古詩和文言文教學時,可以採用這樣的方法復述。
4、變換人稱。也就是轉變課文的敘述人稱進行復述。如課文是以第一人稱來進行敘述,在復述時可以讓學生用第三人稱,將這個故事生動地講述出來。
5、調整結構。有的課文為了使情節更曲折,突出人物形象,採用了倒敘、插敘等寫法,復述起來往往難度很大。復述這樣的課文時,要指導學生對課文的結構進行調整。如《擁抱大樹》一課,可以將課文的順序還原成起因、經過、結果按照事情發展的順序來復述,這樣復述的難度降低了,學生復述起來更加容易。
6、表演復述。表演復述有多種形式:
①充當角色。讓學生把自己想像成課文中的某個角色進行創造性復述。如復述《動物的休眠》一課,可以讓學生扮演成蝙蝠或者海參向大家介紹自己是如何休眠的。
②解說。這種方法多適用於 說明文 的復述。
③ 導游詞 。一些游記類課文就可以讓學生扮演導游,將課文改成導游詞進行變式復述。
2小學語文復述故事情節的方法
一、理解課文內容。
小學語文課本中,大多數課文文質兼美,層次清楚,中心明確。讀課文時,必須讀懂內容,抓住中心。如果這一點做不到的話,你的閱讀就是無效的。如讀課文《恐龍》,可以這樣安排:
1、先把課文讀通順、讀熟練,在此基礎上練習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和中心思想。
2、復述之前,理一理文章的思路,並抓住重點詞語作為復述的「路標」。
二、把握課文脈絡。
對作者的寫作思路、課文的段落結構一定要很好掌握,這樣,復述時才能做到有條理。如《菩薩兵》一課可以這樣進行復述練習: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把握文章中心,並記住文中的關鍵詞語。
2、復述前,理清課文思路,先分段復述,再全文復述。
三、領會老師要求。
如果老師要求詳細復述,那你復述時的內容順序、段落層次、重點部分以及情節發展應與原文一致;如果老師要求簡要復述,則要注意抓住主要內容,刪去課文中一些描述性文字,把人物對話和設問句改為陳述語氣;如果老師要求創造性復述,則要在原文基礎上發揮想像,重新加以組織,譬如改變人稱、改變敘述順序、合理擴充故事情節等等。
四、列好復述提綱。
為了使復述有條有理,復述前可以先列個簡單提綱,確定復述的順序。如《狼和鹿》一課的復述可以這樣安排:
1、本文第1-3自然段先按事情發展的順序敘述了發生在狼和鹿之間的故事;第4自然段則揭開了災難降臨的秘密。同學們在復述狼和鹿的故事時,要注意先理清故事的脈絡:狼鹿共存、森林美好——狼被消滅——「自由王國」災難降臨。理清了脈絡,實際上也就是確定了復述的順序。
2、復述時,要抓住課文中的有關數據和關鍵詞語。尤其在復述第4自然段時,注意抓住「功臣」和「大壞蛋」兩個關鍵詞語。
3、注意復述不是背誦,它是課文內容、語言、情感的內化、重組和表達的過程,因此,切忌照本宣科。
五、用普通話復述。
要重視加強復述前的自我口頭訓練。如,復述《你必須把這條魚放掉》一課,一定要在讀通、讀懂、讀熟課文的基礎上進行。復述時力求用普通話,語句力求完整、通順、連貫、精練;還要按事情的發展順序來說,注意運用課文中的詞語;復述時,可先在小組內交流,如果你沒有復述的 經驗 ,一定要爭取在小組中發言,獲得小組同學的幫助和支持,在小組訓練的基礎上,再積極要求在全球復述,以得到更多的幫助和指導。
3小學語文復述故事情節的方法
一、摘要復述的方法:
最佳單的方法就是連接每一段的段意。可先用抓中心句的方法概括自然段的主要意思,再把概括出的意思連綴起來。如果沒有明顯中心句的段落則先用「抓關鍵詞語」的方法,明確每一段的段意。然後將段意連貫起來。(所謂關鍵詞語,就是點明中心或對文章的上下內容起重要連接作用的詞語。)其次是列成小標題。即把文章按層次或情節列成小標題。每一個小標題都是文章內容的一部分,然後圍繞小標題有層次地進行復述。這樣就降低了復述的難度。
二、詳細復述的方法:
詳細復述一般針對的是一些篇幅短小故事性強的文章進行的。它的要求較高:基本上是要學生按原樣把文章的主要內容都講出來。這是很有難度的。一般情況下教師要給學生提供一定的「介質」。如:
利用板書復述。板書,是教師根據教學的需要提綱挈領地在黑板上寫的文字或畫的圖表。它是「知識的濃縮」,能明文路,揭重點,顯聯系,示內涵,同時又是課文的縮影。在新課教學接近尾聲時,學生對文章內容已經有了較為深入的了解和記憶。此時讓學生按照板書的引領復述課文內容。降低了復述的難度,學生不至於丟東忘西。
運用提綱復述。為了讓學生在復述課文時做到說話連貫,有條理,有順序,引導學生編寫提綱,然後讓學生按照編寫的提綱復述課文。如復述《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指導學生列出提綱:文章內容就寫了兩個方面①百草園,②三味書屋。百草園寫了哪幾點內容,三味書屋寫了那幾點內容,並簡單列出每一點內容中的關鍵詞。在這一編寫過程中,學生無疑加深了對課文內容的理解,更主要的是理清了課文的文路,分清了主次,把握了重點。而編寫的提綱則成了學生復述的「譜」,心中有了「譜」,說起來就「八九不離十」了。
三、創造性復述的方法:
創造性復述是指改變文章的敘述人稱或敘述順序,發揮學生的合理想像和聯想對課文進行的復述。創造性復述要求較高。它不是對課文內容進行簡單的重復,而是要在充分理解課文的基礎上,通過聯想和想像,進一步充實內容,發展情節,更具體生動地刻畫人物的形象。讓學生經常練習創造性復述,有利於發展創新能力和提高讀寫水平。
1、改變體裁。
比如將課文中的古詩改用 散文 的形式進行復述。在復述時,要著重描繪詩歌的意境。如復述古詩《錢塘湖春行》時,要想像出「春色滿錢塘」的景象,進行具體的敘述:從游覽的地點說到初漲的湖水、遠天的垂雲;從鶯燕襯托春意到地面上的綠草如茵春花似錦;從游不夠的湖東景色到最鍾愛的白沙堤。景出來了文意自然體現。
2、改變人稱。如《荷花澱》,作者是用第三人稱寫的,復述時可以改用第一人稱;以老頭子的身份去復述。
3、改變結構。可以將課文中的順敘改為倒敘,或者將倒敘改為順敘進行復述。如《斑羚飛度》,作者是按照事情發展的順序敘述的,復述時可以改為倒敘的方法:先講述鐮刀頭羊在彩虹之中赴死的從容和心理,再回頭敘述它赴死的前因後果。
4、補充情節。《孫權勸學》一文,寫孫權之勸和呂蒙之學、魯肅之贊都很簡練,在指導學生復述的時候讓學生加入關於呂蒙會如何學、魯肅又是如何發現他的才學長進的情節,使復述趣味性增強,有培養了學生的想像和聯想的能力。
5、刻畫人物。主要是具體講述人物的外貌、神態、語言、動作和心理活動。如復述《台階》時,可以只抓住文中父親的「外貌」、「神態」、「語言」、「動作」和「心理活動」中的一個點精工想像和聯想進行豐富和完善。
四、指導學生復述教師務必要注意幾點:
1、對學生的復述要給予引導,不能把復述搞成簡單的機械的記憶性的背誦,或千篇一律的創造性復述。一篇課文究竟需不需要復述,要根據具體的文章體裁、內容特點來決定。在復述的時候仍然要依據文章的內容特點選擇復述的形式。要記得:復述是一種提升學生語文素養的教學策略,而不是扮演、粉飾你的課堂的手段。
2、復述是在理解吸收的基礎上講述和轉述原文的內容,復述的訓練乃是語感的訓練,可以訓練語言的張力;復述表達的過程是學用詞語、修辭、句式等的過程,復述的過程也是對課文感知、體味、消化、理解、篩選、概括、歸納、表達的過程。
3、語文的復述與心理學上的復述不一樣,那就是語感的培養,這也是語文教學的核心;要轉變為復述而復述的現狀,要在字詞理解、課文理解中復述,讓復述真正生動起來。
4、應該常要求學生復述,培養學生良好的復述習慣,通過多種方式發展學生的復述能力。復述不是一兩次訓練、一兩堂課就能完成的任務,它需要一個反復的過程。
5、對復述應有逐步提高的要求。復述不是平面的,復述要有層次,有梯級。我把復述理解為三個層次:第一層次概要復述;第二層次有感情地詳細復述,有「感情地」,是與課文情感性強的特點相結合的;第三層次創造性復述,讓學生把自己擺進去,參與創造,進行想像。
4小學語文復述故事情節的方法
一、關鍵詞抽取法
關鍵詞,即與課文的描寫線索或寫作特色等要素有密切關聯的重點詞語。這些詞語可以是動詞、連接詞、也可以是年代或數字詞。用關鍵詞抽取法指導復述,它可以為學生復述提供一根拐杖,藉助這根拐杖,既可以幫助學生把握文章的精髓,降低復述的難度,同時又為學生留下了表達的空間。
案例:人教版三年級上冊《盤古開天地》一文,復述盤古「開天闢地」。抽取描寫盤古「開天闢地」動作的詞語:掄起、猛劈、頂著、蹬著、上升、下降、升高、下沉。
板書羅列
扣詞悟句想像畫面。
回環朗讀,悟得寫法。
抓關鍵詞,練習復述。
教學時,教師按順序在黑板上或多媒體上羅列關鍵詞。學生閱讀理解後,邊看邊想,擴詞成句,串句成段,連段成篇,步步擴展。
這樣不但能讓學生更容易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為復述做好准備,同時也讓學生的 邏輯思維 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得到了鍛煉和提升。
二、列表填空法
列表填空法能提煉課文的主要內容,尤其是對篇幅較長的課文來說更為合適,便於學生把握文章主要內容,方便記憶,又可以顯示出各部分之間的邏輯關系,便於學生理解。
案例:人教版四年級下冊《文成公主進藏》
藉助表格,復述文成公主進藏時遇到的神奇的事。
1.小組合作交流表格,把握簡潔明了的要求。
2.師生交流,感受公主進藏的「神奇」。
3.藉助表格把這些神奇的事兒簡要地復述出來。
通過對表格的填空,學生不僅迅速掌握了故事的內容,牢記了故事之間的聯系,理解了文章的思想,也為後面的復述全文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三、卡片設計法
通過「學習卡片」的設計,讓學生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完成了對事實信息的篩選,在交流反饋的過程中進行對小標題的提煉,完成對信息的歸納。
案例:《文成公主進藏》教學過程:
學生默讀 5- 12 段後,按要求製作學習卡片。
出示學生自製的學習卡。
小組討論交流。
師生匯報反饋。
悟得構段順序。
練習講述故事。
老師引導學生由淺及深地學習課文,由此降低了復述的難度,增加了復述的准確性、完整性,對學生的語言概括能力、表達能力也有非常好的鍛煉作用。
四、情節擴充法
對文本進行擴充,這樣的復述要求較高。它不是對課文內容進行簡單的重復,而是要在充分理解課文的基礎上,通過聯想和想像,進一步充實內容,發展情節,更具體生動地刻畫人物的形象。
案例:蘇教版五年級上冊《嫦娥奔月》嫦娥在逄蒙的威逼下,是如何周旋的呢?課文簡略了這一過程的描寫。
教師在教學時,可以指導學生對這個畫面進行情節擴充。
1、引逄蒙,抓特點,填補描寫,悟得方法
(1)抓住描寫逄蒙動作的詞語,理解他的兇殘、奸詐、貪婪。
(2)指導朗讀,邊讀邊想像畫面,在腦海中繪制逄蒙的形象。
(3)生匯報,師點評。引導學生抓住人物的神態描寫、語言描寫、心理描寫,步步填充人物形象。
2、遷移學法,感受形象在學生已經悟得以上方法後,再放手讓他們用同樣的方式想像嫦娥的形象。引導學生想像當嫦娥面對這樣一個奸詐貪婪、兇狠殘暴的惡人時,她的神態和心理是什麼樣的? 她如何周旋?
3、學生交流、教師點評小組合作學習,匯報交流,教師適時予以點評。
4.練習講述故事,完成擴充情節復述在學生學會如何擴充情節復述後,請每小組派代表上來復述,有必要的話,也可以加上一些動作。這種擴充情節的復述,豐富了學生的 想像力 ,使得人物形象更加生動。在這個靈動的過程中,學生也充分地悟得了抓住人物描寫、烘託人物個性的寫法。這個學習的過程既激活了學生的求異思維,又發展了學生創造性的想像力。
五、圖片觀察法
圖片的出示,能讓文章內容更為直觀形象,便於學生把握文章脈絡,理解文章,讓冗長的文章段落變得簡單明了。其次,圖片的呈現,豐富了學生想像的空間,鍛煉了學生的表達能力。
很多課文本身就有插圖,我們可以利用它們來引導學生復述。如《盤古開天地》一文中,學習語段「……頭頂著天……腳蹬著地……升高……下沉……」時教師先問學生:天地分開後,盤古還會做什麼?天地還會發生哪些變化?根據學生的回答,教師抓住關鍵詞(頂著、蹬著、升高、下沉)板書羅列。單看這些語言文字,對於盤古的形象,學生很難發揮想像。
此時教師就可以馬上結合文中的插圖,讓學生再對盤古的形象進行感悟,這樣一來,盤古頂天立地的形象就出來了。接著指導學生讀出盤古頂天立地的氣勢,再用文中的 句子 來練說插圖的意思,學生領悟後,再回環朗讀,讀出盤古頂天立地的艱辛與頑強。學生看著插圖,再結合板書上的關鍵詞,這樣復述盤古開天闢地,就不再難了。直觀的形象結合語言文字的提示,學生的復述也變得有聲有色。
有些插圖,教材里本身就有,但有些卻需要教師自行准備。如《文成公主進藏》一文中,無論採取列表填空的復述方法還是卡片設計法都可以結合圖片復述。教師在上課之前,准備好公主進藏時5張不同地點的圖片,復述時按照順序進行多媒體播放。學生理清了順序的同時,也能利用文字進行表述。圖片更能提醒學生復述的過程,起到提示作用。
⑶ 小學語文概括內容方法有哪些
在小學語文的學習中,老師經常會讓學生概括一下所學課文的中心思想,以提高學習的效率。那概括小學語文課文中心思想的 方法 有哪些呢?下面是我為大家整理的關於小學語文概括內容的方法,希望對您有所幫助。歡迎大家閱讀參考學習!
1小學語文概括內容的方法
一、提煉關鍵詞,歸納 文章 主要內容
把文章分成幾個部分,再把各個部分的意思連起來就是文章的主要內容,這是最簡單、直接、常見的一種概括文章主要內容的方法。也有人稱之為段意合並法。提煉關鍵詞是在歸納段意的基礎上加以概括提取。
如北師大版四年級上冊《釣魚的啟示》一課,把課文分成三部分,
第一部分講詹姆斯在一個晚上和父親一起到船塢釣魚。
第二部分講由於距離釣鱸魚的時間有兩個小時的時限,父親要求詹姆斯把魚放掉。
第三部分講這件事給詹姆斯的啟示。把這三部分段意連起來就是文章的主要內容。但是這樣概括略顯冗長。因此,可以在段意相連的基礎上提煉出「釣魚、放魚、啟示」三個關鍵詞,組成一個 句子 。
則本文主要內容就是詹姆斯釣魚又放魚,從中得到了啟示。
關鍵詞,有動一個詞語就能牽動全文的功效。釣魚、放魚、啟示三個詞是全文的高度凝練概括。
二、找出中心句,把握文章主要內容
「中心」在《現代漢語詞典》中的解釋是「事物的主要部分」,文章的中心應該是文章寫作內容的集中體現。中心句應該是能體現文章主要內容的句子。
《海底世界》是北師大版小學語文第五冊第十單元「奇妙的海底世界」中的一篇主體文章。全文共有七個自然段,第一自然段,以一個問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你可知道,海底世界是什麼樣的嗎?」第二至第六自然段,是文章的重要部分,針對上文提出的問題,具體生動有序地描述了海底的聲音、動物、植物、礦物,展現了一幅神秘有趣、色彩鮮艷、生動活潑、千姿百態的海底世界圖。
最後一個自然段指出「海底真是個景色奇異,物產豐富的世界」。這句話是全文的 總結 句,也是文章的中心句。
中心句,有時放在文章的開頭總起,有時放在文章的末尾總結,有時在文章的中間起過渡作用。抓住中心句就抓住了文章的主要內容。
三、抓住人物關系,梳理文章主要內容
抓住課文中主要人物關系進行提煉也是一種概括主要內容的辦法。
北師大版五年級下冊《普羅米修斯》一課,課文中出現了幾個比較長的外國人名字。初讀課文時,老師先讓學生畫出課文中提到的幾個神仙,一一把他們請出來,並指導學生把這些人名讀通順。然後讓學生簡要 說說 他們之間發生了什麼事。在老師的引導下,學生根據課文中幾個人物的關系概括出:普羅米修斯為人類取火,受到了主神宙斯的嚴懲,太陽神老赫利俄斯及仙女們同情他,大力神海格力斯救下了火神普羅米修斯。
接下來的步驟是去掉次要人物,在老師引導下,根據主要人物間的關系,學生輕而易舉地說出文章主要內容是普羅米修斯為人類取火,受到了主神宙斯的嚴懲。
四、創編 兒童 歌謠,滲透文章主要內容
兒童歌謠朗朗上口,為兒童喜聞樂見。小學語文課堂中,若能適時加入兒歌進行教學,不但能調節課堂氛圍,調動學習的積極性,還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北師大版二年級下冊「英雄」單元有一篇主體課文《江凡》講述了10歲的小江凡在樓房失火的危難關頭,將30多位遇難鄰居帶出火海,自己也獲救的感人 故事 。
學完了生字新詞這個環節,授課老師調換了詞語的位置,就學習的生字新詞編成一首兒歌,既復習了詞語又暗藏著課文主要內容,既高度概括了故事情節又調節了學習氛圍,可謂一舉多得。
火焰迅速燒樓房,煙霧騰騰把人嗆。物倒人慌相擠撞,鎮靜扶老心不慌。三十鄰居出火場,齊誇英雄小兒郎。
五、題目擴展補充,概括文章主要內容
題目是一篇文章的眼睛,通過題目我們能捕捉到很多信息。題目擴展,即在原來題目的基礎上增加一些修飾性的詞語。如誰,結果如何,把題目要表達的意思用一兩句話描述出來,使題目更加具體,也能得出文章的主要內容。
例如,北師大版四年級下冊《和時間賽跑》一課,作者是台灣知名作家林清玄。教學時,我們可以運用題目擴充法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誰和時間賽跑,結果如何。
經過提示學生得出:作者林清玄和時間賽跑,結果養成和時間賽跑的好習慣。用這種方法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方法簡單,易於操作,效果突出。
像《遲到》《飛奪瀘定橋》等一類寫事的文章都可以用題目補充法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
當今社會是信息爆炸的社會,學生接觸新信息的來源廣,數量大。閱讀文字文本時,他們不可能對每篇文章都能做到精讀細思,深究細磨。學會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領會作者的寫作意圖,快速讀懂一篇文章顯得尤為重要。
2小學語文概括內容的方法
方法 一:段意合並法。
段落大意概括了一段的主要內容。把每段大意綜合起來,加以概括,就是整篇文章的主要內容。這是最常用的方法。用這種方法要注意兩點:1、 各段大意之間,有的要加上一些過渡詞語,以便讀起來通順貫。2、要區分重點段落和非重點段落,做到有詳有略,有的甚至可以捨去。
方法二:要素串連法。
寫人記事的文章,一般有時間、地點、人物、事件(包括起因、經過、結果)等基本要素。把這幾個基本要素弄清了,用詞語串連起來,就是文章的主要內容。如《飛奪瀘定橋》就可以這樣來概括主要內容。
方法三:問題概括法。
作者寫一篇文章,往往是圍繞一個中心,抓住幾個問題,按一定的順序寫的。讀寫一篇文章,我們可想一想,作者所要說明的是哪幾個問題?把這 幾個問題概括起來,就是文章的主要內容。
如《窮人》一文,讀後可以行先提出以下幾個問題:桑娜在等丈夫回來的時候,發生了什麼事情?她是怎樣做的?又是怎 樣想的?為什麼她會這樣想?丈夫回來以後,她又是怎麼想的?一一回答這些問題,就是課文的主要內容。
方法四:標題追溯法。
有些以內容命題的文章,我們可以根據標題去閱讀,追溯文章的主要內容,這叫"標題追溯法"。如《偉大的友誼》一課,我們抓住標題便可追溯到主要內容。
方法五:內容藉助法。
這種方法,就是借肋文章中的句或段來總結方要內容。如《養花》一課,結尾的"有喜有憂,有笑有淚,有花有果,有香有色。既須勞動,又長見識,這就是養花的樂趣。"總結了全文的主要內容。
3小學語文概括內容的方法
一、文題擴展法
文題是課文的高度濃縮,文章的內容、時間、人物、事件,包括重點、主旨,都能從文章的題目上看出端倪。引導學生從文章的題目入手,通過對題目的審視、質疑,然後圍繞題目適當展開,就能把握住課文的主要內容。這是一種很簡單很直觀的方式。
二、段意串聯法
所謂「段意串聯法」就是引導學生逐段地概括出課文的每段的段意,然後再把段意連接起來。一篇文章的意思總是體現在具體的文字中,分散在每一段落中,如果概括出了每一段的段意,課文的大體內容也就顯現了出來。因此,教師在教學中,可以利用段意串聯法,讓學生逐段閱讀,逐段概括,歸納出課文主要內容。
例如,教學《我應該感到自豪才對》(蘇教版三年級下冊)一文,先讓學生通讀課文,把課文讀正確、讀流利,然後分段讀文,在讀段時,讓學生說出這段寫的是什麼,然後再把每一段的意思連接起來。當然,教師還需讓學生進行取捨,保證語言的精煉。第一段意思是是:小紅馬說小駱駝長的難看,小駱駝很委屈。
第二段寫的是:小駱駝告訴了媽媽,媽媽決定帶它到沙漠中走一趟。第三、四段寫的是:駱駝媽媽在沙漠中告訴小駱駝身體各個部位的作用。第五段寫的是:小駱駝知道身體部位的用處,認為應該感到自豪才對。
三、情節鋪展法
所謂「情節鋪展法」就是引導學生順著文章的情節,進行鋪展,瞻前顧後,理出文章的脈絡層次及主要內容。這種方法可以用在一些故事性很強的課文中,比如小說、童話、神話等。
例如,在教學《九色鹿》一文時,我是這樣引導學生的:
師:九色鹿是個 神話故事 ,在這個故事中寫了哪幾個人物?
生:有九色鹿、調達、國王、王妃。
師:最主要的是哪兩個人物?
生:九色鹿和調達。
師:這個神話故事就是圍繞九色鹿和調達這兩個人物鋪展情節的。故事寫了他們的兩次相遇,找一找,是哪兩次相遇?
生:第一次相遇是調達掉入河中,九色鹿救了他。第二次相遇是調達為國王的軍隊帶路去捉九色鹿。
師:課文哪些段落分別寫了他們的兩次相遇?
生:第一次相遇是第二段到第五段,第二次相遇是第六段到第九段。
師:第一次相遇寫的是什麼?你能概括一下嗎?
生:調達掉入河中,高聲喊救命,九色鹿奮不顧身救了他,調達鄭重發誓決不說出九色鹿的住處。
師:第二次呢?
生:調達看了皇榜認為發財的機會來了,帶著國王的軍隊去捉九色鹿。九色氣憤地揭穿了他,調達受到國王重重的懲罰。
師:誰能結合兩次相遇說說這個故事的主要內容呢?
生:故事寫的是調達掉入河中,高聲喊救命,九色鹿路過,奮不顧身地救了他,調達鄭重起誓決不說出九色鹿的住處。可是他為了發財恩將仇報,帶著國王的軍隊去捉九色鹿。九色揭穿了他,使他受到國王的懲罰。
師:抓住了故事情節的發展,我們就能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內容。
四、詞句擴充法
所謂「詞句擴充法」就是抓住文中的一些關鍵性的詞句,由詞句展開、擴充,從而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內容。語文課本中很多課文都有中心詞或者中心句,這些詞句是文章的點睛之筆,從中能折射出文章的主要內容。教學中,教師可以以此為抓手,引導學生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內容。
如,教學《海底世界》一課,教師可以先引導學生說說海底「景色奇異」 「奇異」在哪裡,學生可以根據第二段,從海底可以聽到各種各樣的聲音等,感受到景色的奇異。然後再說說「物產豐富」在哪裡,學生就會抓住第三段、第四段、第五段,從動物、植物、礦物的描寫中,感受到物產的豐富。這樣,文章主要寫了些什麼,學生就很清楚了。
學生在問題的追問下,就會把閱讀的眼光聚焦到課文的語言上來,並從中捕捉有用的信息,從而便能有效地把握住文章的主要內容。
4小學語文概括內容的方法
1. 題目擴展法。有的文章的題目能高度概括了文章的內容,對它稍加擴展充實,就得到了文章的主要內容。如《桂林山水》一課,就可以從課文中找出桂林山水的特點加以概括,就知道了課文的主要內容:本篇課文主要寫了桂林水的靜、清、綠和桂林山的奇、秀、險,從而表達了作者對桂林山水的熱愛之情。
2. 要素串連法。 記敘文 一般包含有時間、地點、人物和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六要素。找出文中的六要素,並合理組織它們,這就是主要內容。比如《地震中的父與子》一課。
時間:1994年
地點:美國的洛杉磯
人物:父親,兒子
起因:發生了一次大地震
經過:一位父親徒手在廢墟上挖了38個小時
結果:救出了自己的兒子和十四個同學
主要內容:
課文講述的是1994年,美國洛杉磯發生了一次大地震,一位父親冒著危險,抱著堅定信念,不顧勸阻,歷盡艱辛,徒手在廢墟上挖了38個小時,終於救出了自己的兒子和十四個同學的故事。
3. 段意合並法。把每段的段意連來,就是文章的主要內容。如:《狼牙山五壯士》,這篇課文共有五個結構段,第一段交代事情發生的時間、地點和情況。
第二段講五壯士誘敵上山,痛擊敵人。
第三段講五壯士准備轉移,決定把敵人引上絕路
第四段講五壯士把敵人引上頂峰,英勇殺敵。
第五段講五壯士英勇跳下懸崖。這樣全文主要內容就可簡要連接為:狼牙山五壯士,為了掩護群眾和部隊轉移,把敵人引上了絕路,英勇殲敵,壯烈犧牲。
4. 摘錄句段法。有的文章中的總起、過渡句、重點段落概括了全文的大意。閱讀時可直接引用或稍加整理,便可抓住主要內容。如《養花》一文,可根據結尾段來概括它的大意:課文主要寫養花有喜有憂,有笑有淚,有花有果,有香有色。既須勞動,又長見識。
5. 取主舍次法。對寫了幾件事的文章,先分清事件的主次,然後根據主要的來概括它的主要內容。如《落花生》寫了種花生、收花生和嘗花生幾件事。
從文章看,「種花生」和「收花生」寫得簡略,是次要的;「嘗花生」寫得詳細,是主要的。根據課文主次可以這樣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我」一家人過花生收獲節的情形。
6. 問題回答法。作者寫一篇文章,往往是圍繞一個中心,抓住幾個問題,按一定的順序寫的。讀寫一篇文章,我們可想一想,作者所要說明的是哪幾個問題?把這幾個問題概括起來,就是文章的主要內容。
如《窮人》一文,讀後可以行先提出以下幾個問題:桑娜在等丈夫回來的時候,發生了什麼事情??又是怎樣想的?為什麼她會這樣想?丈夫回來以後,他是怎樣做的?一一回答這些問題,就是課文的主要內容。可以概括為:
在一個海上風暴四起的夜晚,桑娜焦急地等待著出海 捕魚 的丈夫歸來。當她看望生病的西蒙時,發現西蒙死了,便把西蒙的孩子抱回自己的家。但是桑娜十分擔心丈夫是否會接受這兩個孩子,因為她自己家境貧寒,自己的孩子已經夠她受的了。
當漁夫出海歸來時,聽說西蒙死了,主動提出收養西蒙的孩子。
⑷ 如何概括文章講了一個什麼故事
閱讀文章是從整體到部分再到整體,即初讀文章,了解大意後,再理解字詞,讀懂每句話,給文章分段和歸納段意,最後回到文章整體上來,進而抓住文章的主要內容,並概括中心思想。
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就是要搞清楚全文主要講的是什麼。只有掌握了文章的主要內容,才能正確領會文章的中心思想。
文章的主要內容,一般應概括得完整簡要。
概括文章主要內容的方法:
法一:段意合並法。段落大意概括了一段的主要內容。把每段大意綜合起來,加以概括,就是整篇文章的主要內容。這是最常用的方法。用這種方法要注意兩點:1、各段大意之間,有的要加上一些過渡詞語,以便讀起來通順貫。2、要區分重點段落和非重點段落,做到有詳有略,有的甚至可以捨去。
法二:要素串連法。寫人記事的文章,一般有時間、地點、人物、事件(包括起因、經過、結果)等基本要素。把這幾個基本要素弄清了,用詞語串連起來,就是文章的主要內容。如《飛奪瀘定橋》就可以這樣來概括主要內容。
法三:問題概括法。作者寫一篇文章,往往是圍繞一個中心,抓住幾個問題,按一定的順序寫的。讀寫一篇文章,我們可想一想,作者所要說明的是哪幾個問題?把這幾個問題概括起來,就是文章的主要內容。如《窮人》一文,讀後可以行先提出以下幾個問題:桑娜在等丈夫回來的時候,發生了什麼事情?她是怎樣做的?又是怎樣想的?為什麼她會這樣想?丈夫回來以後,她又是怎麼想的?一一回答這些問題,就是課文的主要內容。
法四:標題追溯法。有些以內容命題的文章,我們可以根據標題去閱讀,追溯文章的主要內容,這叫「標題追溯法」。如《偉大的友誼》一課,我們抓住標題便可追溯到主要內容。
法五:內容藉助法。這種方法,就是借肋文章中的句或段來總結方要內容。如《養花》一課,結尾的「有喜有憂,有笑有淚,有花有果,有香有色。既須勞動,又長見識,這就是養花的樂趣。」總結了全文的主要內容。
總之,不管運用哪種方法,都必須先認真閱讀課文,分析理解,在此基礎上,才能正確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同時,各種方法結合運用,效果更好。參考資料:http://www.djps.net/read/shu/zhd7.htm
1.從結構入手:
①分析文章標題,題目是文章的窗口,透過它,可以窺見文章的中心,有的題目就已經明確表達了文章的中心意思。
②研究文章的開頭結尾。「開篇點題」與「卒章顯志」是寫文章常用的手法。抓住帶有概括性的關鍵語句,有助於分析歸納中心。另外文章結尾處具有深刻含意的句子,是歸納中心的一個有效的方法。
③把握中心句。中心句的位置多數在段首或段末,個別也有在段中的,沒有中心句的,要在理清句與句之間關系的基礎上抓住貫穿全段的中心意思,用自己的話准確概括。如:摘句法,即摘出段落中的中心句;概述法,用自己的語言概述全段的主要意思;聯合法,有些段落講的不止一個意思,概括時必須用筒練的語言把幾個意思表述出來,缺一不可,這就是聯合內容要點加以概述。
2.從表達方式入手:
分析文章中議論抒情的語句。一般地說,記敘文中插入議論抒情是為了更鮮明地表現中心思想,增強文章的感染力。因此。抓住文中畫龍點睛的議論抒情句,可以很順利地找到全文的中心。如果我們找出文中全部的議論抒情句,也就理清了作者感情變化的線索,作者的創作意圖也就明白地顯示出來了。
3.從分析文章中的詳寫點入手:
研究作者處理詳略的意圖,探尋文章的中心。文章的詳略安排總是服從於表達文章中心的需要的。一般地說。能表現中心的材料,作者是要用筆墨詳加敘寫的。所以,我們往往可以通過分析作者詳寫的部分發現並歸納文章的中心。
⑸ 概括故事大意的方法
一、抓課文題目:課題是一篇文章的高度概括和總結,也是文章內容的濃縮和提煉的精華,貫穿了全文。因此抓住關鍵詞,拓展開課題,往往就是文章的主要內容。如 《科利亞的木匣》一文講的就是:科利亞埋木匣、找木匣的故事,並從中明白了時間在一天天過去,世上的事情都在變化的道理。再如《陶罐和鐵罐》一文的主要內容:鐵罐因為自己堅固而瞧不起陶罐,隨著時間的流逝,陶罐成了珍貴的文物,而驕傲的鐵罐因為氧化而無影無蹤。
二、抓文章段意:篇由段組成,把文章的每個段的意思連接起來就是文章的大意。如《風箏》一文,第一自然段講孩子們興致勃勃的做風箏;第二自然段講孩子們開開心心放風箏 ;後面的幾個自然段 講孩子失去風箏,尋找風箏的憂傷。 歸納一下:課文講的是童年時候,風箏給孩子們帶來快樂和幸福。
三、抓重點詞語和語句:每一篇文章都有側重的段落、重點語句和詞語,這正是課文要揭示的的主要內容,因此概括文章大意注意抓住這些,《給予樹》一文「她不但送給我們棒棒糖,還送給我們善良、仁愛、同情和體貼,以及一個陌生小女孩的如願以償的笑臉。」《一次成功的試驗》中小女孩不假思索地說「有了危險,應該讓別人先出去。」
⑹ 概括故事情節的方法是什麼
這類型的題目主要是圍繞情節構思及其作用命題。
題型有:
1、文中寫了XX情景在小說中起到什麼作用?
2、某事物、人物在小說中有什麼作用?
解題思路:明確情節構思為表現人物的宗旨,結合情節的一般作用:一是創造懸念,引人入勝;二是前後照應;三是側面襯托、埋下伏筆,為下文做鋪墊;四是總結上文、點明題意;五起線索作用。然後根據題目要求,結合文章作答。
根據要求組織語言表達:
XX情節(事物)在文中有……作用,突出了……,表現了……
3、概括
①用一句話或簡明的語句概括故事情節;
②文中共寫了哪幾件事,請依次加以概括;
③用填空的形式概括小說的部分內容(包括指出開端、發展、高潮和結局四部分中的某一方面)
⑺ 怎樣概括小說故事情節
1.「六要素」綜合法。即時間、地點、人物、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可以表達為:主要人物在什麼時間什麼情形下做(或說)什麼事(或話),最終結果怎樣;當然,在答題時要視具體情況來確定,有時要素可以有所取捨。例如廣東省2006年中考題《詞典的故事》第1題「簡要復述詞典的故事。(要求寫清楚事件的起因、經過和結果)」,這是一道整體感知題,可先找出六要素,然後用自己的語言綜合概括為:小時侯,「我」渴望有一本詞典。小學畢業前,我到新華書店買詞典,但因為我沒有證明,營業員不肯賣,我禁不住流淚。她同情我,考了我兩個成語,然後破例賣給我。 2.特殊詞句法(含中心詞句提煉法)。即在閱讀過程中,必須注意對理解文章內容有幫助的關鍵詞;同時更要注意文章一些特殊句子,如開頭句、結尾句、過渡句等,它們往往與文章中心內容要點密切相關。例如廣東省2006年中考題《詞典的故事》第2題「文中『我』的情感是怎樣變化的?請用幾個詞語依次概括出來。」 這道題理清文中情感線索,可以先找出能很好地表現人物心理的關鍵詞(加點的詞語):「我們便每天盼望著去到那個對我們來講非常遙遠的小鎮。」「書店干凈的木地板在腳下發出好聽的聲音。「但上面幾個凹印的字卻一下撞進我的眼裡:『漢語成語詞典。』我把攥著一塊錢人民幣的手舉起來,嘴裡發出了很響的聲音」「我越想止住眼淚,這該死的液體越是歡暢地奔涌而出。」「 我看到了希望,便擦幹了眼淚。」「從此,我對於任何一本好書都懷著好奇與珍重之感。」再根據題乾的要求概括為:盼望——興奮(激動)——傷心(絕望)——看到希望——珍惜。 3.段意合並法。即在閱讀過程中,合並那些內容集中的自然段,把整個文章分成幾個部分。分段可按時間順序、事情發展的順序、總分順序等劃分。分段以後,用一兩句話說出大致意思。然後將各段的段意合並起來就是文章的主要內容